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部工作思路范文

2023-09-21

信息部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他借助信息化规划工作,推动实现了管理层次清晰、业务单元专业的管理模式,推动实现了“强总部管控下的专业化经营”,即1个中心+5个环节+3个体系的贯彻和落实。

他就是在刚刚结束的有AMT咨询主办的战略执行在中国大奖信息化最佳实践的奖项获得者:广州越秀集团!

2011年8月18日,第三届“战略执行在中国”(SISS)大会暨流程管理、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最佳案例颁奖大会 广州举办,经过层层角逐,包括越秀集团在内的7家企业获奖。 大会的评委介绍说:“越秀集团是横跨穗港、辐射海外的多元化大型投资控股集团,旗下拥有房地产、水泥、造纸、交通、金融证券、电池等多个产业,控股总资产逾600亿港元。越秀集团致力于成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既有强大投融资能力、又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现代国际化企业集团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越秀集团开展信息化规划项目工作,从战略执行保障的各个层面,规划梳理了全集团经营管理的难点与需求,规划设计了总部信息化平台,推动集团总部委托板块受权主体公司进行专业化经营。

另据获奖企业越秀集团负责人介绍到:“集团总部计划在三年内,投资大量资金组织建设二十多个信息化项目,搭建包括协同办公与知识管理、人力资源、审计、战略竞争情报、计划与预算、合并报表和商务智能平台在内的七大信息平台,同时开展多项集团管理提升项目匹配信息化建设,从各方面支撑“1+5+3”体系。”

信息部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一、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档案信息化非常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其在信息网络的基础上, 以相关专业人才和法律法规为依托, 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近年来,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档案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整体来讲, 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 我国部分单位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认识尚有待于提高。为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更加顺利, 首要的一点, 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 以此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的放矢。

其次, 部分单位对于档案信息化的投入产出不重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人力和资金的投入非常重要。然而, 部分单位存在着相关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且对档案信息化方案的可行性缺少深入细致地研究, 未能形成一体化的、科学合理的构想。除此之外, 档案数字化的数据建设不重视时效也是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

最后, 部分单位对档案信息安全表现出过度维护的倾向,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不宜过分强调安全性和保密性。在维护档案信息安全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成本以及效果的重要性。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保密适度, 不宜像对待以往纸质档案一样, 出现保密过度的情况, 以此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缩减人力成本。

二、把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强化电子文件管理

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应做到重点突出, 合理、有序地展开相关工作。在此过程中, 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机关以及企业, 将该项工作与社会信息化相融合。此外, 其对于借鉴电子商务等事项的信息管理标准也是非常有益的。目前, 一些档案馆在电子文件的接收以及管理工作上, 还有一定待于完善和提升之处, 且对于档案工作与电子商务的有效接轨, 也未能有效解决。

为此, 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致力于档案信息化法规以及标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以此避免不同地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并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具体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可对国外以及国内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进行有效借鉴。同时, 还应重视社会技术力量的应用。因为档案部门仅凭一己之力很难使实际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从宏观的角度, 国家相关部门宜对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不均衡性引起重视。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如下: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 档案信息化建设也非常顺利;反之, 在经济条件差的地区, 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着重重阻碍。为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给予其资金以及人才、技术方面的支持, 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最核心的工作。为此, 一定要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 以此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得到显著提高, 并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也有所提升。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有诸多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首要的一点, 就是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 对档案馆的工作管理体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使档案信息化管理事项更加顺利。

在具体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两方面的事项:一是治标;二是治本。在有效整合已有资源的基础之上, 还应致力于科学合理的运营机制的建立, 以免出现新的档案资源不集中的现象。目前阶段, 对各级档案馆的管理体制以及运营机制进行规范和理顺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此外, 还应使各级档案馆适度拥有整合的权利。在国外, 组件文件中心往往会使需要长期保存的档案有统一的归宿, 打破档案馆之间彼此独立的现象。相形之下, 我国档案馆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系列有待提升之处, 致使馆藏资源不够集中。除此之外, 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也有待于增强。为有效改善这种局面, 国家相关部门以及档案馆工作人员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握档案管理现代化以及网络化的趋势, 不断进行深入改革。

现阶段, 宜针对我国的档案馆管理现状, 在区或者市建设和完善中心档案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此, 可以将城市下辖的区档案馆以及县档案馆的独立档案馆的地位取消, 将其改为档案文件中心。在此过程中, 对于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 一定要及时移交到中心档案馆。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使中心档案馆充分发挥作用, 也将资源有效集中了起来, 并从源头上避免了各级档案馆各自为政的现象。长此以往, 必然使档案馆的影响力以及凝聚力逐步得到显著提升。市级档案馆和县级档案馆宜扩大接受范围, 并对馆藏结构进行适当改善, 以此使自身不断完善, 并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在具体进行工作部署的过程中, 档案馆一定要对信息资源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而使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加顺利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阶段,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事项, 其可以使档案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具体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档案部门应不断强化基础工作, 对档案工作的运行机制以及管理体制进行科学合理地改革, 以此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更加顺利。此外, 对于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寻找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同时, 一定要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 以此使我国的档案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以及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的进步, 档案信息化管理越发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其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档案信息化不可一蹴而就, 在此过程中, 一定要有理性的思考, 并对档案信息济源建设给予足够多的关注。本文就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 景雪.档案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建设要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3) :118-120.

信息部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要完整地描述空间实体或现象的状态, 一般需要同时只有空间定位数据和属性数据, 如果要描述空间实体或现象的变化, 则还需记录空间实体或现象在某一时刻的状态, 所以一般认为空间数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空间数据的三个特征反映了所表现空间实体的本质。但是对空间数据来讲, 它并不是不受限的反映空间实体, 在描述空间目标时有一定的限制, 不能无限膨胀, 这个限制就是空间数据的第四个特征——地图约束性特征。

空间数据的地图约束性是对由K a t e Beard提出的地图概括约束概念的继承。Kate Beard将地图概括约束分为图形约束隶、结构约束、应用约束和过程约束四种类型。图形约束是反映距离、长度、面积等度量关系, 与地图符号相关。桔构约束则要求保持对象间的空间和语义联系以反映对象的本质特点。应用约束则与地图目的相联系, 过程约束控制地图概括操作的执行顺序及其相互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空间数据的地图约束性主要反映在前三个约束上, 而空间数据及其地图表达具有一致的目的, 因此空间数据主要体现了地图的图形约束和结构约束。

空间数据的地图约束性特征是实现根据空间数据直接进行地图等尺度表达的基础, 且反映了地图符号、地理属性和拓扑关系的相互依赖关系。

1 空间数据与地图表达的矛盾

在地图到空间数据表达的过程中, 空间数据的要求决定了在数据采集中不会把地图全部信息采集下来, 这就构成了地图信息传递中的第一次转换矛盾, 损失了部分地图信息。而空间数据到地图表达是地图信息的第二次转换, 它是第一次转换的逆运算。因为第一次转换矛盾的存在, 导致了空间数据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地图原来的面貌, 这造成了第二次转换矛盾, 这两个转换矛盾互为因果关系。

数字制图目前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属。是消除第二次转换矛盾, 也就是补充第一次转换时损失的地图信息。由于这个问题复杂、难度较大 (“创造”要比“丢弃”困难的多) , 因此有人为了回避它而提出了“地图应该适应空间数据的表现, 不必严格遵循纸质地图的编绘要求”。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地图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美观、完善, 而不是倒退。

造成空间数据与地图之间不能完全匹配的根本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以下的主要矛盾。

(1) 概括范围上的矛盾, 最为详细的数据标准不能完全匹配图形规范。 (2) 数据标准中要素的描述不对应田形标准中的符号规范。 (3) 在地图上的要素不对应数据标准中的编码。

2 空间数据的地图表达过程

空间数掘的地图表达实际上就是恢复地图直接信息的过程, 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按照空间数据的地理编码与地图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实现地图符符号化;第二步, 由于空间数据与地图表达之间的矛盾, 造成地图的空间数据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地图信息损失的过程, 因此在实现空间数据的地图表达时, 必须进行地图信息的补充, 才能得到符合地图规范要求的地图。

2.1 空间数据按对应关系转换

在空间数据地图表达过程中, 空间数据与地图符号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具体表现就是依据要素编码实现地图符号化及其附加处理。所谓附加处理是指除去地图符号以外的其它信息符号化, 这些信息与该目标无关, 例如, 高程点的符号化, 其高程注记显示的位置、形式与该目标有关。

空间数据到地图表达按照规则转换的步骤如下。

(1) 地图表达主要是实现点线面要素的符号化, 而一般的空间数据具有拓扑结构, 面状要素通过拓扑关系推算出来, 因此在实现地图表达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拓扑模型向基本模型的转换, 实现面状目标的生成。 (2) 根据空间数据中地图要素编码与地图符号的对应关系, 这个过程可以使用程序自动完成。

2.2 地图信息的补充

下面的一些具体问题。

(1) 属性注记的配置, 例如桥梁的分式注记, 等高线注记。 (2) 地名注记的配置, 没有地图注记的位置信息 (国家测绘局数据) 。 (3) 河流渐变问题, 空间数据不能反映河流的图形宽度变化。 (4) 地图整饰, 地图整饰内容不作为空间数据的一部分。 (5) 同色要素的S盖处理问属。 (6) 不同要素的压盖优先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实现空间数据的地图表达时, 地图编辑和地图出版处理才能解决。

3 地图制图与空间数据生产结合

空间数据生产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地理数据, 并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因此, 空间数据的数据组织反映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 使用“属性编码十定位数据”的形式。数据采集虽然不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 但其处理地理信息的方便性, 决定了在空间数据生产中使用的非常频繁, 如ARC/INFO等, 这是由空间数据的按地理属性编码进行数据组织的特性决定的, 由于地图制图不是空间数据生产的主要目的, 因此在空间数据生产中不会提出与地图制图结合的要求。但从制图者的角度来看, 地图制图与空间数据生产能结合起来, 统一到一个软件系统中实现融合生产, 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因为涉及全国或整个地区的地图生产以及空间数据生产都是巨大的工程, 需要很大的投入。而我国目前两者都要生产 (各自有不同的用途) , 但整体的经济投入还很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能保证两者内容的一致性, 使用更加方便的融合的生产技术方法更具现实窟义和应用价地图制图过程与空间数据生产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相似性是融合生产的基础, 差异性是造成两者不同的主要矛盾, 找出矛盾并解决矛盾就能把两者结合起来, 从图1的生产流程可以看出, 地图制图过程中, 从地图中采集的是图形数据, 实现地图出版, 而空间数据生产过程中则是从地图中采集空间数据。如果通过地图符号化方法, 可以把空间数据转换成图形数据, 同时进行相应的地图信息补充 (地图出版处理) , 就可以把两个流程结合起来, 得到空间数据和纸质地图两种产品 (如图1) 。

4 系统的更新效应

如果融合系统中可以接受系统所产生的空间数据 (这是地图生产的重要数据源) , 则系统就具有了空间数据的再生能力。如图2所示, 空间数据作为系统i的接收、处理和输出的对象, 又成为系统i+1的接收对象。这样空间数据不断更新, 使系统一直具有生命力, 产生良性循环。系统的这种该特性, 为空间数据的更新提供了一个舞台, 同时有助于建立相应的地图和空间数据的更新机制 (如图2) 。

5 融合生产系统的应用

以融合生产技术为支持的数字制图系统, 可以有四个应用方向。

(1) 没有地图数据库支持的情况下, 通过采集编辑属性完整的空间数据, 完成地图数据库建库任务。 (2) 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空间数据有时存在一些非常隐蔽的数据质量问题, 如属性错误, 指针错位等等, 这些问题只有空间数据可视化手段 (如地图符号化等) 才能发现, 在此平台下可直接修改错误, 得到正确的空间数据。 (3) 在此环境下, 可以实现基于地理属性的地圈编辑。相对基于图形符号的编辑来说, 可以大大提高编图效率, 并最终能实现了纸质地图的出版。 (4) 为空间数据的更新提供了手段和方法, 它把在地图编辑中新增的地图内容和更新信息保留下来, 实现空间数据的更新, 完成地图数据库更新任务。

摘要:从地图到空间数据表达造成了地图信息的损失, 空间数据到地图表达 (不考虑综合) 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图信息的补充, 才能实现地图的完整表达。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内业制图的工作经验, 以空间数据在内业制图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空间数据与地图制图融合的应用思路,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所裨益。

关键词:GIS空间数据,地图制图,融合

参考文献

[1] 肖计划, 刘海砚, 栾晓岩.地理信息生成与地图制图一体化概念模型研究[J], 测绘工程, 2007 (6) :23~25.

信息部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1 房产测绘的内容

房产测绘细分为房产基础测绘和房产项目测绘两种。房产基础测绘是指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内大范围、整体地建立房产的平面控制网,测绘房产的基础图纸一房产分幅平面图(简称分幅图)。房产项目测绘,是指在房产权属管理、经营管理、开发管理以及其他房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测绘房产分丘平面图(简称分丘图)、房产分户平面图(简称分户图)和相关的图、表、册、薄、数据等开展的测绘活动。房产项目测绘贯穿于整个房地产权属管理、交易、开发、拆迁等房地产活动的全过程,工作量大。其中最大量、最具现时性、最重要的是房屋、土地权属证件附图的测绘。

2 房产测绘管理思路

房产管理系统的基础是房产测绘数据管理。房产测绘主要是测定和调查房屋及其用地状况,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房产交易、房产评估、房产开发、税收以及相关部门提供测量数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它与城市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工作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较大的不同。它不仅需要提供房产的地理位置、形状,而且需要提供房产的建筑面积、房屋结构等信息,其成果除了分幅、分丘图以外,还包括分层分户(套)图等。房产测绘管理就是对房产测绘成果进行管理。

长期以来,房产测绘管理沿用传统的手工、半手工作业方式,速度慢,业务环节繁多,工作效率低,而且成图质量不够高。改变传统的测绘与管理方式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我国房产测绘管理方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1 人工房产测绘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人工方式进行房产测绘;手工计算,手工绘制房产平面图,采取地面直接量测或图上量测法进行面积量算,各种调查资料;如房屋分类面积汇总表、房屋分丘分户图、房屋权属调查表等文字、图件用“纸”的形式存放。这种方式既不方便管理,也不利于各种查询、分析、统计的需要,因此是一种正在淘汰的作业方式。

2.2 计算机辅助房产测绘管理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房产测绘管理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减少了管理当中的各种繁琐的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方式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数据获取方面,采用电子手簿等进行记录,并在计算机上批量处理各种量测数据。(2)采用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各种文字属性资料管理,自动输出各种表格、统计结果等。

2.3 房产测绘管理系统

GIS技术的发展为房产测绘管理自动化带来了广阔的前景。GIS的主要特点是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联合处理与存储,因而解决了计算机辅助管理中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不能联合处理与存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GIS正逐步走向实用化、多样化,并深入到地学相关的各个领域,同样也促进了房产测绘管理的自动化。

1998年,北京市崇文区房产管理局开发了《房产测绘CAD生产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CAD管理图形数据、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采用人工智能语言与一般高级语言相结合实现了两库之间的数据通讯。2003年,无锡市房产管理局产权监理处开发《无锡市房产综合测绘系统》,该系统以Auto CAD作为其基本图形支撑环境管理图形数据、SQL Server管理属性数据,实现了房产测绘的计算机管理。2005年,深圳市地籍测绘大队与南方测绘仪器公司联合开发了应用于房产面积测绘、公共面积分摊的软件《深圳市房产测绘系统》,该系统应用ARCGIS实现房产图绘制、应用数据库软件Oracle实现房产面积数据的管理和相关表格的输出。以上各个系统的基本思路是图形库与属性库采取分别管理,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图形属性的统一管理。

3 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房产测绘信息系统以来,国内房产管理行业的计算机办公软件伴随着房产管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3.1 单机单用户模式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针对房产管理查询统计困难,手工书写房产证容易出错、容易涂改的缺点,在单独的微机上,由专人将己经手工办理完毕的案卷进行计算机录入并打印各种房产证件。有些系统还带有简单的绘图工具,可以绘制和输出房产配证图。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方便了查询与统计,计算机打印的证件整齐美观,不易涂改,开创了计算机应用于房产管理的新纪元。缺点是;没有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办公,没有提高办公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相反却增加了一个工作环节,增加了工作量。

3.2 Client/Server多用户模式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针对房产管理的手工工作特点,通过房管局内部的局域网,采用Client/Server模式,将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上多人协同工作,案卷能在计算机间流动起来,查询、统计得到进一步加强。有些系统还引入了GIS软件,进行房产地形图的生成、使用和维护,提高了图形功能。缺点如下。

图、文、表、管的集成程度不够,还处于相对独立、互相割裂的状态,没能实现办公一体化,有碍于数据的传递和利用;另外,系统缺乏开放性,难以通过Internet对外发布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升级也不方便。

3.3 Browser/Server广义用户模式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针对房产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的进一步要求,结合数字城市的整体建设思路,通过Browser/Server的应用,在房产管理机构、各级政府、房产开发商和广大市民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沟通的网上桥梁。另一方面,随着GIS软件的更加成熟和日趋平民化、微机化,MIS/GIS/CAD的紧密集合,图、文、表、管一体化的办公模式也在本阶段成为可能。这一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具有Web办公的可操作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和异地办公、信息共享等特点;MIS/GIS/CAD的紧密集成,建立在相同的数据库基础上,表格、图形之间的数据能有序流动,互为验证,保证了办公的准确性、简便性。缺点是;国内日前的网络带宽和收费还不太理想,保障网络安全的软、硬件费用太高。第三代房产管理软件是基于Browser/Server广义用户模式阶段的产物,目前正逐步取代前两代产品占据市场主流地位。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房产测绘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房产测绘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构建思路,论文首先分析了房产测绘的内容,而后详细介绍了房产测绘管理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笔者基于工作实践,研究分析了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

信息部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一) 对档案信息化认识不足, 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偏低。目前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主要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认为档案工作在短期内不会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不能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缺少发展规划和合理的资源配置, 与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和学校发展不相适应。从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来看, 尚未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 科学高效的档案管理队伍, 一方面, 有些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学历、知识、年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还有些部门档案工作人员未接受档案管理专业培训, 缺乏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有些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事业认识不足, 缺乏勇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档案事业缺乏热情, 观念落后, 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有为难情绪, 沉湎于保持现状, 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 档案管理相对滞后,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目前, 一方面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有待加强, 档案管理方法落后, 制度不完善, 基础设施薄弱, 档案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 主要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 没有完善配套的硬件支持, 对档案设施的配套、档案的管理、档案人员的素质培养都缺少投入。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缺少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 靠自力更生开辟财源举步维艰, 在人、财、物资源匮乏的情况下, 只注重与办学直接相关的投入, 优先考虑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法筹措资金投入档案信息化建设。

(三) 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开发利用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的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很多没有达到专业水准, 同时缺乏计算机管理应用能力;兼职档案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更换频繁、待遇偏低, 造成档案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大、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导致学校在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方面的工作交接不到位, 影响档案原始资料的完整性。

二、信息化管理的新思路

(一) 加快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推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正常发挥其功能离不开档案管理部门规章制度的建立。制定出符合档案信息化运行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重点, 指导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规范的建设、运行、管理及维护工作, 使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有规可守, 有章可循, 保障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朝着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一般包括:保密制度、查阅利用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工作实践不断完善, 以保证档案规章制度的权威性。

(二) 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高职院校档案业务要正常运行需要配置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复印机及扫描仪等设备, 这是一项投入大、累积长、见效晚的工作。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是实现、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法增加高校教育经费投入, 使高校有可靠的资金投入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其次, 高校自身要多方筹措资金, 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 以此提高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备。最后, 档案管理部门自身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增加收入, 坚持争取财政支持与积极自筹相结合, 使高校数据库资源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加强档案信息源建设, 完善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 在档案管理应用系统中给予各部门权限, 使全校各部门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在应用系统中分类传阅相关文件, 并注明处理意见, 只需在年终归档时向档案馆移交一份归档清单, 从而减少了档案馆数据录入工作。或者档案管理部门组织大量人力, 以人工输入的方式录入档案数据, 有重点、分步骤地将现有档案信息数字化, 保证所有保存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加强档案信息源建库入网工作, 把档案数据库作为学校重要信息资源, 构建全校档案文献数据库。同时充分利用并发挥网站的作用, 使档案部门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业务的服务窗口。

(四)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队伍素质。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方面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既要熟练掌握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 包括档案数据的录入、校内外网络的连接、图像处理、数据库使用、网页制作等。另一方面, 引进既具备档案业务能力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选送档案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档案业务培训, 通过继续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巩固管理人员的档案知识, 使其不断更新、扩展档案业务知识, 提高管理人员档案业务能力和水平。

摘要:高职院校档案是在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管理等日常社会工作活动中形成的记述与反映教职工各方面情况的真实材料, 是教职工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过程最重要的基本依据, 具有真实性、基础性、历史性、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的特征。随着我国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尚存在的若干问题, 亟待思考与解决。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档案

参考文献

[1] 翟国栋, 胡喜宽, 武喜梅.高校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工作探讨[J].兰台世界, 2007 (3) :24-26.

信息部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高校图书馆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水平, 另外也是对高校教学、科研进行服务和支持的重要机构, 所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满足全体用户的需求, 结合大数据和云技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 大数据背景下, 研究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也是推动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受到大数据环境的影响

(一) 对高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影响

大数据是一种概括的说法, 是对现代信息技术下丰富数据的概括, 是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 更是一种抓住事物本质的思考方式。在大数据时代, 人们的思考方式有三大变化:在处理数据的时候不再采用随机样本, 而是利用全部数据;因为处理数据要动用全部数据, 就要放弃一部分精确性, 接受数据复杂性;人们思考的方向不再是强调因果关系, 而是更多的注意事物间的相关关系[1]。

大数据时代人们对数据价值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为高效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高效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中心, 在大数据时代对于资源的获得、组织、利用等过程都更加注重数据和信息的利用, 强调数据的价值, 从大数据角度挖掘潜在用户, 并且在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更加注重用户需求。

(二) 对高效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的影响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部分就是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必须要对信息资源进行一定的组织、管理、整合才能方便用户的使用。在过去图书馆传统信息组织方式就是实现信息的网络化、语义化、通过分类导航、文献链接、知识关联等方式进行。高校图书馆通过引进资源, 综合书籍、刊物、网络等资源, 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 大数据对于构建信息平台和知识体系的检索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大数据图书馆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为用户的搜索提供多种数据的连接结果, 使信息更具有关联性, 方便了用户对数据的搜索和使用[2]。

三、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案例

(一)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其他二十五个公共图书馆组成共同的图书馆管理局

所有的图书、刊物和其他馆藏加起来不下一千万种, 每年的用户借阅量超过三千万次。因为每年要处理这么大量和繁杂的数据, 新加坡图书管理局利用大数据促进馆内信息化管理。利用拥有的硬件资源, 争取供应商的技术支持, 然后创建HADOOP系统集群, 在数据存储和数据扩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个系统集群上管理局通过挖掘数据和技术分析, 依据分析结果对馆内信息进行优化重组, 促进了信息化管理。

(二) 俄核俄州州立大学图书馆

美国俄核俄州州立大学也利用了大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建设, 该馆利用Tableau软件对数据和业务进行运算分析, 为信息化建设和用户服务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Tableau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不但有单机版本, 还有云端版等不同级别, 通过对数据的过滤、查询、组织和优化等方式, 方便用户处理、分析庞杂的数据集, 创建图表和视图, 实现数据的共享。

四、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 升级图书馆基础设施

大数据环境下, 数据庞大又繁杂, 要做好信息管理必须有个特殊的架构,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图书馆信息存储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升级。大数据环境下要处理海量的信息, 处理速度要快, 实现自动化, 所以图书馆的信息存储设备必须要能够负担这么庞大的数据信息的运转。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图书馆的容量逐年不断地增加, 所以处理信息的服务器必须不断的升级硬件存储系统, 增强信息的存储能力、运行能力和传输能力, 比如引进SAN存储技术, 满足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功能, 否则设备陈旧, 功能不够, 无法运行大数据处理[3]。

(二) 图书馆要实现的系统化、标准化以及多样化

现阶段馆藏资源的硬件系统满足不了大数据处理的要求, 同时图书馆信息的存储架构也不符合大数据处理的非结构化架构的需要。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 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资源管理和建设的数字化水平越来越高, 数字资源也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内容。但是,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资源仍然以纸质书为主, 数字资源为辅, 数字资源多为结构化信息。但是大数据处理是以非结构化信息为基础的。所以, 高效图书馆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资源的非结构化存储, 建立全新的存储系统, 实现资源在存储、组织上的非结构化, 在软硬件上实现资源的系统化、标准化[4]。

图书馆信息化还应照顾到信息载体、种类等方面, 实现馆藏信息的多元化发展。多余已经进行结构化的信息资源, 通过回归分析, 特征分析等数据技术, 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利用对这些信息的深度挖掘, 进行信息的二次开发, 提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 以便于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

(三) 信息化建设要紧跟用户的需求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为的是方便用户使用, 为高效师生提供便捷完善的服务, 所以图书馆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方向, 紧跟用户需求。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的价值, 相关人员应对全校师生进行调查研究, 一方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 另一方面要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水平的用户的需求。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 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科技, 对于专业发展前景进行采集和分析, 对不同学科师生的需求, 对不同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预测和研究, 把信息化建设方向确定在那些用户最感兴趣, 需求最大的领域, 建设有主有次有特色的图书馆信息资源。

(四)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实现馆间信息联盟共享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 要紧跟用户的需求、习惯, 并且以高校的优势学科有基础, 所以虽然高校图书馆信息有侧重点, 但是都有资源部全面的问题。在大数据环境下, 某个高效单独的信息资源无法满足全体师生的需求, 在高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可能依靠某个高校单独的力量进行,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认识到这种情况, 最近几年很多高效图书馆之间开始施行联合发展, 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才能满足素有用户的多种需求。在大数据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之间应该加大合作联盟的力度, 建设资源共享保障体系, 实现信息的深度流转和叫唤, 使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更加经济、高效全面的完成[5]。在大数据背景下, 高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要争取供应商、开发商、技术部门的支持合作, 利用强大的数据分析、数据检索、数据交换技术, 研发更加高效、实用的信息存储、检索、读取系统, 使图书馆信息更具时效性、全面性以及准确性。

(五)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该做好管理制度的变革和人才升级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人才, 现在采用的管理制度和人才任用制度都符合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必须进行改革升级。首先, 大数据背景下要求图书馆系你化建设和服务必须使用现金的信息技术, 需要培养或者吸收大量的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人才;其次, 大数据背景下要求图书管理制度进行边个, 无论是服务的流程, 服务的理念还是考评机制都要走在时代的前面。

五、结束语

在2012年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上, 人们首次把大数据概念引入到图书情报界, 在那之后很多业内人士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大数据使用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对于高校发展有重要意义, 其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受到的影响, 大数据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案例, 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到很多领域, 业内人士对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大数据支持和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推动高校教学、科学和文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所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驱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冰.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思考[J].知识经济, 2018 (2) :8+10.

[2] 周雪芹.2017年《河南图书馆学刊》1~12总目录[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7, 37 (12) :141-148.

[3] 杨文建.大数据和“互联网+”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型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8 (1) :72-77.

[4] 许丽丽.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8, 30 (1) :64-66.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下一篇:语言技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