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研究范文

2023-09-22

劳动教育的研究范文第1篇

一、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然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因为医学事业关乎到人世间最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生命和健康, 必须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优秀医学人才, 才能使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 做到爱岗敬业, 以博爱、尊重、同情之心帮助患者, 以平等、公正之心服务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也具有医学专业的独特特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拥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与觉悟、培养人文素养、培养医学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等, 目标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心理健康、具有人文精神、医德高尚的人民卫生工作者。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生教育中,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化到每一名医学生心中, 能增强其责任意识, 强化其道德观念, 使其逐渐形成全心全意为医疗行业服务, 为患者服务的精神, 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培养又红又专的医学专业人才, 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当前医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德育教育引领下, 高校在最近几年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整体来看, 思政教育的效果还不是非常如意。以医学院为例, 通过调查显示, 医学生思政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一)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足

医学生在毕业后, 就要步入工作岗位, 真正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大使命, 而在此之前, 必须要夯实思想道德和专业技术基础。医学生专业课课程多, 学习任务繁重, 不少医学生都认为, 学好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 因而很多医学生都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对思政教育课程比较轻视, 课下也很少去主动阅读思政课相关书籍。从学校与教师方面来看, 思政教育仍未得到切实的重视, 因为思政教育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其结果就是导致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不够先进, 教学形式不够丰富, 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 极大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欠缺科学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需要进行周密的和科学的规划。但大多数医学院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不仅数量少, 在实践内容涉及上, 也存在很多随意性, 未真正结合思政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学情进行涉及, 使得实践活动的各主客观条件都不完善, 活动筹备和组织也不够精心, 因而影响了医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此外,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也不够丰富和生动, 基本上是专题讲座、材料分析和案例点评等, 社会实践或调查活动等比较少。

(三) 思政教育相关保障不够完善

目前, 医学院尚未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评价机制等各项规定都未统一。尤其是在近年扩招背景下, 医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导致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影响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也导致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外活动、校内外活动等内容,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参与, 同时, 还需要经费、实践基地等辅助支持。然而, 目前教育部门对此方面还未有统一的标准, 实践教学基地偏少, 经费投入偏少, 专业指导教师人手不足, 实践教学课时有限, 基本都是师生自主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价值意义。

三、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 进一步强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 完善思政教育教学相关保障

医学院管理层要积极转变思政教育理念, 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学生专业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重视专业课教学的同时, 将思政教育放在首位, 确保学生正行、正听、正思。在上行下效作用下, 教师也会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思政教育, 并对学生加以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是专业学习的有力保障, 要想成为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 就必须要先修得高尚的思想政治修养。同时, 教育相关部门和医学院还要对思政教育教学相关基础保障进行完善:一是将思政教育经费纳入到预算规划中, 确保教育经费充足, 并建立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加强监管, 尽可能地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二是要结合医学院自身实际与特色, 为思政教育创建实践教学基地, 提高思政实践教学效果;三是为思政教育配备专业师资, 针对思政教师进行教育培养和提升, 以促进教师及时更新思想和知识结构, 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来武装头脑, 既传递书本上的思政知识, 也融入时代典型案例, 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引领。

(二) 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 完善师德师风评优机制

医学院政治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政治信仰, 要具有家国情怀, 同时, 思维要有创新性, 自律要严格, 人格要端正和高尚。在思政教育实践中, 教师要有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和态度, 自觉研究党的方针政策及基本理论,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适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以及责任意识、民族情怀、担当精神。同时, 医学院也要强化对师德师风的评价, 在设置教学成果、科研创新激励制度时, 也要设立思政教育建设方面的奖项, 从物质与精神方面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建设。

(三) 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促进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展

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大, 教师要注重将医学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实现协同发展, 形成“课程思政”的新格局。对专业教材资源进行深度挖掘, 将蕴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要素提炼出来, 并以此来熏陶医学生, 坚定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此外, 还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营造好“大思政”教学环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真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要利用乡土资源, 重寻红色足迹, 开展革命精神教育, 唤起学生爱国情怀、奋进精神, 提高学生在思政课中的积极性、参与性、互动性和获得感。此外, 还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开展丰富的专业讲堂, 利用医学院校理论教研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医学专业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思政教育宣讲活动等,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教育,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医学院和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政教育,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专业其他课程形成协同发展的效应, 讲透新时代思想, 讲好新时代故事, 引领广大青年医学生健康成才, 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摘要: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强化对医学生的思政教育, 将能使其恪守医乃仁术和人道主义精神, 提高其综合素质, 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务人员。本文先分析了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意义, 以及当前医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生教育的有效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思政教育,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丛钊.将医学人文思政教育融入医学英语课程的途径[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9, 40 (02) :159-160.

[2] 乔婷.试论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路径的开辟[J].法制博览, 2019 (06) :297.

[3] 吴琳.医学生思政教育中预防医患纠纷职业精神的培养——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医学基础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9 (01) :46-47.

[4] 黄晓巍, 杨明慧, 韩冬, 李丽静, 刘玥欣, 律广富, 李玉梅, 张亚杰.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进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 (02) :142-143.

劳动教育的研究范文第2篇

一、舞蹈教育对于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 艺术素质是指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主要包括对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产品或行为的欣赏、感受、认知和表现。舞蹈是人类用于表达情感的最古老、最直接的艺术形式, 参与舞蹈艺术实践可以达到抒发情怀、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层次的目的。舞蹈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艺术教育活动, 高校舞蹈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舞蹈实践, 由学生亲身参与, 以自身肢体展现形态之优美、抒发内心情绪情感;二是舞蹈欣赏, 组织广大学生通过欣赏、品鉴、感受舞蹈艺术, 丰富他们的审美感知、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这对于培养和强化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特殊时代, 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综合素养、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而鉴于舞蹈教育在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强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学校开展舞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开展舞蹈教育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的相关原则

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舞蹈教育的目的, 应把握舞蹈教育和艺术素质培养的内在规律和重要原则, 将此项工作做到实处:

1、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 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学习方法的教育策略。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 舞蹈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出所谓的“专业”舞者, 而是强调学生在艺术知识积累、艺术欣赏和感知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每一名大学生在舞蹈学习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舞蹈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尊重他们实际基础,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

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 是指按一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艺术质素的培养和强化, 必须在坚持根本目标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和推进下去。因此, 开展高校舞蹈教育首先应明确总体目标, 并科学制定好阶段性目标, 引导大学生逐渐更深一步地参与到舞蹈教育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

3、相互配合原则

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强化并不是孤立的行为, 是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或文化知识教育相互配合的。因此, 高校在开展舞蹈教育的同时, 也要强调舞蹈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的有机构成,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开展舞蹈教育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策略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 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强化是十分必要的。在高度重视高校舞蹈教育的基础上, 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做好这一工作:

1) 提高教师水平。教师是舞蹈教育开展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 舞蹈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舞蹈教育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必须要培养和锻造一支优秀的舞蹈教师队伍, 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舞蹈技能和师德水平, 使其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 可采取更为灵活的人才聘用制度, 以吸纳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加入到舞蹈教育事业中来, 充实舞蹈教师队伍;其次, 学校要为舞蹈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舞蹈技能、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最后, 要建立公平客观的激励考评机制, 对于那些为高校舞蹈教育做出积极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 改善教学环境。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 舞蹈等艺术素质教育对于教学环境和条件的要求更高, 需要有专业的舞蹈教室、乐器配备、灯光舞美等设施设备,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更顺利地开展舞蹈教育教学工作。因此, 高校要保障并提高舞蹈教育质量, 就必须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积极改善本校舞蹈教育的教学环境, 满足舞蹈艺术教学的实际要求, 为舞蹈教育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3) 成立艺术社团。艺术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展示自身舞蹈艺术才能、实现艺术梦想的重要平台, 也是活跃在高校,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积极力量。通过成立艺术社团, 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发展环境,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强化协作沟通能力, 是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参与舞蹈艺术活动、提高自身艺术素质的有效举措。

四、结束语

艺术素质在人成长的过程中, 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甚至对其他方面素质的养成, 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 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实施包括舞蹈教育在内的美育也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应针对当前高校舞蹈教育的实际情况, 遵循舞蹈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相关原则, 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推进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培养具备一定艺术素质的优秀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要:艺术素质是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构成。开展舞蹈教育以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 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应就当前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实际情况, 探寻舞蹈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相关原则, 采取有效策略推进这项工作, 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舞蹈教育,大学生艺术素质,作用,强化

参考文献

[1] 蔡梦昕.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鸭绿江 (下半月版) .2016 (11)

[2] 赵蓉.论高校舞蹈教育的现代化发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03)

劳动教育的研究范文第3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将教育作为中华民族摆脱苦难,步入新生活的重要途径。融入生活的教育特色,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普九”任务基本完成,我国的幼儿教育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点,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成为一种共识。但在民族地区,民族幼儿教育问题重重,最明显的是简单套用颇受争议的教学模式,使其脱离民族生活,对民族幼儿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重新审视现有的教育活动,借鉴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民族幼儿园的良性发展,民族幼儿的身心健康,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其教育思想的精华,是陶行知先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收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学合一”而形成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基石为核心体系的系统教育思想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早在1935年,陶行知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就给生活教育下了个确切的定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在生活中教育,让受教育者懂得生活,在生活中吸收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和锻炼各方面生活能力,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主张。陶行知认为:“凡是生活的场所,就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庞大的学校,里面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教育。在陶行知看来,“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生活教育不应当把学生人为地囿于学校围墙之内,他主张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拆掉,让学校与社会合二为一,让学生走上社会,在社会中受教育。这样的受教育者才能去除象牙塔中的种种弊病,感受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真正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而不是书本至上,教师至上,课堂至上。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一种教育方法。“生活教育”理论将“教学”同“做”统一起来,在于提倡动手做事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在生活里,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为学,对他人之影响谓之教,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陶行知认为学生应当“在劳力上劳心”,因为“行是知之始”,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劳力”中亲身体验生活的复杂和艰辛,才能发现问题,学到知识。同时,陶行知还要求“教有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己”,要教人,先教己,自己真正懂了,才能以丰富完备的知识体系来促进他人的知识掌握。另外,生活教育理论还提倡“有学有教”、“即知即传”,也就是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这样才能促进知识的传播,教育的普及,提高全民的教育素质。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民族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启示

民族幼儿园是正规民族幼儿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正规的民族幼儿教育是指以民族托儿所、民族幼儿园为主的各种专门机构及社会组织对民族幼儿所实施的启蒙教育”, 而民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更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开展良好的民族幼儿教育活动直接关系身负民族文化传承责任的民族幼儿的个性发展。这就迫使我们的教育活动不得不深入民族幼儿的生活之中,从其身心发展状况来进行教育活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富有借鉴意义。

(一)适应民族生活的教育活动目标及评价

教育活动的开展首要的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了活动目标才能依葫芦画瓢,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继而影响到了本民族文化同外来文化的衔接,致使主流文化以绝对的优势冲击着当地民族文化,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民族教育形式及活动照搬汉族地区的模式,简单套用,脱离了民族生活本身,不利于下一代民族成员的成长,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挫折,即不天折,也难成材。”因此,民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就要制定得适宜,适合幼儿的身心状况,也要适合民族幼儿的生活。

(二)融入民族文化活动的教育活动内容

美国学者沃尔特(F.Wa1Ler)说,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也正因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现在的民族教育活动成了主流文化的舞台,本民族文化却没有立足之地,这是危险的,特别是民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民族幼儿园教育活动融入本民族文化也是可能的。首先,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游戏中加入民族文化,既能提高民族幼儿的游戏兴趣,又能通过游戏这个媒介提升民族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其次,少数民族的文化多以仪式、服饰和饮食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些往往能够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衔接,能够有效地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对民族幼儿的熏陶。

(三)立足民族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形式

“人的独特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他与所有有机体共享的环境中,但却是根据由他自己设定的意义图式来生活的——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意义图式套在幼儿的生活之上,那样只会抹杀幼儿的独特性;我们也不能以他民族文化的意义图式套在民族幼儿的生活之上,那样不仅扼杀了幼儿的个性,也异化了幼儿的民族性。

首先,保持教育语言的一致性。民族幼儿的文化接触以民族语言的习得为媒介,即使一些民族不存在自身独特的语言体系,其教育活动也应当使用日常的生活语言,塑造他们对民族幼儿园生活与民族日常生活相符的意识,在保证民族语言习得和强化的前提之下,接触教育活动中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形式。

其次, 保持教育活动的组织同民族节日仪式的一致性。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仪式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文化传承的核心,反映着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和文化的凝聚力。如果民族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同民族节日仪式相一致, 那么不仅在建构民族幼儿的文化知识,也在培养他们的民族心理,凝聚着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力。

再次, 保持教育活动与民族生活中民族幼儿的主体性。“正规化”的幼儿教育越来越小学化、教学化,幼儿园教育离幼儿的生活越来越远,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幼儿园的生活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使得民族幼儿的生活失去的生机和活力。“所有人类的经验都指示我们,形式的训诲必使听者生厌,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可是那些愚而好自用的老辈永远不明白这个道理,老是长篇大套地向青年们说教。”因此,民族幼儿的生活是主体创造性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同同伴、教师以及他者的交流,动口、动脑和动手一体化的动态的习得过程。

民族幼儿是民族的未来,其身心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民族幼儿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民族生活本身,民族生活是其教育活动的来源,也是归宿,只有如此,未来的民族幼儿才能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创造更加辉煌的多民族文化,展示更具魅力的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3-644.

[2]丁湘.浅释民族幼儿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04):77-78.

[3]鲍兆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6):40-41.

[4]左瑞勇,张猜.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利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1):25-26.

[5]石翠红.走进民族生活的民族幼儿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3):57-58.

[6][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M].吕叔湘译.第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50-151.

(作者简介:詹明钢(1987-)男,福建建瓯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生,比较教育学专业。)

劳动教育的研究范文第4篇

一、宪法视角下劳动权的基本内涵

宪法最为国家最高法, 其主要对国家机关、公民、体制机制等根本事项进行规范。劳动权作为宪法的一个构成部分, 简而言之, 就是对劳动领域中的基本秩序进行规范。所以, 宪法视角下的劳动权即具有宪法的优位性与基本性等方面的共性, 还具有专门规范劳动部门等方面的特性。其中, 宪法规范中对劳动权的保障是宪法对人权实施保障的逻辑出发点。宪法对人权进行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个人尊严, 保护公民的合法劳动价值。而新时代人权保障的核心就是对公民劳动权的保障, 因此, 只有对劳动权进行有效地保障, 才能够促使广大公民在公平公正、有尊严、有经济保障的环境下谋求发展。所以, 宪法视域下的劳动权应该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 对宪法中的劳动秩序进行改进与发展。[1]

二、当前我国劳动权在宪法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落后的宪法劳动权保障制度

目前, 我国宪法领域中的劳动权保障问题依然很多, 尤其是我国宪法中涉及到的劳动权保障相关规定, 仍然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发展阶段。陈旧落后的劳动权制度保障体系, 使得劳动领域中的诸多新兴问题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保障, 难以满足新时代公民的劳动发展要求。同时, 虽然我国进行过四次宪法修改活动, 但依然未促使宪法深入到民众的生活当中, 相关的劳动保障制度也未能得到切实的改革, 落后的劳动保障制度局面没有改善, 严重制约了我国公民劳动权益的合法诉求与强有力的保障。

( 二) 不健全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受“宪法委托”这一功能影响, 使得我国制定出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制度, 从一定程度上讲过于片面或粗糙。比如, 在1994 年制定出的《劳动法》, 其在拘束力与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实质性效力非常有限; 在团结权、民主权、管理权等一些高端劳动权利方面, 虽然也制定了宣示性的规定, 但却没有明确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所以, 这种缺乏实质性意义的劳动权规范, 根本无法有效保障广大公民的合法劳动权益。[2]

三、加强我国劳动权宪法保障的路径探析

( 一) 健全宪法中劳动权条款规定

作为法律效率最高的宪法, 是其他法律的根本与基础, 具有广泛性、根本性与最高性的特征。所以, 宪法规范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其规定内容的效力性。建立健全宪法中有关劳动权的具体规定, 能够有效促进宪法体系中劳动权保障体制的严谨性、完整性、协调性以及分明性。比如,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制定健全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立法是确保宪法规范得到贯彻落实的有效手段, 只有加快推进《保险法》、《就业法》、《合同法》、《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才能够大力改进我国宪法中的劳动权法律保障体系, 促使各方面的劳动关系得到科学高效的保障。

( 二) 构建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

宪法诉讼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以及公职人员对宪法规定范围内的公民基本权利造成侵犯, 致使公民向司法机关对其提起控诉的一项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仅可能会受到平等主体的侵犯, 而且有可能受到来自国家公职权力的侵犯。尤其是作为社会经济权利领域中的劳动权, 其在实践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于国家权力加以实施, 因此, 构建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 可以有效避免不当的国家权力干预, 确保公民的合法劳动权得到全面保障, 最大程度的发挥宪法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效力。[3]

( 三) 增加政治决策中的劳动者代表

提高政治参与度是确保劳动权落到实处的核心与关键。从目前我国宪法的发展状况来看, 必须摆脱将劳工群体视为社会发展的“被动接受者”的错误认识, 而应清醒认识到劳动群体是社会发展“主动参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广大劳工群体的权利, 科学增加劳动者代表人数, 确保社会各界都能聆听到劳工群体的合法诉求, 使得劳工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积极保障劳工群体的合法劳动权。

摘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但通常被束之高阁, 很少被应用于生活中。要加强宪法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就必须加强宪法与社会民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此, 本文即从宪法视角, 对劳动权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劳动权在宪法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研究, 进而深入探讨加强我国劳动权宪法保障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劳动权,宪法视角,法律,劳动保障,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 徐爽, 王深.中国宪政框架下的劳动权保障研究——以历部宪法中的劳动权条款为分析对象[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 (02) .

[2] 邓炜辉.论宪法结构中劳动权的立宪保护义务——以世界55部宪法文本为考察对象[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9) .

劳动教育的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音乐不止是艺术表演,更是修身养性的教育手段。对于音乐教育功能的开发与实践,有助于从音乐作品中体验音乐的内涵,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中职音乐教育应该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功能,如何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音乐与学生德育精神,如何更好的借助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对策研究

中职阶段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促进学生的艺术审美,尤其是通过优秀作品的感知来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将是音乐美育功能的重要内容。当前的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较为单纯,对于外界文化环境的辨别及认知缺乏自主性,特别是社会流行音乐,在内容上多倾向于爱情,而缺乏对高尚文化底蕴的熏陶,长期以往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中职阶段学校艺术课程教学纲要提出,对于公共艺术课程应该从美育方面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而音乐作为最直接、最广泛的艺术形式,对于学会情感的激发,增强学生对美的判断是弥足重要的。为此,本文将从音乐教育功能上,针对中职院校教学实际提出积极的建议。

一、音乐教育在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价值

音乐教育是当前中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综合性艺术,其价值往往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借助于多种方式的音乐形式,从学生的直观情感上进行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从音乐教育中激发对生命的认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音乐欣赏与音乐实践中愉悦身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教师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从师生间的探讨和学习中,发现作品的美;同时,在创新课堂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的参与表演,从学生的感知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优化学生间的协作精神。音乐作为抽象而极富艺术形式的作品,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深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三是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音乐作品讲解与感知中,从作品的创作内涵及欣赏中,学生不知不觉的喜好、情感、品味、气质等要素被激活,特别是在歌曲的演唱中,各类器乐的协奏下,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发音与用气中把握每首歌曲的情感点,增进联想和想象。如引入民乐合奏《紫竹调》,小提琴协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特殊民族音乐,从中来感受美和理解美。四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对于学生内心来说,从音乐实践中来体味合作的愉悦,从自我的内心关爱中来增强信心,战胜挫折。音乐艺术是赋予人的创造力的实践活动,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其主题,而积极的音乐艺术更是激发人的自信,构建对生命、对生活思想认同的重要力量。

二、发挥音乐教育功能,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中职艺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遵循艺术规律,注重感知体验,根据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特点,做到以学生为主,激发兴趣,引导参与,合作学习,愉悦身心”。因此,利用音乐教育,从音乐作品的学习与鉴赏中突出教育特色,尤其是音乐文化与音乐情感的培养上,关注学生的认知实践,整合音乐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

(一)优化教学内容,促进音乐对学生情感的启发

音乐是美的艺术,针对中职学生学科差异性,对于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从 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选择上,更加凸显其启发情感的功能。如对于维瓦尔第的《春》进行欣赏时,可以先从学生的聆听做起,让学生从音乐声中发散思维与想象,就其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感受。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可以从通俗的流行音乐来强化学生的音乐兴趣。如选择《我相信》、《永远的朋友》、《愚公移山》等歌曲,从音乐编组、演唱、以及合唱中来强化学生的体验,借助于优秀作品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曲谱、音准、节奏的理解。

(二)注重师资专业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而教师教学能力又与其专业素养关系紧密。因此,要从教师音乐素养培养上,一方面加强专业学习,从专业视角来拓宽知识结构,增强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上深入挖掘,审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如在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融入中,要从教学示范上侧重于自身的表演来感染学生,尝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满足学生对音乐的欣赏需求。注重通俗音乐的导入,打破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从不同曲目及曲风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钢琴教学等传统方式,要不断拓宽现场演奏部分,特别是鼓励学生从器乐表演中来共建音乐课堂。

(三)强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实践功能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而表演离不开对学生情感的激发。结合中职学生对音乐的需求,要加大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如举办音乐专场演出活动,让学生从自我才华展示中提升艺术修养。开展音乐讲座与交流,邀请音乐专家进行普及音乐知识。组织音乐欣赏会,从聆听中来感知音乐的魅力。另外,对于音乐课外活动的实施,要从音乐教育的空间、质量、形式上加以深入,特别是结合学生个性强、好奇心重,渴望自我展示的特点,借助于艺术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弘扬民族文化,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营造音乐文化校园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创设校园文化环境,激发音乐感染力

校园文化建设广义上讲是对学生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的熏陶作用是显著的,也是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营造温馨的音乐文化氛围,加强对校园音乐设施建设,从艺术课程教学及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打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如构建音乐教室,完善音乐器材,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团体活动,丰富班级音乐文化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树立学习自信心,推进学生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音乐教育功能是隐形的,也是长期的,对于音乐教育实践的探索,从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实践中来完善音乐教学服务,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逐步养成学生自主与自信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英洁.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下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侯靖瑜.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功能的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3]王灵.中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现状及改革措施[J].音乐时空,2014(05)

劳动教育的研究范文第6篇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并开发出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创业素质。[1]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逐渐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弊端逐渐暴露。不少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职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把职业指导等同为就业指导,只为毕业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就完成了就业指导工作。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和创业意识的指导。同时相当部分职校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不重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活思想准备不足,且缺乏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争观念、创业观念,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深化职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中职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创业教育不只是要教会学生创业的能力,也不是纯粹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创业教育的着眼点应主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上。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也应重点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1、创业意识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很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较淡薄,因此,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主体自觉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心理成分,在本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创业意识主要包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善于捕捉和创造商机的市场意识以及创业所必需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团队意识等。创业意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2、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创业是富有挑战性的,存在风险,因此要求创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

心理特征,它与人固有良好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联系,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成为学生能否成功创业的前提与基础,要特别重视培养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合作性等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坚定的创业信念、顽强的创业意志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3、创业能力与知识的培养

面对市场竞争,创业学生在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应该做好能力及知识的准备。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实践能力,是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实践以及创造性地解决创新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能力的总称,是创业成功的充分条件和强力保障。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技术能力是最为基本的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能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所需的社会行为能力。

二、提升创业能力的途径:

实践活动是培养创业能力的职业指导,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所学知识和将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创业基地,开展各类模拟就业见面会、创业方案论证会。

(1)学校可建立自己的创业基地,如建立超市、洗车行等,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创建一个创业活动小组,选拔学生来组建公司,以用于服务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利用他们所学专业知识对外营业,让学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业学会创业。

(2)并确定就业方向,如“我打算如何谋取职位”,谈自己职业理想及如何适应工作岗位见解和做法等;要求小组参与,设计创业方案,如“我计划开办××洗车行”。通过调查,设计好洗车行的主要业务,经费来源,合伙人、人力资源的分配等前期准备,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最后模拟外聘的创业成功人士出任公司的顾问,指导学生创业方案运作,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2 、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进行创新创作。

让全体学生以参赛的形式,学习了解科技发明的过程、科技发明的方法,结合当地企业实际所需,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革新,创新发明,积极设法将其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实现创新发明的价值,并学会以专利的法律形式保护智慧成果。

3 、开展各类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到用人单位、人才招聘市场学习参观,请教他们对人才的要求,倾听企业家谈成功的经历;请毕业生及家长来校谈岗位创业的感受,从而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发展,如与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校友建立联系,由他们提供学习基地,提供创业成功的榜样,调动学生的创业兴趣。

4、在模拟公司中检验创业能力。

让学生身临职业环境,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通过体验使学生获得职业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我校创办追忆摄影公司、校园服务娱乐公司、响亮销售营销公司等模拟公司,由老师指导,学生自主运作。这些模拟公司与实际的企业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所有岗位的工作均由学生担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运转流程,在这里从事真实的、有实际商业价值的经营活动,帮助学生将创业理论知识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提升。

5.坚持运用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勤工助学 。

对利用的寒暑假或周

六、日在外打工的学生,学校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追踪,并给予舆论上的支持。在假期开学初,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班会,让学生们介绍打工的经历和经验,展示自己的打工的“成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勤工助学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勤工助学让学生感知了职业的内涵,体会了从业的苦乐,懂得了创业的艰难。

上一篇:纪委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锅炉节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