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17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均衡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之后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中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原因及政策进行比较分析,试图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义务教育均衡上存在的异同,从中借鉴一些适合我国的经验与措施,提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中国 美国

一、中美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状比较

教育不均衡的表现,通常体现在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不平衡。一个国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得以实现。在纵向维度上,主要体现在均衡的对象上,如区域、校际以及群体之间的均衡问题;在横向维度上,主要体现在均衡的内容上,如教育机会、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的均衡问题。

(一)中美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纵向维度比较

在纵向维度上,美国义务教育区域间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各州之间以及一州内的各学区之间;与之相对应的,我国义务教育的不均衡表现为全国各省(市)间、省际内的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此外,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区域不均衡还表现在城市与农村地区间的差距。校际差距除体现在不同区域内同类学校之间,还体现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别学校之间。群体间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普通儿童与弱势群体间的差距。美国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子女、黑人和少数民族的子女、残疾儿童及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而中国的弱势群体主要有偏僻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尤其是女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

(二)中美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横向维度比较

在横向维度上,中美两国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大体相同,大多表现在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的不均衡上。其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诸多方面。

二、中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比较

(一)中美在教育立法保障上的差异

1.对教育均衡的阐述方式不同

美国是较早关注教育机会均等的国家之一。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提供了关于低收入家庭子女或弱势群体儿童的资助方式。与美国相比较,我国在教育立法中关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阐述过于笼统,更多的是应然性与目标性的规定,而缺少如何保障规定得以实施的实然性与操作性的措施。

2.教育立法着眼点的清晰程度不同

无论是从法案的具体名称还是内容上,美国在不同时期颁布的教育法案的着眼点都十分清晰,为法案后续的实施工作奠定了基础。与美国相比较,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涉及的内容较广,重点不够突出,难以体现工作开展的阶段性,给法律条款的落实工作带来很大障碍。

(二)中美在财政政策支持的差异

1.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模式不同

我国现行的“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是典型的分散模式。由于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导致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公共资金分布极不平衡。而美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是介于集中模式与分散模式之间的相对集中模式。

2.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不同

美国形式多样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大多采用因素法客观地确定各学区的拨款额,且每种形式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便于各级政府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转移支付形式。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不多(主要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大类),且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三)中美在教育补偿政策上的差异

美国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美国联邦政府为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民权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补偿教育计划,即面向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一系列经济补偿以及特殊的教育服务等文化补偿。目前我国对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主要以工程和政策文件形式推进,侧重于保障儿童入学机会的均等,而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注不够,同时在如何根据不同弱势群体的不同需求提出有针對性的教育补偿方式方面还有待完善。

三、美国义务教育均衡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完善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解决一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政策导向是关键,立法保障是基础。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应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益的统一,从追求教育机会平等向追求教育结果均等过渡。

(二)加大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应确保教育投入总值的充足,即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重心,通过加大省级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来缩小地方各地区间教育投入的差距。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协调作用,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各级政府责任与财力投入不对称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而且也能减轻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压力。

(三)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文化补偿,完善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

我国现有的关于弱势补偿的教育政策主要以经济补偿为主,较少关注对弱势群体的文化补偿,同时也缺少一定的法律保障和配套的监督保障机制。在保证处境不利儿童均等入学机会的前提下,应密切关注在文化不利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儿童的心理情绪及各方面的特殊需要,即所谓的文化补偿。

【参考文献】

[1]尹玉玲.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 2005(12):14-18.

[2]张玉永,刘丽彩.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制度变迁分析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9(8):62-63.

[3]杨颖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视点[J].教学与管理, 2002(22):3-4.

[4]李丹.二战后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10-25.

[5]王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03(10):4-9.

[6]杜洪琳.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20-27.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有机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概况

生产方面。根据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最新调查的来自18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目前全球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农地面積共计6985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20%,达到了历史新高。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两个洲为大洋洲(约占实际有机农地的50%)和欧洲(21%)。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50%)、阿根廷(4.9%)和中国(4.3%)。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市场约90%的销售额来自北美和欧洲,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依然是美国、德国和法国(近四年三国均位列前三,销售额占比依次为43%、11%和9%),中国位列第四(8%)。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机食品销售持续稳步增长,销售额达到近1000亿美元,然而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个挑战是全球有机行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增加了认证的复杂性;第二个挑战是需求集中,北美和欧洲的有机食品销售占据了总额的近90%,亚非拉地区都需要大力发展国内市场;第三个挑战是供应短缺,有机食品销售额在2003-2017年间增长了近3倍,然而有机农地面积的增加则相对较少,未来有机食品很可能发生供应不足的情况;第四个挑战来自贸易协定,全球有机食品行业受到了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美贸易战严重打击了美国的农业出口,英国大多数有机食品的原料和产品出口目的地是其他欧洲国家,脱欧也将对欧洲有机食品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原国家认监委)的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底,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增加到了64家,中国境内共有12226家企业获得了中国标准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8955张,按照中国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作物种植生产面积达到313.5万公顷。2017年是中国有机农地面积增长较快的一年,比2016年增长超70万公顷,增幅逾32%,为有机农地的全球性增长做出了贡献(全球增幅近20%),是2017年有机农地增长量第二位的国家。

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是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最多的两大区域。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聚集了较多的生产基地和企业,以2018年为例,黑龙江省有机产品获证企业数量占全国的9.5%;而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比较活跃,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加工企业较为集中。近年来,四川、贵州等地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上看,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数量依然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从行业分布看,中国的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种植行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2013—2018年种植类证书的发放量占证书发放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了60%,加工次之,占比在25%?30%,畜禽类占比5%左右,水产类3%左右。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供大于求,存在生产者生产出来销售不畅、消费者虽有需求但对有机产品信任度不高、购买力不足等问题。2015—2018三年的有机产品消费额逐年上升,且每年消费额所占产值比例也逐年上升,2018年估算的有机产品消费额占当年产值的45.4%。中国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总出口贸易额的80%,其次为加工产品,没有动物产品出口。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土地单产的要求,有机农业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粮食总量需求,这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无法全面发展有机农业,而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适度规模发展战略。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力度较弱;二是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不够先进,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缺乏;三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四是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不足,有机生产与有机消费市场之间脱节,缺少有效的产品流通渠道,导致有机农业市场发展滞后,受到其他农业产品的制约。

1. 有机农产品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尽管我国有机农业相关法规和认证标准已基本形成,但认证标准和执行体系尚不健全,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有机法规和标准均由部委制定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国际上缺乏信用认可度。2016年底,中国与新西兰签署双边有机互认协议,这是我国对外签署的首个有机产品认证政府间互认协议。为实现与更多国家的等效性互认,需要进一步完善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提升中国有机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有机产品、标准及认证走向世界主流市场。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大量不合格有机产品得以上市流通,影响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对有机农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有机认证机构和企业的监管主要依靠由原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成的市场监管部门,对更加熟悉农产品生产理论、技术、经验的农业部门的职责未进行明确界定。市场监管部门对有机农产品的监管也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对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

上述问题导致中国的有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难以立足,在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2. 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现代生产技术较为缺乏、防治病虫害能力较为低下、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较为稀少等问题。目前,有机农业生产理论、配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有机农业生产中可使用的有效替代投入品缺乏,符合标准要求的有机食品加工工艺、可替代的加工配料少,缺乏专门进行有机农业研究和教学的机构,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规范有较强的需求,有待完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3. 有机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劳动者、技术人员、农村基层管理者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一方面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认证、追踪体系,使得有机农业产业有许多空子可钻,有机农业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以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的报道屡见不鲜,使得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产品的信赖度下降,更加挤压了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有效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农业精英人物。

4. 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小

有机产业相关企业没能够很好地宣传有机农业,没能与市场中间商有效合作或者发现适合有机产品销售的方式,使其与消费者市场衔接不紧密,缺少有效的产品输出渠道,使得大众大多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足,消费易受价格影响,甚至对于产业的成熟度与安全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产生忽视或拒绝的心理,这大大降低了有机农产品的销量,影响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1. 加强有机农产品标准和规范建设

标准化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根本,也是发展有机农业和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保证。应在《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及有机产品认证相关技术法规体系框架下,着力加强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深入研究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尽快填补我国有机农产品的产品标准与技术规范空白。有机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有關于有机农业专门性的法律,我国有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目前并不完善,所以,我国要发展有机农业、加强有机农产品质量监管,就必须加强立法、建立有机农产品独立的法律体系。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和惩罚机制,才能在后续监管过程中有法可依。

2. 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国家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科研机构、院校等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足够数量的不同层次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尽快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优势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有机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为后继大规模的有机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外引相关先进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推动我国有机产业的稳步发展。

3. 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增加农业人才投资,开展新型农民和“三农”人才培训,充分发掘培养农村精英人物,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留住农业人才,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技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人,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 提高有机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英国和美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得益于零售商对有机产品的大力推广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者应该率先推动市场发展,对民众进行正确的有机产品科普和宣传工作,通过沟通支持和宣传活动刺激需求,让“有机”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对民间组织可以进行一定的鼓励与扶持,民间组织不仅可以增强相关管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更贴近民众的渠道更深入了解有机市场的潜在需求,通过宣传和普及有机农业相关知识,增大有机农业的受众面。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学区制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美国的学区制是基础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学区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教育质量提升兼顾投入成本缩减。学区制办学具有政府主导、自主管理、共同掌权、民主商议、社区参与、学校共建、资源共享等特点。尽管中美两国的学区制度不尽相同,但美国的学区办学经验仍能够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现了教学质量提升,兼顾投入成本缩减,其改革方案对我国学区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我国的学区如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经验辐射、因地制宜和协同创新,则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 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的背景及问题

学区(School district),也被称为地方学区,是美国重要的基础教育管理系统,目的是给学前儿童到12年级的适龄学生提供一系列常规的、专门的教育服务,以保证当地中小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正常运作。自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颁布以来,美国各州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学区仍处于区域教育管理的主要位置。

美国各个州拥有学区的数量不一,有的州拥有多个学区,如得克萨斯州拥有上千个学区,有的州如夏威夷州则只拥有单个学区。印第安纳州是美国中北部偏东的一个州,是一个地方自治州,该州拥有多个学区,州教育厅为学区提供课程标准和指南,学区能够灵活地决定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课程标准。近年来,由于美国政府面临财政紧缩压力,对当地学区的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减少。印第安纳州原本有900个学区,后来减少为292个,并且将学生人数少于300人的学区兼并,同时计划在此后的几年内继续撤并学生人数少于1000人的学区。

由于部分学区被撤并之后,一些大的学区规模逐步扩大,一开始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被兼并学区的教师和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家庭参与学校和学区教学活动的热情降低,学生上学路途变长,学生出勤率低;其次是财政紧缩带来的一系列教育资源的成本控制问题;最后是学区兼并导致一些学区在校学生规模扩大,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后来,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在降低教育投入成本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手段,卓有成效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持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了“教育质量优先,兼顾投入成本缩减”的双重目标。
● 信息技术在印第安纳州学区教学质量提升与成本缩减中的角色

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利用信息技术,采取改进措施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通过改进,不仅能够实现教学质量提升,还能够达到教育投入成本缩减的目的。

1.信息技术支持优质资源共享

(1)共享优质教师、专家、行政和技术人员资源。共享优质教师和教育专家如心理咨询专家等,采用流动授课和远程直播授课等方式发挥其专业优势。除此之外,还共享行政和技术管理人员,使其共同为学区管理出谋划策。

(2)共享教育服务。开展暑期学校交流项目,支持学生到其他学校参观、交流、学习。除此之外,共享购买设备,共同出资购买和维修校车以及其他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共享学校的一些设施如礼堂、游泳池、实验室、办公室等,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享有这些教育公共资源。

2.信息技术支持教育质量提升

(1)为了让更多学生享有优质教育服务资源,学区Randolph Central和Randolph Eastern成功合作申请了印第安纳教育厅的“通过技术提高教育”的项目资助,搭建了远程学习平台,实现学区合作、校际合作,为学生开设多门在线课程,增加课程选择自由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制订统一的教学日历和课程安排表,开设优质课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之间搭建实时在线教学平台,基于视频广播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加课堂容量,支持多所学校的学生同时在线听课,缩小校际学生学力差距,提升学生学习绩效。

(3)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校园先行构建了沉浸式的虚拟学习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互动,利用技术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达到了更佳的教学效果。

(4)在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基础上,建立学区、学校之间的宽带网、局域网,保证了学区的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存储和传输,大大地提高了学校工作和教学实施效率。

(5)为了满足在职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以及改善教学成效的需求,学区成立了“教职工发展领导学会”,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平台的辅助下,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技术,还设置了技术资格认证环节,教职工们通过认证后才能在教学中使用技术。

3.信息技术支持民主商议决策

学区制定决策面向的对象主要涉及到教育决策者、当地政府、教师、学生、家长、周围居民等。为保证所制定的决策达到利益最优化的目的,符合大家的意愿,保证决策的稳定实施,印第安纳州当地政府所采取的方法是负责管理该学区的委员会在决策前,在网站上发布相关通知,召开听证会,邀请涉及到该决策利益的各类群体代表参与商定决策的修改和实施,通过投票表决的办法决定委员会提出的决策是否能够通过。印第安纳州学区的网站如上页图2所示。

4.信息技术支持学区试点推行

目前,学校间的办学水平差异是学区制定决策时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学区内各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某个决策之前,一般会选择某所学校或某个小范围先进行试点推行,如利用技术手段改善一些学校的教学教务系统,成立“试点”或“示范性学校”,以便根据所取得经验来检验决策的完善程度。印第安纳州学区将各所学校的在校学生的学习绩效和家庭背景、教师的教龄和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先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来推行决策,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确保决策的正确可靠性再大范围推广,这样避免了鲁莽地大范围推行决策造成负面影响。
● 啟示

我国许多地区的学区被看作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试验区,学区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打破校际局限的壁垒,实现学校共建、资源共享。目前,我国的学区制改革过程中常常面临优质资源短缺、教育经费有限等问题,教育无法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使用在校教学平台、远程学习平台和网站等技术手段,施行了一系列学区改革策略,包括利用技术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学区均衡发展、提升学区教育教学质量、支持民主商议保证群体各自利益、帮助试点推行联动各校决策实施等方法,实现了在优先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教育经费支出,对我国各地的学区化办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各地的学区可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改革经验,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购置与享有设备,控制教育经费成本,在推行各类决策之前召开会议进行民主商议和表决,以试点推行的方式先进行小范围试验,促进学区内的各所学校相互合作。最重要的是利用技术来搭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共建信息化的校园,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校际差距,进一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平等的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引言

徜徉在数学的海洋探索数学的奥秘,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把数学与生活实际乃至尖端科技紧密相连. 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发布的《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价标准》在2000年正式定稿,虽然犹如我国课改一样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最后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达成的十点共识之一,强调数学教学中的“现实”背景,通过应用问题进行数学教学可能有助于激发动机和导入数学观点,这充分显示了数学应用在教育中的地位. 美国教材繁多,下面我们以较具影响力的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的数学Course1-3为蓝本对数学应用性问题来作一些探讨.

二、美国PRENTICE HALL数学教材的应用性问题呈现方式

美国教材正如美国的课堂教学一样没有新课导入,编排上也没有引言之类的表述,直接进入数学知识学习. 以PRENTICE HALL出版的数学教材为例,其主线条是What you’ll learn(将要学什么)→Why learn this(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 →EXAMPLE(示例) →Check Your Understanding(检测)→Home work(家庭作业,实际上是在课堂完成)→GPS(Guided Problem Solving指导问题解决) →Test Prep and Mixted Review(综合训练和测试). 由此可见,PRENTICE HALL出版数学的教材主要分三个层次体现数学的应用. 首先,在Why learn this栏目从数学知识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应用性方面讲述为什么要学本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通过与实际接轨初步地渗透数学应用. 同样在示例、检测和家庭作业中也有应用性问题的呈现,这些是浅层次的直接应用. 其二,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和网络联系学习(Connect your learning through problem solving,activities and the webs). 这是较深层次的应用.呈现方式主要以现实世界的数学应用(Applications: Real-World Applications)为主,在教材的编排中通过指导问题解决GPS来显示应用题目.第三,深层次的数学应用表现在每个单元或章节结束都有相应的内容极其丰富的Active Lab(活动实验). 该课本在目录一栏把整册书中的内容收集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学习者系统地、有目标地研究数学的应用性.

三、具体的数学应用展示

1. 浅层次的数学应用

美国教材中的相关应用题的呈现是比较自然朴素的,没有经过数学化处理. 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单一.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教材比如人教版的应用题都是适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数学加工或者经过了初步的数学建模的半成品,需要交叉使用数学知识点,加深了数学难度、提高了数学化进程. 选择Mathematics Course 1-3册的几个例子来看看.

相关的应用例题在各册书中司空见惯.读者还可以借助该教材的网页浏览,访问相应的网站www.phschool.com,网页密码Web Codes由两部分组成,如:asa-0204的第一部分是内容代号,表示课程测验,02表示第二章,04表示第四节. 又如第六章第五节的家庭作业视频指导代码为ase-0605.另外还有概念词汇代码asj,章节项目代码asd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查阅.

2. 较深层次的数学应用

在GPS栏目较深层次地展示了数学应用. 并且在每一册书的目录中都有详细的分类,列出了本册所涉及的各种类型及页码.这些是直接联系数学与生活实例的较深层次的数学应用.这里以Course 2和Course 3为例. 在现实世界的数学应用(Real-World Applications)把整册书中涉及应用的内容罗列出来,期望同学们通过解决问题、活动或者网络来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其中包含十二个部分,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见下表.

不妨来举例看看.

第二册第六章百分数的应用小结中涉及的财务实例如下:

例1 小费是按照账单的百分比付给为你服务人员的佣金.

(1)你和几个人到餐馆用餐.食物总价是43.85美元,你应该交税5%,并付15%的小费,如果一次性付账,估计一下你应该付多少钱?

(2)钻石的售价是6700美元,佣金是4%,算算应该付多少钱的佣金?

(3)一个保险公司的人寿保险单规定第一年按照保险费的40%付给代理商佣金,第二年按照保险费的5%付给佣金,如果保险费是每年交500美元,那么两年中的保单佣金是多少?

第三册第八章第9节探究相似几何体中涉及了陶艺,先用套筒娃娃引入相似几何体的概念,然后举例中在旁边插图显示制陶工序.

例2 圆柱形大水罐的表面积大约是90 in2,体积大约是157 in3.大水罐和奶壶是相似几何体.大水罐和奶壶的直径分别为6 in和3 in,请算出奶壶的表面积和体积.

这种较深层次的实例展示最为丰富的是家庭作业中的GPS,其特点是这类应用题可能与多种现实实例结合,或者要用多步骤运算多层次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3. 深层次应用举例

Activity Lab分为动手活动实验、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收集数据、数学思考共五项,在其后又总结罗列了每个章节的活动项目、问题解决的方案和指导性的问题解决的特征.我们首先来看现实世界的应用,可谓是林林总总,非常全面. 我国人教版高中教材2003版的每一章后有个研究性学习板块,其编排模式倒是与此有些相似. 但是在高考模式下,该部分的利用远不及美国教材在初中阶段利用率高.

例(PRENTICE HALL Mathematics 3 11-7b)第550页:象限和其他非线性函数一节的Active Lab(实验活动). 该部分首先由导语引入:“你可以利用词汇、图片、表格或方程来表达代数关系,通过解释、转化这些表征来学习解决问题.”接下来是举例:Food Drive(筹募食物并捐赠的行动),一个班级为一个地区避难所的食品收集募集了罐头,老师买了15个罐头开始该项活动,从第二天开始该班每天买进6个罐头,下表显示了第一周收集的罐头数量.用这个表制一张图并写出方程表达收集的罐头数量c与收集的天数d之间的关系:

接着绘图得到线性关系,求出斜率,得出函数关系:c=6d+15.

第三步练习.练习1-3中一个表达式已经给出,通过表格、图象和表达式来转换表示每个函数关系.

第四步解释. 用图象比函数表达式更有用,还是用函数表达式比图象表示更有用呢?

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该数学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线性函数关系的认知过程总结方法,并通过类比来研究非线性函数,自行列表、作图和体会函数关系式,从而能研究函数的特征,认识其显示意义.

四、一点思考

通过中美中学数学教材中应用性问题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对数学的实用性、应用性相当重视,但是操作方式和取得结果相差甚远.从2003年TIMSS测试及历年的IMO结果看,东方学生的学习成绩显然优于西方.但常有教育批评家表示中国的高中毕业生考了高分不知道该填报什么专业,甚至有人望文生义来填报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也曾经有人形象地比喻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犹如羸弱的豆芽菜,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不敢主动发表见解.而西方的大学毕业生犹如猛虎下山般斗志昂扬地扑向社会.我个人认为这跟美国教材广泛重视应用是分不开的,他的学生在中小学时就经常进行职业设计、社区活动. 就其数学教材来说应用涉及面之广之深已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而我国教材中那些经过数学化加工了的应用范例仍然过少过窄,数学实验几乎没有. 当然美国教材的应用数学含金量偏低,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岂不更好!

参考文献:

[1] 高文君,鲍建生. 中美教材习题的数学认知水平比较[J]. 数学教育学报,2009(8).

[2] 蔡金法. 基于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性研究(上)[J]. 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2006(10).

[3] 邢红军,等. 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2007(2).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时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而对中国储蓄的分析则是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的核心要点。作为国民储蓄的重要构成,企业储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国民传统观念上对储蓄的青睐、企业有意逃避社会责任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完善,造成了体改以来中国企业如此高的储蓄率。过高的企业储蓄率不仅造成企业内部资金运用的低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加强对企业分配行为的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造成中国企业高储蓄的原因,并引出作者思考。

关键词:企业储蓄;高位

企业储蓄又称公司储蓄,是指经库存估价和资本消耗调整后的未分配公司利润,它是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国国民储蓄率快速上升,特别是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已引起广泛关注。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资金流量表,从1992年至今,居民储蓄率逐渐下降.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逐渐上升.其中政府储蓄增幅相对小,企业储蓄增幅较大。因此国民储蓄率保持在高水平的主要原因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是企业和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特别是企业储蓄增长。因此,分析中国企业高储蓄原因是破解中国高储蓄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一、中国企业储蓄情况

中国企业储蓄率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且仍然在逐年上升(江静,2013)。其中,民营企业储蓄率整体水平约为25.3%,低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民营企业储蓄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而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储蓄率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另外,中国企业储蓄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储蓄率相对较低,资金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储蓄率相对较高。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企业储蓄率有了一个更为明显的提高(余静文,2012),从1950年的13.8% 上升到2010的37.9%,增幅高达24.1% ,但是在1950年到2000年的几十年里,企业储蓄率却只增长里了3.1%,可知企业储蓄率的增长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后。另外,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企业储蓄率与总储蓄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相关系数为0.098,说明企业储蓄受国民总储蓄的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储蓄率有较大差别,但是在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储蓄率都在不断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总储蓄率的上升。企业储蓄率提高的背后是对劳动者报酬的压榨,不仅造成了低消费、高储蓄的内部失衡,还减少了储蓄减去投资之后的差额,投资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分析我国企业储蓄高涨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原因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与总结,对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中国企业储蓄率如此之高主要由于企业在利润增加的同时却有意减少分红的上缴 (樊纲等,2009)。企业储蓄过高是导致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关键因素,这一方面归因于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归因于企业股利分红不足(余静文,2012),因此应鼓励企业分红(刘遵义,2009)。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信誉度偏低造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的信贷约束也较高,因此企业往往倾向于降低分红来提高储蓄率以增强预防性动机,

(二)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本大幅度增加了企业利润(李扬、殷剑峰,2007),因此中国企业储蓄率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劳动者报酬不断提高带来的收入结构和储蓄结构的失衡(樊纲,2013)。1992年我国对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大幅降低了居民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居民财产占比明显下降,这意味着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的资金份额减少,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同时说明企业部门的利润以及政府从企业部门获得的生产税净额在相当程度上是居民收入转移的结果。

(三)银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于企业的融资状况和储蓄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谭之博 赵岳,2012)。中国的银行集中度偏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从银行融资的份额,迫使企业更多的依靠自身的留存收益来发展,以缓和外部融资的约束。因此高银行集中度是造成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

(四)我国的财政职能至今没有实现真正转型,财政支出依然以投资性支出为主,这对企业高储蓄率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洪桦 梁中 席正阳,2008)。其主要原因有:(1)大量的政府储蓄以资本转移的方式转化为企业投资。(2)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投资转移。

三、建议与总结

一个企业的储蓄率不仅关乎自己未来的经济增长,而且对整个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再平衡都至关重要。过高的储蓄率不仅造成了低消费、高储蓄的内部失衡,降低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大力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减少中小民营企业的流动性约束,降低私营企业留存收益比重,同时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培养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在此条件下, 逐步提高其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的水平,减少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引导企业提高分红比例,制定合理的国有企业分红政策,以应对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本文在对已有文献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高储蓄率的现状,提出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中国企业储蓄都处于较高位且还在不断上升的事实。然后从企业分红低,劳动力、资金成本低廉,财政职能未完全转型,银行集中度高,“资源租”内化成为企业利润等方面解析了企业高储蓄的原因,最后给出作者的思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余静文. 信贷约束、股利分红与企业预防性储蓄动机——来自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10):97-110

[2]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

[3] 江静.中国企业储蓄率———来自企业的微观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0)

[4] 樊纲,吕焱. 经济发展阶段与国民储蓄率提高:刘易斯模型的扩展与应用[J].经济研究(3):19-29

[5] 李扬,殷剑锋.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 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J],2007(6):14-26

[6] 谭之博,赵岳. 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与经常账户失衡.经济研究[J],2012(12):55-68

[7] 郭杰,黄保东. 储蓄、公司治理、金融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基于跨国比较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2):76-90

[8] 孙天琦. 储蓄资本化、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资本金增加与宏观经济增长—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的一个解析[J].金融研究,2008(9):101-115

[9] 王毅,石春华. 中美储蓄率比较:从核算口径到经济含义[J].金融研究,2010(1):12-30

上一篇:国际教育论文下一篇:新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