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范文

2024-03-18

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出发,观察分析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摄影 PS图片

引言

近几年媒介融合以势不可挡之势遍及全球,我国现阶段因受体制和行政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媒介融合还没有充分展开。但近年已经进入即将加速发展的态势。

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正经历着蜕变的痛苦和喜悦。新闻摄影的媒介融合,“也就是把音频,视频,图表和静态照片结合在一起应用,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传播,逐渐成为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对互联网的一个对策”。

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式为基础,运用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有限。报纸新闻限于文本和图片传播,电视新闻以图像和声音传播为主。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摄影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摄影报道不断创新,呈现出新的走势。

一、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摄影出现的新特点

(一)新闻摄影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在媒介融合下其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新闻摄影一直都是以发表作品为成果目标,在媒介融合下作品诉求仍有部分保留,但总体而言,新闻摄影的生产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产品属性的发掘。从作品到产品的根本属性变化,源于各种媒介技术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界限,传统媒体机构的差异性几乎消失了。谁能争取到更多的用户来使用自己的产品,涉及基本的生存问题。

(二)新闻摄影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随着数字化通讯技术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新闻摄影已不在是专业摄影记者的专利了。现在社会信息量巨大,新闻摄影记者不可能随时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近年来,随着数码相机,数码手机的普及,降低了照片拍摄的门槛,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在第一时间捕捉影像的能力。大量非职业摄影师也纷纷涌入新闻摄影的行列之中。“草根新闻摄影”随之产生,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摄影作品对职业摄影记者是一个有力的补充。目前很多新闻机构都在新闻报道中广泛采用业余摄影者拍摄的各种素材,并与业余摄影者签约成为签约摄影师。新闻摄影形成了职业摄影记者和签约摄影师、专业拍客、普通市民等草根新闻摄影者多元主体,共同创造了现新闻摄影的新局面。

(三)新闻摄影报道由单一媒体独立运行转向多种媒体融合传播

新闻摄影报道不再局限于报纸、杂志,电视也大量采用静态新闻图片。而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更是新闻摄影传播的重要媒介,有了网络媒介影像互动成为了现实。影像互动是通过幻灯片,视频或Flash技术整合文字音响和互动的报道形式,影像互动可操作性强,这种报道形式基于新闻摄影静态照片的延伸形态,幻灯展示的摄影作品与视频采访、加入旁白、现场声及背景音乐,以文字背景叙述和在线互动作为补充以达到影像叙事的效果。通过影像互动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透彻地了解新闻信息。现实中受众从纸质媒体获取信息的数量在迅速减少,报纸杂志甚至电视都受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夹击。网络成为新闻摄影重要传播手段。

(四)传播形式由单一向多样融合

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取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静态的新闻图片、有声幻灯片、视频、博客甚至微博。随着3G技术的来临,手机报也成为新闻摄影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新型的传播工具,在新闻摄影传播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摄影面临的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

对新闻摄影来说,数字摄影技术在带来高时效和便捷性的同时,也为某些有不良企图的人制造虚假照片提供了方便,从而造成了数字技术的滥用与异化,使新闻图片的真实性面临前所未有威胁,直接挑战新闻摄影的底线。

自“周老虎”、“刘羚羊”事件出现之后,有关PS图造假的新闻接连不断。闹得全国上下闻虎丧胆,遇羊心慌。虽然惊动了司法界但真假老虎的争论至今依然没完。“刘羚羊”事件中虽然当事人也道歉了,相关人士也辞职了,但PS图造假依然在增加。从这些事件中,人们频频上了PS图的当,PS图已做到以假乱真的水平,人们几乎无法辨别真假。PS图造假正冲击着我们正常的生活,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辨别真假的能力。

(二)拍摄质量的问题

这个问题要从相机和摄影技巧两个方面来看

1)从相机本身来看 现在新闻摄影主要使用的是数码相机,在使用的镜头相同、现场环境相同的条件下,数码相机没有胶片相机拍的照片清晰,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出图像质量总觉得有些差异。这个问题牵涉到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的工作原理。因为数码相机和胶片的原理有着根本的不同,数码相机成像不如反转底片细腻、层次丰富;数码相机拍摄远景分辨率不够层次较少,越是拍近景优势越明显。想用相同的镜头、在同一现场环境下,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出相同成像质量的图片,在中、近景,特别是纪实摄影拍摄时,是可以做到的;但对于大场面的远景风光来说,数码相机是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的。这一点新闻摄影者必须清楚认识到。

2)从摄影技巧来看,正由于数码相机的先进性和便利性,让有些摄影记者本身变得浮躁起来,在追求多快的同时忽略新闻照片的精和深。不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急功近利,过度依靠电脑。丢掉了稳重、思考的头脑,采访不深不精,有了这样的情况就不可能拍出高质量的新闻照片。也由于数字技术降低了拍摄的门槛,让大量非职业的草根新闻摄影者涌入了这个领域,这些人没有经过新闻摄影专业知识的培训,新闻摄影素质不高。因而制造出了大量内容重复、角度雷同、视觉乏味、意义牵强附会的图片。

(三)新闻数码摄影图片数量大,图片使用选择难度大

由于新闻摄影者现主要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图片,相对胶片相机拍摄而言数码相机拍摄成本很低,收藏、删除很容易,所以新闻摄影者往往对一个内容不计成本重复拍摄许多图片,从而导致拍摄的新闻图片数量太多。而新闻摄影图片作品的发布平台、图片网站(图片库)都对所有公众开放,普通公众也可以轻易发布图片。因此,新闻摄影图片数量及其庞大,新闻图片编辑要想在这些海量图片中选择最佳图片来使用,其难度绝不亚于海底捞针。这容易造成新闻图片编辑因选图片不当而使用了假的或质量不佳的新闻图片,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在媒介融合下发展新闻摄影的对策

(一)确保数字化新技术下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赖以生存的重要问题,也是新闻摄影工作的底线。怎样才能杜绝假新闻图片呢?

1)完善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的工作规则,从制度上最大可能防止假新闻图片的产生。

2) 新闻摄影者一定要熟悉相关图片编辑软件的使用,让自己有较高的PS图片的基础和能力,这一点对识别PS图片很重要。新闻摄影者要能运用视觉经验观察图片画面内的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光线的方向、强度、硬度是否一致 ;色调、饱和度、色彩层次等是否一致;清晰度、锐度是否一致;透视效果是否一致 ;设备或拍摄手法不佳导致的低画质效果是否一致。把图片放大后看细节部位的颜色是否过度,放大到出现马赛克格子,过度的颜色你会看的很清楚,PS过的图片做的再好,他的过度颜色,和画面的修改痕迹不可能在放大的状态下完全自然。

3)对数字影像必要的后期调整还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遵循以下几点规定:第一,只对照片做传统暗房可以做的加光、减光、调整色调、剪裁等处理,无论如何也不能修改图片内容。第二,在调颜色时一定要非常小心,确保是现场真实气氛的还原,一定要把色彩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第三,对于一些内容被修改的图片,一般不要刊登,如果确有必要刊登发表,应当就修改的内容在媒体上做出必要的说明。

(二)提高拍摄者的专业素质,多研究各种拍摄对象

针对新闻拍摄工作的特点,新闻拍摄者要多练基本功。一定要十分熟悉自己所用相机的性能特点,对新闻摄影的主题、构图、角度、光线要有充分了解。不排除使用胶片相机拍摄新闻图片的可能,不同的任务用不同相机。养成良好的新闻拍摄习惯,多思考,多深入,精选角度。同一新闻材料尽量不要拍摄过多的图片,并养成现场初选删除明显不合格的新闻图片,以减少废片的产生,减轻图片使用选择的工作量。

(三)完善行业自律的规章和有关法律

由于数字时代数字化新技术的使用,新闻图片传播的把关难度很大。各主流媒体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图片发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作为,加强对新闻图片的传播管理。对蓄意发布不良新闻图片的媒体和个人应坚决予与处罚,涉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应追究违法媒体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草根新闻摄影者的教育和培训,要他们知道新闻拍摄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新闻拍摄水平。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即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他对广大受众将产生一个全方位接受信息的全新平台,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宗礼.论新闻报道的多媒体融合[J].新闻爱好者,2008 (11).

[2]雷蔚真.跨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与务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周凤桥.当代新闻摄影的十个误区 [J].新闻传播,2005(11).

[4]柯仲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摄影报道[J].新闻知识,2010(6).

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马克思把具体的思想类型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相结合,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也启迪了意识形态批判的美学或文学批评维度。作为一套激进的批判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批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它把社会关系主要归结为镜像关系,又有它的局限性。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批判

收稿日期:2011-11-16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09JHQ036);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463)

作者简介:汪正龙,男,安徽南陵人,文艺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马克思在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上的贡献为西方学者所公认。正如汤普森所说的,“马克思的著作在意识形态概念史中占有中心地位。由于马克思,这个概念获得了新的地位,成了一种批判手段和新的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之后形成的三种主要的意识形态批判维度:哲学的、社会学的和美学或文学批评的批判维度都与马克思有关。本文拟对马克思与上述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维度的关联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与作为哲学批判概念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概念在其创始人托拉西那里原本是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性质的基础科学。拿破仑执政时期嘲笑主张共和的托拉西等人为不切实际的空谈家。马克思沿袭并光大了意识形态的否定含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创德语词“Ideologie”(意识形态)概念,用于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高估观念的作用、以理论批判替代现实改造的思辨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在哲学层面上获得虚假意识的内涵,被视为现存事物或关系颠倒的反映,“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們和他們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們生活的历史过程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們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也就是说,马克思是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镜像关系来表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被认为是歪曲的、颠倒的意识的表征。

但是在这个批判中,马克思又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占据了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资料的生产。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具有合法性并万古长存,总要制造各种各样的幻想,把自己打扮成全体民众的代表。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式总是掩盖或扭曲现实关系,在整个社会生活里完成一种特殊的欺骗或神秘化功能,为既有的社会秩序服务。“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同时被赋予了社会学层面的内涵,即维护现行统治的虚假的思想体系,包括使得社会控制关系合法化的某些非透明的程序。到了后期,马克思较多关注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这种意义的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基础的观念反映,是社会形态的结构性要素。马克思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物役性现象相联系。“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和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相矛盾,也和剩余价值由无酬劳动形成的性质相矛盾。因此,在竞争中一切都颠倒地表现出来。经济关系的完成形态,那种在表面上、在这种关系的现实存在中,从而在这种关系的承担者和代理人试图说明这种关系时所持有的观念中出现的完成形态,是和这种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但是隐藏着的基本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概念大不相同的、并且事实上是颠倒的和相反的。”这样,意识形态既成为对唯心主义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概念,也与异化、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等相关概念一起,构成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判的范畴。所以大卫·麦克里兰认为,“在马克思自己看来,意识形态的变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意识形态与唯心主义相联系在一起,而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是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任何正确的世界观在某种意义上都必定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第二,意识形态与社会中的资源和权力的不公平分配联系在一起:如果社会的和经济的安排受到怀疑,那么作为其一部分的意识形态也会如此”。

既然意识形态是物质和意识镜像关系的歪曲表征,那么意识形态自然也包含了部分真实。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便认为流通领域中的自由交换掩盖了生产关系中的剥削和不平等,导致平等、自由、所有权一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生,“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們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們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他們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哲学批判运用的是还原法,把颠倒的镜像恢复过来,“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我們知道,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宣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说明,资产阶级思想家将自然法的依据表述为抽象的“自然状态”,但在马克思看来,这是把市民社会,“也就是把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利看作不需要进一步加以阐述的当然前提”。法律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在这些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还必须给予他們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为了维护这些条件,他們作为统治者,与其他的个人相对立,而同时却主张这些条件对所有的人都有效。由他們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就是法律。”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是具有内化、意义化倾向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方向是解意义化和去蔽的,它把社会意识的形成还原为历史和阶级。马克思看到了“自然权利”的非自然特征,这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存在,不能完全归结为镜像关系。在马克思对自然法等意识形态批判中,他是用事实来批判“应然有效性”(法律等),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他又用“应然”(私有制的废除、共产主义)来应对事实。这说明马克思本人也意识到镜像关系的还原难以揭示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内涵。

我們看到,20世纪对意识形态的哲学批判超出了物质和意识的镜像关系分析,而融入更多的社会历史分析的元素。卢卡契指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之所以是非历史的、虚假的是由资产阶级的阶级境遇、结构位置以及由此而来的看待问题的方法论上的直接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面对着的是由他自己(作为阶级)‘创造’的现实,即和他根本对立的‘自然’,他听凭它的‘规律’的摆布,他的活动只能是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利益而利用个别规律的必然进程。但即使在这种‘活动’中,他也……不是主体。他的主动性的活动范围因而将完全是向内的:它一方面是关于人利用的规律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关于他内心对事件进程所作的反应的意识。”商品交换逻辑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和操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为商品交换关系,社会历史规律表现为社会的自然规律。资产阶级执著于经济生活的表面,拘泥于商品拜物教的范畴,把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纯粹的物的关系,这样就必然落在客观情势发展的后面,没有能力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动力,所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为虚假意识。

二、马克思与作为社会学批判概念的意识形态

艾伦·斯温伍德指出,马克思“把具体的思想类型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相结合,揭示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如何产生社会上层建筑的观念和价值观,阐发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由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即人们的思想意识总是不可避免地与其物质生活状况和经济利益相联系,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试图超越原先的党派性质把意识形态研究发展成一门知识社会学,用以阐明社会中实际的利益集团同它们所支持的观点和思想方法之间的联系,论证了意识形态是“用来表示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以及世界观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正因为“一个对历史怎么看,怎样从特定的事实解释全局都有赖于这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因此,“意识形态概念的重要因素是这样发现的:政治思想与社会生活在整体上紧密联系在一起”。曼海姆把意识形态看做受社会环境制约的为集体所共有的思想或观念体系,进而分析这些思想或观念体系被它所处的历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方式,推动了对意识形态的社会学研究。

在马克思那里,虽然意识形态兼具哲学和社会学含义,但是偏于思想体系。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意识形态批判逐步开始从哲学到社会学和美学、从抽象思想体系向日常体验和话语实践层面转化,并更多地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结构与功能分析相联系。汤普森说,“意识形态解释可以揭发对权力与统治关系、它们的基础、它们的根据以及它们得到支撑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解释同所谓的统治的批判具有内在的联系:它在方法论上预先倾向于揭发对权力与统治关系的一种批判性思考”。

卢卡契关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虚假意识走向虚伪意识的分析就是一种从哲学批判走向社会学批判的尝试。他认为随着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斗争成为阶级意识的时候,资产阶级必须创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关于经济、国家和社会等的学说,有意识地掩盖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这时候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走向虚伪意识,“当这种资本主义发展的没有被意识到的革命原则由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而被社会意识到了的时候,资产阶级就在思想上被逼迫进了自觉反抗的境地。资产阶级‘虚假’意识中的辩证矛盾加剧了:‘虚假’意识变成了虚伪的意识。开始时只是客观存在的矛盾也变成主观的了:理论问题变成了一种道德立场,它决定性地影响着阶级在各种生活环境和生活问题上所采取的实际立场”。其做法是使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自然化”、永恒化。

到了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更是把意识形态引向日常体验和话语实践。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认为意识形态是“含蓄地表现于艺术、法律、经济活动和个人与集体生活的一切表现之中”的世界观,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常识和民间传说等,它能“‘组织’人民群众,并创造出这样的领域——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并获得对其所处地位的意识,从而进行斗争”。葛兰西突出了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认为正是意识形态创造了主体并使他们行动。他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便同意识形态问题息息相关。他之所谓“霸权”意指统治的权力赢得它所征服的人们赞同其统治的方式,也就是说霸权的实现是一个协商和获得共识的过程。霸权包括意识形态,但涵盖了国家机器以及介于国家与经济中间的机构如新闻媒体、学校、教会、社会团体等范围。打破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前提。阿尔都塞更是把意识形态普遍化,将意识形态视为一种存在于特定社会历史中“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人类通过并依赖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体验自己的行动”。意识形态是对生存条件的想象的反映,规约并支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把国家机器分为镇压性的国家机器如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如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会、传播、文化等两部分。“镇压性国家机器‘运用暴力’发挥功能,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运用意识形态’发挥功能”。他借鉴了拉康关于镜像阶段的婴儿如何通过身份确认而形成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所有意识形态都通过主体这个范畴发挥的功能,把具体的个人呼唤或传唤为具体的主体”。意识形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想象性关系而作用于主体,参与主体的建构过程。受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影响,英国伯明翰学派从威廉斯开始,进一步放弃了过去那种将文化当作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骗局的说法,把意识形态看作“意义和观念的一般生产过程”,意识形态成了社会多元决定中的思想观念的生产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的独立性被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论关系被淡化。

晚近西方意识形态批判一方面受到拉康精神分析的影响,凸显意识形态的主体建构和社会认同功能,另一方面借鉴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致力于探讨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和控制形式。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以“幻象”来命名意识形态,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和运行有赖于我们对这一幻象的遵守,“意识形态不是掩饰事物的真实状态的幻觉,而是建构我们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其作用是以一种梦幻的方式建构现实以免遭遇真实界的创伤,即“填补他者中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幻象隐藏了下列事实,他者(符号秩序)是围绕着某些创伤性的不可能,围绕难以符号化的某物——即无法成为快感的实在界的某物,构建起来的”,“意识形态作为梦一样的建构,同样阻碍我们审视事物、现实的真实状态”,但却在更深层面决定了人在现实中的反应与行为。齐泽克借用了拉康的“真实界”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构造着现实,形成人们现实的社会存在,掩盖了阶级对抗这个“真实界”。在《意识形态导论》一书中,伊格尔顿列举了意识形态的16种不同的含义,但也认为意识形态“通常指的

是符号、意义和价值观用以表现一种支配性社会权力的方式,但是,它也能够表示话语和政治利益之间任何意味深长的连接”。

三、马克思与作为美学批判概念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曾经论及艺术与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形式都被称为“意识形态的形式”,受到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与物质生产常常存在不平衡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见解,文学属于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网络,这些社会关系被历史地决定和转换,也同其他意识形态相联系。表面看来,马克思较少直接把意识形态分析推延至文学与审美领域,然而尽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分析通常关注的不是审美现象,而是经济学理论中一方面暴露另一方面又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种种方式。但是对审美领域的批评的意识形态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作品需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其审美和社会内涵,还包括对使其功能合法化以及使社会历史关系普遍化和合理化的方式的洞察”。因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对文学批评和美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正如尤金·伦恩所说,“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批评试图破解文学或隐或显的意识形态内容,即对那些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含蓄的基本假设的揭露,这些假设反过来被认为内在于一个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处境”。恩格斯在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认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恩格斯曾经以巴尔扎克为例,指出他的同情心虽然是在贵族一边,但却毫不掩饰地赞美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共和党的英雄们。按照卢卡契的说法,巴尔扎克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伟大性,正是因为他对社会历史的深入观察与他的保皇主义意识形态出现了断裂。这说明作品的客观意义有可能和作者的政治观点不一致,从而将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撕下了裂口。阿尔都塞则认为,伟大的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是通过艺术对意识形态的反叛关系即对意识形态的颠倒实现的。他在《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一文中写到,“在意识的任何意识形态形式中,不可能有由其内在的辩证法而离开自身的成分……因为,意识不是通过它的内在发展,而是通过直接发现他物才达到真实的”。他认为伟大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将意识形态的“他物”转变成个人的形象,从而与意识形态的现实形成了特殊的差异性认识关系。巴尔扎克等作家的伟大在于其作品呈现了作者与他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抽象的真实关系,以“‘看到’、‘觉察到’和‘感觉到’的形式(不是以认识的形式)所给予我们的,乃是它从中诞生出来、沉浸在其中、作为艺术与之分离开来并且暗指着的那种意识形态”。在阿尔都塞之后,马歇雷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马歇雷认为,文学既产生于意识形态,又生产出意识形态。现实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幻觉”(illusion)的思想体系协调着整个社会结构,构成文学创作的原料,但文学的虚构性使它发生扭曲与变形,因而“文本里存在着文本和它的意识形态内容之间的冲突”,“文学通过使用意识形态而挑战意识形态”。由此形成文本意识形态与现实意识形态的差异和距离,从而使我们觉察到现实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矛盾。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常常是通过对语言和叙事分析来切入的。詹姆逊认为,文学叙事中包含着意识形态,“审美行为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而审美或叙事形式的生产将被看作是自身独立的意识形态行为,其功能是为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发明想象的或形式的‘解决办法’”。因而文学的意识形态分析致力于探讨意识形态作用于文学的种种方式和文学叙事颠覆意识形态的可能路径。

随着美学和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当代意识形态批判越来越多地逾出哲学分析甚至社会学分析的框架,渗透到大众文化、社会心理、性别、种族、国家以及身份认同等领域,旨在揭露各种文化形式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策略或社会意识的控制形式,成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一种重要模式。阿多诺在分析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时说,“这种可以任意确定某种没经证实的内容的科学的偏向,充当了统治的工具。这种意识形态,被用来强调和有计划地宣传现存事物。文化工业具有概括记录的趋势,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也能无可辩驳地对存在事实预先作出估计。它通过一再忠实地重复迷惑视线的现象,不断地把现实的现象美化为理想,而轻而易举地克服重大的错误信息与公开的真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女权主义批评家则对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意识形态大加挞伐。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指认西方学者所说的东方其实是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是长期处于强势的西方对处于劣势的东方的殖民话语压迫方式。而汤普森自述其意识形态研究“首要关心的是象征形式与权力关系交叉的方式。它关心的是社会领域中意义借以被调动起并且支撑那些占据权势地位的人与集团的方式……研究意识形态就是研究意义服务于建立和支撑统治关系的方式”。依他的看法,从日常话语行动如仪式、节庆到学校、大学、博物馆、电视节目等总是包罗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与进程之中,被生产、传播与接受,因此文化现象表达了一定的权力关系。近来的意识形态批判致力于剖析各种晚期资本主义的权力关系,如将全球化等同于政治上的自由化、经济上的市场化和文化上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主义的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标榜市场经济无所不能的神话般的力量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张扬“人权高于主权”进而干涉别国内政的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等,其特征是将某个有限或特殊的价值观普遍化,或将少数集团或国家的利益说成是人类的普遍利益,进而造成一种似是而非的伪普遍性。

虽然意识形态批判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马克思当年设定的范围,但仍然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传统。因为意识形态的运作目标是隐藏并神秘化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真正实质,所以意识形态批判担负了一种去神秘化的解蔽功能,作为一套激进的批判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意识形态批判把复杂的社会意识理解为物质和意识的镜像反映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法律的合法性主要建立在交往领域的社会协商和理性互动关系中,而不是建立在意识与存在的反映关系中。意识形态批判对现代社会法律、民主等的规范性建构视而不见,使自然法长期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声誉扫地,产生了重大的理论偏差。鲍德里亚说,“整个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对意识、文化价值自治的揭发,对理念现实原则的模拟的指责,整个批判以整体的方式回过头来反对着唯物主义,也就是反对着作为决定事件的经济的自治化”,即意识形态批判有隐性唯心主义嫌疑。这些说法虽不无可商榷之处,却提醒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或许需要重新定位意识形态概念,探讨意识形态批判的适用性及其限度。

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人们常说,“看报先看题,读书先读名”,其实就很相互地道出了标题的重要性。由于新闻反映的是变化中的事物,有极强的时效性,而在同一张报纸或杂志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既要设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要尽量“瘦身”以适应版面的要求,新闻的标题必须做到简洁、准确、抢眼(eye-catching)。

由于我们谈论的是英语新闻的标题,由于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一些特殊的标题变化常常令初学者反倒觉得英语新闻的标题不易理解。现在的标题一般都是复合结构的,就是说不但有主题,还有副题。 我们来看以下新闻标题:

《金融时报》在2000年1月27日的评论版上刊登20国集团主席、加拿大财长保罗·马丁 的文章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 Contagion, then complacency World leaders at the Davos forum must join the G20’s efforts to reform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says Paul Martin. 其中第一行的三个字“contagion, then complacency(危机蔓延与沾沾自喜)” 是文章的主题,下面的一行小字“保罗·马丁说参加达沃斯论坛的世界领袖们应该与20国集团共同努力改革世界金融体系”是副题。本文的主题很简练,但若没有下面的副题似乎很难读懂。看来这个复合标题的确不可或缺。

副题是对主题进行补充、解释和印证。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副题的作用,请看下面一些由主题和副题组成的复合标题例子:

Bush Heads to Michigan in Glow of Big Victory McCain Licks Wounds After South Carolina Rejects His Candidacy -Feb. 21, 2000.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布什乘大胜之风挺进密歇根 麦凯恩南卡州失利痛舔伤口

本文由西安译佳翻译公司编写。

西安译佳翻译公司为西北地区专业资深的翻译服务机构,现有专职译员30多人,各领域的兼职译员100多名。西安译佳翻译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服务理念、严谨的工作质量、合理的服务费用、周到的贴心服务及完臻的质量体系、工作流程及独特的翻译程序,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各种适宜的翻译辅助工具及其支持软件为全球各类机构提供全程、高端翻译服务,并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高度赞誉。

公司优势

公司强大各类专业人员团队长期和极其丰富的专业经历和经验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所以,无论是“海归派”带来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在世界500强企业和机构拥有多年优秀的职业生涯业绩,还是在各种不同项目上的锤炼和经验都将能让客户“称心如意”。从而,客户的“回头”也将是必然的。

翻译方向和专业领域。

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

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中国最高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原分别为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2005年根

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将两奖合并为“长

江韬奋奖”。

●现在常说的“两报一刊”,即重要宣传口径要以“两报一刊”为依据,这“两

报一刊”指的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解放军的《解放军报》、中共中

央机关刊物《求是》。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

●中新社: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以

海外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要服务对象,向境内外媒体提供供稿服

务。●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指导方针 四个“以”: 宣传工作的“四个以”:“以科学

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

舞人。”

●中国的记者节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 记者节像护士节(每年的5月12

日)、教师节一样(9月10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

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养是多方面的,诸如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

作风素养、科学素养、技能素养等。

●新闻敏感:

1、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判断某些事实(事件)的社会意义以及可能产生

的社会意义的能力。

2、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判断某些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

响大小的能力。

3、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判断某些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听众兴趣和兴趣大小的

能力。

4、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同类事实中,迅速判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的能力。

5、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见微知著,从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它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6、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注意宣传口径并且能发现某些宣传口径有所变化的能力。

●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之。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之。

3、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之。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之。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之。

●采访提问的三种形式

1. 正面提。

2. 侧面探。

3. 反面激。

●具体地讲,报纸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制定报道计划、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言论、制作标题、安

●排版面等几个方面。

版面的元素包括有版面空间、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等。

●新闻策划的流程有五个步骤:

A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策划的主题,进行目标定位

B拟订报道方案

C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D信息反馈与目标校正

E效果检验

●如何明确报道思想:

(1)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2)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报道思想能够引导记者更好地深入实际、挖掘新闻事实,但这仅仅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报道思想是对以往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指导记者深人实际的指南和依据。 ●如何获取新闻线索: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之。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之。

(3)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之。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之。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之。

●新闻稿件的配置:

新闻稿件的配置主要分为综合性配置、同一性配置、延伸性配置和解释性配置。 其中综合性配置,就应作到“六个结合”:(1)点面结合(2)长短结合(3)多种问题结合(4)褒贬结合(5)庄谐结合(6)图文结合

●消息的分类

1、动态消息;

2、经验消息(无农不X);

3、人物消息;

4、综合消息;

5、述评消息(或名评述性新闻);

6、新闻特写。

划分标准很难一致:社会新闻、公报新闻、暴露性新闻、预告性新闻

●新闻的五要素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How英语不一定记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结构

(一)标题(旧的关于一行题、两行题、三行题的说法有些含混)

1、单一题

•新婚妻子为婚房甩话:不买别墅就让孩子叫你伯伯

(两个短语,仍是单一题。如《错批一人 误生三亿》。同样长度的两个短语中间不用标点,其他文体也是这样。两个同样长度的新闻标题如

小男孩大哥大报案

三歹徒一小时落网(这种形式也有的书上叫双行题)

仍是单一题。长句转行的也可能是单一题。

2、组合题

(1) 由引题(眉题、肩题)加主标题(主标)的两项式组合题

(2) 由主标加副题(辅题、子题)的两项式组合题

(3) 由引题(眉题、肩题)加主标题(主标),再加副题(辅题、子题)的三项式组合题;注意子题与提要的区别。

(二)导语

其前的电讯头、本报讯是编辑加的表示发布权、消息来源、独家新闻等。导语最好专列一小节。少数报道,正文只有一大段,如毛泽东亲自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南渡长江》。导语都是第一小层次。 常见导语写法:

1、叙述式

2、描写式

3、提问式

(三)消息主体的结构

1、倒金字塔式

2、金字塔式

3、倒金字塔式与金字塔式并用结构

4、并列式(如镜头

一、镜头

二、镜头三)

5、悬念结构

6、自由式结构。等等。

(四)消息的背景

消息背景又称新闻背景。起交代说明等作用。

1、说明性材料(政治背景、人物背景、条件背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等);

2、注释性材料;

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新闻传播事业的读图时代已经过去,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媒体激烈的竞争, 极大地推动了新闻摄影事业的前进步伐, 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迅速广泛, 摄影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新闻摄影在新闻事业中的整体地位也有所提高, 摄影记者不再被视为与报社美工一样的为文字配插图的人员, 摄影记者已经成为新闻队伍中的一个独立兵种, 视觉传播时代已经来到。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的手段来报道新闻, 新闻摄影是瞬间艺术与时效性的结合, 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他们才能给世人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新闻摄影不仅仅是要让读者欣赏摄影记者拍摄点的图片艺术, 而是要让读者发现和感受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意义。

谈到新闻摄影, 就要谈一谈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 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指的是新闻事实具有的足以值得并适合用瞬间形象来表现的素质。新闻照片的形象价值, 体现了它作为新闻作品的新闻素质与作为摄影作品的形象素质的有机统一。

1 新闻作品的新闻素质——时效性

时效性即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指的是新闻对于事实的报道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是记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新闻照片作为新闻信息的一种载体, 其所报道的事实重要与否, 应该是首要的评价因素。

新闻摄影作品以摄影形象来采摄、传播新闻, 使新闻照片既能真实客观地传达新闻信息, 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 又能给读者以较多的心灵上的感受和情绪感染。新闻摄影作品同文字作品一样要求时效性, 也就是西方新闻界对新闻敏感的一种形象比喻“新闻眼”, 意指目光敏锐, 能看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摄影记者除了要遵循一般新闻采访规律, 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新闻眼”即新闻敏感之外, 还需注意新闻摄影报道过程中的特殊规律, 具备有别于文字记者的独特的“新闻眼”。

用眼睛采访, 是一个复杂的、微妙的、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过程, 要对看到的事物进行筛选、分析、辨别、判断, 能看得快、看得准、看得细、看得深, 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间, 记录于胶片之上, 从所记录的一点、一个局部, 可以反映全局, 使人从表象看到内涵, 看到人物的性格、追求, 看到人的心理活动, 感情波澜。形象观察的最终结果是要把功夫下在可视形象的观察思考与选择上。

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瞬间选择的关键所在。与文字记者采访的方式不同, 摄影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不是一个可以无限延续直至最终发表的过程, 而必须面对新闻形象作出瞬间的抉择, 这就是新闻摄影中的时效性的问题。图片中新闻价值的大小, 不是取决于文字说明, 而是取决于形象本身。形象瞬间的有效信息量越大, 越能够表现新闻事件的本质, 越具有新闻价值。

拍摄照片只能从无数的瞬间之中截取一个或数个最有代表性的瞬间加以表现, 在摄影艺术中, 这一瞬间被布勒松称之为“决定性的瞬间”。他侧重于艺术表现形式, 属于艺术价值判断, 而新闻摄影作品的“决定性瞬间”, 要特别注意通过观察择取新闻形象的形态、动态与神态有机结合的瞬间状态, 以体现新闻价值作为最高目标。

2 摄影作品的形象素质——瞬间艺术

新闻摄影是一门瞬间的艺术, 它能够精确地把稍纵即逝的形象, 迅速地固定下来, 它从客观现实的事物中摄取影像, 以生活里真实的动态的典型瞬间摄影技巧来反映生活、记录生活, 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摄影记者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敏感外, 还必须具备由新闻摄影特质所规定的形象敏感, 他要善于从众多的新闻题材中寻找出适合用摄影形式来报道的事实, 善于从一件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寻找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摄影记者在采访时, 除了运用新闻采访常用的查、问、听、记等方法外, 还须从摄影的角度用摄影的眼睛进行观察, 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寻找最佳的拍摄点和拍摄时机的问题。

新闻摄影瞬间选择的独特性要求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能迅速判断人物或事件是否具有报道价值, 并当机立断作出行动上的反应。反应的方式是选取最佳拍摄距离、角度、光线效果, 尽可能突出被摄体的特点, 使得新闻价值内涵得以强化。反应的成果就是瞬间视觉形象的定格, 即新闻形象瞬间留驻于物质载体 (相机) 之中。

3 新闻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新闻摄影借助于摄影手段, 把事物的轮廓形式和外部形态特征具体地再现出来, 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它的可视形象性, 具有以形象说话的能力, 它能冲破语言和文学的隔阂, 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新闻形式, 新闻摄影以摄影纪实特性, 把发生在现场的事实的真实情景逼真地再现出来, 让人亲眼目睹其人其事其景, 给人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满足百闻不如一见的观赏体验的愿望。

但是, 如果一张照片只有画面形式, 没有思想意识, 那么就如同植物人, 只有躯壳, 没有灵魂。新闻摄影属于新闻传播手段, 所以它首先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摄影的新闻性、真实性, 是他的根本属性。同时, 新闻摄影又是依靠摄影的手段, 以摄影的形象来传播新闻信息的, 他是一种形象化的新闻。新闻摄影的新闻性、真实性, 又是建筑在新闻摄影的形象性基础之上的。所以, 形象性是新闻摄影的一种基本属性, 由于真实性是包涵在新闻性之中的, 真实性是新闻性的必然要求。那么, 新闻摄影实际上就是新闻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照片可以作为文献长久地发挥社会功能, 甚至年代越久, 越显得珍贵, 其生命力是不朽的, 这种照片是要建立在事实依据之上的, 缺少事实基础的照片即使外在形式再动人, 一旦被人识破公布于众, 其“新闻”的生命与“形象”的价值便立即完结。

所以, 新闻摄影作品定要做到新闻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摄影人要凭借新闻意识, 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式审视事物有无新闻摄影的价值, 这种观察需要脑力和眼力的配合, 需要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从而发现有新意, 有形象表现力, 有精神含义的新闻摄影题材。

摘要:新闻摄影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 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 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 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上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 以摄影图片为手段, 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不管是广义上的新闻摄影还是狭义上的新闻摄影, 都是新闻时效与瞬间艺术相结合的, 也就是新闻素质与形象素质的统一。

关键词:新闻摄影,瞬间艺术,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徐忠民.新闻摄影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6.

[2] 芮必峰.图像时代——新闻摄影传播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1, 12.

[3] 延百亮.现代新闻摄影[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6.

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A策划 (指编辑为解决新闻传播工作中关系全局性的问题所作的决断和行动设计) B把关C导向 D 整合

2. 中观策划:对近期或远期的报道内容和形式进行计划

报道计划的内容包括:A报道思想、报道规模、报道方法

B报道的主要内容范围

C 报道过程

3. 导向的四种方式:

过排版手段和版面空间的不同组合布局来引导读者去做出是孰轻孰重的判断中)

4. 编辑应具备的理论水平:

5. 新闻价值的一般标准:时新性;相关性。

6. 时新性的表现:

7. 续态的四种根据:

1)在续态事实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可作为新闻根据的质变、量变、

失时机的报道出来。

2)有些续态事实很难有一个次要事实作由头,

根据。

3)可以把交代新闻来源作为新闻根据

4)可以把主体事实影响所致的另一新事作为新闻根据

8. 相关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

与受众的各种利益相关,对受众有用,有益,判断相关性价值大小的方法:

(1)新闻信息涉及的是全社会各成员的全局、D 版面地位和版面形式E 发稿计划F 报道人员 A隐形导向(渗透在新闻内容、传播形式的每一个选择中,渗透在通B显性导向()C直接导向(组织撰写社论、评论、按语、短语、编后语等)D间接导向(发表来信、问答、工作讨论和以读者个人名义写的言论等) A认识理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B 政策理论,要求新闻编辑在思想上能深刻地认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之体现在传播的新闻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舆论服务,推动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穿执行C专业理论,在每一个报告的领域都涉及到一些专门的理论和知识,作为编辑,要掌握基本的原理。A现态事实:指事实的变动一发生就立刻予以报道,这种新闻被称为 发生的现态事实。B续态事实:指事实不实在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C史态事实:指事实的变动早已发生,因为种种原因未被人发现或未予以公开。对于这种事实,要用一个较次要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作为新闻根据,给人在时间上有新近的感觉,这就是“新发现的史态事实”。 D趋态事实:将要发生或将要可能发生的事情 。阶段的变化时, 可以人为制造一个较新的变动作为新闻:从新闻信息的本质来看,它具有相关性,即要求 长远利益,还是一部分成员的局部、新不

暂时利益。

(2)新闻信息涉及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

1)所报道的问题与群众切身利益相联系的程度 2)要能以小见大

(3)新闻报道中的某些要素越显著,就越有价值

9. 平衡搭配:包括报道的中心与报道面的平衡,报道的地区之间的平衡,报道对象之间的

平衡等。

1各种读者群总有共同关心的内容,比如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了解这些大事,是他们的共同需要,适当选用这类稿件时必然的。同时,编辑在处理每一篇稿件时,都要注意内容以前是否报过,所占比例多大。

2平衡搭配时,最好把发行,发射的辐射面考虑进去。在选择稿件时,应首先考虑内容要适应发行的主要地区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次要地区的需要。

3考虑发行的同时,还应注意这个地区的其他新闻传媒的发行状况,因为它往往影响着读者对各类稿件的需求。

10. 决定性修改vs相对性修改。

决定性修改,原稿在基本事实,基本观点方面是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但在某些地方观点不够鲜明,主题不够突出,内容不够准确,叙述不够清楚,条理不够分明,语句不够通顺,用词不够妥当,行文不够流畅,如果按原稿刊用,势必会降低传播效果,也会影响媒体的声誉,需要视情况而作或大或小的修改,包括思想政治差错的校正。法律道德差错的校正,事实的修正,改错。

相对性修改,原稿虽在基本事实,基本观点,基本写作技巧方面都无可挑剔,但由于要符合媒体的某些特定要求,还需要作适当的修削增删,包括压缩,修补,增改,改写,分篇,综合,摘编,提示,润色。

11. 压缩语言: (方式,三点 ?)

(1)删除过分详细和多余的解释(2)删除过多的议论和抒情(3)删除多余的文字

12. 强化型提示:这类提示往往是编辑部为强化读者读者的第一印象,给读者当好“导读”,

集中读者的注意力而编写的,以最醒目简洁的语言文字,提炼出新闻中最精彩的内容,主题,使读者被被紧紧吸引,产生非读不可的欲望,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说明型提示:这类编者语大都是在对报纸上发表做简单说明和提示。有的交代背景材料,说明来龙去脉,有的对作者扼要介绍,有的揭示发表新闻或文章的重要意义。 13. 写好提示文:A要突出读者意识B 针对性强,观点鲜明C以理服人,以情感人D言简意赅

14. 专栏的特点:A共同性(组成专栏的稿件存在着一致的地方,或者是有着共同的主题、

共同的内容,或者是有着共同的表现新闻内容的形式,或者有着相同的特征,总之,这些稿件一定是在某种共同性下组织起来的。)B专栏在整个版面中自成格局

15. 配补:对每篇稿件来说,见报之前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各种配置的编辑工作,多数稿件

都是根据现有稿件之间的某些关联性来进行稿件群的第一次组合(版面组合为第二次组合),少数稿件,特别是重要的稿件则需要另作资料货观点的补充。这种补充与改稿时的增补不同,它是在原稿之外另加文字,单独成篇,对原稿中的内容进行论证,补充和解释。

三度编辑方式:对一项新闻除了要求有新闻事实本身的报道外,还要求有广度,深度,

对新闻背景和新闻意义有所揭示。

16. 插图照片:配合文字稿的新闻照片,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使文图紧扣,相互印证,称

为直接配合,即照片内容是文字报道中的一个部分的再现,文与照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种是文图有这样那样的关联,但不一定是文字报道中的某个内容的再现,称为间接配合。

新闻照片:作为独立的传播形式的新闻照片,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单幅照片,组合照片,装饰照片。

17. 线条的功能:

1、强势功能,线条的形态不同,强势的程度也不同。

2、分合功能,线条

可使相邻的稿件清楚的区分开来。

3、表情功能,线条的形状不同,给读者的感觉也不同,运用线条时要注意内容的情感色彩,切不可表错情。面的重要手段。花线以及线型图案等本身便是一种艺术形式,给人你以美感。18. 结构

排列:把一篇篇稿件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版面上,这些稿件一般是四方形,显得井然有序、端庄大方,而且非常便于排版。穿插:把一篇篇稿件凸凹交错地排列在版面上,有时是一被一所穿插,有时是一被以上)所穿插,有时是被

详述同类组合的含义、特点及其编辑的要领。版面上不同题的稿件按照相关的因果、中地组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同类组合。特点:

 区别于同题组合,概括和揭示稿件的重要内容 同类组合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不同事件甚至是不同地区的稿件 能够形成较强的新闻冲击力,达到单篇文章难以达到的效果 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报纸中,作为头条的情况也时有可见要领:

 要善于发掘新闻之间的联系,常明确,譬如某报稿件组合起来,方式模棱两可,但引人深思的新闻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加强。 同类组合的稿件要注意版式的设计,来比同题组合更容易活泼、美观。某报设现代化,两条标题平行竖排,一样的结构,一样的字型字号,占一样大小的版面,文章融合了两篇文章的气势生出了新的气势,到达了较好的效果。

详述集纳专栏的含义、特点及其编辑要领专栏及时将若干篇具有共同性的稿件组织在一起,栏是由三篇以上的许多稿件集合而成,可分为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两种。特点:

 连续性的集纳专栏,经确定了,在报纸版面上的位置相对固定,

X被X穿插,还有时是相互穿插。评述、

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1996年的一篇报道把杭州交响乐和南京芭蕾舞难以被人欣赏的两篇其共同性是通过集纳和连续两个方面表现的,

4、美化功能,线条时装饰版

呼应等关系,将两篇及两篇以上的稿件相对集避免了共同题有时较难全面

稿件之间的这种联系甚至不需要非

既像同类组合,又像双主题的同题组合, 一期的头版头条两篇文章都是报道农村建 形成版面上相对独立的一个区域。 一般在报纸策划时已

是报纸风格和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 X(二篇组合集纳专一旦办

同类组合的每篇稿件有自己独立的标题,它们反映的是同一问题,同类组合稿件本身均有独立的标题,版面上安排起

199

4的成功,就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读者,具有了名牌专栏的效应。比如《新民晚报》构思巧妙的专栏,如“今日论语”“月下小品”等已成为报纸的显著特色。

 非连续性的集纳专栏,因为只出现一次,不必考虑后续的问题,可以根据报道需要与稿

件的实际情况,临时进行组织,比连续性专栏更为灵活。同时,在所占版面空间较大,并有一个较大的栏题,容易形成视觉强势,并在内容比较集中,共同性比较集中,相对来说宣传的效果较单篇稿件较好 要领:

 好的专栏要有一个好的专栏名称,不仅可以准确地反映编辑的宗旨,还可以给读者美的

享受,如某报的专栏名《家春秋》,三个字都包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 要充分利用专栏的强势宣传效果,一些简单的新闻稿件经过组合之后,可以成为有分量

的新闻稿件,甚至成为头版头条。《光明日报》1995年的头版头条就是如此,鲜明的利益不仅具有强烈反差效果,而且增强了头条新闻的分量和力量。  注意不要把重要的稿件放在专栏里,不然就会被其他的稿件淹没,专栏的数量不要过多,

否则版面就会分裂割据,在视觉上没有整体感,在内容是耶难以全面反映精彩独特。

详述配置评论的种类、情境及配写评论的要点。 种类:  社论

 本报评论员评论  短论  编者按

 个人署名评论 情境

 当一个事物或现象,特别是重要的事物或现象容易被社会忽视时,报纸要为报道这类事

物的新闻配发评论,表面态度

 有的新闻在肯定矛盾的一个方面时,会忽略矛盾的另一个方面

 需要展示事物的发展方向,它包括鼓励新生事物和揭露某些刚出现的消极现象 要点

 评论要依托报道  评论要深化报道

 篇幅不宜超过新闻报道的篇幅

宏观策划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

策划是指编辑为解决新闻传播工作中关系全局性的问题所作的决断和行动设计。宏观策划主要是对编辑方针及根据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对编辑方针所进行的调整。 具体内容:

 确定报纸的读者对象。任何一张报纸都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有选择地去满足某一个

读者群,而读者数量庞大,口味千差万别,每一个读者有时一个包含了多重阅读需求的综合体,选择哪类读者群,选择与读者进行哪一需求层面进行交流,是报纸自我形象定位的过程。如《青年报》针对青年,《光明日报》针对知识分子等等。

 确定报纸的内容。根据办报方针和确定的读者对象,特别是对读者对象的调查、研究所

获知的读者需求和口味,来规定报纸的特定内容以及内容的水准层次。譬如有面向全社会读者的综合报,如各类晚报、生活服务报等等;面向专门读者的综合报,如工人报、农民报、老年报、妇女报等等;面向全社会读者的专业版,如经济报、科技报等。  确定报纸的风格。报纸的风格是报纸内容和形式所表现的总体特征。如《人民日报》以

风格庄重著称,《光明日报》以严谨扎实见长;《新民晚报》以软广短的新闻报道成名等等。

上一篇:液压控制工程机械论文范文下一篇: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