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关系分析

2022-08-15

第一篇:中美贸易关系分析

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

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1 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与不同的发达国家存在联系。而其中,中美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是两个对世界格局都有很大掌控权的大国间的复杂问题。历史发展以来,中美关系有一个一直变化的长远进程,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双面的动向,合作与竞争共存。经贸方面,中美两国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点,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两国也有许多共性,但同时,中美两国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分歧和矛盾,合作的基础与不和谐的因素分别从两方面影响着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中美关系,合作,利益,竞争

2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1.古代清朝时期中美之间就有往来

1804年,美国“爱丽华号”商船来华,这是中美开始正式交往的源头。 2. 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①(1840 ——1899)清末英法联军侵华,而美国尾随英法,充当帮凶。

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美国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包括南北战争、西部开发等,这也是美国国家体制、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美国作为侵略者参与了一些事件,包括1844年逼迫中国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7年美国单独侵略台湾失败,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②(1899—1945)独立侵华时期到反日助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转变为主要侵略者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美国不再尾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权利。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美国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1942年—1945年,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中国国民党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

③(1945----1949)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由冷战对抗到关系正常化 ①(1949----1972)敌视和对抗

中美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国所追求的人权、民主及社会形态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产生了冲突,影响了它的某些利益获取,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援助国民党而反对共产党,还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1954年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订

3 形势与政策论文

②1972--至今,走向正常,合作与不利因素并存

60年代中期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陷于越南战争中无法自拔;70年代后经济陷入滞胀阶段,而同时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中美在综合地位上产生对等,两者都互相需要与对方的合作。

1970年,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9年,中国政治危机使中美关系又进入瓶颈阶段,中美关系在动荡中发展,直到2000年,美国通过了与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的立法,对中美关系有了大的促进。21世纪以来,美国防长哈格尔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推进了中美关系正常进展,而最近的“夫人外交”,即奥巴马夫人携女儿来华与彭丽媛相见,也是一种机智的外交手法。

2014年夫人外交

总结分析:中美两国的国力、在世界的话语权影响着两者的关系,不平衡时利益表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抢夺即侵略,而当二者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后,在各方面的利益关联就会很大,需要合作才能共赢。而获取利益最大化就要牵扯到对双方间冲突等不和谐因素的利用。

二、中美关系的稳定因素

中美是不可能完全对立的,两者有基于利益、发展的合作基础,合作共赢是目前时代发展下双方最好的选择。

1、在全球化时代,美国与中国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两国合作空间不断扩展。

在当今时代,大国之间既有竞争的一面,更有合作的一面。是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合作伙伴。共赢是大国间外交最好的选择。右图为2008年6月17日,王岐山和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对话期间,两国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

4 形势与政策论文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美相互之间不断相互适应、正视对方的实力和利益,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持久稳定和发展。中国的既定方针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会挑战美国的霸权,更不会威胁美国的安全;中国也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更不会搞对外扩张。

3、中美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已成为支撑中美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点,2001至今,两国贸易额年均增长27.4%, 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 。中美两国已经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到2010年2月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到58362个,美方实际投入达到了628.2亿美元。美国是中国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中国在美国兴办的贸易型和非贸易型公司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1月底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各类投资超过45亿美元,投资范围广泛。经济利益间的联系是较为坚固的。

4、中美之间已经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机制。21世纪以来中美元首级、部长级互访顺利进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到胡锦涛,中美建交一直平稳发展,国际报道也极多,这些都促进了中美合作共赢局面。

三、中美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

1、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台军售,军事问题一直较为敏感,在军事关系方面中美发展也有一段历史,1980年美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被称为是中美军事关系的“破冰之旅”。此后中美军事关系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跌宕期”,一度因为1999年北约轰炸大使馆、2001年中国海南领空的“中美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9.11”事件后军事交流开始回暖。

2008年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而中断了中美军事交流和高层互访。

2009年10月24—11月3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访问美国。台湾问题和对台军售,是徐才厚访美的重要议题。徐才厚要求美方解决阻碍两国关系发展四大障碍。但在2010年又起波澜:2010年1月29日,美国公布价值6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中国作出强烈反应:暂停中美两军计划内的相关互访交流安排;对参与售台武器的美国公司实施相关制裁;

台湾可以说是美国打出的一张牌,主要目的就在于制约中国发展,并且挑拨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关系,可以促进更多力量加入美国阵营,而这个问题的历史性导致其不会短时间内解决,因此对美国来说这种手法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低沉本方式。

2、中美船只对峙与美韩联合军演

2009年3月发生了南海“无瑕号”事件、5月黄海“胜利号”事件,6月中国海军一艘潜艇与美国一艘军舰携带的拖曳声呐相撞。杨洁篪在越南河内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坚决反对军演。(右图)

5 形势与政策论文

军演可以说又是美国利用矛盾制衡中国的一个手段,而且可以更多拉拢亚洲其他国家使他们与中国割裂。

3、经济与贸易

主要冲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与贸易问题上,

4、人权问题

在人权问题上,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看法乃至分歧是正常的现象。讨论人权问题应持平等的态度,不能借人权问题向别国施压,更不能以此干涉别国的内政。 时过境迁,现在中美之间谈人权问题和90年代初已经有很大区别。现在很多美国人,包括国际社会,越来越肯定中国在人权事业上的进步。人权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部分,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存在,但是应该不影响中美在其他问题上的合作。

四、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美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给美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中国企业还给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消费品。而且,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总体态势上看,目前关系较为平稳中美关系将会越来越深入,由于中美力量对比不断趋于均衡,中美关系必然面临彼此认知的变化,需要重新定位,不断深入了解对方。

总之就是竞争更激烈,合作也会加强,合作与竞争同步上升,小的矛盾冲突不会影响大的格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大的格局。

一点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让我对时事政治了解不少,主要就是当今两大问题:中美关系与南海问题。大学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关注时事,并有自己的见解看法,有自己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老师在课上为我们讲解了多方面的信息,很多生动形象的内容让我更容易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很感谢老师的辛苦。个人觉得,其实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很深层次的,我们看到的永远只能是冰山一角,但我觉得无论怎样都应秉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对自己国家在应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上保持自信,不该轻易去抨击,从一些官方的做法中,其实我们解读的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

6 形势与政策论文

以后我依然会多多关注时事,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章景平:三十年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6月 牛军: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前途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 巴殿君: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东北亚论坛》,2007年9月 储昭根:《从历史角度谈中美关系》

胡腾蛟:论文化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消费导刊》,2007年第10期

Power by YOZOSOFT

第二篇:日本的国际贸易分析以及中国与日本经济贸易关系

《对外贸易地理》 期末课程论文

姓名:尹志慧

班级:国贸1010

学号:10051028

3完成日期:2013年6月

日本的国际贸易分析以及中国与日本经济贸易关系

摘要: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贸易伙伴的对外贸易联系紧密,我国的邻国日本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其国际贸易与我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我将用对外贸易地理的角度说明日本的国际贸易情况以及我国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关系。

关键字:国际贸易,贸易伙伴,贸易关系,贸易地理

一. 日本概况

国名:日本国(Japan)。居民:约1亿2745万(截至2003年2月)。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语,北海道地区有少量人会阿伊努语。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首都:东京(Tokyo)。人口约1229万(截至2003年2月)。国庆日:天皇诞辰日:12月23日(相当于国庆节)。行政区划:分为1都(东京都:Tokyo)、1道(北海道:Hokkaido)、2府(大阪府:Osaka、京都府:Kyoto)和43县(省),下设市、町、村。

二.日本自然状况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 、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中年温和潮湿,东无严寒,夏无酷暑,。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千米,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

三.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02年GDP总值占全球GDP的13%,外汇储备总额和海外纯资产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三位。日本国民经济构成特点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占主要地位,且在产业中所占比重继续呈上升趋势;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占较重要地位,但比重将继续下降。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发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乏力,持续低迷不振,2001年以来进入全面通货紧缩状态。小泉执政以来主张进行彻底的经济结构改革。主要措施有:消除不良债权,重塑金融系统;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优化预算配置;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放松政府管制,激发民间活力等。2002年2月,日本政府推出综合通货紧缩对策,核心是促进解决不良债权、稳定金融体系。2002年日本GDP增长率为1.6%。股价持续低落,失业率居高不下,破产企业不断增多,经济低迷的局面仍未改观。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约4.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约3290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2):1.6%。

以下是具体的经济情况:

1.工业:2000年工业产值(制造业、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约占41.9%。工业部门的构成主要有机械制造业、建筑业、化学工业

2. 农业:2001年农业产值约为519.3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约占

1.3%。农业构成中,主要农作物有大米、小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花卉等。

3. 服务业:服务业近年发展迅速。2001年,主要服务业产值约为10兆2681亿日元,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约占2.0%。服务业的主要构成包括:机械设备等的长期租赁、信息服务、广告等。

4. 旅游业 :2003年外国游客为521.9万人。主要旅游服务设施有各种规模的和式、西式及中式餐馆、温泉旅馆等。主要旅游点有:富士山、东京、迪斯尼乐园、箱根、大阪、京都、奈良、冲绳、北海道等。

5. 金融:主要大银行有三井住友银行、株式会社

6. 对外贸易 :外贸在国民经济占重要地位。主要进口商品有机械机器、原油等一次性能源、食品、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车、电器、一般机器、化学制品。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中国、韩国、香港、德国

7. 动漫产业: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已成为日本的经济支柱,在世界占有重要位置。年产值230万亿日元。日本动漫产业模式完整 动漫成日本第三大产业。目前,世界60%的动漫作品来自日本,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产业创作输出国。

8. 渔业: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渔业国于1989年还曾创下1190万吨渔获,从1973年能源危机后,深海鱼在日本不受欢迎.浅海鱼占50%总量养殖鱼则占33%以上,最受欢迎的有沙丁鱼,金枪鱼,螃蟹,秋刀鱼,鲔鱼和日本鰤鱼.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渔船船队和全球15%的渔获量占有率。但是也有论战说日本渔业太大规模而耗尽渔获量.远洋捕鲸业也被动物保育人士抗议.日本渔业显见的未来有缩减的风险存在。

四、日本的交通运输业

客运以铁路和公路为主,货运以公路和海运为主。铁路:总长27400公里。已运营的新干线长1953公里。2001年客运量217.2亿人,货运量5866.8万吨。 公路:总长116.65万公里(截至2002年),其中高速公路8017公里(截至2001年底)。截至2002年10月,共有汽车7712.2万辆,其中货车781.2万辆,轿车4278.7万辆。2001年客运量564.96亿人,货运量55.78亿吨。水运:截至2002年12月,各种商船数为6650艘,总吨位约385.5万吨。2000年海运客运量为46.85万人,货运量为7.394亿吨。2002年前三个季度的内航货运量为3.4亿吨。截至2002年4月,港口总数为1088个。年吞吐量1亿吨以上的港口有:千叶、名古屋、横滨等。空运:2002年国际航线客运量1690.5万人,货运量103.29万吨。国内定期航线客运量9458.3万人,货运量83.61万吨。截至2002年1月,国际机场总数为23个,主要机场有成田、羽田、关西、福冈、札幌等。

五.能源状况

原油和铁矿石的生产极少。地下资源相当匮乏(但是各种矿产在日本都有发现,有“能源博物馆之称”)。不过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玻璃和一些建筑材料的原料如圭石等储藏丰富,被大量开采。过去大量生产金、银、铜和煤炭。在战国时期曾是世界上的主要黄金产地。现在仍有大量煤炭矿藏,但质量较低,没有开采。仍有一些金、银的富矿,但因开采成本高而开采甚少。日本海沿岸出产极少量的石油与天然气。在房总半岛有天然气的开采。近来在日本近海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石油、可燃冰矿藏。但是因为成本考量而没有开采计划,仍处调查阶段。木材资源同样丰沛。在近海拥有众多渔场,捕鱼量世界第一,但是因为滥捕沙丁鱼等原因,渔业资源面临急剧减少的危机。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多,且水土保持良好,因此日本拥有大量高质量的软水,生产出的饮料品质很高。

六.贸易

主要的贸易伙伴有美国、东亚、东南亚、沙特阿拉伯等。近年来与中国大陆和亚洲地区的贸易额大幅成长。长期维持出超。主要的进口物品以原材料为主,包括石油、铁矿石、半成品和食品等。出口汽车、电子产品、家电、机械和工业用机器人等。

同我国的关系 1972年9月29日,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中国在大阪、福冈、札幌、长崎,日本在上海、广州、沈阳和香港分别开设总领事馆。日本在大连设有驻沈阳总领馆办事处,在重庆设有驻华使馆领事部办事处。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中日两国保持了高层往来的良好势头。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日。1999年4月日本参议院议长斋藤十朗对我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同年7月小渊惠三首相应邀正式访华。12月

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应日本政府邀请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七.中日经贸关系

中日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经济合作密切。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日贸易额达831.66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其中中国对日出口416.54亿美元,增28.5%,进口415.12亿美元,增22.9%,均创历史新高。日本仍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对日本进、出口额分别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8.4%和16.7%。据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统计,2000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1602个,同比增长41.02%,协议金额36.02亿美元,增44.71%,实际使用金额32.46亿美元,增8.07%。截止2000年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累计20340个,协议金额386.34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281.61亿美元。日本自1979年连续向中国提供了四批政府日元贷款,截止1999年总额达24535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180亿美元,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的50%。2000年是第四批日元贷款的最后一年,日方表示2001年以后继续对华提供日元贷款。2001年中日贸易额为877.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中国对日出口449.5亿美元,增长7.9%,进口428亿美元,增长3.1%,中国顺差21.5亿美元。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对大葱、香菇、蔺草席三种中国农产品启动临时保障措施,限制进口200天(11月8日结束)。6月22日,中国政府对日本产汽车、无绳电话、空调加征100%特别关税。12月21日,中日两国政府就解决贸易摩擦达成一致,日决定不启动长期紧急保障措施。12月27日,中国停止对日部分产品征收特别关税。200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达1019.1亿美元(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协议金额53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41.9亿美元。2002日本对华日元贷款为1613.66亿日元,对华无偿援助为32亿日元。

2008年中日俩国的双边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对华投资累计项目超过四万个,实际投资金额达到646亿,成为中国外资的第二大来源地,中日俩国作为亚洲重要的俩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对中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今后的发展中俩国会进一步加强联系。

1. 谢海燕.国际贸易运输地理.南京外贸学校校本教材,2006

2. 余世明.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孟世超.国际贸易地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 于志达.国际贸易地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对外贸易作业(以中国为例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出口贸易 进口贸易 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中心控制外围,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外围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张 冰金 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8~32

第四篇:浅析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monkar

摘要:劳动分工理论的提出给全球贸易带来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中美二国的贸易关系逐步增强,但同时相应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本文将从中美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贸易摩擦是由贸易不平衡、政治、WTO规则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进而预测中美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劳动分工;贸易摩擦;保护主义

贸易是推动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贸易保护也可以保证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就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贸易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关系就是在贸易和保护中发展,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摩擦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确保贸易能够给双方带来效益的首要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二国贸易走良性发展之路。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的格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模式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中美贸易关系将走向何方也是我们要关系的重要问题。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

(一)中美相互依存,互补关系在不断加深

如今中国已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美国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二大外资来源,贸易来往仍然在逐年增加。双方贸易反映双方的经济互补和互利关系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服装、纺织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少量精密机械、飞机、化肥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发挥其劳动力成本低喝中低档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美国占有科技水平高的优势,双方的优劣势互补使得贸易关系不可分离。

(二)中美贸易顺差增大,摩擦不断

2005年中国纺织品贸易配额制解禁,在中国得极力控制压缩下,中国还是跃升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成为带动美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双边贸易数额也呈递增趋势。但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确实存在,仅2005年中方贸易顺差就达到11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8%。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被称为“世界制造中心” ,从2005年开始中国人民币开始小幅升值。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日益严重,下图是2001-2008中美贸易顺差数量。

表1 2001-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1-2008)

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双方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更显突出,摩擦量骤增,摩擦范围也由制造业向各种产业展开,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出现,就在2009-2010年大约有1000多件。其中矛盾的焦点在于:美国压迫我国人民币升值、美国对于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理由是幼稚产业保护论、就业岗位论、国家安全论、不公平竞争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一)中美贸易商品的非互补性

中美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不仅由于两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互补关系,而且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美国的全球化战略的一致性。中国的低人力成本无人能及,美国在贸易中收获了在其他国家的不到的好处,却相反指责中国对美出口增长太快,并以此为作中美贸易顺差的理由逼迫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实际上中国只是运用劳动分工理论,发挥自己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相比之下美国国会对中国所需要的高新产品和技术实行出口管制,加大对出口中国的贸易限制,使得中国在贸易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造成了中美贸易商品的非互补性。

(二)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受政治因素的干扰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格局的逐渐变动引起了美国许多政客的不安,他们到处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主要是受到美国曾今扶植的日本的历史经验教训,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特别警觉,他们视中国的各种进步与发展为威胁,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逼迫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等,对中美贸易带来强大的阻力。

(三)中国严重依赖贸易发展经济

从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量逐渐增加,达到占GDP增长70%历史最高点,走向了日本曾今走过的贸易大国之路,历史证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道路。

由于严重依赖外贸,各种摩擦、危机带来的影响只能忍气吞声。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竞争力较强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产业,许多产品消耗大量的资源,却只换回少量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在制造业产业链“6+1”模式上由“1”逐渐向“6”的发展、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增加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降低,并向内需型经济发展,只有才能抵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各种贸易制裁的影响。

(四)WTO制定的规则不合理

就倾销而言世贸组织实施管理的《反倾销》协议这样定义倾销:倾销一般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行为。在这里商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有三种方法:一是按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国内销售价格,二是出口国向第三国正常贸易的出口价格,三是按结构价格。当发生贸易摩擦时方法的选择肯定是由占主动权的国家说了算,而且由于贸易的内容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制定,所以利益总是偏向发达国家。

(五)中国的倾销嫌疑和市场机制不完善

国内企业易受短期利益驱动,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 利用价格战术把产品价格定的过低,部分商品在国外和国内的价格差距很大,这也不能不让人产生是倾销的嫌疑。但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与当前的主流并不适应。相互竞价的做法不但使利空间下降, 扰乱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 还容易使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 导致更多贸易摩擦产生。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时,承诺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对中国有很大影响。虽然在今年欧盟和美国相继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在很多事情的处理方面没有按规则来。市场经济有市场环境的开放性、关系的平等性、活动的竞争性等七个基本特征,虽然中国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做的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体制是必要的。

三、中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贸易量仍有发展空间,互补性会减弱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减少,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逐步弱化,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劳动密集型甚至所有的低端产业会向印度和非洲等劳动力更低的国家转移。同时随着中国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升级“中国制造”会向“中国创造”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和劳动密性产业将不再是中国的主要产业,互补性会越来越弱,中国的高科技将于美国抗衡,共同竞争世界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由外贸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会降低,这也使得中美贸易在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会停止增长。

但是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在这条路中美的关系仍然是“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这是经济的必要过程。现阶段中美贸易主要是制造业等低端产品,随着中国的技术和产业链提高,贸易的产品会逐步向高端转变,而中国迫切需求高端技术来发展生产力,所以在这时双方的贸易会逐步增加,达到一个最高点。当中国有自己的技术后,中美的贸易就会出现转折点,高低端的优劣互补性不再是二者的贸易关系,而是走向竞争。

(二)贸易摩擦仍不能避免

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要记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的提升。美国不想中国成为第二个日本和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双方的摩擦不会停息。2008年奥巴马一上台就宣布主要发展经济、解决财政、降低就业率问题,中国对美国有如此大得贸易逆差,美国要拿中国开刀,中美两国的贸易增长速度也创下了7年来的最低水平。虽然金融危机后保护主义对中国的经济确实有相当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外贸出口由于自身以及国际环境得因素还并没有到走上绝路的地步。

未来的贸易主要是高端技术的竞争,为了使自国的技术拥有相对的优势,贸易保护主义会进一步体现出来,并且会增强。但这时的贸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会降低,由于是高端产业的竞争,它不是吸收就业的主要产业,因此金融危机给中美二国贸易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未来的摩擦主要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产权决定了产品的所有权、收益权、处理权等权利,20年的产权保护带来的利益不仅仅是产品的收益,更有和其他国家贸易的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幼稚产业保护论、就业岗位论不再是贸易摩擦的理由,而是向国家安全论、不公平竞争论和讨价还价的筹码论的转变。

四、结语

任何事情都有好处和坏处,贸易也是如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和相应的理由,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美贸易总是“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只要二个国家存在,中美的贸易关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的贸易自由化发展到今天,它取得的效益是可以看见的,然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关系阻碍了贸易的深入,这是不可避免的。中美的贸易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这个变化,正确处理好各种摩擦问题,才能获得贸易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陈骁.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2] 薛婷.中美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1).

[3] 何伟文.中美贸易将呈何种走向?[N].国际商报.2010-02-23.

第五篇:中美关系

中国的崛起是美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两难。即使假设美国没有遭遇跨国恐怖主义和伊拉克战争给它带来的巨大和严重的后果,它也必然经历由中国迅速崛起造就的“权势转移”趋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和平崛起与美国对华防范和阻滞是两个至今并不真正相交的大轨迹,或者说中美之间在总体上处于一种“不对称竞赛”,亦即中国见长的经济/外贸/外交影响竞赛对美国见长的军事能力“竞赛”。全世界现在都很清楚,中国正在这“不对称竞赛”中逐渐取得两者相权总的相对领先趋势,尽管这趋势并非全无逆转可能。

即使在较长远的未来不无可能发生变更,美国仍已开始形成其对华态度和政策的一种新的首要方面,那就是将中国当作至少目前在和平地崛起、今后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大概仍将如此的一个未来很可能的世界强国对待,以便在变化着的基本格局(特别包括中美“权势转移”趋势)之中,较低代价地和较大成功希望地保障自己的紧要利益。这是要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意识形态的差别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历史上,美国本来可以通过二战称霸世界的,但是战后一直到90年代,都有个苏联和旗下的华约组织在阻挠,冷战一来就是半个多世纪,好不容易才通过“星球大战”计划完全拖垮了苏联的经济。美国和苏联是霸权之争,同样也是意识形态之争。

首先,现在中美虽然不能说是完全霸权之争,但是意识形态的差别是显然的。美国不可能允许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太过强大,打个比方吧,如果美国有10分,它可以允许英国日本印度有7分,但是不能允许中国有6.5分,因为意识形态是会传染的,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害怕无产阶级专政传染到自己国家,而拥有传染能力的,只能是大国,强国,例如之前的苏联,或现在的中国。

其次,虽然中国不会称霸,但是眼见一天一天崛起的中国,美国不能不害怕,也害怕自己的霸权地位受到动摇。楼上几位网友说中国崛起不了,我个人不太赞同,因为传统的政治格局已经改变,现今出现了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两个大国,一是中国,二是俄罗斯,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三国鼎立。中国虽然没有先进的技术,但是有强大的国防,世界工厂的角色,13亿的人口,更重要的是,稳固的民族凝聚力,这是美国望尘莫及的。其实现在中国的问题就是,一创新科技,二地区差异;而美国也有突出的自然灾难,种族冲突和治安恶化等问题。你说,美国可能不怕中国吗?万一出现了第二个苏联,奥巴马就等着慢慢失眠吧。

其实,这也是美国人的担心,我相信中国不会有称霸的一天,中国只求经济发展了,有属于自己的国际地位,就够了,因为2000多年了孔子的“以和为贵”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去到哪里都改不了的。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7天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踏上太平洋彼岸,对美国进行了成功访问,从此,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番内格罗蓬特的到来,也为中美两国正式拉开建交30周年庆典的大幕奏响了序曲。

2009年1月8日,美国政府常务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飞抵北京,他说,自己首次访问中国是在1972年6月随基辛格博士率团访华,当时,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已经在之前的二十多年处于隔离状态。而回头再看两国今日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广度和深度是我们在1979年首次建立外交关系时所无法想象的。

仅隔几天后,1月12日,两国又分别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美国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牵头,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同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京举办了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大型图片展,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为该展揭幕仪式剪彩。在揭幕式上,卡特动情地说:“我的生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是同一天:10月1日。为此,邓小平和很多人都说过,重建中美之间的友谊对我来说是命中注定。”“作为中美之间30年和平、具有建设性和蓬勃发展的双边关系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见证人,我为我在1978年所作出的决定而感到自豪。”“它并不仅仅是我个人的遗产,也是许多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遗产,更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遗产。”

基辛格:“也许,30年之后我还会回来的”

而作为当年最初来中国为尼克松总统打前哨的前美国国务卿,如今已86岁高龄的基辛格博士,他的再次归来则更是不免令人唏嘘。他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说时讲到,“我38年前抵达中国的时候,如果有人给我一张北京的照片或北京的素描,告诉我40年之后北京会是这样,我会认为这样的一张照片仅仅是一个妄想罢了。可当我们再次回来,我们看到和25年前的北京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当我最初来到中国的时候,我们甚至并不知道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可以进行探讨,也就是说在外交方面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共性的东西,我们之间的互访人员不多,我们之间的贸易也不多,所以我们可以共同探讨的问题是非常少的。那我们谈什么呢?我们就谈国际秩序,谈我们长远的关系,谈中美关系长期的展望,谈我们认为国际系统应该怎么样的演进。而正是通过这些努力,使我们双方的关系成为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如今,我们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们看到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看到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它始终是一支重要的稳定的力量。在今后30年,中美之间的关系也会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这种创造性的力量会重塑世界的格局。”“也许,30年之后我还会回来的。”无疑,基辛格对中美两国的未来充满了无限期待。

李肇星:“中美国”(Chimerica)表明两国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回顾30年前的那段历史,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12日研讨会的开幕式上说,30年前,邓小平先生问卡特总统:“中国能否派5000名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卡特总统说:“可以派十万!”30年来,中国赴美留学生总数已达40万人。回忆1971年基辛格博士的那次秘密访华,李肇星风趣地说,据一篇报道透露,当年基辛格博士访华时曾允许每位随行人员购买一百美元的中国货。他的这一决定在当时被认为极富远见卓识、慷慨大胆。而2008年1月至11月,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达3078.2亿美元,彼此成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李肇星说,30年前,中美金融交往是零;如今,两国利益交织。以致于一位美国学者创造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表明两国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回首中美建交以来走过的这30年,可以说,两国关系既有过春暖花开之时,也有过冰雪隆冬之景。虽然近年来已经逐渐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但长期以来在民间仍有一些理解的

误区。比如美国百人会2007年民意调查的结果就表明,虽然中美两国的受访对象中大多数人都认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但美国受访对象中持积极态度者的比例照比中国要明显偏低一些,其中尤以舆论领袖和商业精英两类人群为甚,投赞成票者的数量均不足七成。其实个中缘由不难理解,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美国人对中国的走向、中国崛起后会如何行事并无把握,甚至存在明显的担心和忧虑。

而这种忧虑和担心也直接反映在一些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名作品《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不仅仅要富起来,它要变得实力强大。中国不仅仅想学如何制造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它要成为通用,要让通用失业。谁要不相信这话,最好和年轻的中国人生活一段时间。”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李肇星在他的发言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现实案例。当圣诞节来临,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在自己家庭选购的39件圣诞礼物中,标明“中国制造”字样的竟然有25件之多;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是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尝试一下离开中国商品的生活。但一年的试验后,她的结论是:“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密切。两国间贸易、政治和其他方面存在分歧,但我们应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便是美国女记者根据自身经历所著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中所下的结论。

由此,李肇星先生说道,“中美之间存在分歧,中国不是美国,美国不是中国。但这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居然没有差异,什么都一模一样,世界岂不成了单调乏味的蒸馏水了吗?又谈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呢?”

“大道无遮拦”是一句东方佛语。中美关系就是不怕遮拦、不可遮拦的大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美国人民一定会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李肇星先生用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禅语”对中美两国人民间的世代友好充满了自信与期待。

多诺霍:“这30年给两国人民都带来巨大利益”

1月13日,美国全国商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杰·多诺霍也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来到北京,在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即将就职的前夕,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明今后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的意愿。

他说,虽然目前美国国内局势正处在种种变化之中,我们还是给中国政府领导人带来了一个讯息,那就是美国商业界一如既往地支持美国与整个亚洲地区发展深入的商业和战略关系。同时,我们还希望此次出访也给本国的新一届政府传达一个讯息。在应对国内和国际许多其他挑战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我们在亚洲的重要关系。

美中两国之间30多年的巩固关系已经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们相信,当选总统奥巴马能够理解美中关系的价值。我们正在敦促奥巴马政府和中国政府合作,在中美战

略经济对话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我们相信,一旦他背负起美国总统的所有职责,他将认识到,在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问题上,与中国这个伙伴进行合作的重要性。

而对于中美两国目前所处的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前任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中也专门谈到。他说,自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已经历了美国两党七届政府的更迭。七届政府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延续性。这说明,美国两党在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重视中美关系稳定发展问题上存有重要的基本共识。相信这种共识今后将继续下去。

奥巴马先生即将就任美国新总统,中美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加强中美两国的交流与沟通,避免中美关系历史上曾反复出现的因美国政府更迭而产生波动的怪圈,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继续稳步、健康发展,是中美两国当前的当务之急。

回答者: 短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质量体系工作汇报下一篇:证明信模板带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