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2023-09-18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1 发展优势

由“十三五”期末, 广西旅游的综合实力一直在增加, 并且也构建起了比较完成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旅游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产品体系也得到了构建, 旅游品牌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加, 基础设施等也不断完善,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方面建成, 多元化市场也在不断拓展, 区域旅游合作也在深入, 让旅游人才队伍得到了壮大。再加上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例如桂林国际旅游全方位升级, 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也基础建设, 中越德天国际旅游合作区也初步建设。总体这些都表现当前广西旅游发展现状正朝着壮大、完善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 融水自然也不例外, 其努力开发自己的自然、特产等优势, 将旅游资源挖掘, 努力构建起广西另一处旅游发展胜地。

1.1 自然优势

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特有的旅游资源。融安县市场繁荣, 商贸兴旺, 通讯便捷, 交通便利, 融江、209国道、306省道和焦柳线铁路穿城而过, 县城经济发达, 是柳北著名的物资集散基地, 素有“小柳州”之美称。全县境内地形多样, 有石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 形成了令人神往的山光、水色、奇峰、怪石、岩洞、森林和瀑布等, 计划将“沟、江、楼、洲”打造成主要旅游景区。依托融水、三江的民俗风情旅游, 利用目前广西保存最完好的县城长安镇骑楼街, 结合县城周边乡镇乡村旅游景点, 将旅游定位于“长安骑楼古镇融江商邦风情”, 将县城打造成中国最美的风情江城, 使其最终成为与融水、三江并肩齐行的广西内外游客的小长假旅游休闲目的地。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旅游资源为融安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2 物产优势

融安县地处桂北, 属中亚热带,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 适合多种水果生长, 物产十分丰富, 主要特产有金橘、罗汉果、板栗、脐橙、沙田柚、香菇、木耳、竹笋、小洲头菜、茶油和竹凉席系列产品等。融安的金橘、沙田柚、板栗等水果远销国内外, 其中融安县的“滑皮金橘”皮脆、味甘、汁多, 是金橘中的极品。融安县素有“金橘之乡”之美称, 金橘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均列全国第1, 1985年在全国金橘技术研讨会上被评为第1名, “富乐园”牌金橘荣获“广西优质农产品”称号。融安县丰富的物产为当地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2 问题分析

2.1 人员方面

2.1.1 管理不当。

对于融安县内一些主要景区, 存在管理不当, 人员散漫, 组织松懈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直接导致了这些主要景区发展滞缓, 行动力差, 给旅客带来的旅游体验差的问题。

2.1.2 人才缺乏。

由相关管理人员得知, 景区内管理人才与服务人才缺乏, 景区承包商对于人才吸纳缺乏重视, 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量极少。景区人员还存在招募大学生兼职的现象, 这也体现了相关专业人员缺乏的窘状。

2.2 地理方面

景点偏离县城。融安的景区都远离于县城, 路程大约为10km~70km不等, 不易于到达。而农家乐等设施则依附于景区建设, 使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也成为一个待解决的难题。

2.3 设施方面

2.3.1 交通不完善。

在融安县区内, 能直达景区的公交车才三条线, 而其他景区则需要自己自驾或包车到达, 依附在景区周边的乡村也未得到公交车路线的覆盖, 使村民对于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持保守与观望态度。

2.3.2 设施不完善。

景区内设施建设不完善, 以南朝古墓群为例, 存在道路破损而不予以修缮的问题。又以红茶沟森林公园为例, 石阶年久失修, 破损严重,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但是以上这些问题并没有收到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 而旅客则对这些问题存抱怨态度。

2.4 人文方面

2.4.1 特色不明确。

融安县内景区拥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前文自然优势所述。但在实际发展运营中, 由于套用国内以至于一些更加落后景区的模式, 导致这些天然的优势逐步消退, 人们更加专注于景区数量的增多, 而忽略了发展出景区内的独立特色风格。

2.4.2经营理念落后。

融安县景区的经营理念一直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传统经营观念。而国外以至于国内的一些特色景区则更早的使用了新式的经营理念, 这对于景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4.3 合作意识差。

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仍然存在相互竞价攀比, 不团结, 恶性竞争的现象。以丹洲古城景区为例, 登记在册的周边农家乐为45家, 这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显得过于密集冗杂, 但由于农家乐负责人之间缺乏沟通, 只注重于景区火热带来的眼前利益, 使农家乐无法向整体化、规模化发展。这种问题同样也反映于生态农业发展中。

3 解决方案

3.1 推进特色景区建设, 创建融安县独有的特色景区产业

发挥自然优势, 以大良石门仙湖景区为核心, 景区延边扩散, 开发具有开发价值但未开发的山林山谷地带, 结合当地人文及风土民情, 开创“融安”品牌景区。

融水县风景如画、依山傍水, 留有大量的石刻, 如老君洞等, 这些都能成为城郊体型的良好去处。例如, 融水根据国家4A级景区标准, 投资了近三千万元提升改造了龙女沟景区。于2014年重新对外开放, 在黄金周龙女沟景区接待游客收入同比增长的近6倍, 于同年12月18日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2 发展农家乐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可以向国外借鉴, 重视非盈利组织对乡村旅游发展划与发展, 资金的募集发放等, 可以为乡村景点提供宣传提高知名度。可以对农家乐规范管理, 提升档次, 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提升他们的品牌意识。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浓浓的乡村风情, 让游客体验到家的感觉。

农家乐由单个的个体逐步向多户成片式发展, 达到一定的规模, 才能形成特色景观, 才有可能吸引外来商家, 引进外来资金, 可以进一步利用他们的资源为当地旅游做宣传。同时, 增设农家乐服务项目, 扩大产业结构, 为旅客带来优质体验, 带来整体产业的口碑效应。

例如, 利用苗族文化元素, 这也是融水乡村文化载体, 是融水乡村旅游发展有着特色的旅游元素, 特色苗寨把融水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主线及驱动力, 如现有的雨卜、田头等多个旅游苗族农家乐。

3.3 加大土特产发展

我们应该加大对融安县土特产作物的开发力度, 形成独有的产业链条, 以特色农业产品副产品扩展对旅客的服务项目, 使旅客在融安县不仅能够游玩到优质的景点, 还可以吃到当地原生产品, 体验农家乐趣, 提高旅客对融安县及其包含景区的整体满意程度。

通过对融安县乡村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结合多台发展, 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现存的问题。结合景区开发建设、农家乐整合、生态农业的合理利用, 我们可以逐步的加强县城交通枢纽与各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 (如农家乐) 之间的联系, 通过经济互补解决交通不便、景点距县城中心过于偏远的问题。同时, 我们通过对散户进行联合, 形成规模化产业, 解决管理上的漏洞。最后我们需注意吸纳更加优质的投资商前来投资, 为乡村旅游业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加强对旅游设施的管理维护。

例如融水有特色产品糯米柚, 在当地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其果形端正, 皮薄、味甜、多汁, 果肉密黄, 香似糯米饭, 特别有地方特色。

3.4 做好交通建设

要想解决交通制约旅游的发展问题, 就一定要做好交通的建设工作。融水县也不例外, 加大了交通建设力度。例如, 当前元宝山白竹至培秀三级旅游公路建设接近尾声, 而且, 路面硬化即将结束。还有培秀至白坪三级旅游公路有望一两个月建成路基并通车了, 香粉田塘—四荣小东江旅游公路更是实现了通车这让很多地方的旅游都实现了旅游的一线。可见为了交通建设, 融水县做了很多的努力。

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产业, 而在国内环境中, 由于农业发展的成熟刚刚来临, 农村生产力更多的趋向于新的形势、新的产业, 乡村旅游业才在这种环境下逐步诞生与成长。融安县发展乡村旅游业已经有十余个年头, 在国内属于逐步趋于成熟的群体, 但其中难免的缺陷也成为了大多数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被制约的阻碍。

摘要:本文探明融水县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于现状的分析、总结来探究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要素。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乡村旅游,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广瑞.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 2015 (4) .

[2] 朱慧方.东盟十国与广西旅游业格局及旅游合作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6.

[3] 程晓丽, 张乐勤, 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2. 卫生室设备短缺。

3. 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日趋老龄化,乡村医生大多集中在较大的行

政村,年轻乡村医生流失严重,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

4. 村卫生室,均不同程度存在行医不规范、滥用抗生素、乱输液、

开“大处方”等问题,埋下医疗事故和疾病传染等诸多隐患。

5. 受经营收入微薄、养老保险缺失等因素制约,我辖区一些较小

的行政村甚至没有乡村医生,无法满足当地村民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6. 乡村医生收入除部分医疗技术好的乡村医生外,乡村医生月收

入很多在500元至800元,部分乡村医生收入甚至低于500元。

7. 由于业务能力差、执业环境差、没有辅助检查设备等原因,乡

村医生执业风险高。”

8.由于业务收入微薄,政府的经费补助不到位,个人生计难以维持,不少乡村医生无奈改行,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的,大多是年龄在45-50岁以上的老同志占多数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美术教育, 能够赋予青少年以文明感、创造力、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评价观赏对象的能力。而在大部分乡村小学, 美术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美术教师的师资匮乏, 且专业教学水平不高。为了大力推进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准确地了解乡村小学的实际现状, 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开展此次调研非常必要。

二、调研内容与过程

2016年12月, 利用苏北地区乡村小学校长培训的契机, 集中对徐州周边地区的乡村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研。根据需要调研的关键要素, 结合调研对象的身份特征, 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乡村学校美术课程的开设情况

2) 乡村学校美术教师师资配备情况

3) 乡村学校校长或主要负责人对美术教学的重视情况

4) 乡村学校校长或主要负责人对美术教师的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5) 针对乡村小学美术教师开展培训的必要性和培训内容的设计

本次调研收回问卷41份, 其中开放式问题的详细建议12条。之后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归纳出不同规模的乡村学校美术课程开设情况和美术教师配备情况。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的选项, 并归纳出更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解决策略。

三、调查结果中凸显的问题

1、专业师资极度匮乏

本次面向乡村小学校长的调研, 选择“学校美术教师全部为专职教师”的比例为零, “部分专职教师部分兼职”的情况为24.4%, “全部为其他学科兼职美术教师”的有75.6%。高达97.6%的调研对象认为“师资不足、水平不高”是乡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73.1%的调研对象认为其原因还在于“没有专业美术教师, 都是兼职教师”。由此可见, 在大部分情况下, 乡村小学的学生得不到来自专业教师的美术教学。在长久以来将美术定位为“副科”的大环境下, 同时任教其他主要学科的兼职教师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 对美术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程度不够, 加之缺少相应的转岗、兼职培训时长, 致使目前乡村小学美术专业师资极度匮乏、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教师学历定位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乡村教师学历定位与实际情况较难匹配, “丰满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对招聘美术专业教师学历要求的选项中, 调研对象选择大专的比例占34%, 选择本科的占63%, 选择研究生的占3%。由此可以看出, 超过半数的调研对象对招聘教师的定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然而, 现阶段由于编制、待遇、就业观念等多方面原因,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美术教育类师范生能够留在乡村学校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几乎凤毛麟角。专科学历的师范生往往由于招聘学历的限制、编制的缺少而大量流失。

3、专业教师难以一“聘”了之

问卷中, 有95.1%的调研对象认为“聘用新的专职教师, 增强美术教学的专业性”是加强学校美术师资队伍最有效的途径。在开放调研中, 许多乡村小学校长反映:“音体美类教师缺编严重, 导致没法招聘专职教师”。的确, 解决专业师资不足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招聘经过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美术专职教师。但从统筹师资配置上来看, 并不能简单地一“聘”了之。根据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 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 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缺音、体、美、外语、计算机类教师, 称作结构性缺员, 教师总体上不缺。由此可见, 大规模招聘新的美术专职教师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部分班级较少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 各科全部配备专业教师也是对教师资源的一种浪费。

4、乡村学校自身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

在问卷中“您认为贵校目前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如何?”, 只有9.8%的调研对象选择“非常重视”, 73.2%的调研对象选择“一般, 能正常开展美术教学”, 还有17%的调研对象选择“不重视, 不能正常开设美术课”。在问卷中“您是否听过本校教师执教的美术课, 并给予一定指导。”作为乡村学校校长的调研对象, 只有51%勾选了“是”。由此可见, 大部分乡村小学能够开展美术教学, 但重视程度一般, 而还有部分学校因为重视程度不够, 甚至不能正常开设美术课。这直接导致乡村小学的孩子们, 在六年的小学阶段难以得到较好的美术教育, 甚至不曾接触美术教育。美育的缺失, 将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创造力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长远来看, 将影响整体国民素养的提升。

5、兼职美术教师缺少专业培训

92.7%的调研对象认为认为, 针对转岗或兼职美术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有63.4%的调研对象认为“在职教师培训机会少”是目前乡村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83%的调研对象认为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质最有效的途径是“参加集中专业培训”。关于培训内容的选择, “专业绘画技能”、“手工艺制作的技能”、“创新能力的开发与研究”、“美术课程教学方法”、“乡土美术的学习与研究”、“儿童绘画发展规律的学习与研究”这几方面占比都超过60%。如此多方面的培训需求, 只有较为集中时间的阶段性专业培训才能满足。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绘画专业技能的学习, 往往需要至少三个月至一学期的脱产学习或自学练习时间。在先今各种艺术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发展的时代, 美术教学方法的学习也是要不断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需要经常性地组织在职教师进行专业交流、教科研活动、专业技能比赛等。

四、结语

综合以上几点较为突出问题, 可以看出乡村小学美术教师现状不容乐观, 改善与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近些年, 江苏省先后在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新沂等多地开展省市合作乡村音体美兼职教师培训班, 对大批乡村兼职教师进行了形式丰富的培训与交流。从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上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 但从培训的内容、学时和频率上还有待更进步一的规范。对兼职教师培训成果的考核与教学水平的检测还有待明确。相信各方合力, 未来的乡村校园将不再缺少美丽的图画、动听的音乐与活力健康的孩子们。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北地区徐州周边41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和主要负责人开展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较准确的反映出了现阶段苏北地区乡村小学美术教师的现状和突出的问题。并针对凸显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 万丽君.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2011.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一、背景与特点

农村存在着非常大的价值与意义, 其既是农民的集聚地和农业生产地, 同时也是生态、文化、经济等的集合与体现。十九大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推动乡村振兴。进入新时代必须要重新着手解决“三农”问题, 推动“三农”工作顺利进行。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其中的关键之一在于推动特色田园乡村的构建, 产业结构调整又是进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推动乡村振兴之时, 必须要重视物质基础的建设, 而产业振兴就是构建物质基础的关键, 推动产业的建设和兴盛能够促进农村的兴盛和农民富裕。要牢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二、徐州市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一) 产业结构产值比重变化

通过分析和研究徐州的农村产业结构比例的改变图, 即图1, 并利用时间序列法可知:该地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3个重要转折点, 分别是1990年、2005年和2010年。在1978年到1990年之间, 属于第一个阶段, 即农村产业转型的初始期, 主要原因是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高度解放了生产力的积极性, 打破平均分配的桎梏, 使得农民的个人生产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而后小农经济局势渐趋形成, 主要以副业、农业、工业三种结构为主。

1978年是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而后便逐年下降, 但是二、三产业的占比却出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1990年至2005年属于产业转型的第二阶段, 在该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以较快的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1978年为44%, 而2005年时则降低至14.1%, 1995年之后, 二、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则超过了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 2005年至2017年属于产业转型的第三个阶段, 该时期由于政策和制度的相继出台,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在10%左右, 2005年为14.1%, 5年后即2010年降低到9.3%, 农村的工业发展情况主要是:上一阶段为逐渐升高的趋势, 而在该阶段产值占比则逐渐降低,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50.8%下降至2015年的44.9%, 首次低于第三产业产业比重;这样的变化趋势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第三产业的结构改善时期, 因而高附加值产业以及新兴的产业方兴未艾并蓬勃发展。就徐州市而言, 在2005年至2017年之间, 农村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并且产业产值占比持续高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 2010年之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的上升趋势较为稳定, 但是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却逐渐下降, 由图可看出这一时期, 徐州市农村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属于互补形式的转型期, 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不断降低, 并且出现了明显的转型特点, 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 劳动力就业方向变化

1978-2017年, 徐州市非农业人口从74.51万增加至616.91万, 农业人口中非农劳动力由72.92万增加到614.12万, 农村从业人口由567.85万减少到426.29万。截至2017年底, 分行业乡村从业人员总计达到442.98万。从事第一产业得人员从72.1%下降到28%, 第二产业劳动力则由15.3%增长至33.7%, 第三产业由12.6%提升至38.3%, 从业人员构成逐步发展成为稳定结构 (图2) 。

由具体的数据可知, 由于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升高, 劳动力就业以及农村人口就业形势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最为明显、突出的变化就是:乡村非农业人口在劳动力总数中的占比以较快的速度不断上升, 乡村非农业人口在乡村人口总数中的占比增长较快。通过分析和研究可知, 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 但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并未发生改变, 乡村人口背井离乡在城镇的二、三产业寻求工作, 其中一部分人口得以拥有城市户口, 另外一部分人口由于收入和就业的较大波动性而成了流动和季节性的人口。劳动人口的减少, 使得乡村建设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问题的关注, 对于乡村进行了政策补贴。使得乡村“吸引力”提升, 农业人口得以维持稳定不变。上述典型的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就业变化保证了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 加快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改革建议

徐州市乡村仍处于第一二产业比例高, 第三产业比例低的情况。反观我国的宝岛台湾, 在没有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经济支撑下, 仅依靠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支撑便满足了自身的经济需要和发展。因此, 考虑到徐州市乡村的实际情况, 为建设特色田园乡村需要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

(一) 注重特色农业, 稳定第一产业

乡村的第一产业作为经济支柱在维持不动摇的地位上推出特色农业、品质农业和标准化农业。特色农业就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本土特色农业。例如:山区发展必须要有所着重, 其中应该重视经济林果、茶业等的种植和发展;圩区采用精养、套养的方式提升效益和收益。多方位逐步推进乡村田园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打造一乡村一特色的发展新格局。

(二) 重视创新环保, 夯实第二产业

乡村的第二产业作为经济的次要来源逐步缩减, 为满足生态宜居的要求, 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避免焚烧秸秆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在经济发展上,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建设。依据当地情况, 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作用。

(三) 挖掘乡村资源, 做强第三产业

鉴于徐州第三产业可以较大程度得带动经济发展, 因此需要对乡村特有资源进行挖掘利用,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乡村以其质朴、自然、的特征, 吸引着城市人。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亲近自然、感受乡土气息, 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 这就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既促进了消费也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同时, 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游客带来更好地观感。为此立足地域优势, 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 对在产业结构改革下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下述几个意见:

第一, 按照十九大要求, 必须要切实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既要不断创新,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也要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等, 使得农村经济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立农村生态文明, 构建特色田园乡村。

第二, 根据2018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可知必须要重视创新, 重点要推出新的机制、体制、体系和观念, 以促进产业结构性改革为目标, 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方式和推进农村三大产业特色建设为重点, 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有效盘活乡村经济, 优化农村产业配置, 以此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进而实现产业转型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统筹进行。

第三, 在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以及乡村转型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乡村重构问题, 通过产业发展、土地重构、人口因素、社会重构、经济重构、空间重构等的协调和配合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 统筹结合从而提升乡村发展的积极性, 并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改变乡村固有形态, 从而实现乡村的高效、科学、合理的构建, 建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同产业转型协调发展的格局。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农村振兴战略, 其中如何又好又快地促进乡村发展, 调整城乡关系是该时期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多功能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方式,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已成为解决城乡发展问题和乡村复兴的重要措施, 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行场所和提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 逐步平衡城乡差异。特色田园乡村是我国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如何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也成为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 本文为探索一条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结构改革发展之路, 从徐州市乡村农业产业资源特点出发, 分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引领下的徐州市乡村产业结构调整, 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对其他地区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特色田园建设,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 徐文豪.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动力模式思考与规划实践[J].居舍, 2018 (33) .

[2] 史莹, 金质佳, 曹仁勇, 费文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分析——以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8 (10) .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对河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河北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河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河北毗邻京津两大国际都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两地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作为自驾游、自助游的首选,越来越受游客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河北是我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秀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特产之乡115个,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武安小米、平泉香菇、坝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历史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这些独有的山水风光和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历史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易水古砚以及永年太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散落分布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对广大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二、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特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运用旅游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使用农业资源做大现代旅游业,推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1.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北旅游、农业部门把握趋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强化标准引领和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省级示范点6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三农”空间,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农村开放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县新杖子乡坚持休闲农业与发展果品产业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在全乡建设精品采摘园20余处,休闲采摘区达到1.2万亩,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乡新面貌,成为“山区特色生态型新民居”示范乡。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服务等

一、

二、三产业相结合、多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综合产业,农民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使农业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产品创造出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

4.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增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乘数大的优势。目前河北有400个乡镇和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营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崇礼县黄土嘴村依托滑雪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

三、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河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一是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市场规模小、龙头少,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河北相邻的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与临近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四、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的战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50个特色旅游专业村,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1.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科学发展。结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制定了《环首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7大乡村旅游聚集区,9个主题汽车度假营地和30个乡村旅游节点,对环首都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出了总体布局安排。各市、县应围绕落实和衔接这个规划,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2.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突出乡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特别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展示当地文化内涵,让旅客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2011年迁西县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形成了“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三是办好特色活动。当前河北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特色、缺乏品位。张北县在原有草原节的基础上,创意引入摇滚音乐等时尚元素,成功举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草原摇滚音乐节,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一节成名。2011年,草原音乐节3天共有20余万人观看了演出,旅游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各地也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全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体系。

3.加强规范管理,提升产业品质。管理和服务是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短板。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潜力也在管理。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点推进庭院改造、美化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和《乡村农家酒店评定》等行业标准,确保规范发展。三是加强示范引导。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星级酒店创建评定工作,对进入“国家队”、“省级队”的示范县、示范点给予奖励,对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坚决取缔,取消资格。

4.坚持人才强旅,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地通过组织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与专项科技研发活动等,对于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创业明星、带头人重点培训,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采用送教上门、联合办班等方式,有计划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创建一批省级实践培训基地,将教学、培训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习观摩。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论文)

题目: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

2014 年 3 月 6 日

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以陕西省柞水县为例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也出现了蓬勃的发展之势,尤其在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乡村旅游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说明了乡村旅游发展不成熟。在此,我将结合陕西省柞水县乡村旅游发展,阐述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推动柞水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柞水县问题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i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ural tourism also appear in our country rapid development momentum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 series of impact on the rural economy, social culture, environment etc.. Rural tourism in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has also exposed some of the problems gradually,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not mature. Here, I will combine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ashui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expounds the positive effe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problems and solving measures,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Zhashui county.

Key Word:Rural tourism Zhashui County

The problem Measure

目录

摘要 ....................................................................................................... 3 1.导论 .................................................................................................... 6

1.1研究背景 ................................................................................. 6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 6 1.3研究内容 ................................................................................. 7 2.陕西省柞水县 .................................................................................... 8

2.1陕西省柞水概况 ...................................................................... 8

2.1.1资源状况 ....................................................................... 8 2.1.2主导产业 ....................................................................... 8 2.1.3旅游发展状况 ............................................................... 9 2.2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性 .......................................................... 9 2.3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10 2.4解决的措施 ............................................................................ 12 3.总论 .................................................................................................. 13 参考文献 ............................................................................................. 13

1.导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前进道路上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随之伴随的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田园式乡村生活的渴望。这对农村来说便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利用城市人们的心理,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并创新性的提出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1]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在全国大范围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柞水自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的相继开通以来,进入了“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利用生态和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近年来,柞水县更是大力发展以“走古道、逛古镇、访农家、赏渔鼓”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游,使该县的旅游形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具吸引力。仅2013年前8个月,乡村游带动农民就业1.4万人,促进地方农民增收1.8亿。[2]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农村经济发展由第一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发展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解决好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农业与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势互补,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农业的振兴。

(2)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提高农民收入与生产积极性。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增加农副产品价值。利用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使农村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的同时,扩大农业生产范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吸引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增多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为城市人群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在人们注重物质文明增长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旅游观念,减少城市旅游地区的压力,对交通也带来缓解。在偶尔的短暂假期中也能为都市人们告别城市的喧扰,回归大自然,带来一份宁静,洗涤心灵。

(4)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旅游将城市的先进文明带进农村,以农村文化为主,挖掘农村文化的个性,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有利于资源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更全面、均衡、科学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3]

1.3研究内容

(1)以陕西省柞水为例的乡村旅游兴起的原因及其条件 (2)以陕西省柞水为例的乡村旅游发展可能存在的阻碍以及措施 (3)以陕西省柞水为例的乡村经济在的问题解决后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在各地结合本地特殊情况进行推广发展

2.陕西省柞水县

为了更好地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各方面,本人于13年寒假利用查找资料与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陕西省柞水县的旅游业状况进行了解。

2.1陕西省柞水概况

2.1.1资源状况

国家确定的贫困县之一,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山林地面积多,农耕地面积少,由于土地分布零散,一些土地质量欠佳,自然灾害频繁,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柞水地跨温带与亚热带,气候与地形多样,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70%,活立木蓄积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陕西省的林业县。经济林主要有板栗、核桃、猕猴桃等,其中大红板栗是北方板栗中的优质品种,行销国内外,久负盛名。[4] 2.1.2主导产业

(1)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重点抓好板栗、核桃、食用菌生产建设同时,突出抓好干鲜果、中药材加工两个系列的深度开发,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链。

(2)以铁、铜、金、铅、重晶石为主的矿产业。长抓铁、铜、石(非金属矿类),短抓金、银、铅;近期办好现有采、选、冶企业,远期瞄准建设钢铁基地的目标。

(3)以溶洞开发、秦岭隧道和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旅游业。旅游资源以自然风景为主,突出生态旅游这个主题,合理有效地利用风景

名胜资源,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1.3旅游发展状况

(1)柞水县把旅游业作为突破发展的第一产业,突出“观山听水怡情,休闲度假养生”的主题定位,整体推进县城、牛背梁、溶洞、凤凰古镇四大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打造最佳秦岭山水游和古镇乡村游品牌,发展惠民富民特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92万人次,创社会效益10.2亿元。

(2)先后获得了“中华最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老百姓心目中陕西十大最具吸引力旅游县”,牛背梁被评为“老百姓心目中陕西十大最具魅力旅游景区”等称号,柞水溶洞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凤凰镇位列陕西省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3)开展了牛背梁森林公园4A景区九天山3A申报和石瓮镇、营盘镇、凤凰镇、石瓮镇石瓮村、营盘镇朱家湾村“旅游名镇”和“乡村游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柞水溶洞和牛背梁景区获得了省级“平安景区”称号;组织编撰了《柞水旅游指南》等旅游文化书籍,提升柞水旅游品位。对新纪元等五家酒店和各镇123家农家乐实施升级改造,有2家酒店被初评为“三星级”,编印《旅游法规文件选编》,全县累计开展各类涉游知识培训20场次3000余人次;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广告宣传、导游服务和客运票价、住宿餐饮、旅游门票等涉旅收费监管为重点的旅游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广大游客营造舒适的环境。[5] 2.2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性

(1)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部分农村的农业由于地形地势、气候、土壤等客观原因,农村经济的经济发展对农业逐渐失去依附性,例如柞

水县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滞后,但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受到很大的阻碍,机械化生产无法进行。另外,经济状况落后,当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选择外出务工,使得农村有大量的留守老人与儿童。农村的各种矛盾突出,尤其作为贫困地区、贫困县存在更多的隐患。所以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这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改变当地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结构,建设新农村。

(2)柞水县处于秦岭脚下,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秦楚古道、药王沟旅游、四方山景区、秦岭狩猎俱乐部、凤凰古镇、九天山公园、小沙栗沟生态旅游、天平山旅游、赤水沟旅游、五华山(东坡)公园、溶洞景区百神湖、丰北河乡旅游等旅游项目的开发。

(3)自2008年西柞高速的开通后,五星级锦苑盘谷山庄和麓苑国际大酒店、四星级禹龙晨昇大酒店等酒店也相继建成,为柞水经济拉近了柞水与大城市的距离,为柞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2.3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大旅游意识较弱。柞水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还不够宽,没有认识到旅游业中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把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产业实施,全社会大旅游意识差,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的认识不到位。

(2)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处于缺位状态。自2008年起,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柞水县各地农家乐兴起,农家乐的办理手续简单,一时间农家乐遍地都是,盲目发展,有的甚至相邻好几家都兴办农家乐。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过了旺季之后,旅游客源减少,当地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加上政府没有及时合理的引导,农家乐以快速

的时间萎缩,导致当地农民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3)乡村景点人文特色不浓,旅游资源过于单一,旅游资源组合欠缺。目前,柞水的旅游景点一直都以自然风貌和人造风景为主,而农村的文化底蕴没被突出,乡村旅游中的极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开发没有跟上。

(4)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条件较差。近年来,在旅游宣传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柞水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较出名的景点较少,乡村旅游更是鲜为人知。

(5)农民对乡村旅游缺乏科学系统的经营管理,对市场信息缺乏良好的判断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全县从业人员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的仅10%左右,旅游专门人才严重匮乏。例如,当地特色的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发管理的不够规范,服务质量差。接待能力还比较差,柞水县的旅游属于假日游,每次假日的到来为柞水经济带来机会,但同时对来柞游客的住宿、饮食,购物、交通不能很好地保障,存在严重的问题。

(6)季节性影响很大。淡旺季对柞水县的旅游业影响很大,基本上旅游旺季都处于4月到10月份,而淡季时乡村旅游受到很大的制约。如五星级锦苑盘谷山庄处于柞水县老林乡,由于客源的影响,其运营时间在每年的4月份到10月份,其它时间就不用进行运营状态,这一条件的限制导致行业发展困难。

(7)当地劳动力欠缺。柞水人口只有16.5万,加上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本县发展缺乏劳动力。如盘谷山庄在不运营的时间段内,里面的工作人员除了较高层的管理阶层外,其他的全都休假,休假时长将近半年。为了防止劳动力的流失甚至以欠工资的方式以免人员的流失,于是在这一部分人员又无法在别的地方发展,影响当地人们的收入。

2.4解决的措施

(1)确立大旅游观念,促进旅游大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地位,尤其是新兴的农村旅游在农村产业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把旅游产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实施。提高全民意识,用“一盘棋”的观念来指导、服务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发展旅游的合力,带动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2)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掌握市场信息,加快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对市场信息掌握的不足,此时就要发挥政府的职能,对乡村旅游的定位、旅游市场分析、资源分析、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等进行科学的规划,尤其要突出分类、分景区规划,生态游要侧重于修路、植树、保护,人文游要侧重于保护、挖掘等。保护良好的生态资源,使得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例如加强对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发建设的规范管理,满足游客需求,最大限度地留住客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服务机制,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环境;严格执法,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执法使乡村旅游变松散型管理为规范化管理。

(4)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政府进行形象宣传,乡村企业跟进产品促销,同时也加大对绿色农产品开发,积极实施龙头带动和品牌战略。在媒体上广泛深入地进行柞水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开展网上宣传、会展宣传、人员推介等。或者策划大型活动,每年策划举办1—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活动,用宣传来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形

成游客的注意点。

(5)加大对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在发展加强旅游景点的特色同时,发展相关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3.总论

柞水被誉为“西安的后花园”,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旅游业一直未受到很大的重视。柞水的经济一直处于落后地区,信息也比较闭塞。自2008年高速公路的开通可谓是对柞水带了巨大的改变。柞水人特别是农民们开始意识到外地游客对自己可是好处多多。然而就在那个时候柞水人意识并不成熟,而且缺乏相应的管理,对外地游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行为。现在,柞水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兴起阶段,如果合理的发展将会对柞水人民带来巨大影响。也许柞水农民再也不用过着贫苦的日子,再也不用忍受亲人的分开。那时柞水将是怎样一片光景?

参考文献

[1]盛世金农网·关注“乡村游” [2]陕西省柞水县人民政府网站

上一篇:催人奋进范文下一篇:拆迁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