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画家范文

2023-09-18

流浪画家范文第1篇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石涛主张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艺术创作的纲领。他并以此为名,在他的中晚年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佳作。这是一个长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欣赏。第一部分,群峰层叠,危崖骤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气势高昂,不同凡响。收藏家潘正炜说:“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心惊动魄,真奇笔也。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峰奇。”第二部分,剑锋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第四部分,在长松杂树的怀抱中,有屋舍数间,屋内床铺帷帐,清晰可见。老者二人,相对清谈,形态闲适。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宏,构思奇特。满山上下,都是苔点。画家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等,在诸种墨点中,以浓点、枯点为主,好像用这些墨点砸出来一个世界。这么多点,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其一生经历丰富,风雨坎坷,关于其的许多故事被保存下来流传于世,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一直所坚持的民本刚直的思想也影响着后来者。

《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任伯年是海派画家,他与其师友圈几乎可以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开端,他们既造就了海派绘画,也为中国人物画、花鸟画塑造了新的分水岭。

《华祝三多图》不仅是任伯年已知的单件最大尺幅、最具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也是在画史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最高成就的巨制。《华祝三多图》作于任伯年精力最旺盛、技法正纯熟的盛年时期。从题材上来说,《华祝三多图》是为上海富商方仁高七十大寿所作,“三多”即指多福、多寿、多子,众人常常以寿桃或者其他清供图代替绘之,而任伯年却选用古代典故,把寿星比作古代的帝王尧,这不仅是19世纪海派文化的产物,更说明了任伯年的绘画天才如何在海派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

齐白石 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墨虾齐白石曾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再变色公深淡,此三变也”。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笔下所绘的虾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体现出丰富的意味。虾的精神状态,虾的透明质感,虾的浮游动势,“形”“质”“动”艺术造型的这三个要素被齐白石先生用简练的笔墨完满的表现出来,不能多壹笔,也不能少壹笔。本幅齐白石晚年所作墨虾,将墨与水纯熟的结合再壹起。虾头浓淡点缀,即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又在浓淡穿插中表现出头部的晶莹剔透;虾身和尾部则为圆润而有力度的淡墨笔触,强调其富有弹性的透明感。整个画面使虾之神跃然纸上,可谓形神与笔墨的完美结合。

徐悲鸿《奔马图》。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 真迹。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画高3米、宽1米,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当中的《万山红遍》高131 公分,宽84公分,为此系列作品中较大的一帧,甚具收藏价值。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精华,实为难得之作。

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琵琶行”是傅抱石的经典创作,尺幅硕大,构图缜密,人物哀愁的情绪呼之欲出。与其他几本《琵琶行》相较,此本将远景拉开,益之以疏朗开阔,周围黯淡的月光益显悲怆。在白居易那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他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而在傅抱石笔下,造型和色调完美融合,低吟的歌女与浅酌的司马,各自落寞的眼神,在树影间迷离。而描绘树木的豪迈笔触,凸显出画家成熟的笔法和对光影的灵巧运用。傅抱石以独创的艺术语汇表达了画家对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共鸣,深入地表现了对象的丰富与微妙。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原出生于浙江金华。,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秉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他致力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其作品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他擅长山水、花卉,尤精画梅,素有“当今画梅第一人”之称。他的梅花,诗书画结合,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一直是海内外的收藏热点。据说,画家早年就对梅花情有独钟,其父亲就酷爱种梅、咏梅、画梅,从小他便受其父影响。他笔下的梅花,或花枝繁盛、如火如荼,或枝干如铁、千姿百态。有繁花似锦的红梅,有傲雪高雅的雪梅,有朦胧柔和的月梅,有盘根交错的老梅,还有神态各异的朱砂梅、情梅和雨梅„„总之,无论是墨梅还是红梅,都表现出“铁骨傲冰雪,幽香透国魂”的境界,体现了画家对永恒的真、善、美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关山月1973年创作的《俏不争春》是其代表作之一。图中左上角款识为:“俏不争春。一九七三年,关山月画。”在名款右侧钤白文印“关山月印”一枚。古人画梅多以水墨为上,具有孤山处士之境,清疏淡雅;而关氏之梅多红花铁干,流露铮铮之象。这幅《俏不争春》,画面枝干苍劲,红花繁密,直攀上天,颇具时代风貌。那特写的满构图、浓烈的色彩和雄健的笔力,在整体上烘托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疾驰速动的节奏,表现出顽强向上、奋力拼搏的斗争精神,这便一反古人画梅那洁身自好、高蹈远引的君子之象和冰清玉洁、可爱不可亵的女子气质。 作品主题取自于毛主席《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句,可见画家以梅为题,所要赞颂的正是那种富于挑战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娇艳似火的红色正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它象征着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归宿;那铺天盖地、繁密挺拔的气势,直观地展现出当时风起云涌的政治态势——“俏”得令人精神鼓舞,“红”得让人斗志昂扬!红梅以其独有的冷艳装点着早春的清冷,它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四季的更迭,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它是自然界时序更替的亲历者,也是战胜冰雪、“凌寒独自开”的勇士。此时此刻,与其说是在“赏梅”,不如说是在体味革命英雄主义的品格与气度。

何香凝(1878~1972), 中国民主革命活动家、中国画家。 原名何谏,别号双清楼主。祖籍广东省南海县,1878年7月26日生于香港,1972年9月1日卒于北京。何香凝于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2年冬与 廖仲恺一起赴日本留学,翌年9月在东京结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该会的第一位女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何香凝的美术创作与她的革命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她在日本最初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学习博物科,后改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 绘画,并参加了几次武装起义军旗的设计和刺绣、缝制工作。回国后,与廖仲恺一起从事革命活动,仍抽空进行美术创作。她的早期创作除花 卉、风景外,还常以雄狮、猛虎来表现中华民族的觉醒。她画狮虎用细致的渲染和较精致的笔法,来描绘狮虎轩昂的动态的威猛的神情,富有 质感和立体感。其代表作有《雄狮西顾图》、这时期的作品,主要受日本画家田中赖章的影响,强调色彩和气氛的表现。回 广州后,又受岭南画派的影响,逐渐从注重色彩、渲染,转向以水墨为主,追求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后者是画了一只张牙舞爪,跃跃欲试的老虎,表现出它勇猛慓悍的性格,颇有万夫莫敌的气势。极其巧妙地隐喻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主题。

高剑父(1879 ~1951),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1879 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51 年6月22日卒于澳门。与陈树人、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后人称岭南画派。早年曾肄业广东水陆师学堂及岭南学堂,后从师居廉,继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结识,同住一处,曾研究过日本及欧洲绘画。后加入白马会 、太平洋画会及水彩画会。1905年,高剑父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奉命回国,组织广东支会,任会长。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及光复广州战役。

《遥怜故园菊》创作于1932年, 这一时期是高剑父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高剑父专心绘画创作,联合志同道合者推广他的革新中国画的主张,开设了著名的“春睡画院”。许多重要的作品都在这一时期产生。同时由他和高奇峰、陈树人以及“春睡画院”、佛山市美术院等弟子们在画坛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岭南画派也是在此时期内确立,而且成为近代中国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成为廿世纪苦难的中国人觉醒、奋起、前进的时代的产儿和见证。 岭南诸家擅写生,笔下无论花卉走兽均得状物传神之妙,高剑父好写花卉植物,《遥怜故园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创作中综合中西技法,力求写实,菊花造型生动逼真,尽力追求一种与视觉经验相符的写实效果。即使是《遥怜故园菊》这种纵情挥洒的作品,亦没有背离自然事物的真实形体。同时又强调保持中国画的笔墨效果,突出了线条的书法性。菊瓣的描绘,参书法用笔,线条略带粗野、荒率之意。又用没骨法描绘菊叶,以书法的用笔利落钩出经脉,使得作品又带有海派的风格,带点虚谷、王震般的写意味道。

刘海粟 (1896-1994)字季芳,号海栗,晚号海翁、静远老人,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1980年、1981年他七上、八上黄山,此时的他已是八十多岁的 老人了,他的艺术也在新时代裏迎来了新的春天。

他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黄山图,同样来自对景写生,与过去作品相比主观成份明显增多,注重精神描写与气韵的 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以助韵,兴会所作常常笔墨酣畅,气势夺人,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 吞“。此时作品已真正代表了他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实践与人生体验的自然结果--“人画俱老“、“瓜熟蒂落“。刘海粟在十上黄山的近二个月的时间裏,到处写生,作画不辍,每每被黄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所激动,他深情地说:“我爱黄山,画天都峰都画了好多年, 它变之又变,一天变几十次,无穷的变化……我每次来,每次都有新的认识,有画不完的画。“黄山云海的奇幻变化给了刘海粟艺术的灵感,刘海粟以“不息的变 动“创造了无限的新黄山;十上黄山,每创新意,实现了艺术与思想境界的跃进并与自然浑沦为一片化机。刘海粟的创造精神与黄山的自然风貌相契合,已融为一 体。刘海粟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馀七十年,是我国艺术届誉满中外的杰出的前辈。

韩美林,1936年生,山东济南人,擅长绘画陶瓷艺术, 曾任安徽画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专业画家,在中央工业美院工作。曾设计1983年《猪票》、1985年《熊猫》等邮票及一系列最佳邮票评选纪念张。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是全国第一家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是中国美协至今惟一一家由美术家领衔的工作室。是北京申奥标志的设计者之一,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修改创作组组长。

陆俨少善绘云水,其山水多浩淼,云蒸雾霭,变化丰富;兼作人物、花鸟;他通过各种技法之探讨,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地进入了新的表现层次:勾云、勾水、大块留白、墨块等等特殊技法是其独特风格的成功创举。

《峡江险水》画中,其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极显生气;其漩涡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状。陆俨少的用笔以“柔”著称,这在《峡江险水》的画水中也大有体现。他画的每一根线,笔致清晰,笔笔见笔,起落有致;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极尽变化,且圆灵多变,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故而,他的山水,给我的感觉是往往随着意气的生发,由小到大,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超神尽变,纯为自然。有时看似画不下去,而稍一转手,柳暗花明,奇思络绎,奔赴笔端,又达一番境界。陆俨少在用墨上创作了泼墨与积墨并用的手法,这在《峡江险水》中也不乏有体现,他的浓墨与淡墨互相映衬中出现的山体,层次非常丰富,结构十分合理,令人赏心悦目。他的“泼积结合”墨法,不仅使画面上不同深浅枯浅的墨色过渡自然,还表现出了山中云雾缭绕时虚无缥缈的感觉,此亦乃用墨的一大境界!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张大千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晖映交融。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晖映的崇山峻岭之中。山中云雾飘渺,壑底生烟,峰上重重密林,后面的峰峦时隐时现。画中屋宇亭桥依稀可见,烟消云散处峰峦林木详实细密,深沉之处既虚又实,泼重墨、重彩如黑云蔽日。《庐山图》是大千平生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创作期间,他数次在画室里晕倒,并被送到医院急救,而每次都化险为夷。在平日里,他每画一阵,就得口含一粒心脏病特效药。这一旷世巨构,就是大千在“拼老命”的状况下,前后费时一年半完成的,他终于使气势雄伟、浩瀚万千的庐山真面目跃然纸上。在这幅画中,大千以泼墨拨彩法写出的逶迤山势,云务横锁,古木森森的庐山真面目。

潘天寿 (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

白雪石,1932年师从花鸟画家赵梦朱先生,研习没骨花鸟画。1935年师从梁树年研习山水画。1963年加入中国美协,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任该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年应邀为中南海接见厅作巨幅山水画《千峰竞秀》。1983年应邀为全国政协作山水画《云海松涛》,应邀为中南海接见厅作巨幅山水画《古塞春晖》。当选为全国政协第

七、

九、十届委员。出版有《写意山水技法》、《荣宝斋画谱.白雪石画集》、《白雪石现代山水画集》。运用传统技法和现代章法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白派山水画。特别是从1972年开始赴广西桂林十几次,沿漓江两岸徒步旅行写生,搜集了大量素材,经过长时间的推敲、提炼,绘制出一幅幅无与伦比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漓江山水画,把桂林风景的迷人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晴、云、雨、雾中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

白雪石是我国山水画坛成就卓著的一代名家。他的漓江山水与太行黄山系列山水画在收藏界广为流传。特别是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他毅然变法,一改过去传统山水格式,推出了清漓、秀美的漓江山水系列。他笔下的漓江水色天空,疏淡迷蒙,奇峰倒影,竹筏渔鹰,农舍芭蕉,烟雨丛生,层次丰富,技法多变。他用传统的绘画手法绘出了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山水画卷,是白雪石对中国山水画的一大贡献,是对传统的又一次突破,奠定了白雪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的忠言位置。

虚谷(1823-1896),籍本新安(今安徽歙县),家于广陵(今江苏扬州)。清代画家。僧人俗姓朱,名怀仁,移居江苏广陵(今扬州)。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后出家。以字竹,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不茹素,不礼佛,也“从不卓锡僧寺”,惟以书画自娱,山水、花卉、蔬果、禽鱼,落笔冷隽,蹊径别开。书法亦奇古绝俗。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卖画为业,是"海上画派"杰出代表人物。他携笔墨、着僧装,"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云游四海,清贫于世却笔墨人间,他行程之广、画作之多,己为当时罕见。他承古创新,另辟捷径,广集素材,勤奋垦作,终成一代巨擘。早年学界画,后以擅画花果、禽鱼、山水著名。风格冷峭新奇,绣雅鲜活,无一笔滞相,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流浪画家范文第2篇

马超 原名马鹏冲,字长青,艺名超月青云,号清风,汉族;一九八八年六月出生于云南陆良,为云南著名青年书画家、超月青云书画工作室主画师,原云南国防工业学院中国书画协会创办人和主任。

曾在昆明、珠海、东莞等举办大型画展,得到了艺术界人士的好评。

流浪画家范文第3篇

《向日葵》油画,高99厘米,宽76厘米。作于1889—1890年间。是凡高以向日葵为体材的十三幅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画面中“从土壤到花瓶,隔阴阳二界”的向日葵即将枯萎。它象征着在巴黎某角落里奄奄一息的凡高,苍凉的“盘点着蓬勃的往事”,虽然“荒野和厅室,彰显着生命的两面“,但他仍然奋力“挣扎,在失水之前。”等待着那“风干之后”的解脱。呈血红色的茎已被剪断。此刻虽然“太阳浮在瓷瓶上方”它再也“不用摇头晃脑地追随星际的游戏”“生命至此,成熟与否”实在是“无关紧要”了。这种心情和即将辞世的凡高的心情,实现了“完美的契合”。画中明亮的黄色和阴暗的浅兰形成对比。使乎是一种非现实的美。而画面左上角用“跳动”的红点凃过,这“跳动”的色点融汇在浅兰色的笔触中。也就是这片小小的“火焰”意味着画家即将息灭生命之火的最后闪耀。奏响一支命运交响曲。

文森特?梵高(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的负担,自杀身亡,享年只有37岁。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这幅画有16朵的《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梵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

他曾说过:我想用《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梵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

以前听过台湾某艺人见到梵高《向日葵》原画泪流满面的报道,心想未免夸张,可当我见到这幅《14朵向日葵》时,也不由黯然叹息:这样拼了老命出力地画,不疯才怪,不短命才怪。

自从梵高画了一组11张向日葵油画后,向日葵就属于梵高。《14朵向日葵》隔邻是高更的《梵高画向日葵》从未有人为向日葵投注这样激烈专注的热情!梵高化的向日葵好像在燃烧,浮雕般色彩如此强烈厚重,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真正是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旋转之花。梵高嗜画向日葵,因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农民之花。画向日葵即画太阳,也是自画。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

梵高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高贵向日葵及炙热目眩般的阳光。他不无自嘲:“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你说他陷入癫狂割下自己的耳朵,可他偶尔清醒冷静得可怕。向日葵用色如此大胆强烈,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可那股以螺旋的涡流向外喷射的金黄色烈火,百年之后还能深刻感受到。百年前的向日葵不是更加金黄炙热吗?我们都爱梵高的光与热,因为我们正常聪明世故得不会把自己逼向绝境。梵高知道高更喜欢他的向日葵多于莫奈的向日葵而高兴万分。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

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梵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梵高的十一幅《向日葵》中,有十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梵高总是一人独自生活,在他为爱徘徊的时候,唯一伴随他的只有强烈的孤独感。而 象征梵高化身的《向日葵》,在他死后则被西奥家人珍藏,一直保留至今„„

梵高是世人公认的艺术大师,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疯狂天才”,其代表作《向日葵》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画之一。如今,这幅《向日葵》又获得一项殊荣———竟能引来蜜蜂驻足花蕊,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大师笔下惟妙惟肖的向日葵竟让蜜蜂误以为真。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

玛丽女王学院的拉尔斯?希图卡教授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结果将刊登在《光学与激光技术》杂志上。希图卡说,用进化的观点很容易解释“花朵类”油画的吸引力。他相信人类对颜色的选择是由进化而来的。希图卡指出,科学家已经证明,人类对颜色的分辨是从吃水果开始的,而梵高的画吸引蜜蜂的原因也和颜色有关。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所作。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梵高的向日葵不是一种亮丽明快、充满着希望和幻想的向日葵,而是比较疯狂的。在梵高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对象都充满着一种生命———一种存在着压制和反压制关系的生命。

尽管向日葵那么美,高更因艺术理念分歧,无法与神经崩溃的梵高相处最终离开了。画了向日葵后的梵高便是金黄色的化身,把这金黄色的火焰撒遍天际田野,也涂上夜晚的星空,卷成旋涡直到麦田群鸦乱飞,才举枪结束了这场金黄色的癫狂。金黄色从此属于梵高。

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一九七八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五十九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无论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的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但是商业上的巨大利益,与梵高生前卖画所比,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后来,梵高的作品《鸢尾花》和《迦赛医生像》分别以七十三亿及一二七亿日圆卖出。如果说现在画价飞涨是由梵高所引起的,也不为过。可是,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却在还未获得正确评价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

向日葵》确立了凡高在世界画坛上的地位。

流浪画家范文第4篇

陈湜

记得,我小时候写过一篇不足50字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长大想当一个画家,把世界涂画的更加精彩。因为我爱画画,我想画画。 这些大概是爸爸帮我措的辞,但这意思都是按我想的才写的。小孩儿嘛,好奇心大,而且对自己写的东西很有成就感,因此我天天看这篇作文,却怎么也看不烦。

在幼儿园时期,只要有时间我就画画,好像它就是我的朋友,每天都接触它。 到了学前班,就不像在幼儿园里了,但是,几乎每天在学校里都上美术课。可惜的是,我没被选上美术小组,只被一个表演小组录取了。老师连作品都不看,直接挑选,可气的是,老师挑了一个班上画画不怎么好的一位男生去了美术小组,难道我们堂堂一个幼儿九班就一个精英嘛?还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精英。 一晃眼,我现在都小学四年级了,可不是嘛!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三年级的小毛孩儿,三年级时,我学习不咋的,没心情干别的。在一次大扫除中,爸爸突然发现书堆里有个笔记本,我抢[来源于]过来一看,这不就是我的作文吗?不过字迹有些不清楚了,怎么看也不知道当时我写的是什么。最后,我渐渐地遗忘了那个本,但是,它还在窗台上最醒目的地方,一直没把它拿走。

暑假早已过完了,四年级的生活开始了。一提到美术小组呀,心里美滋滋的。我也参加了美术小组,可好玩了,老师让我们欣赏、绘画、剪纸、做手工,可有意思了!四年级了,妈妈怕我跟不上其他同学,好心地给我报了奥数作文班,在班上,我结识了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她就是我的同桌小巧。小巧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把一张数学纸撕成一条一条的,上面写着许多字,原来她想让我们抽签呀!我也学着小巧的手法,做了许多“礼物”,与众不同的是这些“礼物”都是我自己画出来的!我发现自己又喜欢上了美术,画的比原来漂亮多了。 有一天,我整理了一下窗台,发现了那个早已破旧的笔记本,但里面的内容又清晰起来了,就像刚刚写上去的一样,怎么回事?

原来,我的志愿被找回来了,永远记在了我心里:美术才是我真正的志愿,没人能从我心里拿走它,是我忘了朋友,只顾了自己。我有了这样一个好伙伴才是最重要的。

我找回了朋友,自信了许多,有了别人没有的特长。不嘲笑自己了,当初我虽然学习不是特别好,但是后来找朋友把它解决了。因此,我学会了快乐学习的

方法。朋友说:“这世上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不能强迫自己,有时还弄得一团糟,舒缓一下自己,再学习才为好!”这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把目标定的很高就太累了,可以分段完成目标。结果,我学习进步了,同时和朋友相处的也很融洽。

流浪画家范文第5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2、让学生能够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进行大胆表现。

3、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以“向日葵”照片导入:

从向日葵的生长特性(向日葵的种植四季皆可,重要以夏、冬两季为主。花期可达两周以上。品种可分为“普通观赏用”品种或“食用”种类,个别观赏用品种特点为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半公尺。观赏向日葵因而适合栽种于盆栽中;食用品种则植株较为高大,种于正常露天苗圃泥土中,可长至2公尺以上。向日葵成长相称敏捷,花期相称久长可达两周以上,向日葵的生长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因素关系密切),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从自然形态感受色彩的基本特征。

二、凡•高的《向日葵》作品介绍:

凡•高:荷兰人,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热爱生活,绘画充满激情,代表作品《向日葵》、《自画像》《星月夜》《吃土豆的人》等

选择凡•高的另外几幅《向日葵》作品对比欣赏,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色彩关系带来的不同情感反应比照,从而加强对色彩的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三、练习:

1、观察不同色调画面,学生通过色调比较,感受不同色彩对营造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红色:喜欢红色的人是精力旺盛的行动派。不管花多大的力气和代价也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欲望。

黄色:喜欢黄色的人富有高度的创造力和好奇心,你绝对不会背叛朋友 ,也绝对不会做满月把我的事。

蓝色:喜欢蓝色的人是一个很理性的人面对问题常常临危不乱,一定会用很漂亮的手段折服别人。 黑色:喜欢黑色的人通常很积极的对未来有很好的规划,即使外表不修边幅但看起来很精神优雅高尚。

2、对色彩的对比关系进行讨论,了解色彩画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能使色彩表现更强烈。

四、课堂小结

1.欣赏图片,分析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 2.教师向学生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心路历程, 3.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对比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研究色彩的本质特征

4.通过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 5.认真观察几幅图的不同之处。

流浪画家范文第6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2、让学生能够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进行大胆表现。

3、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以“向日葵”照片导入:

从向日葵的生长特性(向日葵的种植四季皆可,重要以夏、冬两季为主。花期可达两周以上。品种可分为“普通观赏用”品种或“食用”种类,个别观赏用品种特点为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半公尺。观赏向日葵因而适合栽种于盆栽中;食用品种则植株较为高大,种于正常露天苗圃泥土中,可长至2公尺以上。向日葵成长相称敏捷,花期相称久长可达两周以上,向日葵的生长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因素关系密切),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从自然形态感受色彩的基本特征。

二、凡•高的《向日葵》作品介绍:

凡•高:荷兰人,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热爱生活,绘画充满激情,代表作品《向日葵》、《自画像》《星月夜》《吃土豆的人》等

选择凡•高的另外几幅《向日葵》作品对比欣赏,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色彩关系带来的不同情感反应比照,从而加强对色彩的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三、练习:

1、观察不同色调画面,学生通过色调比较,感受不同色彩对营造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红色:喜欢红色的人是精力旺盛的行动派。不管花多大的力气和代价也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欲望。

黄色:喜欢黄色的人富有高度的创造力和好奇心,你绝对不会背叛朋友 ,也绝对不会做满月把我的事。

蓝色:喜欢蓝色的人是一个很理性的人面对问题常常临危不乱,一定会用很漂亮的手段折服别人。 黑色:喜欢黑色的人通常很积极的对未来有很好的规划,即使外表不修边幅但看起来很精神优雅高尚。

2、对色彩的对比关系进行讨论,了解色彩画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能使色彩表现更强烈。

四、课堂小结

1.欣赏图片,分析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 2.教师向学生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心路历程, 3.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对比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研究色彩的本质特征

4.通过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 5.认真观察几幅图的不同之处。

上一篇:初高中教育辅导范文下一篇:银行大堂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