景观生态范文

2024-04-21

景观生态范文第1篇

摘 要:斗银河公园北起斗银村,南到海浪河,是海林市“一环、一带、十一园”城市绿地系统大格局之“一带”部分。集海林城市中央地标、城市生态文化景观轴三重功能为一体,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生态文化景观长廊。

关键词:斗银河;绿地系统;景观轴;生态文化

1 项目背景

该河道北起斗银村南到海浪河,河道呈微“S”形状,成年大树整齐地守护河道,河东、河西车行路分别与河道两侧完成城市交通组织功能,整个空间截面宽度为7.5km,景观宽阔壮美。因其与城市紧密关系,远景规划目标定位为海林市中央景观轴和生态长廊。项目分近、中、远三期实施建设,将整个河道划分成3个特色空间,赋予不同的主题概念,打造成优美的滨水公园,保证城市中央生态链效应。

2 设计和治理目标

因地制宜,充分回收现场硬质材料和植物材料,利用场地先天景观优势,场地设计中设置观水悬挑平台、亲水台阶、亲水游园路等空间要素补充河道周边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景观墙、主题雕塑、地面铺装、休闲座椅、植物组团配置等景观元素打造多个主题性明确的景点,使人们亲水、驻足、娱乐成为可能,改变现有的单调线性空间体验。工程材料的应用本着透气、透水、防滑、耐久的可持续理念,多用再生环保材料,其间点缀使用天然石材的原则,力求打造海林市生态环保样板工程。

通过自然环境调查,作为景观设计和生态恢复的基础,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1)河道场所中发生的种种问题,读取其特征时,将河流与人之间产生的新关系用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2)改造和设计不仅要以创造为前提,还应该根据场所特征,施以保护、恢复、整治等灵活的措施,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使用,通过与建筑系统的统一考虑,优化景观设备,减少造价。

(3)在构成区域景观的素材方面,河道的石材、铺路石以及河边护岸采取当地石材,通过多样化的使用方法来发挥其泛用性能。

(4)景观营造上,选择合适场地设计理念的植物品种,以利用本地原有植物为主,得到验证的引进及驯化品种为辅,既能体现生态理念,又降低了景观的建设和养护成本。

(5)注重植栽设计中常常被忽略的生态系统,设计得当,能够更好地提升环境品质,并减少维护成本。

3 设计和恢复过程

根据整个流域各种场所的特性,把这条河流分成A、B、C三段:

3.1 新华桥和友谊桥段为A段

这个空间主要表现当地的文化艺术、食品、工艺,通过现代城市广场,生动的照明、鲜明的图案,并且通过河道里植物带均匀的波浪结构体现出高品质的景观,表现出自然风景面貌,让当地居民意识到河流与人之间的关系。

3.2 友谊桥和子荣桥段为B段

这个空间主要展示运动和健康生活主题。通过体育活动区域、亲水公园、植物园、花园步行道、荷花池、茶亭和亭阁,配以观赏性的植物,让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河道景观融入在一起。

3.3 子荣桥和英雄桥段为C段

这个空间主要表现自然、知识和探索,强调自然美。河道水景植物、自然树林、自然小径和木栈道的铺设、小型自然的观景亭等,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之美。

而新华侨、友谊桥、子荣桥和英雄桥作为连接这几个空间的重要纽带,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也赋予了它们新的造型,成为河道景观的标志物。

(1)新华侨:力与美的象征,赋予动感的钢结构寓意“雪”与“冰凌”的地域色彩符号,于下沉奥体广场相呼应。

(2)友谊桥:连接斗银河东西两岸的步行景观桥,轻松活泼的造型、宜人的尺度及装饰绿化赋予浪漫腔调,是眺望斗银河南北方向景观的重要节点。

(3)子荣桥:是海林市最重要的交通节点,设计中强调优雅造型结构的同时,观景平台的设置为步行者增加活动空间,依托外挂钢结构造型制造瀑布跌水景观效果,桥头布置假山、景石并配以组团绿化。

(4)英雄桥:以改造手法为主,其庄重、雄伟,彰显英雄精神。八根英雄丰碑柱,加之红色装饰性钢结构增添了庆典的氛围。

4 设计的效果和生态恢复

4.1 效果

(1)原来凌乱的河道两侧,经过景观设计,增添了亲水平台、休憩空间,保留原有大树的同时增加多样性的植栽组团丰富空间层次,更好地完善微生态系统,切实地达到更好的生态效应,而且将河流与人之间产生一种新关系用这些形式表现出来。

(2)从规划设计到景观场所中的公共设施、雕塑、小品等元素,再到植物群落的轮廓、色彩、线条与比例,统一中求得多样,和谐中体现变化,期间注意相互的联系和融合,既考虑短期内的建成效果,更需符合实际情况,根据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变化,在漫长的时间抽上营造富有生命力的景观,达成“时移景异”的最终目标。

4.2 生态恢复经验

河道自然环境是人类破坏的,而环境的改善也得依赖人类自己,海林市河道的环境整顿是靠着当地居民、行政单位、企业各方面提供技术和意见,设计单位听取各方意见,共同参与完成的。这个专业不只是技术者和专业技能者的专属工作,还集结着与这条河流相关的各方意见及智慧,市民能参与进来,并且在这过程中感受到设计和生态文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这个时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梁铮.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恢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袁晓平.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J].吉林水利,2015,(1):8-10.

[3]谷玉文,李娟.浅谈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趋势[J].魅力中国,2011,(5):283.

(作者单位:大连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景观生态范文第2篇

【中文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城市空间的灵气之所在,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水为主题的开发和建设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周边河道保护与景观建设在许多城市发展很快。城市滨水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内目前在城市滨水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态规划以及生态安全策略等角度来展开研究,缺少对城市空间水系本身的认识以及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城市发展中水系的自然属性的观赏性和滨水景观的休闲性出发,分析它与城市发展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从而构建了发展中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基础。论文在研究滨水景观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方法,结合杨凌示范区一河两岸工程的规划项目,即以中国农科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部的渭河滨水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析性研究。第一发展中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开发与建设的一些方法和规律;第二分析研究城市河流的自然形态、城市滨水景观的组成、基本特征以及城市滨水区的安全与城市发展、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第三水域景观的文化性研究;在此...

【英文摘要】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the aura of the urban space,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urban

landscap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bout water attracted vast attention, and with the grow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 scale,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round the river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many cities.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urban image, expanding urban leisure space, and developing the tourism ect.Domestic pres...

【关键词】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英文关键词】waterfront Landscape city design ecology Weihe River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5

ABSTRACT5-6

摘要

1.1

第一章 综合概述10-14

1.2.1 功能作用

研究背景1010-1111-12况12-1413-1414-18

1.2 研究意义10-12

1.2.2 生态意义111.2.3 景观休闲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1.3.2 国内研究

1.2.4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121.3.1 国外研究12-13

第二章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及规划设计原则2.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研究14-16

2.1.1.1 基本概念14

2.1.1

园林美学理论142.1.1.2 园林

美学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142.1.2 景观美学理论

142.1.2.1 基本概念142.1.2.2 景观美学在滨水空14-16

2.1.4. 旅游2.4.1.2 旅

间中的应用14美学16

2.1.3 景观生态学

2.4.1.1 旅游美学的实现方法16

16

游美学的体验空间16-18

2.2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2.2 地方性

2.2.4 第三章

2.2.1 以自然为主的原则16-17

和文化性的原则17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17

2.2.3 生态优先的原则172.2.5 安全性原则17-18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例研究分析——以渭河杨凌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18-4120

3.1 基本概况18-24

3.1.1 水资源情况

3.1.2 政策条件203.1.3 “一河两岸”开发必要

3.1.5

性分析20-22气候与水文因素分析23思24

3.1.4 地质地貌的分析研究22-2323

3.1.6 自然资源的分析

23-24

3.1.7 人文资源因素的分析3.2 总体规划构3.2.2 营造城

3.2.1 功能与休闲景观相结合24

24

市周边的生态长廊2425

3.2.3 景观规划体现地域特色

3.3.1 规划设计依据25-26

3.3.3 设计原3.3.5 规划分析

3.4.1 多

3.3 总体规划设计24-283.3.2 设计理念——回归渭河

则26-2728

3.3.4 规划指导思想27-28

3.4 渭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28-29

维借景——局部特色设计方法29质景观设计为辅2929

3.4.2 以植物设计为主,硬

3.4.3 弱化建筑景观,强调农耕景观

3.5 景观分

3.4.4 强调乡土景观,弱化现代景观29

区规划设计29-32草芬芳区30区30313232-3333-3434-4134-4141

3.5.1 水域观景区29-30

30

3.5.2 野

3.5.3 亲水景观区3.5.4 芦苇荡景观3.5.6 农田景观区3.5.8 林地景观区3.6.1 护栏

3.5.5 荷花苑景观区30-313.5.7 湿地公园景观区31-323.6 安全设计与园林设施32-343.6.2 休息设施333.6.4 照明设施34

3.6.3 环保设施3.7 植物的种植设计

3.7.2 树种的选择4.1 本文的主要结论参考文献43-46

附表

3.7.1 植物种植的原则34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41-434.2 本文的创新点41-43

致谢

49-50

图46-4951

景观生态范文第3篇

城市滨江区域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 是转型时期我国实施新区域开发的重点。滨江区经流区域广阔, 沿岸的景观呈现同质化、单一化的特点。对城市滨江沿岸景观进行生态化建设是提升滨江空间品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城市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

2 城市滨江景观的构成与特点

2.1 城市滨江景观的构成

依据景观的表现形式分类。实际存在的、肉眼可以分辨的景观, 如景观形态、色彩、人工景观、自然景观等都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景观。而非物质性景观则多富有历史底蕴、人文记忆或时间时效性。在城市的滨江景观中, 非物质形态景观是城市内涵的载体, 并赋予物质性景观以灵魂。

依据景观存在的位置分类。滨江区景观是城市滨江景观的特色, 包括水体的界面、水质、水生物、水面构筑设施等。陆地景观包括地面建筑景观、雕塑小品、道路及广场绿地等。过渡区域景观包括岸线、护坡、近水湿地、防洪堤岸等内容。

2.2 城市滨江景观的特点

城市滨江区域物种种类丰富, 生态边缘效应明显, 生态敏感性较强, 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城市滨江流是一个连续的线性空间, 涉及区域广阔、物种组成丰富。滨江景观多有着明显的时代变迁痕迹, 承载着数代人的时间记忆。同时, 城市滨江空间将自然辽阔的水域空间和运作复杂的城市活动空间相连, 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江景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景观的独特性使其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地, 具有可识别性。

3 滨江城市景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景观选择不合理, 建设重复性高

城市滨江景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广阔的地域面积, 工程建设量一般较大, 对其景观选择需要恰当合理, 尤其是树种的选择, 既要起到较好的防浪故土作用, 也要满足滨江景观的需求。

3.2 滨江空间安排不合理, 缺乏吸引性

城市滨江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外向延伸, 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但滨江空间秩序混乱, 缺乏明确的主题和设计内涵, 进而导致空间活力丧失。

3.3 滨江道路交通组织混乱, 存在安全隐患

城市滨江区域涉及码头运输、堤岸防洪, 它们通过堤岸与城市道路相连, 但存在较多的冲突点, 滨江区域的步行体系被打断, 空间品质受到很大影响。

3.4 人工设施众多, 污染破坏严重

部分滨江区域长期被用来从事船舶工业、码头航运等活动, 滨江湿地破碎化严重, 对水体及水岸生态影响较大, 生物生境受到严重干扰。

4 长江经济带滨江生态景观建设优化策略

4.1 尊重滨江景观的自然生态现状

滨江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 长期处于动态的生态平衡状态。改造的时要以现状自然景观为基础, 减少新增景观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4.2 建立健全景观生态体系

对现状堤坝进行生态化处理, 如对湿地、森林的修复及建设, 划定生态敏感区, 加强长江取水点水源及岸边的生态保护。对基地内的池塘、沟渠水体进行统一的净化处理, 重构生态湿地水系及自然岸线。打造植物多样化的生态防浪林。优化港口码头、防汛监测塔等基础设施, 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细化城市五线的范围, 加强各功能区块、景观节点的整体性和互动性。

4.3 滨江景观动态规划

建立动态弹性的规划制度。实施汛期和非汛期多样结合的规划方案, 确保景观受洪水的损害减小的同时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更新改造条件。实时监督自然景观的生存状态。可拆卸式的人工景观设计, 减少对滨江自然生态的破坏。

4.4 滨江景观建设与周边用地功能协调

滨江区域景观设计要与城市用地相协调, 使其在功能上配套完善、交通组织上顺畅衔接、空间尺度适宜。如在滨江空间更多的融入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的功能。在景观的设计中增强参与感和视觉效果。与工业用地相连时, 要有一定的隔离缓冲区域减少噪音和污染。

4.5 滨江城市休闲带的景观特色化打造

城市滨江休闲空间是聚集人流的佳处, 应该结合自身文化和基地现状, 设计文化景观, 打造滨江主题, 增加主题的吸引度。要注重光影变化, 如水面倒影、树影、夜晚灯光等对景观的影响变化, 使景观特色突出且富有创意。

4.6 滨江景观建设与城市防灾系统相结合

滨江空间在非汛期是城市重要的避难场所之一。结合滨江广场、滨江活动场地等布置防灾安置点, 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打通救灾生命线, 完善滨江避灾标识系统, 使滨江区域的避灾优势得到真正体现。在汛期, 防洪建设是滨江建设最重要的部分, 一切的景观建设都应以防洪需求为先, 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景观的改造和优化。

5 结语

城市滨江区域作为城市复杂敏感的生态空间, 对城市乃至沿线广阔区域的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滨江区域的生态安全关系着城市稳定发展, 以滨江安全建设为前提、滨江生态建设为始终、滨江特色打造为关键, 合理规划滨江空间是极富意义的。

摘要:本文探讨城市滨江生态景观结构、特点、建设问题的同时, 总结滨江景观生态建设的关键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对滨江城市景观建设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保护和修复滨江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堤岸景观、营造绿色生态安全的滨江城市休闲带等方式, 来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滨江城市,生态景观,区域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 姜凌.大景观理念在我国城市滨江景观营造中的应用[D].海南大学, 2011.

[3] 胡雪媛.武汉市滨江堤岸空间景观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4.

[4] 李秉宇.基于活力提升的重庆滨水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 2010.

[5] 姜凌.大景观理念在我国城市滨江景观营造中的应用[D].海南大学, 2011.

[6] 王旭熙, 彭立, 苏春江.城镇化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评价[J].湖南大学学报, 2015, 12:132-140.

[7] 张甘, 张光辉.武汉市滨江景观的环境设计[J].新建筑, 1996:32-34.

[8] 曾旭东, 张振华.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 2010, 26:45.

景观生态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机遇,同时在建筑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中,风水理论的应用一直占据一定地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风水理论是讲究天道和地道的关系,也就是呈现的一种天文、地理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研究核心在于追求一种建筑与自然和生态能够和谐发展的模式。在该理论的研究内容中,风水理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既涉及到景观学、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因此在当前研究景观建筑学以及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景观建筑学和生态建筑学进行简要的阐述,接着分析风水学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最后研究景观建筑学以及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可供参考之处。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景观;风水

1、引言

风水学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其中包含了生态、建筑、景观等多方面内容,是属于当今的自然科学范畴。在风水学理论中能够综合的考量各种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因素和地理因素,为建筑的布局以及选址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风水学已经成为当前中华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迅速,风水学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研究和分析景观建筑学以及生态建筑学与风水学之间的关系,能够对现代建筑的设计等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有价值的建议。

2、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的概述

当前人们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审美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更新,对于建筑的审美要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以传统建筑设计为基础和前提,当前在建筑设计方面的要求方面更加严格,例如人们更加追求建筑所呈现出的自然之美以及和谐之美,同时避免过度修饰造成的累赘之感,充分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风景的美感,打造富有自然气息的艺术建筑空间层次。对于景观建筑学来说,其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崇尚,体现建筑的自然之美。例如在考察建筑地形过程中,考虑的首要因素便是目标地点所呈现出的自然景观构成情况,之后科学的分析自然因素,找到其中最为和谐的自然景观,依据设计的格调决定留存的树木,依照当地气候特征估计最高的洪水水位、风力等级等,另外应当全方位的考察建筑周边的环境,对环境要素进行全面估计。为此,我们可把景观建筑学视为基于生态环境的建筑方案打造。其核心思想是有效运用与全面保护生态景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实现个体和环境的和平共处,需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生态建筑学。所谓生态建筑学,就是经过探究生态学理论,把人和生态、社会和平相处与可持续发展当作建筑规划的核心目标,在建筑区域内寻求到人和生态和平共处的关系,科学、恰当的运用生态环境,不对现有的生态平衡有所毁坏,基于此打造出与当代人审美品位與生存需求相一致的建筑设计。

实质上,生态建筑学和风水学在诸多层面有近似点,比如生态建筑学思想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依托生态凸显美感,经过赋予建筑艺术色彩与艺术元素体现人和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另外,生态建筑学包含生态保护的思想,这和风水学中尊敬与崇尚自然、保护植被的思想是相同的。最后,生态建筑学的思想基于生态环境形成的,寻求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注重人们和生态间关系的处理,这和风水学中有关生态样貌、风和水间的关联的内容是一致的。从某个层面而言,风水学是生态建筑学的理论支撑。

3、风水学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风水学理论中的“祈愿”被理解为来自于自然的启示,风水理论的学习便是遵循自然之道。在建筑方面更要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根据自然之道来选择生存的居住场所,希望能够在自然的法则中获得一份幸福和宁静。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除了追求祥和和平安外,更加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基于此,风水学理论便将对于自然的反思和理解应用于人们居住环境的建设工作当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和控制作用,祈求当世人们的幸福和祥和,同时也希望能够造福于后代。在风水学中,一方面表达了对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景。

举例来说,在某酒店风水布局中,背有靠山,前朝案山,左右龙虎山。通常在传统文化中建筑后面需要靠山,体现建筑有靠的原则。这酒店的左边和右边就是龙虎山,就是我们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然而在实际的风水学中,所谓的山并不全是真实的山峰。例如建筑侧边的一堵墙,就可以充当为风水学中的青龙山,而右侧的假山就可以充当白虎山。这个酒店由于背有靠山,左青龙和右白虎齐全,而前面正对着的元宝山就是案山了,整个形成了一个绝妙的风水格局。

4、生态建筑学与风水学的关系

4.1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风水理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对风水学理论的认识存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但是就风水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及其思想来说,这是一种以天文地理为基础的文化学说,是一种虽然不能眼见为实,但确实存在的理论。就作用形式来说,与人的灵魂存在相似之处。生态建筑学和风水学之间主要关系在于其核心思想的一致,也就是二者都追求一种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或者是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在风水理论中,只有建筑规划能够符合自然中的生态特征,才能使建筑有益于人们。同时,如果建筑物违背自然中的生态特征,将会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这种看法是与生态建筑学中所秉持的自然、建筑二者从属关系相一致的。

4.2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的作用关系

在风水理论中,其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于微观物质来说,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下的土地、水流以及空气等。而宏观环境则主要体现于本文所提及的建筑物。也就是对自然环境中的土地、水流以及空气等因素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宏观建筑环境的具体特点,这也是当前人们买房中会考虑到风水因素的原因所在。当微观物质特征表现较好时,建筑物的质量会与其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反之则会对人们居住造成不利影响。这种对居住环境的判断呼应了生态建筑学中的规划模式。

5、景观建筑学与风水学的关系

在景观建筑学中,其核心内容和元素在于建筑与景观的统一,这仍然是与风水学理论相关的。自然景观是组成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与生态建筑学理论相一致。景观建筑学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的真挚情感,在人类发展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而有节制的美化自然景观,从而表现对自然的敬重,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自然的馈赠。虽然对于风水理论来说,它不像景观建筑学那样直观的表达对自然的情感,但是可以看出,在风水理论中,所有规划都是根据自然作为指向的,也即使以某种自然状态为基础来判断建筑物的规划合理与否,而不(下转232页)(上接230页)是对建筑物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说明自然特征。虽然在理论依据以及思考角度方面,风水学和生态、景观建筑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三者之间都是从建筑、生态、社会、自然、生活以及健康等角度來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这符合当前建筑中所追求的低碳、环保原则。

6、风水学对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启示

6.1崇尚自然和谐之美

当今社会在寻求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毁坏了生态环境,比如在发展重工业期间,所产生的垃圾对自然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毁坏;再譬如人们为了扩展居住面积,毁坏了大规模的林业资源,产生了重大物质损失。当今时代人们对毁坏生态发展规律寻求经济短暂发展的方式加以反省,在人们寻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适应生态发展自身的特点,逐渐掌握了和生态和平共处的方式。为此,在建筑设计方面,有效运用风水学理论,让景观建筑学与生态建筑学的优势得以全面发挥,提倡人和生态的和平相处,较多的留存生态环境,依托生态样貌体现当今建筑的独特魅力,依托风水学理论,在人和生态之间构成优良的循环机制。

6.2形成保护生态的重要思想

人和生态间的关系应当是互相推动、和平共处的,而并非对立冲突。尽管目前社会在前进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破坏,然而依旧要形成保护生态的思想。在以前我们始终向生态索取,当今时代我们更应当考量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风水学倡导人和生态的和平共处,提倡人们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建筑学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核心,景观建筑学重视基于初始形态的自然景观体现建筑自身的美感,依托风水学理论,把生态保护和建筑设计有效结合。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简要的介绍景观建筑学以及生态建筑学,对二者的指向原则以及核心思路进行了分析。在风水理论中,景观建筑学和生态建筑学是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这三者在建筑、社会以及自然生态之间都希望营造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也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模式。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也是当前风水理论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规划建筑物的实践中要全面的考虑到自然风貌影响,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刘焱.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J].门窗,2015(4):220.

[2]杜杭.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J].现代装饰(理论),2016(11):77.

作者简介:

杨彩虹(1984.4-),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景观生态范文第5篇

实习内容:

1、上海梦清园

简介:苏州河梦清园占地约8.6hm2,位于上海市中心区苏州河老虎爪湾段南岸的半岛地块。长期以来因严重的工业污染而使其周边区域“两湾一宅”被市民视为城市死角,并成为环境恶化,水体黑臭,沿岸混乱,建筑破旧的区域。2003年在市政改造项目中, 梦清园的建设为此处的滨水社区增加了一块可呼吸的绿肺,缓解了因人口密集而带来的压迫。

规划布局:梦清园在规划布局上采用“一心、一环、两轴线”的形式,以水生态主题为核心,将景观轴线与历史文脉轴线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并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净水功能的生态休闲公园。整个公园分为室内展示区(由产业建筑保护改造)、环路内室外展示区(含人工湿地与人造风景林)和环路外的滨江景观带(由石阶竹露、曲水梦清等九个小景区连接而成),满足人们游园、休闲和学习的多重需求。

生态建设:公园以水系为主体的景观水体生物净化区及空中水渠形成的另一条空间序列,与主空间序列在蝴蝶泉相汇合。西南部的水生植物区在满足水体净化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景观性,植物空间的营造与水体净化的每个环节相结合,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植物景观空间特性。

植物配置:

梦清园在选择植物方面有几点比较突出:一是植物种类丰富,重视对本土植物的应用和植物专类园建设。二是注重色叶植物的应用和乔灌草植物的搭配,延中绿地近200种植物中,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相似,分配的当,色叶植物在感觉园和自然生态园中均有较高的比例。三是植物、水、建筑有机的结合应用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植物的多样化。 水系处理:

水贯穿于梦清园的始终,在水景处置的手法上也是丰富多彩,有的中央湖面安静清澈,岸边配以垂柳充溢有限的江南风景;有的中央运用传统的对景手法,两岸相对、顾盼无情;有的中央架上木桥、放置汀步,中国式的亲水设计让人流连往复。

2、崇明岛东滩湿地公园

简介:总面积达32600公顷的东滩湿地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东端,是国际著名的候鸟亚太迁徙路线(西伯利亚-澳大利亚)上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地。每年有108种、数百万只湿地鸟类在此育肥、越冬和中转。围垦后,大部分原有自然湿地逐步向人工湿地如农田、鱼塘、人工沟渠等转变,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芦苇湿地得以保存。耕地、林地、鱼塘是区内的主要景观,由于形成时间短、交通不便等原因所受人为干扰不大其自然环境基本保持原始状态。 整体规划:

东滩湿地公园整体规划上分成了生态旅游及休闲区、自然湿地保护区、湿地展示研究中心、扬子鳄展示区、净化功能展示区和植物园。 平面图如下图

生态建设:

在进入东滩湿地之前,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由于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最东面的滩涂地上,一马平川,而长期的海风,使得风力发电机能够时刻不停的产生电力,这就已经体现了生态和经济的结合。而一排巨大儿整齐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又构成了一处别有风味的风景,使得生态,经济,景观,三个不同的东西都非常默契得结合到了一起。这也就体现出了生态景观规划的重要作用,源于自然,利用自然,但却不破坏自然。

东滩湿地公园的开发理念是,因地制宜,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东滩湿地公园的环境与资源功能主要有这些:

1:水量补充功能:湿地能够储存降水和地表水,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排放到邻近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

2:生物资源功能: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量的水产品,海产品可以直接产自湿地。崇明岛东部的不少农民及少数外地渔民至今靠东滩自然湿地的资源生物维持生计。

3: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湿地具有明显的生态系统边缘效应。生物种类异常丰富。许多鸟类都把湿地当做营巢,觅食和隐蔽场所。东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也毋庸置疑。

4:水质净化功能:湿地有助于维持和提高河流,湖泊,河口的水质。由于湿地位于陆地和水源的交界带,径流从陆地汇入水体以前,要流经湿地。湿地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过程可以去除和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东滩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的强弱依赖于湿地植被组成及覆盖度。

5:小气候调节功能:湿地具有一定的水环境特征,许多湿地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流入水量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影响气温和降水量,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6:科学研究功能:湿地由于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而如今湿地的功能和机理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未被人们完全了解。东滩湿地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有关组织人士的关注。

7:河口湿地的特殊功能:湿地本身也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崇明岛的建设和开发也是建立在对已淤积湿地进行围垦改良的基础上的。河口湿地,由于径流来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沙,在河口区由于潮流的阻滞,径流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就沉降下来,逐渐淤积形成陆地,使湿地前沿不断向海推进,同时也加速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

3、崇明西沙湿地公园

简介:西沙湿地公园于2005年9月19日成立,位于崇明岛西南端,绿华镇桃源水乡与明珠湖大堤外侧,总面积4500亩。它是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

生态建设: 西沙湿地通过生态引鸟、植物多样性配置、水处理净化等工程,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修复建成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示范区。此外,湿地管理方为了让游客更接近大自然,已经在湿地里建起一条2公里长的木栈桥,游客们可通过栈桥徜徉于芦苇和丛林之中。还有用于科普、科研及观光等需要的高空平台、木栈道、观鸟台等已开始建设。其中总长近2公里的木栈道为华东地区之最。 植物配置:

在植物物种选择方面,西沙湿地保留了大部分的当地水生植物,并把芦苇区作为主要的景区,占全园的大部分,而在公园周边地区种植人工旱柳林地,增加了湿地区的竖向变化,同时也引种落羽杉、常青白蜡、海滨木槿等乔灌木,力求丰富其竖向景观,但由于是新开发的湿地公园,一些树木是幼苗,还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设计意图。

4、后滩湿地公园

简介:世博后滩公园,坐落于上海世博会浦东地块C片区西南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与世博公园紧邻,北靠黄浦江,南侧为园区浦明路,规划面积约14公顷。该区域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一片泥沙堆积区域。设计者采用立体分层布局,把江水引入湿地。在江水流经湿地的过程中,要经过滴瀑水墙、梯地禾田这两个精心设计的“阶梯”。滴瀑水墙宽近200米、高2米,由石块砌成,表面凹凸不平,别有韵致。梯地禾田仿佛我国山区的梯田,利用纯生态技术,引来浦江水灌溉作物,让江水流过整个水系逐级得到净化。

湿地净化系统:

公园保留了场地内的原有一块面积4公顷的江滩湿地,茂盛的柳树和芦苇群落,供多种鸟类栖息并发挥河水净化和防止洪水侵蚀等功能;改造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而成为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供乡土水岸植被繁衍生长;同时,根据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公里,宽窄不一。该内河湿地具有多种功能。 生态景观基底:

1)创造丰富的溪谷景观:在狭窄的场地上,营造丰富的空间。内河谷地的地形与两岸(上海景观设计学校)的乡土乔木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相对幽静的溪谷景观,在喧闹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片僻静的场所。

2)乡土植被:为营造自然本地,大量的禾本科湿生植物和野花组合,构成绿色基底,成为丰产的生物固碳基础性植被。

结论:本次上海的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收益颇多,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对生态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湿地公园不用于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园林,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价值,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时,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才是湿地公园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应该将生态景观学作为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湿地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

上一篇:城市生态绿化下一篇:城市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