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行风建设论文范文

2024-02-04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的内在修养。师风,教师的风尚、风气、作风,是教师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师德体现的是教师的内在修养,师风是师德的外在表现。

一、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如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现实要求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师德水平决定着整个教育工作的价值方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处世准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教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个人的学识和能力,更是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符合我国以德治国的方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园地。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从而推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同时,教师在社会上的道德风貌,也会对人们的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产生舆论式的影响。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一)抓学习,坚持核心价值引领

新时代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明思路,制定学校师德建设的核心、主题及主线

1.学校师德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的爱心与责任心。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题是“做仁爱之心好教师,做好学生引路人”。

仁爱之心是“四有”教师的灵魂,是师德的核心,四个“引路人”是师风的表现,师德师风建设主题的两句话均突出一个“好”字。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成长发展,都是立德树人,各团队及全体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引路人。

3.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线是,做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做“五带头好党员”,做“20字标准”好干部。

每一位教师都以做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目标,以师爱作为教育教学的底色。学校在各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充分渗透“爱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理念,以学校对教师的关爱,引导教师们传递爱,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一项思想性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三)搞活动,创新师德师风教育形式

利用有效载体与多种活动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体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使教师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贯穿于全部实践之中。

(四)搭平台,突出师德师风激励

多角度搭建激励平台。多方位地融入各类领军人物的师德激励,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坚持师德师风的正确导向。

(五)扬正气,加强师德师风宣传

将师德宣传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微电影等媒体,深入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果

我校有一支德高业精的教师队伍,我们充分利用人才优势,讲身边人的故事,学身边人的事迹,自我教育,互相学习,鼓舞士气,激励进取,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典型人物的激励下,我们充分挖掘广大教师中的先进的人和先进的事,形成敬业、爱生、进取、和谐的良好风气。每年我校都召开师德演讲会,人人讲师德,推荐先进典型,评选出学校师德标兵。每一次教育活动,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个体人格和学校文化积淀的过程,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淬炼。只有每一位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价值体系健全、积极、健康,才能营造出可以作为学校标签的文化氛围,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团队建设。

师德高度决定文化高度。在“泛文化”的时代浪潮中,师德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师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师德师风建设不是纸上谈兵,停留在理論学习上,而是渗透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厚积薄发,并真正纳入到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中,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内核,成为代表学校的一张名片,内化为学校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 左毓红)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校德育 认识思考 策略分析

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但是现阶段诸多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严重制约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探究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当前诸多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重智育而轻德育。素质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彻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分数仍是衡量学生的最主要标准,学校和家长都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评价,常常是“一好百好”。同时学生的升学率仍是衡量学校的准绳,这也造成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使学校德育工作成为学校文化课教学工作之外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2.德育方式的简单机械化。当前诸多学校德育工作不注重实效性,只是简单地进行外在说教与灌输,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和观点,根本不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并认可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这导致德育工作成为“言而无行”的纯理论性的说教。

3.个别教师德育意识的淡化。当前个别教师存在着“思想道德教育无用论”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全力钻研文化课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却忽视了自己也是德育工作者,担负着进行德育的历史使命,这就导致了在教学中不能有效渗透德育。

二、对于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个人认识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到导向和保证作用。基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问题的分析,以下是本人对于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个人认识:

1.学校德育工作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塑造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在遵循各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具体确定不同年级阶段的教育内容,并在文化课教学中进行全面渗透,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组织实施,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2.学校德育工作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由于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确定德育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克服不分年龄阶段,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对刚入学的学生,由于他们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憧憬,但又不习惯,学习兴趣高,但不善于控制情绪,德育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增强,但非辨别能力较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责任感教育。

3.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参与。长期以来,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学校学生管理科室的工作,与其他教师无关,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延续性和广泛性,不利于学生德育工作的长期发展。因此,转变德育观念,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不断发展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学科中积极渗透德育内容,把课堂教学变成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贯彻德育内容。

三、积极探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策略

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改革理念下,本人对学校德育工作有如下感受:

1.“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受到社会上诸多不良因素的诱惑,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思想,因此,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正面途径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凸显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利用学校环境设计来引导学生的道德认识,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环境就像一本无形的教科书,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建设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身心发展受到陶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时刻牢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情绪。

2.“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古语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教师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动心、动情,增强说理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真心关心和爱护每位学生,面向全体进行教学,树立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巧妙布施,点石成金”。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以班主任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接触学生,主动了解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同时,班主任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内心思想变化,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想学生之所想,积极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认为班主任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德育活动,学生就比较乐于接受和配合。

4.“净化心灵,静等花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工作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少一点偏见、歧视与挖苦,让学生在创设的轻松、愉快和乐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总之,“乘得课改千里浪,敢为桃李弄春潮”,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以校园环境为载体,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沿着健康的道路越走越顺利,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 全 玲)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教育方面更加注重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更推崇创建开放、自由的教育管理环境。要求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实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决定著学校发展的特色,也影响着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加强文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学校将文化融入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能够让文化成为校园个性发展的一种特色。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探究以文化为渗透点加强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可以从宏观角度概括为文化和学科两个方面。其中,文化就是社会历史发展所造就的一种对现实世界理性理解和处理的方式。在实践中,文化可由学科家集体构成学科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所以,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其次,在学科角度上,文化有独特的魅力所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文化是凝聚学科精神与意识的一种作用力。通过对符号和语言的传递来表现思想。因而,广义的文化也包含了相关的知识内容、学习精神、思想方法等。可见,从文化角度和学科角度分析数字文化内涵的研究者较多。所以,学科文化具有独特的美育特质,我们应该通过文化层面去影响学生,使其爱上学习,爱上学科文化。学科文化还能够拓展思维品质,促进世界观、人生观的发展。除此之外,学科文化对人的精神、心灵、思维都产生着持续影响。

二.校园特色中学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者对学科文化建设的态度

大部分学校会鼓励师生建设校园文化,尤其是益智的学科文化特色。但学校管理者对学科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理解不够深入。管理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非常具有必要性,尤其是学科文化建设。但缺乏校园学科文化建设经验。虽然学校设立了七巧板和魔方等兴趣小组,但这些活动虽然跟学科文化有关系,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科文化氛围。管理者认为现阶段达到理想的校园学科文化建设有一定难度。其次,教师对校园学科文化建设保持积极态度。但自己对校园学科文化建设理解相对片面,很大部分教师认为多媒体中隐藏着校园学科文化。所以,教师对学科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但认为加强校园学科文化建设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物质环境文化建设情况

虽然小学班级中的学科元素比较罕,大部分学校环境相对简单。墙壁上贴着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标语,黑板报上张贴书法和作文等作品,走廊上挂着名人名画或者古诗词等。但很少出现学科家的影子。与此同时,大部分学校举办的朗读比赛和书法比赛较多,速算比赛类的学科文化类活动较少。而有关学科知识的内容宣教也较少,没能够形成直观的校园学科文化建设氛围。

(三)学科文化内涵在教学中的渗透情况

实践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没有精力加强校园学科文化建设。一般情况下,除了学科课本中学科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学中对学科文化知识点的拓展一般为空白的。这与教师教学研究的主动权息息相关。因为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中拓展学科文化知识内涵是没有必要的。同时,校园内学科课外实践活动较少,学科文化熏陶不明显,学生具备一定学科精神,但管理者和教师对校园学科文化渗透不够重视。学科文化就难以融入校园当中。

三.校园学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首先,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重视,且精力和经验不足。实践中较难发现校园学科文化建设良好的学校,一般的学校都缺乏浓厚的学科文化氛围。所以,当这样的典型变少时,其他学校也就缺乏了竞争力。加之,社会和教育环境没有对校园学科文化建设有明确要求,只关注学生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学科内涵培养。这也导致了校园学科文化建设的加强与否对学生自身发展没有较大影响。教师对校园学科文化建设力度不足。大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充足时间加强校园学科文化建设。其次,教室内缺乏学科元素,教室外也缺乏学科元素。与此同时,与学科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较少。师生的学科文化素养欠缺。

(二)原因分析

首先,管理人员缺乏建设校园学科文化的决心和精力。管理者的规划思维直接影响教师管理理念和学校文化氛围。所以,学校管理者没有明确有关校园学科文化建设思想,教师对学科文化建设的了解也就相对减少。管理者并未鼓励教师加强校园学科文化建设。其次,管理者对校园学科文化内涵缺乏深入了解。大部分小学领导和教师认为学科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校园学科文化建设也只限于提升学习兴趣的范畴。这种错误的思想也导致了校园学科文化建设的受阻。同时,教师自主研究意愿不够强烈,且自身缺乏对学科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教师作为孩子成长的引导者,自身应具备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显然,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内涵认识不到位。最后,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学科素养。

四.加强小学校园学科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深化对学科文化的认识

首先,学校应安继强对学科文化内涵的宣教。在实践研究活动中可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科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特地宣教学科文化的内涵。教师通过参加此研究活动,能够拓展视野,丰富学科素养,更助力专业成长。其次,学校应多途径开展学科文化内涵的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师生走出课本和课堂,参观其他学校的学科文化建设活动。比如本学校学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可学习引进其他学校新颖的活动形式。最后,可在校园内优化图书室和走廊图书角等环境。通过营造健康有益的阅读环境,点滴渗透学科文化知识。

(二)营造良好学科文化氛围

首先,小学教室应以教育为主,美观为辅。所以,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科元素。比如:班级中挂学科家的人物画,还可设计学科乐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搜集相关的学科知识或者故事,分享给同学们,如脑筋急转弯等益智类学科知识。还可以在走廊上贴有关0的意义,圆周率的由来等等。还可以在教室区域中加入学科优秀作业的展示,以优秀的作业作品激励同学们积极学习学科文化知识。班级中建设学科元素越来越多,学科文化氛围也会不断浓厚。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校园学科文化长廊。在不同楼层设置不通过主题,用来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如选取一面墙张贴上学科趣味小知识等。在打发学生的闲暇时光时也有效渗透了学科文化内涵。再有可以将学科文化融入手抄报中,师生均能够参与。学科文化长廊不能是一种呆板的形式,应该是灵活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结构。画面生动的配图或有趣的小故事等。最后,增设学科活动室。学科活动室可以是专门辅助学科教学的教室。可为师生提供各种所需的学科教具和活动材料。师生可在学科活动室内进行学科研究活动。这就将学生的学科思维放在了课本和课堂之外。在学科活动室中,学生更容易发散思维,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三)开展丰富教育教研活动

首先,学校应开展以提升师生学科文化为目标的实践活動。比如学校举办学科文化节,组织多种多样的学科实践研究小活动。活动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应该符合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让教师提供素材,打造自主开放的活动空间,学生大胆进行探究和创新。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可搜集有趣的学科故事然后尝试自主编写。如《1先生和0小姐》的故事,在学生自主编写和讲故事的过程中,这种有趣的学科思维已经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为学科素养的形成做好铺垫。其次,可组织教师制定学科文化建设研究心得。管理者定期组织教师团体进行教研活动,针对校园学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交流。教师汇报各段时间在校园学科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心得。相互交流中有效渗透了学科文化内涵,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学科文化素养。

(四)提高教师自身学科素养

首先,可从多个方面补充学科文化知识。学科教师自身应不断加强综合素养,尤其是学科文化素养方面。如选择《小学学科教师》等。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研究,还可在网络上与有经验的管理者交流心得。其次,在小学教材中加强对隐形学科文化知识的挖掘。最后,应充分开发利用校园环境中的学科资源。如在学校围墙上设计有关学科历史背景知识点的斑块。教师和学生可在网络或生活中搜集相关的学科历史文化知识,分享到文化墙上,以此提升校园学科文化氛围。

五.结语

总之,小学校园学科文化建设现状堪忧,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对学科文化知识与内涵认识较浅,管理者缺乏加强学科文化建设的精力和经验等,都直接影响着校园中学科文化建设的拓展。小学阶段是学科素养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强校园学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学校应加强对学科文化建设的宣教,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学科素养,加强校园内和教室内的校园学科文化环境建设。以此,为学生构建积极的校园学科文化氛围,有效提升师生学科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阚璇.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地域情感表达——以1912景观广场系列作品为例[J].当代文坛,2020(05):232-233.

[2]王建红.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今日财富,2020(17):126-127.

[3]王小君,田宝贵.依托地方优秀文化,打造高校文化育人环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8):13-14.

(本文系2020年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关于打造特色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Y[2020]G164号)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白草塬镇中心小学)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德育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班级文化建设对德育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当代学生多样化的实际需求,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将德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旨在更好地培养學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德育   作用

经济社会和素质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校园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这不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教师必须针对新形势下的教育问题,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没有出色的表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德育发展,导致学生抵触学习,教学缺乏活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德育应深入学生的主观世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由于学生对教育内容是否感兴趣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所以在选择德育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入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把握教学要素,反映学生的客观情况。

二、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德育对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应该认识到,从班级的角度来说,班级中所有学生是一个整体,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班级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将每一个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要将班级学生当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整体和个体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班级整体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总体来说,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文化建设时,充分体现宽容精神和多元主义精神,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环境,个人发展不同,个人素质不同,所以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和德育实践中,教师应分析德育中的具体问题,承认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合理区分。同时,教师还应坚持分类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心理发展的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在舒适和谐的氛围中,感受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水准。由于学生的发展受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思想,这种文化建设内容具有传染性和亲和性,能够实现德育目标,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班级文化,并利用此平台开展德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文化建设和德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两者的整合,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认识自我。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让学生更好地与人相处。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教育创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渗透和教学融合,让德育深入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黄树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特色班级文化[J].教师,2016,(4).

[2]周珂.泛在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效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

[3]梁嘉声.“6S”管理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2).

[4]钱入深,骆国定.试析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班主任成长的途径与方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9).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外显层面之一,其目的是将精神文化价值渗透整合到物质环境氛围之中,打造出承载学校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

对于学校来说,校园环境是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外在表现。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所学校,走进去布局合理,到处有绿化,环境优美,使人感到身心愉快;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使人感到精神振奋。这种心理效应能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虽不具有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情感上的共鸣。”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内涵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校园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学校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它是学校成员共同努力所创造的一种体现着精神价值的物质结构,这些物质结构是学校价值的客观反映,是静态的校园文化。在校园里,无论是文化长廊,还是绿树花墙,都应以反映现实为目的,绘上时代色彩。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舍建设、校园设计、环境布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等。它不仅承载着教育教学活动,还体现着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外显的部分。

二、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载体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载体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环境载体。包括校园设计、绿化设施、景观建筑等。

二是理念载体。理念体现了学校的育人取向,是校长教育哲学思想的结晶,它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教育理念、育人目标、价值追求等层面上。

三是活动载体。活动以动态的形式承载学校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庆、纪念日、班(团、队)会、升旗仪式、艺术节、运动会、兴趣小组、科技活动等。

三、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如何突出学校物质文化的特色,将精神文化的内隐价值更好地体现在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上,形成具有较强教育力的物质文化氛围,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着眼点。鉴于我师团场各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尽相同等因素,笔者确立了以下物质文化建设思路。

1 人本性原则

对于学校而言,物质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环境。在许多方面,学校的人文精神也的确需要借助物质载体来实现。学校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诠释学校所追求的人文价值。换言之,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应该以人文价值为指导思想,而绝不能单纯为了外表的高大气派和内部的豪华奢侈。这就是说,建设人文环境要力争使学校的每一个“物质元素”都涂上“人文元素”的色彩,散发出“人文元素”的气息,进而使这种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学校环境是否使师生产生和谐、稳定、安全和积极的感受,学校景观设施的布局是否以人的需要为取向,学校物质环境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学校人文精神的展现和诠释。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或“管理方便”为本,是教育发展追求的永恒价值。因此,学校的环境建设必须以师生的心理需要为第一着眼点,必须以师生的精神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为唯一价值取向。一所学校的环境外观再好,管理制度再完备,如果没有考虑人的需要,就不能说这个学校的教育环境建设是和谐完美的。

2 思想性原则

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思想性,是学校育人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校园建设中渗透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和优秀健康的民族文化,可以让学生在物质形态中体验和感悟,并以此认识社会、把握人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艺术性原则

在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时,其外显的物理环境应讲究艺术性,做到“润物无声”。校园规划应当错落有致,有别具特色而富含文化底蕴的建筑,舒心怡人的绿化广场,曲折婉约的读书小道,展示学校特色的雕塑小品……凡此种种,都可以发挥环境的功效,产生不同凡响的“以美育人”的效果。

4 地域性原则

每所学校都处在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有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己独特的办学历程,被特定的风土人情所浸润。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学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地域性原则,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5 “一校一品”原则

根据各校的具体校情,按照精神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遵循“一校一品、各有特色”的原则,学校可以确立一套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系,创建自己的物质文化建设风格。

一是每所学校的物质文化风貌一定要与该校的精神价值相契合。合则“形神兼备”,能对师生进行正面的教育、暗示和熏陶;不合则“貌驰神离”,无法对师生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不应贸然下手,而应在精心设计、完成好精神文化内隐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行。

二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一定要遵循“先摸底、后规划、再建设”的原则。规划一定要长远,一时做不到的可以预留空间,等时机成熟再补做。如果目光短浅只图眼前,那么将来改造起来也会比较麻烦,后悔也来不及了。

三是一定要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农村学校一般很少有城市学校那样大的文化建设投入,要在“豪华”上与城市学校比,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应秉承简约为本的原则,争取以特色取胜。而且突出农村学校特色,发动师生就地取材,既可节约资金,又可培养师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主人翁责任感,还可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四是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的细节。“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节可以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却仅停留在口号上,并不关心如学校厕所的清洁卫生、冬天洗簌用水、学生课间饮用水等小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老子2500多年前写下的人生箴言。不注重完美的物质文化构建细节,就无法建起宏伟的教育大厦。完美的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标语口号式、蜻蜓点水式或囫囵吞枣式的宣讲,因为这样做往往难以达到育人目的。它需要把事情做细,让细节到位。

五是自然景观人文化,人文景观精致化。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致皆文化。学校在进行校园建设时,一般对自然景观较为重视,人文景观则比较欠缺。精心建设人文景观,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在有限的天地里巧妙地搭建人文景观,集中凝炼和突显学校的精神文化价值。

六是广开资金门路。农村学校往往钱少事多,一定要节约资金,多办实事。学校可以在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的同时,拓展社会捐资助学渠道。只要开源节流,多想办法,就可以搞好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

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

为彰显学校各个场所的文化气息,增强学校的文化感染力和显性教育功能,学校要想方设法让每面墙壁都说话,使每个空间都育人。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加强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学校文化气息

学校楼道文化。所谓楼道文化,就是各种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的走廊所应承载的文化形式。各级各类学校都有极其丰富的走廊资源,学校走廊宽敞、明亮、人流量大的特点,是开发校园文化的有利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建设走廊文化。如在楼梯间贴上“上下楼道靠右行,你谦我让脚步轻”,“嘘,轻点,上课了”之类的标语、师生创作的书画作品、成语故事展板、唐诗宋词或名言警句等,使楼道具备了潜在的教育功能,让楼道“动”了起来,“活”了起来,不仅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楼道文化应做到“层层有主题,层层有特色”。每层楼一个主题、可以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地域文化等不同文化版块介绍,也可以是师生书画作品,还可以是成语故事。学校还可以在走廊设置“音乐谷”、“美术谷”、“民族文化”等,用艺术吸引并陶冶孩子的心灵和志趣。当学生漫步在楼道廊阁之间,诵读着名言警句,聆听着古典乐曲,欣赏着高雅艺术,情操自会得到陶冶,心灵自会得到净化。

学校班级文化。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领悟人生、胸怀天下、做未来主人的修行圣地。因此,教室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氛围,还应该具备独特的文化形式。教室文化不仅是各类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也是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教室文化的地位非常特殊。因此教室文化建设也突出特殊性,应该以励志文化、激智文化、警示文化、劝慰文化等形式为主。由于教室文化有充分的个性发挥空间,因此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室文化内容及形式应该各不相同。教室文化主要由门口的班牌和课表,室内的班训、班风、班规及各类文化展板构成。班牌、班训、班风、班规可由学校统一制作,但内容由学生提供,其余展板由各班自主设计和布置。班牌内容可以是班名、班主任寄语、班级口号、班主任生活照、学生全家福等。自主布置的展板也应多种多样,可有传统的图书角、卫生角、光荣榜、学习园地等,也可以有新兴的“才艺展示台”,“小荷尖尖”、“谁与争锋”、“每周一星”、“我感恩,我幸福”、“相约诗林词苑,走近文人墨客”、“教师箴言”、“少年心语”等栏目,努力营造出一种珍惜青春、竞争进取、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学校寝室文化。学生寝室不应该只具有休息功能,也应有文化的内涵:一方面,学生的生活起居承载着一种文化,即与铺床叠被、物品摆放习惯等相关的生活文化:另一方面,寝室内的卫生状况、室内布置等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式。一个物品摆放杂乱无章、臭气熏天、徒有四壁的寝室,一定毫无文化可言,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因此,寝室文化不仅应该包括良好的寝室管理秩序、共同约定的作息制度和共同遵守的寝室纪律,还应该包括集全体成员智慧所体现的寝室内饰与布置。

寝室布置的标准包括“五个整齐”,即床上收拾整齐、服装挂放整齐、用品摆放整齐、鞋袜码放整齐、洁具收放整齐;“五个洁净”,即床上洁净、墙壁洁净、地板洁净、桌凳洁净、门窗洁净。各寝室的同学还可自己动手,创作一些字画张贴在适当的位置,营造出一种整洁宁静、温馨和谐的氛围。此外,师生还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常见的民族工艺、手工制作、布艺编织等手段,自己制作一些小饰品摆放在寝室中,以增强寝室的乡土文化气息、民族气息。

学校食堂文化。有人也许会认为食堂只是学生就餐的地方,一日三餐的累计时间很短,不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实际上,如果学校能对食堂文化善加利用,也可以在很短的就餐时间里让学生接受多维的教育。

食堂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所接触的第一个需要耐心排队的地方,也是学生面对多种食品需要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做出选择的地方,还是学生接受食品卫生教育、食品安全教育、饮食习惯教育和节约行为教育的理想场所。食堂文化除了应该具备的较为丰富的内涵,其视角应是多维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首先,要让格言警句随处可见,冲击学生的眼球,感染学生的心灵。可在食堂内贴“天地粮心、珍食莫蚀”、“注重文明修养,自觉排队就餐”、“浪费犹如河缺口,节约好比燕衔泥”、“一日三餐,人之常情。早餐不吃上课没心思,中餐不吃上课没精神,晚餐不吃效率低”等标语,让学生养成按时就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次,可以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制餐厅壁画。艺术特长生可绘制一幅幅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制作一张张活泼可爱的卡通画,使学校餐厅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壁画不仅美化了就餐环境,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在学生就餐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教育了他们。

学校道路文化。学校的道路有其特殊性,来来往往的师生也比较多,因此如果善加利用,也可体现出较强的教育价值。如何让学生途经的道路体现出各种各样具有针对性和教育意义的道路文化,是一项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学校要善于充分利用道路有限的空间,让静态的道路“活”起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将道路命名为“传统美德路”、“榜样激励路”,透过流畅简洁的实例,宣传为人立身的基本准则,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将道路命名为“自然世界廊”、“生命安全路”。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人”、“宇宙人”的现代理念。

学校仪表文化。仪表文化是通过学校师生的仪容、仪表所呈现出的一种文化形式。由于人的仪容、仪表受环境、性格、成长年龄等多种因素制约,且具有很大的变化空间,因此很多人不把仪表文化纳入校园文化范畴。其实仪表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可控可变的校园文化。师生仪表所承载的文化,不仅能体现出一所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当然,校园内师生的仪表必须体现校园文化特有的属性,特别是学生的仪表文化,应以大方、庄重、积极向上为主要特征,展示出学生青春、活泼、阳光的精神风貌。

2 加快学校设施、设备现代化进程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内部环境的建设,也有外部环境的建设;既需要全体师生通力协作,也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时,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落实校园网络建设和现代化办公条件。学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等为教育教学服务:创建教师文化休闲活动中心及体育健身活动中心,改善教师办公、休闲、健身娱乐的环境;建设和应用校园图书、照片、录像、课件等各类资源库,逐步推进校园办公无纸化和自动化的进程;与社区工作人员相协调,密切合作,维护好学校周围的绿化和环境卫生。

完善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不仅使学校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楼都鲜活起来,也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场所。让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变的追求。一个学校拥有一个非常和谐的人文环境,无疑会提升学校全体师生的幸福感。我们常说的“环境造就人”,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学会经营学校的物质文化,在校园里营造出富于人文气息的教育环境。一旦学校充满了浓郁的人文环境气息,那么学校就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有力的文化感染,影响和熏陶师生并最终使物质文化内化为师生的实践内驱力,进而使师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甘璐)

上一篇:职能建设论文下一篇:治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