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

2023-09-22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1篇

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大学生的文化与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同时, 许多不良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 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起着负面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社会中的最科学、最正确的价值观念, 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应积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中, 以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 也体现着该体系的基本特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尤其要从时代新人入手, 加强对他们的引导、教育, 并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深深融入他们的行为习惯中, 转变成他们的情感认同, 使他们树立起为复兴国家和民族而艰苦奋斗的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24个字, 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念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分属于不用的层面。其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标, 它是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目标, 统领着其他的价值理念;而“平等、自由、民主、法制”就是我国对社会的美好祈愿, 是我们应长期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是一种从个人层面出发的价值理念, 它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一种标准。

综上所述, 这三种层面的价值观念是统一的, 其目标也具有一致性, 它们之间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对大学生来说, 其价值观念的道德观念都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 很容易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 这也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 思政教育理念中的渗透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第一, 应该让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 拓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让他们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其基本原理, 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

第二, 应该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 始终坚持真理, 在遇到难题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来进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抵制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 不能以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 在教育大学生的过程, 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 使社会主义意识价值形态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三, 要让学生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多了解国家时事政治, 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的国情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 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2]。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

第一,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念教育, 让他们树立高度的自信心坚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要想真正体现出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只有树立起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想体现出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就应该积极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要想为大学生打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就应该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到底;要想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就应该从规范行为、锤炼情感、传播知识等多种途径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第二, 要在学校中开展历史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通过对我党艰苦奋斗历史的学习, 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 让他们坚定信念实现共同理想。

第三, 要积极开展我国形势政策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通过基本国情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二) 思政教育中的多元渗透策略

1. 建立思政教育文化平台

教师应积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敢于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提出质疑, 并在质疑与解惑的过程中学习到正确的思政知识, 从而确定科学的认知。

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文化活动, 在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知识, 以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径, 以在校园中建立起良好的思政教育文化平台。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校园专利比赛等创新活动,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爱国精神。此外, 学校还可以创办一些丰富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举办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论坛、讲座等, 以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学生起到积极的熏陶作用。

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新自身的教育方式。一方面, 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另一方面, 也应该加强网络文化宣传, 并加强网络监督[3]。

2. 组织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能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认识到其价值和内涵。因此, 在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 需要将这些知识和观念贯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真正学会践行这些价值挂念。

第一, 学校要主要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 学校与各类院团应该积极发挥出组织和引导作用, 开展各种思政教育活动。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可以通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让学生提高认识, 积极加入到实践活动中。

第二, 学校可以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等实习训练基地、传统教育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 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可以从建设“6S文明宿舍”为切入点, 开展文明建设活动, 还可以积极组织建立“雷锋小分队”、“文明礼仪小队”, 让这些学生发挥代表作用进入社区或者养老院做义务活动。

第三, 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守信激励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自我、提高自我, 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思政实践教育活动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三) 思政教育模式中的渗透

1. 创新思政教育课堂模式

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 就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思政课堂的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理论为主的, 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 能够使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传播力度得到强化。而且,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来看, 它通过短短24个字就从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充分体现出高校大学生不同维度的价值追求。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注意在理论课堂中, 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指导, 向学生宣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 要注意采用案例教学法, 将实际生活案例应用到思政教育课堂中, 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4]。

比如:教师可以用吉运祥、白彦军等2018年十大道德模范人物的真实事件为例, 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给学生进行讲解, 让学生学习这些优秀人物的精神。

2. 创新思政教育专题模式

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时, 应该注意建立并强化相应的思政专题。因此, 高校思政教师应该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兴趣特点, 选择一些受大学生喜爱的热点事件以及时事政治, 给学生安排一些相应的专题思政课程。这种专题式的思政课程, 可以根据将思政知识直指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和问题,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日本留学生江歌被害案, 为学生开展一个专题思政教育活动, 以江歌、刘鑫等人在案件过程中的表现, 深入分析其中涉及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要友善待人。并且, 要让大学生树立起高度的法制观念, 让他们在遇到纠纷或者其他问题时, 学会利用法律手段来进行解决。

四、小结

综上所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能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 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到思想政治知识中, 落实好思政教育工作。

摘要:现阶段, 由于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 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受到重重阻碍, 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 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与思想政治知识相融合, 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才能真正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 深入分析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渗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内涵,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吉, 赵兴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渗透[J].鄂州大学学报, 2016, 23 (3) :22-24.

[2] 张晶.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甘肃教育, 2018 (21) :34-34.

[3] 金瑾, 胡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全过程研究[J].管理观察, 2018 (18) :130-132.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2篇

首先, 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 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使其逐步实现大众化。人们要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必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只有进行积极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而引导他们达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而实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想目标。在宣传引导的过程中, 期刊、电视、互联网、新闻媒体、广播等各种新闻传媒是主要利用的有效载体渠道。例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 截止2013 年12 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 18亿; 其中,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 年年底的74. 5% 提升到81% , 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1) 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传播渠道, 新闻传媒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新闻传媒能够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运用正面舆论, 如近几年“道德模范”、“时代先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栏目, 塑造典型引领社会思潮,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 新闻传媒能够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通俗易懂的语言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让群众在不知不觉之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潜移默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引导, 让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同时, 新闻传媒还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深入了解群众的生活生产实际, 通过“曝光”等方式对于错误的行为和言论进行揭露、谴责或批评, 引导人们对其进行反思。除此之外, 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身边的典型人物等等,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不同的方式, 传播正能量, 弘扬主旋律, 能够积极引导人们分清是非、辨清美丑,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 加强思想教育,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过程中, 人是具有决定性、主导性作用的因素; 而人们的自身素质不同, 需要进行分层教育, 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一般来说, 党员干部、精英阶层、青年学生、教师等是弘扬与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人群。因为他们的道德情操如何, 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 对其他人也能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这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 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 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 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2) 因此, 对于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到培训的课程体系之中去, 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提高思想觉悟、道德修养,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人群; 对于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我们应通过思想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支流, 使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 对于青年学生, 我们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更新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不断加强人文教育、道德教育, 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让学生真正学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普通群众, 重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思想教育等等。可以说, 这些不同层次的思想教育, 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 健全法律制度, 坚持依法治国, 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邓小平曾经指出: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3) 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约束性、长期性、根本性, 能够有效地规范或明晰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讲, 当前我国的诚信机制、激励惩戒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规章制度还是很不健全的,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是与这些法律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紧密相关的。为此, 我们应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 及时建立或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在人们良好习惯、道德养成中的这种外在强制力量的激励约束作用, 充分运用法律和道德的正面功能, 推动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新形势下, 我们需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途径

注释

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2014-1-1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47.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3篇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句话,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人们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看法,就是核心价值观。举个例子,有一首诗,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诗人心目中,核心价值就是“自由”。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的。

一、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整个教育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看法或观念,对其他的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与其他的教育观念一起规范着、指导着或调节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人们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或信仰。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你所回答的内容就是教育核心价值观。我想,大家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认为,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教育核心价值观体现为三个层面:

1.教育意味着启蒙人。启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新世纪的今天,启蒙意味着什么?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呢?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有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寻找‘人何以为人’的答案。”?今年杭州发生的人行道撞人的“70码”飙车事件,飙车的年轻人在事故现场那种得意十足的情景再次敲响了我们关于人性、人权、人的尊严、生命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重塑价值观、建构新道德、改造国民性,应该是新世纪启蒙的主题。启蒙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教育——文化的道德的制度的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2.教育意味着解放人。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人。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奥秘,其实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果。21世纪,人类已跨上信息高速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走上了快车道。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等到空前突破。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教育在新世纪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上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这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敢于解放思想,打破陈规,有分析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我们应该看到在30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教育的解放仍然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教育的能量还没有充分释放。

3.教育意味着提升人。大家知道,我国是人口大国,却不是人才强国,是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这其中的根源与我国的教育息息相关。当今国际和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与科技的较量,实质上却是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市也提出了人才兴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等战略部署。近日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推动临安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的大会主题。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要依靠教育,依靠教育来提升人。近年来我市教育紧紧围绕“持续均衡协调快速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奋斗目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办好优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当今教育核心价值观失落的原因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使社会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商业色彩,在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的碰撞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真空”。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导致教育行业核心价值观出现失落,主要的原因有这么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导致“拜金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现代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对于价值的指向则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把价值的主宰——人本身忽视了,而是转向了物的方面。社会往往以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这已成为风气。这种风气必然会影响到教育这块阵地。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工作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不占优势,并且很多的地方普遍偏低,这也导致教师心理失衡,价值失落,继而产生“拜金主义”。

二是基础教育体制性缺陷,导致“功利主义”。我国教育计划经济的体制性缺陷是明显的,高考指挥棒仍在,这就导致教育功利主义的蔓延。教育功利主义是一种追求教育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当前,功利主义已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角落,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学术腐败等等都是功利主义的典型表现。教育功利主义违背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破坏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是全球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导致“个人主义”。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期,也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必然产生一系列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社会责任、公共意识的淡化,个人本位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蔓延。经济社会转型期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当代经济社会转型也使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当代人们的义利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倾向于自我利益本位。使得社会关系复杂化和矛盾化,容易产生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人们缺乏一种公共责任与公德意识。

三、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存在的意义的追寻,始终伴随着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有一句话说得好“尊严养人”,教育核心价值观最能体现教育这项工作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迫切需要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下面三方面来讲: 1.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教育安身立命的需要。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需要并形成理想信念,是由于人们需要在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中为自己寻找一种确实性,作为自己安身立命和安心立命之所在,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教育是一种职业,同时更是一种理想,职业使人“安身”(生存),理想使人“立命”(价值)。职业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就是事业,作为拥有理想有所追求的人来说,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事业,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幸福感。 2.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需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一点精神的支柱,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家园,需要一个归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的精神家园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有的精神支柱、精神根基和精神寄托,它是教育工作者主体性的深层结构和核心标志。同理,我们强调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构建教育的精神家园,为了一片美丽的芳草地,为了让我们的灵魂可以诗意的栖居。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4篇

《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邓小平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1 中职生价值观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使各种利益格局发生了演变, 人与人之间交流与互动频繁, 全球经济一体化、互联网、影视、书刊思想意识鱼龙混杂,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交融、共存, 人们的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复杂, 日益多样化。中职生在各种价值观密集交织、激烈碰撞的社会环境中, 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存在差异。中职生在心、智、体、德等方面正处于成长关键期,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 缺乏社会经验, 价值选择处两难境地, 理想信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是非不清、行为语言不文明、集体观念、人际关系冷漠、公德意识不强、不学无术、进取心欠缺等, 少数学生崇拜西方价值观, 把金钱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 拜金、享乐主义泛滥。学校由封闭转向开放, 成为“小社会”缩影, 必然受其影响。这些现象如不加强正确教育引导, 势必造成学生心理失落, 道德失范, 影响社会稳定等后果。

2 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行为的心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发展变迁, 人际交往更替频繁, 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产生变化。人们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发生演变。传统优良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严重挑战。

1)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 (包括人、物、事) 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看法, 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价值取向、追求、原则、标准, 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倾向性。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 分辨是非, 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 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心理倾向体系。

2) 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意识集中反映。蕴含着丰富内容和诸多要素, 并以它为主导统领。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 是历史积累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个整体主导系统, 具有相对稳定性。

3)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对社会事务和事业目标认同, 追求的共同境界, 是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依据和遵循的行为准则。

3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1) 本质: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和阐释。

2) 内涵: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核心。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是社会主义的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内核, 反映了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是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体现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 全方位多元化, 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现实和深远的重要意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决策。与国情发展要求相契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为凝聚全党全民族价值共识提供了基本遵循的重要论断。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新态势,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新特点, 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思想基础, 促进人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具有重要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

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奔小康”实现“四化”目标服务, 揭示了本质、永恒、根本、最重要和集中的精神要素, 符合时代和广大人民现实需求。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 潜入思想和心灵深处, 为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正能量长期稳定承传效用, 具有广泛教育作用。

2) 我国改革开放, 由封闭到开放, 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期, 结合国情和社会发展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和态度,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价值血脉之上相承接, 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民族承传性。

3) 反映了社会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蕴含着高尚精神, 激励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 具有凝聚号召力, 弘扬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目标指向, 具有崇高深远的战略意义。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改革和发展创新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 紧紧围绕“三个倡导”基本内容, 加大示范引领宣传教育、实践养成相统一,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荣辱观, 道德行为规范, 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世界, 激励为中国民族崛起振兴而不懈奋斗。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抓住世界、人生、价值观,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着力铸牢精神支柱;坚持课堂理论与实际结合, 分层次和对象指导, 找准思想共鸣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改进创新教学艺术, 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参与平台, 构建师生相互交流沟通渠道, 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 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方位, 多元化, 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 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落实贯穿于教育各环节, 创新德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合力, 形成长效机制, 人人有责, 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

2) 积极开拓创新实践活动课程, 用先进、文明、科学的思想观念引领熏陶学生, 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爱心社会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手拉手帮扶等。开展益德益智的科技发明创造和各类知识竞赛、组织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活动小组, 吸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重视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熏陶, 发挥学校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正能量宣传作用, 完善丰富多彩校园特色文化设施。

3) 大力开展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诚信建设,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养, 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及时宣传学校、社会出现的先进典型, 模范人物事迹, 养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行为风尚教育培养。

4) 大力弘扬助人为乐奉献精神, 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 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 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 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 也要在精神文化方面有所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追逐中国梦的奋斗中,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确引领思想意识、凝聚共识、攻坚克难。中职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可塑性很强,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世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方位多元化共同努力, 教育工作者应拓宽渠道, 丰富载体,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自觉践行。进行“做人教育”始终是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把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引向深入, 实现“中国梦”,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能人才,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生价值观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认识, 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意义, 辨析了对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有效实践活动途径。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5篇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虽然在我国孩子们生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中, 但是如果只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 当今时代的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 却只是停留在机械式地灌输和背诵上, 很少在实践中去运用到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大多数孩子对一些经典文章段落朗朗上口, 但是没有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也不知道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去运用, 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家庭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现如今, 我国不少家长不注意自身学习新知识新理念, 家庭教育的方式完完全全地依赖于自己的兴致, 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般喜爱, 心情不好了就把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孩子的很多品格与素养, 在家长随心所欲的消极影响下逐步形成。因此, 只是凭着美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我国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根本所在, 因此家庭教育所体现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唯有通过每个家庭传统而又现代的家庭教育才能促使全社会更好地发展。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融洽, 社会才能和谐稳固;反之, 也只有社会长期维持和谐稳定才能让千万个家庭幸福得以实现。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课堂, 更是每个人出生之后第一个被给予学习机会的场所。在家庭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心灵逐步敞开, 一些生活习惯开始形成, 理性意识开始觉醒, 好与坏的品格也初具雏形。家庭教育可以强化新一代公民的道德信念, 让他们成为沉稳有担当的公民。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和品行的第一所至关重要的学校。正是在家庭中, 每个人受到或好或坏的道德熏陶, 家长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陈鹤琴认为, “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 但是到了后来, 或者是好, 或者是坏, 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环境好, 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 小孩子就容易变坏。”[2]在家庭里生活的孩子, 能有足够的世界和机会接受长辈教育和家庭规矩的熏陶, 吸收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价值观。在家庭中传授的价值观往往是从家礼教育开始的, 孩子只有通过家礼的约束和规范, 才能有恰当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把社会公认的正确价值观念用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而不是通过教学的形式传递给孩子, 所以, 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价值观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式, 我国主要以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并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把握好下一代的家庭教育是未来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接受更深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础。家庭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形式。

(一)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千多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优势所在, 早已深刻地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而其中更包含着很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精髓, 这些精髓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智慧, 存在于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中, 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在家庭中, 家长应向孩子讲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 继承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 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孩子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和道德资源,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绵不绝的源泉。这些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所特有的精神世界,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集中的体现。

(二) 良好的家庭氛围陶冶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 以人的思想和性格培养为核心, 培养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好公民, 让每个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建立起积极向上的性格。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 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4]家长要首先积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 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 才能成为尽责合格的父母。只有自身先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孩子向善, 有利于纠正孩子各种不良行为, 同时营造出相互尊重、团结向上的家庭氛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 有什么样的家教, 就有什么样的孩子。[1]要从青少年开始, 家长以身作则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扩散到生活中的每一处, 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心态, 并在未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中

家庭是构成整个国家、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但家庭教育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父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把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传给孩子, 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认识, 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 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教育成功是全社会和谐的强大保障。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 最深刻、最长久的力量就是全民全社会所公认的核心价值观。而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所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家庭教育中, 作为家长特别是父母, 要把美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传递给孩子, 引导他们成为热爱党和国家的有用之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家庭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孩子从精神思想到实际行动切实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例扣子, 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 父母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 引导其主动加入学校、社区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活动中, 从中达到学习的最大化作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家庭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并且伴随着也发生了变化。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和作用进行阐述, 并以此分析得出我国家庭教育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家庭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6][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2] 陈鹤琴.家庭教育 (第二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 2016-12-13 (1) .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6篇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关键教育方向,因为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所以其在国民教育中作用非常大。德育教育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力推广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我国精神文明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德育教育应该深入人心,且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提高其教育水平。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我国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开展下去,将立德树人作为其根本性目标,通过德育教育,不断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同时应该贯穿于人们成长的各个阶段中,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是我国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对于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方式方法。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 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看,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不是一个时代或者人群的任务,而应该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因为我们承担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方法。伴随着我们不断成长,我们终将成为对于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一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成为振兴民族的新生力量。

(二) 是推进德育育人工作的需要

十八大中指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并且加强教育,首先应该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这就表明,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也为今后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做出了明确规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接班人。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在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所面临着的难题非常多,其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互联网发展非常快,多元化的思想对于文化交流影响深远;国内各种思潮以及社会潮流的不断推动和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中本身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等等。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德育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首先应该制定或者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根据所教学的人员、知识水平以及工作等等进行不同教育,要分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途径,同时要不断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建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水平,同时完成其教育任务。

(三) 是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其会受到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开展价值教育工作,会直接影响这些人群价值观的建立,也会影响他们设定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对于价值观的认识以及标准的掌握,对于价值的准确判断等等。对于国民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和教育,是我国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还是我们面对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 德育教育的功能

(一) 导向功能

德育教育对教学活动至关重要,对其进行整体调节和影响,与教学既成一个整体,又是单独存在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主导方向。比如德育教学能够帮助那些行为出现些许偏差的学生重新走向正确的道路,改善不良影响,积极向上地学习和生活。同时德育教育能够起到警示作用,对于没有发生犯错行为的学生有一种严重的警示效果,让他们不敢轻易触犯禁区。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充分利用德育教学的导向作用。

(二) 动力功能

学生时代是思想形成的时代,这个时期正是塑造思想形态的关键,也是德育教育应该重点抓的时期。德育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并且影响学生在未来人生上的选择,合理地支配好人生。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也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形成良性的思想道德意识,让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指引人们前进,才能对生活充满信心,用积极的心态生活和学习,为了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而不断进取、努力。

(三) 目标功能

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1. 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才,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 培养学生具备一个较高的道德水平,也就是思想道德的培养。全面、健康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学的主要理念,而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已经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的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两者结合才形成了当代社会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我国整个德育体系,使得德育教育无法开展下去。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以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是规范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是思想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心智、思想、人格全部处于发展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同时因为学生并不具备非常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处世经验,思想波动比较大,千奇百怪的思想也比较多,教育方向上出现偏差,对于其整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德育教育在这个关键时期的作用非常显著,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树立生活的目标与坚定的理想信念,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思想符合时代的发展,与时代共同发展和进步。而德育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基础教学形式,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地导入德育教育中,在课堂中合理开展,将教学各个部分合理化,能够做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思想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使用具备中国特色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入到德育教学课堂中,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教育中。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入教学中,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同时结合实际教学情形进行道德理念的建设,进而建立统一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学校方面必须提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都以此进行教学。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德育教育的目标引领

德育教育是培养下一代人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指引他们正确做人做事的主要方式,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对整个国民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更是人类价值观的合理体现。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德育教育的价值引领

我国德育教育下的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这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社会中存在的各種价值观都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必须按照这个方向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非常强的整合和凝聚力,也是我国特色的价值体系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整体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引领

伴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的形式愈来愈严峻,在这个环境下,应该逐渐打破旧的教学形式,而形式的建立却面临着非常艰难的处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刻的出现顺应了十大的发展,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全面的教学内容,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教导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还应该积极的生活、热爱国家、热爱集体,同时应该与我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纠正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缺点,保证学生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重要的教育理念,其与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趋势相契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是我国教育转型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四、 结语

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人员的支持和传承,因此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是德育教育。德育教学能够保证学生建立正确、向上的思想,而学校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保证学生经过德育教育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这样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丽燕.德育教育培训与管理工作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

[2]李明亮.创新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

[3]文中晴.大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3).

上一篇: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范文下一篇:大学生恋爱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