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下传统戏曲论文范文

2024-05-20

人物塑造下传统戏曲论文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华剧坛涌现出了一批受到观众喜爱,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的戏曲作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戏曲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戏曲在当代如何闯出一条更开阔的康庄大道,是需要我们戏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本文试图从内容与形式的变革这一角度对戏曲的现代化进行一些阐述与分析,对当代戏曲如何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一、内容变革方面:在继承传统剧目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同时更好地创作出现代戏的精品,做到两者的协调统一发展。

卡西尔说过:“戏剧艺术是从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揭示了生活:它传达了对人类的事业和人类的命运、人类的伟大和人类的痛苦的一种认识。”只有反映生活,反映人性的艺术,才是经久不衰的艺术。《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亦如是。成功的戏曲作品必须能够体现当代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能够塑造出洋溢着本民族优秀品质,闪烁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能够发掘并突显出时代的伟大精神。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的戏曲艺术,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必须与广大人民的精神世界休戚相关。

反映现实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戏创作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诸多大胆的探索,众多戏曲人通过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思考,试图清晰地把握住生活的深刻内涵。当代戏曲改革,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已经有半个世纪,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实现戏曲现代化,而现代戏则是戏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试金石。然而尽管早在1951年5月5日周恩来总理便签署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戏曲改革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现代戏无论从剧目数量抑或从总体质量上讲还是不能与传统戏曲相媲美,比之新编历史剧的成就也有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与新编历史剧相比,现代戏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掘以及舞台表现方面,都还缺乏更大的突破。故而我们所说的协调统一发展即是说要创作出新编历史剧的精品,同时更应该努力发展现代戏,尤其是要创作出现代戏的精品。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戏创作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一时期的作品生活基础丰厚,真实感和时代性强。像《榨油坊的风情》《土炕上的女人》《迟开的玫瑰》等一批现代戏都通过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新时代的新变化与新风尚,它们颂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之下的美德,在观众心中唤起的是一种共同认可的内心期待,因此取得了社会各个阶层观众的广泛认可。然而,这些作品与时代和观众的要求还显得太少太少。

如何创作出更多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使得当代戏曲真正走近民众,笔者以为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需要注重戏曲创作的文化普适性,注重凸显戏曲当中孕育着的民间文化色彩。

从戏曲发展的源流来看,戏曲就是反映普通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所凸显的就是普通民众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取向与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对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创作来说,必须把握一个根本。这就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反映民众的生活与情感。在戏曲舞台上,任何一部具有生命力的剧目,无论题材如何,无论是涉及家庭伦理还是社会问题剧抑或别的题材,只要它是能够真正让观众体会到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他们真切体味到人生百态,使他们获得感动,这样的艺术作品就一定是能够立得住的经典剧目。

因此,笔者以为,今天我们弘扬戏曲文化,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现代戏的创作中,现代戏可以表现新的社会变迁,可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重大的政治事件以及好人好事、英雄模范人物等新闻时事类的内容,但一定不能够是简单的说教,也不仅仅是把它变成歌颂好人好事的载体。否则一大批以歌颂为主旨的现代戏创作随着时间的推演便会失去应有的活力,最终却难以让观众有真正的亲近感。难以使观众有真正的情感认同。

第二,如何让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的内容表现更为丰富,应当成为改编的一个重要思路。

每一部传世的名著都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对名著的改编与再创作可以赋予这种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新的生命,使传统焕发青春。在中国戏曲史上有影响的经典戏曲作品,其中不乏是改编之作。

不过,在改编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移植,要注意一部作品是否适合改编。例如,京剧《雷雨》改编自曹禺的同名话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曹禺作品中最适宜改为戏曲的。京剧《雷雨》改编的特点是突出创新,然而它并不影响原著如刀刃般在观众心头划落的悲剧精神,它完全没有削弱或者歪曲原著。戏曲要唱,不能不大量缩减原著篇幅。却仍然显耀着原著的丰富内涵。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改编,京剧《雷雨》改编的创造性还在于没有沦为话剧与唱的简单相加,而是使之成为地道的京剧,该说的地方说,该唱的地方唱,饱含着京剧的风格韵味。这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当代戏曲要取得突破,戏曲本身所蕴含的地方文化色彩(从语言到举手投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容易获得观众认同的因素。京剧《雷雨》之所以能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得益于剧本的文学内涵与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的高度结合。

第三,在原有的艺术母题中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使新时期的观众能够获得更为激荡的生命体验与文化认同。

创新不仅是戏曲艺术发展的标记,更是其存在的理由,戏曲的创新是其生存发展的原动力。

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对京剧剧本进行重新加工,凝练精华。摒除繁冗,使剧情更加紧凑流畅,感染力更加丰富,舞台气氛更为浓郁,更加符合秦腔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出青春版的传统大戏以恢弘的气势、曼妙的色彩,不仅为广大老戏迷热烈追捧,同时也征服了许多年轻观众。它不仅仅是一出单纯的新编戏曲,同时也是一次文化实验,是对传统艺术进行现代阐释的努力。

二、形式方面:在继承戏曲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对当代生活进行戏曲化的新的程式提炼和创造,使观众在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观看中获取一种新体验。

强调戏曲内容的创新。与此相呼应则是戏曲程式上的创新。表现在舞台艺术方面。就是要能够比较自然地运用程式表现现代生活。当代戏曲如何从传统当中汲取表达中国人的情感的方式,使观众获取更多的精神依托,无疑是当代戏曲创作一个应该重点思考的话题。

克乃夫·贝尔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其独特的形式美,戏曲是形式与内容高度和谐的艺术,也是中华文化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完美体现。中国戏曲就是反映中国民众生活的一种感性符号,在这样一种文化符号中,中华文明的精髓得以传达出来,中国老百姓的心态、趣味、对生活的追求得以传递出来。而在这样一种传递的过程中,程式起到重要的作用。戏曲的最大特点是程式化。表演,要求有规范的动作:

唱腔,则有固定的曲调。程式化有易于掌握剧种特色鲜明的优点,但也有形式呆板,千篇一律,内容易受束缚的缺点。许多年轻观众之所以对传统戏曲产生了疏离,就是因为僵化的程式和表现形式与现代生活脱节,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失调,表现内容缺乏时代感,违背了艺术必须依托生活土壤的客观规律。现代观众对戏曲的审美要求的是节奏更快、感受更直接、心理更刺激的艺术样式。

近年来,虽然在现代戏和新编历史戏当中,都涌现出了一些为广大戏曲观众喜爱,为专家学者赞赏的优秀之作,如京剧现代戏《骆驼祥子》《华子良》、新编豫剧古装剧《程婴救孤》、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等等。然而,至今戏曲的现代化仍然在探索阶段,并未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戏曲艺术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有机的程式体系,所谓程式化就是这个意思。程式化和程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不同层次的程式,它包括:具体的某个程式:程式的共同规范;行当,即演员综合运用程式的规范:还有演员在表演中行当与生活相结合的规律。程式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只是某几个具体程式,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不仅要继承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具体程式,而且要继承运用程式的法则、法规、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更自觉地改造、运用旧程式、旧行当和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创造新程式、新行当。

扫描一个时期以来戏曲对新程式的创造。虽不及旧程式改造运用那么多,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比如,表演舞台上骑自行车,从湖南花鼓戏《张四块》,到豫剧《风流女人》;又比如,在川剧《四姑娘》和花鼓戏《奇婚记》中表现人物不同心理状态的“门里门外”的戏:在评剧《风流寡妇》中创造的齐老蔫赶大车;《骆驼祥子》中创造的祥子拉洋车;《华子良》中的“柴担舞”;还有在《吵闹亲家》中运用程式创造出一系列量衣、裁衣、剪衣、缝衣、烫衣等新动作。除此之外,还有新板式、新唱腔、新唱段等例子举不胜举。当然戏曲现代戏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领域宽阔,潜在的创造性很大,与此相比,我们的创造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地实践和探索,这就提出了一个戏曲现代化的问题。戏曲现代化不应只是一种口号,更应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好的戏曲舞台呈现方式要体现我国戏曲向现代转型的新面貌。

应该承认,戏曲在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方面,要慢于剧场外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这一点在生活节奏慢、变化不多的农业社会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传统的戏曲观众也逐渐接受了这一特色。而在工业社会的今天,在电影电视等快节奏艺术形式的比照下,戏曲这方面的“先天不足”无疑就暴露得相对明显了。当代戏曲的发展形态如何变化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党和政府多年来对戏曲艺术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怀,然而,戏曲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日趋衰微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戏曲正越来越远离现代大众的娱乐消遣和艺术欣赏范围。戏曲舞台上多是传统内容的古装戏,而缺乏优秀的反映现代社会人生风貌的现代戏,以致戏曲给人一种缺乏生命活力、时代魅力的暮气,让人不愿亲近。戏曲的传播范围日益狭窄,以地方话为其语言载体的剧种其传播基本被限定在本地区内及懂得该语言的人群中,只有京剧等极个别在全国有影响的剧种能够大规模跨区域演出。大量由地方政府作为形象工程需要所排的“评奖戏”,以及由企业赞助的“服务戏”,也由于投入大、演出少、说教意味浓等原因,丧失了对广大普通观众的吸引力。

面对戏曲艺术的危机和挑战,戏曲不能仅仅依赖政府的保护扶持,而应当要正视、审视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缺陷和不足,以进取的精神积极地从戏曲本身中去寻找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运用戏曲独特的魅力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物,从传统的优秀技法中,吸取营养,加工、提炼适合于现代人欣赏的新程式、新手段,创作出新的精品佳作,以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展示时代精神风貌,去反映大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去表现民众情感、诉求,以现实题材、现代剧目来主导戏曲舞台,使戏曲作品充满强烈的时代色彩、人文精神,使戏曲舞台充满时代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只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戏曲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经得起市场和时间考验的优秀剧目古老的戏曲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物塑造下传统戏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族声乐演唱能够带给人们美感、情感以及灵感。因此,要想将作曲家写出来的音符与文字变成优美的旋律,并且深刻地表达出歌曲的美好感情,就必须在演唱当中合理利用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形式。纵观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古典传统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现代民族声乐吸取传统戏曲艺术精华,并推动了传统戏曲艺术效果的发挥。鉴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探讨传统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传统戏曲艺术;影响

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民族声乐演唱注重表达演唱者的内心感受,在表演的同时,也会由演唱者进行再创造。[1]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深刻地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并且在吸收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

1 传统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影响

1.1 歌词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影响

“字正腔圆”以及“以字带情”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由此可见“字”是传统戏曲艺术的核心,而“字”的各种吐字发音正是传统戏曲艺术的演绎精髓。戏曲演绎过程中,演员通过自己对“字”的吐字发音掌握程度来影响民族声乐的表现效果,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表现状况。[2]详细的解释来说,现代的民族声乐也是通过追求吐字“准、正以及清”,将情感有效地融到民族声乐的表现过程当中,并用不同的“吞吐”词语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而提高现代民族声乐的感染力。

民族声乐在表演当中是通过吞吐词语表达演唱者的主要情感,然而演唱者吞吐词语的方法也应该是从表演者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只有这样,演唱者才能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这点正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从古代戏曲艺术中吸取的理念,再经过表演者自己的再创造之后,才能更好地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真实性通过独特的吞吐方式表现出来。[3]简单地说,就是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的时候,必须认真地找到演唱当中的核心亮点,从而提高演唱曲目的情感高度,才能演唱出打动人的曲目。就拿我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老师演唱《我的祖国》这一曲目来说,歌曲中“宽”以及“河”这两个字被郭老师运用合适的吞吐进行表现,融入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大大地将整首歌的艺术魅力提升了一个层次,最终促使这首歌成为人人传诵的一曲经典。

1.2 演唱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影响

表演者进行现代民族声乐表演时,“气”的功力也对演唱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也是深受古典戏曲的影响。[4]传统古典戏曲艺术中,表演艺术家们普遍将“气”作为唱歌的根本,而“运气”则是民族声乐演唱者以及戏曲演唱者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民族声乐表演者以及古典戏曲表演者都将学习掌握“运气”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运气”主要是演唱者首先“气运丹田”,然后利用自己的腹部运动来唱歌,同时,运气的方式要和表演者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一致的。另外,不同的民族声乐曲目中所蕴含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因此,演唱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运气”方式,从而演绎出最佳的表达效果。

1.3 唱腔现代民族声乐的影响

“唱腔”也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我国传统戏曲中有许多不同唱腔的曲调,演唱者也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的唱腔曲调演绎着不同的人物个性。我国传统的戏曲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拖腔”,主要是指拉长腔调,通过在相应的地方增减艺术表达词语来提升戏曲的艺术效果。二是“润腔”,主要是指在戏曲演唱的过程中对腔调进行润色、修饰,从而提高表达效果。三是“甩腔”,主要是指借用唱腔的快速变化来提升表达效果。[5]以上三种唱腔都对民族声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演唱者大多都是采用不同的唱腔来表达唱歌者的不同情感变化。

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当中的唱腔有着较多的表现技巧,并且也主要通过演唱者的不同的选曲来体现的。作为一种取材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的演唱过程主要是表演者对自己生活中不同情感的传达和演绎,而种类丰富的唱腔正好为民族声乐的演唱者提供了许多演绎的题材。另外,民族声乐演唱者更需要关注生活中流露出来的各种情感元素,并且能够将这些情感元素进行多样化的处理,从而能够达到传情达意的一种新高度。

2 传统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促进作用

2.1 把握演唱节奏

要想将演唱者的个人情感与演唱很好地进行融合,演唱者就必须很好的掌握演唱节奏。同一首歌,但是由于演唱的人不相同,也将会演绎出各不相同的风情,这一切离不开演唱者的个人修养与审美观点等的影响。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使是同一个演唱者,在不同时期也会因为自己不同的经历、情绪、环境的变化等各种原因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会迅速的投入演绎中,并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一旦把握不了情感的变化,就会影响声乐演唱的效果。如果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个性以及情感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演唱当中,就能够顺利地打动听众,让朋友们喜欢他的演绎。因此,民族声乐演唱者的个性演绎是声乐演唱过程中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

2.2 把握情感变化

与传统戏曲艺术表演一样,民族声乐演唱者也非常重视演唱曲目的旋律变化,并根据旋律变化选择最佳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声乐演唱必须要有能够打动人的情感和内容。要想感染听众,首先必须得感动自己,演唱者也许有高超的技巧以及高亢的声音,但是技巧和声音是只是演唱的一种形式,可以吸引到听众的注意,但是真正想打动听众还是必须借助情感的传达。只有将演唱者的情感很好地融入表演的曲目当中,才能打动听众,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情感融入得过于浓厚,就会影响表达效果,也许不但打动不了听众,反而会让听众觉得做作。因此,情感的恰如其分的表达,正是民族声乐演唱者需要重点把握的能力。

2.3 运用想象

作为一门艺术,声乐演唱的表演最终也离不开演唱者的丰富想象,因为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表达出演唱者丰富的情感。演唱者的想象越丰富,情感传达的就会越恰当。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音乐的魅力,民族声乐演唱者应该借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表达的曲目营造良好的意境,从而使整首曲目表达的更加生动。然而,声乐的想象并非是胡乱想象的,而是来源于民族声乐演唱者的实际生活,然后经过演唱者自己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进行传达。

3 结束语

演唱曲目的内在情感因素是民族声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表演的过程就是将这种美好的情感传递给听众的一个过程,而对我国古典传统戏曲艺术表达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帮助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者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带入曲目的演绎当中。因此,对于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而言,深入探讨传统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保荣.论传统戏曲在当代民族声乐创作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3):128-129.

[2] 杨柳,谢莉.浅谈传统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4):77.

[3] 张世文.浅谈戏曲的咬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3(9):131-132.

[4] 张文君.民族的心声,时代的呼唤——注重戏曲艺术学习,提升民族声乐艺术[J].大家,2012(18):53-54.

[5] 常晓虹.论民族声乐对戏曲声乐的“拿来”[J].作家,2011(10):200-201.

人物塑造下传统戏曲论文范文第3篇

一、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对演员的要求

1、编导及舞蹈演员需要加强自我修养, 提升素质

第一, 在生活中积累。艺术源于生活。一个舞蹈演员的生活根的厚与弱是可以通过其作品表达清楚的。作为一名舞蹈演员, 要想让自己打造出完美的舞蹈形象并且具有审美品位, 需要不断从生活中去吸收营养。一个编导或舞蹈演员, 其生活越丰富, 积累的知识越多, 越能由丰富的艺术宝库中发掘更多的内涵, 并且把这些内涵进一步提炼, 铸就成为艺术的精品。第二, 心理方面的准备工作。想要成为一个编导或舞蹈演员并不容易。在漫漫的学习道路中, 需要忍受的了寂寞, 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繁华。在经济浪潮的影响下, 一个人的三观有时会发生改变。但是, 作为一名真正的舞蹈编导或演员, 则要有为艺术献身的准备。如我们著名的舞蹈演员杨丽萍一样, 终身未生育, 为了保持身材而放弃美食, 所有的这些也都是为舞蹈而准备的。而只有这样的觉悟, 才能让自己融入到舞蹈中, 把自己奉献给舞台。第三, 基本功与技巧的磨练。作为一个编导或舞蹈演员, 想要真正塑造出灵魂、具有生命力的舞蹈形象, 其基本功、技巧的磨练是不可缺少的。为了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舞蹈演员每一天都要进行基本功与技巧的磨练, 要知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要能吃得苦中苦。而编导也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舞蹈的创作中。

2、舞蹈编导、演员需要具有一定创作力

舞蹈编导、演员在舞蹈艺术的实践以中, 需要用自己不断变化的人体姿态以及表情, 根据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想, 具体进行创造, 而这种创造是二度创造, 更是一种艺术形象的打造。这一过程中完成舞蹈创造的重要部分。舞蹈表演的物质材料就是演员的身子、编导的思想, 基本的方法是通过舞蹈动作来构成舞蹈的语言, 其任务是通过舞蹈的语言来综合音乐、舞台的美术等方法把作品的主题呈现, 抒发出人物内心情感, 将人物性格描绘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可塑造成具有生命力的舞蹈形象。舞蹈表演基础是舞蹈演员对于其技能的熟练掌握以及对作品中人物外部动作、内在精神世界的一种理解。第一, 舞蹈编导、演员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才可达到自由控制身体及表达的技巧, 掌握有着高度表现力、难度系统大的技巧, 掌握好创作的精髓。第二, 舞蹈编导、演员还需要加大对当前社会生活的体验, 了解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编导需求在舞台上准确表达出人物的性格、情感, 通过二次创造完成舞蹈的形象打造。并且舞蹈演员还需要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历史知识以及较高文化水平的修养, 以此增强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及表现。特别是要有着深入的音乐分析能力, 包括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力, 让作品中的音乐舞蹈可以有机结合, 变成为舞蹈的肢体、面部表情。

二、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1、模仿的价值

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的情节和人物是不可分割的, 而舞蹈人物形象塑造是为了创作来进行的。在舞蹈的创作中模仿是一种常用的舞蹈表达方式, 更是练习以及锻炼的常用方法。模仿在直观的舞台中指的是动作节奏形象变化以及主体形象的层次转变, 与音乐中的旋律相类似。在形象生活中动律决定其和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物矛盾关系的一种变化节奏, 决定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例如舞蹈《幽默夕阳红》, 在编舞时, 其模仿就是创新的开始, 以皮影的特点融入到舞蹈动作中, 生动展现了老年人晚年生活。演员均为年过六十周岁的人来担任, 以老年人本身刻画舞蹈人物, 也是对这个作品最好的诠释。

2、由个性出发, 丰富人物形象

在舞蹈人物塑造中, 了解人物是基础工作。编导需要融入到人物的生活中, 了解人物生活背景以及生活的习惯。仔细去研究人物的性格。比如我们在日常的交际中, 常常会发现有的人的行为、音容、笑容会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些留有印象的都是有着独特的个性。例如在舞蹈《新时代的虎妞和祥子》中, 其中有描写结婚夫妇, 在生活中“你争我逗”的一段, 又滑稽又幽默的爱情故事。编导在创作好了舞蹈后, 演员就需要对这一段内容细细揣摩, 在两人打斗时的动作, 都是生活化的姿态, 节奏小而快, 在把握节奏的藏在上, 对人物性格进行研究, 把动作与性格融合在一体。可见在舞蹈人物塑造时, 要由人物个性、性格出发, 丰满人物形象, 把人物最有特色的特点素材进行理解、加工、提炼, 让人看后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把舞蹈人物演绎成“活生生”的人。

3、把握分寸, 与角色融合成一体

我们著名的舞蹈家沈培艺曾说过:“再热情的作品, 演员仍需要忠实、有节制地经过艺术去把握分寸, 要有分寸去处理表达出的角色的诉求, 只有这样才能自然增加激情表演的真实及合理性。”舞蹈演员需要去重视一个“度”字, 古人有言“过犹而不及”, 只有不造作、不虚假的表演才能和角色融合成一个整体, 才能做的“你中有我, 我中是你”。舞蹈演员需要对角色掌握到位, 要不松、不紧, 不可盲目自我, 要带入角色, 也要让自己从角色中跳出。要学会用第三者的角度去感受舞台上的自己, 审视角色塑造是否完整和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否准确, 由理性上升的感性, 再把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

三、结语

综上, 无论是对于舞蹈演员还是编导来说, 在对人物进行塑造时都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融入真实的情感, 就算是模仿也要符合角色的需求。要从不知中吸收营养, 创造出灵魂的艺术形象。第二是要由人物的个人出发, 丰满人物的形象。第三是要把握好分寸, 让自己和舞蹈形象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摘要:舞蹈是时间、空间有机融合的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艺术。无论哪种舞蹈形式, 都是要通过演员的形体表现才能完美呈现。一个舞蹈的编导艺术构思、审美理想也能是通过舞蹈演员艺术再创造才可成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所以在编导及表演中,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舞蹈作品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对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进行整理、分析, 旨在更好诠释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方式。

关键词:舞蹈,人物,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1] 王芊.论舞蹈人物形象塑造与艺术设计[J].陇东学院学报, 2015, 06:108-111.

[2] 刘芳.在有无之间体验舞蹈表演的创作魅力——以舞蹈《儿行千里》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 01:120-125.

[3] 姚颖.浅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音乐、舞蹈、舞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 08:170-174.

人物塑造下传统戏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戏曲是基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戏台”为核心,融“唱、念、做、打”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本文基于审美特征视角,对戏曲表演形式进行了论述,希望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戏曲文化。

关键词:戏曲 表演形式 审美特征

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特色舞台表演艺术形式。然而戏曲表演长于实践,短于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戏曲表演形式研究的难度。因此,基于审美特征视角,从舞台、程式、脸谱和行当四个角度,对戏曲表演形式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舞台的审美特征

舞台是戏曲表演的主阵地。随着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舞台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直接关乎能否营造出更加深刻、突出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而会对戏曲审美产生重大影响。在创作戏曲作品的过程中,为了凸显戏曲故事情节,除了需要依靠戏曲演员自身的舞台表演技法外,还需要借助一些舞台道具来为台下观众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舞台氛围,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台下观众理解戏曲演员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借助绘画性的庭楼、树林或小河等软景和硬景来创作出一个虚拟的舞台场景,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台下观众带入到戏曲中。可以说,舞台和表演二者是不可分的,只有充分融为一体才能够增强整体的表演效果。例如在《方卿羞姑》和《珍珠塔》等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戏曲作品表演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戏曲演员的妆容、肢体动作或话语无法凸显时间的快速流逝,这时候可以灵活地运用舞台氛围的创设来体现出不同的时间跨度,增强戏曲作品表演的层次感,从而大大提升戏曲表演的整体效果。

二、程式的审美特征

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程式就是一系列经过美化处理或提炼加工后所形成的标准化戏曲舞台动作,借此来对戏曲人物形象进行更好的展现,可以给台下观众带来审美感受。比如“唱、念、做、打”等均是戏曲表演中最为常见的程式,其同技巧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其中的“念”就是指戏曲表演中的旁白部分,而“唱”则是戏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演程式,对行腔、用气以及咬字吐字等具有特殊要求。不同剧种形成了不同的声腔系统,这也决定了我国豫剧和京剧等戏曲的表演程式的差异性以及表演的特殊性。其中豫剧以河南唱腔为主,口语性比较凸显;京剧则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且对吐字和行腔具有一些特定要求,但是均凸显了戏曲作者的审美情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戏曲剧本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不可偏离真实性特征,这是戏曲程式审美特征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脸谱的审美特征

在戏曲艺术表演中,脸谱是演员最为常见的一种装扮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角色分成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类型的脸谱,这种表演形式有效结合了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和绘画艺术,以一种带有适当夸张性的表演方式来进行舞台表演。或者说,脸谱艺术作为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和发展脸部化妆艺术的必然结果,借助在脸部绘制上一些特定的图案,可以更好地向台下观众传递表演角色的个人信息,同时也可以增强戏曲表演舞台的审美价值,尤其是脸谱的视觉冲击色彩和艺术感可以更好地将戏曲这门传统艺术的美学传达给台下观众。在我国明清时期,戏曲中就广泛应用脸谱艺术,借助描摹和勾画脸谱,可以对戏曲表演角色的人物形象进行更好的塑造,大大增强了戏曲的美感,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戏曲这种艺术表演形式。

四、行当的审美特征

行当是戏曲这种传统民间大众艺术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重要产物,当前已经成为戏曲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是针对不同的戏曲角色划分成不同的行当。比如在唐朝时期,参军就是当时戏曲发展中所确定的一个行当,并专指那些军事题材中的戏曲人物形象。发展到宋朝时期,行当的划分更加清晰,尤其是锡剧中的行当划分更加明了,比如传统戏曲中分别将男性和女性角色分成上手和下手,进行细分后,男性戏剧角色又可以划分成老生、武生和小生;女性角色则可以划分成老旦、花旦和青衣等。通过这种对戏剧角色行当的划分,促使戏剧艺术更加趋于规范化,同时也可以更加便捷地创作戏曲作品。

总之,戲曲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认识戏曲艺术文化,就需要从其表演形式入手,结合不同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认识和发展这门传统的大众艺术。

参考文献:

[1]孟雪琴.论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7(03).

[2]王萍.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分析[J].参花,2018(01).

(作者简介:苏娜,女,本科,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研究方向:戏曲表演)(责任编辑 葛星星)

上一篇:李岚清外语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人民币对外升值替代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