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

2023-09-15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第1篇

摘要: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创新并持续进行的重要课题,是改进和完善声乐教学的重要方式方法。本文着重从素质教育、教育创新、心理教育和多元教育四个角度出发来分析研究声乐教学改革问题,为声乐教学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在不断进行的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声乐教改成为最直接的方式方法,教改必然要以实践为来源,以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和完善教學水平为目的。为将对教改的分析研究表述更清晰,我们从素质、创新、心理和多元这四个层面来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九十年代是中国声乐事业发展史上的“华彩乐章”。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经过约七八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国声乐学派己基本建成。无论美声,还是民族,两种唱法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争奇斗艳、齐头并进:两种唱法的完美“嫁接”是中国声乐学派形成的坚实基础。

目前中国声乐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前所未有的“合力”形成了该时段推动声乐事业的发展动力。民族、美声两种唱法的发展都可以用这几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欣欣向荣!”改革幵放以来,由于国外声乐专家来华讲学与演出日益频繁,为中国声乐的发展幵拓了视野,以金铁霖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声乐教育家开始以新的视角来思考声乐的发展,他提出:“中国声乐应立足于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声乐科学性与民族风格协调统一的规律和教学方法,这己成为当代声乐教师的共识。声乐教育蓬勃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致力于声乐教育以及相关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代表在全国形成了以专业音乐院校为排头兵的师范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业院校等多层次的教育格局。

当时最为著名的有广州音专、成都音专、东北音专、中南音专、西北音专等,杭州、西安等地方的院校也开始设立一些音乐专科学校。另外,一些地方性的中学也开始着手筹办附中、附小等音乐学校。这样的话,我国音乐教育从整体上来看,已经日渐成熟,纵向的体系越来越健全,院校内师资队伍形成了合理化的梯队建设。另外,不少华人华裔也致力于次。比如萧淑贤、喻宜营等享誉海外的名家不断地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在人才师资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力量资源,正式标志着我国的声乐专业教育事业迈向了全新的时期。

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一直都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声乐教育事业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我国最早建立的音乐学院就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这两所音乐学院的诞生,标志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初步开始,带动了全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陆续兴建了各种专科类型的音乐院校,开始走上了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路程。

我国声乐教育体系的兴起、发展、成熟,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因素。一方面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深厚积淀提供了这种素材,另一方面是社会深刻变革所导致的文化结果。进入近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在和外在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堪,这时候就需要音乐这种精神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精神需求。在结合了中国民乐、西方美声等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了我国现代的声乐。这是有深刻的实际背景的。

目前我国现代声乐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结构日趋完善,无论是初级教育还是中高级教育,都呈现出了一种科学化、层次化、体系化的现实。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以及人才培养上面,具备综合的实力和能力。本文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对我国现代声乐教育进行了一番回顾与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声乐的兴起以及发展的意义。这种工作旨在对于未来的声乐发展指明道路,对于未来的声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

二、素质教育是当前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点

声乐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中的一小部分,但同样遵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则,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素质教育定义的实质便是指对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在声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是指多方面培养声乐的演唱能力,这也是声乐素质教育成果的映像。声乐素质教育的能力培养涵盖了多方面能力,这也是提高声乐演唱综合能力的关键内容。第一分类便是包含了呼吸、发声、共鸣、识谱、听音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基本声乐演唱能力。第二分类便是包含了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原生态唱法的多种演唱唱法的能力。第三分类便是包含了注意力、理解力、联想力和意志力的多种舞台需要的演唱心理能力。第四分类便是包含了表情控制能力、舞台肢体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互动能力等多种舞台表演能力。第五分类便是包含了对声乐作品内容、风格、主题等艺术形式的表现能力。通过对以上这些层面的能力培养,最终实现整体的声乐演唱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声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素质教育还需要一个过程,能通过对细分下的能力培养来实现整体能力提升,需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认知,不断地将各种细分能力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

三、创新教育是声乐教学改革中的方向

创新教育是对整个声乐教学改革的方向的把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完善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在以素质教育为工作重点的基础之上,在每个细小环节上,在各种理论或实践依据的基础之上,要适当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在声乐教改中的关键问题、核心环节以及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细节上下功夫,把创新教育落在点上,用理论与实践快速验证创新教育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不仅如此,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声乐学习过程中。创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互动实践得到了理论和实践验证。在教育创新道路上,每一次创新都是一个新的方向,能紧紧地通过理论与实践来作为衡量创新教育可行性的标准,就可以将其运用和推广起来。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需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而慢慢建立起来的,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充分地把基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位,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声乐基础理论与实践后,在此基础之上,才逐步形成的创新思维逻辑。也可以说,创新来自于对事物的领会,只有全面了解了,才能提出新的理论或新的方法。所以说,创新教育的基础还是声乐基础教育,创新为声乐教学提供和拓宽了方向。

四、心理教育是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命脉

把心理教育作为教改中的命脉,是因其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影响着学习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心理教育还是以心理学为根本,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与应用,来提高学生和教师在整体上对声乐学习过程的认知与把握。

而从歌唱心理学的视角考量,歌唱心理乃是整个歌唱艺术的支撑与动力。“我们研究歌唱心理,是人体科学与思维科学的深入,是研究、观察与体验人们在进行音乐活动时的规律,了解人们在学习、演唱过程中的行为,歌唱心理的应用是对人们在进行声乐活动时的行为加以描述、解释、预测及控制。”具体而言,歌唱心理学主要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意志、性格、人格以及心理调控力、心理承受力等。

五、多元教育是声乐教学改革中的要点

多元教育是以声乐核心教学内容为主,不断丰富具有关联性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多元化是新时期的趋势,是为了学生能适应更多新环境、新需求。这种多元化的教改一方面是从教学本身出发的,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加入了新的元素,但都具备相关性,可能是唱法的拓展,也可能是乐器的延伸。另一方面是以就业为方向的改革,把适应新时代的职业需求作为核心,将多元化的内容授予学生,让其能适应更多职业需求,比如会从声乐创作或声乐理论研究向声乐教学或音乐策划等方面拓展。声乐教学改革的内容要以声乐演唱为主,兼及多学科、多技能的多元化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学习声乐不但要掌握声乐的演唱技巧,还应对声乐的教学理论有所了解和研究。声乐教学发展到今天,在声乐教育者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一个严格、科学的体系。随着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深入,将推动声乐教育向着更完善、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金英淑.新時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基本设想[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胡永菊.王国维“完全之人物”教育宗旨观及教育价值[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5]从哲.梁启超与“废科兴学”[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6]刘慧阳.高师本科院校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变革与发展[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何志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艺术教育,2007,(06):43.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本文在以约翰·W·桑切克博士建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详致分析了艺术设计教学方法,进而廓清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内在属性及其地位关系,以及建立健全设计教学体系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1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ZA760024);吉林大学2017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XYB158)。

时至今日,中国已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较为热门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之大,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缘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二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及艺术设计实践本身,都带有发展初期所不可避免的一些试验性、弱点和问题。

在具体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理论无疑是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与实效方法,充分掌握并合理利用这一理论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而且也会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结合美国约翰·W·桑切克博士建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分别加以阐明。

一、艺术设计教学动机论

我们知道,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发、指导和维持行为的过程。换句话说,具有动机的行为就是被激发的、有指导性的持续行为。有研究表明:动机是教与学的重要因素。缺乏动机的学生不会为学习付出必要的努力,相反,具有高动机的学生较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动机和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们关于是否知觉到与教师建立了积极的人际关系(McCombs,2001;McCombs&Quiat,2001)。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知觉到教师的强力支持时,教学内容对于他们的价值就会上升(Eccles,1993)。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譬如,可通过恰当灵活地使用各种激励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现自己特长或才能的机会,通过“头脑风暴”等训练方式有效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潜能。当然,与学生建立起积极融洽的师生心理关系也是必不可少。

二、艺术设计教学因材施教论

对于设计教学而言,先师孔子的“因材施教”观最为适宜。不同的学生有其不同的对事物的认识观与审美观,因而体现在设计创意时,就会表现出形式迥异、风格纷呈的创作样式。此时对教师来讲,就要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审美取向出发来引导和启发他的思维,从而将学生对某一课题的认识导入到深层认识与表现阶段。

“因材施教”的另一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发掘学生的潜质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前文提到的学习动机。对于这一点,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此法后是深有体会的。例如,在对某一设计课题的方案讨论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自身素质情况分析,通过其对事物的领悟程度判断,给出了每个学生应完成的教学既定目标。当学生完成或达到既定目标的要求时,他(或她)本身也会产生一种动机学说的“成就感”、“满足感”或“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仍能使其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一定限度的拓展,使每个学生还能再对该课题的理解继续深入,无疑完成了“因材施教”的本质目的。

三、艺术设计教学多元文化教育论

文化相关教学(culturallyrelevantteaching)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Farr,2005;Gay,2000;Irvine&Armento,2001),它寻求与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建立联系(Pang,2005)。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专家认为,优秀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文化相关教学融入到课程中,因为此举能够改善教学的有效性(Diaz,2001)。藉此而言,中國艺术设计教育除了在学习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尤须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和设计经验加以总结。

向西方国家学习的目的是“西学中用”,故而,在当下设计艺术面临的转型之痛(即设计的全球化导致的价值趋同化)时期,尤其要强调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和融入“反映民族精神、凸显文化精髓”的设计教育。除此之外,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设计文化教育探讨更是有待国内艺术院校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因为,多元文化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之重要意义亦是不言自明。

四、艺术设计教学师生互动论

有研究者指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最终要依赖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现代教育倡导师生互动,这既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育机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为培养和评价学生的素质提供了一个方面的指标(线索)。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由“导演”变为“演员”,由旁观(听)变为参与。此时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引起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由探讨,激发学生持续性的自我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以开发创造力。此时的学生也不是静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再过多地证明已知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互动的课题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其领悟能力与学习效果将大大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有目的地启发与引导,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亦发现,在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中师生之间也是互为学习、相互影响的。

五、结语

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艺术设计教育也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正在走出对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盲从模仿或机械照搬的误区,逐步走向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佳境。诚然,这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却不能回避在前行道路上呈现的各种问题。从本质上说,“师”与“生”是构成大学校园主体的两个基本元素,而“教”与“学”又是高等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的核心内容与支柱环节,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既然,现代教育是科学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指导高等艺术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美]约翰·W·桑切克.教育心理学[M].周冠英,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第3篇

【摘 要】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学 发展与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表了一些代表性强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标志其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国外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体系不成熟

目前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主要是以下两条思路:一条是将高职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学相融合与对接;另一条是按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求来寻找对应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托。但这样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以及教材的编写中呈现“普教化”的现象,整体趋势会走向明显的“复制”和“移植”,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因此,事实上这两条思路不太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职业技术的师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够反映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最新成果,通过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新课题,将学习心理、师生心理、社会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与管理心理等几个板块的内容组合起来再加以融汇,来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

(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将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属于一门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其的性质划分时,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教育心理学还是职业教育学,也都众说纷纭而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从学科走向的未来发展上看,职业教育心理学并未形成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独特体系的话语结构,或者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稳固。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 地区之间发展普遍不平衡;2. 国家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学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4. 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5. 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其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6. 教师研究的成果震撼力还不够大;7. 没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务以及发展机制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发展理念要与时俱进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就得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所要具备的建设理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首先要本着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主动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学实践和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理论基础研究。

(二)教育结构体系要分层整合

其实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体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曾经有学者主张,应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分成理论、应用与专项三大层次,并将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再分成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这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这三种。其实无论怎样分层来整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要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

(三)队伍建设要内培外引

高质量专业性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以网络化人才队伍、重视专业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专业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广阔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其他学研究者积极加入到职教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三、结束语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用性、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而服务。本世纪的头20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走向全面应用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充满信心,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英.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2]锁冠侠.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3]崔景贵.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6(02).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第4篇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音乐教育心理学成为音乐教育中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开始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得到很多人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什么是音乐教育心理学呢·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和分析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是一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对教音乐与学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其对受教育者的品质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赵送光老师在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所说:“它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应的独立品格。”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和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把握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的规律和发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的课程改革提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贯穿这一理念和思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前提是知道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的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教师才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我谈谈几种以音乐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通常根据年龄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教师要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心理特征等方面有所了解,掌握施教的分寸,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以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律动中感受音乐的流动,这也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比如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法,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体态的律动把内心听觉和肌肉感觉记忆结合在一起,体态律动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必须使用新鲜的、有趣的和审美上令人满足的音乐,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动起来,体验音乐流动的美。

二、情感的体验,内在的乐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抓住体验是关键。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审美观的确立,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为前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听觉是学生探索音乐的手段。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抓住“听”这个重点,学会倾听,亲身体验,使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这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强调的培养学生内在的乐感。例如: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让学生们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在欣赏前我引导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受。有一个小朋友听了一会儿就躺在了地上,对此我并没有立刻叫起他。音乐结束后,他站起来说:“听这段音乐我好像快要睡着了。”我并没有批评他刚才的举动,他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感受体验最重要,我表扬了他。这就是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大胆地用具体的动作把感受表现出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觉,更多的是枯燥的机械的技能训练,结果是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学习兴趣渐渐消失殆尽。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正是因为音乐不具象性,使得我们更加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这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音乐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创造教学法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比如,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些特别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在探究中发掘创造力,发掘创造力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发掘者,要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发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发展。要摆脱以教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入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新知识为主的现代教育。比如,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总结,老师更多的是引导补充,多给学生鼓励,重视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创造思维,使学生充分沉浸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教师去思考,去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我们研究、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这门学科,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达尔克罗兹所强调的音乐课最重要的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本能的需要。相信有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音乐课堂一定会硕果累累、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

[2]马淑慧.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7.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第5篇

二、编审委员会由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秘书处兼任。

三、评选委员会由30名心理专业人士组成。其中,持高级心理学资质的专家级评选委员15名,一般大专以上心理专业人员15名。

四、评选按照百分制由各委员分项打分合计后再平均计算得分,评选过程按照德尔菲法,通讯方式三轮反馈后确定。专业:非专业按照权数7:3计算最后得分。

五、 荐评方式:推荐、自荐、评选委员提名等形成初选名单,经编审委员会初选后,交评选委员会评选。

六、入选标准:评选委员会评选平均得分达到80分。

七、发布更新:中国名人录(百科)—心理版、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网站,各发布,年内不定期增补更新。

八、评选指标:

1、专业度(占10%)。全日制大学本科得6分,其余视学历、培训教育、职业资质的“含金量”评委比较酌情打分。

2、贡献度(占70%):实践成效,所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干预领域有显著成绩和影响;评委根据报送资料、自己的专业理解酌情打分。

1)著作出版;重要论文;专利发明; 治疗方法创设应用与正规发表等等。

2) 职业经历;年限;重要任职等。

3) 获得专业奖励;服务影响受众多寡;

3、美誉度(占10%):荣誉获奖与特殊待遇;荣誉职位;积极感动社会。评委根据报送资料、自己的了解、酌情评判打分。

4、知名度(占10%):媒体报道量;信息搜索量等,社会关注度。评委根据报送资料、自己的了解,酌情打分。

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

中国心理学界名人录编审委员会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下一篇:学前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