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2023-03-03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文化差异

近年來,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日益紧密,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世界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双方不仅在经贸往来方面对的经济社会产生影响以外,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及未来走势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就当前中美贸易发生的摩擦,分析背后的原因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 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背景

自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就在曲折中发展。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特朗普政府以美在中美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为由,采取了针对中国一系列的行动。此次“贸易战”可追溯到2017年8月14日对中国开展301调查。为了避免进一步升级,中美先后进行了几次磋商,但“在一些问题上分歧仍然较大”;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中美双方已形成的共识,批准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并威胁中国,若继续反击,将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作为回应,中国将不得不采取“数量型和质量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反制,且中美双方此前磋商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再有效。至此,中美贸易摩擦正式升级为贸易战。

2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大国之争不管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从军事、科技、产业,其争得是世界话语权,也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于是,有人说中美贸易战实质是第四次产业革命领导权之争,也有人说是快速发展的中国与老牌守成的美国的全球战略竞争,还有人说是不同文明之争。不管是什么,美国已全面对中国进行了施压、围堵和遏制。

2.1 在经济上施压中国

在经济领域给中国施压主要表现:一是亚太再平衡战略。奥巴马主政时期阻挠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扰乱和孤立的战略。其目的就是通过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制造区域不安定的紧张局势,使得国外不敢在中国投资而把资金转向美国。同时,拟废除世界贸易组织,推行把中国孤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战略。最终以南海仲裁案的失败为标志而告终。二是对中国贸易战。特朗普上台后利用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对中国展开的一对一的贸易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在经济上再次孤立中国,打破中美贸易的日益紧密的关系,然后通过自己的霸权重新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贸易体系。同时,宣传中国威胁论和意识形态论,使“一带一路”的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戒心,并通过颜色革命和军事渗透颠覆别国政权。

2.2 在政治上挤压中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各个方面彰显了自己的实力。为了挤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美国真是绞尽脑汁。重视同盟关系,强化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的军事同盟。升级安全伙伴关系,力图把美国的准盟国变成盟国,把安全伙伴关系变成准军事同盟。在价值取向上,联合欧盟、日本,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有美国政客曾扬言:“将同英国、欧盟和日本分别进行有关贸易协定的谈判”,更有美国媒体妄言“抱团”挤压中国。

2.3 在地缘上围堵中国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重视印度牵制中国的战略价值,认为美印“会成为美国在21世纪最具决定性的伙伴关系”,并推行“印太战略”,联合澳、日、印进行军事演习,试图在地缘上对中国形成“C”形包围,并在外交上对中国友好的国家进行遏制试图进一步围堵中国,比如:停止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援助,指责菲律宾不是民主国家,推动和朝鲜的友好关系,拉拢俄罗斯遏制围堵中国等等。

2.4 在军事上挑战中国

在军事上,美国建立所谓“三条”岛链,即:“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挑战中国的军事存在,试图来封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招摇海上、炫耀武力,试图在军事上挑战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向中国台湾出售先进武器,通过“中国台湾旅行法”,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势必导致中美双方的军事对立。

2.5 在文化上侵略中国

在文化上,美国极力宣传和倡导他们的价值观,制造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冲突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世界电影工厂,好莱坞的电影一直以来雄霸着世界电影市场。中国是美国影视行业最大的海外市场。一方面实现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宣传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2017年,美国出品影片在中国的收入共计34亿美元,比2016年的27亿美元增加了25%。而中国电影在美国市场2017年的票房收入加起来只有100多万美元,差异巨大。此外,美国大众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充斥着中国市场。

3 中美文化差异表现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美国是一个仅有200多年的西方国家,两国文化相差巨大。主要表现在:

(1)文化观念不同。中国的文化观念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为主要核心,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而美国的文化观念主要继承了欧洲文化中基督教的新教思想,主张自由、平等,追求个人主义,维护个人利益。

(2)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语言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文化是影响人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因素,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美国人则和中国人刚好相反,喜欢分析性思维,强调先部分,从小到大的方式排序。

(3)风俗习惯不同。数字本来是用来算术的一种计算符号,不同的民族给予数字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使数字一下子神秘化了。从不同的数字符号看出中美两国风俗习惯的不同。比方说,数字6,在中国6代表“顺”,“顺利”的意思;中国人不喜欢4这个数字,这两数字是汉字的谐音“死”意思。美国人则喜欢,4这个数字,它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基督教4代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6美国人就不喜欢,往往与不幸联系在一起,在圣经6代表兽性、罪恶之意。

(4)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中美文化差异的最突出、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主要信仰的是佛教,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影响力已根深蒂固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之中,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愿佛祖保佑等等。在美国,主要信仰基督教,美国几乎80%的民众信仰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美国的文化,它是美国人精神支柱,从历届当选的美国总统可以知道,宗教势力在美国政治背后的影响力。在美国文化中,常用的一句话,“God bless you”汉语意思就是,“愿上帝保佑你!”

4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中美文化的差异

第一,政治文化差异。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集团的利益,而并不是为了美国民众摇旗呐喊。美国的政治文化是靠一种政治传统维系起来的多样化的人群,它代表了各方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所以利益集团通过培植自己的政治代言人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主要来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红色革命文化为源头,以及现代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的实践文化组成。它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因此,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道路也导致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第二,战略文化差异。战略文化是影响战略制定的最稳定、最关键性制约因素。无论是美国政府的更迭,还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影响,美国都很难消除对我国的战略顾虑,甚至是敌意。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济运行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的贡献超过美欧日总和。从全球发展战略考量,美国不愿看到一个如此发展之快的中国,也不愿意选择这样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防止中国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把中国作为自己的战略打压对手,最合适不过。受冷战思维的影响,美国不会让一个与自己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壮大,这是美国的主要战略意图。此外,美国还在国际社会抹黑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抵制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圈,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时,抨击中国人权,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些都是美国从战略上对中国做的一些部署,不愿见到一个发展强大的中国。

第三,法律文化差异。中美贸易摩擦的起点是,美国基于“301”调查,致使中美贸易摩擦走到了贸易战的边锋。在调查报告中,美方认为中国使用合资要求强制或迫使美国企业转让技术。现实中,是由于一些行业的限制,外商只能以技术股合作的投资经营。在美国,所签订贸易领域的国际协定,并不能自动生效,往往会产生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这就影响了国际协定约束力。而很多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由于现存的WTO多边体制所存在的缺陷性,美国就利用这种缺陷制定了很多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都是在相关框架下进行贸易,但在很大程度上贸易政策是受国内法律的制约,使美國对中国贸易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不断。

第四,消费文化差异。消费文化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人们的消费观念喜欢把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投资,而美国人则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在中国,人们喜欢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美国,人们喜欢超前消费,“今朝有酒今朝醉”、穿名牌。除此之外,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大量美国人前来旅游。从上看出,中美消费文化差异,致使双方在进出口领域比重不同。中国主要对美出口家电产品、轻工业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因此,美国对中国的产品相对进口量大。同时,美对高科技领域的管制,致使逆差加大,形成贸易摩擦。

总之,中美贸易摩擦,我们不能只关注数量和规模更要看到摩擦的本质。或许了解了两国文化差异,为妥善解决两国贸易摩擦,何尝不是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芳,丁一凡.从中美文化差异角度论中美贸易摩擦成因[J].沈阳大学学报,2014,(6):422-424.

[2]陈继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原因、本质及中国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2018,(9):72-81.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2篇

2、中西文化差异视觉下英语课堂不确定性规避现象分析

3、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4、中美悬疑剧女性身份与小镇地域性的构建

5、中美文化差异下的影视表现差异

6、郝思佳与王熙凤的平行比较

7、从《绝望的主妇》看中美婚姻观和家庭观的不同

8、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

9、从《对话》栏目看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10、从中美文化差异看《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

11、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

12、从直观教学中体悟质性研究方法

13、中美身势语之文化差异分析

14、中美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15、从谭恩美作品解析中美文化的冲突、交际与重构

16、关于跨文化交际中道歉策略研究的综述

17、《三体》原著和英译本中的女性主义观

18、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

19、中国文学外译中“直译”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及时代因素

20、跨文化旅游态度和行为研究:技术、方法和启示

21、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2、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刮痧》中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23、赛珍珠《同胞》的社会性别解读

24、中国人觉得美国没文化?

25、浅谈《喜福会》中中美家庭观的差异

26、企业员工中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7、从文化维度探析海外企业的文化差异

28、文化差异对我国跨境电商营销的影响与策略①

29、从会话打断角度分析中美两国面子需求的差异

30、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31、浅析当代中美儿童电影的文化差异

32、文化距离对中国图书版权出口影响实证研究

33、他者视域下国家话语的媒介叙事与传播

34、从李宁和耐克电视广告看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35、双重形象,异域文化融合的象征

36、浅谈美籍华人女作家谭恩美的民族情结

37、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中美身体语言对比研究

38、从中美广告中看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39、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来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

40、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网络征婚广告的文化差异

41、浅析中美家庭女性教育的成长环境

42、《红高梁家族》中的戴凤莲与《飘》中的郝思嘉形象比较研究

43、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美日文化冲突分析

44、从婚礼仪式看中美文化差异

45、从人力资源角度解决跨国公司的文化冲突

46、以“称赞”为例谈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47、文化和自由意志:基于结构方程的中美差异研究

48、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49、商务活动中的中捷跨文化交际冲突及应对策略探究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3篇

作为世界强国, 中国和美国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对于世界各国都有深远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然而, 囿于各自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相去甚远, 它们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校园建筑的不同

美国建筑物, 包括学校和政府机构都是无边界的, 没有围墙, 完全向社会开放, 即使有篱笆, 也是低矮不阻挡视线的。美国人天性开放坦率, 倡导自由和竞争, 而这种开放式建筑结构则反映了美国居住文化的理念, 代表了外在的开放和内在的封闭。而中国的校园则被高高的围墙或铁篱笆围绕和封闭起来, 独立于外面的社会变成一座座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这种校园围墙文化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谨慎和防备, 所以对外封闭, 对内开放。

美国校园的行政办公室就在教学楼中, 从外观和装潢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很难辨认出哪间是校长办公室, 这无疑体现了美国人的平易近人和众生平等观念, 以及教学管理是为了服务教学的理念。而在中国的校园, 气派的行政楼总是处于中心位置, 从建筑风格和装潢设施都和教学楼截然不同, 这种醒目时刻提醒人们管理层的地位和权威, 将教学和管理本末倒置。

二、教学方式的不同

美国高等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校园文化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学校通过信贷体系和灵活的学制给予学生们较大的空间和自由, 师生平等, 校园风气轻松。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勇于质疑, 重点培养责任感、创造性和思辨精神。教学方法多样, 课堂以个案分析和分组讨论为主, 考试考察方式灵活。校园各种学生组织林立, 学生们热衷于组织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从资金和条件上大力支持。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培养了对于学业的兴趣, 得到了个人的发展, 充分放松身心, 体验到民主和自由的价值。

传统的中国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伸, 教师们受到既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的束缚, 以及简陋落后的教学设备的制约, 只能依赖有限的条件照本宣科, 大多使用讲解、提问/回答、背诵、笔记、任务型等教学法, 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学生们还是被动接受的情况居多, 尽管基础和理论知识较为扎实, 但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较差, 属于考试学霸型。课后活动单一, 基本在教师或社会组织的组织下参加既定的集体活动, 选择性较小。

三、独立自主的不同

美国学生非常独立, 讲求个性和自我奋斗, 追求“美国梦”, 无论家境如何都基本靠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他们认为父母把他们抚养成人就已经尽到了责任, 父母和成年儿女 (超过18岁) 之间没有必然的供养关系和义务, 一切都要依赖自己的努力奋斗, 可以从父母那里继承姓氏但不包括财产。同学和朋友之间, 甚至恋人间也大多采取AA制。除了经济独立, 美国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强, 对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规划清晰, 对社会和国家具有一定的责任感, 这和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中国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 不仅学费和生活费大多依赖父母供给, 连选择学校、确定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或主动或被动地交给父母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薄弱;意志和内心脆弱;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较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包容性;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责任感和安全感。从小被父母照顾得太好, 保护得太严密, 难免沦为“永远不能断奶的大小孩”。

在充分了解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之后, 笔者想给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提几点建议:

1) 希望大学的管理者们在关注分数的同时关注积极进取的正能量校园文化的营造。毕竟这里的学生风华正茂, 处于人生的定型期, 他们对于精神的追求更强烈, 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2) 营建绿色校园, 杜绝校园暴力, 吸食毒品和聚众赌博等恶性事件。引导学生自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树立榜样正面教育, 输入正能量。加强学生管理和心理疏导,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防止抑郁症的出现。

3) 加强财政投入, 改革学制,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放宽对教师的束缚, 大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行教学改革, 使教学法更为先进, 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改善生活和教学条件, 课程设置更为灵活机动, 加强跨专业选修课的发展, 使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4) 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 设立“2+2”双学位或“2+3”本硕连读的培养机制, 在教育上与国际接轨, 充分发挥中西合璧的教育优势互补, 积极进行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

少年强则中国强, 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关乎青年人才的培养, 更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如何营造一个良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折射, 所以必然受到后者的制约与影响, 并与其保持基本一致;反之, 社会主流文化也受到大学校园文化的推动和引领。中美两国因为在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各自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试图得出主要差异并对营造和引导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4篇

我知道,一个传统的中国婚礼的准备是很复杂的。西方的婚礼是相对简单但很浪漫。他们更注重庄重、神圣的。教堂,婚礼的誓言,结婚戒指是更重要的。婚礼的高潮,新娘的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然后夫妻交换戒指并接受祝福他们的亲戚。 To the Chinese people , wedding must grand and lively, usually they would invite a lot relatives and friends. So the wedding location always choose the hotel which is convenient of traffic and capacious of space.

对中国人来说,婚礼必须隆重热闹,他们通常会邀请很多亲戚朋友。所以婚礼的地点总是选择酒店是交通和广阔的空间,方便。

The westerners prefer church or other places which are quiet . The wedding is in perfect order but not so lively as Chinese

西方人喜欢教堂或其他地方,安静。婚礼是在完美的秩序却不像中国那样活泼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fea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gaudy . We always think that more people come to the wedding , the greater the face . So perhaps the guests care little about the food ,but enjoy the process of ceremony.

传统的中国婚礼宴会更注重华丽。我们总是认为更多的人来参加婚礼,大脸。所以也许客人很少关心食品,但享受仪式过程。

The westerners ‘ wedding are more simple but romantic . They usually invite some of their relatives and best friends. The feast always is a outdoors party.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均衡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之后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中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原因及政策进行比较分析,试图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义务教育均衡上存在的异同,从中借鉴一些适合我国的经验与措施,提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中国 美国

一、中美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状比较

教育不均衡的表现,通常体现在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不平衡。一个国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得以实现。在纵向维度上,主要体现在均衡的对象上,如区域、校际以及群体之间的均衡问题;在横向维度上,主要体现在均衡的内容上,如教育机会、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的均衡问题。

(一)中美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纵向维度比较

在纵向维度上,美国义务教育区域间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各州之间以及一州内的各学区之间;与之相对应的,我国义务教育的不均衡表现为全国各省(市)间、省际内的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此外,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区域不均衡还表现在城市与农村地区间的差距。校际差距除体现在不同区域内同类学校之间,还体现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别学校之间。群体间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普通儿童与弱势群体间的差距。美国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子女、黑人和少数民族的子女、残疾儿童及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而中国的弱势群体主要有偏僻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尤其是女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

(二)中美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横向维度比较

在横向维度上,中美两国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大体相同,大多表现在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的不均衡上。其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诸多方面。

二、中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比较

(一)中美在教育立法保障上的差异

1.对教育均衡的阐述方式不同

美国是较早关注教育机会均等的国家之一。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提供了关于低收入家庭子女或弱势群体儿童的资助方式。与美国相比较,我国在教育立法中关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阐述过于笼统,更多的是应然性与目标性的规定,而缺少如何保障规定得以实施的实然性与操作性的措施。

2.教育立法着眼点的清晰程度不同

无论是从法案的具体名称还是内容上,美国在不同时期颁布的教育法案的着眼点都十分清晰,为法案后续的实施工作奠定了基础。与美国相比较,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涉及的内容较广,重点不够突出,难以体现工作开展的阶段性,给法律条款的落实工作带来很大障碍。

(二)中美在财政政策支持的差异

1.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模式不同

我国现行的“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是典型的分散模式。由于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导致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公共资金分布极不平衡。而美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是介于集中模式与分散模式之间的相对集中模式。

2.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不同

美国形式多样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大多采用因素法客观地确定各学区的拨款额,且每种形式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便于各级政府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转移支付形式。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不多(主要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大类),且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三)中美在教育补偿政策上的差异

美国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美国联邦政府为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民权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补偿教育计划,即面向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一系列经济补偿以及特殊的教育服务等文化补偿。目前我国对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主要以工程和政策文件形式推进,侧重于保障儿童入学机会的均等,而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注不够,同时在如何根据不同弱势群体的不同需求提出有针對性的教育补偿方式方面还有待完善。

三、美国义务教育均衡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完善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解决一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政策导向是关键,立法保障是基础。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应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益的统一,从追求教育机会平等向追求教育结果均等过渡。

(二)加大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应确保教育投入总值的充足,即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重心,通过加大省级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来缩小地方各地区间教育投入的差距。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协调作用,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各级政府责任与财力投入不对称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而且也能减轻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压力。

(三)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文化补偿,完善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

我国现有的关于弱势补偿的教育政策主要以经济补偿为主,较少关注对弱势群体的文化补偿,同时也缺少一定的法律保障和配套的监督保障机制。在保证处境不利儿童均等入学机会的前提下,应密切关注在文化不利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儿童的心理情绪及各方面的特殊需要,即所谓的文化补偿。

【参考文献】

[1]尹玉玲.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 2005(12):14-18.

[2]张玉永,刘丽彩.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制度变迁分析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9(8):62-63.

[3]杨颖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视点[J].教学与管理, 2002(22):3-4.

[4]李丹.二战后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10-25.

[5]王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03(10):4-9.

[6]杜洪琳.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20-27.

上一篇:音乐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教师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