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范文

2023-09-19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范文第1篇

巫山县为促进产业发展和早日解决移民就业, 丰富和完善“特色产业富县”战略, 结合全县劳动力现状和优势潜力, 把劳务经济确立为县域“第一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巫山劳务产业不仅成为该县从业队伍最庞大、群众受益最明显、发展势头最迅猛的支柱产业;而且成为百姓增收致富、实现自身价值、助推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并逐步形成以“巫山建工”、“巫山缝纫”、“巫山电子”、“巫山矿工”、“巫山汽修”等为代表的劳务品牌, 其中“巫山建工”劳务品牌还荣获“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优秀劳务品牌”称号。

2008年, 巫山县劳务经济取得新进步。新建驻外劳务服务站5个、商会1个、协会2个, 培育劳务中介公司12家, 劳务经纪人达到306名。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373个, 累计投资2.9亿元, 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1811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790人, 境外劳务输出108人。跟踪回访外出务工人员2625人。有序转移劳动力22245人, 新增劳动力转移11083人, 同比增长6.8%。全年实现劳务收入9.6亿元, 同比增长5.5%。

当前, 面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巫山县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劳务经济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目标。即继续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来抓, 坚持“一手抓转移输出、一手抓返乡创业”, 以“创业招商”为主题, 以“棉衣行动”为主线, 推进实施“充电工程、创业工程、就业工程、暖心工程、素质工程”, 不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 增强农民工抗风险意识和能力, 切实将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巫山县总人口61.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1.7万人, 占总人口83.9%;农村劳动力27.8万人, 占农业人口53.8%。每年新生农村劳动力近1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3.4%;农村“4050”人员5.5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19.8%;农村“零就业转移家庭”劳动力1千余人, 占农村劳动力0.5%。全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3.5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48.7%。

(二) 农村劳动力资源特征。

1、受较育程度偏低, 整体素质较差。巫山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8年,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13.4万人, 占48.2%, 初中文化10.6万人, 占38.1%, 高中及以上文化近3.8万人, 占13.7%。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人数4.2万人, 仅占劳动力总数15.1%, 劳动力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2、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巫山县20~40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为21.3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6.5%。其中:20岁以下2.8人, 21~30岁4.2万人, 31~40岁14.3万人。3、劳动力向规模化一产业和二三产业转移快速增长。在巫山县已转移劳动力中, 一产业8797人, 主要集中于双孢菇、蚕桑、林果等规模种养业;二产业92432人, 县内主要集中于煤炭、建筑等行业, 县外主要集中于建筑和加工制造业;三产业34191人, 县内新增转移主要集中于交通、旅游、商业服务业, 县外新增转移主要集中于商业服务业。4、务工区域多元化, 以县外转移为主。近年来, 随着巫山县农业结构调整、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和劳务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 农村劳动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 一产业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目前, 巫山县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劳动力达142679人, 占农村劳动力51.3%, 主要包括维持本地传统农业生产、退耕还林管护和县内特色种养业所需劳动力。其中, 规模化、特色化种养业已容纳劳动力42600个, 占从事一产业劳动力29.9% (根据对该县各乡镇和农业、林业、畜牧、烟草等相关部门调查摸底, 烤烟种植24000人, 蚕桑600人, 林果业8000人, 双孢菇8000人, 规模和特色养殖2000人) 。

巫山县传统农业生产劳动力处于相对平稳期, 劳动力结构以40岁以上人员为主, 特色一产业劳动力承载力逐步增强, 并呈现出传统农业生产、特色种养与就地季节性和流动性务工相结合的特点。

(二) 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转移情况。

巫山县劳动力县内转移人数达24211人, 占农村劳动力8.7%, 乡内从事二三产业11069人, 乡外县内从事二三产业13142人。二产业主要分布于煤炭、建筑等行业, 其中:煤炭容纳3000人、建筑容纳3120人、机械加工及制造业容纳3800人;三产业主要分布于交通、旅游和商业服务行业, 其中:旅游业容纳2000人、交通业容纳5500人、餐饮、住宿及商业服务业容纳6791人。

随着巫山县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各类就业岗位得到明显拓展, 劳动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本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劳动力附加值将会得到充分提升, 本地吸纳劳动力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正在改变。

(三) 外出劳动力转移情况。

巫山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35420人, 转移至县外农村劳动力已达111209人, 占农村劳动力40%。其中:转移到重庆市内2457人, 以北碚区为主, 占1.8%;常年外出务工107481人, 以广东、北京、上海、福建、新疆等省市为主, 占79.4%;国外1271人, 占0.9%。

据近几年调查结果显示, 巫山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稳定性不断提高, 返乡创业比例逐步增长;同时, 随着务工人员双向择业意识增强, 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县外“二次异地转移”更加明显, 市场流动性相对较大。

(四) 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 巫山县劳动力资源与县域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潜在的供需矛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县域支柱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矛盾。随着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 全县煤炭、烤烟、旅游“三色经济”等县域特色经济逐步做大盘强, 餐饮、商业营销服务等第三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个体工商户和招商引资企业正逐渐增多增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将被打破, 未来两年, 县域产业用工缺口将达2.2万人, 县内产业用工荒的态势渐趋明显。二是农业生产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矛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 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以“4050”人员为主,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 农村土地撂荒、退耕地管护不力现象逐渐突出, 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但劳动力缺失、结构不合理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根本难题。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范文第2篇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农村人口462007人,农村劳动力254127人。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立足县情,采取“走出去,发展劳务输出”与“跟项目,促进就地转移”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134803人(就地转移51484人,占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总量的38.2%,劳务输出83319人,占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总量的61.8%),占劳动力总量的53.2%,未就业1126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3%。年劳务收入约30亿元,为全县GDP贡献值约为26%。农村劳动力转移具体情况见表1: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成效

通过对乡镇、村、企调研和县就业服务局农村劳动力转移实名制系统数据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和成效。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四个趋势”

一是规模逐年扩大,速度趋向稳定。截至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已达134803人,富余劳动力只剩11265人。总体看,我县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都在6000人左右,大部分有就业愿望且能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完毕,提高层次、提升质量、稳定转移是今后的主旋律。二是转移地点趋向市内。我县转移劳动力就业地点为:乡内占38.4%,乡外县内占10.1%,县外市内占28.7%,市外省内占15.9%,省外(境外)7.6%。市内合计77.2%,市内重点输出地点为海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是转移行业趋向建筑业、采矿业、社会服务业。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建筑业36550人,社会服务业28688人(住宿餐饮业15124人,居民服务业13564人),采矿业18175人,分别占转移人数的27.1%、21.3%、13.5%。四是劳务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质量逐年改善。近年来,从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看,劳务收入的增长成为纯收入增长的主渠道,调研的19个村中,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80%的4个村,占70%的3个村,占60%的6个村,占50%的5个村,占40%的1个村。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许多农民新翻盖了房屋、添购了冰箱、彩电等现代化电器,还有一部分外出打工人员买了小汽车,在秦皇岛、青龙县城等地买了楼房,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调研中发现,龙王庙乡农民靠打工挣钱买车近600台,在秦皇岛和青龙县城买房户近80户,官场乡大苇峪村共有260户,其中有50户在秦皇岛市区买房,有20户买了小型轿车,其他村也不同程度的存有类似情况。其购买力主要由劳务收入支撑。

2. 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三个转变”

一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通过工作培训和实践,一批农民成了懂业务、会技术、善管理的人才,提升了劳动价值,由普通农民变成了专业人才。龙王庙乡圣宗庙村外出务工的农民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全村大小老板近百人,其他村庄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多年的锤炼,也造就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老板、外出务工典型、外出务工带头人等。二是推进了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的转变。通过多年的劳务收入积累,许多农民的资金得到充实,一部分人开始返乡创业,他们选择合适的项目,创建自己的企业,既增加了社会生产投资,又吸纳了本地的劳动力就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共同富裕。中原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发、喜来喜商务宾馆总经理杨佐英等都是我县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典型。三是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调研中发现,有一部分村庄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人员土地自发流转,将几户闲置的土地及果树集中起来由某个人来集中管理,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

3. 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实现“三个完善”

一是完善转移网络。县就业服务局,负责全县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工作,各乡镇设置了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辖区内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各村聘请村文书为劳动保障信息员,形成了县就业服务局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纽带,村级服务站(信息员)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立体服务网络。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了市场招聘机制。每年定期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大型招聘活动,每月的农历十八定期举办招聘会。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根据招聘单位和求职人员情况不定期举办现场招聘活动。三是完善就业服务。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县就业服务局实行了面试、招工、办证、输出、回访一条龙免费服务,使外出人员在外安心、工作专心,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输出一批,服务一路。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低,就业领域小

农民工整体素质低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稳定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学历8976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7%,初中113299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84.1%,高中、中专、技校8291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1%,大专以及上1237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1%,且以上人员绝大多数没有职业资格证书。从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的行业分布来看,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从事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收入也相对较低的职业中。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仍然是制约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瓶颈。

(二)自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稳定性差

我县自发外出务工人员多数集中在建筑业、采矿业等行业中,他们多数是通过人缘、地缘、血缘“三缘”关系无序流动,季节性强,权益缺乏保障,工作不稳定。调研中发现,草碾乡西滩村由于距离乡政府和县人力资源市场比较远,多数劳动力都是自发外出,从事季节性工作,有的人一个月之内可能换几个打工地点,工资没有任何保障,其他村也存在类似情况。

(三)外阜劳务市场空间不足

目前,我县省外务工人员9859人,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总体人数较少,尤其是在电子业、家政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保安等行业外阜就业空间很大,但由于故土难离的情怀和保守的就业观念,导致我县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员极少,影响外阜就业空间的拓展。

(四)农民工主动维权意识不够,参保率低,行业参保不平衡

我县转移劳动力所从事行业以建筑业、采矿业、服务业为主。由于从事建筑业的农村劳动力多数都是亲戚朋友带出去的,劳动强度大,季节性比较强,多数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从事采矿业的劳动力由于工作风险比较大,多数老板只缴纳工伤保险,而不缴纳其他保险;从事服务业和生产加工业的人员基本都缴纳社会保险,但这部分从业人员相对较少。参保率低,行业参保不平衡,致使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五)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存在矛盾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农村土地、果树无人经营的现象,尽管部分村、户自愿把土地和果树交给亲戚朋友免费管理和经营,但多数留守人员因为土地、果树的管理和经营成本较大、收益较慢、缺乏管理技术和经验等原因,不愿参与别人家的经营和管理,导致部分土地荒芜,果树无人管理的情况发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六)留守儿童就近入学困难

调研过程中,有5个村反应,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夏季天长的时候每天早中晚4次接送孩子,耽误了其他事情。在校住宿的学生,尽管学校免了一部分费用,但由于吃饭、交通等费用给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草碾乡西滩村入学的学前班儿童、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学生加在一起16人要途经大岭送往8里地以外的西马道小学就读,给外出打工的父母及留守老人的生活都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三、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三五”规划将就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家决策部署,做好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两项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

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坚持把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升转移就业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性工作来抓,着力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力度。在培训方式上,坚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广“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着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务人员的就业技能。在培训载体上,积极依托县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县职教中心、农广校等培训机构的培训职能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劳务市场需求,结合我县劳动力特点,在抓好相关政策法规知识和外出务工常识等引导性培训的同时,大力开展专业化、特色化、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调研中发现,果树管理与修剪技能培训很受村民的欢迎)。实现转移就业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形成我县的外阜品牌。二是强化创业培训。结合SIYB创业培训,请县内大型企业的成功人士,走上课堂,同创业学员交流自身的创业经历以及创业的成功经验,请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相关业务部门领导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推介、为创业者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支招、把脉。

(二)打造“三个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

以外出农民工群体为依托,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一是“满乡服务员”品牌。我县的“满乡服务员”已经成为河北省知名劳务品牌,在市内外劳务市场深受欢迎,在此基础上,加强技能和礼仪、语言培训,力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二是龙王庙乡的“建筑外装工”品牌。通过龙王庙乡外出务工人员的努力,“龙王庙建筑外装”行业已成为龙王庙乡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极大地促进了龙王庙乡的经济发展,应积极与外出务工能人联系,加强技能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力争早日通过国家人社部和省人社厅品牌认证。三是“村镇建筑工匠”品牌。结合我县从事建筑行业人员多的特点,要加强技能培训,把我县的“村镇建筑工匠”打造成重点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

(三)完善“四个机构”,提高转移就业服务水平

一是进一步发挥和完善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两个联席会议制度的领导和协调职能,确保转移就业工作有序开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部门和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加强县、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配备力度,满足日益扩展的就业服务及劳动保障工作需求,加大资金扶持,适当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活动经费问题。三是加强村级平台建设。将劳动保障服务重心完全下移,加大对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提高村级劳动保障服务水平,落实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待遇。四是派驻劳务输出联络员。在转移就业人员集中、转移就业需求量大的地区派驻联络员,主动开拓市场、帮助维权。

(四)鼓励“两项创业”,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一是鼓励引导外出致富或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对返乡创业人员创业的给予税费征缴、土地使用、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支持,增强回乡创业人员积极性。二是积极推动农村能人牵头兴办种植、养殖、营销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依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对各类拔尖人才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通过创业促进就业,实现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帮助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五)做好“五项服务”,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一是转移前服务。对每批转移输送劳动力的用工单位,县劳动部门均要亲自考察、洽谈待遇标准、把关协议签订,确保农民工权益不受损失。二是转移中关注。采取电话回访和实地回访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输出人员在生产、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全力帮助解决,增强劳务人员的信心。三是转移后维权。对发生侵权问题的,劳动监察部门第一时间介入,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等帮扶救助服务。四是成立家庭服务队。由村委会或者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将没有外出的留守人员组织起来,可适当收取费用,专门负责春耕、秋收、果树管理及农村的小型建筑等工作,既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土地荒芜、闲置问题,还能帮助留守人员转移就业、增收致富。五是调整学校布局。对于初小阶段生源较多、离现有校点较远的村增设校点,方便孩子就近上学。通过以上措施,确保转移一批、成功一批,稳定一批。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首先从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产业分析了青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从中分析出存在的六大问题,最后,结合青龙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从加强培训、打造品牌、完善机构、鼓励创业、做好服务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

参考文献

[1] 翁杰,郭天航.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什么样的政府培训?———基于培训效果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04):73-82.

[2] 李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2):188-191.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范文第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梦想就像阶梯,他帮助我们向着光明的未来攀登; 梦想就像指南针,他帮助我们寻找人生的方向。共同的梦想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的梦想,让我们圆梦在新农职院。我是来自生物科技学院的一名普通青年教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辛勤耕耘,追逐梦想。

今天,大千世界上树立起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她走过了千年的风风雨雨,她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她书写了浩瀚的人类文明。她,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中国。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她世世代代儿女们的辛勤劳动。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呈现中国梦。“一勤天下无难事”。人世间的一切梦想,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一切难题,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有这么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己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一味地专注于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袁隆平。他的故事,好似美丽的云朵般镶嵌在湛蓝的天空下,如此夺目,让人景仰。

劳动美,美在智慧。教师是平凡的,不像农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像商人,出卖商品,收获金钱;不像艺术家,能创造出惊人的杰作,收获美誉……他们只能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着自己心中可能谁也无法理解的希望。教师不只有“桃李满天下”的精彩,也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不只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赞誉,更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怀。为了实现学院“国内一流,世界水准”的办学目标、为了完成国家资源库的建设,学院领导与骨干教师们日夜操劳,不断地钻研、不停地艰难前行。他们忘我的工作劲头、疲惫的身影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是他们,在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争创良好的环境。

劳动美,美在坚守。“爱岗敬业”是新农职院人必须也是必有的品德;“无私奉献”更是在新农职院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我们拿着不高的工资,虽然我们的职教改革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但,我们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怨无悔。一晃三年过去了,我也由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变成了一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回首这三年多的工作历程,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在这里的一点一滴,让我有很多感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要不遗余力的尽自己所能帮助年轻的孩子们快乐成长。让他(她)们在高职学校里学习技能、掌握专业知识,让年轻的高职生们找回自信、拥抱梦想。真正让他(她)们做到心中爱农、践农,实现“毕业时就顶天立地”的美好梦想,成为建设新疆的优秀人才。

我深知没有辛勤浇灌,就没有桃李芬芳;没有笔耕墨耘,就没有祖国昌盛富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三尺讲台,尽心尽力耕耘一方学园,矜矜业业摆渡莘莘学子,这就是我的“教师梦”。

中国梦,梦在大江南北,梦在亿万劳动者的心里。我有梦,新农职院人有梦,所有中国人都有梦。有梦我们才不甘平庸,有梦我们才激情飞扬,有梦我们的人生才精彩!且让我们一起携梦前行,用开拓的精神,勤劳的双手,凝聚力量,托起今天的中国梦!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范文第4篇

劳动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一个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开始,也是实现人的尊严和幸福的必由之路。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发布不仅为职业体验教育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路径,而且为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了基础。

一、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原则

劳动有简单与复杂之分,职业是复杂劳动的物理空间。立足职业进行劳动教育,可以摆脱教育视野的劳动本能行为,提升质态;不仅能够实现基于知识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现状与发展融合基础上的系统劳动教育,而且能将劳动教育回归到真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培养潜能、涵养品行、陶冶情操、生成智慧、掌握技能、学会合作,是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更为具体、更为丰富、更有价值的抓手;能真正彰显劳动教育的本真魅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导意见》本着职业对劳动教育的决定性影响,基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纲,以职业体验为要,以普职融通为径,以共建共享为纬,聚焦实施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机制,建构了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指导意见》明确了职业体验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组织与职业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发现、培养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认知、职业倾向,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行为。这一概念明确了职业体验教育的三大特点。一是明确了职业体验教育的载体,即职业体验课程和职业体验活动,突出了实践体验的要求,落实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原则。二是明确了职业体验教育的内容,即能引发学生职业兴趣、提高学生职业认知的职业观念、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是明确了职业体验教育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职业体验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行为,其实施涉及六个关键环节:一是教育者,即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二是教育对象,即接受职业体验教育的中小学生;三是教育内容,即职业观念、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四是教育载体,即职业体验课程、职业体验活动等;五是教育空间,即职业体验场所;六是教育评价,即衡量职业体验教育成效的评价体系。

基于职业体验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关键环节,《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职业体验教育必须坚持的四项实施原則。

第一,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教育的基本遵循,更是职业体验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导意见》要求职业体验的教育者必须从中小学生自身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发展,既要让学生通过职业体验学会生活和发展所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立志长大后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报效祖国、奉献人民。

第二,重在体验。以实践体验为主是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体验教育的基本准则。《指导意见》要求创设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真实职业情境和体验岗位,以课程与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为未来寻找适切的职业方向奠定基础。但以岗位体验为主,并不意味着完全拘泥于物质生产部门的传统职业岗位,还要兼顾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要求和职业劳动的新形态。

第三,安全规范。安全规范是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前提,也是职业体验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指导意见》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职业体验课程与活动,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与能力;要求从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出发,健全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要求依据学生的学段、性别、体能实际,选择适合的职业体验项目,安排好职业体验的时间和强度,做到组织程序规范、过程管理规范、结果分析规范。

第四,开放共享。开放共享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体验教育的基本原则。基于职业体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指导意见》要求职业体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活动组织实施、体验中心建设均要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职业院校、中小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职业体验教育的格局;要求采取有效对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以最新技术和设备参与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广泛聘请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职业体验教育;要求营造职业体验教育资源统筹配置、优势互补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生态圈。

二、职业体验教育的主要任务

职业体验教育是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起点,也是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抓手。为将职业体验教育落到实处,《指导意见》明确了职业体验教育的四项主要任务。

第一,建设好职业体验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抓手,职业体验课程是加强职业体验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职业体验教育特质相吻合的职业体验课程,必须符合四项要求。一是能从职业体验教育对象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中小学生兴趣的职业体验项目课程,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与职业的内在融合。二是能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突出信息化、模块化、系统化设计,每个模块4~8课时,且都有指向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实施目标。三是课程菜单、课程介绍和课程要求清晰明了,并与中小学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特殊需要学生个别化教育等课程有机结合,按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进行系统化建设。四是能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让学生通过职业体验提升自己。

第二,建设好职业体验中心。职业体验中心是职业体验教育的物理空间。建设好职业体验中心是职业体验教育的基础,也是做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重点依托职业院校设计,建造一批师资充足、课程完备、体系健全、运营良好的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为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教育厅出台了建设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制订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方案。二要能兼具职业倾向测试、职业场景体验、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拓展培训等功能,能提供多层级的职业体验。三要将科普、生活、学习、娱乐融为一体,增加职业体验教育的吸引力。四要将职业文化、产业文化、传统文化熔于一炉,彰显新时代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另外,《指导意见》也明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单独新建或依托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职业体验中心。

第三,设计好职业体验活动。职业体验活动是职业体验教育的载体,也是做实劳动教育的突破口。《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会同职业院校精心设计好职业体验活动。一要聚焦“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等关键要素进行设计,不能满足于原有项目的修修补补,应从职业实际出发进行系统再造。二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系列活动主题。基于学期、学年、学段实际進行设计,避免混沌不清,力求活动多样而又层级分明;衔接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的体验活动内容,力求前后衔接、序列清晰,形成一体化、贯通式的总布局。三要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体验周”活动。四要明确不同学段职业体验活动侧重点。小学阶段侧重于职业感知,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形成基本的职业自我认知,初步培育职业兴趣。初中阶段侧重于职业认知,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内涵认知、职业情境认知、职业价值认知,拓展职业自我认知,形成平等开放的职业观,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明确职业意向。高中阶段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涯教育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职业、个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的职业自我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生涯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建设好职业体验师资队伍。职业体验师资队伍是职业体验教育的前提,也是做实职业体验教育的保证。相对于其他序列的师资队伍,职业体验师资目前基本处于空缺状态,必须提升理念、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努力创新,花大气力建设好。一要认识到新时代职业体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现有教师积极参与职业体验教育。二要出台相关政策,将职业体验师资队伍管理纳入当地教育师资管理体系,保证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能同等对待,为职业体验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夯实基础。三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职业体验师资队伍,聘请具有相关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担任兼职教师。四要重视和加强职业体验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鼓励综合类、师范类高等院校开设职业体验教育相关专业,做好职业体验师资的职前教育工作;建立健全职业体验师资职后定期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职业体验教育的专业能力。

三、职业体验教育的保障机制

职业体验教育是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新时代强化劳动教育要求而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目前基础较为薄弱,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必须依据《指导意见》建设好职业体验教育的保障机制。

第一,加强统筹协调。职业体验教育涉及教育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一要提高认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领导,以职业体验教育为抓手,深化教育内涵发展,夯实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基础。二要着眼整体,通盘谋划,系统架构,合理分工,建构设区市域内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相互配合、错位发展、共同提高的工作机制。三要依据职业体验教育需要,加强市县属地统筹,核算好师资编制,预算好专项经费,建立好工作制度,安排好相关课程,建设好体验场所,落实好体验设施。四要引导各级教研部门加强职业体验课程实施的示范引领;出台相关举措,激励广大教师研发职业体验课程、参与指导、主动创新的积极性。

第二,列入课程计划。中小学和职业院校要从确保职业体验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做好相应工作。一要完善课程体系,将职业体验课程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相关课程体系,实现职业体验课程与原有相关课程的有机统一。二要落实好课时。中小学要按必修课要求,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课时。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新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其中安排到职业体验中心开展综合实践的次数,小学(3年级以上)不少于10次,初高中分别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课时。三要强化职业体验组织工作。中小学要组织好学生选择职业体验课程、参观职业体验中心,保证参与人数,安排好相关费用。四要高度重视职业体验课程建设。职业院校要将其作为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的有力抓手,精心设计,周密安排,选好师资,备好费用,保证职业体验课程有序实施。

第三,强化标准引领。标准是质量建设的基础,更是质量提升的保证。为将职业体验教育实施到位,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江苏省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参考目录》和《江苏省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标准(试行)》。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须依据省建设标准制定市建设标准,指导本地区职业院校和中小学实施职业体验教育,并定期组织开展市级职业体验中心认定工作。省教育厅将在市级评审认定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省级职业体验中心认定工作,并对通过认定的项目学校在省级相关创建项目中予以优先支持。

第四,加强督导评价。为保证职业体验教育有序实施,省教育厅将组建职业体验教育专家指导组对各地职业体验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职业体验教育开展情况列入教育督导检查内容,依据效果做好总结、宣传、推广、表彰和奖励工作。中小学要建立包括职业体验教育在内的学生综合实践评价制度,将职业体验具体情况和相关佐证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这些举措将激发中小学校投入职业体验教育的积极性;激励中小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动手,积极参与职业体验;改变教育评价“唯分数”的现象,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

四、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重点

职业体验教育是新时代江苏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举措,要保证成效,必须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出发,基于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坚持原则、明确目标、锁牢任务、做好保障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强化实施。

第一,把握政策,领会好职业体验教育的内涵特质。职业体验教育的重点在于岗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感觉职业、认知职业。一要围绕中小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安排课程、设计活动。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其认知职业,形成职业倾向,是实施职业体验教育的直接目的,在课程安排和活动设计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活动设计,既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基础,又要考虑同一学段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体验项目的可选择性,能够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体验项目。二要以职业体验为重点,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职业体验教育重在参与职业活动,落脚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小学在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时,要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与到职业体验中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和学生自我选择的职业体验课程相呼应;职业院校在设计职业体验课程时,要注意与中小学所开展的相关劳动课程相对应,致力于将中小学生在劳动课程学习时所形成的“知”转换为职业体验中心的“行”,通过“做”的实践丰富课程学习所形成的“知”。三要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注重坚持教育的共性。虽然职业体验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但不能忽视职业体验教育的共性要求。加强职业体验教育,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职业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无论是中小学还是职业院校,职业体验教育不能只关注兴趣的诱发、形式的活泼、内容的丰富,而忘记教育的初衷。

第二,明确职责,落实好不同工作主体的相关任务。参与职业体验教育的工作主体主要有三个部分,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通中小学和职业院校。三者具有不同的任务,从不同侧面服务于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其任务主要是统筹协调、顶层设计、资源落实、条件建设、督导检查、考核激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做好六项工作。一是加强对职业体验教育的领导,组织制定区域职业体验教育规划,合理分工辖区学校职业体验教育重点任务。二是按照开放共享原则,建立区域内职业体验教育共建共享机制。三是因地制宜建造好职业体验中心。四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支持和帮助学校建设好职业体验师资队伍。五是通过制度建设,安排好经费,完善好条件。六是做好职业体验教育的督导、检查、考核、激励工作。

中小学是职业体验教育的主要工作主体。依据《指导意见》,要做好六项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包括职业体验课程在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按要求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课时。二是按不同学段职业体验主题,设计好职业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选择职业体验课程。三是做好与职业体验中心的对接工作,合理安排职业体验时间,保证次数,把握强度。四是多措并举,建设和管理好职业体验师资队伍。五是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职业体验活动规范有序,安全无事故。六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职业体验活动。

职业院校也是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工作主体。依据《指导意见》,职业院校要主动向中小学开放职业教育资源,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深入做好区域内中小学调研工作,主动对接中小学的职业体验教育。二是立足学校专业特色,按学段和相关要求建设好职业体验课程,并配备好相关教师。三是主动申请,积极参与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四是做好所对接的中小学来校参观、进行职业体验的相关服务工作。

第三,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深化职业体验教育。职业体验教育是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形式,但不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全部。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以职业体验教育为主要抓手。一要将职业体验教育融入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职业体验教育不是独立于劳动教育之外的另外一种教育,而是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劳动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体系,涉及劳动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确定、方式的选择、空间的打造、效果的评价等诸多环节,职业体验教育应融入劳动教育体系之中,并以此为引领,将岗位体验落到实处。通过目标设置,引领学生了解职业、认知社会;通过内容确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家庭劳动、职业劳动、公益性服务劳动;通过方式选择,牢固确立动手实践的基本准则;通过空间打造,致力于标准化职业体验中心建设;通过教育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劳动的快乐,实现教育效应最大化。二要将职业体验教育融入中小学教书育人全过程。以职业体验教育为引领的劳动教育是影响新时代中小学生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决定性因素,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落实成效。中小学教书育人工作涉及学科教学工作、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教学、艺术教学等诸多方面,要能真正实现高质量育人的目的,必须改变“五育”割裂的现象,牢牢抓住以职业体验教育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这根主线,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将职业体验教育贯穿于中小学生理想的建构、品质的提升、人格的塑造、知识的学习、身体的锻炼和情感的培养之中。三要将职业体验教育融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全过程。职业体验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觉职业、培养学生职业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职业体验,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确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让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鼓励学生甘于吃苦、诚实劳动,勤于实践、乐于动手,提升素质、拓宽境界,攻坚克难、学好功课,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发展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无论是职业体验课程建设,还是职业体验活动设计,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致力于让学生通过职业体验、劳动体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奉献、对人民的情感、对法纪的遵守、对合作的理解、对他人的关爱、对成果的尊重,筑牢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范文第5篇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 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 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 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四、 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一) 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 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二)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的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四)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 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予方案的实施.

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

(二)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动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现: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性不够

六、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 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

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范文第6篇

摘   要: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特色教育

为了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建设的文件精神,同时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品味和办学特色,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特色目标,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以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为切入口,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带进田间和生活,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打造学校科学、规范劳动教育基地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整合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在运动场旁边一块空地开辟了“劳动综合实践基地”,积极争取社会各界资金、技术的支持,使我们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如何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创建劳动实践基地的初衷。学校把劳动教育基地依据班级划分区域,以一畦一畦作为班级种植地,以种植各季蔬菜、瓜果为主。每学期初,学生们在班主任老师和家委会成员的带领下来到自己班级区域的园地进行种植,定期给秧苗浇水、施肥、拔杂草,细心观察秧苗的变化,并做好相关记录,写观察日记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带来的欢乐,享受一起劳动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过去的一年,学校按照“一个依托,一个结合”的思路(即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将劳动基地与学科教学建设相结合)扎扎实实深化和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将劳动基地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平台。

二、坚持发展学校剪纸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使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这就是学校坚持剪纸教学的最大感受。

自1997年起,学校就开始了剪纸特色教育的研究,学校组建剪纸团队,开发剪纸校本课程,还成立了剪纸社团,每学期都制订学校剪纸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方案,并将它列入每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中。

学校现有专职剪纸特色教师2人,兼职教师4人,为提升剪纸特色教师的素质,学校每年进行剪纸教师校本培训,并多次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同时,根据剪纸特色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多次邀请知名剪纸艺术家臧文杰老师来校指导,作为学校剪纸特色发展的外在力量支撑。

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学校出版了剪纸校本教材,举办了多届小学生现场剪纸比赛,还创作了家乡文化系列、贺新春系列、孝敬教育系列、红色剪纸系列、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等系列剪纸精品。此外,学校剪纸社团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组织举办的现场会展示活动,在2020年还参加了在城阳二中举办的“全国劳动教育现场会”的劳动技能现场展示活动,成为现场会的一个亮点,展现了学校剪纸社团的风采。特别在今年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学校剪纸社团经过精心准备,选取建党百年历程中重要历史节点创作出的14幅主题作品,组成的20多米的长卷,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社会影响日渐扩大。

三、依托校内外教育平台,拓宽劳动教育资源

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在家基本上是不劳动,对劳动知识基本上一窍不通,更谈不上能力,在校内我们通过劳动教育,增加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劳动能力。根据学校劳动课程的安排,在上劳动课时候,班主任亲手教学生打扫教室、整理课桌、整理书包、叠被、拖地、规范戴红领巾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生掌握这些生活技能,我们发现学生在常规性劳动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

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学校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要求,明确要求学生在家里劳动方面要做到“三主动”: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主动整理自己房间的物品;主动讲究用眼卫生,少看电子产品。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加强社会劳动教育。學校充分挖掘社会的教育功能,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敬老院”,参加“植树造林”,化身“社区志愿者”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加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道德观,树立学生正确社会核心价值观。

下一步,学校会不断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坚持劳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土木工程预算范文下一篇:张爱玲语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