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论文范文

2023-09-16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利用山丹历史灾害数据、气象资料和GIS系统,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原理,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确立了山丹县干旱、暴雨、大风、低温冻害等12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区分区,对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气象灾害;GIS;风险区划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1.013

Study on Risk Zoning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Based on GIS in Shandan County

YANG Yi-cheng(Linze Coun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Linze, Gansu 743200)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GIS; Risk zoning

气象灾害风险是指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气象灾害风险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无论自然变异还是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气象灾害发生。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创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先河,并对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1]。我国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开始用于洪涝、干旱等主要灾种;20世纪90年代后台风、风暴潮、冰雹等在内的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及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近几年气象灾害频发,国家有关部门意识到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必须提升到灾害防御的核心位置上来,大力开展了沿海、丘陵、西北黄土等区域的气象灾害评估工作。

山丹县土地资源丰富,为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荒地资源丰富,面积达6.3万hm2,若有水灌溉,发展潜力很大。据统计,气象灾害占山丹县自然灾害的8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3%,对山丹县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全球气候变暖使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为频繁,气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断加重。

1 山丹地理气候概况和经济概况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地处100°41′~101°42′E, 37°50′~39°03′N,东靠永昌县,西邻民乐县,西北与甘州区接壤,东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相连,南以祁连山冷龙岭与青海省为界,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相望。山丹县北部区为荒漠戈壁,热量充足但水资源缺乏,自然生态环境比较恶劣,植被多为荒漠沙生植物,土壤沙化严重;中部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种植区域,耕地集中连片,农田水利条件比较优越,光热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高,人口密集,是小麦的主要产区;南部区地形高低不平,坡大沟深,耕地主要以山旱地为主,间有草地,植被覆盖率高,热量不足,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图1)。

根据2010年《山丹统计年鉴》统计,2010年年末,山丹县户籍人口20.952 7萬人,人口密度为30人/km2;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7.5亿元,人均13 8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405元;实现农业增加值4.98亿元,粮食种植面积2.606万hm2,油料种植面积0.574万hm2,其他作物种植面积0.7万hm2。

2 数据来源以及数据处理

用于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资料主要包括:①基础地理数据:山丹县1∶50 000分辨率的DEM数据、行政区划图、水系湖泊图、土地利用分布图。②气象数据:山丹县1971—2011年常规气象站和2005—2011年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③历史灾情数据:山丹县1971—2011年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经济损失、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等历史灾情数据。④社会数据:山丹县2010年统计年鉴资料,包括土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均GDP等。

对所用数据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筛选,研究過程中数据工具包括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数据库软件Access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

3 气象灾害风险区评估原理和方法

气象灾害风险是指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根据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灾害系统主要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共同组成。在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中,危险性是前提,易损性是基础,风险性是结果。其中,气象灾害危险性是自然属性,承灾体潜在易损性是社会属性。气象灾害风险性可以表达为:

气象灾害风险[2]=F(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1)

通过对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气象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采用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等数量化方法,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分为气象灾害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5级,区划的技术流程见图2。

3.1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方法

3.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3]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它可以将无法量化的指标按照大小排出顺序,把它们彼此区别开来。通过将每个因子的组成指标成对地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判断和计算,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以确定不同指标对同一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3.1.2 加权综合评价法 加权综合评价法[4] (WCA)是假设由于指标i量化值的不同,而使每个指标i对于特定因子j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用公式表达为:

Cvj=QVijWci

其中CVj是评价因子的总值, QVij是对于因子j的指标i(QVij≥0) ,WCi是指标i的权重值(0≤WCi≤1) , 通过AHP方法计算得出, m是评价指标个数。加权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各个因子对总体对象的影响程度,是把各个具体指标的优劣综合起来,用一个数量化指标加以集中,表示整个评价对象的优劣,因此,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对技术、决策或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优选,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

3.2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量化

根据不同灾种风险概念框架选取不同的指标,由于所选指标的单位不同,为便于计算,选用以下公式将各指标量化成可计算的1~10的无量纲指标[5]:

Xij′=Xij×10/Ximaxj(3)

其中Xij′与Xij分别表示象元j上指标i的量化值和原始值,Ximaxj表示指标i在所有象元中的最大值。

3.3 分灾种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载体脆弱性和灾害防御能力,建立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2]:

DRI=(HWh)(EWe)(VWv)(RWr)[0.1(1-a)R+a](4)

H=∑WhkXhk(5)

E=∑WekXek(6)

V=∑WvkXvk(7)

R=∑WrkXrk(8)

其中,DRI是灾害风险指数;H、E、V、R分别表示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因子指数;WH、WE、WV、WR表示相应的权重,根据山丹县气象灾害实际情况,分别赋值0.4、0.2、0.2、0.2;Xk是指标k量化后的值;Wk为指标K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对形成气象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a为常数,用来描述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减少总的DRI所起的作用,考虑山丹县的实际情况,取值0.8。

3.4 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IDRI=∑DRIkWk(9)

其中,IDRI是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指数[2],DRIk是灾种k的风险指数,Wk为灾种k的权重,是根据山丹县每个灾种的损失情况,计算各乡镇气象灾害的风险系数时,给5级风险区分别赋以相应的权重,乘以各风险等级所占面积百分率后进行累加,最后根据各乡镇风险系数值进行排序。

4 山丹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防御分区

4.1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6]。针对讨论的12类气象灾害,除了雷电以外,其他11类气象灾害的危险性指数都是通过山丹范围内或者周边的区域气象站的多年观测数据计算分析得到,主要方式即统计每个气象站点的灾害发生频数,并归一化,最后利用GIS的数据内插功能,获取12类气象灾害的危险性指数分布图,图3为干旱和低温冻害的危险性等级计算结果(栅格大小统一为50 m×50 m)。

4.2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承灾体易损性是指在给定危险地区存在的所有人和财产,由于潜在的气象危险因素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程度。一般来说,承灾体的易损性越低,气象灾害损失愈小,气象灾害风险也愈小,反之亦然。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是对各类受影响因子对不同气象灾害的承受能力进行分析,本区划中主要是评估山丹县人口、社会经济财产、农作物布局由于潜在的气象灾害威胁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程度。根据山丹县实际情况,承灾体易损性分析选择各县(区)耕地面积比、各县(区)人口密度和GDP密度作为评价指标。

利用GIS技术将人口、GDP、耕地比数据空间化,采用1 000 m×1 000 m网格(图4),由于承灾体对不同灾种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在计算承灾体易损性时要赋予它们不同的易损性因子系统(表1),根据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得出各灾种承灾体的易损性。

4.3 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氣象灾害的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致灾因子危险性见气象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布图(图5);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主要考虑地形因子如坡度及高度、河网密度2个方面;承灾体易损性分析主要以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耕地比为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能力分析是指分析为减少气象灾害所致损失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主要考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后将上述4个方面内容加权叠加,得到12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各乡镇气象灾害风险排名表(表2)。

4.4 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区划

根据各类气象灾害对山丹县造成的损失确定权值,将各乡镇的风险指数进行叠加,再将综合风险指数进行排序(表3),得到山丹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图6)。

由图6可见,山丹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东南高西北低,其中山丹马场南部、霍城大部、东乐东北部分地方发生气象灾害的风险最高;东乐中部、清泉、位奇、陈户、老军大部为气象灾害综合低风险区。

4.5 气象灾害防御区分区

山丹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主要包括山丹马场大部地区、霍城大部地区及东乐局部地区,该区域为山丹主要的粮食作物主产区,受灾后损失大。主要防御干旱、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冻害、雷电、大风、沙尘暴、地质灾害、雪灾、干热风等灾害(图7)。

山丹气象灾害次重点防御区主要包括大马营大部、李桥局部、东乐局部地区,这些地区主要为农作物种植区及设施农业种植区,受灾后损失较大。主要防御地质灾害、低温冻害、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雷电、冰雪、干热风等灾害。

山丹气象灾害一般防御区主要包括东乐局部、清泉大部、老军大部、陈户局部地区,该地区人口集中,山丹主要的工业产业重点发展区,旅游资源较丰富,主要防御暴雨洪涝、地质灾害、沙尘暴、低温冻害、干旱、大风、沙尘暴等灾害。

5 总结

利用气象数据、历史灾害数据和GIS系统,将山丹县各乡镇12种气象灾害进行了一般、次级、中级、次高、高风险区5个等级的区划,并划分了气象灾害分区防御,为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进行有效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对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及降低灾害损失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结合山丹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前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①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警能力低,像高速公路道路情况及山洪、地质灾害等的监测能力不足等,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②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影响经济的重点敏感行业和中心城镇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③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减灾意识不强,部门间信息实时共享不充分,联动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基层和公众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防灾减灾法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趋势,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

参考文献

[1] 杨郁华.国外国土整治经验介绍——美国田纳西河是怎样变害为利的[J].地理译报,1983(3):1-5.

[2] 杨丰政.基于GIS的徐水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10-11,16-17.

[3] 王艳华,曹文洪,戴清.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及其在引黄灌区水沙配置中的应用[J]. 泥沙研究,2007(4):43-44.

[4] 张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6):142-143.

[5] 刘昌杰.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系统研究与实现[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5-6.

[6] 朱浩,樊彦国,武腾腾.开源GIS支持下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3):36-37.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象管理;行政执行;问题;现状;举措

现阶段气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不够健全

气象行政执法过程中,将防灾减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执法的出发点,但是在执法的过程中,管理仍旧不够健全。普通岗位抽调人员就职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在管理上存在诸多疏漏,工作衔接不能有效到位。

宣传不够到位

在整体气象执法过程中,虽然气象行政执法人员也就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简单普及,但是宣传不够到位,只是就最基本的法律常识进行了简单的普及。并且整体宣传不够深入,导致民众对于气象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只是了解轻微的皮毛,浅尝辄止。

执法力度不够

在整个执法过程中,由于多种复杂的因素,导致执法力度不够。或由于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气象法律法规及相关常识了解不够,有待培训提升;或由于执法人员抵抗不住诱惑,受不住威逼,抵不住利诱,常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由此种种,导致执法力度不够,气象行政执法人员不能坚守本职岗位职责,未能做好气象管理工作。

执法沟通不善

一般人员对于气象法律、法规常识掌握不够,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理解、不认可的行为,为执法带来了阻碍。而气象人员的不专业性,导致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够全面解释相关事项,为执法中沟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而有关部门的推诿、不负责,也将给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加强气象行政执法管理的相应举措

制定预案

首先,在年初进行此项工作时,应制定相关方案、相关预案,制定相關方案,明确此项工作的责任人,并层级落实相关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网格化管理,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制定相关预案,并检查相关单位相关预案,一旦发生雷电、气象等重大灾害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预案,拉倒响应程序,有效防灾减灾,真正实现预案的目的和作用。在制定法案和预案后,要由相关的责任人,按照方案和预案内容,进行演练,检验问题于事故发生之前,做好应急预案的响应程序。

定期排查

制定方案后,要按照方案,制定定期排查计划,要重点对机关单位、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厂矿、通讯、房地产开发公司等重点的行业和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在排查后,要对相关排查结果进行记录,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要责令整改,对于整改结果,要进行复查,确保整改完毕。对于未按照要去整改的部门,可以责任停顿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行施工。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规范气球施放市场,依法保护探测环境,进一步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力度。

加强宣传

要大力宣传气象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大家都明确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后,才能遵照执行,如:遇到施工单位,要明确告知,全场构建构筑物要全部进行防雷检测,确保全部合规。让大家都相关法律法规清楚明了,确保全部手续合规合法,并定期进行自觉复检。要通过大力的宣传,让社会公众对气象的法律法规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避免违法、抵制行政执法行为的发生。

加强监管

气象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设置相应监管人员进行日常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求各项手续全部齐全,对于手续不全的,立即补办相关手续,要加强监管,对气象管理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监管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安监、消防、住建、规划和法院等相关部门在气象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和作用,以便相互配合,更好的完成气象管理工作。

加强执法

目前,个别单位的主题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导致了执法人员存在一定侥幸心理。在整体执法过程中,要加强执法力度,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不受外界不良环境干扰,做清正廉洁的执法官。气象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培养,健全执法机构,真正培养出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硬、业务能力强、协调能力优的骨干力量,将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做好。在发现问题时,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真正能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执法工作,确保气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提升素质

由于个别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未收到专门的训练,在气象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加上经验的缺乏,经常性出现管理偏颇的情况。这就需要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加强实战经验积累,做好气象管理工作。除了要组织部门内部的行政执法培训外,也要走出去,去参加上级单位的行政执法培训,了解气象执法过程中需要协助、沟通的问题,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素养,真正做好行政执法工作。

深入交流

在执法过程中,要加强沟通,深入交流。执法人员与被执法人员要深入沟通,就相关问题达到一致认识,让被执法人员明确存在问题属性及解决方案;执法人员也要深入交流,组织座谈会,交流执法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相关案例,明确解决事项的方式方法,对于重大事项,跟踪动态,及时提出解决对策,发现问题、跟进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全面提升气象行政执法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的发展,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气象行政执法工作也将日趋完善,作为气象行政执法人员,要勤自检,多对照,查摆问题,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找准正确方向,寻找正确对策,将气象管理工作做实、做好,为国家气象管理工作鞠躬尽瘁。

参考文献:

[1]温克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出版社.

[2]徐国富.浙江省气象行政执法须知.浙江省气象局编.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基层气象信息网络在气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成为确保基层气象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工作的加强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工作;措施

现代化台站规划的实施对气象信息网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面建设现代化监测设备已经得到了有效落实,信息网络通信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网络通信在气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象业务信息以及资料的上传是各级基层气象单位的主要任务,也是保障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1.建立健全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管理制度

网络通信系统运行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为气象业务的各种信息能否得到快速、准确、安全的传输。为了保证基层信息网络通讯系统能够顺利地运行,一方面在具备满足现代信息通信发展需求的先进设备的同时采取定岗定编的形式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系统的、满足实际需求的管理制度。基层信息网络通信设备能否实现可持续稳步发展和运行,基层网络通信系统质量能否得到高效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网络维护人员是否能够将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到位。要想使基层信息网络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的整体质量实现稳步增长,则需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完善机房的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对系统和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检测或维护、安排值班表、确保重要信息数据的安全并进行备份、针对平常、汛期以及应急时期制定不同的工作预案和要求。第二、对问题设置系统性的保障机制,包括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为了有效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保障基层信息网络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他们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专题研讨、技术座谈、业务培训。

2.严格按照信息网络技术规范开展基层气象通信保障工作

建设信息网络通信系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为了避免出现信息网络通讯设备的人为损坏、增加其使用寿命并保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正确、科学地培养相关人员对网络维护的管理意识。因此,正确的保障意识可以让网络工作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环境、周期、使用期限以及技术要求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握,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维护管理方案,保证信息技术科学、规范地执行到位。第一、明确信息网络通信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在出现紧急或异常情况时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规范操作、冷静处理问题。减少故障隐患的产生、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在进行系统检查和维护时遵守“一查、二看、三处理”的工作原则。“查”主要是查看设备的各项指示是否有异常情况和故障警告,并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人员进入机房时首先要进行嗅觉观察,看是否能够闻到糊焦味,确保设备运转过程中没有线路老化和过热的问题。“看”是通过肉眼观察设备指示灯和线路是否正常运行,确保空调温度以及湿度无异常。“处理”对异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生警报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最后对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进行总结,做好相关记录,保存档案以备日后维修工作的参考。第二、对工作人员制定严格的检修维护制度,根据要求执行并完成“日检测、周维护、月分析”任务,另外,对于机组出现的问题组织定期讨论会,信息网络保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况对业务情况进行汇报、分析和交流,包括系统出现的各种现象、隐患、原因以及所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总结出设备维护的注意事项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

3.建立健全基层气象行业的信息网络应急预案体系

随着基层气象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颁布和实施,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和相关运营部门及组织之间协调配合、快速响应,使得基层气息行业的信息网络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为了顺应现阶段基层气象业务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对以下三点工作做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信息上报/通报制度、监测预警手段,以及定期制定日常的工作的讨论会议等。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指挥调度效率,加强对各种信息、数据以及资料的集中管理,有助于信息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稳步运行。另外,在安全方面对网管系统完善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一定的监测系统,以便提高网络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将运营和责任落实到位。为了完善预案并加强预案的落实,组织一定的应急演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实现共同进步。

4.提高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网络保障人员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实现信息通讯保障工作和信息通讯系统高质量运行的基本前提。对工作人员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培训,能够打破自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了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加强网络保障人员对基本气象科技技能的培训。对于新成员一定要事先进行基本气象技能培训并使其掌握各类气象保障应用系统的使用方法,为了普及信息化应用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纳入到培训的必修课程中。另一方面多形式多样化地进行各类活动、培训和比赛的开展,或者借助网络或视屏会议举办专题讲座、技术培训、讨论交流、业务测试等对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地培养,网络保障人员不仅可以对技术自我钻研,而且能够实现互动的最终目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保障工作的发展,是基层单位气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对问题进行全方位探讨,从而达到提高网络业务技能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顺应现阶段基层气象信息网络工作的广泛开展,应注重建立健全科学的气象网络安全保障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的技术规范开展信息网络业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气象行业的信息网络应急预案体系,并着力提高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确保各类气象业务信息资料的及时上传和更新。

【参考文献】

[1]唐雅茜,陈平,朱海波.巧谈气象信息网络故障维护[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2).

[2]宋晓亚.气象信息网络运行结构与安全防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

[3]唐雅茜,陈平,朱海波.巧谈气象信息网络故障维护[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2).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4篇

(滦南县气象局,河北 滦南 063500)

摘要:本文从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科技服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的改革形势和基层现状,针对气象科技服务如何健康快速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前景;思考

引言:多年来,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其相关工作却进步缓慢,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很难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必须要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提起高度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基层气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气象科技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如今,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一些学历较高和技术能力较强的气象人才比较缺乏,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因工作需要,各单位聘用一些编外用工,这些人员所学专业大多数与科技服务不对口,单位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也不够,他们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以及标准等掌握程度相对较差,一部分人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工作比较消极,这样一来,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1.2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健全。目前,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的相关机制体制并不够健全,与之相关的理念和方式也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其科技服务水平显得难以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再加上运行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待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工作人员的分工也不够明确,所以经常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1.3气象科技服务技术水平不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业人员的学历都不高,最高是大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二是人们对于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人们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基层的科技服务水平有限,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比较欠缺,很难为大家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三是气象预报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最后,气象科技服务研发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而且相关部门对气象服务工作投入的资金非常少,气象科技服务相关的设备不够,所以,不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从而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发展前景及应对策略

2.1发展前景

2.1.1 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展望。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气象科技服务和防雷技术等免不了受到社会其他行业竞争的冲击,如果具有了防雷检测资质,那么就能够开展防雷检测技术服务,对打破行业垄断也有帮助作用。

2.1.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形势。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政事企分开,事业单位也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公益性气象服务可以由政府主办,而商业性气象服务则完全可以市场化,因此,政事企分开将成为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2.2 应对策略

2.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如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促进气象事业建设顺利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建设,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也需要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而且这支人才队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同时,也要懂得经营之道和管理方法,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为保证唐山市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市場的持续发展。

2.2.2 规范运行机制和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规范和加强科学管理,比如,应当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有效对接,并充分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唐山市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3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基层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来说,基层气象部门能够直接提供天气预报、雨情信息、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分析与预测等各种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气象部门的这一优势,能够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可充分发挥自动气象站的作用,利用得到的探测资料,建立起网络气象信息平台,为政府、公众及客户制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气象科技服务实效和水平。

2.2.4 努力寻找科技服务新的增长点。最近几年来,唐山市的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气象防灾减灾以及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面对广大社会群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需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寻找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如今,我国对环保和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多,可见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气象开挖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部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游客,需要对旅游地区的气象资源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使气象服务成为有力支撑,因此,气象为旅游业服务将大有可为。

结语:基层气象服务工作如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处于市场改革的浪潮中,所以需要全面分析市场需求,在把握住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各县气象局一是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气象服务人才的责任心和素质能力;二是要努力将基层气象行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整合资源,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逐渐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桂荣,胡峰,滕丽峰,张文琴. 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与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2007:4.

[2]陆林.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冯永芳. 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当前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一直在不断增加,由于过去对矿产资源开发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开发现象,导致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贵州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地质;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都比较大,但是过去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时,过度开采以及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导致地质环境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地质环境主要是指自地表面下的坚硬壳层,即岩石圈。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地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在这整个变化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情况,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现阶段,如果无法从源头出发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前矿山地质灾害频发,防灾形势严峻,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尽可能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1.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现状

贵州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良好,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矿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促使当地的经济实现有效增长,但是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因此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当前贵州省的矿山地质灾害相对比较严重。在对当地的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时,发现该地区不仅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相对比较广,而且灾害的种类多样,更重要的是,矿山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有了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势必会威胁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还有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截至2019年,贵州省已经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事故数量已经达到了1025起[1],灾害共导致447人死亡和失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6亿元。从灾害种类来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都是贵州省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以上几种灾害类型占贵州省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95.3%。从灾害规模来看,主要以小型为主,小型灾害占贵州省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92.9%。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来看,坍塌、滑坡以及矿井突水为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类型[2],以上几种灾害类型占贵州省已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的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80.24%。贵州省当前的矿山地质灾害情况的详细分析内容,如表1、表2、图1、图2所示。

2.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

2.1崩塌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形起伏相对较大,山高坡陡谷深,矿区岩体的切割破碎比较强烈,加上该地区构造发育,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很容易导致矿山崩塌的灾害事故发生。与此同时,由于采矿活动的不断影响,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应力平衡,导致矿山发生崩塌的频率有了明显的提升[3]。对贵州省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受到采矿活动影响而造成的崩塌灾害事故数量比较多,已经达到了131处,这种类型事故在整个地质灾害事故中的占比达到了12.78%。

2.2滑坡

采矿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极易导致岩土体失稳,诱发滑坡。根据统计结果,滑坡也是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占贵州省已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6.14%,同时滑坡也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要灾害类型之一。

2.3地面塌陷

贵州省由于采矿活动导致的地面塌陷非常普遍,采矿活动大大降低了岩土体的应力平衡,加上地下存在大量的采空区,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极易产生不同规模的地面塌陷,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贵州省目前采煤诱发的地面塌陷尤为突出。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贵州省因采矿诱发的地面塌陷共452处,占已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44.1%。

3.针对贵州矿山地质灾害事故提出的有效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还会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所以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势在必行。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要想保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可以真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对当前矿山地质资源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深入了解[4]。同时还要與当地的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地质背景等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效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1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联席会议制度

在对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管理和防治时,各级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加强督促指导,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按照“谁诱发、谁负责”的总体要求,矿山企业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和治理,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汇报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安排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对能采取治理措施的灾害隐患有效实施治理。能源部门、应急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工商部门等主管部门之间要加强联动、密切协作、联合执法,构建和落实联席会议制度[5]。对于拒不履行或履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不到位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还要保证各个主管部门相互之间的联合执法力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强化,这样才能够有力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2将矿山地质灾害纳入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中

贵州省是全国经济发展中相对比较落后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财政压力较大,加上近几年煤矿企业不景气,资金困难,很难实现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治理,同时也无法保证移民搬迁工作有序开展。针对这一现状,需要构建和落实符合贵州省实际情况的群测群防体系,这样才能够实现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与此同时,还要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以及各个省份提出的个性化要求,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有序开展[6]。要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真正有效的融入对应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中,积极构建和完善覆盖“省、市、县、乡、村”的群测群防体系,努力营造全民防灾的良好氛围。

3.3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

很多矿山企业和群众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这样导致很多地质灾害的防治基础工作无法有序开展。针对这种现象,各级各部门必须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积极采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公众微信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相关知识,促使群众以及矿山企业都能够逐渐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提升群众和矿山企业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群众和矿山企业防灾意识和能力提升了,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3.4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移民搬迁措施

分析贵州省现阶段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现状,要想对地质灾害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移民搬迁。矿山企业要切实履行好防灾主体责任,积极筹措资金,对矿区范围内受威胁的群众实施搬迁;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先搬迁,后开采”的总体要求;同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对地质灾害受胁群众的移民搬迁工作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最大力度的落实受胁群众的移民搬迁,测底消除安全隐患。

3.5强化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包括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治理和生物工程治理。生物工程治理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中植物治理技术手段的科学合理应用,不仅能够对矿山以及周围居民居住环境起到良好的改善和优化作用,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治理是最彻底的治理手段,矿山企业要积极筹措资金,积极谋划治理项目,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彻底消除隐患。在矿产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当中,需要有效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工作原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对应单位的头上,将责任明确化,全面提高矿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效果,最大程度上防止矿山开发工作对地质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3.6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矿山在开采作业时,势必会导致周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特别是周围的植被会被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久而久之,不仅会导致地面塌陷等各种事故的发生,而且很容易在强降雨时,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等灾害。这些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人民的人身安全。因此,矿山企业必须要加强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构建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矿山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该系统,实现全天候的监测和分析,保证矿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有效落实,这样不仅能够尽量减少由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而且还能够避免人员伤亡等严重的事故发生。

4.结语

贵州省是我国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过度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势必会引发严重的灾害事故,甚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各级各部门、各矿山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联动,严格落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多措并举,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本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严守生态、发展、安全三条底线,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臧贻州.大型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及治理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 2019(14): 109+111.

[2]鄒银先,邹凤钗,党杰,杨元丽.六盘水市矿山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保科技, 2019, 25(03): 61-64.

[3]刘军,王寿成,杨自安,徐国端,于长珠,邹林,宋亚新.河北张家口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治理对策[J].矿产勘查, 2019, 10(02): 370-377.

[4]牛磊,赵志芳,曾诗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 2018, 16(25): 31-35.

[5]张永双,孙璐,殷秀兰,孟晖.中国环境地质研究主要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 2017, 44(05): 901-912.

[6]王梅芳,胡明扬,周德全.基于地质地貌特征的贵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研究[J].中国矿业, 2017, 26(07): 91-95.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居民水中行走;安全阈值;城市内涝;问卷调查;灾害预警

中图法分类号:TU99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1.07.001

近些年,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给居民日常出行带来极大困扰。2008年以来,中国多个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道路积水深度在50 cm以上的城市达到60%,积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比将近80%,其中内涝灾害较重的城市有大连、北京、武汉、杭州、郑州、天津、哈尔滨、长春等。例如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了历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内涝灾害,全市平均降雨量164 mm,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 mm,受灾人口达190余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元,造成79人遇难;长春市南关区2019年6月2日、7月16日、8月18日,因暴雨导致多条道路大面积积水,市区部分一楼住户与地下室进水,在东北师范大学门前积水深度超1.5 m,多辆车被淹,人员被困,生命受到威胁。由此可见,内涝灾害不仅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影响,也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及基础设施等造成巨大损失。

目前,针对城市内涝灾害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内涝数值模型构建[1-3]、风险评估[4-6]、脆弱性评估[7-11]、损失评估[12-14]及应急管理[15-17]等方面。虽然学者在上述研究内容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有关居民对发生城市内涝时的水深、流速等方面的风险认知研究稍显缺乏,因此,开展居民水中行走安全阈值试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居民对发生城市内涝时水深与流速大小的风险认知程度,亦可为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预警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南关区是吉林省长春市下辖区,位于长春市区东南部,是长春市的南大门。南关区西起人民大街与朝阳区接壤,北至新发路、上海路、光复路与宽城区相接,东临伊通河与二道区隔河相望,南至新立城镇、永春乡边界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邻,全区人口66万人,面积497 km2。随着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及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研究区频发内涝灾害,分析历史内涝灾害数据发现:研究区道路积水最深处达1.5 m左右,已经给城市居民生命安全、财产及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损失。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试验目的

为了减少内涝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提高居民出行安全阈值认识度,设计了居民水中行走试验,以确定水深、流速对居民步行的影响程度,分析居民水中行走的困难度阈值,以确定居民水中行走的安全阈值。

2.2 试验设备与人员

2.2.1 试验设备

试验主控台主要控制试验过程中水流速度与水深,完全由电脑控制台控制,并由试验员进行监控。玻璃水槽宽1.0 m,长30.0 m,模型流量300 L/s。水槽由进水段、工作段、尾门控制段3部分组成,主要用于水工建筑物局部水流的断面模型试验及水深、水流速度测定。水槽底部采用沥青铺装,尽量与实际道路参数一致,以保证水槽底部糙率参数精确率定。

2.2.2 试验人员

本试验主要是为了确定试验者在水中步行困难程度的步行速度临界值。选取的试验对象为小学生、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参与试验的小学生、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体型大约为全国小学生、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平均体型(表1)。试验方法主要是让试验对象在水中逆流与顺流行走,并测定试验者在逆流与顺流环境下行走的水深与流速,并确定试验者水中步行困难度阈值。

表1 试验者情况

[类型 年龄/岁 体重/kg 身高/cm 人数/人 行走距离/m 试验方案 小学生 8~12 30~45 125~155 10 15 顺流、逆流行走 青年人 18~24 55~75 168~175 10 15 顺流、逆流行走 中年人 30~50 55~75 168~175 10 15 顺流、逆流行走 老年人 55~70 55~75 168~175 10 15 顺流、逆流行走 ]

2.3 试验内容设计

(1) 选定若干试验者进行水中行走试验,包括青年、小学生、中年人、老年人各10名,其身高、体重、身体状况都属于全国同等年龄中平均状态。

(2)利用水槽控制平台进行水流速度、水深与流量控制,同时,试验者在不同水深、流速等条件下进行顺流、逆流行走,同时测定并记录居民水中行走困难度阈值。

2.4 试验方法

2.4.1 实地调查

为了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需进行实地调查,其中包括研究区的道路情况、易受内涝影响区域及历史内涝情况等。依据实地调查结果进行水槽参数设定,使其与实际路段情况尽量一致,从而保证试验数据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2.4.2 试验准备

试验前设备准备主要包括水槽主控平台调试、水槽泵闸开启、水槽参数设定、水槽中试验者步行距离设定及试验前准备。其中,水槽参数设定分别为:水深0.1~1.5 m与流速0.1~1.5 m/s作为试验者水中行走的水深与流速变化值。

2.4.3 试验过程

依据上述试验前准备、试验者选取及设备初始参数设定,进行试验者分组,即按照试验者年龄分为:小学生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每组人数为10人,试验者按年龄从小到大依次进行水中行走试验,每组试验者行走的水深、水流速度分别在0.1~1.5 m,0.1~1.5 m/s之间进行变化,并对每个试验者水中行走过程受不同水深、流速的影响程度进行记录,获取试验者水中行走困难度阈值(图1)。

3 结果分析

在保证试验者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并未进行极值试验。试验结果(表2)表明:试验者在水中行走时,步行速度随着水流、水深增加而逐渐降低,即试验者水中行走的困难程度随水深和流速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困难,这表明流速、水深对居民出行影响较大[18-19]。从图2可以看出:当积水水深、流速分别为0.1~0.3 m、0.1~0.5 m/s时,对居民水中行走影响不大,可以通行;当水深、流速达到0.5~1.0 m、0.5~1.0 m/s时,对居民水中行走影响较大,此時居民水中通行困难;当道路积水水深、流速达到1.0 m与1.5 m/s以上时,对居民水中行走影响非常大,积水较重区域居民不能通行。

3.1 居民行走与水深、流速关系分析

城市暴雨导致道路积水的水深与流速是影响居民出行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通过实地问卷调查与试验以及参考现有研究[18-19],结果表明:当道路积水水深在0.5 m,水流速度在0.5 m/s时,人在水中可以通行;水深在0.5 m,水流速度在1.0 m/s时,人在水中行走较困难;当水深达到1 m以上,水流速度达到1.5 m/s以上,人将无法通行,此时应选择其他道路。居民在道路积水中步行困难度与水深、流速关系见表3。

3.2 居民水中行走安全性分析

(1)水中步行速度最大可能值范围。依据图3~4所示安全率的范围得出步行最大可能范围[19],并结合试验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居民水中行走最大可能阈值、安全率与步行速度大部分都与实际问卷调查结果值基本一致,大部分数值分布在水深0~1.5 m、流速0~1.5 m/s范围内,即居民水中步行能通过的安全界线范围内。

(2)试验误差。试验者在水中行走的水流速度、水深对试验者步行速度的影响程度基本符合实际问卷调查结果。其中误差存在的原因是试验模拟路段与实际路段条件、环境条件无法达到完全一致。

4 结 论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是中国诸多城市爆发的“城市病”,已经给居民出行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及时掌握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对居民出行安全的影响程度,不仅能够保证居民安全出行,且可为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预警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长春市南关区为例,采用了居民水中行走试验与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居民水中行走困难度阈值,以确定居民水中安全行走阈值。研究结果显示:水深0.5 m时,水流速度0.5 m/s时,人在水中可以通行;水深0.5 m时,水流速度1.0 m/s时,人在水中行走较困难;当水深达到1 m以上,水流速度达到1.5 m/s以上,人将无法通行;以此为基础,构建居民步行与水深、流速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居民在水深0~1.5 m、流速0~1.5 m/s界线范围是居民出行安全范围。

本文虽通过试验方法确定了居民水中行走安全阈值,但在试验时受相关参数设定方式限制,导致试验模拟路段与实际路段存在一定偏差,会对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影响。另外,由于受试验条件限制,目前仅开展居民在水行走试验确定其水中行走的安全阈值研究,在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改进试验条件,开展车辆水中行走试验,确定车辆水中通行安全阈值。同时改进居民水中行走试验过程及相关参数设定,包括增加试验者鞋底材质、花纹、鞋底接触面积、压力、摩擦力等内容设计,以提高试验精度,更好地为提高居民出行安全及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金溪,王芳. 基于CUDA架构的内涝一维/二维耦合模型求解方法[J]. 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7):103-109.

[2] 王俊珲,侯精明,王峰,等. 洪涝过程模拟及三维实景展示方法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20,29(4):149-160.

[3] 李品良,覃光华,曹泠然,等. 基于MIKE URBAN的城市内涝模型应用[J]. 水利水电技术,2018,49(12):11-16.

[4] 孙阿丽,石纯,石勇. 基于情景模拟的暴雨内涝危险性评价——以黄浦区为例[J]. 地理科学,2010,30(3):465-468.

[5] 吴安坤,黄钰,张淑霞. 基于SCS模型的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价[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0,22(2):50-57.

[6] 陈靖,张容焱,解以扬,等. 基于城市暴雨内涝数学模型的福州内涝灾害风险评估[J]. 暴雨灾害,2020,39(1):89-95.

[7] 王军武,吴寒,杨庭友. 基于投影寻踪的地铁车站工程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价[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29(9):1-7.

[8] 刘泽照. 情景模拟视角下城市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分析[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8(2):53-56.

[9] 权瑞松. 基于情景模拟的上海中心城区建筑暴雨内涝脆弱性分析[J]. 地理科学,2014,34(11):1399-1403.

[10] 黄曦涛,李怀恩,张瑜,等. 基于PSR和AHP方法的西安市城市内涝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与脆弱度评估[J]. 自然灾害学报,2019,28(6):167-175.

[11] 杨秋侠,赵瑞垠. 基于网络最大流的城市雨水管网系统脆弱性评价[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38(11):2987-2992.

[12] 陈鹏,赵洪阳,张继权,等. 城市内涝灾害受灾人口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以哈尔滨市道里区为例[J]. 地理科学,2020,40(1):158-164.

[13] 吴先华,周蕾,吉中会,等.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系统开发研究——以深圳市龙华新区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2017,26(5):71-82.

[14] 邓金运,刘聪聪.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城市内涝风险及损失评估[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18(6):2293-2299.

[15] 孙超,钟少波,邓羽. 基于暴雨内涝灾害情景推演的北京市应急救援方案评估与决策优化[J]. 地理学报,2017,72(5):804-816.

[16] 吴先华,肖杨,李廉水,等. 大数据融合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应急管理述评[J]. 科学通报,2017,62(9):920-927.

[17] 陳鹏,张继权,孙滢悦,等. 城市内涝灾害居民应急避难兵棋推演理论与方法[J]. 人民长江,2016,47(14):7-11.

[18] 陈鹏,张继权,孙滢悦,等. 城市内涝灾害居民出行困难度评价——以长春市南关区为例[J]. 人民长江,2017,48(24):20-25,36.

[19] CHEN P, ZHANG J Q, ZHANG L F, et al. Wargame simulation theory and evaluation method for emergency evacuation of pedestrian from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a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6,13(12):2-19.

(编辑:江 文)

Study on pedestrian travel safety threshold during urban rainstorm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LI Hang,  CHEN Pe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上一篇:学科竞赛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