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2023-04-15

学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该文研究建立一个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提供电网工程施工现场的三维实景模拟,是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深化应用。基本思路是利用前期可研阶段的小比例尺卫片、初设阶段的航片及航空摄影测量成果数据构建一个三维可视化场景,并落入桩位坐标、交叉跨越等信息及杆塔模型,使管理者能够在三维现场环境中进行多维度分析,充分发挥人的判读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达到实时了解现场施工进度、远程辅助施工监理和促进安全生产的目标。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一个包括施工过程管理、施工进度上报、电子化移交的综合三维施工管理平台,即“数字沙盘”。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 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施工管理 电子化移交

1 构建背景

(1)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以基建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形势要求。

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生产过程和产品将实现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参与式和交互式。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技术。在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以基建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形势要求下,利用信息化、可视化的手段,加强基建全过程控制和精益化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电网工程施工管理阶段仍然存在很大探索空间。

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目前在电网工程的前期勘测设计工作和后续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全面的应用,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如:电网工程在可研阶段进行路径方案的大范围比选、初设阶段进行路径方案的优化选线、施工图阶段提供的路径图及平断面图等。然而,在施工管理阶段,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可视化、集成化和数字化尚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因此,在基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下,将三维可视化的技术引入电网工程施工领域则可以达到可视化管理和直观化认知的效果。而如何在已有的航空摄影测量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拓展常规应用阶段,深化利用前期成果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施工管理系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2 预期目标和作用

(1)实景模拟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地物;(2)辅助表现施工地区道路交通条件;(3)立体展现交叉跨越情况;(4)动态更新施工进度;(5)实现“数字化档案”的电子化移交。

3 系統构建流程

3.1 目前电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电网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大量工程实践证明,这种业主、咨询、设计、施工、监理、供货商等多家参建单位多层纵向组织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如:管理层次多、监督协调困难、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信息传递失真、职能相互割裂等。另外,传统的信息传递和保存方式主要以纸张为主,由于在众多项目参与方之间要进行庞大的信息交换,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图纸,而纸介质的信息查找和保存非常困难。由于电网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必然加大了信息需求方采集分析信息的难度。

3.2 系统建设必要性

文章研究的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通过对电网工程各参建方的信息实施标准化和集成化管理,可以跟踪工程施工进度,综合管理各单位的信息数据,提供图纸、供货、施工进度管理,以精益化的单基塔管理为基础,充分落实从塔图生产、基础、组塔、架线等各施工阶段的信息汇总,实现了电网建设项目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使得信息能够以更加直观、快捷的方式在各参建方之间进行高效沟通和共享,查找、保存、交流和采集分析。

3.3 系统设计思路和原则

在电网工程施工管理中建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其应用目标是伴随施工进程,渐进地、持续地为工程建设施工服务,促进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主体思路是充分利用工程前期勘测设计阶段的摄影测量成果数据和设计资料,构建一个直观可视化的三维场景,以全数字化的过程资料管理和生产流程管理功能逐渐形成完整的信息资料,实现“数字化档案”的电子化移交。作为电网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管理平台,总体原则是在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思路指导下,兼顾技术先进性、成熟性,行业标准性、开放性,系统实用性、可扩展性、经济性、实效性。

3.4 系统构建主体步骤

3.4.1 主体架构设计

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自下而上,图中数据支持层中的数据包括了整个施工建设管理中需要的大部分数据,如卫星影像图、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杆塔设备模型、杆塔桩位表、挂线位置表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还有设计资料数据、施工数据、管理数据等资料数据库。数据服务层为系统提供数据服务组件。功能逻辑层实现系统各种功能的需求。表面层可为客户展示电网工程的三维场景模拟,显示各种标准化的数据。

3.4.2 三维施工场景可视化平台搭建

首先,完成三维可视化数字沙盘搭建。利用Adobe Photoshop、Global Mapper等软件将前期勘测设计阶段的航空摄影测量成果数据如卫星影像、正射影像图等经过格式转换、配准、切片等数据处理生成不同层级的金字塔影像,并将摄影测量成果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经过配准、分层等预处理处理,一并以存放项目路径的形式分别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

其次,三维模型制作与入库。根据前期设计单位的设计图,如杆塔司令图、绝缘子串图等列出设备清单和模型列表,然后利用3D Studio Max软件制作所有涉及到的杆塔和设备的独立的三维模型,并将这些模型按照施工现场实际的情况组装起来。使用模型数据处理工具将杆塔模型等模型导入Oracle数据库中。

最后,整理杆塔桩位表、挂线位置表及各种交叉跨越信息并入库。根据收集的勘测设计资料,如线路终勘定位后桩位成果表、铁塔及基础明细表等整理出杆塔桩位表、挂线位置表及各种交叉跨越等矢量信息,存入Oracle数据库中。

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数据处理,通过逻辑显示数据库中的影像、模型等,基本完成了三维场景的实景模拟和整个线路通道情况、铁塔及架线信息的直观展示,较好地实现了三维可视化的目标,从而使用户能够真实、直观、全面地了解施工现场的动态信息,为工程决策服务。

3.4.3 档案资料数据录入

将前期收集的各种设计资料、图纸、图表等资料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建立资料数据库分专业类别存放,如:电气、结构、勘测。在Oracle数据库中以存放项目路径的形式访问档案资料,系统在启动时自动调用资料数据库中的数据,授权用户可以在三维模拟界面中查阅相关电子化档案资料,例如点击一基杆塔,可以查询这基杆塔所有的电气、结构、勘测方面的收集存储的电子化档案。

3.4.4 数据更新机制

电网工程施工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更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建立的系统具有实时更新数据的机制,为施工过程数据提供录入、查询与展示的平台。相关设计人员通过外网登入施工进度上报系统,以标准化的统一格式,迅速快捷地提交施工进度计划和当前施工进度,系统依据这些数据实时地用三维模型模拟符合当前进度的施工场景,直观展示工程宏观进度。为保证数据安全,建立了数据安全机制,对相关用户登陆界面采取验证用户名密码、加密狗验证等方式来确保系统安全性。

4 应用实例

宁德核电厂~宁德500 kV I、II回架空交流输电线路是建设海西坚强电网的重大工程之一,该线路工程采用单、双回路混合架设,全长I回约93.8 km、II回全长约94.4 km,由于该工程线路沿线地形起伏较大,跨越民房、道路等地物众多,施工难度较大。在该工程施工阶段创新使用了该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将前期設计人员、现场施工人员、项目监理人员、物资管理部门和基建管理人员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该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快捷和便利。如:有效辅助施工单位开展室内线路调查、技术方案制定、进度分析等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物力成本,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效率。此外,在实体工程建设完成时,同步完成了数字化线路的建设,辅助工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数据的电子化移交。

5 结语

根据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以基建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形势要求,应用该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可以更加全面深层地加强质量、技术、安全、经济等方面的管控,创新常规作业流程和管理方式,辅助提升基建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对提高电网工程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意义重大。但该系统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必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不够全面等,还需要对各方面进行长期深入研究,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李晓骏,邱家驹.基于三维GIS技术的输电线路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15(1):5-9.

[2] 牛兵,陈谊.二维GIS与三维视景仿真技术的结合及其在视景仿真中的应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23(2):56-59.

学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资产管理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已经不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生产力的需求,如何实时动态地对资产进行管理是企业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资产管理系统为切入点,以资产采购申请、审批以及统计过程为例,对多Agent技术的模块设计、内核结构以及Agent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多Agent技术;资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1概述

1.1资产管理系统

资产管理系统基本功能包括系统资产登记信息变更、资产维修和保修管理、托管资产管理、资产状态管理以及系统资产信息的查询汇总、统计分析报表等。资产管理系统贯穿于资产采购、资产入库、资产使用以及资产报废等整个环节。如图1所示,以固定资产为例,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设备台账、设备查修、设备领用、设备数据、设备报废等等。

1)供应商管理:对供方进行调查,根据合同进行记录与执行的跟踪。

2)设备台帐:记录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基本信息以及使用情况。

3)设备档案;需要详细地记录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运行情况等,并形成文件,保存留档。

4)设备维修: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必须要制定设备年度维修保养计划,并且要把每次的相关维修情况做好记录。

5)设备报废:各设备的直接使用人员向相关领导提交对设备报废申请,经批准之后,由设备管理人员按照公司规章对其进行报废处理。

6)系统管理:用于用户注册登录,用户的权限配置以及系统的管理。

1.2Agent技术概念

Agent一词的通常含义有:代理、代办、媒介以及服务等等,在中国学术界被称作为智能体,艾真体。在软件工程中被大家熟知的概念是:Agent是一个处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认知并且灵活、主动地适应环境,能够代理设计者或者使用者实现一些任务的具有较高自治能力的计算机实体;它的根本目的是接受另外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可以是人、Agent、系统等)的委托以及请求并为其提供帮助与服务,能够在该目标的驱使下主动地采取社交、学习等手段在内的各种必要的行为,以感知、适应并且对动态环境变化做出适当地反应以及调整。Minsky在《思维的社会中》提到了那些在社会中的某些个体通过协商之后可求得问题的解,这些个体就可以认为是Agent,而这些个体的有机组合则构成了多Agent系统。Agent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智能性:一般来讲,每个Agent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信息知识库。

2)反应性:能够决定是不是对来自其他Agent的信息作出相关响应行为。

3)自治性:Agent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状态,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受外界影响,Agent拥有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4)社会性:Agent能够和其他的Agent(包括人、Agent、系统等)一起沟通协作,不同的Agent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意图与其他的Agent进行交互工作,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

Agent技术就是指在动态的运行模式中,能够自主、自动适应环境的一种智能技术。Agent是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获得了技术业界的高度重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于Agent技术的研究正处于风生水起的阶段,尤其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系统集成行业的科研人员对Agent技术正在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将其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gent技术的应用将会迎来更加绚烂多彩的发展空间。

2基于多Agent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资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塊主要有系统资产采购、系统资产入库、系统资产信息登记、系统资产保修/维护管理、资产状态、信息的管理与查询以及统计分析报表等等。下面主要对资产的申购和报废过程进行分析及设计。

2.1资产的申购、审核及统计过程

资产的采购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申购通知;资产委员会主席发布申购通知。

2)采购申请过程:采购申请人员把需要采购的物品的型号、规格、数量以及采购缘由等提交给系统,系统对采购信息自动进行分门别类,并且对采购申请单进行唯一编号,以便之后的采购批准审核和资产入库能够和采购申请一一对应。

3)采购批准审核过程:资产委员会主席将各类采购申请单汇集整理,根据不同的类别发送给相关的资产委员会成员(采购审核人员)进行采购批准审核。资产委员会主席以各个审核人员反馈的审核结果为依据,确定哪些采购申请可以批准,哪些要予以驳回。最终,资产委员会主席要把审核结果告知采购申请人。

4)资产采购:采购人员根据资产委员会主席的审核结果,按照采购申请单的规格型号进行资产采购工作。需要注意,资产采购回来之后要按照之前采购申请的编号一一入库,入库时也要对采购物品进行复查。再有,采购部门要通知申购人员领用资产,而且要对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

5)资产统计:要按照采购申请信息对资产信息及使用状况进行动态统计。详细记录设备采购原因、设备基本信息、保修信息、使用寿命、附件信息(附件、图片等)。值得注意的是要對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对维修保养、故障率等要进行动态统计,并形成文字记录。

2.2资产的报废申请过程

1)报废通知;资产委员会主席发布报废通知

2)报废申请:资产使用人员把需要报废的物品按照原来的采购编号提交给系统,详细填写设备信息。

3)报废审核:资产委员会主席把报废申请发给相关审核人员,进行报废分析审核,并把审核结果通知报废申请人员。

4)资产统计;同采购一样,资产报废时也要做好资产统计,详细记录物品报废原因以及相关处理结果。

在上述过程中,以资产的申购及审批、统计过程为例,资产管理系统为每一个采购申请人提供一个Agent助手软件。Agent能够存放采购申请人身份信息等情况,并根据申请人在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不同定位来调整适其合适的行为,资产的申购、审核及统计过程需要的软件要有自主适应环境的智能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产管理系统根据申请人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角色来限制系统成员的权限,角色不同,权限也就不同,并且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具体来说,采购申请人员只能提交采购申请,绝对不能有对采购进行批准审核的行为权限。

2)系统成员在不同阶段是可以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的。比如说同一个系统成员在申请采购阶段是采购申购人员;而在审核阶段可以以扮演审核员角色,有审核的权限;在统计阶段也可以充当统计员,有对设备进行详细信息的动态记录的权限。

3)Agent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自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系统成员有不同的滞留环境,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系统成员在资产管理系统中的角色也会大有不同。比如说,一个系统成员既是申购人员,又是评审人员,还是设备统计人员。那么在采购申请阶段就是申购人员的定位,当环境发生改变,即到了申购审核阶段,就成为了审核人员,而当环境又发生变化,到了设备统计阶段的时候,其身份又变成了统计人员。所以在分析成员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在什么阶段,处于什么角色。

4)除以上三点之外,系统成员的角色变化还有阶段性挂起之后再恢复的特点,如一个系统成员既是采购申请人又是采购审核人员,那么在采购申请阶段他将扮演申购人的角色,而到了审核阶段他就会变成审核员的角色,并挂起了其申购人的角色。当审核完成之后,在收到采购通知时,该系统成员将恢复其申购人的角色,以便于领用资产。

2.3资产管理系统结构分析

2.3.1系統环境

资产的申购、审核及统计过程的组成环境有:采购申请人员、资产委员会主席、资产管理委员会成员(采购审核人员)、资产统计员等。在申购、审核及统计过程,资产管理系统的组织场景集合如表1所示。

2.3.2Agent模块设计

用户Agent和界面Agent是Agent技术在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两个组成模块。用户Agent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负责用户模型的形成,为初次使用的用户建立初始化信息,系统成员通过系统信息反馈以及行为追踪对某一用户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并依据用户模型以及知识库进行联想。用户Agent对资产管理系统中有着核心位置,只有研究透彻用户的身份,才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内容,从而使资产管理工作有效的进行。而界面Agent主要是负责用户与系统之间的关联,依据用户不同的需要,分别进行界面设计,把用户Agent的信息以它们最希望的方式呈现出来。界面Agent应用的是界面的定制技术,主要分为界面结构和界面内容两种定制类型。

1)界面结构定制;即对界面整体模块的种类和布局进行设置。比如说,界面包含的模块种类,各个模块之间的定位、布局,以及下拉菜单等的位置,界面的图像色彩等等都属于结构定制。

2)界面内容定制:是指对各个模块以及具体信息的内容进行设置。

基于多Agent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会依据不同时期用户的不同角色进行界面定制。界面Agent会根据用户Agent对其角色的判定,确定在环境发生变换时对其增加使用权限或者更换更换使用界面。

用户Agent和界面Agent之间既相互独立工作,又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界面Agent反馈的用户信息以及用户行为是用户Agent判别用户身份、建立用户初始化模型的充分前提;另一方面,用户Agent所提供的用户的身份又为界面Agent进行界面定制提供了有效依据。它们两个之间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

2.3.3Agent内核结构设计

—般来说,每个Agent都拥有一个通用的内核和很多的功能模块。其中,内核主要包括内部数据库、邮箱、黑板、执行机等构成部分。

1)内部数据库:主要涉及自身信息、目标结合以及世界模型等信息。

2)邮箱:用于提供相关环境以及其他类别的通信;

3)黑板:用于提供各个内部功能模块之间的通信;

4)执行机;用于消息的派分以及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执行控制等。

每个功能模块都相当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在执行机的驱动下完全并行地执行任务,并且通过黑板进行协调工作,把认知、运行、反应、建模、规划、通信、决策生成等都以功能模块的形式加入Agent中,只要能够支持相同的黑板格式,功能模块即使有不同的语言和数据结构也不会对Agent造成太大影响。

3基于多Agent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的优势

资产管理系统涉及供应商管理、设备台账、设备档案、设备维修管理、设备查询、设备报废等等,贯穿于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的整个过程。而传统的资产管理办法主要是对资产的出入库进行管理,虽然操作简单、便捷,但是根本没法跟踪物品的实际使用情况,造成账目不真实、不及时的状况出现。基于Agent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就恰恰不同,它已经不单纯只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且是一个具有申购、审批、购买、入库及查询等多种功能协同运作的比较复杂的系统,并且从系统环境上来讲,Agent也更加多层次。Agent技术的应用,使资产管理系统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能够自主、自动的根据用户的角色不同而变换其使用权限,能够动态的适应环境需求,对资产管理的智能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gent技术的应用使资产管理系统更加网络化、流程化,使用户对设备能够有更加科学的管理,更加全面的计划,把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保障资产能够安全运行、及时维修保养以及报废更新。多Agent技术实现了从设备采购、运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对资产进行科学可行地管理与监控,在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也为资产的动态控制创造了可能性。

4結束语

基于多Agent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有效利用了Agent的智能性、自主性、反应性、主动性、自主适应性以及合作协调性等特点。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把相关责任分工细化,使各部门能够对资产的基础信息和使用情况了若指掌,并进行动态管理,有益于及时地反映出各部门对资产配置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把多Agent技术与资产管理系统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实现了资产管理与配置的规范化,值得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

学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零库存;准时制;射频识别技术;仓库管理系统

仓库管理系统(WMS)具有对企业物流系统运作管理中仓储环节物品进货、出货、库存控制等管理功能,并可依托互联网进行客户订单和查询管理。由于各企业的仓库类型不同,仓库的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内容也各有不同,不同企业的仓库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也不同。仓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入库管理、库存管理、退货管理以及动态信息传递等。

“零库存”的含义是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为“零”的一个概念,即不保持为库存。不以库存形式存在就可以免去仓库存货的一系列问题,如仓库建设、管理费用,存货的维护、保管、装卸、搬运等费用以及存货占用流动资金和库存物的老化、损失、变质等问题。虽然从目前企业物流现状来看,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中,“零库存”还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是通过不断降低库存,企业可以节省更多成本。而在这个过程中,仓储环节的信息化至关重要。本论文就是从仓储环节的信息化着手找出一种能实现“零库存”的方法。

不论是在第三方物流还是在大型企业自营的物流体系中,仓储管理都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仓储是物流各环节的接合部,包括采购与生产之间、生产的初加工与精加工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批发与零售之间、不同运输方式转换之间等。因此,仓储既是物资流转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信息流通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追求“零库存”为最高目标。仓储作为物流各环节的接合部,涉及入库、分拣、在库、盘点、出库、补货等各方面,流通的信息量非常大,包括物品种类、数量用途、储存位置、库存状况等等。有效的仓储管理能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有效的对产品进行整合,提高产品的时间效用。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当产品从生产线上下来就贴上惟一的识别标签,通过射频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实现产品的入库,使采集的数据自动导入标准化的、联网的数据库。仓储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物流运转效率的非常必要的手段。

一、我国仓库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仓库管理系统(WMS)是仓储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形式,它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呈现出二元结构:以跨国公司或国内少数先进企业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其应用WMS的比例较高,系统也比较集中在国外基本成熟的主流品牌;以国内企业为代表的中低端市场,主要应用国内开发的WMS产品。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仓库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我国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从我国仓储协会提供的数据看,我国只有39%的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说明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在当前我国物流市场规模以年均30%递增的发展速度下,物流信息系统的市场需求将加速扩大。据相关调查显示:60%的企业需求的特点仍是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及数据的机制。在这种供需状况下,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仓储的信息化进程,不断优化流程,从而向“零库存”迈进,成为当务之急。目前,一些企业正在逐步推进通信规章的统一以及票据标准化,以满足电子数据处理的需要。在物资储运作业阶段,通过把射频数据通信、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于仓库堆垛机及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运输设备上,使自动化库房初步形成,物资流转效率就更高,可靠性更强。

(二)我国仓库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1.典型的配送中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在销售物流中如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在供应物流中如生产企业的零配件配送中心,都能见到这样的案例。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现代物流中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该系统的目标,一是落实国家有关医药物流的管理和控制标准GSP等,二是优化流程,提高提高效率。系统功能包括进货管理、库存管理、订单管理、拣选、复核、配送、RF终端管理、商品与货位基本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通过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式,提高库内作业控制水平和任务编排。该系统把配送时间缩短了50%,订单处理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成为医药物流的一个样板。此类系统多用于制造业或分销业的供应链管理中,也是WMS中最常见的一类。

2.仓储作业技术的整合为主要目标的系统。解决各种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系统之间整合与优化的问题。武钢第二热轧厂的生产物流信息系统即属于此类,该系统主要解决原材料库(钢坯)、半成品库(粗轧中厚板)与成品库(精轧薄板)之间的协调运行问题,否则将不能保持连续作业,不仅放空生产力,还会浪费能源。该系统的难点在于物流系统与轧钢流水线的各自动化设备系统要无缝连接,使库存成为流水线的一个流动环节,也使流水线成为库存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种专用设备均有自己的信息系统,WMS不仅要整合设备系统,也要整合工艺流程系统,还要融入更大范围的企业整体信息化系统中去。此类系统涉及的流程相对规范、专业化,多出现在大型ERP系统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仓储业的经营决策为重点的应用系统。其鲜明的特点是具有非常灵活的计费系统、准确及时的核算系统和功能完善的客户管理系统,为仓储业经营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华润物流有限公司的润发仓库管理系统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此类系统多用于一些提供公仓仓储服务的企业中,其流程管理、仓储作业的技术共性多、特性少,所以要求不高,适合对多数客户提供通用的服务。该公司采用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WMS以后,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仓库利用率,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下面从海尔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对物流信息系统中的仓库管理系统的作用加以分析验证其在库存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效用。

二、 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在每个月接到6000多个销售订单,产品品种7000多种,需要采购的品种有15万多种,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将呆滞物资降低了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了67%。海尔的物流信息系统通过三个准时生产制(JIT:Just In Time,即JIT 采购、JIT配送、 JIT分拨物流)实现同步流程。

海尔已基本实现了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网络化,即生产、销售企业与物流(配送)中心的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支持运作。其内部采用由SAP公司提供的ERP系统,实现了以订单为中心,各部门信息同步模式,最大限度缩短了对订单的响应时间。物流速度的提高使海尔2001年的订单比2000年同期提高了50%以上。外部则采用B2B平台,订单100%从网上获取,网上付款达80%以上,使采购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为3天。海尔的ERP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了采购、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管理,使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带动物流的快速流动,提高了物流效率。

海尔在全国建有42个配送中心,每天能够将上百个品种3万多个产品配送至全国1550个专卖店和9000余个营销网点。原来配送到全国各地的货物原来平均需7天时间,现在中心城市可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各地4天内配送到位。海尔成品配送实施PTD(Pull to door)模式,配送任务按订单执行。由于是按订单生产,产品从生产线下线直发到用户,实现了库存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目标,海尔成品库只是某些特别产品的中转配置库,基本实现了零库存管理。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仓库管理系统的界定,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结合海尔集团的案例,可以得出物流信息化特别是仓储信息化方面是强调以“零库存”为核心的结论。

物流企业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以便“用信息替代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借助电子商务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仓库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零库存”。

参考文献

[1]魏国辰.物流机械设备的运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3]崔介何.企业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4]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万志坚.物流技术管理[M].广东:广东出版集团,2005.

[6]刘俐.现代仓储运作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作者简介:高慧娟(1982-),女,河南开封人,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肖大为(1984-),女,江西永新人,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

学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决定企业盈亏的最直接因素一是产品的价格二是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产品价格的高低是不依企业意志为转移的,除少数垄断行业外,一般情况下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因此,能否取得成本优势就成了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鞍钢附属企业公司是改革开放初期适应大批回城下乡青年就业安置的需要成立的集团型厂办集体企业,主要从事钢材深加工、工业性作业、为钢铁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等传统产业的生产。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这样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老企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在对外招投标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产品缺乏成本优势,往往因为几元钱的价格之差就与大量合同失之交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成本管理这个老话题成为全公司上下亟待解决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新课题。为此,我厂从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入手,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基础管理和消耗控制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从企业实际出发,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生产成本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我们把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列入了全公司的重点工作议程。按照科学规范和从严管理、细化管理的要求,对各生产单位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首先对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必要的整顿,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内容、强化控制措施。将生产成本的分析、预测和生产成本的预算管理纳入各业务部门的主要职责范围,对主要产品和重点生产项目实施目标成本管理。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与核算,力求使每一项成本费用都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成本核算及时准确,真实反映每一项产品和生产(作业)项目的物资消耗及成本费用的真实水平。

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消耗、压缩生产费用,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把降低单位成本或百元产值的成本费用率,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列入各业务部门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在积极推进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从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着力抓好经营管理方式转变这一关键环节,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建立健全与本单位生产特点相适应、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产成本管理体系

生产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单纯依靠个别部门和少数人抓难以取得实效。首先,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始终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对广大职工普遍开展增收节支降耗教育活动,树立全员节约意识,发动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进行必要的整合,建立强有力的成本管理工作体系。其中包括组织领导体系、生产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物资消耗与成本费用控制体系、成本信息的采集传递及信息反馈体系、成本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日常管理制度和具体工作规范。重点解决好生产消耗及费用控制关键环节的管理缺位问题。

(二)大力推进管理方式的转变,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实现生产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针对一些基层单位存在的以包代管、成本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消耗记录不规范等现象,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把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消耗控制切实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杜绝在收入实现后倒装成本、人为调整消耗指标的错误做法,严格按预算和定额控制消耗、按目标压缩成本,注意从根本上解决物资消耗的粗放管理现象。强化生产成本的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对每一项成本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把车间、厂部及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统一衔接起来,明确分工,落实成本管理流程各环节的日常工作责任,做到每个部门(车间)都有明确的职责、每个岗位都有具体的指标、每项成本消耗都在严格控制之中。通过考核促进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建立增收节支降耗持续深入开展的长效机制。

(三)贯彻生产成本三级管理责任制

公司对各单位的生产成本管理负总责,公司计财部、生产安全部、销售管理部、组织人事部、技术部等业务部室按分工分别对全公司的成本核算、成本预算、物资(含能源动力)消耗、人工成本、定额管理等负责。分口对生产成本的业务管理实施监督、指导与考核。按照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的原则,把降低成本、压缩费用的目标列入各单位的主要考核指标。明确各基层单位厂长(经理)是本单位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成本管理及成本指标负全责。财务负责人、生产厂长等分管领导对日常成本核算及定额管理、消耗控制等负主要责任。财会、生产、劳资、供应、技术、设备等部门负责人,对成本核算、原燃材料消耗、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指标负直接管理责任。车间(工段)是生产成本预算和消耗定额的具体执行部门,车间主任和工段长对工序成本负直接责任,将物资消耗和成本费用水平的高低与基层企业的工资总额及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工人的收入直接挂钩。

二、加强生产过程的物资管理与消耗控制

各种原燃材料的消耗是生产成本的主体,杜绝浪费、合理控制消耗是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强化原燃材料消耗的计划管理和过程控制

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全部纳入计划管理范围,实行年预算月计划管理。月份消耗计划是执行计划,根据月份产品品种、产量计划及单位消耗定额制订。车间按月消耗计划办理领料手续并负责投料控制。每个生产车间都建立材料领用消耗台账,并责成专人逐日或按生产批次对领、投料情况进行登记。每一笔投料都必须按规定的方式进行计量并在当班生产记录(或工作票)上做好记录。每月月末车间根据消耗台账出具月份消耗报表。采购部门依据消耗计划并综合考虑库存情况和资金条件,制订月份采购计划。

(二)严格出入库管理,杜绝物资领用的不规范现象

对物资的出入库业务实行流程化管理。要求物资的领用和出入库必须完备手续,规范填写、及时传递各种单据,杜绝压票现象,确保单账相符账实相符。所有出入库物资都必须按法定计量单位或公允的方式进行计量,为准确核算生产成本,及时反映各车间、各种产品的消耗创造必要条件。外委加工的材料和零部件,在外委加工完成后用于储备或延后使用的,将外委加工费计入材料和零部件成本,登入实物保管明细台账,重新办理入库。财会部门在存货总分类账户的库存材料科目项下设立“外委加工材料和零部件”三级明细科目,专门用于核算此类业务,以保证生产成本数据的准确完整。

(三)加强残次品及边角料的管理和剩余原材料(备品备件)的退库管理

对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残次品或在入库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时查明原因并在车间(工段)当班生产记录上据实登记。人为因素造成的移交有关部门实施责任追究或问责处理。对生产过程中一次使用产生的边角料必须办理缴库手续,由供应部门统一回收集中存放。建立边角料实物台账,对回收的边角料进行分捡按类别登记上账。其中有利用价值的在二次领用时按正常程序办理出库手续,没有再利用价值的边角料由厂部统一处理。涉及对外转让的必须规范操作,正常办理检斤出库手续。对车间已经领出,因故没有耗用的原材料或其他剩余物资,均及时办理退库手续。退库物资的再领用必须列入物资消耗计划。隐瞒藏匿剩余物资,应退库不退库私自处理的,按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予以严格查处。

(四)不断深化细化定额管理,严格按定额组织生产

公司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定额管理办法,规定下属企业可直接选用同行业先进定额标准,或选用本企业最佳平均单耗水平作为初始定额标准,也可综合采用技术测定法、统计分析法、经验确定法等方法予以测定。各种物资的消耗定额每年修订一次,通过修订剔除不合理因素,使其不断趋向先进合理。新产品新项目在投产准备阶段就落实定额管理措施,先采取理论计算扣除合理损耗的方法制定初始消耗定额,初始消耗定额的试行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在试行期限内随生产工艺的调整优化及时进行修改。

(五)坚持月盘点制度和月物资消耗分析考核制度

车间主任、工段长亲自掌握各项产品的消耗指标和当班的投料控制,并对原材料的正确使用负责。车间材料员对领用材料物资的维护保管及消耗台账的日常登记、实物发放负责。依据消耗台账对各班组的实际消耗量、结存量进行核对,按生产批次(单件生产的按件)及时统计计算该批(件)产品的消耗。如有剩余材料和边角料,及时登记办理退库或缴库手续。

每月月末由各单位财务负责人牵头、分管生产和供应的厂级领导参加,组织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及车间对全厂结存物资进行盘点。根据盘点检查结果由供应部门出具盘点表和当月物资消耗分析考核材料。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由相关部门进行月份绩效考核。针对月盘点检查出的问题,按业务分工逐一落实整改措施和部门责任、列入次月成本管理考核内容。

三、细化制造费用管理,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制造费用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日常控制,我们将制造费用分解成了16个具体指标,即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交通补贴与通勤费、折旧、燃料动力费(水、电、蒸汽、燃料)、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劳保用品、防暑降温费、保健费)、车辆养路费、低值易耗品、修理费、厂内运输费、设计资料费、化验检验费、租赁费、车间取暖费、其他间接费支出。按业务属性归口由各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分项控制。

(一)生产车间发生的燃料动力费(水、电、蒸汽、燃料)、机物料消耗、厂内运输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等,日常管理与控制由生产(设备)部门负责,化验检验费的管理与控制由技术质量部门负责

车间管理人员和车间非生产人员的工资费用由劳动工资部门负责管理,根据月份生产成本指标完成情况和成本指标完成情况核发。

财会部门对各单位及各车间的折旧费、车间管理人员福利费、交通补贴与通勤费、车辆养路费、设计资料费、租赁费、车间取暖费、其他间接费支出实行限额控制,同时负责制造费用的会计核算与总额控制。

(二)完善部门职能,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系统的作用

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系统的作用,是落实生产成本三级管理责任制、保证日常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强化基层财会、生产、供应、销售、劳资、设备等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能,树立其成本控制权威。对车间现场的能源机物料消耗实行量化控制,负责费用消耗定额的制定以及制造费用年月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核。有关业务部门设立专人负责车间现场能源机物料消耗的日常监控以及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向本单位财会部门和公司主管部门报送费用消耗资料。基层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成本管理专题分析会,总结月份原材料消耗及制造费用各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安排次月工作任务和目标。

四、认真抓好直接人工费的规范管理与合理控制

直接人工是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直接人工费的管理与控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相对降低生产成本,也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在推进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全公司自下而上,对生产岗位设置及劳动定员进行了重新核定,对生产一线岗位进行了优化配置。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彻底摒弃过去安置型做法,贯彻效率优先原则,力求做到人员精干、布局合理,定员和生产规模相适应。主体生产车间、主要生产岗位全面实行竞争上岗,通过优胜劣汰把本企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生产一线,在主体生产车间要做到不养一个闲人,没有一个懒人。

全面推行劳动定额管理,完善人工费量化考核标准。劳动定额是事先制订的人工成本摊销标准和劳动效率考核标准,也是合理分配工资、准确核算人工成本的依据。特别强调,凡是生产作业量可计算的生产环节和生产岗位都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劳动定额的制定和执行要有客观可比性与可核查性。

针对一些单位工资分配与生产成本和劳动成果挂钩不够直接,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普遍偏高等问题,我们将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将个人收入与生产成本和劳动效率直接挂钩,引导广大职工人人关心节支降耗,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增加个人收入、相对降低成本中的人工费比例。凡是能够按量考核的生产岗位,都争取实行计件工资制,在完成劳动定额的基础上,按产量和生产作业记录(或工时记录)中登记的每一生产工人完成的实际工作量乘以单位工资含量(计件单价)计算个人计件工资;对连续作业、需要多人协作配合完成的生产加工任务,实行集体计件工资制,按集体完成的产量和作业量及额定的人工费标准计提工资,再根据每个人的技能和贡献进行分配。对降低生产成本作出直接贡献的,按节约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节约奖,与计件工资一并计入职工应发工资,增强每个职工对完成任务、降低成本的责任性。

五、规范生产成本核算,提高成本信息质量

生产成本信息是否完整准确,是一个企业成本综合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正确评价成本管理各环节工作的主要依据。采购供应、生产组织、原燃材料消耗、设备的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最终都要反映到产品成本上。在抓好生产过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全面提高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水平,是企业领导尤其是广大财会人员的重要职责。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的重点内容和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又很复杂的工作。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税法对生产成本的列支范围、核算的程序方法、费用摊销方式等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要求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规定,对本单位的生产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强制规范,以保证成本核算质量。重点把握并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生产成本核算的对象、原则及要求

以产品定价为目的,就要以产品的全部成本和单位综合成本为核算对象,生产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生产环节的消耗水平,为加强生产过程的消耗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因此生产成本核算的对象是产品的制造成本,范围只限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即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是直接生产过程之外发生的成本费用,不属于生产成本核算范围。我们强调,在成本核算时坚持贯彻合法性原则,成本列支范围符合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坚持贯彻可靠性原则,对各部门及各工艺环节提供的成本数据进行认真审核,保证采用的成本数据真实可靠、与客观实际相符;坚持贯彻分期核算原则,生产成本的核算期应与会计的核算期间相一致逐期进行,真实反映某种产品(作业)一定期间的生产成本;坚持贯彻配比原则,做到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对应;坚持贯彻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生产中消耗的原燃材料、动力等按实际成本计价;坚持贯彻一致性原则,各期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必须规范统一,保证各期生产成本核算的口径一致、方法连贯、相互可比;坚持贯彻重要性原则,在核算中对生产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重点关注力求精确,对次要的琐碎项目则从简处理,以利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二)正确把握不同生产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式

产品(作业)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特点及产品类型不同成本核算方式也不同。把生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本企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合理确定成本核算的适用方式,正确选择核算方法是保证核算质量的前提。一些基层单位由于生产波动性较大,生产组织形式往往不够稳定,成本管理不规范,成本核算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各单位生产工艺的不同特点,将全公司主要生产经营项目大体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装配式生产,二是连续式生产,三是工程、工业性作业、修理修配服务等生产类型。针对不同生产类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生产成本管理流程和生产成本核算方式,要求各单位在对原有生产项目进行必要的梳理,然后对号入座,选用与本单位生产特点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从根本上扭转了生产成本不规范不统一的状况。

(三)认真把握成本核算要素,确保成本核算过程规范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类型,其成本核算的组成要素基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项目及成本明细账的设置、生产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分配标准、在产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划分、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等。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成本核算就不可能正常进行,结果也不可能准确。在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成本核算组成要素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各单位对原有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凡是工作缺项的都要完善起来,凡是不规范的都要尽快规范,切实做到成本核算程序规范过程完整。各种核算方法虽然适用的具体生产类型不同,但都是建立在成本核算的组成要素之上,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对象、生产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的确定、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划分等四个方面有所不同。其中正确选择成本核算对象是搞好成本核算的核心环节,成本核算对象是指为计算产品成本而确定的归集生产费用的各个对象,是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分配生产费用和计算生产成本的基本依据。由于成本核算对象是成本承担者,从一般意义上讲,成本计算的对象最终总是产品。为了满足中间控制需要,适应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目的,具体成本核算对象往往不同。单件或成批生产的装配式产品,生产是按订单或批别组织的,要求计算每张订单或每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的订单或批别就是其成本核算对象。在大批大量连续生产方式下,每道工序都有半成品,如果需要对工序成本进行考核,就要以每道工序的半成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没有中间工序或没有半成品(或虽然有半成品和在产品,但数量不大价值也比较低)的连续生产,就应考虑把产成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就我公司多数单位而言,一般把每种产品或每批产品或某一订单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按对象计算生产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于某些规格不同,但性能、结构、工艺过程和耗用原材料基本相同的产品,将其并为一类,按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各种规格产品的成本;生产量很小的次要产品(作业)或零星产品(作业)也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其总成本然后再按一定比例确定各单项成本。实物量难以计量的生产项目,其单位成本可以按百元产值成本的方式计算。在具体操作时,首先划清主要产品(项目)和次要产品(项目)的界限,从产品(项目)的工艺特点和生产组织方式出发,合理确定本单位生产成本核算对象。在确定不同生产项目的具体成本核算对象时,要防止一刀切,注意针对性和适用性,按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设置成本明细账、确定相应的成本分配方式和计算程序。

(四)正确选择会计方法,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产品类型、生产方式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成本核算对象作为成本核算的核心,是由产品类型、生产方式和管理需要决定的,所有成本核算业务都要围绕成本核算对象展开。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具体核算方法就不同。根据不同生产类型及方式,为了便于公司实施统一管理,我们确定了成本核算的三种主要方法:一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的品种法;二是以产品批次为成本核算对象的分批法;三是以产品生产步骤(或工序)为成本核算对象的分步法。要求各单位从本单位生产特点和强化成本管理的需要出发,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选用或组合选用最适合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生产类型不同,需要有多种成本核算对象的单位,允许同时选用多种成本计算方法。对于有联产品和副产品的生产项目,如煤化工产品则采用分类法等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计算成本。在选用生产成本具体核算方法时,要分门别类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增强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形成一套稳定的日常管理模式与成本核算运行方式,以利这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五)抓好日常基础管理,确保成本核算资料完整准确

产品成本一经发生就具有客观性,要准确反映产品(作业)的消耗水平和成本状况,不仅采用的成本核算会计方法要正确,最重要的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基础数据必须及时完整准确。只要生产连续运行,消耗的管理控制工作及成本核算业务就必须与其同步进行不能停止,生产现场的数据采集和资料传递就不能中断。因此,抓好日常基础工作,保证基础数据来源稳定及时准确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成本核算结果最后出自于财会部门,但反映的却是企业各环节各部门的综合管理素质。在现实工作中,生产成本的业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既有区别又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业务管理是否到位,不仅直接关系成本管理与消耗控制能否有效开展,对成本的会计核算质量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某些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之所以比较被动,往往和一些业务工作与成本管理脱节有很大关系。实际工作中一提到成本,有的业务人员甚至是一些领导往往错误地认为是财会部门的事,不能够把成本管理真正纳入各部门的正常职能,使得许多环节的成本管理严重缺位、必要的成本数据严重缺失,致使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树立全员成本意识,明确成本管理的部门分工与责任,建立健全日常工作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们全公司的生产成本管理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明确了成本管理的部门责任和任务,分兵把口狠抓生产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放手,真正把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具体措施落到了实处,对加快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务管理 责任心 教务人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1],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专业方向逐步分化以及学分制的进一步推行和完善,使得高校教学管理日趋复杂化。而高校教务管理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学校、教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学校的教与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如何提高现代高校教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就成为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话虽简单却蕴含了人对待事物的积极态度和其必然的结果,即对待事物要有责任心,做事情时要能够细心,这样无论什么事都一定能做好。教务人员作为教务管理众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其在工作中是否具有责任心将直接影响到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形象。从这个层面看,提高教务人员的责任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笔者从事教学管理多年,欲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分析现有部分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原因,提出通过培育或提升教务人员责任心来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1 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表现

责任心一般是指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作为高校教务人员,其责任心应该主要体现在教务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其一是在做事之前要想到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好应对准备;其二是做事的过程中要尽快控制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防止坏的结果出现;其三是出了问题要勇于积极承担责任。现代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教务人员的责任心必须贯穿于教务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

高校教务人员责任心强烈与否对教务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有部分教务人员存在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强的现象,具体在工作中的表现为:被动地接受上级交待的各项教务管理工作,即使自己知道某些规定或流程不合理,也不愿意提出建议或想办法去改变,只是简单地沿袭老办法去完成;领导安排多人负责的工作就变成“齐抓共管没人管”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责问到多人就变成了“法不责众”;面对教师或学生的服务只停留在表层,能敷衍就敷衍,能拖就拖,即使做也只做硬性規定内的工作,对超出职责范围或职责范围边缘的工作能推就推,能少做就少做,甚至提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口号;对学生的服务态度更甚于对教师,责任心缺失的教务人员面对学生的求助,不详细聆听不耐心解答不给予真心帮助,以“把学生打发走别让他再来烦我”为原则,典型的“门难进,脸难看”作风。

2 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成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呢?针对现有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种种表现,笔者经过多方面调查发现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2.1 教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是造成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主要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专业方向逐步分化以及办学水平的逐步提升,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从而使得教务人员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繁琐紧张的日常工作加上教学评估、相对教师来说偏低的薪资待遇和地位、难于进一步提升的发展前景以及外界大环境下的物价房价上涨而造成的生活负担等等使得他们被压的喘不过气来,整天处于局促、紧张和困惑之中,工作的热情和工作士气逐步被消磨掉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职业倦怠[2]。

2.2 教务管理流程不清分工不明是造成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客观原因

尽管现代教务管理工作正逐步走向信息化、规范化,但并没从根本上或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务管理理念,而传统的教务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高校校区多、规模大、专业细化的特点,造成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学部在很多教务管理工作的分工不明确、流程不合理,新形势下的新工作新问题无人管或齐抓共管,最终出现互相推诿的不负责任现象。

2.3 有效评价的缺乏推动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形成

教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的、繁琐的,看不到具体有形的成果。因此,很难对教务人员进行明确客观的评价。不少高校对教务人员的考核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流于形式,其考核过程很多是仅凭主管领导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考核[3],即使是集体考核也是主观打分,这种缺乏有效客观的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准确体现教务管理工作绩效的实际状况,甚至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一对于教务人员来说干好干坏都一样;其二是干的多不如多巴结领导笼络人心获利大,最终造成人浮于事。

2.4 部分领导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从而造成“上行下效”

领导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势必对下属的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试想如果一个领导都不愿意担负责任,如何能让他的下属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员工。而现实情况中,部分领导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在工作中仅仅起到一个“传话筒”的作用,将上级的命令传达给下级安排下级去做,自己做“甩手掌柜”不监督不过问,有功争功,有过将过一脚踢给下属,下属何来努力工作的动力?下属又怎么能有责任心?

3 如何提高教务人员责任心从而提升教务管理水平

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在高校教务管理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鉴于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巨大影响,高校作为组织机构,应当对教务人员的这种状态做出反应,以使高校教务管理更高效更顺畅。我们针对其成因探讨解决办法如下,希望能对高教教务管理工作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3.1 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高校组织应认清现代高等教育与以往的不同,把握现代高等教育特点,全面梳理优化教务管理工作流程,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每个关键点都应做出严格细致的规定。流程优化完成后,详细明确每个教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这样教务人员的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按照工作流程完成本职工作,员工自然可以尽职尽责。

3.2 加强教育和培训,让教务人员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

责任心不是说有就马上有的,而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是需要学校、学院以及教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务人员的责任心通过明确岗位职责来硬性约束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势必出现新的问题,同时工作流程梳理并不能全面覆盖到每个细节,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让每个教务人员热爱学校对学校有信心,激发教务人员发自内心的对工作的热爱和忠诚,才能使教务人员忠于本职工作,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完成处于“职责边缘”或异常的新问题。其次,还要给教务人员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现代教学管理手段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技能。

3.3 建立客观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没有考核没有监督,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高校组织需引进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教务处为牵头开展教务管理系统的评估和评奖工作,开展教务处或教务人员之间的岗位争优。对能力强、富有责任心、业务水平高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能力突出者给予晋升机会,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奖必有罚,对工作懈怠的教务人员给予批评,让教务人员的责任心在工作期间时刻处于警惕状态,不敢出现丝毫松懈。

3.4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改善工作方式,减轻工作压力

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方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需要。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稳定、高效、經济地运行,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程序化”已成为必然。高校组织必须加强教务信息化的探索和实践,优化校院之间或学院内的教务管理流程。同时鼓励教务人员聘用学生助管,将简单的重复性的文字录入工作以及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上传下达工作交由学生助管来做,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可减轻教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关键性的工作。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也可以使教务人员得到最直接最真实的关于教学方面的信息反馈。

3.5 对教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历史原因,教务管理系统的准入门槛较低,所以教务人员的构成较为复杂,基本上由学校子弟、人才家属和留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等三大类组成[2]。对于学历较低的年长的教务人员来说,他们都习惯了日复一日重复默默无闻的工作,然而对年轻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说,教务管理岗位前途一片渺茫:学术无望,行政受阻。人都是生活在希望里,有目标才能有动力。高校组织应该为教务人员建立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内部培训或个别沟通,对服务满一定年限,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转岗或晋升,明确其人生道路发展的方向,这样教务人员的责任心才能增强,工作才能有动力。

3.6 领导以身作则

“欲正人先正己”,领导作为组织或部门的一把手,不能以身作则就谈不上去领导和管理别人。高校组织在选拔或提升员工时,需将责任心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只有领导具有极高的责任心,才能有效带动教务人员积极努力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4bee009581b6bd97f19ea51.html,2009-11-19.

[2] 谢万杰.高校教务人员职业倦怠探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4):121~122.

[3] 如何提高员工的责任心[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b7e55a7f524ccbff1218462.html.

[4] 宋静,张毕西.虚拟咨询在多校区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45,55.

[5] 穆琳.提高教务人员素质,提升教务管理水平[J].天津教育,2007(10):40~41.

上一篇:工作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学生自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