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一体化范文

2023-09-21

劳动教育一体化范文第1篇

摘 要:所谓“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就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德育工作,从小学到初中;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从管理方式到实施过程,进行整体构思和设计,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构成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新格局,在“德育三段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全面升华。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德育三段式;探究与实践

一、引言

人以德立,教以德先。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处于首要位置和核心环节,在深化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我校于2014年8月开始,实施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工程,可是,成立后是延续分部开展德育工作的传统模式,还是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整合起来,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体化管理,本文旨在探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新的问题。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年段”的科学界定

1.“德育三段式”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及其划分依据

根据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道德品格、认知规律和学校发展等综合因素,把九个年级分成低年段(一至四年级)、中年段(五至七年级)和高年段(八至九年级),利用一贯制的优势,打破原五四学制的分段。

2.“德育三段式”扁平管理模式中的年段主任的管理功能

打破一贯制学校中学部、小学部的界限,成立德育处,设一名德育副校长领导德育处,领导全校德育工作。基于三段的考虑,我们下移管理重心,设立年段主任一职,负责段的管理工作。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管理的组织网络

建立以学校党政班子为核心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三个平台构成一个网络,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各尽其能,各负其责,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安全法制教育为蓝本,以爱读书,读好书为契机,积极推进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打造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德育一体化教育管理特色。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设计的管理目标

低年段以抓诱导、重习惯为主,并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年段以抓养成、重体验为主,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美、创造美。高年段以抓规范、重内涵为主,开展思想碰撞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常规的管理体系

德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践育人是基本要义,过程体验是基本途径。学校注重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德育平台,实现安全教育品牌化、文明礼仪教育系列化、德育体验多元化、家长学校的多彩化、健康教育专题化等。

(五)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设计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德育一体化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体现。如,在语文、数学、常识等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实践证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六)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建构的主题教育

第一,利用每月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采用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学习英模、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第二,坚持周一升旗仪式制度,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和国旗下的讲话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第三,有计划地开展好每周的主题班、队会。第四,坚持常年阳光体育跑步健身活动。通过“德育一体化”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系统、完整地接受“一体化”教育。

(七)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培育的养成教育

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完善德育一体化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自主管理的作用,坚持了常规检查评比,尤其是把清洁卫生的打扫和保持作为检查评比的重点,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评比各种层次的星级班级。

(八)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创建的德育队伍

确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共建的一体化管理。由学校牵头组织学校三线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主任和居委会主任等负责人到校一起磋商德育教育大计,确定德育培训任务,研讨德育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等,学校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要向全校教职工大會报告一次德育教育效果。

(九)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布局的校园文化

第一,打造“仕”读书班级活动。每周一第七节课,每周三早课固定的读书时间,加强中国传统经典诵读,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渗透。第二,打造“仕”长廊文化。学校为各个班级设立固定文化墙,创建“作业展览”、“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思想道德”、“励志名人”、“安全教育”、“学科园地”、“反对邪教”等众多栏目,并定期更换,形成学校独特走廊德育文化。第三,打造“仕”教学楼外的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外悬挂各种牌匾、宣传标语、条幅和宣传板,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激励师生不断进步。第四,打造“仕”校园广播站的宣传教育。校园广播站每天中午通过新闻、学习、音乐、体育、健康等栏目进行广播。不仅使全校师生享受了一道校园文化美餐,而且使广播站成员的许多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十)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实施的评价体系

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学校全员育人制、家校合作共育、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等制度。明确专门班子和专门人员负责工作推进落实,建立了多科室(处室)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使得中小学德、智、体、美等安全有效结合、互相促进,并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课例,培育德育品牌,提高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满意度。

三、结束语:

通过德育一体化管理,使学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不同年级受到不同德育要素的培养,在学生毕业的时候,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这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受到教育,起到不断内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项志康.“九年一贯、联体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5期.

[2]程核红.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模式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劳动教育一体化范文第2篇

摘 要 城乡中学体育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形势,逐渐实现协同发展。就现状分析,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差异性明显,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以推进其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中学;体育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被提上日程,也取得一些进步和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水平不均衡状态也得到有效改善,但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这其中当属城乡教育问题更为凸显,尤其是中学体育资源分配不均,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到位,都直接导致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巨大差异性,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无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才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大多数集中在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研究上,就算有关于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很难细化到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差异性上。

基于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存在差异原因,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以推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1 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概述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国家将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城乡领域协同发展上来,但由于历史、资源、人口等的影响,致使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性,并且日益加大。在此形势下,如若继续放任其不管,势必要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并在多领域得以推广,而作为国家社会文化层面的教育问题更是首当其冲,成为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引领者,由此衍生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是针对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市资源过剩,而农村资源匮乏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并予以改善,因为城乡资源发展的不均衡性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更加凸显。这些必然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由此也引发社会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深思,并深刻认识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必要选择。

2 中学体育资源差异性研究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不仅是教育水平的直接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必要准备。由此,中学体育教育至关重要,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影响,而中学体育资源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关键要素,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支撑,对于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耐性和毅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中学体育教育是推进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认识中学体育资源的作用和地位,体育教育资源是开展体育教育、拓展体育项目、丰富体育内容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这一点在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就予以充分体现,并明确规定了“认真落实加强各项体育设施”以及“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体育资源发展目标。之后随着社会对中学体育资源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城乡体育资源差异性也被广泛关注,整合、优化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体育优质资源流向农村,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加强体育设施、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已然成为当前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此可知,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差异性的有效解决,是保证学校体育教育顺利展开的基本保障。

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差异性分析

体育基础设施的差异性 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否是学校体育教育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其不仅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更是关系学生体育学习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导,也是开发新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内容和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存在长期的不均衡性,致使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分布不均,乡村中学体育设施不健全、落后现象严重,虽然国家也在2005年和2008年相继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等相关规定,并明确规定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必备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标准、数量,但是就目前的城乡中学体育基础设施配备情况来看,乡村还远远没有达到此标准。从相关数据统计来看,当前城市中学体育基础设施比较充足,设备先进程度较高;而相比之下,乡镇中学则远远落后,设备配备严重不足,充足率尚不足整体的15.9%,而且即使配備充足,也存在严重的设备陈旧问题,更新度不高,这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城乡中学体育课及体育课外活动内容的差异性 体育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其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面的差异也充分反映出城乡体育资源的差异状况。中学体育教学基础在于学生体育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篮球、乒乓球等基础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城乡中学体育基础资源的配比情况。而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教育的向外延伸,只有具备充足的体育资源才能够得以有效开展,由此也凸显了城乡的差异性。从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来看,由于城市在体育资源上的优势,其体育课外活动内容相对较丰富,而乡镇则比较欠缺,甚至有的尚不能满足基本的体育课教学需求。

城乡中学体育教师资源的差异性 体育教师是开展城乡体育教学,组织体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体育意志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由此,城乡体育教师资源的规模大小、专业技能高低成为评价城乡体育资源差异性的主要标准之一。根据具体分析,其具体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结构的差异性。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策划者、执行者,也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学和学习效果。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体育教师一名。但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师配比是1:520,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与国家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这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对于体育教育的严重忽视,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体育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其次,农村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欠缺。由于现代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调节、更新、深化来适应日益变化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深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以不断进步的自身来适应新的教学,力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但因为领导重视的不足,农村体育教师本身缺乏兴趣和相关知识储备,造成科研和专业技能严重落后。

4 结语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城市与农村作为整体,整体规划、建设和发展,以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均衡、平等发展。而在此背景下,城乡中学体育教育也必然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将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但这首先要解决其关键影响因素——体育资源的差异性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邓雁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成都市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差异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2]邢晓博.湖北省蕲春县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

[3]李蓉蓉.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体育资源差异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0.

劳动教育一体化范文第3篇

摘要:在良好的学习气氛内,培育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知识教育 ,学生成就的骄傲和自尊 、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真正调动学生的力量,让学习成为了学生内在的追求,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比较符合中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易于学生接受。那教师要由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学习观和知识观转变为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适应中职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堂。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更加重视,要培养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热爱幼教事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幼教机构专业人员既已是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但是,目前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偏深,教育实践环节不受重视,教材和新知识缺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实践技能差,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语言教学法课程更多的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对目前社会的真正需求无举出更好的案例或实践方法,这类型课程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又少之又少,都是以实践课程附属理论课程上的传统教学。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开放式的教学融入了更多的是现代的教学元素,而现在的幼师生还只是知道一些以往幼儿园常用的示范讲解法、游戏法或表演法,对于如何开展和设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无法把握到位。最后,专业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许多学生因为害羞和怕犯错而不敢或不愿意去参加实践,各种潜力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重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严重的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系统的集成 ,结合教学环节完成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独立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 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实施,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体化的教学是近几年职业教育的方式 ,旨在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方法 。即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展示学生的智力,对学生的成就的自豪感和自尊,自尊的内在体验 ,真正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习变为了学生内在的追求,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比较符合中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易于学生接受。那教师要由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学习观和知识观发生一定质的转变,这种转变从何而起呢?该怎么转变呢?

一、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主动的参与式(以学员为中心)” 转变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来看看现代的职业教学中学,仍然发现许多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学生的知识获取,主要是教师抛给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自主地学习得到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幸福。久而久之,他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愿望。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 ,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 ,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地体现。

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是清一色的15—19岁的女孩子。她们活泼、开朗、热情、朝气蓬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并且由于专业特点,她们经常需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文体活动,因此她们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组织意识等等。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上课、课后,整个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体验。如把参与式教学运用于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每上一个知识模块,我都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没读懂了什么?三是你读懂的知识可以怎样运用在实践中?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来读书。

二、教学方式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处理和转换”转变

在学生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法利用了一段视频教学,观看后要学生谈谈她们的看法,一位学生谈到“我看到那个小朋友抬得那个花轿,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还体现出了,团结精神,学会社会交往。可以让小朋友学中玩,玩中学。”听完这位她的描述后,其实这位学生正是幼儿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之一的幼儿教育活动目标设置就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出发,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目标:“认知学习领域”目标、“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识都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看学生有没有认真的去梳理过,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真正的知识,老师不要总是认为学生不学或不懂,而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懂的,我来听老师的课是将我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更为专业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从“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教学实训室”转变

教学实训室是帮助幼师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在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的个性特征 。在学校里建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 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等等的教学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请进实训室会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因为例如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可以看作是幼儿园活动室的一个缩影,专业特色显著。学生可以在这个拟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模拟教室里面最大程度地去参与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操作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开展幼儿园游戏及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说课、试教等活动。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将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实训室,让学生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认知与个性发展特点。实训室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幼儿教师的工作和乐趣。又例如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场所,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既有利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和科研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良好方式。

借助这样的教学实训室,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给学生充分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走入工作岗位上,更快的适应,并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在师资培训上给以支持,培养更多的专业师资。

四、教学手段的“理论教学、黑板”“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变化

首要,我们知道技校生本来的知识掌握相对来说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如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则教师理论授课很难吸引学生。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简单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现代化已经捉襟见肘。 。如果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则可使学员按其自身水平及需求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和容易掌握知识。

五、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和关键,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声音和教育 。 以往的老师只在乎自己站在讲台的40分钟学生有没有认真听,却忽略了所讲的内容是否跟上这个信息万变的社会步伐,应提到的 “双师型”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市场研究、市场分析、行业分析、专业和专业职位集团分析,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职业发展和革新等。 “双师型”教师则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对应行业的动态的应用技术,通过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实践中,应用使学生掌握工作所需的技术和专业技能;肯开始工作,经常开始,将开始操作习惯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去“从书籍到实践,从实践到这本书”的技能提升的路径,可以教育学生,形成相关产业的专业素质, 如幼儿园环境设计与指导课程中,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会画画,剪图案,而应该知道根据目前幼儿园的需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更能适合幼儿、家长、幼儿园需求的教玩具,如制作出来的教玩具可以一物多用。

总的来说,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将理论和实践重叠在一起,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同时还要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等等,教学者要充分的认识这点,能站在跟高处去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和在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3]《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

劳动教育一体化范文第4篇

1 一体化课程开发

打破课程学科体系结构, 按能力培养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设置课程, 并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和可持续发展, 增加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适应的岗位变化、可持续发展、具有拓展的空间, 应拓展的能力、知识;根据能力的培养要求, 选择教学内容、设置课程, 构成课程模块, 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 并增加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不考虑学科体系课程的完整性, 将课程内容整合, 分析课程的KSAO培养标准与培养目标, 制订课程教学标准。模块的知识结构关系是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培养职业岗位需求的KASO来组织学习情境, 解决传统的从理论到运用的课程设计问题, 建立了能力范型课程结构。

我校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对合作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收集、分析和筛选, 得出典型企业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 收集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说明书。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基于“工作岗位群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 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说明书进行分析, 运用“职位评价因素与刻度对照表”对所有岗位的“任务、义务、职责”和“知识、能力Ability和素质”进行分析, 得出专业典型工作岗位, 在准确分析典型岗位的职责需求的基础上,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建立在工种和岗位工作要求的基础上,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 这样开发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 一体化课程教学

2.1 一体化实训基地设计

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放在重要地位, 构建资源节约型、模块式、开放式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有利于专业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有利于保持和发扬专业建设特色, 有利于学生KSAO目标的达成。

我校通过校企合作, 开发了“讲、查、议、练”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作为专业学生实训的重要场地。在校内引入工厂的生产线, 在管理上采用工厂的管理制度, 同时又结合学校的校纪校规, 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企业的管理和文化。通过一体化实训基地教学很好地解决教学为现场服务、内容与岗位挂钩, 体现技工教育培养技能能人才的教学特色。通过一体化课程培养的学生通过企业面试率高, 就业后流失率低, 适应岗位能力强, 在企业人际关系融洽,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2.2“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 制定了培养计划, 重视执行效果。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并按照要求逐年实施, 培养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 为专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2) 继续教育作为教师常规工作任务。

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制订专业专业教师培训计划, 学习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业务进修, 以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进修。

(3) 采取多种培训途径提升教师能力。

主要通过: (1) 参加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技师 (高级技师) 培训、考评员培训取证; (2) 走进企业, 参加生产实践; (3) 参加各类竞赛; (4) 参加学科年会; (5) 校内实训、各类讲座、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

(4) 实施岗位竞聘, 强化了教师责任意识。

为了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的良好环境, 制定人事分配制度, 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通过强化岗位职责, 全面实施岗位竞聘, 强化教师责任意识, 提高教学效果。

2.3 一体化课程资源

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为立体化课程资源, 满足三原则:首先, 课程资源开发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反映行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其次, 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一致,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最后,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与现有的教学条件相适应。课程团队需要培养课程资源优化意识和开放意识。

2.4 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上来, 树立起“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讨论式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和发展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5 一体化课程评价

一体化课程评价模式采用“4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即通过如下3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知识、能力和素质达成情况。

(1) 笔试、操作、制作作品相结合;

(2) 教师、学生、专家评价相结合;

(3) 模块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4)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 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师生双主题因素, 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合作。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只是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起步,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原则, 不断总结经验,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摘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简单阐述了一体化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 重点阐述了一体化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基地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 为促进技工教育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 郭佩琼.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06 (12) .

[2] 孙建香, 任承毅.对高职、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 2008 (24) .

劳动教育一体化范文第5篇

摘 要: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可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教学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针对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教学场地和设施、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质量评控以及教师队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建设与“教学做”一体化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和设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场所。合理规划,逐步建设功能完善的专业实训专业教室(实训中心),使实装、模拟器材、实践设备、工具、教学设施设备齐全。这样,就可以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完成主讲并指导实操,教学做到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在教学中也就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真正实现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可以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2 培养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适应的“双师型”老师队伍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即使有了完美的一体化教材、再完善的实训中心,没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也实现不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质及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尤其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与训练结合起来,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会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还要善于了解岗位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还应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才有前提条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采取走出去到岗位一线实践锻炼、专业操作技能集中训练、结合实践操作課程强化练习等方式强化实践技能经验的培养,使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环节、手段和特点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训模式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集中培训、示范课程观摩、结对帮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主能力。

3 制定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在描述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实施建议的过程中,强调其可操作性,突显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尤其要重视对能力测评标准的检验规范,不仅仅局限于对课程标准提出知识目标,同时还有兼顾对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等进行相应的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评分标准等三方面的描述,形成便于理解,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文件,以便教师对学生应学会什么、会到什么程度、达到要求与否等做出客观的评价时,能做到有据可依。

传统的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存在着理论性强、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缺点;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教材已经不适用了。教材的编写,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着力以技能为重点,以实践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教材应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还要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4 实施与“教学做”一体化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采取的是作业评价、一个单元测验一次或期中、期末考试,这样是一种典型的“一门课程教到底,一个成绩定生死”采用终结性评价;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中途容易偷懒也忽视学习过程,教育效果不理想。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教学评价与控制进行改革。课程的改革与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首先就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一关系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教师、督导及其他有关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采取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方式,通过课堂的表现、实训情况、操作技能的表现给予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通过考核、调查问卷、座谈等方法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达到教育效果、教学方法是否适用、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正确以及还有什么问题,掌握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反馈,真正了解教学所需,不断改进教学。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传递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转变、教学手段向实装、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转变,从而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王明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6.

[2] 李焦明.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难点剖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 孙庆胜.树立职教新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劳动教育一体化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首先表述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和高铁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形势,为了更好的发展动车组专业职业教育,很有必要开展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相衔接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一、引言

当前,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和部署,国内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将迎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国家的行列,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12万km,其中时速为200—350km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达1.3万km,未来几年内,先进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将分别达到2400列和1万台,我国高铁行业迅猛的发展趋势为动车组专业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和发展机会。

就目前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动车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来讲,有针对性地对我国职业院校动车组专业的“中职—高职—本科”相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方面上讲,还是从实践方面上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充分响应新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3+3+2中高本”衔接模式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核心部分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依托,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高职院校动车组专业,通过对现有中高本衔接模式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基于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3+3+2中高本”衔接模式最为合适。

所谓“3+3+2中高本”衔接模式是指“三年中职+三年高职+二年本科”的中高本衔接的办学模式。本文构建了一种隶属于职业教育动车组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即“三年中职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三年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两年本科车辆工程(动车组)专业”的模式。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适应岗位等核心部分进行了构建。

1、“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表1:“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2、“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若以高职为起点,审视“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不难发现,由高职向左衔接的是中职,向右衔接的是本科,课程体系是“一体化”的。因此,基于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具有“雙向无缝衔接”的特点。

3、“中职3+高职3+本科2”动车组专业分阶段的适应岗位

(1)中职/3年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所适应的岗位: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或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从事铁道车辆检修和保养工作。

(2)高职/3年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所适应的岗位: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或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主要从事动车组运用和制造工作。

(3)本科/2年车辆工程(动车组)专业所适应的岗位: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或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从事动车组和相关机电一体化控制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等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组织工作。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院校所开设的动车组相关专业绝不仅仅只有以上专业,且还有新专业产生。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地、分门别类地构建其它专业方面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而本文所构建的“三年中职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三年高职专科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两年本科车辆工程(动车组)专业”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范式供其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鸿滨. 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策略研究[J]. 中国培训, 2016(14):121-123.

[2] 王亦军, 董黎生. 基于“双证融通”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08):76-79.

[3] 刘  红.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职业院校助力高铁“走出去”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28):39-43.

[4] 罗  伟. 动车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湘潮: 下半月, 2015(09):102-104.

[5] 李西安, 李向超. 动车组检修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实践[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37-39.

上一篇:家长会英语教师发言稿范文下一篇: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