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论文范文

2023-09-16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总结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数字化、互动方式多样、个体化的特征,并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变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针对新媒体传播新闻方式对新闻概念更新、新闻审核工作以及记者专业能力的影响,提出了促进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主体关系;新闻传播;

随着以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新闻传播的主客体提供了紧密沟通与交流的便捷通道,也拓展了新闻传播的受众。如今,制造新闻的主体与接受新闻的受众都已经从传统媒体中划定的清晰界线中走了出来,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或客体发挥作用,这种新闻传播主客体上的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也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合传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新闻传播未来发展,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研究中的热点课题。

1. 新媒体时代主要特征

1.1 互联网数字化

数字科技高速发展,不但带来了现代科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高度数字化,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数字型社会中,我们所熟知的新闻事件,几乎都是互联网新闻媒体传播平台发布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互联网数字化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人原本就是社会性动物,互联网数字化为我们搭建起了人与人之间更广泛地社交圈,而且互联网匿名特性也很好地保护了所有用户的隐私,深处互联网数字化福利中的所有人都更加关注新时代中的新闻传播媒体,相较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而言,互联网数字化新媒体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具人性化和符合人们的喜好与内在需求。

1.2 互动方式多样

在过去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传统的纸质新闻媒体传播方式受到接收、阅读不方便,缺少受众评价反馈信息以及覆盖面相对狭小的限制,导致了传统新闻传播范围小,影响力不足,新闻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提供的新闻传播方式中,新闻传播媒体利用网络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使制造和传播新聞的主体可以通过平台与新闻传播客体进行亲密互动,双方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各自的评价与看法,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1.3 个体化趋势

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更加注重个体需求与个性化。新闻通过纸质媒介传播并没有甄别读者的差异性,对于有着不同需求的人来说,报纸上的新闻大多是对自己不会产生任何收益的“无用新闻”。新媒体时代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可以收集和分析每个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个性化特征,形成针对个体的新闻推荐方案,上传新闻的人可以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投放板块,读者则可以在另一端自有选择板块内容,无论是新闻制作者还是阅读者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小对无效新闻内容的获取,提高新闻获取效率。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客体能都找到自己需求的内容与板块,个体化趋势的形成也是未来新媒体新闻传播不可逆的一大特征。

2.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变迁

近代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传播方式里的新闻传播者与读者受众关系基本处于固化状态,新闻传播者基本上掌握了主动权,读者只能被动的接受,两者各自独立,而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不再是一种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人群,普通的读者也能够掌握主动权,传播者与读者的关系由对立变成了统一,形成一种正向循环,不断推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2.1 新闻传播者与受众关系变迁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中,推动新闻活动开展的主要推力就是社会分工与工作事业性质,新闻的发现与及时进行文字编写转述,依靠的都是一群受过新闻媒体学专业训练的职业新闻传播者,普通人缺少专业文字功底,几乎难以编写出能通过新闻刊物审核的省市新闻,这也就导致了非新闻相关专业人士几乎无法胜任传统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两者也就几乎不存在互换角色的可能,这也就形成了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对立状态。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传播媒介由报纸变成了如今遍布整个互联网的新闻传播软件,人们只需要轻触即可完成新闻的阅读与评论过程,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新闻的发布不再强调专业人士的参与,而是为了符合当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鼓励普通人通过通俗易懂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新闻推广与传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对立关系,逐渐变迁至如今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相统一的关系,大家已经几乎不再关注传统媒体的单向主导传播方式。在对当代新闻阅读者的获取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自己的手机、电脑进行网上冲浪的方式接受到最近发生的新闻,这种变化完全改变了传播者、受众的关系,也证实了两者对立统一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2 新闻传播者与受众拥有平等话语权

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者以从业者的角度为新闻集团服务,所筛选与编写的新闻文稿往往是站在符合公司及少数人利益的角度出发,绝对不会触碰红线,除了国家权威新闻媒体以外,读者与受众们只能洗耳恭听,难免会收到一些假新闻的影响。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由传统纸质媒体垄断的新闻市场,并且无论是新闻传播者还是受众都按照各自的想法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当中,互换角色并交流想法,而且为了契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平台也会采纳能引起共鸣的新闻素材,这个过程极大地促进了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对话的平等性。

2.3 新闻受众的话语权增强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的传播与推广依赖的是广大的群众基础,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新闻阅读方式,而且也带来了更为剧烈的同业竞争,新闻的传播只要不触犯法律与道德底线,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就导致所有互联网中的新闻媒体平台会极为重视新闻阅读量与评论区的留言板块,新闻受众的阅读感受以及建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及新闻素材类型的选取,所以说新媒体时代中新闻受众的话语权得到了空前的增强。

2.4 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不受重视,新媒体特有的没有专业限制的传播方式,吸引了所有群体的关注,有各种其他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者以自己的方式去发掘及制造新闻,博取广大群众的共同关注,新闻工作者们共同开发新媒体的功能,并发展出了一批以直播生活新闻、热点新闻解读以及利用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新闻传播者,生活中新闻传播者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推动了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常态化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脱离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多样化传播方式自成一派,新闻传播主体依据自己的个性与能力传播时,也附带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强大生命力,从根本上优化了新闻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多样化发展。

3.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变迁的影响

3.1 更新新闻传播理念

首先,重新赋予了新闻新的定义。新闻专业中传统新闻理论对新闻定义非常复杂,即要具有实时性、准确性、客观性的明显特征,还需要具有可传播性与价值显化性。新闻的传播本质与发布公告是相类似的,但是传统新闻传播较为格式化并有一定专业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新闻本体内涵,既能够附带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的主观评价,而且新闻的互动性更为强烈,一段社会性新闻往往会激发人们的讨论,不仅能实时发布新闻消息,而且从长期来看,也能帮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综合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看法,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更像是社交网络的一种沟通与交流而不是单向的挑选与接受,使得新闻圈子用了小众、社群化的相关特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观与公开透明。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保守与刻板固化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激发公众的意识觉醒。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传统的传播会避免掉对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进行讨论,导致大众对于新闻的敏感度降低,新闻意识也会减弱,现实中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社会群体中就会出现沉默螺旋效应。而新媒体时代提供了多样化的新闻交流与讨论,避免了大媒体平台控制舆论走向等问题,同时,网络传播方式中如果发生有掌控“多数意见”的评论发生影响到新闻发布者时,新闻发布者可以采取各种对应的措施来减轻群众的舆论压力,弱化新闻理论。

3.2 对新闻审核工作的影响

在很长的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活动中,负责新闻发布的审核工作都是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或专业负责人、编辑等进行过程管控,至于新闻内容也全部由他们的主观评价进行取舍,新闻读者与受众们所看到的新闻内容与感想,很多时候都具有一定的被动属性。新媒体传播方式则彻底颠覆了这一过程,读者与受众的踊跃参与,使得新闻的内容与传播途径有了很大的自由度,从侧面来说更具理性与客观性。新媒体传播方式中,由于传播途径的巨变,猛烈的冲击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格局,新闻读者更能够亲自参与到新闻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决定内容走向与传播方式,受众逐渐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充当了主角。以往仅凭一些以专业鉴定新闻内容为职业的审核工作者决定新闻内容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可见,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变迁让新闻审核工作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新老媒体转换过程中,受到新闻传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化,一定程度上也为新闻审定提升了难度级别,倒逼受众强化新闻审定能力。一部分人认为当前新闻的传播依靠的仅仅只有网络新闻平台的发布功能,新闻审定人的作用可以忽略,事实上,互联网新媒体中包含了数据与信息量十分巨大,信息繁杂,处理非常繁琐,这不仅要求新闻传播者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新闻信息时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还要求能将复杂信息统筹整合运用的技能,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对应的新媒体平台负责审核专业人士,更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主体关系变迁还增大了新闻审核工作的难度,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主体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终端包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脑等的应用与普及,让所有人都有机会第一时间发掘或者转发身边的新闻事件,一些人为了吸引其他网民的关注,可能会制作故弄玄虚的内容传播谣言,这也导致新闻审核工作的难度与工作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及时与便利性,会迅速的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新浪、微信、QQ等信息发布平台更是每日平均发布上千条新闻,群众基础条件加速新闻的广布,这时新闻审核人员的工作更突显出极端重要性。最后,由于互联网更新迭代十分迅速,导致现如今我国仍未有正式法律条文约束互联网新媒体新闻的传播,导致新闻内容审定的重任更多的压到了新闻审核专业人士身上。

3.3 对媒体记者的影响

传统媒体传播新闻过程中,记者承担了新闻现场的转述工作,与传统新闻定义所述类似的是,记者主要是用写实的方式对现场突发情况进行紧急报道,同样缺失了与受众互动的环节,缺少批判与继承,也就避免不了传统媒体记者进行垄断型新闻的报道,然而新媒体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在现场以口语化、聊天的方式进行报道的非媒体人,他们主要以短消息传播资讯,内容上也没有严格按照新闻写作要求描述,却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这就需要媒体记者更加深入尋常百姓生活中,以贴近群众的范式来提升自身能力。

3.4 对主流新闻媒体平台的督导作用

当前新媒体时代为主流的背景条件之下,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行为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的监督,而互联网透明度也让监管平台能够迅速响应并督导主流新闻媒体平台的稳定运行,降低网络新闻传播不良行为的发生率,同时能及时补救新闻传送事故。例如,近期新疆棉花事件,国外编造涉疆涉独的虚假新闻信息,发布在国外主流媒体平台上,国内网民义愤填膺,有理有据地回击国外不良信,外交部也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对国外舆论进行回应,最后迫使国外发布假新闻的主流媒体平台公开道歉,说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变迁能够督导主流新闻媒体平台,确保新闻的准确性。

4. 结语:

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变迁,逐渐消除了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线,极大地影响到了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审定工作、媒体记者业务能力等方面,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变迁带来的深度影响,从而助推新闻行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90-190.

[2]陈勤.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44.

[3]肖琳婕.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8):216-216.

作者简介:董素青,河北保定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电视和新媒体研究。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新闻传播途径得以开辟与发展,其相较于传统新闻传播途径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优势,即网络信息海量性、网络新闻时效性以及交互性等,这不仅有效满足了当前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有效地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然而,网络新闻的发展也使得舆论得以出现,其出现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国家社会安定与和谐。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与管理,由此保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进而促进国内网络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引导;管理方法;实施途径

本文主要对当前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叙述,并且结合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而探讨加强引导舆论的必要性与意义,从而针对这些舆论现象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与建议,由此保障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满足广大观众的基本需求,赢得相对较高的点击率,进一步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其优势

网络新闻传播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媒介而实现的,相较于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而言,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以下几项特点及优势,现本文将这些方面内容进行阐述:

(一)基于信息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使得整体新闻传播速度更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相较于传统新闻的传播速度而言,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明显更快了;同时,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传播的广度也更加广泛了。

(二)网络新闻传播融合了大量媒体的优势。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了大量媒体的优势,例如:广播、报刊以及电视等媒体传播形式,并且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自身的生动性以及直观性,例如:声音、文字、视频、图像以及动画等,从而使得整个网络新闻传播更具有生动性以及直观性,由此为广大网络新闻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大大提高了新闻内容的说服力以及感染力。

(三)网络新闻信息海量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受限于版面的报纸,而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不受限于版面,并且其庞大的信息内容不受到节目容量以及播出时段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使得广大网络新闻观众随时随地来对其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与浏览。

(四)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对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已不能够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而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网络新闻传播途径得以产生,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而且其较强的交互性是传统新闻传播途径所无法比拟的,由此满足了广大新闻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赢得了其对网络新闻的青睐。新闻观众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将自身的观点与建议传达给媒体方,使得媒体方能够借鉴他们的观点,从而使得新闻观众在互动的过程中满足其基本需求。

(五)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网络新闻诞生于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其借助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即可对其自身新闻信息进行制作与传播,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除此之外,网络新闻还有效省去了排版的印刷与拍摄的制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闻制作与传播速度,由此提升了整体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相应地,网络新闻的信息量也会逐渐增加。

(六)网络新闻设置的超链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从网络新闻传播模式来看,其所设置的超链接是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超链接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使得观众能够根据自身的阅读、浏览喜好而选择超链接,由此为其提供富有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其基本需求。

二、加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必要性以及意义

一般情况下,网络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形成舆论,往往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组织者与反映者,其对舆论有着引导的作用。在传统的新闻媒体活动中,由于其新闻传播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往往能够引起舆论的高度重视,并且将舆论作为重点强调内容。因此,在当今的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舆论的引导依然作为重点强调内容。本文将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叙述:

(一)有利于控制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良言论。根据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特点来看,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观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明显提升,使得新闻传播方的主导性逐渐减弱,以至于观众渐渐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中,即其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评论,甚至发布新闻;同时,还可以与其他人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沟通与交流,正是因为网络交流的身份具有虚拟性,以至于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意识逐渐缺失,致使一些不良言论肆意传播。

(二)有利于引导观众掌握正确的网络新闻信息。虽然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海量,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观众对新闻信息的传播真实性以及可信性逐渐下降。根据相关调查报道了解到,不少网络媒体为吸引大量的观众,则不惜代价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大肆渲染,甚至将道听途说的信息也发布于网络,以至于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使得虚假新闻信息对观众产生误导,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网络新闻海量信息的传播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相应地,对观众的选择方向也带来了考验。

(三)有利于国内社会安定与和谐。当国家的经济繁荣昌盛、科学技术水平先进、国力强盛,则国内网络新闻传播的广度将会随之增加,网络新闻传播也将迅速地国际化,而这方面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国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其也会被国际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想利用,从而进行“西化”、“分化”、“反华”的宣传,最终不利于国内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三、加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相关有效途径以及建议

(一)完善与健全立法。通过完善与健全立法来对正确引导舆论方进行保护,并且对网络新闻传播信息内容进行限定。正确引导公民在享受知情权的同时,还需要遵守保密法规,履行其保护国家秘密与公民秘密的义务。另外,相关法律部分需要加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传播法,并且对网络舆论的行为性质以及责任认定进行明确规定,必要时可以实施网络实名制度,针对其中违规的责任人进行依法追究,从而使得网络谣言在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保证网络新闻信息点传播的安全性,保证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二)增强网络新闻信息发布者的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其职业道德。由于网络新闻信息发布者大多数是以年轻人为主,其相应地缺乏严格的新闻基础理论的训练,缺失信息真实性的意识,最终导致不良言论肆意发展。因此,需要针对网络新闻信息发布者进行加强网络新闻信息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并且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使其职业道德的水平由此得到提升,进而为网络新闻信息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新闻审稿制度。由于我国国内网络新闻信息的发布缺少审稿环节,以至于新闻信息的制作流程随意,加上一些网络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组缺乏一定的责任心,盲目地争抢发稿时间,对所要发表的新闻信息没有进行严格审稿与校对就开始发稿,最终导致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大大下降。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新闻审稿制度,并且严格贯彻与实施审稿措施与审稿制度,从新闻制作过程中避免产生虚假类新闻,从源头上确保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以获得他们的信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其优势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加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本文还针对社会舆论管理方面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对策以及建议,从而正确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大大提高网络新闻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以获得广大网络新闻信息观众的信赖与支持。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新闻舆论引导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中珍,高鲁青,丁帅,李娟娟.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科技期刊出版的探讨[A].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文集[C].2013.

2. 陈可.我国网络广告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分析[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12.

3. 薛英军,李霄鹏.流式媒体技术及其在电视台的应用实践[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1.

4. 王永盛.传统出版业应如何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A].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1.

5. 周斌.网络民主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路径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

6. 朱理.在控制与自由之间达致创新——读莱斯格教授的《思想的未来——网络社会中公共资源的命运》[J].北大法律评论,2012(05).

7. 齐卫平,陈朋.网络公共论坛:虚拟空间中的协商民主实践[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盛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在5G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其更是为新闻媒体发展提供了契机,媒体融合成为了行业发展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针对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创新路径

【作者简介】严雪: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 新闻编辑, 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

5G技术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契机,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在5G技术发展下,在传播路径和形式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5G技术具有设备连接性强、延时性低、耗能量低以及传输效率高等优势,其能够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也要迎合时代发展潮流,以5G技术为支撑,加速拓展融合传播的新路径和新渠道,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满足当代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 5G技术概述

5G技术指第五代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属于蜂窝移动技术,基于4G技术而不断完善和丰富。5G技术与4G技术相比较,在传输速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实验测试表明,5G技术的传输速率为4G技术的100倍,5G技术的响应速度更快,在服务范围方面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成为了通信时代的引领技术。同时,5G技术还具有设备接入便捷、安全性高、储存空间大、运营成本低等优势,为电视节目的融合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 5G技术对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带来的影响

2.1 消极影响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电视新闻节目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在移动网路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新闻节目已经逐渐成为行业主流,更多的受众更加倾向于使用网络获取新闻信息,电视新闻的阻碍和压力更大,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取生存与发展,则需要改变以往节目的原有形态,传统发展模式逐渐废弃。在5G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受众的智能设备不断更新,尤其是5G智能手机,其价格也不断降低,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便捷,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例如央视主打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其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内播出,各个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都需要在固定的时间段转播该节目,促使《新闻联播》节目可以在竞争中获取优势,但是在5G技术的支撑下,公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利用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渠道观看新闻节目,可以实现特定软件、特定终端以及特定时间收看,为电视新闻带来巨大生存压力。同时,在5G时代下,各种新闻节目层出不穷,节目与节目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尤为激烈,电视新闻节目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公信力,但是面对互联网技术,一些新媒体大量涌现,其在互动性、娱乐性、多元化方面都更胜一筹,电视新闻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创作理念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2 积极影响

5G时代的来临对受众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带来了巨大便捷,其主要体现在智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方面,公眾只需要具备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节目收看,不受地点和时间的制约。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方面也呈现多元化,互联网成为其传播的重要方式,相比较新媒体新闻,电视新闻无论在内容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占据一定优势,以5G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可以扩大新闻节目在社会和公众心中的影响力,促使电视新闻具有功能性、及时性以及多元化特征,满足当代受众的收看需求。5G移动网络与4G移动网络存在本质区别,其信号接受能力更强,画面也更加清晰、信号更加稳定,用户可以利用5G网络完成高质量的节目收看,提升电视新闻在互联网传播中的质量。同时,在5G时代下,更多的智能终端不断涌现,例如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智能手机等,受众可随意使用终端设备完成节目收看,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基于互联网特点开展节目创新,促使节目内容更加贴近受众生活,满足其精神诉求。

3. 基于5G技术下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路径分析

3.1 赋予内容智能化特征

基于5G技术下的新闻节目,要在积极引入和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坚持和秉承“内容为王”的制作原则,根据受众需求和时代发展,制作出传播社会正能量、正确价值观引导的文化产品。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重要节目代表,其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和价值,在开展新闻传播中,不仅要将真实的新闻事件还原给受众,还要加强价值观念的引导,体现节目的权威性和引导性,并且积极探索优质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树立新闻节目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价值,进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5G技术具有传输效率高、安全性强、容量大以及兼容性强等特点,通过5G技术可以为新闻节目有效传播提供广阔空间,进而提升节目制作效率和质量,帮助从业人员快速的获取新闻信息和新闻线索。例如在发生新闻事件后,通过5G技术可以快速掌握事件进程,并且利用5G技术开展跟踪报道,在提升新闻节目时效性的同时,还可以及时更新获取的新闻信息,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节目中,进而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3.2 突破以往的技术壁垒

5G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更加便于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视新闻节目要应用5G技术中,为了避免单一技術的局限性,要注重合理应用其他配套技术,例如AI技术,将其引入到节目中可以为受众呈现不同的画面,带给其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同时,AI技术还可以将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素材有机融合,利用合理的融合加工和整合编辑,进而提升新闻形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突破以往的技术壁垒。

3.3 新闻传播路途多元化

5G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提升节目直播的清晰度和高效性,拉近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收看需求。同时,5G技术所具备的延时性低和传播效率高的优势,也为电视新闻进行传播渠道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电视直播、短视频、移动直播成为了传播主流,受众可以结合自身需求以及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各种收看方式,实现新闻传播路径多元化。首先,电视直播作为新闻节目最传统、最主要以及最常见的传播路径,在5G技术的支撑下,用户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完成节目收看,在清晰度方面具有显著的提升,可以带给受众更好的收看体验;其次,5G技术的发展也为移动直播提供了可能,其可以满足各种高清信号的直播,甚至能够以多角度、多屏播放的方式,满足节目传播的需求,例如在2019年国庆节,我国举办了盛大的建国70周年庆,在整个节目直播过程中,其在现场画面传递中应用了5G技术,用户可以用各种终端完成节目收看,节目延时性较低,流畅度更高;最后,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当代受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5G技术的诞生,更是为短视频制作和传播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新闻节目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新闻从业者利用短视频,可以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符合当代受众的阅读需求,同时,在新闻报道加工中,从业者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信息加工,不需要使用复杂设备,将短视频上传到指定平台,用户可结合个人兴趣自主观看。

3.4 应用VR、AR技术

在5G技术的支撑下,VR和AR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和快速普及,在以往受到通信技术的制约和影响,数据加载速度较慢,基于接收终端的多样性,导致VR和AR技术难以全面普及和推广,即使用户在使用相关技术中,也存在体验感差等问题,5G技术可以充分满足用户使用VR技术的需求,画面清晰度和观看体验良好,在长久观看下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在电视新闻制作和传播中,要发挥5G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入VR和AR技术,满足当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在70周年庆阅兵仪式上,在传播新闻节目中就采用了VR技术,将报告致敬、吹奏号角以及标兵就位等环节,清晰以及直观的展示给受众,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那一刻,阅兵队伍向着我们迎面走来,整个画面精致而华美,带给受众以良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中,从业者要立足于5G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发挥第二屏效应,强化节目的体验感和感染力。

3.5 体现节目平台性特点

5G技术为各个领域的融合提供契机,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领域在5G技术的牵引下开始尝试融合,因此,基于5G技术的这一特点,电视新闻节目也要迎合当代受众的精神需求,尝试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创新,促使画面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新闻节目制作中,从业者通过大数据技术发现近期受众关注的焦点以及热点问题,进而进行新闻内容制作,可以确保新闻节目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又例如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节目制作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内容的播出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效果预估,帮助从业者发现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调整。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5G时代下,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传播也要突破以往的固化模式,迎合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进行大胆创新,提升节目制作质量以及传播效率,将5G技术作为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发挥新闻节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为当代受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倩.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0(02):79-81.

[2]侯金金.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科技传播,2020,12(01):61-62.

[3]吴信训.5G时代仍然至关重要的电视新闻[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3):133-142.

[4]张勇.技术创新潮流下电视媒体融合的探索与未来[J].中国有线电视,2019(07):763-765.

[5]杨建民.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创新与发展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0):94-95.

[6]谯金苗,漆亚林.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电视研究,2019(06):4-6+10.

[7]延文章.浅谈5G技术在电视4K直播中的应用[J].数字传媒研究,2018,35(11):55-58.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和微信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这两大新媒体平台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优势,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应用,认为通过吸收微博和微信的精华,巧妙利用,可以凸显广播新闻的权威性,彰显媒体的公信力,使得广播新闻能够收获更多的听众。

【关键词】广播 新闻传播 微博 微信

目前,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下,各种网络新媒体的涌现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类型更加丰富,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阅读海量信息。特别是微博和微信几年间就迅速占领了新闻传播高地,使人们的阅读进入了碎片化时代。广播新闻若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善于吸取新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发展,为听众带来更多的惊喜,提高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围绕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优势,探讨其具体应用。

一、微博与微信概述

2007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络——饭否网。2009年8月,互联网公司新浪推出了社交软件——微博。微博的内容组成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图片和文字,用户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电脑端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和一些重要事件,通过微博还可以实现直播,使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感知和体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個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人们通过微信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信息,大大丰富了人际交流。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好友、关注公众平台,还可以将有趣的内容分享给好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微信发送信息,并通过微信衍生了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成为许多人青睐之地,许多品牌、企业、个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

二、广播新闻传播中微信和微博的优势分析

1.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传播影响力

微信和微博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宽、速度变快。广播新闻传播需要借鉴这种优势,使新闻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更加便捷。

(1)对重大事故进行现场直播

在微博上经常看到突发新闻,这些新闻往往并不是由官方新闻机构和记者提供,而是由现场人员在微博上发布文字和图片,并通过转发传播从而迅速扩散。这些信息的提供者可能是每一个玩微博的普通人,他们借助微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将所见所闻发布出去。而新闻媒体记者却常常做不到在第一时间深入到所有突发事件的现场,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故、灾难现场,这时就可以利用微博获得第一手信息。广播新闻记者可以结合微博上的新闻素材,通过核实,进行整理后,以媒体途径进行报道。

例如:2010年2月,网友使用新浪微博直播了中国登山队在印度尼西亚脱困的整个过程,图文并茂,十分详细。印度尼西亚距离遥远,媒体记者不可能立刻到现场进行报道。利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通过核实后再进行系统整合,就可以及时发布整个事件的详细经过,形成完整的新闻,以供大众及时了解。此时,微博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工具,还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

(2)制造舆论影响力

微博作为大众喜闻乐见、利用率高的社交网络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小觑。利用微博对某一事件持续跟踪,不仅有助于了解整个事件,还可以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相应的帮助、需要澄清的真相得以昭彰。

与微博类似,通过微信的广泛传播同样也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一封求救信、一张触及心灵的照片、一段令人沉思的视频,在朋友圈中分享、传播,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微博和微信都具有引发社会性新闻事件的潜力,这是因为这二者普及程度较高,影响力也很大。2011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于建嵘收到了一封帮忙寻找自己孩子的求助信。随后,他开通了微博,并发布了让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倡议,消息通过不断转发,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纷纷转发该条微博,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这一事件,还有许多志愿者积极响应。

2.拓展新闻传播广度并提高新闻质量

时至今日,微博与微信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对社交和新闻的传播影响颇深。凭借微博微信的效应,大量的自媒体应运而生。微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可以多人语音和视频,而且正在从社交信息平台拓展到资讯平台。微博微信不仅拓展了新闻辐射的广度,同时在新闻质量上也有显著的提升。

(1)获得更多用户

微博与微信的新闻传播范围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注册使用门槛低,既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又能够打破传统广播地域限制。而微博中众多的用户,他们经常关注最新的新闻动态,为广播电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使广播电台收获更多忠实的粉丝。

(2)与听众形成互动

广播电台注册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之后,可以与听众形成线上互动,还可以进行语音采访,有效提高用户的黏性。电台要善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推送消息。

(3)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微信公众号使得广播的收听更加方便,无需下载电台软件。广播与微信相结合可以为在线用户提供新闻文艺等各种节目,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服务。

(4)降低通话成本

微信使用几乎是零成本,在无线网络下其发送信息是免费的;即使是移动网络,其流量耗费也较小。广播电台可以充分利用微信低成本交流的优势,与用户进行互动,通过微信进行文字和语言交流,这与打电话相比,不仅降低了通话成本,也更加方便沟通。同时,用户喜欢哪个节目还可以直接关注,而不必像传统方式那般必须要打热线电话,提高了广播电台与用户交流的便利性。

三、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分析

1.合理借鉴和筛选新闻

对于广播新闻传播而言,为了获得高质量新闻,需要合理借鉴微博内容,筛选适合节目的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在微博中存在着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记者进行合理筛选和借鉴,并且要具备新闻的甄别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提高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

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不仅发展时间长,而且具备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微博微信由于发布的门槛很低,有些人为博眼球而散播谣言和虚假新闻,整体可信度相对较低。大众迫切需要有官方的、可信赖的媒体来澄清网络信息、答疑解惑,而这正是广播机构的职责所在。

微博微信新闻绝不可以拿来就用,对于广播新闻人员而言,一定要站在媒体的角度上,保持高度的媒体自觉性,在确保微博微信内容真实的前提下,以客观、理智的声音去报道和评论。相对于微博和微信而言,广播媒体的公信力更高。比如:在新浪微博中曾经广泛流传的“金庸去世”假消息,依靠微博微信迅速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利用了官方电台的权威,在官方微博微信上及时辟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导听众发现正能量

广播新闻传播中在应用微博微信时,还要多多关注正能量,积极引导听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对受众身边新闻更应充分报道。接地气的新闻才是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同时需要对相关负面报道进行合理控制,积极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

4.吸引公众积极参与互动

广播新闻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之后,需要充分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在报道重大新闻时,广播媒体可以专门开设相关内容专题,设置热点话题,方便受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进展,并产生积极评论的兴趣,实现即时互动。

为了充分挖掘微信的优势,新闻广播媒体要培养一批强大的微信编辑团队,具有敏锐的嗅觉,善于在短时间内挖掘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信息,立刻进行编辑和整理,确保听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听到精华部分,配合主持人,实现节目顺利播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传播的微博和微信平台具有独特的优势,融合了当代新媒体的精华,使得广播新闻展现出无限生机。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广播新闻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微博和微信的优势,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得广播新闻得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舒:《基于大数据的广播新闻内容生产创新》,《新闻界》,2017年第4期。

2.黄杰:《微视频对新闻传播效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第1期。

3.侯洪波:《微信带给广播新闻的变革与传播策略》, 《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1 期。

4.毛伟男、王子然、陈浩:《新闻传播中手机二维码的应用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5期。

5.付国华:《 新媒体让广播更具竞争力》, 《青年记者》,2014年第35期。

6.印楠、米博强:《浅析微信公众平台在广播媒体中应用的利弊》,《 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6期。

7.郁大历:《传统媒体的机遇和挑战》,《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第10期。

8.陈静:《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4期。

9.魏文利:《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传播中的应用分析》,《中國传媒科技》,2012年第12期。

10.刘鲁川、孙凯:《社会化媒体用户的情感体验与满意度关系——以微博为例》,《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1期。

11.王晨旭、管晓宏、秦涛、周亚东:《微博消息传播中意见领袖影响力建模研究》,《软件学报》,2015年第26期。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聂巧)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2019年10月18日,乡村新闻官李庚原在直播平台上介绍黄花村的风土人情。摄影/邱炜民

2018年11月12日,广东省清远市丰阳镇朱岗村。

在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中,清远首届乡村新闻官选拔赛拉开序幕,吸引了八方来客和村民们的关注。在选拔赛现场,由当地村民推选的6位候选人现场PK,先后登台,介绍乡村发展故事,推介特色农产品。

头戴斗笠,脚穿水鞋,挎着一个竹篮的朱岗村计生专干李靖云走上台。“大家猜猜,我篮子里是什么?”一上台,这个90后女孩就跟观众互动卖起了关子,台下观众被她的俏皮逗笑,纷纷猜测“是橘子”“是牛肉干”……“都不是,是我们水美塘马蹄。”李靖云说罢,拿出一个沾着泥土的新鲜马蹄,声情并茂地讲解起来。

最终,经过评委评分和村民代表投票,李靖云成功当选。她也成为第一个通过选拔赛现场PK上岗的乡村新闻官。
选“能人”助力乡村振兴

自从2018年8月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以来,清远市一直在探索选拔机制,挖掘和培育开拓型的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乡村新闻官采取村委推荐、自荐、选聘等方式,每个村推荐1名政治素养好、熟悉乡村工作、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员,作为候选人,报县(市、区)党委宣传部审核,最后由市委宣传部聘任,聘期三年。

连南县三排镇横坑村党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莹敏,是清远市第一位被聘任的乡村新闻官。她说,整个选拔过程非常严格,仅审批环节就要过三关——首先,由镇级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初審,摸底调查;然后,报县级宣传部门二审,进行面试;最后,才是市委宣传部审定,颁发证书。审核的内容包括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本职技能、群众评价和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

被聘为乡村新闻官后、正式上岗前,还要接受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采取以老带新等方式,让新任乡村新闻官尽早熟悉责任与业务。此后,各县(市、区)委宣传部要定期组织培训,每位乡村新闻官每年至少轮训一次,培训方案也要事先向市委宣传部报备。

除此之外,市委宣传部还会对那些综合素质好的乡村新闻官,进行重点培养,推荐到一些短视频平台学习,或邀请全国知名的“网红”,与他们结对子,进行面对面交流。比如,石潭镇水西村党支部委员刘逢明在被聘为乡村新闻官后,就专门到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

为了让培训能够常态化、专业化,清远市委宣传部还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成立了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定期举办播报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讲授播报方法和新媒体平台编辑技巧。

清远市将乡村新闻官的主要职责归纳为“三传一助”,即传思想、传文化、传文明、助农民致富,具体工作包括政事播报、农事播报、产品播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2018年重点开展产品播报,从2019年开始推广政事播报、农事播报。

为了规范播报行为,清远还制定了《播报手册》,提出乡村新闻官播报要做到“七有”:有一句金句、有一条介绍视频、有一段介绍文字、有一组展示图片、有一段乡村文明文化介绍、有一幅乡村定位地图、有一张《清远乡村文明十二条》图片。在农产品播报上,乡村新闻官还需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上市时间、明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明确价格。

同时,《手册》对播报频次也做出了规范。乡村新闻官采取线上播报与线下播报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播报要做到镇一级两周一次,县一级一周一次,市一级一日一次;线下播报各县(市、区)每年组织至少一场现场播报大赛。

《手册》还要求,每位乡村新闻官要定期搜集村或镇的特色农产品、旅游路线等信息,了解种植和收成等情况,做好播报策划,每季度至少播报一次。

清远阳山县七拱镇隔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燕红,也是一位乡村新闻官。她说,自己不论多忙,每到农特产品上市前,都会挤出时间,去做产品播报。陈燕红同时还是省人大代表,在她的带领下,隔坑村200多户农户抱团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不仅打造出“七拱米”的大米品牌,还带动60户贫困户就业。

乡村新闻官大多都是村里的“能人”。在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其海看来,都属于农村高素质人才。他说,这1000多人就是一支强有力的营销团队,是清远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
赋能量充实“工具箱”

随着影响力和队伍的不断扩大,乡村新闻官这个特殊的群体,逐渐引起清远一些其他部门和企业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中国建设银行清远分行。

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中国建设银行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担当、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己任。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建行就探索金融如何服务“三农”市场。建行清远分行副行长王红峰说,他们发现,乡村新闻官正是建行要找的人,“他们都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有影响、有能力,做好他们的金融服务,应该能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但当时建行针对自然人经营的信贷产品,只有个人助业贷款一个产品,且贷款的门槛较高,需要贷款人有经营实体且从业时间在两年以上,并提供抵押物、质押物等担保。乡村新闻官大多为村干部,从事行业为农业,没有具体经营实体,更没有营业执照,无法满足建行传统的个人经营类贷款条件。
连山黑山村支部书记雷健推介乡村特色产品清水鸭。2018年8月14日,清远市乡村新闻官丰收播报暨首届现场播报大赛在阳山元江村举行。摄影/邱炜民

于是,建行清远分行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专门针对乡村新闻官设计了一套授信审批模型,对经市委宣传部聘任的乡村新闻官进行快贷白名单推荐,给予最高20万元的经营类信用贷款授信,并把这个新产品命名为“乡村新闻官赋能贷”。

2019年9月25日,首笔“乡村新闻官赋能贷”成功发放到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大塱村委会党总支部书记黄永忠的账户里,总额为15万元。这位乡村新闻官拿到贷款后说,“获得这笔贷款我很开心,对我们的发展很有帮助,而且手机一键操作贷款即到账,方便快捷,是我们乡村新闻官融资的福音。”

截至今年7月底,建行清远分行已成功为24名乡村新闻官申报额度256.25万元,户均申报贷款10.68万元。建行清远分行副行长王红峰说,他们今年的目标是,要为10%的乡村新闻官提供赋能贷支持。下一步,建行还将进一步针对乡村新闻官所在农村以及所在农村的其他主体提供金融服务。

关注乡村新闻官群体的还有邮政系统。中国邮政集体有限公司清远市分公司农村电商营销中心主任孙芳介绍说,为了解决乡村新闻官及农户销售难、寄递难的问题,邮政清远分公司发挥寄递网络在乡村全覆盖的优势,专门成立了乡村新闻官助理队伍,由各乡镇邮局支局的局长亲自担任乡村新闻官的邮政助理,做到“有需要就找邮政助理”。同时,针对乡村新闻官联系的寄递,推出了七折的优惠价格。

此外,邮政清远分公司还利用邮乐网、极速鲜等邮政内部的电商平台,帮助乡村新闻官分销农产品。迄今,该公司已签约20家农产品供应商,签约产品包括粮油、米、菜、茶叶、腊味、清远鸡等,累计带动销售超2000件,累计配送农产品超20000件。

事实上,为乡村新闻官赋能的不仅有建行、邮政,还有农村、司法、文化等部门。2019年,清远市委宣传部先后与市农业农村局、市司法局、建行清远分行、邮政清远分公司、暨南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达成共识,在产品认证、法律援助、免抵押贷款、产品快递、产业规划、矩阵式宣传等全方位赋能。

用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的话说,就是“要给乡村新闻官配一个强大的工具箱”,既要解决发展瓶颈,又要给予乡村新闻官足够的空间施展才能。未来,还将进一步充实这个“工具箱”。

要做的不仅是充实“工具箱”,与所有的制度创新一样,乡村新闻官制度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需要补齐。
补短板再创“清远经验”

事实上,自2018年乡村新闻官这一制度推出后,立即引起多方的关注,尤其是媒体。《农民日报》报道说,“乡村新闻官是农民的新闻发言人,是乡村自我发声的一次可贵尝试,乡村新闻官值得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将乡村新闻官视为全国基层宣传工作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称赞这是一项创举。

此外,乡村新闻官制度还被评为2019年“粤治—现代化”优秀案例,成为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调研的课题项目;并入选2019年中宣部全国干部学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被认为在打造国家、省、市、县、镇、村多级联通的宣传平台,推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但作为这一制度的设计者和推动者,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清醒地意识到,乡村新闻官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方面亟待完善。比如,目前90%以上的乡村新闻官都是村干部,人员构成比较单一,不利于发挥广大村民的主体意识。崔建军表示,下一步将拓宽乡村新闻官的选拔范围,把更多有能力、愿意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吸纳进来,使这支队伍真正成为城乡之间信息交流的桥梁。

制度建设是制约乡村新闻官制度的另一个瓶颈。事实上,为了规范管理,清远市委宣传部先后印发了《乡村新闻官管理办法》《乡村新闻官主要职责及播报制度》《乡村新闻官奖励制度》《乡村新闻官报备制度》等工作制度,使其有章可循;成立了乡村新闻官指导服务中心,加强统筹指导,但远没有实现制度化。

比如,根據有关规定,对表现突出的乡村新闻官,会给予荣誉奖励(年度先进标兵、优秀乡村新闻官)和相应的物质奖励,但由于乡村新闻官不同于其他基层干部,没有编制,没有工资,主要靠个人热情和觉悟参与工作。部分乡村新闻官表示,他们帮着村民卖货,不仅不赚一分钱,有时还要往里贴钱。他们希望,能够引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使这项工作能持续下去。

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如何总结乡村新闻官制度,使其更具活力,是清远面临的当务之急。历史上,清远并不缺乏改革的基因。上世纪80年代,清远针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曾经备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的高度关注。后来,这一在全国推广的创新模式,被命名为“清远经验”。

今天,如何让乡村新闻官制度,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清远经验”,是摆在清远主政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清远的探索告诉我们,补上农村信息网络缺失的短板,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说,乡村新闻官制度,不仅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应该作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新闻体系建设的“标配”。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其海也认为,清远的创新经验,是城乡社区治理的大胆创新,值得肯定和推广。

在推广过程中,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温宪云则提出,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比如要积极探讨应用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培育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在建设特色小镇上下功夫,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上下功夫,实实在在把粤北文化、饮食、自然资源禀赋,加快转化为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新闻官通过推介乡村美景、美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收获。但在卖力吆喝的背后,应当是现代化大农业供应链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的配合,把点击流量变成老铁粉丝。”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认为,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新闻官的定位和目标,对发布的内容、渠道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形成具有仪式感的独特方式,切实解决一些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6篇

重视本土化研究

西方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与探索走在中国之先,中国的传播学是个舶来品,其理论体系自然都是西方的。中国在过去也引入了许多西方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但不可忽视的是,中西方在国情、政情、媒情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纵然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堪称经典,但也不可能毫无差池地放之四海而皆准,再科学的理论也必须与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相结合,即西方理论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直接引入并生硬套用理论,不是一种科学理性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搬硬套的理论移植,“水土不服”的理论很难存在下去,更莫谈进一步发展成长,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来说,也无法有效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理论的引入肯定是失败的。更重要的是,盲目地模仿和迷信西方理论,反而迷失了我国的特色、风格与气派,这难道不是一种理论上的“邯郸学步”吗?

所以,本土化研究摆在首位的是总结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

可喜的是,有不少研究者已然认识到新闻传播理论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投入到对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的有益探索之中。例如,刘海龙先生在《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标准及行动路径》一文中,全面回顾并深刻反思了传播研究本土化这一问题,指出传播研究本土化应采取两个维度、四个行动路径;①蔡惠福、顾黎先生在《关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自主建构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要把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作为学习研究西方理论的目的;要根据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研究中国问题,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以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为着力点,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②等等。

重视本土化研究,是提升中国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的基础与前提。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能引进西方的既有理论范式与经验,只是说我们要在引进之后,不能放任不管,要进一步加工或者改造,通过吸收精髓、借鉴精华,弃其糟粕,融合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实现新闻传播理论的中国化与再创造,并继而实现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的自我建构,提升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换句话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充分引进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上,逐渐摆脱“学徒身份”,甚至能够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标。进一步来说,我们对理论的引入,不只是为了学习理论本身,更要学习借鉴国外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先进研究方法与科学研究手段。掌握了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才有利于我国新闻传播本土自主理论的创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本土化上。

加强前沿热点研究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新闻传播学不仅肩负着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总结新闻传播特点与规律的任务,还担负着为新闻传播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创造提供专业智慧的使命。笔者始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由于该领域的客观现实不断发展变化而出现对该学科的理论需求,这是实践需求在理论创造层面上的一种投射,同时,这种理论的创造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这是任何一门学科产生与发展的本质和动力所在。新闻传播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必须源自于新闻传播鲜活的实践,必须经受住新闻传播实践的检验。

身处数字化的时代,对新闻传播领域前沿热点问题的关注,自然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热点事件频发的当下,传播手段和技术突飞猛进,新闻传播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这些前沿热点问题的关注,是这个领域必须直面的。这种传播技术的革命,对新闻传播领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因为我们可以借此东风,大力提升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全社会都在关注,全世界也都在关注,这对我们新闻传播领域来说也是一种促动力。

同时,关于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体现着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对不少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中西方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可能都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一改之前的“引进”模式,对我们提出了本土自主理论创造的要求,同时也直接把我们的研究推向了国际前沿。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创造力,从学理方面把前沿热点问题研究透彻,适时地构建起相应的理论体系,这种构建必然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同时必然是世界性的。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将会大大提升我们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创造力,同时,从理论引进模式转化为理论输出模式也是可追求的。

我们有一批研究者对新闻传播前沿热点问题颇为敏锐、多有关注,涌现出了一批理论研究的突出成果。例如,关涉理论前沿方面的有:童兵先生的《关于当前新闻传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其在文中深入论述了当前新闻传播领域亟待加强的五个方面的前沿问题,陈力丹、廖金英先生的《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等,这些都给当前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关涉社会热点方面的有:毕宏音先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新媒体传播效用、模式及对策研究》、姜胜洪先生的《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传导机制与舆情引导》,等等。毕宏音一文发表于芦山地震之际,当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地震中充分发挥了传播的正能量,不仅在短时间内汇聚起了巨大的抗震救灾力量,更是在通信受阻的灾难状态下成为很多灾民与外界沟通联系的“生命通道”,以其独到的传播优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针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当下,指出新媒体传播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新媒体传播的模式是怎样的,新媒体传播的效用又该如何发挥到极致,切中当时社会热点问题。姜胜洪在文中对网络谣言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形成机理、传导机制与引导策略。这些研究均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提倡跨学科研究

传播学的诞生本身就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施拉姆所褒扬的传播学研究的四位“祖师爷”——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以及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和卡尔·霍夫兰,无一不是来自其他学科的。

就目前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新闻传播学依然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还处在理论构建的摸索阶段,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新闻传播学自身的理论相对贫瘠,本土自主理论创造尚在努力之中,如果不做跨学科互动研究,结果必然是进一步滑向、跌入“内卷化”的深渊,陷入新闻传播理论匮乏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方面已经引起了一些新闻传播理论界学者的警惕。譬如,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教授就在《传播研究的典范与认同》一文中指出,传播学理论贫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传播学研究出现了“内卷化”现象。他认为,所谓传播学研究的“内卷化”现象可以引申为,“学者们抱住一个小题目,在技术上愈求精细,眼光愈向内看,问题愈分愈细,仿佛躲进自筑的一道墙围,得到心理安全,拒绝与外界来往的压力,其结果是不但忘记更大的关怀,更阻碍思想的创新”,“‘内卷化’是学术创造力的退化”。③

所以,新闻传播这门学科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充分借鉴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来灌溉、滋润新闻传播学这一块新兴园地。尤其是在目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科的交叉,领域的交集,有时候不是一种可选择的尝试,而是时代与社会发展倒逼跨学科的研究。近年来,新闻传播学与法律、经济等许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很好地解决了我国发展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也完善与充实了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体系建设,同时使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笔者认为,魏永征先生的《新闻传播法教程》、喻国明先生的《传媒经济学教程》等等,都不失为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对这种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创建做出了积极探索,对跨学科专业的建设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综上,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对先进理论的借鉴是一种科学方法论的学习与运用,这就需要重视新闻传播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而理论的本土化及本土自主理论的创造,是对中国新闻传播领域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是为了用更科学、更合理的理论去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前沿热点研究;当前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导致更多领域的交流与融合,跨学科领域问题的出现,急需跨学科的专业建设和对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这就需要提倡跨学科研究。对上述三点的重视与关注,于提升中国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促进中国积极为世界新闻传播理论宝库贡献出自己的经验与理论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刘海龙:《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标准及行动路径》,《新华文摘》,2012年第1期

②蔡惠福 顾黎:《关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自主建构的几点思考》,《新华文摘》,2013年第10期

③李金铨:《传播研究的典范与认同》,《新华文摘》,2014年第8期

(作者为《新华文摘》杂志编辑)

上一篇:护理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