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1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杭州市五县(市)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配置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包括教师数量配置不足、专业发展基础薄弱等。究其原因,与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工资待遇较差、专业发展机会有限等有关。为此,政府部门应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并通过建立城乡幼儿园教师长效流动机制,定向培养农村幼教师资等方式,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农村;幼教师资;配置困境;解决策略;杭州市

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是日益高涨的社会诉求。教师配置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农村幼教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数量不足还是质量不高,都会成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笔者以杭州市五县(市)农村幼儿园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农村幼教师资配置面临的困境,尝试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调查方法

笔者一方面从杭州市教育局以及五县(市)教育局调阅农村幼教师资年度统计资料进行文献分析,另一方面以集体访谈形式召开五县(市)幼教干部座谈会,还以个别访谈方式访谈了13名幼儿园园长。此外,笔者还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五县(市)农村幼儿园发放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79份,以了解五县(市)农村幼教师资总体情况。笔者综合运用以上三种调查方法,获取关于杭州市五县(市)农村幼儿园教师学历、持证率、编制数、教育理念等信息,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相互验证,以最大程度保证数据的可信与有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杭州市五县(市)农村幼儿园师资配置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数量配置不足、专业发展基础薄弱等。

1.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配置不足

(1)师幼比较低

2013年,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要求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师幼比是1∶12。然而,2013年杭州市五县(市)中师幼比最低的为1∶16.7,师幼比最高的也只是1∶14.3。

(2)招聘难

招聘难使得五县(市)农村幼教师资配置困境很难在短时间内改观。调查发现,教师核定编制数与实际编制数之间存在不小缺口。其中,缺额率最高的有28.3%的编制空缺,最低的也有16.9%的空缺。通过对幼教干部、园长的访谈得知,虽然各县(市)每年都在招聘幼儿园教师,但有的县(市)却招不到人,报名人数达不到1∶1.2的差额招考人数。例如,2011年某县招考23名农村幼儿园教师,但报名者只有20人。招聘难,想招聘正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更是难上加难。仍以某县为例,截至2013年底,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只占该县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4%。近五年来,只有15名师范院校毕业生到该县任教,占该县近五年幼儿园教师招聘总数的极少一部分。

(3)流失率高

农村幼儿园教师流失问题很突出。调查发现,在乡镇中心幼儿园工作的教师,有80.7%的教师有非幼儿园工作经历,69.1%的教师换过幼儿园,17.1%的教师换过3次及以上的工作,稳定在同一所幼儿园工作10年及以上的教师只占8.5%,在同一所幼儿园的工作时间短于3年的教师则占59.1%。非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情况更加糟糕,教师流失率平均为19.6%,流失率最高的幼儿园达到28.1%。对幼教干部、园长的访谈也佐证了这一事实。总体而言,农村幼儿园教师流失率高,师资队伍不稳定。

2.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基础薄弱

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起点低。五县(市)农村幼儿园教师学历情况不容乐观。尽管大部分教师的最高学历在专科及以上,但第一学历为专科以下的教师占67.1%,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占36.6%,毕业于高师院校的仅占0.7%。不仅如此,76.2%的教师取得的最高学历为非全日制的职后教育,且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占31.5%。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欠缺。对幼教干部、园长的访谈得知,部分教师尚未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与儿童观,观察幼儿、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较差,虽经多次培训,改进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

有研究者认为,评判教师的待遇,既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工资、福利等,也要包括非经济因素,如声望、威信等。〔1〕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直接相关的是教师是否拥有事业编制。2013年,五县(市)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拥有率为24.3%~30.7%,低于杭州市33.2%的平均值。超过半数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为聘用人员,月工资千元左右。这种薪酬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是很低的。此外,很多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仍把幼儿园教师看成“带孩子的阿姨”,对教师不够尊重。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当农村幼儿园教师,因此导致了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极大地损害了在岗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2.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机会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与社会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加上农村幼儿园往往师幼比较低,使得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客观上就导致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专业学习,反思自身的专业发展。部分农村幼儿园没有按照每班两教一保的标准来配置教师,有的班级甚至只有一名教师,保育与教育的全部职责都由这位教师承担。不仅如此,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文化发展、办园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的专业信息相对闭塞。这种专业信息闭塞是双向的: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教师缺少外出观摩、交流的机会,专业知识更新缓慢;另一方面,外界很少能听到农村一线教师的声音。可以说,农村幼儿园教师既缺少专业沟通渠道,也缺少专业话语权。

由上述分析可知,造成农村幼儿园教师配置困境的原因错综复杂,且许多因素互相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解决对策

合理配置农村幼教师资,有利于促进农村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调查现状与原因分析,笔者拟提出如下解决农村幼教师资配置困境的对策。

(一)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必须确保教师应有的地位”,并注明“地位”是指“社会按教师任务的重要性和对教师能力的评价而给予的社会地位或敬意,以及所给予的工作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利益”。〔2〕可见,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的途径,既包括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也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这两者相互影响。待遇是基础,如果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得不到改善,生存和工作环境艰难,那么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将是一句空话。通常情况下,某一职业的经济待遇与其吸引力成正比。经济收入较高,其社会地位也会有所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就会更大。

政府有责任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与地位。〔3〕与城市相比,目前农村幼儿园教师在编制、工资、福利、进修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完善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政策保障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出台有利于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等;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况等。政府积极有为,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既能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从而有效解决师资队伍配置不足的问题。

(二)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般来说,一种职业的专业性越强,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越高,也越能受到民众的尊重。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门槛过低,对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形同虚设。这种状态虽然短期内似乎可以满足农村幼教师资队伍数量上的要求,但并不利于教师获得专业声望,无益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幼教师资配置面临的困境。因此,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应该走内涵发展道路,在改善待遇、提高地位的同时,通过完善准入、培训、考核制度等来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在专业发展与待遇和地位之间建立起良性关系。〔4〕

(三)建构城乡幼儿园教师长效流动机制

教师流动与教师流失是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流动是有来有往,而流失是有去无回。建立城乡幼儿园教师长效流动机制,是合理配置城乡幼儿园教师资源,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合理选择。城市幼儿园教师向农村流动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师役制。例如,规定县镇幼儿园教师评高级职称之前必须有至少2年的农村幼儿园工作经历,新入职县镇幼儿园教师必须先到农村幼儿园工作1年等。二是轮岗制。例如,规定城市幼儿园教师每10年必须到农村幼儿园工作1年等。三是对口支援。农村幼儿园教师向城市流动主要是指从农村幼儿园选拔教师到城市幼儿园进修培训,此项进修培训应有县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提供交通、食宿等保障。〔5〕城乡幼儿园教师长效流动机制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流失,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

(四)定向培养农村幼教师资

这些年来,各地加大了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的学历不断提高,教师的资格证持有率也不断提升。然而,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文化素质、专业素养先天不足,很难适应民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因此,政府可以从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入手,制定倾斜和优惠政策,选拔立志于从事农村幼教工作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这些起点较高的幼教师资很可能会成长为农村幼教工作的骨干,从而为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粟洪武.论社会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地位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4〕梁慧娟.不同学科视野下的教师待遇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25(3):50-54.

〔3〕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庞丽娟,张丽敏,肖英娥.促进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5.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教师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问题,将会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而且要积极地思考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方案,让幼儿拥有自我展示和表现的机会,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信心;幼儿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使学前教育受关注度日渐提升。为助力孩子形成完善的人格、稳定的情绪,使其建立清晰的认知,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应提升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只有关注品格教育,使幼儿具有自律意识、专注力、使命感与自信心,才能助力幼儿茁壮健康成长,使其能独立做事情,感受爱与呵护,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浅议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有效策略。

1做到因材施教,及時给予积极评价

每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都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幼儿的学习差距不太明显,但在活动过程中的能力和技巧上差距较大。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善于捕捉他们的不同点,根据他们的差距因材施教,捕捉到幼儿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鼓励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要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能干的小朋友,有信心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长期以来,部分教师由于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在各种活动中按成人的标准对幼儿提出各式各样的要求,幼儿只要未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就会遭到批评和不合理的评价。幼儿面对教师的批评和评价会感到迷茫,不知错在哪里,这大大妨碍了幼儿自信心的树立。因此,要想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就要深入钻研幼儿的心理,恰当合理及时地鼓励幼儿接触新鲜事物,即使幼儿做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形成性评价,继续鼓励幼儿直至幼儿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激励时,其潜能易被激发出来,也易做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挖掘幼儿的潜能,注重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哪怕幼儿只有一点点小进步,都要给予其真诚的鼓励和肯定。如笔者所教班有一位幼儿,他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上课几乎不举手,但他乐于助人。早餐时,当笔者拿着盘子匆匆走到幼儿中间时,就听见他说:“老师,我来帮您分,好吗?”笔者扭头一看,他张着两只小手抬着头,正等待着笔者的回答。“好啊!”笔者一边说,一边将蛋糕盘子放在他的小手里。接到蛋糕盘,他马上就忙起来了,分完蛋糕,他还学着教师的样子声音小小地说:“请小朋友们吃早餐吧!”这时笔者就表扬了他:“你乐于助人,为咱们班做了很多好事,如果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就更棒了。”慢慢的,课堂上能看见他举手回答问题了,各种活动中能看见他积极参与的身影,渐渐地能大胆地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各个方面都表现不错。这样用积极的语言肯定和鼓励幼儿,让幼儿知道教师为什么表扬自己,让他感受到教师的爱,幼儿就会大胆表现,越来越自信。

2转变教育目标,培养幼儿的品德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以及规范。良好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从幼儿初期就对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不断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一些家庭和幼儿园当中,家长和教师并没有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幼儿教师不应当只重视发展幼儿的知识、能力以及智力,还要在教育中加入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一些幼儿的家长比较溺爱幼儿,对其会有求必应,家长的生活都以子女的成长为中心,就会慢慢地使幼儿不尊重他人的想法,性格越来越孤僻。长此以往,幼儿的心理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时幼儿教师以及家长还不能发现幼儿心理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园需要与家长统一思想,共同对幼儿进行的心理教育,从而使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具备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3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状态调整实际期望值

通常而言,幼儿自信心的强弱往往与其所期待事物的成功率成正相关关系,成功率越高,其自信心就会相对更强,反之则会更弱。但是对低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其往往无法准确衡量自身行为能力,因此极易导致在失败后由于期望值过高而产生受挫心理。所以在对幼儿进行自信心培养时,必须要切实结合当前阶段幼儿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从而循序渐进地为其设置任务难度,在每项事件的完成过程中及时调整期望值,由此使任务目标与其行为能力发展水平相匹配。这样才能提升幼儿完成任务的成功率,使其更容易在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提升自信心。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幼儿教师发现相关任务对该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应当及时对任务目标期望进行调整,保证任务在幼儿的努力下是能够实现的,由此才能在引导幼儿进行尝试和努力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4采取包容措施,逐渐培养自信心

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素养都在快速发展。但幼儿的个体差异较明显,因此,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不能“一刀切”,不能苛刻地要求幼儿达到一定的标准,更不能要求所有幼儿都要达标。教师要包容幼儿的不足,用等待推进幼儿成长。由于幼儿年龄等的限制,所以针对有些活动,不管幼儿付出多大的努力也完成不了;而有些活动,一个班的大部分幼儿都能完成,但个别幼儿怎么努力都很难完成。这时教师要降低期望值,采取包容的教育措施,只要幼儿努力做了,就给予他肯定和表扬,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笔者所教班的一位幼儿,他做事常比别人慢半拍。在一次剪纸活动中,别的幼儿都完成了剪窗花,可他磨磨蹭蹭地在那儿拿着剪刀玩,看起来很危险。笔者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蹲下来和他谈心:“你在干什么,能不能给我讲讲。”他说:“老师,剪刀除了剪纸还能当玩具,打开它时它像老鹰的嘴巴,能抓小鸡,我能不剪窗花,剪一个老鹰的嘴巴行不?”笔者说:“可以呀,只要你和伙伴一起行动,剪什么都可以。”不一会儿,他剪了一个老鹰的嘴巴,并粘在窗户上,乐滋滋地说:“我剪的是老鹰的嘴巴窗花,特好看。”这位幼儿虽然是最后一个完成活动的,但他在笔者的包容的引导下,有了向前赶的自信心。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这位幼儿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他画完“理想中的小学”,急急忙忙跑过来说:“老师,我今天画得快吗?”笔者随即肯定了他的进步。由此可见,教师的包容能促使幼儿越来越自信,其各方面的能力也能显著提升。

5采用赏识教育,培养交际意识

关注情境教学,培养幼儿自信心,还应善用赏识教育,能够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而,促进幼儿自主交友,让其变得大方、自信,帮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相信自己。例如:在艺术活动开展中,教师可灵活地运用教育戏剧,结合绘本阅读内容,通过师生配合、分配角色的方式,使幼儿进行游戏、舞蹈学习。在《大脚丫跳芭蕾》绘本阅读后,可组织“我爱跳芭蕾”戏剧活动,孩子们分别扮演顾客、贝琳达、费莱迪餐厅工作人员(乐师、厨师等)等。可给善于乐器弹奏、乐于做手工及热爱跳舞的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生动的情境构建、戏剧演绎中,全身心投入到幼儿游戏活动当中去。使幼儿被贝琳达乐观、自信、执着的品格感染,让他们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始终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这一道理。教师应善于在教育戏剧中鼓励孩子,不断发掘幼儿的长处,促进同伴交流,让他们喜欢交朋友,懂得尊重他人感受,具有聆听意识,乐于分享自身不同的看法。通过展开深入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更加豁达、乐观,使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拥有个人梦想,坚信“我能行”。

6提高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对幼儿的学习以及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影响,引导幼儿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养成礼貌待人、不随手扔垃圾的好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在遇到其他教师的时候应当主动打招呼、问好;引导幼儿在看到地上有垃圾的时候应当随手放进垃圾桶内,告诉幼儿不能随地扔垃圾等。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幼儿,使幼儿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尤其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依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关于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相关要求和内容,要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并根据幼儿园制订的标准帮助幼儿改善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同时,通过家园共育窗口,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由幼兒园逐渐扩散到家庭中,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使用正确的心理引导方式方法使幼儿养成到良好的生活习惯。

7聚焦家园共育,促进家长及时参与

重视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让其具有勇于尝试、自主参与的意识,不能仅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应促进家长的参与,以便进行对科学育儿理念的共享。毕竟,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不仅十分关键,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通过使幼儿建立自信心,将使其形成优秀的抗挫能力、稳定的情绪及健全的性格。3-6岁儿童正处于性格、认知、思维发展关键期,他们对未知事物、客观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而外界的教育环境、家长引导方式,将关系到孩子自信心与性格的发展。只有促进与偶尔家长的积极参与,避免对孩子进行苛责、打骂、溺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和了解孩子,形成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才能使幼儿因得到肯定、鼓励与积极的引导,成长为一个具有自我肯定意识的人。故此,应当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给予积极的配合,使家园共育具有连续性,才能使孩子感受家长、老师的信任,避免对孩子过度宠溺,使其对父母形成依赖性,凡事不愿自主动手。而进入幼儿园,这部分孩子变得格格不入,进而内心产生迷惘与自卑感,不愿参与教学游戏活动,更不会主动交朋友。可见,促进家长的参与,是较为关键的一环,有助于让家长获取有益教育理念,转变教养方式,在实现对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中,让孩子拥完善的人格。并且,家长应注意日常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多使用鼓励的话语,能够看到并认可孩子的每一小步进步,对其实施有效奖励,使其内心充满爱与信任。可用“童童今天表现真棒,自己把饭吃的这么干净!妈妈给你点赞”、“茜茜又在看绘本呀,爸爸都应该向你学习,养成好习惯。以后我们每天都一起读书”、“谢谢姗姗帮助奶奶,多亏你提着购物袋,奶奶差点都忘记了,你真棒”等话语,当孩子学会一项新的技能,如帮妈妈洗碗、能够自己整理书包、学会扫地等,可给其一张星星贴纸奖励,十颗星星兑换一个愿望,可带领孩子去梦寐以求的海洋馆、木偶剧院或全家一起郊游等。在家长多与孩子相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与优点,实施鼓励教育,让孩子更加开朗、阳光,使其建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具有自信心。

结语

总之,自信心培养是一场持久战,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恒心和毅力,巧用各种激励方法让孩子有信心去做,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健康和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晨静.幼儿教育下幼儿自信心的培养途径[J].中华少年,2018(32).

[2]朱娟.乐于交往、大胆表达敢于挑战——浅谈小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好家长,2017(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安江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发展趋势[J].智力,2021(1):163—164.

[5]韩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10(1):215—216.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家园共育日益成为热门话题。良好的家园共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学质量,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目前,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合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要求父母要积极配合幼儿教师,共建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贯穿于孩子的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中,强化教育成果,推动幼儿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共育;教育模式;教学理念

引言:

近年來,有专家和学者提出,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进行教育,家长应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因此“家园共育”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1]。家园共育模式下,家庭和幼儿园要寻求新的教育方式,采用更为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凝聚家庭和幼儿园的力量,共同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使幼儿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塑造好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1家园共育模式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基础教育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家庭作为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推行多元化的家园共育模式,首先,有助于家长清晰幼儿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需求,并结合家庭教育需求和幼儿园教学目标,积极投身于幼儿教育,主动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拉近幼儿园和家长的距离[2]。其次,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作为孩子成长阶段的模范表率作用,帮助家长认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做好家庭教育,以便于家园之间的高效沟通交流,达到“家园互动”“同步教育”的教学目的。最后,可以平衡幼儿园教学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家庭教育虽是培养幼儿正确三观的起点,但主要是靠家庭环境因素来影响的,偏向于感性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而幼儿园教育是正规系统、科学的,较严肃,侧重于理性。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有优缺点,只有二者密切配合,才能使双方的教育一致、持续、互补。

2幼儿教育中家园共育的策略研究

2.1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学前教育已成为一项长期的、相对复杂的教育活动。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首位老师,就必须重视且做好家庭教育,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的育儿知识,提升家园共育理念的认知度和领悟水平。一是对于家长而言,要勤于阅览相关书籍、学习相关视频、咨询育儿专家来转变自己的育儿观念;同时,根据当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反思并革新自己的育儿方法,主动探究并推行多元化的家园共育模式[3]。二是于幼儿园来言,可以组织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针对目前家庭教育“重智力发展,轻品德培育”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座谈会,通过互动研讨、观看视频等方式向家长提供育儿辅导,同家长探讨育儿的新理念和新家教方法,以转变并提升家长的育儿观和家教水平;或者探索家长的育儿经验,以家长带动家长,家长影响家长的手段,提升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为优化多元化的家园共育模式奠基;又或开设“家长学校移动网络教育平台”,鼓励家长订阅“家长学校移动课堂”,为家长随时随地主动学习搭建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

2.2构建家园沟通机制,提高家园间信任感

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将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完整地传达给家长,家长很容易对教师的教育工作产生片面认识,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学习到有用的内容,导致家长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家园间的信任感。因此,幼儿园要积极构建家园沟通机制,增进家园间的沟通和信任。例如教师可以每天为幼儿布置一个小任务,引导幼儿回家可以将今日学习的知识讲给家长,使家长对幼儿园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幼儿的描述写出一段简短的感悟,反馈自己的意见,让孩子第二天将家长的反馈意见带到幼儿园。又如,教师还可以开展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幼儿的学情,如兴趣爱好、饮食习惯、午睡习惯等,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联合家长的力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改掉挑食的习惯,吃完碗中的蔬菜可以获得小星星奖励;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去危险场所玩耍、不触碰电器等。通过开展有效活动,建立家校间的沟通机制,使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感受到幼儿园对孩子的重视,并愿意积极配合幼儿园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

2.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其中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中家园共育的呼声非常高,呼吁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提倡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了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选择在幼儿入园第一天开展“家长第一课”的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家长全面展示幼儿园,如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什么是家园共育?怎样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直观的方式深化家长对幼儿园的了解,帮助家长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幼儿园还可以开展“家长故事会”活动,选择每个月中班级内获得奖励最多、手工作品最多的孩子,使孩子和家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分享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家长可以从学习习惯、独立能力等方面进行讲述,可以采取家长讲述、幼儿表演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有效锻炼了幼儿的肢体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发了其他幼儿家长的共鸣,家长间展开讨论,家长间互相探讨育儿经验,互相帮助,学会反思自己,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在快乐、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和成长,而这样的环境需要教师和家长间积极配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园共育是新时代下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家园共育方式的推广能使家庭有效参与到教育中,根据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同时可以促进家庭与幼儿园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处理家园在教育方面的隔阂,拉近家园的距离,这对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恬君.分析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积极互动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0(21):81+83.

[2]马静.浅谈幼儿教育家园沟通的实施路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22-23.

[3]解祎炜.教学改革视角下幼儿教育中家园共育方式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11.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家园合作,家园共育在任何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今天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家园和谐共育又有着怎样的新内涵和新创意?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新时期家园共育策略的新探索:传统意义上的家园共育活动散发新的活力;互联网+下的创意沟通,激发了家长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浓情共育,爱字当先……

[关键词]新时期 家园共育 新探索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家园如同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够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由此可见,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家园合作,家园共育在任何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今天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家园和谐共育又有着怎样的新内涵和新创意?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新时期家园共育策略的新的探索。

一、传统意义上的家园共育活动散发新的活力

一直以来家园共育常见的途径包括家长会、家委会、家长进课堂、家长开放日等等。如何令这些比较常见的几乎每学期都要组织开展的常规性的传统家园共育活动焕发新的生机,保持恒有的魅力?融入新的课程理念,赋予新的管理使命,给予新的管理艺术都很重要。

1、家长会 必不可少的家园沟通途径

幼儿园家长会一般分为园级的大型家长会和班级的小型家长会,尽管形式不同,但是沟通却是各有特色。一般园级的家长会比较隆重,有专门的主持人,幼儿园全体领导,全体教师共同参加。这样的家长会的优点是可以让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总体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办园环境,办园特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幼儿园课程特色文化内涵等等。而班级家长会的优点是更加具有针对性,班主任教师可以针对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各有特色的班级家长会。比如本班的课程特色、本班的常规管理、本班的习惯养成、本班的趣味活动、本班的家长沟通等等,小型家长会更是无可替代以及必不可少的。通过召开家长会,能够集中展开家园之间的交流,解决许多共性的问题,值得教师与家长共同期待召开。

我园的班级家长会,班主任老师不会照本宣科,不会单一地去布置家长应该配合做什么,而是尽量去做心的沟通与交流。开家长会之前,教师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家长最迫切想了解的是什么,家长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与指导等等。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再来拟定班级家长会的提纲,真正让家长们感觉到来开家长会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收获的事情。

2、家委会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独特机构

家委会同样包括幼儿园家委会和各班级家委会。家委会的组成通常是家长自愿报名和教师推荐两种方式共同组成,但是一个核心的要素是家委会成员要热心于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愿意服务于班级,服务于孩子们。有些班级的家委会充分发挥正能量,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真正成为班主任的管理助手,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价值。也有些班级,家委会建立后就形同虚设,遇到任何事情家委会都表现得消极冷漠,使家园共育工作陷入被动。这就凸显了班主任管理的艺术了。

我们深知这个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他们可以去做许多教师想做但是不方便做的事情,他们可以解决班级管理中的许多困难,他们可以让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幼儿园充分发动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园级家委会的正能量,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比如:园里要举办大型活动,为了活动的效果与质量,在活动方案公布之后,幼儿园家委会自发成立了志愿者团队,他们自己分成了活动安全组、活动后勤组、活动跟进组,协助园内多项大型活动圆满顺利地举行。幼儿园接送区之所以每天能够井然有序,更是得益于我们优秀的班级家委会成员,他们每天为孩子拉起安全旗,筑起人工的安全屏障。当班级个别家长之间因为孩子问题发生摩擦和矛盾的时候,家委会的主动调节总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委会是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家园共育工作的最有效力量。

3、家长助教 有效拓展家长教育资源

根据家园共育活动目标要求,幼儿园每学期都会有计划地聘请或邀请一些热心于幼儿教育的家长,利用他们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专业优势及家庭方面的资源,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协助教师完成保教任务与课程开发,家长与幼儿同时获得了快乐的实践体验,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本学期,小班牙科医生家长参与助教的教学活动《保护牙齿》、中班交警家长参与助教的教学活动《交通标志作用大》、大班消防员家长助教的教学活动《遇到险情怎么办》等等。家长助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幼儿园课程注入了多彩的生机与活力,有效拓展了家长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促进了家园共育活动质量。

4、家长开放日 与家长建立起真诚的伙伴互动关系

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是幼儿园家长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同时我们将此方式不断地调整,进一步增加家长半日开放的实效性,使其成为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徑。

除了固有的“半日活动开放”,我们又增设了“集体教学家长进课堂”和“区域活动家长开放日”以及“主题活动家长开放日”等等,这些家长开放日的设定,虽然让老师们更加忙碌,更加辛苦,却也收获着欣慰,收获着幸福。开放日中家长的赞美、感叹、认可与感动以及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实践,提升了教师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更加促进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

5、大型亲子活动 连接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关系的纽带

亲子活动是一种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情感交流的集体活动形式,它是幼儿园与家庭十分重要的沟通渠道。亲子活动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化了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意识,从而达到了家园共育的理想境界。通过与家长的不断沟通,我们注意到许多家长平日由于工作原因缺少了和孩子共同游戏与交流,因此我们为家长提供亲子活动的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家长亲自参与活动,体验亲子活动的快乐。通过全家人 起游戏,家长不仅体验到一种亲情,一种和谐,同时也感受到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应承担的责任。

通过大型亲子活动,家长触摸到了孩子的成长,和孩子一起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也渐渐懂得了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同时通过亲子活动,他们学会关心幼儿园的活动了,逐渐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家长的态度也由被动参与到主动策划,变成现在的自发行为。

二、互联网+下的创意沟通,激发了家长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传统的家园沟通方式尽管持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所有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家园共育的线上线下的沟通也成为常规化的共育途径。我园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家园之间互动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创建微信公众号平台,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日常沟通,增强家长的信任度。

网站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动态,但怎样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家园共育共同的目标与方向,所以我们创建园所微信公众号平台,让微信与网站同步,这样家长不用坐在电脑旁,只一部手机就能随时了解幼儿园的动态。班级创建家长群,园领导进入每个班的家长群,班级一些通知信息,保证能及时传达给家长,家长和老师可以随时进行沟通交流。作为园领导也能了解各班动向,并能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增进家园联系、减少矛盾、提高家长信任度。

例如:刚入园的幼儿,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在园怎么样,会不会哭闹,有没有吃饭,睡没睡觉,孩子哭了老师是怎样做的。为了让新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提高家长的信任度。教师会把孩子在园的每个环节表现拍照出来,如孩子自己大口吃饭的环节、老师抱着新来宝宝入睡的环节等等,用微信形式发给家长,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到幼儿在园的活动点滴。我们还会针对家长需求转发一些相关文章,如:怎样让新入园的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宝宝入园你做好准备了吗甲当孩子过一段时间适应园所生活后,老师还会让幼儿用视频语音与家长对话。这样不仅解决了家长的担忧,还让家长更深入了解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情况,提高了一日活动的透明度,增强家长的信任。

2、创建幼儿园特色公众号

开设“家园共育”系列特色栏目,其中包括“陪伴成长”“育儿分享”“亲子时光”。在“陪伴成长”中,每天都要播放一位家长提前录制的童话故事;在“育儿分享”中,优秀的家长会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在“亲子时光”里,家长与孩子一起的游戏、阅读、做事情都可以图文共享。

3、发布家园互动新篇章

今天的家园互动是多元的、有效的、充满文化内涵的沟通,我们幼儿园会把每 次的家园交流与家园互动做成美篇,定格精彩瞬间,留下美好回忆,不断激励与唤醒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家园共育中来。

三、浓情家园爱心铸就

家园共育,是一门值得永远探究的管理艺术,如何使教师真正掌握与家长沟通的策略,提升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1、情字当头,爱字当先

首先,让家长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孩子爱的浓度,具体体一现在 日活动的许多细节中。比如,入园时教师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亲切的拥抱等等就足以让家长感受你对他的孩子的爱的温度与浓度,从而开心和放心。真的不要忽略任何一個细节,曾经在一次全园家委会会议中,我组织了倾听家长意见环节,有一位爸爸站起来说,请老师们不要忽略孩子的真诚问候,早晨入园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很有礼貌地向值班老师问好,可是,大部分老师非常漠然,没有任何回应,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礼貌,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非常好的一个建议!这位家长不说,我还没有真的注意到这个细节问题,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才会推动孩子的礼仪教育啊!在第二天的集体教研活动中,我把这个细节问题放大化,请所有老师严以律己做好这个礼貌的回应。真的是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2、做孩子心目中最喜欢、最依恋的老师

除了爱生如子的那份真情,教师还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更有吸引力。比如教师好听的歌声,流畅的钢琴伴奏,美妙多姿的舞蹈,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等等都会让孩子们折服和崇拜。所以,有了爱的温度,有了专业过硬的基本功,有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艺术,自然就会成为孩子最喜欢和最依恋的老师了。

四、提高家长教养观念,肋力家园共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家长的观念并不正确,他们有的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玩,那么小的娃能会什么,你只要把娃带好就行了;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多学习一些,如多认识一些汉字,多会几个拼音,孩子上小学啥都会了,就能考100分;还有一些家长纵容孩子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甚至于认为把孩子养得泼辣 些将来不会吃亏。对于类似于有这样观念的家长,幼儿园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家长的教养观念,以便更好地助力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工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定期及不定期的家访,促进家园共育的开展

对于在我园上学的幼儿,我们每学期都会对孩子的家长进行家访,家访过程中我们教师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同时也让家长了解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游戏情况、发展情况、与小伙伴相处的情况、孩子身上存在哪些问题等,家长与幼儿园老师就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出教育方法,给予正确的教育模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好孩子,家园共育是必须的,家长和幼儿园为了共同的目标,必须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共同探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对教育孩子,才能为祖国儿童的成长打好基础。

作为幼儿园,我们一定要激发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同时教师心中装有爱,时时处处以孩子为主体,处处为家长着想,只要我们遵循专业的教育理念,运用和谐教育的智慧,就能够有效地引领家长,就能够与家长携手并肩,共同用爱心绘制家园共育的同心圆,就能够不断谱写出真诚、和谐、美好的家园共育之新篇。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3-6岁是幼儿性别角色建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能否掌握正确的性别认同关系到个体一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一生的幸福。性别恒常性作为性别认同的核心内容,影响着幼儿的后续性别观念和行为。本研究主要运用图片访谈法对大连某幼儿园50名中班的幼儿进行了测试,探讨中班幼儿性别恒常性的特点,发现幼儿性别恒常性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相关结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合理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幼儿;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

性别恒常性是性别认同的核心内容。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在生理特征上属于某一种性别的理解和接受,又被称为性别理解。性别认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正确标定性别又称性别概念,即标定自己和别人是男还是女;理解性别的稳定性,即认识到性别不会随时间的延续而发生改变;理解性别恒常性,即理解性别不会因外部条件(如衣服、发型、活动等)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又称为性别的坚定性。幼儿性别认同是指幼儿对性别的理解和接受,一般认为,幼儿能正确标定性别的年龄最早,大概2-3岁;然后是性别稳定性,大概4—5岁;最后出现的是性别恒常性,大概6—7岁。

本研究选取了性别认同的核心内容——性别恒常性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研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及时发现幼儿性别恒常性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教育对策,以保证幼儿性别认同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在对幼儿进行访谈之前要准备访谈问题和访谈记录表以及访谈涉及的材料,通过对中班幼儿进行访谈来了解其性别恒常性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该研究以大连某幼儿园随机抽取的50名中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孩22人,男孩28人。为测查中班幼儿性别恒常性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该方面我共设计了15个问题。本研究按照男、女幼儿在性别恒常性的问题上回答“正”或“误”(选着错误、不知道及不确定都按照错误整理)的人次进行了整理,具体情况详见表1。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幼儿对一个人性别的判断会受其所玩的玩具、服饰及发型的影响,并表现出影响因素越多其判断的正确率越低的趋势。从表中可以了解,幼儿几乎都能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性别都不是想变成异性就能变成的,中班幼已经能有50%的幼儿回答出“生来就是男孩(女孩),不能变”、“在妈妈肚子里就是男孩(女孩)了,所以不能变”、“生来就是男孩(女孩)了,所以不能变”,说明幼儿已经试图从根本上找原因。

在面对服饰及发型的干扰因素时,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幼儿面对发型的干扰因素,其正确率明显低于对面服饰的干扰因素。很多幼儿能正确判断自己或他人穿异性衣服时不变性别,但是改变成异性发型时就认为改变了性别,由此可以得出:相对服饰,幼儿更依赖于从发型来对性别进行判断。在玩具、服饰、发型的干扰情况下,选择错误答案的幼儿通常给出这样的原因,“因为玩了男生(女生)的玩具所以就变、,“只有男生才能玩手枪”、“只有女生才能穿裙子”、“留短发就是男生”等类似原因,由此可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已经出现性别刻板印象。还有的幼儿因为“她/他这样很像男生/女生”而直接選择了错误答案,在他们认为“像”就意味着“是”,这也是幼儿性别恒常性发展水平低的体现。在从头到尾分析访谈结果后,我还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几乎全部的幼儿都认识到性别不是想变就能改变的,但是在变化服装和衣着之后,他们不能正确选择答案,出现前后矛盾。当然出现这些问题都是性别恒常性发展不成熟造成的。

在自己或小雪、小亮同时变化服饰及发型的问题上,中班男孩的正确率分别为39.3%、28.6%、35.7%,中班女孩的争取率分别为55%、45.5%、31.8%。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女孩对自己及小雪性别不变的正确率要高于男孩,而男孩在小亮性别不变的正确率上要高于女孩,并且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对自己性别不变的正确率要高于对他人性别不变的正确率,对同性的正确要高于对异性的正确率。这一发现也同样适用于单独变化服饰或发型问题的统计结果中。除此之外,我还发现有些幼儿在单独变化服饰或发型的时候可以正确判断,而二者同时变化时则判断错误,还有些幼儿回答服饰或发型变化的问题时,会从不变的发型或服饰上找原因来判断性别,但是当二者都变时他们依然能判断正确,因为他们及时地转变思维不再从主观的因素判断,而选择从客观上找原因,比如说“生来就是男孩(女孩),所以不能变”,但也有些幼儿虽然判断正确,却不知道从哪找切口来回答被追问的“为什么”,因此表示不知道。

以上的种种分析都证明中班幼儿对性别恒常性的理解得还比较模糊,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幼儿性别恒常性的不成熟亟需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与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存在较大的问题,仅有一半左右的幼儿面对访谈问题能作出正确判断。而且虽然几乎全部的幼儿都认识到性别不是想变就能改变的,但是在变化服装和衣着之后,他们即刻就回答错误,出现前后矛盾。虽然性别恒常性是性别认同的最高层次,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有些难度,但是发展的情况如此不好和家庭及幼儿园的性别教育不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家长和幼儿教师的性别教育意识不够,不能利用幼儿的日常生活对性别恒常性的进行引导等,或家长及幼儿教师本身就有性别刻板印象,这样也容易使孩子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如此一来,一旦男孩玩女孩东西,女孩穿男孩衣服等干扰因素存在,就会使幼儿做出错误判断,同时教师评价方式不恰当、家长性别教育方式不合理等方面也会对幼儿性别恒常性的发展造成相应的影响。

(二)对策研究

因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就是幼儿园及家庭,所以针对幼儿性别恒常性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主要从两大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即幼儿园性别教育和家庭性别教育两个方面。

1.幼儿园教育中的性别教育

(1)提高性別教育的意识

对性别教育意识的匮乏,使得教师不能反思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存在的性别认识问题,从而对其听之任之。因此,教师应在关注的基础上积极反思,有意识地进行性别教育。

(2)创设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性别观的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加深幼儿对于性别恒常性的认识,创设轻松的性教育环境,同幼儿共同探索影响性别的因素,纠正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性别观。

2.家庭教育中的性别教育

对于幼儿的性别教育,仅仅依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合乎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家庭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对自己的性别具有一定看法。儿童能够根据自身积极做出选择, 所以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在对他们无伤害的前提下, 鼓励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幼儿时, 父母的奖惩措施也要存在不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要看孩子的性别, 还要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在性别角色行为上,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束缚,父母不应该反对孩子玩异性特征明显的游戏和玩具。当然,这种对孩子性别差异的忽略也是有“度”的,是建立在使孩子认同自我性别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事物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综上所述,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性别教育,不但要依靠幼儿园里的性别教育,还要有家庭中科学的性别教育,同时更应该重视家园合作,共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别观。

参考文献:

[1]陈红.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版) ,2003(4).

[2]范珍桃.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6(1).

[3]丛中笑.浅析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4).

[4]李晓军,李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5] 张付庆,钱文.3-6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与性别角色偏好的实验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6).

[6] 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7]李艳丽.关于幼儿性别认同教育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2).

[8]吴佳佳.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3).

[9]周薇.幼儿性别角色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

[10]张宏.3-9岁幼儿性别恒常性发展及性别教育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5.

作者简介:朱秀月(1991年),女,汉族,山东单县,幼儿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大连市沙河口区第二教师幼儿园,幼儿教育

上一篇:农业经济论文下一篇:词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