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际地位比较范文

2024-02-21

中美国际地位比较范文第1篇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6年,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2004年起, 还坚持把创业教育“启蒙”纳入入学教育, 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本科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 十余年来受世界范围内创业教育影响, 我国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学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总体来说, 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 学科基础薄弱, 没有专门的创业相关专业, 没有形成系统、稳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缺乏有创业经验和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创业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2.1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1947年, 哈佛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了《新创业企业管理》课程, 有188名MBA学生参加了学习, 后来, 该课程被众多的创业学者认为是美国高校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1968年, 百森商学院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学方向, 学生开始有机会系统的接受创业课程。1979年, 大卫·伯奇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工作产生过程》, 推翻大型企业是经济支柱及新就业机会主要创造者的传统论断, 揭示了创业对创造工作机会, 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 创业教育向大众化和尖端化两个方向发展, 几乎所有参加美国大学排名的大学都已开设了创业课程, 并且创业教育开始培养创业学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 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到2005年为止, 美国共有1600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课程。

目前, 美国高校已设立本科和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创业活动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等, 并为创业者提供短期创业培训。创业活动中心还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渠道, 成立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资质评估机构等, 形成了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系统。同时高校还加强与基金会、创业协会的联合, 建立了创新教育联盟并设定了创业教育的标准。

2.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本科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 清华大学在国内管理学院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自1999年始, 团中央每年组织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以此引导和促进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 与20世纪90年代初创业教育刚刚在我国出现相比, 虽然目前许多高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如创业竞赛、创业课程开设、创业实践等, 但总体来说, 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创业氛围, 没有专门的创业相关专业, 没有形成系统、稳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缺乏有创业经验和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等, 创业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

3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带来的启示

3.1 形成全社会的创业氛围

高校创业教育是涉及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 有效的创业教育需要不同机构协同联动。 (1) 有效的政府推动。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主要由政府推动。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作用, 通过制定创业政策、税收政策、提供创业基金和场地等形式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 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发挥社会的后盾作用。社会中的校友资源、家庭资源、各种基金会和公益团体都有可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同时, 社会中的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商更是创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3) 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除创业知识外, 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获得, 企业可以为创业项目提供实习机会, 促进产学合作以及科技创新向创业的转化。同时, 来自企业拥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者是高校创业导师、创业计划大赛评委和创业论坛客座教授的不二人选。

3.2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养

理想的创业教育要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目前, 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事企业管理和战略管理教学的经济类教师, 另一类是辅导员和从事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从总体上看, 我国高校合格的专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都极为紧缺。因此, 高校首先应组织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 以获得创业的体验;其次, 对教师进行专门化训练, 使之学习和掌握有关教学知识;再次, 通过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和研讨会来培养师资;最后, 邀请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教育课程。

3.3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没有完成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做支撑, 缺少可操作性。因而, 应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庆和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体系, 开发出一系列实用、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 这样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才有章可循, 具有可操作性。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 应积极借鉴国外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 围绕创业过程的具体环节而展开, 全面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必修和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 在传统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 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商务知识、法律知识、公关和交往等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 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3.4 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 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是服务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服务于大学生现实创业需求的重要体现。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社会资源, 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需要和特点联系孵化小企业的大、中企业, 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和大、中企业联手创办小企业。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创办一些实体, 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场所。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小、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 以营造创业氛围。

摘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当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美国,高校,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费黎艳.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海商学院学报, 2007 (6) :93~94.

中美国际地位比较范文第2篇

—从婚礼形式与婚礼服饰方面

From Star:程杨楠、尹诗意、陈碧琳、梁勉

摘要: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婚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婚姻观念方面的差异,折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就造成了二者婚姻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断向婚姻风俗沉淀,所以,中国的婚俗文化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而西方国家,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婚嫁习俗与中国不尽相同,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当然,中西方婚礼习俗都是在本国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下文旨在通过婚礼形式、礼服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西婚礼文化进行对比。

关键字:婚礼习俗、婚礼仪式 、礼服

一、婚礼形式

婚礼形式是婚礼中最重要的部分。国家不同,婚礼的仪式也不尽相同。与其他方面不同的是,在这一环节,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比西方传统婚礼仪式要简单得多。而婚礼形式也在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一)中国的婚礼形式

“三书六礼”“三拜九叩”。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

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可以看出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15、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

13、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二)西方的婚礼形式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忠贞。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婚礼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农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当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根做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

现代的西方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般有以下步骤: 1来宾入席。

2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

3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就坐。

4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妻。 5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

6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

7礼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以及来宾随后退场。

8茶会或晚宴。

二、婚礼服饰

(一)中国红

提到中国的婚礼,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中国的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现代婚礼虽然是现代的,但不管是氛围还是礼仪都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是分不开的。整个婚礼到处都充满红色,这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特别是在农村,红色是人们认为很喜庆的颜色。如果,在婚礼那天,新娘没穿红色的衣服,会被认为很晦气,不喜庆。在中国,最传统的

新娘礼服莫过于旗袍,穿上旗袍最能显现东方女人的韵味,让自己在婚礼那天与众不同,有鹤立鸡群之感。除了礼服,鞋子也应该是红色的。在中国,许多民间婚礼的衣着饰物,凝聚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每一件饰物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既有丰富的内涵,又寓意吉祥。

(二)西方白

与中国婚礼相比,西方的婚礼就显得更为浪漫,西方主要是以白色为主,白色的婚纱,白色的花束,白色的桌布,白色的气球和庄严的承诺。而其中白色婚纱是新娘们的最爱,是婚礼的经典装束,白色象征着纯洁和专一,更为婚礼增加了浪漫的气氛。西方在19世纪以前,婚礼上新娘的礼服是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的,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成为了新娘们心中的最爱。

中美国际地位比较范文第3篇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学制与中国的学制一样,都是十二年,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高中是四年,不像中国是三年。他们一般是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而中国的高中,实际上是三年变两年,即用两年时间读完三年的课程。为什么美国要设四年的高中,而中国却是三年减一年呢?

因为在美国,“儿童的天堂”和“青年的战场”的分界线是高中。虽然这样子说,但美国真正的激烈竞争其实还是在大学之后。这又和中国有明显的不同。美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它把最沉重的压力,放在了相对成熟的青年身上。而我们的制度,却把压力放在了身心都还不成熟的小孩子身上。

具体如何,下面再进行分解。

美国有没有“高考”?答应是肯定的。但美国是不是和中国一样的一年一度激烈的高考呢?答应却是否定的。而且令人吃惊的是美国的高考居然一年有七次之多。而且一般相当于中国高二起就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也就是说高中生可以在两年里随时参加高考。

因为美国的高考是一种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即最多两年十四次考试。由于美国的高考成绩两年内有效,许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试,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一般美国孩子大多考2~3次,也有考四五次的。而美国的大学在统计考生的成绩时,不管你参加过几次考试,他们将选取其中最好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因为他们认为,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你就不可能考出这个成绩,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实在是太人性化的理由了。如此一来,考生当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上起伏不大。绝对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所谓一分之差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故事曾经演出了多少中国人的悲欢离合啊。

美国的高考有两种,一种称为SAT,即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标准学业考试)的简称。SAT考试分为两部分:Reasoning Test是理解部分,试题内容包括英语和数学,侧重学生的阅读量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ubject Test是专科部分,分为英文、数学、历史、科学和第二外语等科目,具体考深科目由考生自己报名时选定。

另一种称为ACT,即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Assessment(大学入学考试)的简称。它在美国中西部和南部比较流行,现在每年大约有130万人参加该项考试。举行时间和作用与SAT考试相近。考试内容分为英文、数学、阅读和科学原理4个部分。

至于考生是选择SAT还是ACT考试,要看考生准备报考的大学时要求提供哪一种考试成绩,如果没有特别的制定,考生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报考能得到最佳成绩的考试。 然而,在美国,并不是SAT与ACT考试的状元都会得到名牌大学的青睐,1996年哈佛大学招生,165个SAT满分“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被拒,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他们不仅仅衡量申请者的SAT、托福等基本的考试成绩,更多关注的是对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主要考查学生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少考学科知识,而是更注重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测试,分数永远是第二位。

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

那么什么是综合素质呢?一般来说,美国高中生参与的活动主要有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组织、校外组织、个人兴趣和特长。美国大学对于学生的这些活动中获得的荣誉或参加过的社会活动能量非常重视。美国的篮球运动就很普遍,只要篮球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好大学的青睐,这也是一个注脚。

而且在美国越是顶尖的大学,越会注意特殊的人才。道理也很简单,成绩好的人多得是,“高考”满分者上千人,但特殊人才却是凤毛麟角。像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录取一个黑人女孩,只因为她破记录地推销童子军饼干,被有的公司邀请去介绍推销经验,还把这些经验写成书。

写到这里,中国和美国高考机制的初步印象对比应该有了。即在美国更注重综合素质,不是唯分数决定论。所以他们的考试就像平时练习一样,一点无所谓,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而且可以多次考试,反正以最佳成绩计算。就像黄全愈先生的儿子矿矿什么时候参加高考,黄先生根本不知道,而且考试前也根本没有复习。他们的考试是围绕着孩子们平时的学习而考。因为在美国的“学习”是一个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没有标准答案。拿他们一堂“水的蒸发”科学课为例,孩子们一个个犹如小科学家,因绕杯子里的水位为什么下降了的问题,展开想像和讨论,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加以引导而已,而不是告诉他们一个确切的答案。考试内容不是要他们背诵现成的答案,而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难道不正是学习什么,考什么吗?

中国高考的残酷性就在于一考定终身,乃至一分定终身。这样的考试对人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压力,许多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却在这样的时刻很有可能发挥失常。考试成了一次运气的比较,偶然性非常之大。往往并不一定能够选拔出最好的学生。而且又因为唯分数决定论,中国的孩子们把一切精力只用在如何争取高分上,老师们的法宝也是不断的做题做题,直至把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消磨殆尽。即使最好学的学生,面对这种无休止的单调活动,我想也会厌倦的。而所谓的综合素质,如上面美国人所看重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组织、校外组织、个人兴趣和特长,高中学生又哪有时间去开展?去锻炼?

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认定在中国这样的高考机制有它的合理性,认为在腐败丛生的中国,这是保证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了。殊不知这是以损害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为代价的。既然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在美国,难道就不可能有走后门这样的腐败了?事实上也有可能存在的,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对于学校招生也是完全市场化,即并没有什么教育部这样的部门在管着各个大学的招生。一个大学的好坏完全在于他们自己的招生机制,你能招到优秀的生源,自然可以确保大学的名声和教授的收入。否则,你的学校只是走后门塞进来的差生,那不是自坏名声么?此是一。其二在于美国自由的新闻监督机制,如有招生丑闻,市场化的传媒为了他们的收视率收订率,自然求之不得。这两点也许是美国教育机制这样顺畅运转的根本吧?而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的确是不可想像,真是奈若何。

关于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严格,建议各位可以亲自读一读黄全愈先生的这本大著《“高考”在美国》,品读一下这种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之优越性。

为什么中国的初高中生这么辛苦,而美国的初高中生却很轻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大学的宽进严出机制。

我觉得香港学者“修木读史”总结得很好,这里不妨抄摘部分内容在此,大家可以有个借鉴:

美国的教育制度,同样也要起到筛选、分流的作用,同样也有一个竞争好学校、好专业的问题。美国人也要吃五谷杂粮,也是爹妈养的,美国的爹妈同样关注子女的未来。如果你学的是理工科,大学毕业之后读个博士学位,找得到正式工作的话年薪可以在七八万美金左右。做个十几年,进入管理阶层,当个小头目,工资到十万多一些就差不多到顶了。可是,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进的是医学院,读书的时间相若,但是一开始工作,年薪就有十几万,将来的成长空间也更为灿烂。文科方面的差别更大,人文科目毕业的博士,多半只有教书的位置,找工作极为不容易,工资能有个五六万就不错了。但是,如果文科毕业后读几年法学院,再考上律师执照,起薪也大多在十万以上。而且,美国各级政府的官员们,议员们几乎都是学法律出身,可以说执掌政治权力的人,都是法律人。所以,理科好的去学医,文科好的去学法,这既是美国父母的心愿,也是一般美国学生的选择,竞争同样是非常激烈。而理工科一类的专业,付出大,收获小,美国学生不愿读,所以才挤满了来自中国、印度的留学生。到了医学院与法学院,外国留学生就没有几个,因为本国学生早已为入学名额挤破了头。

但是,美国制度的不同,在于它筛选的时间点靠后。学医与学法,决定的时间不是在高中毕业,而是在大学毕业。想上医学院的学生,大学可以学任何一个专业(多半是理科)。医学院只要求有几门基础课程申请者一定修过,通常包括微积分,普通物理,无机与有机化学,和生物学。想上法学院的学生,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专业(多半是文科)。法学院也只要求申请者一定学过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学等文科学生的基础课。基础课目的成绩,加上一个标准化的入学考试,再加上学生在班上的排名、课外活动、推荐等等,是收生的主要参考。申请者本科所上大学的名气,不是重要因素。家境不宽裕的学生,无法去外地上名牌大学,可以就近在普通的社区大学就读,那里没有最好的设备,没有著名教授、大师,甚至没有硕士、博士授予权。但是只要申请者在本科课程中,能够名列前茅,保持优秀的成绩,毕业之后一样有机会进入名牌的医学院、法学院。当然,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机会会更多一些,更何况有的名牌大学打分比较慷慨,比如说哈佛就时常被人批评搞分数膨胀。

把竞争最为激烈的筛选,放在大学毕业,而不是高中毕业,才是造成中美教育文化不同的最重要因素。美国的中小学生的确是轻松,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却相当的吃重。而且他们也会计较分数,笔者读研究生期间给本科生带实验时,就曾遇到那些成绩好,想进医学院的学生为了平常一份实验报告的分数而来找助教们斤斤计较。这一制度的好处在于,它把最沉重的压力,放在了二十岁的青年身上。而我们的制度,却把压力放在了身心都还不成熟的小孩子身上。

美国的大学,在课程与内容上还是有相当的要求,虽然总体来说要比中国的课程要求浅一些。一门基础课,有好几个班次,好几百名学生,都是由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当然考卷是肯定无法一一批改的,所以考试基本上都是多项选择的形式,与考托福一样。选定了答案,就在硬纸卡上相应的位置涂圈圈。考完之后,由教务人员统一收走,送入读卡机,用机器打分数。考得不好,你是不可能找教授说情的。那张卡根本就不在他手上。

考题的设计,则多半有意识地要把分数拉开。考卷上0-100的分数出来后,从高到低依顺序排好,分成A(4点)、B(3点)、C(2点)、D(1点)四等,再加上一个F(0点,Fail/不及格)。考卷分最高的5%的学生得A,百分之20-30%之间得B,以此类推(中间也有A-,B+等等)。具体的转换标准因课程而异,50分可以得D(及格),40分也可以得D。但是得A的学生数,系里、学校里都会把关。如果得A的学生的百分比太高,讲课教授必须向主管部门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样按排名给分,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之间竞争。因此,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把其筛选分流的机制,放在了四年大学。它的淘汰率相当可观,不及格的学生不能补考,只能重修。四年下来,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是很平常的事。大学毕业时,如果想去申请研究生院,平均成绩要有3点。如果想进医学院,平均成绩多半要在3.5点以上。因此到大学毕业时,有资格去申请医学院的学生并没有剩下多少。

虽然医学院取生时,要面谈,要看推荐信,还要看参加了什么课外活动,但是以学校作为筛选机制,考试成绩都还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你在

一、二年级成绩好,教授才对你有点印象,你也才能以你的成绩在暑期到某位教授的实验室中做个帮手,将来他给你写推荐信也才有东西可写。不然的话,教授也就只能看看你的分数,写两句套话。如前所述,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很细致,大学的教学方法却相当的粗放,简直就是放羊。但是,这也使得一份大学成绩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名学生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到了二十岁的孩子,家长也控制不了。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中国的父母还是美国的父母。人家不是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想当总统?这难道不比中国孩子更有雄心壮志?但是到了二十二岁,孩子是进医学院也好,是完不成学业也好,做家长的只能接受现实。

当然,美国是富有的发达国家,它有足够的资源,普及大学教育。也因此,它的筛选分流可以拉长时间,放在四年大学里来进行。家长与学生最为在意的决择,在大学毕业之时。于是在学习成绩的考核之上,自然地多加了一层“路遥知马力”的考验。它最为精英的医科与法科学生,学完必修的几门基础课,还要在其它不相关的科目之中考验两年,扩大见识之后,才来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这在依然是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过于奢侈的一种制度。

中美国际地位比较范文第4篇

一、中美宪法的主要共同之处

( 一) 都体现阶级性

宪法虽然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但本质上也是一种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不过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 维护统治秩序的暴力工具。中国现行宪法 ( 以下简称中国宪法) 主要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美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是资本主义经济, 美国现行宪法 ( 以下简称美国宪法) 主要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 无论美国怎样标榜它是是超阶级的都不能改变这一事实。当然国家除了有阶级统治职能外还有社会管理职能, 否则统治便不能维持下去, 因此宪法除了有阶级性之外还有社会性。

( 二) 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国《宪法》的序言写道: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是国家的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美国《宪法》第六条规定: “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 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 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 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均不得违反本宪法。上述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宪法都是中美两国的根本大法, 至高无上, 神圣不可侵犯。

( 三) 都保障人权、自由权、平等权、选举权、私人财产权等主要权利

中美现行宪法都明确尊重并保障人权、自由权、平等权、选举权、私人财产权等主要权利, 确保公民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由于人权、自由权、平等权、选举权、私人财产权等权利都具有阶级性, 中美的这些权利会略有不同。例如人权, 中美就有很大分歧。对私有财产的认识也有不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它主要保护的是个人私有财产, 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我国在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 更加认为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选举权方面美国是有钱人玩的游戏, 有巨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二、中美宪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 一) 哲学基础不同

中国宪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美国宪法则以客观唯心主义 ( 美国大多信仰上帝, 总统就职时大多手按《圣经》宣誓) 和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为指导。因为美国的信念之一是“天赋人权”即“自然权利”。美国《独立宣言》写道: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造物主”是指上帝,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现。

( 二) 国家权力的配置原则不同

中国国家权力配置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宪法》规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 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第五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而美国则是三权分立, 权力制衡。“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在理论上, 三权是完全平等, 并且互相制衡。一般认为其思想根源来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2]

( 三) 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中国是单一制, 但有民族地方自治和特别行政区。美国则是联邦制, 有州和特别行政区, 但没有民族地方自治。

( 四) 宪法语言表述具有的弹性不同

美国宪法序言中文译文包括标点在内为94 字, 具有极大的弹性。而中国宪法序言则为1792 字, 政治性、政策性较强, 具有不断增长或变化的特性, 弹性小指导思想更具有这种特性。

两国宪法的不相同点还有许多, 如国家元首的地位、职权、选举方法、任期都不同; 代表或议员的选举和任期也不同等等, 限于篇幅, 不再论述。

总之, 中美宪法各有千秋, 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他山之玉, 可以攻石”。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可以取长补短, 塑造宪法的权威, 在党的领导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法治国家, 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和谐、公正、透明、廉洁的宪政国家。

摘要:中美宪法各有千秋, 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可以取长补短, 塑造宪法的权威, 在党的领导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法治国家, 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和谐、公正、透明、廉洁的法治国家。

关键词:中美,宪法,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353.htm.

中美国际地位比较范文第5篇

1.1 尚武文化深入人心

美国自建国起就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 因此, 美国从诞生之初便具有强烈的尚武精神、一直走武装全民的路线。

1.2 国防教育法规完善

美国在1958年就制定了专门的《国防教育法》, 通过立法使国防教育活动有法可依, 经常化、长期化地坚持下去。

1.3 军事经历无尚光荣

在美国, 军队和军人拥有崇高的地位, 军事生涯是重要的政治资本, 是“超越政党的政治”;美国社会各界给予军人全方位的优待, 还专门设立了“老兵节”和举行退役将军仪式, 充分体现了对军人的尊重。

1.4 教育理念高瞻远瞩

美国国防教育立意高远,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抓住一切契合的时机, 对全民开展国防教育。

1.5 教育活动形式多样

美国总统率先垂范, 在每次进行海外部署官兵任务时, 都要举行仪式欢送和欢迎;在发表演说时, 总是不失时机地号召大家为老兵鼓掌;在举行宴会时, 总是邀大家“为正在执行任务, 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士兵干杯”。美国还经常举行“美国精神”演出、“落日仪式”、“国殇日”纪念活动、三军军乐团表演等, 这些充满人情味话语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对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大有裨益。

2 借鉴与启示

2.1 发扬传统, 更新观念, 确保全民国防教育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国防教育, 这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优良传统。新形势下我国全民国防教育要以贯彻和体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公民, 摆脱传统的、纯军事的国防观念束缚, 树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单一型向综合性转变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只有这样, 才能使国防教育与时俱进, 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

2.2 依靠法律, 明确责任, 增强全民国防教育贯彻落实的自觉性

2001年, 我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和相关机构的职责, 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准则。为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应当认真学习、宣传好《国防教育法》, 充分认识依法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促进国防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 增强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自觉性。同时, 还必须迅速建立和健全一个高度统一、上下贯通、纵横交织的国防教育组织网络, 确保国防教育人员、经费、职责和任务“四个到位”, 真正形成对国防教育的实施进行有力保障和约束的机制。

2.3 整合资源, 发挥优势, 增强全民国防教育渗透效果的生动性

一是对现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进行正常修缮或重建, 使其成为国防教育基地;二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三是在部分地方建立一些军事博物馆, 在确保“保住军事秘密”的前提下, 展出部分反映我军军事高技术的武器和装备,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四是通过邀请模范人物做报告、邀请军事专家作专题讲座, 以增强广大群众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2.4 科学谋划、创新形式, 增强全民国防教育专题活动的实效性

在我国国防教育的大系统中, 整体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架构。要下功夫从总体到局部, 从组织体制到教育对象, 从教育内容到实施方案, 悉心寻求这个大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的最佳组合方式, 谋划结构优势, 既有利于提高国防教育效益, 又有利于普遍运用和推广。要善于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进国防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不断推陈出新, 搞活国防教育, 增强全民国防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努力探索全民国防教育的长效机制, 切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2.5 找准节点、抓住契机, 把好全民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关联性

要找准节点, 抓住契机, 将全民国防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史为鉴, 警钟长鸣, 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加强全民国家安全观教育;要通过有效方式, 引导全民关注时事, 解读党的重大决策, 强化国家利益观教育;要科学引导, 将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 加强全民国防义务观教育和国防价值观教育。

国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 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国防, 维护和捍卫和平, 我们必须借鉴美国全民国防教育的有益经验, 全面树立大国防的观念, 将全民国防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实现教育的经常化、多样化、普及化和科学化, 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发展。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在全民国防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特点, 并对我国加强全面国防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国全民国防教育,比较,启示

参考文献

[1] 胡光喜, 陆华.中美两国《国防教育法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2007 (4) .

[2] 张正明, 罗静.中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及启示.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3] 刘秋生.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广西大学学报, 2005 (27) .

中美国际地位比较范文第6篇

2014年5月———2015年5月, 本人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肯特法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期间, 亲身体验了美国法学院在教学环境、课程教学、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办学特色。深刻体会到中美两种法律文化传统的碰撞。在访学过程中, 也对美国的法学教育体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一) 注重法律职业性训练

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是倡导人文教育和法学教育的分离。通常, 学生在学习法律之前已获得某个学院或者大学的本科学位。因此, 在美国大学里无关于法学的本科学习。学生学习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将来从事法律职业, 为了这个目标法学院的任务就是以法律职业性训练为主,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法律事务方面的能力。课程设计也主要围绕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实务技能展开, 以判例教学为主, 辅助以多种的法律技能训练。

(二) 主要以本科后教育为主

美国法学院的入学条件是:必须已获得某个学院或大学的本科学位。因此, 美国的法学教育具有研究生阶段的特点。美国的法学教育属于大学本科毕业后进行的一种以培养律师为目的的职业化教育, 美国的法学教育类似于MBA, 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 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法学理论, 所以, 美国法学院学生年龄都较大。

(三) 授予的学位名目较多

美国的法学教育如同医学教育一样很有特色, 采取的是职业教育模式。美国的法学教育其实是研究生教育, 属于大学本科后进行的一种以培养律师为目的职业教育。美国法学专业的学位共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法律硕士学位 (Master of law, 简称为LL.M.) 。第二种是法律博士学位 (Juris Doctor简称J.D.) 。这是美国法学院最主要的学位, 是给美国本土学生设计的一种学位, 学制一般为三年, 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 论文答辩通过后, 就可获得法律博士学位 (J.D.) 。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学位, 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型博士学位。一般来说, 美国法学院的学生获得法律博士学位 (J.D.) 后, 就具备了参加律师资格考试的条件 (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 简称LAST) , 如考试通过了就可直接到律师事务所执业。第三种是法学博士学位 (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 简称S.J.D.) 。这个学位是最高的一个学术性学位, 学制是三年以上, 还要撰写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大部分美国法学院明确规定, 只有在获得法律硕士学位 (LL.M.) 后, 才可申请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J.S.D.) 。

二、美国法学院的课程与教学

(一) 美国法学院的课程设置

美国法学院开设的课程与其法学教育培养的职业化人才目标一致。设置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法学院开设的课程一般都在100门以上, LLM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 J.D.为两年, 法学院的学生基本上要修够90个学分, 因此, 在美国学习法律是一项非常辛苦和严峻的挑战。其中, 宪法、侵权法、程序法和合同法是所有法学专业的必修课。另外, 肯特法学院还设置了专门针对如非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研究型课程。例如:《中国竞争法与美国竞争法之比较》。美国法学课程内容的划分也非常详细和具体。在众多的课程中教育实践课是美国法学教育的最大亮点。

(二) 美国法学院的教学方法

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以培养实用型的法律职业者为目标。因此, 在其法学教学中, 始终贯穿着讨论和辩论的内容, 美国的法学课堂大多是以讲坛为起点的椭圆形。这样设计是为了便于教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同时, 老师在课堂上可随时向学生提问, 以便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这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中美法学教育之比较

对中美法学教育比较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美两国的法律体系所代表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法系, 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正式基于两种不同法系的特点, 对中美法学教育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

(一) 相同之处

1. 中美两国法学院校和法学专业的学生众多

美国虽不是人口大国, 但律师人数却占世界律师人数总数的70%, 而且美国的大部分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学法律出身, 至今有44美国总统, 具有法学专业背景或从事法律职业出身的就有26位。美国的法学教育起步早、发展快, 法学院校自然就多。这就决定了美国是个法律大国, 目前美国有400多所法学院校。

2. 中美两国的法学教育都注重教育与科研相结合

中美两国的高等法学院校不仅注重教学, 而且还承担着法学的科学研究任务。这与欧洲一些国家不同, 中国的专门研究机构较少, 因而法学研究方面的力量主要集中于高等学校的法学院系中, 教师既是法学教育的承担者, 也是法学研究的主力军, 这与美国法学院承担的任务是一样的。

(二) 不同之处

1. 中美法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同

美国的法学教育是由全美律师协会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简称A.B.A.) 和美国法学院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Law School, 简称A.A.L.S.) 共同进行统一管理, 主要由全美律师协会负责。

2. 中美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同

美国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具有法律人特有的思维和技能, 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这就决定了美国的法学教育在性质上属于职业教育, 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律师, 因为在美国担任律师是从事其他法律职业的前提。如美国的法官都是从执业5年以上的优秀律师队伍中考核任命的。学生毕业后参加律师资格考试通过后, 就能从事以律师工作。因此, 法律职业人士的专业化是美国法律界最为重要的传统特征和美国法制建设比较健全的标志之一。

3. 中美法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同

第一, 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同。我国的法学教育统一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课程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设置的。各院校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美国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与美国法学教育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目标相一致。所以, 美国法学院注重开设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很多, 各法学院开设的课程一般都在100门以上, 其中宪法、侵权法、程序法和合同法是所有法学专业学位的必修课程。

第二, 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同。因受大陆法系的影响, 我国普遍实行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一方面与我国制定法特点相适应。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法律传统为成文法, 法律规则比较抽象, 对理论强的教材进行讲授, 有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法学原理和法律规则。另一方面与我国应试教育相适应。我国法学院校考察学生成绩一般都采取书面答卷形式, 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 因而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以培养实用型的法律职业者为目标。因此, 在其法学教学中, 主要以判例教学为主, 它的最大特点在于, 能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肯特法学院的课堂上, 每个教授都有一张带有学生照片的固定座次表, 上课时老师直接进入讨论程序, 而且随时点名提问, 这就使得那些提前不预习的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蒙混过关。因此, 每一个学生在上课前必须预习, 在通篇阅读教师预留的参考文章和选定的案例的基础上, 在课堂上才能畅所欲言。通过课堂的发言和讨论, 不但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把律师职业中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有机的融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摘要:本人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肯特法学院访学一年来, 通过对美国法学专业课程和法学教育体制的学习, 从管理体制、目标定位和教学模式几个方面与我国的法学教育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期对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有所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法学教育,职业化训练,目标定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功建.中美法学教育研究与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0 (3) .

上一篇:展览展示设计说明范文下一篇:怎么克服自卑心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