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论文范文

2023-03-11

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生态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主要分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理念、建筑风格都与生态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然而,最近几年,部分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未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人们生活环境受到影响。所以,现代城市生态建设应当吸取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观念,即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文化的内涵、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对现代建筑与生态建设的启发,进而使当代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中国 传统建筑艺术 生态文化

建筑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所居住的场所,无论是洞穴、帐篷、茅草屋直至现代的高楼大厦,都与自然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能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等因素,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生态文化因素的探索,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与表现,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生态化的发展过程。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即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从原始文化、人本文化演化而来的,原始文化的核心是“自然中心主义”,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1],而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纽带,具有人类文化的结构,通常情况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物质文明生态文化、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制度生态文化。物质文明生态文化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社会、生态伦理,制度生态文化包括政治、政策、法制、法规,这些因素都与建筑艺术不可分割,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此外,生态文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时代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文化强调大自然是一个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生态文化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不但要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存在,人类社会也应当为自然界万物生物生长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2]。

二、传统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一)传统建筑艺术富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营构过程中,有很多都富含着“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等传统文化思想的设计理念,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等级化较为严重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传统建筑的营造和布局。在儒家思想观念中,“礼乐观”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礼乐的基础是“孝悌”,以及我们以前经常听到的“和为贵”“父慈”“子孝”“长幼尊卑”等等,以这些较为严重的等级关系为基础,决定了传统建筑应当注重“群体序列的组合”[3]。

例如,在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中,其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伦等级”观念。即在院子内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并且是举办家庭重要活动、接待贵宾的地方。中间两边的厢房即为小辈居住的地方(儿子或孙子),后院即为仆人的住处或厨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念集中体现了儒家“人伦等级”观念,即“父权至上”“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等等,所以,传统建筑艺术的建构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

(二)传统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其建筑特点与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古老的中华文明聚集地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在黄河流域一带,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夏季非常干燥炎热,并且雨季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暴雨较多。所以,这些气候因素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基本要求,即防寒、防暑、防雨等。此时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大多设计出“大屋顶、高墙和厚墙”的房子,即突出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房子的朝向为“坐北朝南”,以此获取更多的阳光。此外,在黄河流域一带,森林植被非常茂盛,并且其土质主要以“黄土”为主,此种土质决定其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

在我国古典哲学中,就有很多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内容,即“天人合一”“天命论”“天人关系”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庄子、荀子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天人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经常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主要体现了我国人民传统的世界观,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4]。

(三)传统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经济实惠”尊重民俗生态观

传统建筑艺术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且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社会习俗等,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内,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并且融合在一起,在传统建筑布局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传统建筑中,内部庭院的布局非常严格,以此为基础,反应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

传统建筑也会体现出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传统建筑的一些细小特征,例如,门楼、窗户、大门等,这些细小特征也具有很深的艺术内涵与功能。门楼能够充分体现出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門第之分”也就随之产生了。窗户的大小、样式、花纹、工艺能够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居民的业余爱好以及审美情趣。

三、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启发

(一)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建筑布局中,每座建筑的单位为“间”,每一座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庭院,然后以庭院为主要单位,组成形式不一样的组群。以单体建筑为例,最为普遍的是长方形平面图。在庭院布局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种为在纵轴线上配置主要结构,将次要结构布置在主要结构两侧或对面,从而形成一个组合式、封闭式的空间,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另外一种布局则是“廊院制”,在纵轴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然后,通过回廊把很多单座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廊院布局形式[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均衡对称是大部分建筑的布局模式,这也是生态文化中生态美学的重要体现,现代建筑可以借鉴这种布局模式,通过借助建筑群体的完美组合和衬托,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宏伟壮观。例如,北京故宫、明代的长陵和曲阜孔庙等,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布局的生态美学。

(二)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建筑的主要功能即为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不但内部组成要求协调,外部也要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以此达到“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非常重视周围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即山川形式、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植被林木等,设计师要深入调查这些自然因素,以使建筑布局、格式、色调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进而为人们构建出一个较大的居住空间。所以,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提前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对建筑物周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气候,要仔细认真的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使建筑格局、色调、样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为人们创建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

(三)要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之所以会受到现代人们的仰慕,主要与建筑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例如,北京故宫,是群体性组合的主要代表,使传统建筑体现出以下特性,即序列性、和谐性以及空间组合的内向性等等。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继承这种文化思想,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并且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现代建筑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境界,这种哲学思想意在说明建筑与环境不可分割、相互联系[6]。

例如,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设计师可以借鉴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园林建筑在文化识别方面与整体园林规划及格局形成耦合关系,从而为我们营造出完整的自然山水的视觉、直觉氛围,在如此的景观感知与认知中建构的文化内涵,使建筑与景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态文化的内涵、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对现代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启发,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密切关系,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能够将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与生态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更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要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将建筑理念赋予文化内涵,使建筑景观具有生态文化的生命力,由于生态文化具有的可识别性,使得建筑景观与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表征和傳承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宗之,李泽厚,毛满军.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8):134-136.

[2]王振复,王陆敏,李晓波.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4):118-119.

[3]靳翠英,陆小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内在联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07):170-172.

[4]郎东梅,李丽丽,曾军红.浅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美学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318-319.

[5]齐莲花,江滨.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12,(04):158-159.

[6]彭丽丽,李晓雨,郑楠楠.浅析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J].吉林科技信息出版社,2015,(05):91-92.

[7]李明泽,戴云涛.浅谈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对现代建筑与生态文化的启发[J].首都经济,2016,(06):191-192.

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就泉州开元寺、潮州开元寺以及广州光孝寺中所见的木雕飞天建筑装饰,做了描述和研究。通过对飞天这种形象在佛教文化中的来由、意义的解析与索源,明确飞天艺术形象的特点。通过与国内其他地方的飞天比较,分析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南传的特点,尝试解读其形式背后的历史原因,并作出建筑艺术评价。

关键词:福建 广东 建筑装饰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非常多,教师选择性应用,极有利于学生们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具体实践中,通过加强阅读理解,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然后创新教学方法,鼓励他们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远比直接灌输的效果好得多。教师尊重学生,学会理解学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也将变得非常顺利。本文具体总结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希望能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措施;分析;探讨

引言:以前,学生们没有接触到丰富的、灿烂的传统文化,所以说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异常困难。而教师为了完成讲课任务组织的课堂活动,也多半不符合学生個性化的成长需求。师生互动矛盾多,教学质量比较差,又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呢?新课改后,重新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整合课程资源,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氛围至关重要,还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一定可以创造奇迹。

一、深入体验汉字的趣味化

语文是一门知识学科,是初中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创新元素、趣味元素,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选择合适机会,加强他们体验能力的培养,实践意识的提升非常之必要[1]。另外,为了让学生领会到汉语的美妙与汉文字的文化底蕴,教师可通过针对学生的汉字书写展开系统训练。如许多学生往往会对某个汉字为何如此书写产生疑问,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为学生简单介绍古典书籍出处,使学生清楚了解汉字的构字法,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这部分文字的起源,熟悉这些汉字的发展历程,并搜索汉字在发展进程中发生的一些趣闻资料。由此可能会发现,虽然某些汉字带有特定的偏旁或部首,然而它们在这些汉字中却富含多样化的意味。借助这种汉字训练,学生不但能够正确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还能够从中窥探汉字所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汉字认知水平。

二、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通过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特色民间习俗、先进思想观念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要重点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主要以我国的卢沟桥和赵州桥为例,论述了我国桥梁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要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桥梁艺术,说明石拱桥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三、注重更新教育教学手段

相较于以往方法单一的教学手段,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更需要形式多样、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以往的单一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讲授是无法直观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这也就导致了初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常常赋予表面,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在这一方面,教学手段的更新就显得很重要了。要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要加强引进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传统文化;要加强课堂上的趣味性,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模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更加积极。

四、实践活动中有效性教学

在学习一些比较生涩难懂的教材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营造一个游戏氛围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在高难度内容面前,初中生很容易因为看不懂、不理解而失去兴趣并分散注意力。初中语文教师通过策划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重新吸引住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利用其表现欲望让学生回归课堂,引导表现欲的正确表达方式[3]。如在教学古诗词这类对初中生有理解难度的教材内容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古诗词朗诵比赛,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再让学生分组参与比赛,在朗诵过后以组为单位内部探究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再选出代表发表本组理解,最后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引出诗词的标准含义。通过游戏式教学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并引爆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

五、不断扩展课外阅读教学

为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自身视野及知识面,也能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并且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以保证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传统文化,并且对这些传统文化更好地应用。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论文》《孟子》以及《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精华,提升自身修养,形成良好品质。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及任务,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渗透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并且应当合理运用措施及手段渗透传统文化,从而使传统文化渗透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促使学生得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欣.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J].学周刊,2018(03)191-191.

[2]姜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8(12)44-45.

[3]刘鑫.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9(28)139-140.

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欣赏园林艺术,学习鉴赏方法和观察角度

1.体察园林艺术构思的精妙

在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不少园林艺术的鉴赏知识。如果我们把从书本获得的鉴赏知识娴熟地运用到实践中,便会理解这些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妙所在,从而有方向地观察和描摹。

学生在读过《苏州园林》,理解了部分园林艺术的设计构想后,再游瞻园,眼前的景物顿时明朗而鲜活起来。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揣其意,品其美,形之成文。

(1)园林艺术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点缀着白墙黑瓦,游瞻园,便可以鉴赏亭台轩榭布局的巧妙。如:

瞻园的布局巧夺天工、精致典雅。四面假山环绕拥簇。大门前“金陵第一园”的遒劲大字后是长长的幽静走廊,竹林掩映下是象征长寿的青瓦黛砖走道,极富“欲扬先抑”之美;艳美的牡丹旁是凹凸不平的斑斓门石,表达对平步青云的向往;小小的水榭點缀在湖边,流露出对比之美;低垂的婉转走廊边是镂空花纹的小窗,为园林平添了一份静美。想必徐达在这里漫步时,一定会惊叹自家园林之惬意明净。

——学生习作《游瞻园》

(2)园林艺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追求图画之美。园林中有许多山石与溪流的搭配设计渗透着园林设计者对山水相映之美的热爱与崇尚。游览瞻园,便可以细致探究假山与池沼的布局,感受山水相映的趣味和意蕴。如:

瞻园的假山池沼全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山头山踵都悬挂着钟乳石和石笋,瀑布倾泻而下激起万丈雪白的浪花,如群群小鹅扑腾着莹白的羽毛。苍松翠柏在隐隐冲刷下仿佛洗净铅华,清净丰满。一端以湖石驳岸,一端与清流相接,灵动的活水在广阔的湖面上四溢。湖水澄澈明亮,宛若明镜,与四周奇石相呼应,常有锦鲤在其间盈盈游动,平添一份生机。历代人皆以此为绝。

——学生习作《游瞻园》

(3)园林艺术讲究层次之美。我们游览园林,要具体去感受景致因层次而达到的幽深意境,体会“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妙处。如:

顺着碑廊继续前行,透过碑廊镂空的精致小窗,隐约看见背后的绿波荡漾与碧柳摇曳,转身钻过黑砖砌边的小门,面前那群峰跌宕,洞龛幽深,池水花木相映衬的仙境便徐徐展开。

——学生习作《游瞻园》

对园林艺术的欣赏,由于有了明确的鉴赏方法和角度,文字便有了充实的内容,不仅展现了园林艺术之美,还承载着发现的惊喜和诗意的美感。而将对园林艺术的鉴赏运用到具体的写作过程,学生不仅体察出园林艺术的精妙,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内容,还能产生文章独特巧妙的构思。

2.创造出文章独特巧妙的构思

扬州个园,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行人游园,犹如穿行在四季变换的中国山水画中。把握这样的园林艺术构思,学生的作文行文也便能抓住四季假山的不同特点,以“走过四季”为线索来安排全文的层次,描绘出个园独特的艺术创造。如:

春山的奇石数样,为十二生肖兽的模样,隐于几根翠竹、芍药之间,或卧或立,嬉戏之态皆有,活泼蓬勃。

夏山中间为一巨大水池,池岸曲折,高低起伏,有嶙峋岩石数件,散落于池水之中。池中有碧荷点点,高低交错,如平静水面上再次涌起的千层碧浪,湖后依假山,乱石堆叠,旁伴巨木一柱,顶天立地,与石山相依相衬,此景实乃夏日激情,壮不可言之势。

秋园无它,唯有一平低的黄石山,片石道道,上生秋草数丛。山上有矮亭一座,低矮的亭檐向四面伸开,努力向下,去感受大地的气息。坐观亭上,秋园枫木,微风拂动,秋叶起舞,回旋于地面之上,微微作声,宛如衷曲奏起。

入冬更简,素石白雕,静卧园中一隅,在阳光挥洒下,泛着淡淡的银光,又见碧竹几株,不为冬日之风所动。透过竹叶间隙,又见花墙一堵,竹叶依旧。原来,春天又已近在咫尺,恍惚间,我竟走过了四季。

——学生习作《个园行》

此时学生鉴赏园内的奇石不再无从切入,而是可以结合四季的不同特点感知古人对自然哲学的理解,从中既赏得山水的外观形胜,更赏得内在理趣。文字多了几分内敛和深沉,且构思巧妙,借鉴个园四季的主题和构思,使文章的构思与园林的艺术构思巧妙地统一。

二、追溯园林历史文化,写出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中国园林风景洵美,百看不厌,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有历史文化底蕴。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和联想。

1.了解相应的园林文化

园林之名的由来就值得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汉字的意义、园林内容、主人的情趣、园林设计的背景等去探究园林名称的由来,可发现更多的文化内涵。

例如,瞻园为何取名为“瞻”?有学生说:“瞻者,仰也。或许瞻园的设计者在取名时希望此园能带给游览者仰慕之感。”因此,他的文章便围绕仰慕之情展开。而有学生经过考证,认为瞻园有欧阳修诗词“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意境,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他的文章便从诗与画的角度来诠释这种超凡脱俗的人间仙境。

又如,留园为何以“留”为名?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徐泰时造园时的境遇,发现“生而颖异”“文独称善”的徐泰时当时挂冠回乡,不问世事,“益治园圃”。学生领悟,兴许这样命名,就是为了让拥有这座园林的人的心灵能够永远休憩在这美丽的净土中,自成一片天地,远离外界的喧嚣烦扰。“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也许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徐泰时创造了留园。

再如“逐月楼”,顾名思义,是古人赏月的地方。楼前靠水是高高的戏台,可以想象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戏台上的伶人咿咿呀呀地唱,身后水上泛起圈圈涟漪,水中倒影与岸上燈火交相辉映,一草一木都笼罩在诗意的光晕里。

2.引用古代诗赋

引用诗句是增加文章文化底蕴的一个常用方法。数百年前文人墨客在此地吟出的佳句,既高度浓缩园林的艺术之美,又抒发了诗人的即兴之感。

如西溪高庄楹联上的对联“斯室雅斯境幽斯庄古,其艺精其学博其遇殊”,高度概括了高庄这座园林的特点和帝师高士奇的人格风范。写作时引用这副对联便能作为全文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全文的构思围绕园林与人物精神的相互濡养,把握“雅”“幽”“古”的园林特征和高士奇“艺精”“学博”“遇殊”的人物特征,就能写出内涵丰富、重点突出的好文章。

3.联系人物与典故

中国园林随处可见历代名人雅士游踪、石刻、书画、传说等遗存,几乎每一座保留至今的园林都浸润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抒发着文人墨客的赞美和感喟。在作文中适当联系和思考,能拓展文章的内涵。如:

鼋门楼上郭沫若的“太湖绝佳处”,准望亭上刘海粟的“鹿顶迎晖”和“中华游圣”徐霞客的铜像……让鼋头渚充满了历史人文情怀。它们在这一片秀美灵动、风景如画的净土上静静沉淀。

自然山水、江南园林、历史文韵在这颗太湖之滨的明珠得到融合与升华。鼋头渚,是我心之所向的桃花源。……无锡鼋头渚,何日更重游?

—— 学生习作《无锡鼋头渚》

三、体察和感悟园林精神,获得独特而有价值的审美认识

园林艺术家创作时首先会对环境与景物所表达的情意做详细的体察。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进而规划布局、剪裁景物,传达他们心中的园林精神。我们对园林要善于体察和感悟,思索繁复景象之中内蕴的园林精神,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在园林精神的立意引领之下,语言文字不再如风中柳絮漫无目的,而是承载丰厚的内涵,呈现出作者独到而深刻的审美认识,亦能初步展现园林意境之美。

以习作《红楼艺文苑》为例。学生走入红楼艺文苑如诗如画的园林布局中,看枯黄的芦苇掩映着墙外的红墙小楼;看梅树上的花簇拥成团,一点雪白在枝头,浅黄色的花蕊撑起一滴晶莹的露珠;看黝黑的树枝将天空分割成一块块不规则的形状;看远处白色的花朵已然融入蓝天上漂浮的云朵中,虚幻地向天边飞去。他自然联想到《红楼梦》中语:“争似仙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重回原点,抬头见那方匾额“红楼艺文苑”,又一次联想到曹雪芹先生称“红楼”为“梦”,想必园林设计者亦是此想法,游览一圈回到原点,万事不改,只是多了一份理解与享受,倒真如梦初醒一般。

探究园林精神,走入独特的园林意境中,联系古今,让我们仿佛隔着时空与先人对话,而深层次的思考亦将园林精神烙印心灵,无法割舍。

园林艺术探究鉴赏活动,帮助学生突破了在描绘园林的写作过程中辞不尽意的表达困境,让语言文字与客观情景达到统一,追求文美意丰的文学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金属建筑

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建筑学研究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关系从哲学上讲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艺术的进步和改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建筑艺术风格的变化依赖于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某些时候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往往会带动艺术的连锁反应。从古到今,各国的建筑艺术特色往往与本地区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有很大关系,如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这样我国古代建筑多为雕梁画栋、层析分明;而古代希腊、罗马多为石料建筑,表现为厚重、简谱。到了现代,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混凝土、钢筋等材质,建筑风格更加时尚大气。可见,建筑的艺术特性和建筑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从另一方面讲,不成熟的建筑技术常常限制了艺术水平的发挥,技术落后成为制约艺术发展的瓶颈。就此来讲,寻找建筑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契合点,有助于促进金属建筑结构的发展。

一、金属建筑技术的特性

金属建筑技术作为新兴的建筑技术本身具有重量轻、承载能力强的特点,也正因如此,很多跨度大、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都选择金属作为建筑材料。这种技术适合于很多特殊艺术效果的建筑。针对其特性,很多建筑设计师都在精心研究提高金属结构跨度、高度的途径,尽量发掘出金属建材的潜力,在设计师的研究下,金属建筑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出现了大跨度斜拉结构、悬挂结构、张拉结构等建筑形式。

金属结构的建筑本身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非常适合现代建筑中控制技术的要求,因为其自身的重量轻,适合用于可移动的建筑结构建设上,另外因为其稳定性好,抗震结构的建筑也多使用金属结构的材料。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山区,金属结构建筑良好的适应性体现更加明显。

见于金属结构的承载能力强,在优化设计下,可以将部分管线设置在技术结构的内部,为建筑配套设备和管线提供腹内容纳场所。这样可以使建筑管网在视觉上产生整齐划一的良好效果。

金属结构建筑的部件连接方便,拆卸简便,所以施工的效率很高。并且控制便利,施工产生误差基本可以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此外,金属结构的材料具有很好的环保效果,建材的回收再利用效率很高,据统计,使用技术结构的循环加工,要比正常的材料生产节省50%以上的能源。但从另一方面看,金属结构本身抗腐蚀性能差,禁不起高温炙烤,材料成本相对较高,这是目前金属结构的缺陷。

二、现代建筑艺术对技术建筑结构的影响

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所有伟大的建筑无不表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浓厚的艺术气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理解不断加深,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建设都非常注重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希望通过一些或某个结构特殊的建筑宣传自己城市的特点,作为地标建筑,吸引四方眼球。这样就促使建筑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艺术表现力,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

金属结构建筑以其自身重量轻、承载力强的特点,成为现代很多地标建筑的材料。比较著名就是北京"鸟巢"体育馆,"鸟巢"采用的是一个巨大的钢网合围结构,内部可容纳9.1万名观众,游览的楼梯是沿着建筑结构顺延设计的,传统建筑中的立柱不见了,错落有致的钢结构使整个建筑能够均匀受力,这样就显得场内每个作为都是均匀平等的,阳光被过滤为散射状,观众坐在其中如同置身森林,沐浴着阳光。整个鸟巢是一个大跨度的钢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上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在施工过程中突破了二十多项技术难关,可以说是现代建筑材料、建筑艺术和科技的综合成果。

图1,鸟巢结构图

三、金属建筑技术的艺术特征

建筑艺术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几何图形学为基础的,将建筑工程学与艺术设计融合到一起。金属建筑结构的特性为建筑设计师们的几何设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金属建筑本身的韵律感很强,表现为轻巧、灵活、刚劲的外部形态,整个的金属结构建筑是由千万根同等材质、同等类型的金属杆与连接点相互拼接而形成的,所以在外观上的节奏感很好。金属杆和连接节点在建筑中纵横交错,创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建筑金属材料拼接中形成的几何形体,在排列组合上是非常有规律的,既要保障建筑的牢固性,同时也要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节奏美有机的结合形成了金属建筑的空间结构,为人们呈现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立体图形美。很多金属结构建筑的承重构件是暴露在外的,表现出刚劲、豪迈、坚挺的艺术形象,一改传统砖瓦结构建筑的呆板性。向人们彰显出雄浑有力金属杆件的造型。采用金属结构可以拼接出建筑的主轮廓,现代建筑设计中很多优美动人的设计都是采用金属结构建造的。

四、金属建筑的空间形态

在金属结构建筑中,建筑是通过金属杆件和节点相互的衔接形成的,这样的结构拓展了新的建筑空间。金属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减少了承重墙、立柱等部分,建筑内部的布置随意性大,拓展了房屋的用途。在金属建筑中采用斜拉索的设计形式建造的房屋,其跨度可以达到100多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墨西哥马达莱纳体育馆,其建筑直径达到140m,使用的就是金属铝合金材质,整体采用正交网格穹顶的建筑形式。

不同的建筑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建筑设计,例如,空中悬索式的金属结构比较适合轻巧流畅的建筑形式;采用空中吊挂式的金属结构施工技术能够建造出形态多变的建筑型态。应用金属建筑技术通过简单的部件连接,将原本苛刻的设计要求变为可能,让设计师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将建筑艺术充分的融入于建筑设计施工中,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建筑。

总结

综上所述,金属建筑技术对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坚固、轻巧、環保、承载力强的特性,让很多看似苛刻的设计要求变成现实。在今后的金属建筑技术发展中,应该融入更所的艺术元素,不断充实建筑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创造出更多的可以表现出其自身特点的建筑艺术形态。让我们的建筑形式更加的异彩纷呈,表现出建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纪延安.浅谈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互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2]刘向军.关于当代建筑审美与建筑技术的思考[J].城市建筑,2007(08)

上一篇:文艺研究论文下一篇:美术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