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

2023-09-21

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第1篇

2、高中语文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探究

3、用活动式教学解读身边的地域民俗文化

4、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5、浅析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

6、浅谈民俗文化的呈现和语文要素的落实

7、新媒体时代民俗文化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8、潍坊社区民俗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9、民俗文化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10、城市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路径研究

11、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与发展

12、建设文化生态 弘扬中国精神

13、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

14、试论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蕴

15、吉林满族民俗文化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策略分析

16、民俗文化融入园本特色课程的价值、问题与优化策略

17、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8、城镇进程中民俗文化保护探析

19、试论新疆的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现代化新潮流

20、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渗透

21、民俗文化在黄冈市旅游标识中的应用

22、初中语文有关民俗文化的教学思考

23、东北民俗文化在动画影片中的综合体现

24、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的黑人民俗文化

25、民俗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分析

26、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

27、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28、幼儿园本土音乐文化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29、乡村旅游发展中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保护

30、文化自信视域下岭南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31、民族文化在丰富校园文化中的意义

32、从斯文·赫定的见闻纪略看开展内蒙古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33、安徽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34、论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

35、特色小镇建设要打好“民俗文化牌”

36、平面设计中民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37、小学农村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实践探索

38、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探析

39、新疆高校开设民族民俗文化课程的有利条件及教学方法

40、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41、大数据视角下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探寻

42、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延伸

43、新疆昭苏县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44、“互联网+”促进民俗文化活态化

45、论媒介融合视阈下陕西民俗文化域外传播策略

46、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刍议

47、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应用

48、民俗文化村的繁荣和发展

49、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探讨

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第2篇

2、德育哲学在新时代的转型

3、议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4、构建高校大德育体系简论

5、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6、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7、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思考

8、高职院校德育审美化探析

9、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11、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探讨

13、价值观教育是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

14、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15、红色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功用浅析

16、“书写”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主体精神成长

17、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18、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形似而神散”

1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21、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渗透

22、以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正向发展

23、坚守德育课程改革初心

24、“隆都地域文化+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25、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26、中日学校德育目标比较分析与启示

2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

2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转化:内涵与途径

29、试论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0、高校公共课程的问题与评价价值取向的改进

31、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内地西藏班德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32、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实现模式构建

33、浅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34、开采传统文化这座德育“富矿”

35、以美润德,以德载美,尚美育人

36、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37、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影响的研究

38、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39、用中华传统文化夯实学校德育根基

40、基于初中德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分析

41、关于艺术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和体会

42、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的文化德育与德育文化探析

43、浅谈高职语文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途径

44、浅析中学德育工作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5、秉承优良传统 开创美好未来

46、国外高校德育社会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47、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

48、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当代价值

49、浅谈大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第3篇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发展、文学创作等方面。

1.1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大约从东汉开始, 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入越南。到了越南陈朝以后, 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 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 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是, 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 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 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

随着汉语文的流传, 越南人创造了一种利用汉字的表义表音功能来拼写越南口语的新文字, 俗称“字喃”或“喃字”。喃字据说创始于东汉末年的交州太守士燮, 此后经过了用汉字来拼音, 记写人名、地名、草木名、禽兽名的阶段, 以及系统制作喃字以表意的阶段。喃字还对越南诗体“六八体”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六八体大多采用的就是喃文。

时至今日, 越南文字虽然用拉丁字母书写, 但其发音里还保留着70%的汉越音词汇。

1.2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精装本、缩略本、画册等多种版本都陈列在越南的各大书店中, 在越南销售一直火爆, 其故事情节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国近现代文学在越南同样备受推崇。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集, 沈从文的《边城》以及近年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的不少作品, 如《废都》、《玫瑰门》等小说及《手机》和《无极》等影视作品也颇受越南大众的欢迎。

越南文学《金云翅传》可谓是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影响的一个典型。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越南著名诗人阮攸 (Nguy n Du) 到南京游学。将我国余怀的《王翠翘传》及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携回本国, 花了一年时间, 改写为越南文学名著——长篇叙事诗“喃传”《金云翘传》 (Truy n Ki u) , 并搬上了越南舞台。该作品对越南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力可与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楼梦》相当。

2 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饮食文化的影响

无论在言语、文化以及风土、农业和海产上越南都与中国南方相近, 尤其是在历史上中国南方人不断地迁居越南, 越南也接纳了不少广东、云南和客家人的饮食传统, 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对越南茶文化的影响。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很大。越南语把茶称为“trà”或“chè” (汉越语词, 酷似广东话) , 从语言上就可以看出越南的茶文化受中国南方影响较深, 再加上历史上广东人大量移居越南, 也对中国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 对越南饮食文化方面的影响。试以筷子和食品名称为例。

筷子。筷子在中国古称箸或筋, 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在7世纪的时候, 筷子传入了日本、朝鲜, 并在东南亚地区普遍使用, 当然也传入了越南, 越南古时在文字上也称筷子为“箸”, 现代越南语称为“a”。中国不仅仅向越南传出了筷子, 同时还输出了“筷子文化”, 越南人拿筷子的手指、用法与中国人基本相同, 使用筷子的禁忌也与中国人大致一样。在动用筷子前一般会说“请用” (xin m i) , 这与中国的“各位请”一样。

食品名称。越南有很多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小吃或小食品。像水饺 (s i c o) 、豆豉 (u s) 、酱油 (s d u) 、烧麦 (xiu m i) 、馄饨面为 (mìv n th n) 、油条 (qu y) 等, 这些词语的发音与广东话几乎一模一样。“油条“相传是中国古时候的人们因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英雄岳飞, 民间的老百姓为了解心头之恨, 就用面捏成秦桧其妻子的模样放进油锅里炸, 然后把他们俩吃进肚子。后来“油条”逐渐成为一种小吃, 而“油条”在广东话里是叫做“油炸鬼”, 越语直接取最后一个字叫“qu y” (越语发音为“鬼”) 。仅此一例, 就足以证明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影响之深。

3 中国风俗习惯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习俗与中国习俗非常相近。越南有与中国几乎一致的十二生肖。越南人使用的十二生肖中只有1个生肖与中国不同———越南没有“兔”, 只有“猫”。那为什么中国的“兔”到了越南变成“猫”了呢?真正原因已无从考证, 一种说法是, 当时中国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传入越南时, “卯兔”的“卯”与汉语“猫”的读音相似, 结果“卯年”误读成“猫年”;另一种说法是, 当时越南尚没有“兔”这种动物, 因此用“猫”来代替, “兔”也就成了“猫”了。因此, 中国的“兔年”, 在越南成了“猫年”。令人惊讶的是, 在与越南人交往时, 只要你说出自己的属相, 对方马上就可以根据干支循环的计算方式推算出你的实际年龄, 而且几乎每个越南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 越南民间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 也基本和中国一样。

(1) 春节。与中国一样, 农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其主要的习俗也是送灶王、备年货、祭祖先、放烟花、贴春联、守岁……中国游客如果在越南过春节, 一定会有在故乡过年的错觉。过节期间, 还有许多的风俗讲究和传统民间活动, 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2) 清明节。清明, 越南语为“T h a n h Minh”明显是一个来源于汉语的词汇 (其发音很接近汉语的“清明”) 。过节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同中国一样, 主要是祭祖、扫墓。

(3) 端午节。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 最早也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线编织的吉祥符, 大人们会饮雄黄酒, 并在小孩身上涂雄黄酒驱虫。越南人认为, 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4) 中秋节。中秋节也是是越南人较为重视的传统节日。节日的晚上, 越南人除了吃月饼、赏月、观花灯、舞狮等外, 在农村, 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 即“唱军鼓调”。中秋之夜的越南, 孩子们都会拿着各种形状的灯笼, 在月光下玩耍。而彩灯齐放在越南也是有传说的, 这个传说还和我国的包公有关。传说中有条鲤鱼成精后害人, 是包公为救民用纸扎了鲤鱼灯以镇之。所以中秋夜孩子一般是提鲤鱼灯出游玩耍, 到了今天, 鲤鱼灯还被赋予了长大“跳龙门”的意思!

摘要:中越两国山水相连, 有着1347公里绵延的边境线, 两国关系及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越南独立前, 其北部为中国封建王朝所管辖, 在越南独立之后的1000多年中, 中越又有着密切的交往。从秦代以来, 就不断有华人迁徙进入越南, 从而对越南整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作一些粗浅探讨。

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第4篇

我校因城市发展需要,建成了一所现代化寄宿制学校。那么全寄宿学习生活下的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如何实现,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探究新路径,以形成新的德育思路,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

一、問题与困惑

1.学生对其处于寄宿生活中的主角地位认识不清

全寄宿制高中是一个群居的时期,而高中阶段也是一个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但是对于大部分是初次离家住宿的孩子而言,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行为处世都是以单体的方式存在,未曾体会过群居的感觉,所以在初次接触寄宿制生活的时候对寄宿生活表现出好奇与向往,但随着住宿时间的加长,寄宿生活的问题接踵而来,不免在与人相处交往中表现出障碍及难以适应,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会使得寄宿制学生在此时表现得不知所措,初始时的好奇心与向往逐渐被不适应感与焦虑感替代。

2.老师对学生生活上及学习上的引导及关注过少

师生关系是老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互动的交往而形成的,是教育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寄宿生活中,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向导更是生活上的良友。健康协调的师生关系对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促进学生素质和心理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却是有些班主任面对学生在全寄宿生活中的重大转变,对其生活还是不闻不问,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合情理的。

二、策略与方法

1.以爱为航母,为感受归属感、凝聚班级力量打下良好基础

心灵上的培养是需要爱作为土壤的。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班主任应在学生解决了其基本的物质性价值需求的基础上,要再给予其社交、尊重的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层次的要求,才能鼓动其向自我实现这一更高层次的需求去努力。那么班主任如何在短期内给予学生信任感呢?班主任应重视学期当中的“第一次”,即第一次见面,第一次班会,第一次会谈等。这就是要求班主任要在开学初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您所给予的爱有所感受,并为之保持持久性,让其产生安全感。只有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所以,班主任应把握好爱的尺度,并以此为基点,引导其爱父母、爱老师、爱朋友、爱同学,最终让其懂得珍惜与感动,让其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并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使教育成功的基础。面对全寄宿的学生,班主任必然应以一种常态的生活形式,去关心、去引领学生去适应环境、战胜自我,走向更远的未来。

2.以文化为氛围,以梦想为指引,为自我实现指明方向

一个有凝聚力的国家,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必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一个有学习力的班级,必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可见,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班级,文化都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班级文化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寄宿生活的学生,必然需要这样一种良好的班级文化来引导与支撑自己奋斗的方向。

文化外显于形,内化于心。我校现正推广“君子文化”,这正是为广大师生提出更高的追求与目标。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师生必然形成一种“学无止境,道德敦厚”的风气。如果班主任与学生能深入理解这种精神并把其融入到具体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去,必将为班级管理带来强劲的内驱力,找到班级文化的灵魂所在。一个具有班魂——班级精神的班级,是培养人才的肥沃土壤。班主任应该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文化为氛围,以梦想为指引,为班集体设定教育目标,为自我实现指明方向!

3.民主平等,智慧对话,以规则为准绳,赏罚并重,构筑责任人生

完整的爱、健康的爱有五个要素,即了解、尊重、关怀、给予和责任,这是一个整体。倘若缺少了解,那么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少足够的尊重,那么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少关怀与给予,那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倘若缺少责任,那么爱就是轻薄的。全寄宿学校的学生,面对老师给予的了解、尊重、关怀与给予,他们是会怀着感恩之心去对待,甚至会加倍珍惜这种师生情谊。但是如果班集体没有全体成员认可、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那么终将会出现学生信马由缰的局面,以致于养成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只有用好的班级规则、民主平等的管理形式、进行师生智慧的对话,班主任才能护航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赞美,如果我们学会用“赏识”对待学生,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其潜能,鼓舞着学生向成功之路大踏步向前。但是,教育不仅仅需要和风细雨的“赏识教育”,还要有严格有序的“惩罚教育”。这种有别于体罚形式的“惩罚教育”,如果运用方式恰当,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补充。因为,没有惩罚教育,这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只要罚得巧、罚得妙,赏与罚是可以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

正如法国哲学家安托·法勃尔·多里维曾说,人类是一种使思想开花结果的植物,犹如玫瑰树上绽放玫瑰,苹果树上结满苹果。教育者的爱是培育果实的坚实土壤,生活是实践的舞台,品格与智慧是人生的果实。班主任面对全寄宿生活条件下的教育对象——学生,应把教育当成是生活中的一种实践,不加以生硬的道德理念的灌输,让学生在生活中被激发、引导,终将凝结出甜蜜的花蕊、生长成浓绿的大树,使生命走向更完善的天地!

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时代在改变,虽然群众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是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全力发展公共文化的作用性,并且建立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只要建立了这两点,就是建设了繁荣的社会和先进的文化。它能快速提高我们的民族思想,对我们建设富强的社会、和谐的国家、对未来祖国的建设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公共文化;作用

0 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形成的传播先进文化、普及文化、给社会提供精神食粮,并且满足人民对文化的渴望,保障了我们国家的公民建立公共文化体系的公益性。我们国家建立现代文化体系的公共性,是因为它对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文明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公共文化的几项服务特征

基层文化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组成,这五个方面的特征分别体现了主导性、公共性、紧密性、服务性、基础性。

(1)主导性对国家的影响。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主导方式必然要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的并不是市场,而是国家的意志,更是政府对我国公民的人文服务与精神关怀。在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特殊国情下,政府办的公共文化占有社会文化举足轻重的地位。之所以占着主导地位是因为它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他的社会性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即使是现在社会投资的丰富多元化,公共文化的主导地位也是没有动摇过的,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宪法也决定着基层文化的主导性。公共文化体系不但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还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2)基层文化的公共性。服务社会上所有的成员是基层文化的公共性,它还主要体现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着最基层的文化服务。

(3)基层文化的紧密型。群众文化工作网络里有着广泛的基层文化库,而这个网络有着公共文化的覆盖范围,并且基层文化馆成了网络文化的龙头,因此基层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有着“紧密”而独特的作用。

(4)基层文化的服务性。基层文化馆有着种类繁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广社会大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并且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基层文化馆为群众提供者文化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它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自身利益,从性质上讲正直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属性。这便是基层文化的服务性。

(5)基层文化的基础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随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企业,并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包括设施设备的较大改善,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作为前提和保障。

2 基层文化的巩固和服务体系的强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前提

基层文化面对的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随着时代在改变,虽然群众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是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着积极主导地位的基层文化应当不断地强化和巩固,那么应当怎样强化和巩固基层文化的地位呢?

(1)开展文化活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组织文化活动,积极的配合并巩固基层文化馆的服务体系地位。群众文化的作用是通过组织不同种类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加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对社会有用的新人为目的。

(2)宣传文化的优势。大力进行社会文化的引导与宣传,巩固基层文化馆的阵地地位。基层文化具有互联网络优势、地点上的优势、人才集结的优势、独特的优势,并且能够把公共文化体系的主要作用和扩散功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3)强化公益和服务职能明确基层文化馆的主要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和民族文化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就是公共文化馆的主要职能。

(4)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导向地位。始终坚持群众文化服务方向,基层文化馆想要实现它本身的社会体系价值,只有不断完善和不断提高群众文化体系的服务,不断坚持群公共众文化服务的方向。

3 让基层文化具有时代的特色

开展和谐群众文化的基础是要优秀的文化作品和优秀的文化创意,那么怎样策划并且实施这些文化活动就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当然在实施和谐文化活动中,文化活动实施工作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和谐文化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开展准决策准确、运作合理、调度有序、指挥得当的文化活动,这样才能达到和谐文化活动的理想效果。

4 整理和谐文化资源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深入宣传贯彻民资和谐、社会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和谐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会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氛围。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并且利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培养共同理想,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完美建设。社会的稳定来源于优良的文化传统,只有在构建好了和谐的文化体系,才能让社会更加繁荣富强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公共文化体系才能发展得越来越成熟。

5 结束语

和谐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只依靠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力量,毕竟它是有限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主导作用,并且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团结调动一切力量共同构建、共同参与和谐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创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实现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进步、国家的进步。优秀的文化决定了优秀的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晓虎.坚持科学发展 发挥基础作用——论基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作用[J].网络财富,2012(23):9192.

[2] 苏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讲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文化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繁荣发展[N].中国艺术报,20071016.

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第6篇

摘 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做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有哪些主要原因。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价值取向不同。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做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

3.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第8卷,(6):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第22卷,(4):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1):90-92.

[5]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05-107.

上一篇:关于风筝的诗句范文下一篇:含着泪活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