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30

中美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文化差异

近年來,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日益紧密,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世界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双方不仅在经贸往来方面对的经济社会产生影响以外,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及未来走势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就当前中美贸易发生的摩擦,分析背后的原因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 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背景

自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就在曲折中发展。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特朗普政府以美在中美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为由,采取了针对中国一系列的行动。此次“贸易战”可追溯到2017年8月14日对中国开展301调查。为了避免进一步升级,中美先后进行了几次磋商,但“在一些问题上分歧仍然较大”;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中美双方已形成的共识,批准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并威胁中国,若继续反击,将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作为回应,中国将不得不采取“数量型和质量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反制,且中美双方此前磋商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再有效。至此,中美贸易摩擦正式升级为贸易战。

2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大国之争不管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从军事、科技、产业,其争得是世界话语权,也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于是,有人说中美贸易战实质是第四次产业革命领导权之争,也有人说是快速发展的中国与老牌守成的美国的全球战略竞争,还有人说是不同文明之争。不管是什么,美国已全面对中国进行了施压、围堵和遏制。

2.1 在经济上施压中国

在经济领域给中国施压主要表现:一是亚太再平衡战略。奥巴马主政时期阻挠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扰乱和孤立的战略。其目的就是通过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制造区域不安定的紧张局势,使得国外不敢在中国投资而把资金转向美国。同时,拟废除世界贸易组织,推行把中国孤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战略。最终以南海仲裁案的失败为标志而告终。二是对中国贸易战。特朗普上台后利用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对中国展开的一对一的贸易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在经济上再次孤立中国,打破中美贸易的日益紧密的关系,然后通过自己的霸权重新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贸易体系。同时,宣传中国威胁论和意识形态论,使“一带一路”的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戒心,并通过颜色革命和军事渗透颠覆别国政权。

2.2 在政治上挤压中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各个方面彰显了自己的实力。为了挤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美国真是绞尽脑汁。重视同盟关系,强化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的军事同盟。升级安全伙伴关系,力图把美国的准盟国变成盟国,把安全伙伴关系变成准军事同盟。在价值取向上,联合欧盟、日本,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有美国政客曾扬言:“将同英国、欧盟和日本分别进行有关贸易协定的谈判”,更有美国媒体妄言“抱团”挤压中国。

2.3 在地缘上围堵中国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重视印度牵制中国的战略价值,认为美印“会成为美国在21世纪最具决定性的伙伴关系”,并推行“印太战略”,联合澳、日、印进行军事演习,试图在地缘上对中国形成“C”形包围,并在外交上对中国友好的国家进行遏制试图进一步围堵中国,比如:停止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援助,指责菲律宾不是民主国家,推动和朝鲜的友好关系,拉拢俄罗斯遏制围堵中国等等。

2.4 在军事上挑战中国

在军事上,美国建立所谓“三条”岛链,即:“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挑战中国的军事存在,试图来封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招摇海上、炫耀武力,试图在军事上挑战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向中国台湾出售先进武器,通过“中国台湾旅行法”,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势必导致中美双方的军事对立。

2.5 在文化上侵略中国

在文化上,美国极力宣传和倡导他们的价值观,制造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冲突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世界电影工厂,好莱坞的电影一直以来雄霸着世界电影市场。中国是美国影视行业最大的海外市场。一方面实现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宣传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2017年,美国出品影片在中国的收入共计34亿美元,比2016年的27亿美元增加了25%。而中国电影在美国市场2017年的票房收入加起来只有100多万美元,差异巨大。此外,美国大众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充斥着中国市场。

3 中美文化差异表现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美国是一个仅有200多年的西方国家,两国文化相差巨大。主要表现在:

(1)文化观念不同。中国的文化观念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为主要核心,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而美国的文化观念主要继承了欧洲文化中基督教的新教思想,主张自由、平等,追求个人主义,维护个人利益。

(2)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语言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文化是影响人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因素,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美国人则和中国人刚好相反,喜欢分析性思维,强调先部分,从小到大的方式排序。

(3)风俗习惯不同。数字本来是用来算术的一种计算符号,不同的民族给予数字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使数字一下子神秘化了。从不同的数字符号看出中美两国风俗习惯的不同。比方说,数字6,在中国6代表“顺”,“顺利”的意思;中国人不喜欢4这个数字,这两数字是汉字的谐音“死”意思。美国人则喜欢,4这个数字,它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基督教4代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6美国人就不喜欢,往往与不幸联系在一起,在圣经6代表兽性、罪恶之意。

(4)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中美文化差异的最突出、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主要信仰的是佛教,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影响力已根深蒂固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之中,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愿佛祖保佑等等。在美国,主要信仰基督教,美国几乎80%的民众信仰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美国的文化,它是美国人精神支柱,从历届当选的美国总统可以知道,宗教势力在美国政治背后的影响力。在美国文化中,常用的一句话,“God bless you”汉语意思就是,“愿上帝保佑你!”

4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中美文化的差异

第一,政治文化差异。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集团的利益,而并不是为了美国民众摇旗呐喊。美国的政治文化是靠一种政治传统维系起来的多样化的人群,它代表了各方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所以利益集团通过培植自己的政治代言人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主要来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红色革命文化为源头,以及现代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的实践文化组成。它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因此,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道路也导致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第二,战略文化差异。战略文化是影响战略制定的最稳定、最关键性制约因素。无论是美国政府的更迭,还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影响,美国都很难消除对我国的战略顾虑,甚至是敌意。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济运行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的贡献超过美欧日总和。从全球发展战略考量,美国不愿看到一个如此发展之快的中国,也不愿意选择这样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防止中国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把中国作为自己的战略打压对手,最合适不过。受冷战思维的影响,美国不会让一个与自己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壮大,这是美国的主要战略意图。此外,美国还在国际社会抹黑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抵制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圈,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时,抨击中国人权,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些都是美国从战略上对中国做的一些部署,不愿见到一个发展强大的中国。

第三,法律文化差异。中美贸易摩擦的起点是,美国基于“301”调查,致使中美贸易摩擦走到了贸易战的边锋。在调查报告中,美方认为中国使用合资要求强制或迫使美国企业转让技术。现实中,是由于一些行业的限制,外商只能以技术股合作的投资经营。在美国,所签订贸易领域的国际协定,并不能自动生效,往往会产生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这就影响了国际协定约束力。而很多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由于现存的WTO多边体制所存在的缺陷性,美国就利用这种缺陷制定了很多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都是在相关框架下进行贸易,但在很大程度上贸易政策是受国内法律的制约,使美國对中国贸易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不断。

第四,消费文化差异。消费文化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人们的消费观念喜欢把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投资,而美国人则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在中国,人们喜欢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美国,人们喜欢超前消费,“今朝有酒今朝醉”、穿名牌。除此之外,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大量美国人前来旅游。从上看出,中美消费文化差异,致使双方在进出口领域比重不同。中国主要对美出口家电产品、轻工业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因此,美国对中国的产品相对进口量大。同时,美对高科技领域的管制,致使逆差加大,形成贸易摩擦。

总之,中美贸易摩擦,我们不能只关注数量和规模更要看到摩擦的本质。或许了解了两国文化差异,为妥善解决两国贸易摩擦,何尝不是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芳,丁一凡.从中美文化差异角度论中美贸易摩擦成因[J].沈阳大学学报,2014,(6):422-424.

[2]陈继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原因、本质及中国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2018,(9):72-81.

中美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

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以我为主、保障产能、立足国内、科技支持、适当进口”的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美国是中国粮食进口的重要来源国之一,确保中美粮食贸易平稳发展,对保障中国粮食供应、拓宽中国粮食安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粮食贸易现状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粮食的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美粮食竞争性强,中国竞争力较差;双边粮食贸易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且兼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针对中美两国贸易特点,中国应在发展中美粮食贸易过程中,审慎把握形势,针对不同贸易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贸易策略。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贸易;贸易互补性;国际竞争力

文献标识码:A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4.13

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2013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2016年,粮食产量达61 623.9万吨,虽然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减幅0.8%),仍稳定在6亿吨以上。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亦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且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已经跌破90%。[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在农村调研时强调,“自己的饭碗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解决”。[2]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政府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思路,将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概括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3]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额已达到414.20亿美元。其中,美国是中国粮食进口的最重要来源国之一,[4]近6年(2010—2016年)中国从美国粮食进口量占中国粮食总进口量的平均份额达到35%。加强中国与美国之间粮食贸易往来[5],确保中美粮食贸易平稳健康发展,对保障中国粮食供应、拓宽中国粮食安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6]

近年,许多学者主要基于贸易结构及贸易特征对中美农产品贸易进行研究,其中对两国农产品贸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热点。[7]因为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同美国之间有很大区别,而且从口粮消费的组成来看,中美也有不小差距,所以,针对农产品贸易而言,两国具有结构不协调问题;[8]当下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究其根源,人们对农产品存在质量方面的不同需求,却不是相关的消费偏好问题。[9]还有学者借助贸易指数对两国贸易情况进行计算,认为中美在相关贸易方面,竞争性较弱而互补性较强。[10]从现有文献看,目前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各细分品类的贸易特点研究较少,尤其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重点品种——粮食,對中美粮食贸易历史演进、影响因素和结构变动的研究尚属不足。为此,本文依据2010—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互补性指数,对两国不同种类粮食贸易特点和结构的研究与探讨,立足于这些特点确定与其相应的贸易方式和贸易策略,以推动两国粮食贸易更加精细化发展。

一、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现状分析

对“粮食”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尚有不同认识。本文采用国内通用的“粮食”口径,即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参考中国海关协调编码制度(HS2007)的商品分类,把薯类(0701马铃薯,0714木薯、甘薯)、谷物(1001小麦,1002黑麦,1003大麦,1004燕麦,1005玉米,1006稻谷,1007高粱,1008其他谷物)和豆类(0713豆类,含豌豆、鹰嘴豆、绿豆等,1201大豆)共12种品目作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并以出口国报告的数据为基准。总体上,中国—美国粮食贸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中美粮食贸易规模增长逐步放缓。中国是美国第一大粮食出口市场,表1数据显示,2010到2012年,美国对中国的粮食出口发展很快,规模由117.30亿美元提高为172.84亿美元,增长了4735%;但自2014年起,美国对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出现大幅下降,2015年进口增长率为-1735%。2012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粮食贸易规模达118亿美元,但2016年跌至0.68亿美元,其中2015年下滑最为迅猛,达-220%。中美粮食贸易逆差亦从2010年的11671亿美元扩大到2016的15223亿美元,其中2014年为最高峰,贸易逆差高达18345亿美元,2013—2016年随着美国出口增长趋缓,中美两国贸易逆差亦逐渐减少。

第二,中国常年处于贸易劣势地位。就中美全部出口贸易而言,2010—2016年,由美国到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占据了全部数额的约12%;由中国到美国的粮食出口额仅占全部份额的近0.02%,两者相差多达11%,所表现出的差距较大。

第三,中美粮食贸易结构单一。如表2所示,2016年,中国出口美国粮食以豆类(0713)为主,占中国粮食出口总额的45.55%;排名前三的还有大豆(1201)、薯类(0714),共占到98.72%。从美国出口至中国的粮食类型单一、结构不均衡,其中,大豆(1201)占据了我国粮食进口额的89.84%,排名前三的还有食用高粱(1007)、小麦(1001),占到粮食进口额的99%。

因此,当下中国与美国的粮食贸易逆差很大,且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但已有放缓趋势,进出口粮食种类不协调。唯有全面研究两国在贸易方式上的特点,针对不一样的粮食品种,使用特定的方式,才可能妥善处理以上问题。

二、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结构特征

(一)中国与美国粮食的比较优势分析

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就是某国家的全部出口额中,某种产品所占据的比例同这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全球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之间的关系。若这一数字越大,就代表该国在这种产品上的出口活动更具有竞争力。公式如下:

RCAij=Xij/XkjXiw/Xkw

式中,Xkj代表j国全部的出口额,Xij代表j国i类产品的出口份额,Xkw代表全球全部的出口数额,Xiw代表全球i类产品的出口额。若RCA>1,则意味着j国在该种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若RCA>2.5,则意味着j国在该种产品的出口上占据十分显著的比较优势;若1.25

中国与美国的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2010—2016年,中国粮食RCA指数绝对值均在1以下,总体平均水平在0.068左右,而美国粮食RCA指数虽然存在波动,但均大于1,总体水平维持在314左右。由此可知,在粮食出口领域,伴随我国出口份额绝对值的持续降低,总体上没有比较优势,竞争力远远不及美国。美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十分显著,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状况。

协调编码制度(HS)分类下中国与美国粮食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

知,相对美国而言,中国没有具有极强竞争优势的粮食产品。中国粮食类RCA较高的是薯类(0701、0714),且近年呈持续攀升态势, 2016年达到0676。豆类(0713)RCA从2011年的1.102下滑到2016年的0.383,跌幅较大;稻谷(1006)RCA近年呈震荡走势, 2014年以后在0.2之间徘徊。其他类别的粮食RCA则普遍在0.01以下,大麦、燕麦在2014年以后已趋近于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玉米(1005)、食用高粱(1007)以及大豆(1201)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虽然在不同的年份有明显的波动,但RCA都保持在4以上。以食用高粱为例,2014年以来RCA维持8以上。薯类(0701和0714)、小麦(1001)、稻谷(1006)、其他谷物(1008)的RCA指数虽有波动但大多都呈下降趋势。最不具竞争优势的是大麦(1003),2016年其RCA只有0256。从整体上看,美国虽然粮食RCA指数在某些细分类别不能维持较高水平,但整体的竞争优势优于中国,近乎每一细分章节粮食的RCA都要高于中国。

(二)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互补性分析

对于全球贸易而言,某国家会运用专业化的手段完成某种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制造与出口活动,同时进口国内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商品。若两国在这些商品方面彼此互补,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较好的贸易发展潜力。可以借助贸易互补性指数考察进口与出口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其公式為:

CCij=RXSki*RMXkj

其中:

RXSki=Xkiw/XiwXkww/Xww,RMSkJ=MKiw/MwwMkww/Mww

式中,RXSki代表i国在k种产品上的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体现出该国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状况;在结构上,RMXkj同RXSki大致相似,体现着进口某一产品的国家的进口强度,即进口国在该种商品上的比较劣势。若某国常见的出口商品种类同其他国家进口的情况相似,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较大的互补性指数;若不相似,那么它们之间就没有显著的互补性指数。也就是说,国家之间在进出口方面的互补性越大,指数也就相应增大。

以中国为出口国和以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两国粮食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5。从表中可知,以美国为出口国,美国在薯类(0701、0714)、黑麦(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具有出口优势,特别是黑麦和其他谷物,中美贸易互补性

指数区别很显著,这代表着两国在这些产品上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三)中国与美国粮食产业内贸易分析

Lloyd、 Grubel首次提出G-L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它可以用来衡量某种产业中的贸易程度。公式如下:

GLi=1-Xi-MiXi+Mi

式中,GLi指i商品或产业的贸易指数,Xi指第i种商品或产业的出口值,Mi指第i种商品或产业的进口值。该指数取值在0到1之间,若为0,意味着全部产业间贸易;若为1,意味着全部产业内贸易。若大于0.5,意味着产业内贸易具有优势;若小于0.5,意味着产业间贸易具有优势。

中美两国粮食的G-L指数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见,产业内贸易占优势的粮食仅有豆类(0713),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近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016年达0.95。剩余种类的粮食则一般具备产业间优势。近年粮食领域的贸易结构也出现了变动。如大麦(1003),2014年和2015年产业内贸易指数维持在0.4左右,2016年回落到0.12;稻谷2014年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6,尚属存在一定的产业内贸易优势,但2016年却急速接近于0,成为产业间贸易优势。从时间走向的整体大势来看,就粮食贸易而言,中国与美国正从产业内贸易逐渐转变为产业间贸易,代表有小麦(1001)、大麦(1003)、燕麦(1004)、稻谷(1006),维持产业内贸易的有豆类(0713)。剩余种类的粮食还保持着产业间贸易。总的来说,中美粮食贸易表现出产业内贸易较弱、产业间贸易较强的特征。

三、中美粮食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有许多因素会对我国粮食进出口产生作用,作用最为显著的因素如下:

(一)资源因素

1.耕地资源

粮食进出口活动的根基在粮食生产,也可说是农业生产,这种生产离不开土地,所以耕地的状况会对粮食贸易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我国总共有960万km2的国土面积,美国同我国差别不大,也有983万km2的国土面积,仅仅多出23万km2,然而就耕地资源来看,美国为160万km2,而我国仅有112万km2,较之前者少了30.32%。从人均耕地来看,美国为0.51 hm2,而我国是它的1/6,仅为0.08 hm2,全球人均耕地约0.2 hm2,亦为我国的247倍,因此,就人均这一意义而言,我国耕地严重匮乏。[11]

2.水资源

粮食生产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支持。我国年均水资源为28 400亿m3,美国为30 690亿m3,为我国的1.08倍,就人均而言,我国平均每人占有2 00471 m3的水资源,而美国为9 589.10 m3,为我国的5倍,可见,我国的水资源较为匮乏。

3.人口因素

中美两国具有相似的耕地面积、国土面积和水资源占有量,然而在人均意义上,这些方面差距悬殊,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占全球人口

的20%,美国人口总数仅为我国的1/4,少了约10多亿人。因此,我们要用全球8%的耕地满足全球20%人口的需求,问题十分严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大多都被国内人口消费掉了,很少能用于出口。

(二)汇率因素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起伏势必影响两国的粮食贸易活动,该汇率的上升会增加我国进口美国的粮食。[12]同时,就粮食贸易而言,香港、日本、英国、欧盟等也同我国有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美元、港币、欧元、英镑、日元等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持续降低:1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在1994年为86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却变为6.31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在2005年为10.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却变为8.11元;2005年到2015年,港元的汇率从1.05元变为0.81元;2006年到2015年,英镑的汇率从15.06转变为10元;仅日元汇率有所增加,然而增加并不显著。我国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会随人民币的升值而提高,势必会影响其他国家居民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导致出口规模持续降低。相反,我国要进口外国商品,只需要花费较少的人民币即可完成外币的兑换,所以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降低,导致我国居民对进口的需求大幅上涨,规模持续扩张。就算我国货币的升值并没有引起出口产品外币价格的提高,但所取得的外汇收入却不能兑换大量的本币货币,出口商的获利情况很不理想,必然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

(三)科技因素

从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粮食市场份额看,从世界粮食竞争力来看,中美两国差距悬殊,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粮食附加值不高、科技水平较低。[3]我国粮食生产依旧保持着以往老旧的种植培育技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化肥当季利用率、科技转化率仅在30%~40%之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却高达70%。同时,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偏低,国家尚未构建出健全的农业创新制度,也使得我國粮食单位产量不高,劳动效率很不理想。

(四)农业生产方式

粮食生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粮食生产效率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粮食生产形式方面,美国主要使用商业化的家庭农场方式,拥有超过200万个农场,近几年来“公司农场”数量持续上升,已经超过7万个,在美国的全部农场中,无论销售金额还是占地面积,这种农场都占据很可观的比例。美国的粮食种植方式多为生产带,比如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等,这种形式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在粮食销售方面,美国多采取“从土地到餐桌”的模式。比如,在食品销售方面就构成了从给予农资、收购和加工农产品,到零售批发,最终走向政府食堂的一体化方式。

规模化、产业化、产品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高是美国粮食生产的典型特点,粮食产业在美国可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我国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为规模较小的小农经营,生产分散,依靠人力完成精细耕作是其主要特点,机械化程度很低。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1)中国和美国在粮食进出口方面很不平衡,我国的贸易逆差严重。总的来看,从2010到2016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始终以进口粮食为主,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但这一差额正缓步降低。我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尽管出口额在持续上涨,但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贸易逆差。(2)较之美国,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较低,但在很多方面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根据中国与美国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尽管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有所发展,但较之美国仍然欠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从协调编码(HS)各类别的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不难发现:中美都有比较优势较为显著的产品,但在大部分产品上,我国的优势十分微弱,就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种类而言,我国所拥有的种类数量也很少。(3)中美两国在某些方面的粮食进出口活动存在较好的互补性。按照贸易互补性指数的统计结果,黑麦(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互补性很强,这意味着伴随两国在粮食进出口贸易方面专业化水平的加深,互补性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伴随两国贸易结合水平的上升,上述种类的粮食进出口活动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4)兼备产业间与产业内两种贸易特征。借助G-L指数不难看出,中美农产品具有比较居中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但2016年仅一种产品的这一指数超过了05,这意味着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很不显著,呈现较强的产业间贸易特点。这验证了两国在粮食进出口方面拥有良好的互补性,各具产业间的比较优势;但在部分产业内部,竞争性较弱。(5)中美粮食贸易受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发展缓慢。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的几个影响因素包括汇率、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农业科技等,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应主动予以改善,扩大粮食出口。

总之,我国出口美国的粮食贸易活动发展迅速,但因为不具备较高的竞争力,较之美国出口中国的粮食贸易活动,其发展势头还比较微弱。伴随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行,我国农业市场还有待更深、更广的开放,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粮食进出口活动还会持续发展。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应对竞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需要:(1)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出口。不断完善和升级粮食结构,重视薯类、稻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大其生产和出口的规模;(2)提升科技含量,推广产业内贸易。大力创新,不断健全创新促进制度,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强其出口竞争力;(3)进行差异化生产和销售,增强互补性。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现状,充分结合自己的优势,相互吸收借鉴,延长产业链,完成对产品的细分,立足于境外的实际需求状况发展生产,增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实现中美贸易的互补;(4)确保主粮生产,保障农产品安全。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只有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完成社会分工,但目前我国农产品严重依赖于国外,粮食安全亟需加强。尽管我国已经在政策层面强调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颁布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等政策,但还需要谨防粮食浪费,提倡节约,大力创新,使用不同的方式提高重要农作物的產量。

参考文献:

[1]

马晓河. 新时期我国需要新的粮食安全制度安排[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3):26-28.

[2]杨艳红, 熊旭东. 加入WTO十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1(12):40-43.

[3]陈晓华.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4-7.

[4]翁鸣.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及其特点[J]. 国际贸易, 2013(6):30-35.

[5]蒋和胜, 张新春, 余梦秋. TPP协议框架下的美国农产品贸易战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J]. 农村经济, 2016(8):125-129.

[6]苗长青, 王鹏智, 郝英楠. 后危机时代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12):127-128.

[7]宫智新.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产品结构影响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 2011.

[8]孙露晞, 黄楠. 汇率是否是决定中美贸易差额的主要因素——基于中美产业结构差异的实证分析[J]. 经济科学, 2011(5):18-25.

[9]张宁宁, 吕新业, 白描. 产业内贸易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9):73-79.

[10]王曦, 帅传敏. 中美农业贸易的互补性研究[J]. 经济问题, 2010(4):81-84.

[11]朱红波, 孙慧宁. 我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变化测度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8):41-43.

[12]王锐. 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2003至2014年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6):25-30.

[13]崔奇峰, 蒋和平, 吴颍宣.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背后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农村经济, 2016(2):3-7.

(责任编辑:钟昭会)

中美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中美文化交流项目调查问卷

说明:

为了开展符合在校大学生期望的赴美项目,诸如深入美国社区进行社会调研、知名大学访问、美国企业参观等,目的是设立有内涵和切实收获的主题,让大学生在青年时代有机会走出国门的同时,获得历练和提高、丰富阅历,了解真实的美国社会,为学生未来学业打下坚实基础。

请利用宝贵的3分钟仔细填写以下调查问卷,感谢对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支持! A

个人信息(请用正楷填写) 姓名

学院B

专业

年级

关于赴美项目(请打√)

□如果有机会我就会去争取 □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周围其他人的影响 □一次锻炼英语的机会 □3周 □3~4万 □任何时间段

□我会仔细考虑一下

□目前经济条件不允许

□好莱坞大片

□一次在大学期间特殊经历□1个月□4~5万

□其它期望的时间段:

□旅游城市(如拉斯维加斯) □特殊城市(如西雅图)

□美国知名大学访问 □会尊重我的意愿 □学生宿舍 □1:8

□如果不占用娱乐时间

□美国生活真实体验 □比较支持

□美国家庭 □1:15 □绝不

□我宁愿选择其它国家

□希望提高个人能力及阅历

□一次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1个月以上□5万以上□其它:

□景点旅行及参观 □不支持□公寓

□有没有老师无所谓

□我对去美国很抵触

□十分期待 □语言能力不够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次深入体验美国文化 □1周-2周 □2~3万 □寒、暑假期间

□知名城市周边(如洛杉矶) □深入社会调研,对比中美差异 □非常支持 □酒店 □1:5 □十分愿意

★ 你对于参加赴美项目的意愿程度

★ 你觉得影响你去美国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 是什么让你对赴美充满了期待? ★ 你对赴美的期待是什么?

★ 如果赴美,你希望在美国停留多长时间? ★ 你可接受的赴美预算费用? ★ 你所期望赴美出发时间? ★ 你期望赴美的地区?(多选择) ★ 你期望的赴美项目是?(多选择)

★ 你的父母及家庭是否支持你去美国参加文化交流项目? ★ 项目期间,你最期望的住宿类型是什么?

★ 项目期间,为了更有指导和收获,行程更安全,你认为赴美师生比例多少合适?

★ 如果是社会调研类项目,你是否愿意为完成调研课题做充足的准备?包括出发前查阅资料、准备英语演讲并完成案头作业?

赴美社会调研项目说明会信息

中美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株洲市天元区第三届中美教育文化交流活动

- -看美国中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领导力

一、活动背景

为促进株洲市天元区教研教改工作,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国际接轨,提升教育理念,天元区教育局联合株洲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于今年7月在株洲市天元区举办第三届中美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届时将邀请十多位美国专业教师来株洲教育交流。

二、活动目的

让中国教育者、家长和孩子们亲身体验纯美式课堂,直观了解美式教育的特色,开拓国际视野。与亚利桑那州公立学校“美国领导学院”合作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学习其 “高效领导者的7个特性”的成功管理理念,并为在株洲市建立多个“中美姊妹校’联盟奠定基础。

三、活动时间

2013年7月13日—7月23日。

四、活动机构

主办单位:株洲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协办 协办单位: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

承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

四、参加活动人员

1、来自美国公立学校的十多位专业教师队伍

2、株洲市天元区教育骨干以及外市来株学习的教育者

3、招收选拔300多名中小学生,要求自愿参加,爱好英语,乐于分享沟通

五、株洲部分活动特色

1、小班学习,每班25人,中小学生按年级分班,每班有至少一名外教及两名助教,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授课。

2、课堂内容突破了传统外教只教授英语口语的限制,可以体验美国中、小学课程和美国中小学生学习“高效领导者的7个特性”的内容。

3、美国专职教师全天授课,天元区在校优秀英语骨干教师担任助教。

4、参加此次活动并符合要求条件的学生可向学校递交申请,经考核可获准邀请美方教师住进家庭,享受“一对一”学习生活辅导,并让美国教师亲身体验中国家庭文化生活,建立深远友谊。

反面内容

六、美国部分活动简介

应美国领导学院邀请,参加此次在株洲部分活动的中小学生,可以报名以“中美文化交流小使者”和“株洲日报校园记者”的身份,到美国插班学习并寄宿美国家庭,感受美国教育,美国校园文化和家庭生活,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将美国的文化带回来。

我们将在参加此次活动并表现优秀的学生当中选出免费参加下次活动的学员。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将推选1-2名优秀学生免费参加此次株洲部分活动和美国部分活动。

美国领导学院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 2012年,领导学院成为世界上第23所使用史蒂芬▪柯维博士“小小领导者”的课程教育理念的示范学校,该项目融合“高效领导者的7个特性”的成功管理理念,在商业领域已经使用了超过20年,自应用以来获得美国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学院理念:通过教育和服务,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 学院格言:成长、优秀、杰出

中美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作为世界强国, 中国和美国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对于世界各国都有深远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然而, 囿于各自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相去甚远, 它们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校园建筑的不同

美国建筑物, 包括学校和政府机构都是无边界的, 没有围墙, 完全向社会开放, 即使有篱笆, 也是低矮不阻挡视线的。美国人天性开放坦率, 倡导自由和竞争, 而这种开放式建筑结构则反映了美国居住文化的理念, 代表了外在的开放和内在的封闭。而中国的校园则被高高的围墙或铁篱笆围绕和封闭起来, 独立于外面的社会变成一座座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这种校园围墙文化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谨慎和防备, 所以对外封闭, 对内开放。

美国校园的行政办公室就在教学楼中, 从外观和装潢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很难辨认出哪间是校长办公室, 这无疑体现了美国人的平易近人和众生平等观念, 以及教学管理是为了服务教学的理念。而在中国的校园, 气派的行政楼总是处于中心位置, 从建筑风格和装潢设施都和教学楼截然不同, 这种醒目时刻提醒人们管理层的地位和权威, 将教学和管理本末倒置。

二、教学方式的不同

美国高等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校园文化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学校通过信贷体系和灵活的学制给予学生们较大的空间和自由, 师生平等, 校园风气轻松。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勇于质疑, 重点培养责任感、创造性和思辨精神。教学方法多样, 课堂以个案分析和分组讨论为主, 考试考察方式灵活。校园各种学生组织林立, 学生们热衷于组织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从资金和条件上大力支持。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培养了对于学业的兴趣, 得到了个人的发展, 充分放松身心, 体验到民主和自由的价值。

传统的中国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伸, 教师们受到既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的束缚, 以及简陋落后的教学设备的制约, 只能依赖有限的条件照本宣科, 大多使用讲解、提问/回答、背诵、笔记、任务型等教学法, 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学生们还是被动接受的情况居多, 尽管基础和理论知识较为扎实, 但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较差, 属于考试学霸型。课后活动单一, 基本在教师或社会组织的组织下参加既定的集体活动, 选择性较小。

三、独立自主的不同

美国学生非常独立, 讲求个性和自我奋斗, 追求“美国梦”, 无论家境如何都基本靠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他们认为父母把他们抚养成人就已经尽到了责任, 父母和成年儿女 (超过18岁) 之间没有必然的供养关系和义务, 一切都要依赖自己的努力奋斗, 可以从父母那里继承姓氏但不包括财产。同学和朋友之间, 甚至恋人间也大多采取AA制。除了经济独立, 美国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强, 对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规划清晰, 对社会和国家具有一定的责任感, 这和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中国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 不仅学费和生活费大多依赖父母供给, 连选择学校、确定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或主动或被动地交给父母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薄弱;意志和内心脆弱;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较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包容性;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责任感和安全感。从小被父母照顾得太好, 保护得太严密, 难免沦为“永远不能断奶的大小孩”。

在充分了解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之后, 笔者想给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提几点建议:

1) 希望大学的管理者们在关注分数的同时关注积极进取的正能量校园文化的营造。毕竟这里的学生风华正茂, 处于人生的定型期, 他们对于精神的追求更强烈, 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2) 营建绿色校园, 杜绝校园暴力, 吸食毒品和聚众赌博等恶性事件。引导学生自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树立榜样正面教育, 输入正能量。加强学生管理和心理疏导,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防止抑郁症的出现。

3) 加强财政投入, 改革学制,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放宽对教师的束缚, 大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行教学改革, 使教学法更为先进, 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改善生活和教学条件, 课程设置更为灵活机动, 加强跨专业选修课的发展, 使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4) 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 设立“2+2”双学位或“2+3”本硕连读的培养机制, 在教育上与国际接轨, 充分发挥中西合璧的教育优势互补, 积极进行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

少年强则中国强, 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关乎青年人才的培养, 更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如何营造一个良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折射, 所以必然受到后者的制约与影响, 并与其保持基本一致;反之, 社会主流文化也受到大学校园文化的推动和引领。中美两国因为在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各自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试图得出主要差异并对营造和引导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中美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干部培训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作用调查及分析

3、文化自信中坚持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必要性探析

4、辅导员应将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5、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

6、文化与经济关系视阈下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7、基于文化自信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8、文化自信与群众路线关系探微

9、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0、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要求、意涵与推进指向

11、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坚持的“三观”

12、习近平文化自信理论的价值贡献

13、论文化自信与新的全球化时代

1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少数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的生成研究

15、论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16、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7、增强三个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18、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价值及培育路径

19、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

20、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依据分析

21、文化自信推动“双创”实现的价值审视

22、近五年来文化自信研究综述

23、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

24、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25、建构文化自信的三维支点

26、传承红色基因,永葆生机活力

27、试论“文化自信”的理论价值与可行路径

28、以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逻辑进路

29、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品格

30、文化自信视阈下的图书馆文化创新性发展探究

31、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2、新时代如何提升文化自信

33、浅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34、论文化自信的内生性动力

35、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基点

36、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37、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智慧研究

38、文化自信引领下职业教育国际化拓展的问题与路径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来源及提升路径

40、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

41、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研究

42、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4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摭探

44、后殖民时期高校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

45、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

46、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内涵及其内在共性

47、试论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之策略

48、翻译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

49、坚定理想信念的文化逻辑与进路选择

上一篇:中国美术史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经济地理学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