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范文

2023-09-13

气象灾害范文第1篇

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山西省气象条例》、《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晋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雾等气象灾害,以及因气象条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气象次生灾害应急处置。

本镇范围内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

4、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防灾与抗灾并举,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联动的原则。坚持快速响应、协同应对,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气象灾害应急的现代化水平。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1、成立蟒河镇气象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镇长为总指挥,分管农业副镇长为常务副总指挥,各村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县应急指挥部工作部署,协调指挥全镇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工作,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负责协调、指挥、督促各村各单位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决定启动和终止实施本预案等重大事项。

2、成立镇政府气象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行政秘书担任。主要职责是:执行镇应急指挥部调度指令,协调处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负责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的防御气象灾害检查和落实工作,并组织危房、倒塌房屋等人员、物资的转移和疏散;组织有关部门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收集、调查和评估气象灾情;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预案;管理气象应急物资和装备仪器;建设和完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汇集、上报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与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与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负责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

3、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镇中学:负责组织做好学校灾前预防和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负责灾害发生时在校学生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派出所:负责密切注视气象灾害事件发生时的社会动态, 负责做好交通疏导,保障应急处理车辆、人员迅速抵达事发地区。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各类治安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治安秩序,确保社会稳定。积极参与气象灾害现场应急救援。

民政:负责组织、协调救灾工作;负责受灾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上报和发布工作;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负责困难灾民的生活救助;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储备救灾物资。

财政所:负责安排气象灾害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并做好经费和捐赠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所:负责及时提供和交换地质灾害等信息,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及相关设施等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

林业站:负责乡镇树木的防风修枝,遭遇灾害时,及时通知供电部门切断电源;负责扶正和清理影响交通的树木。县林业局:负责及时提供和交换森林分布及火情等信息,对易发生森林火情的地区及相关设施等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

公路站:负责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公路和有关设施,保障灾民疏散公路畅通,并组织运力做好抢险救援人员、物资运输和灾民疏散运输等工作。

水利站: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预报、警报的制作和统一发布,为应急指挥部启动和终止实施本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对水利工程设施等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承担本预案的修订工作。

农科站:负责及时提供和交换农牧业生产等信息,对农业生产及相关设施等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

卫生院:负责组织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救伤病员;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灾区防疫工作,防止疫情、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环保所:负责及时提供和交换环境监测等信息,对易遭受损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

安监站:负责灾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管理工作。 武装部:负责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参加抢险救灾行动。

供电所:负责管辖区供电设备的安全供电,配备足够的供电应急抢修队伍和材料、物资,及时修复故障。

各职能部门应当制定和实施本辖区防御气象灾害的具体应急抢险预案,并报镇政府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三、 预警和预防机制

1、信息监测与报告。突发气象灾害发生后,知情单位和个人应及时通过气象灾害报警电话等多种途径报告有关信息。报告内容应包括:气象灾害种类和特征、发生时间、地点和范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2、预警预防行动。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达到预警级别的,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对可能达到重大、特别重大预警级别的,应急指挥部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前提下,应及时报告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应急准备工作。镇指挥部办公室要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将准备情况报告县应急指挥部。

各村、各有关部门、各单位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

3、预警级别。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分为一般(Ⅳ级、蓝色)、较大(Ⅲ级、黄色)、重大(Ⅱ级、橙色)和特别重大(Ⅰ级、红色)四级。

四、应急响应

1、分级响应程序。气象灾害预警时,根据县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进行应急处置。

2、基本应急响应。指挥部办公室严格按应急工作流程及时将各种气象预警信息提供给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并加强应急值守。各成员单位和相应责任单位应按职责和指挥部的要求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各公共媒体、广场、车站、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场所的宣传显示设施管理单位应在接到预警信息后15分钟内通过所拥有的设施向公众发布。 各部门应根据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电等气象灾害,按照本预案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联动和应急响应措施。气象灾情信息实行直报制度。灾情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详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指挥部应当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报告。

3、应急值守。预案启动时,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各有关单位的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全天24小时主要负责人带班制度,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并将值守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向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4、指挥与协调。预案启动后,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设立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指挥事发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5、应急处置。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村委会和有关部门、单位应立即进行应急处置,并根据需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态扩大,努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6、应急安全防护。灾害发生地和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必要的应急安全防护。根据预测预报信息,及时指导人员疏散,尽量避开灾害可能影响和波及的区域。

7、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队伍和公众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处置

8、气象灾害调查。民政部门负责组织气象灾害调查,调查结果及时上报镇政府。

9、新闻报道。根据应急指挥部要求,及时将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监测预警情况、灾害损失情况、救援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

10、应急结束。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由县应急指挥部发布结束应急状态的公告,并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备案。

五、后期处置

1、气象灾害的评估。要及时组织调查、统计气象灾害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评估核实气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并及时上报镇政府,必要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2、善后处置。气象灾害事件结束后,应急指挥部和灾害发生地依法做好灾害救助和灾民安置、灾害现场清理等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总结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对灾害应急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整个应急过程的经验教训,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并进行整改,逐步提高应急工作的水平。

六、保障措施

1、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救援现场应与县应急指挥部之间保持通信畅通,灾害发生地负责协助现场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确保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可靠、准确地传递到相关村单位和人民群众。各成员单位村和相关应急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将与气象灾害有关的信息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各村委会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和减灾等方面的专用物料、器材、工具的储备,建立相应的物资数据库,并对其购置、库存、使用和销毁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3、应急队伍保障。各村各单位按照应急指挥部的指令,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气象灾害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组建各类群众性的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进行先期处置。

4 、认真做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物资、经费和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七、监督管理

1、宣传、培训。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课堂、版报、宣传手册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的有关知识,使公众掌握正确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技能。

2、预案演练。各成员单位应对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镇应急指挥部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预警、救援应急演练。

3、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因参与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气象灾害范文第2篇

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位于东亚季风区,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运用当代信息监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建立以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为基础的预警平台,通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能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系统总体结构

2.1系统组成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及时将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的监测信息汇入预警平台。

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

共23页

第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2.2系统建设模式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出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3系统特点

(1)软硬件一体化集成

公司提供完善的系统的集成方案,自主开发山洪监测预警软件。 (2)多层次水、雨情决策分析

可查询时段、日、旬、月显示区域内的雨量值、平均雨量值、最大雨量值、

共23页

第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各站降雨过程柱状图及数据表、雨量强度统计等。

(3)完善的预警责任体系

建立县、乡、村三级预警责任人体系,短信、传真预警时可灵活选择接收人员。

(4)灵活的预警监测方式

采用水雨情系统自动预警及人工预警两种方式。 (5)完善的信息统计上报功能

依据国家防总要求定制的灾情报表,由各基层按照不同权限上报汇总,为县级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6)丰富的结果呈现方式

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直观的图形化分析界面,使分析结果一目了然,数据结果展现方式多样化,数据列表、雨量柱状图、雨量等值面、线、点标注、水位流量过程曲线。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7)响应快速及时、运行稳定可靠。

(8)各子系统,均可以独立安装实施,扩展灵活。 (9)围绕预警核心应用,全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10)针对县级用户特点,应用简单,高度产品化。

4系统设计

4.1水雨情监测系统设计

通过建设实用、可靠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扩大山洪灾害易发区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时效,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准确的基本信息。 4.1.1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水雨情监测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类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根据山洪灾害预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条件,考虑山洪灾害易发区地形复杂、降雨分布不均、群众居住分散、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水雨情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其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如下:

(1)简易监测站

共23页

第3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利用本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达到群测群防的目的。

简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观测、下大雨加强观测的工作体制,有条件时及时上报;简易水位站在有雨时或接到通知时观测,水位接近成灾水位时加强观测,有条件时及时上报。

(2)人工监测站

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3)自动监测站

自动监测站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有反馈确认的功能。 4.1.2 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

水雨情数据传输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卫星、超短波(UHF/VHF)、GSM短信、GPRS,以及程控电话网(PSTN)等。

(1)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实现地球站之间相互通信的一种方式,具有覆盖面大、通信频带宽、组网灵活机动等优点。目前,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用于测站与中心站间数据传输的卫星信道主要选用海事卫星和北斗卫星。

卫星通信的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高山峡谷,且公网未覆盖和无条件建专用网的区域。

(2)超短波通信

超短波是指工作于VHF/UHF频段的信道,超短波通信的传播机理是对流层内的视距传播与绕射传播。视距传播损耗小,受环境的影响也小,接收信号稳定。但是,由于传播距离较短,一般需要建设中继站进行接力。

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公用通信网不能覆盖,或位于低山和丘陵地区,且所需建中继站级数不超过3级的地区。

共23页

第4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3)PSTN通信

程控电话(PSTN)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信道资源,它具有设备简单、入网方式简单灵活、适用范围广、传输质量较高、通信费用低廉等优点,可进行话音和数据的传输。

适用条件:被PSTN网覆盖且电话通讯质量较好的地区。 (4)短信通信

移动通信是我国近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通信系统,目前已覆盖我国很多城镇,正逐步向农村扩展延伸,移动通信系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山洪灾害信息和警报的传输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可利用的短信通信有中国移动的GSM短信和中国电信的CDMA短信。

适用条件:被中国移动通信网或中国电信通信网所覆盖的地区。 (5)GPRS通信

GPRS是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不仅提供点对点、而且提供广域的无限IP连接,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将数据传送到用户手中。GPRS是作为现行GSM网络向第3代移动通信演变的过渡技术,突出的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和费用低。GPRS上行速率较GSM为高,下行速率则可达100Kbps。鉴于利用GPRS的运行速度快、运行成本低,建议尽可能地利用GPRS传输。

适用条件:已开通GPRS业务的地区。

4.2预警系统设计

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提供数据接收、处理、加工,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与信息发布、信息交换等服务,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

4.2.1信息汇集、查询子系统

信息汇集子系统与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主要功能有:

(1)实时接收自动监测站的水雨情数据和工况信息; (2)对自动监测站进行远程控制;

(3)实时处理接收的数据信息,并分类存入数据库中; (4)数据查询与维护;

共23页

第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人工数据录入; (6)基础信息查询 ① 雨量站基本信息

查询雨量站的基本信息,如:雨量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水系、河名、站号,站名,站址位置、设立日期、所属部门等。

② 水文(位)站基本信息

查询水文(位)站的基本信息,如:测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站号,站名,站址,经度,纬度,高程、设立日期等。

③ 工情基本信息

查询堤防工程、水库、山塘等的基本信息,如:建设地点、所在河流、集水面积、多年平均降雨量(径流量)、设计洪水位(流量)、库容、坝顶高程等。

④ 灾害点基本信息

查询灾害点的基本信息,如:地理、地质、气候特点、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灾害频繁程度等。

(7)水雨情信息查询

通过对系统数据库的访问,可以实现各小流域、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实时监测信息、历史资料信息查询,为预报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或者历史水雨情图形化查询。具体包括:水文(水位)站雨量、水位(流量)实时和历史资料查询(包括日平均水位/流量、月水位/流量等),以及降雨量统计表、降雨量图等形式对雨量资料进行日、时段等综合查询。

(8)气象信息查询

将查询数据库得到的气象信息显示给用户,主要包括: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和临近省气象台、本地市(县)气象台发布的当日天气预报(文字、图、表),卫星云图信息(图片)、多普勒雷达测雨信息、台风警报信息等。

(9)工情信息查询

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堤防、水库的各种特征值、工程图、工程指标、工程运行状况等数据;水库运行状况的实时信息,如闸门开度、大坝安全状况,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流量,水库、山塘水位状况(流量)、水库调度方案等。堤防主要信息有各断面水位、堤防安全状况、出险情况及类型。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和历史工情信息和运行参数的查询。

(10)经济社会状况及灾情信息查询

山洪灾害监测区域经济社会指标:村镇分布、人口分布、固定资产、重要设施、GDP等。

直接总经济损失:受灾范围,受灾人口,受淹城市,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等。

共23页

第6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停产工矿企业(个),铁路、公路中断(条次)、毁坏路基(面)(千米),毁坏输电线路,毁坏通讯线路(千米)等。

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毁坏水库,水库跨坝,毁坏堤防、护岸、水闸,冲毁塘坝,毁坏灌溉设施,毁坏机电井、水电站、机电泵站,毁坏雨量站、水文测站。

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减少粮食,死亡大牲畜,水产养殖损失等。

(11)数据的输出保存打印

查询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4.2.2预报决策子系统

预报决策子系统为各省级、市级或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进行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依据。预报决策子系统包括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维护及管理等3个模块。

预报决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 (1)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块

结合实时水雨情、气象预报信息,根据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型,对小流域、中小水库水位、流量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文字、表格或图形)。

(2)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根据预报成果及预警指标实时编制预警信息,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

(3)维护和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添加和删除,具有控制系统权限的功能。本模块为系统维护管理提供工具。 4.2.3预警子系统

预警子系统是在监测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区,预警信息由该系统的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根据平台设立的防汛指挥部门的级别不同,分为平台设立在

共23页

第7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县级、市级防汛部门两种情况。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获取发布的预警信息,各乡(镇)政府接收县级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传输给村、组、户。紧急情况下县级防汛部门可直接对村、组发布的预警信息。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的获取来自县、乡(镇)、村或监测点。由监测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培训宣传掌握的经验、技术和监测设施观测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县级防汛指挥部门接收群测群防监测点、乡(镇)、村的预警信息,逐级发布。各乡(镇)政府除接收县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还接受群测群防监测点、村和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村、组接受上级部门和群测群防监测点、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

共23页

第8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4.3群策群防组织体系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从降雨到发生灾害之间的时间短,且往往在灾害发生时断电、断路、断信号,因此群测群防尤为重要。群测群防组织体系为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一级建立。

共23页

第9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土建工程

遥测站自动实时采集、存储降雨量和水位等数据,并进行信道编码和信号调制,自动发送实时采集的雨、水情等信息,并可人工置数,具备增量自报、定时自报功能,重要的遥测站具备自报兼查询应答功能。

共23页

第10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1雨量站

5.1.1简易雨量站

简易雨量站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2006规定,主要配置直径200毫米的漏斗、放置于200毫升玻璃筒上,并固定于预制砼基块上(简易雨量器见示意图)。为直观和方便地观测雨量,承水器皿采用透明装置,并根据降雨的临界值或降雨强度,在承水器皿外进行划分或标注明显的预警标志线。

简易雨量观测器

5.1.2自动雨量站

自动雨量站是水雨情监测系统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遥测站。单个遥测站的土建工作量不大,占地面积小,但分布广,各建站地点的环境条件差异大.土建的设计应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作出设计方案。

一、自动雨量站位置的选择

共23页

第1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自动雨量站的位置在站网论证基础上经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后确定。一般情况下,要选择交通方便有人居住的村屯、城镇,做到“无人值守,有人看管”,确保雨量站设施不遭受人为破坏.必须设立雨量站,而又无人居住的地点,也需要委托较近的居民看护。

在农村选择自动雨量站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建站目的及要求。 (2)满足通信要求。

(3)选择建站地点的人家有条件且愿意承担看护任务。 (4)选择建站的庭院应开阔,无高大房屋、树木。

(5)选择在居民区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人家,这样雨量站不宜被人破坏。

(6)选择的居民家近年没有较大的迁移规划。

二、自动雨量站的结构型式

自动雨量站多设在平坦、开阔的庭院中,周围远离树木、房屋,雨量计周围设有围栏,以防止家畜,家禽或人为的损坏。有条件的也可在楼房或平房的平顶上直接设立,省去很多土建工作,还较安全,受周围的环境影响也较小。

自动雨量站一般应符合气象站安装要求。由于属于专用站,一般不参加资料整编、刊印,在安装高度上常因地制宜.国内已建的雨量站,有的直接坐落在地面的平台上,有的坐落在乎顶房的屋顶,有的被支撑物垂直支撑在空中,有的旁侧悬臂支撑在空中。近年的遥测雨量站大都为全密封铝合金筒式结构,甚至有的雨量筒大部采用全电磁屏蔽、全密封铝合金法拉第筒结构,全面实现环境(雷电,高低温、高湿、台风)防护,还可省去站房建设、铁塔和地网敷设费用。将雨量传感器、天线安装房屋顶上时,遥测仪可挂在房屋中的墙上,这样既降低了土建造价,也解决了看护问题。国内巳建的测报系统中,自动雨量站大都采用上述形式。法拉第筒不需要做地线,也不需要做绝缘支撑,占地面积小,适应全天候工作条件。所选用设备均适用于野外恶劣环境工作,按无人值守连续运行设计。有的正常运行已超过10年。如果以上条件不具备,须单独建造站房时,站房面积约4m2,净高大于3m,平顶,太阳能电池板、雨量计装在房顶。天线高度按电路设计报告布设,地网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站房应防潮(百叶窗),屋顶防嚣,周围排水通畅,设铁皮门、暗锁,防止老鼠出入。雨量站站房除应预留太阳能电池板进线孔外,还应预留雨量计信号线的进线孔。 测站站房还可利用原有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应按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处理。

三、雨量计的安装设计

雨量计坐落在地面或屋顶,可预先将雨量计安装底座用混凝土浇筑好.在站

共23页

第1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房顶上安装雨量计时,要求房顶能满足安装尺寸和承载能力,并在雨量计上方35°的仰角范围内无遮挡物。遥测雨量站采用立筒式,筒式站房为铝合金密封结构,直径0.3m,高度2.0m,将遥测终端设备放在筒的底部,筒内底部温度比较稳定,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适合野外长期工作。筒式站房施工中,基础挖好后,浇筑混凝土,将筒埋深1m,回填后找平夯实即可。

雨量计应和太阳能电池板相隔一定的距离,防止雨水从太阳能电池板上溅人雨量计的盛雨口内。

雨量传感器和太阳能板

安装示意图

四、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

太阳能电池板的受光应向南,周围应无高大建筑、树木、电杆等遮光物。铝合金法拉第筒可直接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筒的外面或将其固定在铁塔或塔杆上。

五、避雷针的设计

(1)安装天线的铁塔应装置避雷针,避雷针、铁塔、地网之间应焊接可靠。

(2)避雷针上端应加工成针尖形,以利尖端放电,井作镀锌 筒式自动雨量站施工示意图 处理。

(3)避雷针的最高点应比天线

顶端高出3—5m。

(4)避雷针的保护角为35°,设备和天馈线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

六、自动雨量站天线铁塔土建施工

雨量站必须设立通信铁塔时,铁塔的高度由通信电路测试决定.但雨量站的

共23页

第13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通信铁塔相对较低,一般不超6m。因而,其结构和形式宜筒化,铁塔与站房 间距不宜过远,应在防雷保护角之内。6m通信塔的施工要求如下: (1)塔杆用钢管焊制,设避雷地线。

(2)塔基础挖深一般大1.2m;基础应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实再打垫层,然后浇筑基础;基础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浇筑。

(3)基础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夯实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6m杆塔结构及摹础示意图如图所示。

6m通信塔示意图

共23页

第14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2水位站

5.2.1简易水位站

简易监测水位站是在溪河岸边、水库坝前设立便于监测的直立、斜坡式水尺; 对于无条件设立水尺的监测站,可在水流岸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以方便监测员直接读数。

水尺的刻度必须清晰,数字必须清楚且大小适宜,数字的下边缘应放在靠近相应的刻度处。刻度面宽不应小于5cm。刻度、数字、底板的色彩对比应鲜明,且不易褪色,不易剥落。最小刻度为1cm,误差不大于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以下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 以上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该段长度的 1%。

直立式水尺的水尺板应固定在垂直的靠桩上,靠桩宜做流线型,靠桩可用型钢、铁管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做成,或可用直径10~20cm 的木桩做成。当采用木质靠桩时,表面应作防腐处理。安装时,应将靠桩浇注在稳固的岩石或水泥护坡上,或直接将靠桩打入,或埋设至河底。 有条件的测站,可将水尺刻度直接刻绘或将水尺板安装在阻水作用小的坚固岩石上,或混凝土块石的河岸、桥梁、水工建筑物上。

5.2.2自动水位站

自动水位站主要的土建内容为;站房、铁塔及基础。

一、浮子式水位计

采用浮于式水位计,水位站要建测井。其设计标准,应视测站重要性而定.有堤防的自动水位站的设计标准一般应高于堤防的设计标准;大扛大河干流水位站

共23页

第1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一般可按百年一遇水位设计,支流按50年一遇设计,在冲淤变化大的河道上应考虑一定水平年后河道的冲淤幅度。

测井的具体形式应根据拟建站地点和地形特点、防护要求,可建成岛式、岸式、岛岸结合式。 1 测井

(1) 水位井的设计符合 GB/T50138-2010《水位观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2)测井不应干扰水流的流态,测井截面可建成圆形或椭圆形。 (3) 井壁必须垂直,井底应低于设计最低水位0.5---1.0m,测井口应高于设计最高水位0.5---1.0m。

(4)测井井底及进水管应设防淤和清淤设施,卧式进水管可在入水口建筑沙池。测井及进水管应定期清淤泥沙。多沙河流测井应设在经常流水处,并在测井下部上下游两测开防淤对流孔。

(5) 测井可用金属、钢筋混凝土、砖或其他适宜材料建成。

(6)测井截面应能容纳浮子随水位自由升降,浮子与井壁应有5---10cm间隙。水位滞后不宜超过1cm,测井内外含沙量差异引起的水位差不宜超过1cm,并使测井具有一定的削弱波浪的性能。

(7)水位井用于安装水位传感器。 (浮子式水位传感器的外形见示意图) 根据浮子式传感器的使用要求,井房面 积应不小于2m2,并具有通风孔和进线丝绳要平滑垂直放置,以防互相缠绕。

这样,方能保证传感器测试的准确性。具体可参考示意图。

(8)井房底板可选用能拆装木板,其厚度为3--6cm左右(或其它设施)。井房的设计应便于水位计的安装与维护。

(9)井房距遥测站房的距离不应大于200m,信号线应做架空或埋地处理。 (10)如水位站同时兼做雨量站(即同时安装雨量传感器),则应将水位井房顶做成平顶房,并且应留有雨量传感器安装固定件。

根据国内已建测报系统的运行实践,遥测站和中继站的站房仅需满足安置通信、电源、传感器等室内设备的要求,使用面积不宜大于5m2。

共23页

第16页

重锤

浮子(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浮子和重锤)

浮子式水位传感器外形图

水位传计数器

孔,测井内直径不得小于0.3m,安装时浮子和重锤的外壁要离井壁最少0.1m,钢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水位测井的设计,结冰河流要考虑冬季的冻胀、流冰期冰块的撞击,同时也要考虑大洪水的冲刷、淘空和漂浮物的撞击,主体要坚固,基础必须在冲刷层和冻土层以下,有条件时基础应与基岩连接,水位井平台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与堤防护坡等水利工程相结合。

井身可建成圆形或矩形,但有效截面积一般不小于600mmX 600mm,水位井筒内壁要垂直、光滑.最好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为节省投资,也可根据浮于大小选用相应的工业管材,如钢管、PVC塑料管、混握土预制管等。

进水口尺寸大小应能起到一定的水流控制作用,既保持井内水位在各种水流情况下与河水水位相同,防止井内水位的滞后作用,又能减小波浪引起的测井内水位的波动.一般进水口的截面积不应小于测井截面积的1%。对于水流条件复杂,而又要求测量精度高的测井,进水管长度、截面积以及进水管的形状与水流方向的夹角等可通过水工模型实验确定。

测井结构要牢固,防淤、防浪、抗冻.在含抄量较大的河流上建设自记水位测井,测井与进水口之间应设沉沙池,每次洪水过后最好检查一次,定期清除泥沙。目前,国内已建的遥测站大多采用棍凝土、砖砌或石砌,有的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有的采用钢管,可谓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2 站房

站房与水位井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有:地面井口直接建房、在测井上建仪器室站房、测井各自独立设置等三种。

如果水位井建于站房内,站房面积一般约为6mz。

只要条件许可,应将水位井和站房合二为一,这样可避免长距离铺设水位信号线,减少信号的干扰,降低土建费用,也便于以后的管理和维修。

测站站房还可利用原有的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应按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处理。

站房建在水位测井上的站房面积、形式,取决于水位测井的形式及材料。如果水位测井采用钢管,为节省投资,站房可仅用于放置仪器,此时仪器室(站房)面积较小,能满足仪器设备放置的足够空间即可,人不必进入,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站在井体外面的梯子上进行。仪器室可建成圆形、方形或其他形式。如果水位井采用砖砌或预制混凝土管,其结构和上部空间具备建设站房条件,应建设一仪器室站房,既为后期的运行带来了方便,也很美观。

共23页

第17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8m高水位测井示意图

3 铁塔(或杆塔) 如天线挂高要求较低,站房顶上有足够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可直接在房顶上架设一塔杆,除此之外,均应在地面建铁塔。

天线塔应建在站房的背面,两者适当靠近,既做到缩短馈线,减少馈线损耗,又不至于因距离太近,使人可以顺着天线塔爬到站房顶上,造成遥测设备破坏。

天线堵与站房间距离超过5m时,应在两者之间架设钢丝,用于悬挂馈线。 如果测井和站房相距较远,水位信号线应加铁套管并埋人地下引入站房,铁管应接地良好,并每隔10m或在拐弯处建造连接井。

铁塔的高度由通信设计决定。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因一个独立的遥测水位站建设一个超过6m以上的铁塔。铁塔太高,其造价会成倍增长,运输、安装都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非接触式

共23页

第18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采用浮子式水位计的遥测站土建工作量主要为测井的工作量,而采用非接触式遥测水位计的测站可省去测井,感应探头悬挂在空中,不接触水面,通过超声波探测水面的高度.非接触式特别适宜于含沙量大,水面漂浮物多的河流,或因各种原因采用浮子式较困难的河流。非接触式遥测水位计可用于监测各种水体,如人工水渠、水库水位、河道水位等。近年来,黄河上新建的遥测水位站大多采用非接触式。

非接触式虽然省去了在水中建水位井的麻烦,但地面上需建传感器支撑铁塔或整体灌注桩形式支架。

非接触式超声波水位计,该水位计的传感器安装高度要求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主河道水位计及传感器安装架设需建传感器支撑铁塔或整体灌注桩型式。如用铁塔可在底部打基础桩,上部建三角铁塔(或四角塔),在塔的中部(或顶部)设计一个仪器百叶箱,其体积为450mmX500mmX400mm,既要通风透气,又要防雨,防冰雹.顶盖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另外横向伸出一个相应长度(如3~4m)的横杆作为固定传感器之用。塔顶伸出一个高于天线5m的避雷针,使天线及传感器位于避雷针的保护区之内。避雷针地线接地电阻小于5~10Ω。

如果安装架采用全灌注桩型式,基础可加大、加深,上部要细(可根据当地的水流条件、冲刷要求决定深度和尺寸大小,如底部埋入地下3~5m,直径为80—lOOcm,上部薄径为40cm即可。仪器箱及伸出去的横杆同上,避雷措施也同上。

另一种安装型式为岛式钢管和岸边钢塔式,在岸坡缓、支架伸出去较远时可采用岛式钢管,坡度较陡时采用岸边钢塔形式。

5.3中继站

超短波通信属视距通信,由于受地形的影响,遥测站的信息不能直接到达中心站时,就需建设中继站,用以传递信息。

一般情况下,一个中继站应连接几个或十几个遥测站,因此,如中继站运行不正常,将直接影响遥测站的信息传递,有时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同时,中继站的工作环境相对遥测站来讲较为恶劣,一般没有人看护,其土建的设计既要防止自然因素的破坏,又要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

中继站的位置,铁塔高度,由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结果决定。 中继站的土建项目主要有:站房、铁塔及基础、防雷接地等。

一般情况下,中继站位置高,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土建的工作量与遥测站相比较大,在中继站选择、设计和建设中应尽可能利用当地已有的土建设施,或略作改造利用,以减小工作量,降低投资。必需建设的中继站,要进行土建设计。

共23页

第19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中继站多建在高山顶上,环境恶劣,遭雷击的可能性大,避雷要求高,最好采用环行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Ω,天线铁塔(或杆塔)上应安装避雷针.对于石山,由于山顶上土层薄,接地电阻很难降下来,可考虑埋放降阻剂并盖土夯实,或将地网用钢筋焊接至背阴墟土层较厚处,或采用降阻模块方式,使接地电阻低于规范要求的10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接地外,其他各个环节都要注意采取防雷措施,包括天线、电源等。由于中继站设在高山顶上,土层薄,易干旱,防雷困难,实践证明,雷击是系统故障的重要原因。

一、通信塔

天线挂高较低,中继站站房顶上有足够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时,可直接在房顶上架设一个小铁塔,除此之外,均应在地面建铁塔。

虽然电路设计只要求较低的挂高,但从地面架设的铁塔不宜低于6m。较高的天线塔上应架设安装平台,平台的有效直径大于1.2m,护栏高o0.8m.铁塔本身作为雷电载流体,要求每节铁塔连接处除用螺栓连接外,还须焊接在一起。

铁塔的建筑材料一般采用钢管、工字钢、三角钢、钢筋等制作,钢塔的截面有三角形、四边形,应根据当地材料、塔高、基础的物理特性选择。铁塔基础在设计前应进行必要的物探工作,以探明其地质特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基础的开挖深度、避雷接地措施.以12m钢塔为例,其施工的设计要求如下:

(1)天线塔基础挖深2m或挖到基岩。

(2)应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实再打垫层,然后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浇筑基础;基础顶面必须保持水平。

(3)基础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夯实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 (4)钢塔基础设钢筋网架,并预留法兰盘及螺丝头,以便与铁塔连接。 (5)钢塔用钢筋焊接,底部焊接法兰盘,使之与钢塔基础法兰盘及螺丝头能够对接。

(6)钢塔均设避雷地线,12m钢塔要求地线钢筋长度为12m(3根)。 (7)钢塔设防盗平台,平台厚板焊制,井留供上下通过的钢门,门由底部向上推开,在下部上锁并加防雨胶布。平台用支撑杆支撑。

二、站房

由于中继站设备体积较小,一般情况下,在钢塔上如防盗平台上设置一个仪器箱即可满足要求,既节省了土建工作量,也减少了在地面上建站房遭受人为破坏的几率。

确需在地面上建设中继站房的,可用砖混结构,房顶为平顶,做好防水处理,屋槽伸出墙外0.5m。东西两面墙上各开一个窗户,井以钢或铁板制成百叶窗牢牢地固定在窗口,既可防雨,又可防盗,东西墙根稍上处各安装一个铁质透气弯管。

共23页

第20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2m通信塔及基础示意图

直管应做到外低内高,以防雨水进入.所有通风口的房内一侧都要加盖铁丝网,以防虫、鼠等侵入。

天线塔与站房应适当靠近,既做到缩短馈线,减少馈线损耗,又要防止因距离太近,人可以顺着天线塔爬到站房顶上,从而对遥测设备造成破坏。

天线塔与站房间相距超过5m时,应在两者之间架设钢丝,用于悬挂馈线。 中继站站房在靠近天线塔侧的墙上应留有进线孔,还要预留太阳能电池板线的进线孔。在设备安装时,持进线穿好后,注童把余隙堵牢,防止雨水顺电线流人屋内。中继站站房内应配备一工作台,便于设备的放置。

为安全起见,设在野外的中继站站房应采用隐式电子锁,不采用外挂的挂锁或弹子锁;采用钢板结构门.对于盗窃和人为破坏严重的地点,也可采用双层结

共23页

第2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构,一层、二层和房顶在房内建楼梯上下连通,并分别加盖铁门,这样可有效防止对遥测设备特别是安装在室外的设备的破坏。

三、避雷针的设计

(1)安装天线的铁塔应装置避雷针,避雷针、铁塔、地网之间应焊接可靠。 (2)避雷针上端应加工成针尖形,以利尖端放电,并作镀锌处理。 (3)避雷针的最高点应比天线顶端高出3~5m。

(4)避雷针的保护角为35°,站房和站房顶上的设备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如达不到这一要求,应单独设立避雷针。

四、接地体设计

为了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防雷性能,地网设计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四极接地法测试各地土壤电阻率。

(2)根据要求的接地电阻,计算出接地网面积和接地体总长度。

(3)复合接地网中,为了减少相邻接地体的屏蔽作用,水平接地体间距和垂直接地体间距均应大于5m。

5.4中心站

中心站土建主要有:中心站房建设、站房装修、中心站铁塔建设。中心站土建设计应尽可能利用现有设施,以减少投资。由于中心站的位置一般由业主单位选择,站房一般情况下不必单独建设,但现有站房大多不能满足要求,需对中心站进行改造和装修.业主单位因通信、防汛等工作需要,一般在中心站附近有高架铁塔可以利用.如不能满足要求,一般在房顶上设置一个不超过6m的塔杆就能满足要求。

中心站房可按计算机室标准建设,接地电阻应小于5Ω;电源应根据不同设备设置相应的电气开关,如空调机、电池充电机、UPS、网络服务器等,可分别设置交流电三相电源、蓄电池组等;室内要防尘、防潮,室温在20℃左右;不安装产生电磁于扰的设备,远离工业干扰源:宜采用静电地板或墙壁贴墙纸,铺设地板时各种电线、电缆线要预先计划好,排在地板下面,避雷针必须高于天线顶端5m以上。

中心站用房一般包括机房、办公室、值班人员休息室、电源室、维修室等,一般不超过120m2。机房使用面积可按通信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面积综合的8--12倍计算,若计算值小于20m2,可采用20m2.为使计算机等有关设备能长期稳定地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在机房内应有防火、防静电和温湿度调节等设施。

共23页

第2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计算机配电系统。供电系统耍有足够的容量,以满足系统耗电量的要求和系统扩充的需要,计算机供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计算机设备供电系统,要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可靠运行;二是为其他用电设备如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等供配电的系统,称为机房辅助供电系统.机房辅助供电设备(空调等供电设备)与计算机设备应分开供电。

(2)空调系统。在机房内应使用可靠的空调设备,能提供适当的过滤加湿、解潮、空气流通等,以保证机房内的最佳操作环境。

(3)地板。为计算机房内的电源、电话、通信器材、空调的管路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应选择有表面抗静电的地板,尽可能使用高性能材料,地板的任何一部分必须能支撑设备重量,所有的吊顶、地板都应考虑到金属屏蔽。

(4)接地系统。为防止地回路的形成,计算机与设备要很好地隔离,禁止两地共用,各自有自己独立的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包括:①交流保护接地,小于4Ω;②安全保护接地,小于lΩ;③防雷保护接地,小于4Ω。

(5)防火、报警、灭火系统。要装有适当的防火、报警、灭火装置,地面,吊顶、墙壁应使用耐火的非燃性材料等。

共23页

气象灾害范文第3篇

第132号

《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已于2013年12月2日经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周乃翔

2013年12月31日

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防御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龙卷风、连阴雨等所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遵循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和组织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县级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工作;指导相关方面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减灾 —1—

等工作。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姑苏区人民政府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应当明确相关部门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五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信息传递,落实防御措施,及时报告灾害发生情况,协助做好灾情调查,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确定人员,协助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有关部门、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防御气象灾害意识和避险、避灾、自救、互救能力。

学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及相关行业组织依法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工作。

第七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引进、推广和应用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各自职责制定部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纳入

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技能培训、演练和装备保障。

鼓励社会组织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志愿者队伍。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人员、应急志愿者等相关人员进行应急救援能力培训。

第十二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衍生灾害防御工作,建设防洪除涝、避风港、防护林、防雷装置等防御设施和紧急避难场所,储备应急和抢险救灾物资,并定期检查气象灾害防御设施。

第十三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高温干旱防御、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森林火险防控等工作需要,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设施,组织气象主管机构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气象主管机构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公安等部门应当给予协助。第十四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建立政府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气象灾害风险保险。

保险机构应当对投保人防灾减灾设施进行检查和培训,指导和组织投保人及时采取相关防御措施。

第十五条 编制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时,编制机关部门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论证结论应当作为编制相关规划的基础资料。

第十六条 依法需要进行气象灾害评估的建设项目,应当根据项目所处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结合气象灾害的种类、特点进行气象灾害评估。经评审通过的气象灾害评估报告作为建设项目设计的依据。对经评估认为可能遭受气象灾害危害、对局地气候产生不利影响或者引发气象灾害的建设项目,应当依照气象灾害评估报告的结论意见,配套设计、建设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或者采取其他相应的防御措施。

第十七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系统、预测预报系统、预警信息传播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等设施建设。

第十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交通运输、水利、国土资源、农林、环保等部门,建设、维护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监测设施,开展联合监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

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在城区、沿江、沿太湖、石化工业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农业园区等重点防灾区域增加监测设施布点密度。

新建大型港口、高速公路、城市高架道路的,应当配套设计大雾、大风等专业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和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并与项目同时建设。第十九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设的应急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应当具备气象灾害预警接收、播发功能。体育场馆、医院、学校、车站、码头、轨道交通、公共图书馆、公共展览馆(中心)、博物馆、公共娱乐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商场(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农业园区、旅游景点(区)、建设工地等场所,应当设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并配合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递工作。

第二十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监测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乡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要求抄送本级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规划、无线电管理、环保等部门,相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危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建设。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不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不得擅自迁移气象台站。

确因城市(镇)总体规划变化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规定经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同意,按照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进行迁移。

第二十二条 市、县级市(区)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应当按照职责,统一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更新或者解除。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二十三条 广播、电视、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微博等媒体应当在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通知后15分钟内准确播发。其他具备实时传播能力的公共媒介应当配合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并保证信息接收与传播的畅通。鼓励其他具备实时传播能力的单位按规定参与预警信息的传播工作。

对台风、暴雪橙色以上预警信号及暴雨、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以

及其他可能造成重大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电信运营企业应当在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通知后,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的手机用户免费发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具体实施细则由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电信运营企业,在本办法施行后一年内制定,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有关单位应当准确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注明提供信息的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

第二十五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结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统计、评估,开展应急工作总结,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和气象主管机构开展灾情调查。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气象灾害范文第4篇

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摘要:台风灾害是当今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广东省位于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4300km,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高度集中,是中国遭受台风灾害损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台风的各种资料,分析广东省台风的灾害特征,并针对广东省台风灾害特点提出减轻台风损害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广东;台风;防御措施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通常又称热带气旋。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个阶段。其生命期平均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长可达一个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国际上对热带气旋的分级标准和名称如下:热带低压(TD-Tropical Depression),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TS-Tropical Storm),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STS-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台风(或飓风)(TY-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为方便叙述,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文一律统称台风。

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重要源地,这一海区每年发生的台风占全球台风总数的36%。而台风的结构以及它所处的环境流场决定了这一海区的台风受到西北方向的总合力而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广东省海岸线漫长,正位于这一源地的西北方向,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极易受到台风侵袭成为我国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据1950-1992年初步统计,广东省发生重大台风灾害近30次,其中自1985年以来因台风和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平均每年损失20亿元,1991年更是高达43亿元。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损失将不断增加。台风灾害严重制约了广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分析台风灾害对广东经济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1.1 发生频率高,发生时间集中

根据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对1949~2000年52年间登陆广东省 的台风进行了统计分析。(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49~2000年中,登陆广东省的台风数达182个,平均每年3. 5个,其中登陆最多年份达7个(19

52、196

1、1993年),最少的也有1个,由图1可知各年台风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登陆广东省的台风中属于台风的就有54个,年平均1. 04个,占登陆总数的30%;属于强热带风暴的有57个,年平均1. 10个,占总数的31%;属于热带风暴的有40个,年平均0. 77个,占总数的22%;热带低压最少,仅31个,年平均0. 60个,占总数的17%。可见,登陆广东省的台风不仅数量多,而且强度大,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占了61%。从表1还可以看出,登陆广东的台风时期为5~12月份,长达8个月,其中7~9月份为台风盛期,这三个月登陆的台风占了全年总数的73. 2%,可见台风灾害的群发性强,频度高。登陆广东的台风初台日期平均为7月3号,最早是5月2号,即1999年在惠来登陆的9902号台风;终台日期平均为9月21号,最迟为1974年12月2号在台山登陆的一个热带风暴。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1.2 台风灾害突发性强

在台风移动过程中,如果环流形势迅速调整,副热带高压强度迅速变化,便有可能突然转向,使预报失准,在台风实际登陆的地区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遭受损失。另外,本省近临南海,在南海形成的台风,从形成到登陆时间较短;在南海形成的热带低压也有可能在移到近海时,迅速加强成台风并登陆,使沿海地区碎不及防。如8309号台风在珠海登陆,仅仅一两个小时就将珠江三角洲约13. 3万hm2农田和许多村庄变成一片汪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海那些突然加强,迅速登陆的台风。这类台风范围小,强度大,发展猛,移动快,给预报带来很大困难,常常在短时间内就成灾。如8609号台风7月20号14时在海南省文昌市附近海面生成,当天22时在徐闻登陆,前后不过8h,但是却造成了56人伤亡,农作物受灾面积14. 9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 13亿元。 1.3台风灾害的多重性

台风不仅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而且由于台风的连锁效应还会带来多重性灾害。例如,台风暴雨可以引起洪涝,还会引发泥石流、山崩、滑坡和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而风暴潮造成的海水倒灌会导致内涝、土地盐碱化等。例如在斗门至台山之间沿海登陆的9316号太平洋台风,登陆时适逢天文大潮(农历八月初二)的高潮涨潮时段,带来了狂风、暴雨,并出现了历史最高风暴潮位,重现期达200年一遇。珠海、中山、江门等11个市37个县不同程度受灾。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台风受灾人口569万人,死亡25人,溃决堤围53 km,直接经济损失19. 62亿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2 台风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影响

广东省每年都遭受台风灾害。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省人口的70%和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84%,是台风灾害的高风险区,承受成灾的经济损失达80%~90%,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1 台风对经济的影响

热带气旋是自然灾害的首恶,其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灾害损失量级明显增大,根据灾害普查结果,广东省平均每年因热带气旋造成4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70多亿元。2006年,广东省接连遭受0601号强热带气旋“珍珠”、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0605号热带气旋“格美”、0606号热带气旋“派比安”等热带气旋的影响,损失达250多亿元,是近年来广东热带气旋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199

6、2008和2010年受热带气旋影响,也是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年份。1996年9月9日,在吴川登陆的9615号热带气旋造成建国后最严重的风灾,湛江气象台测得极大风速超过57米/秒,达到超级台风等级,损失严重。2008年9月24日,0814号强热带气旋“黑格比”于在茂名市电白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最大阵风65m/s (相当于17级),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死亡22人。2010年“凡亚比”呈现风大雨强,灾害严重损失大,造成了全省137人受灾,死亡、失踪共计13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4. 75亿元。 2.2 台风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台风引发的暴雨、洪水,可能导致洪泛区卫生状况恶化,引发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水土流失、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农业耕地遭到泥沙石的淹盖,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风暴潮引起的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受污染,土地盐碱化,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同时,由于受灾群众生活遇到很大困难,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大大降低生产积极性,使受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形成脆弱的社会环境,降低抗灾自救能力。另外,台风灾害对具有特殊文化特性的建筑或遗迹及具有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可能造成破坏。

3 台风灾害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预测、预报的研究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虽然目前广东已建立了效能较好的台风路径预报模式,对台风天气预报也有一定能力,但对近海突发台风和突发路径台风的预报尚缺乏有效办法,因此要加强沿海的台风联防和对登陆台风的特别监测,同时应重视对台风的活动规律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引进和研制现代的先进探测工具和通讯设备以及加强资料处理和传输的现代化。

3.2 加强预防措施的研究

加强台风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民防灾意识,用科学方法防御台风。加建防御台风的人工建筑的建设,而这些工程设施修建时既要考虑防洪,更要注意防御风暴潮,海堤的建设要考虑最高潮位,也要考虑海浪的掏刷作用,基底的加固是重要的,堤外防护林带的建设应是经济实用的。提高已有建筑物及拟建建筑物的防台抗台的标准。确定台风过境时的紧急避难措施,如确定避难场所、做好抢险抢修的准备工作等,以减轻台风可能造成的灾害。各级政府应加强防台风抗台风的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和指挥防台抗台。 3.3 加强灾害治理对策的研究

增强减灾意识,并增加对台风灾害治理的投资。对已造成灾害的地区做好紧急避难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不断迅速收集和整理灾情资料,加强对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的评估研究,建立台风灾情库及其信息系统,为台风灾害研究工作做准备。加强重大台风灾害形成规律及台风灾害链的研究,尤其是沿海主要经济开发区的台风灾害综合研究。进行灾害区划和减灾对策研究,建立防灾减灾专家系统。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灾害成因与对策专辑), 1991, 37~42. [2]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21~154. [3] 梁必骐.广东的自然灾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03~117. [4] 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广东水旱风灾害[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67~204. 5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气象灾害范文第5篇

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位于东亚季风区,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运用当代信息监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建立以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为基础的预警平台,通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能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系统总体结构

2.1系统组成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及时将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的监测信息汇入预警平台。

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

共23页

第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2.2系统建设模式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出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3系统特点

(1)软硬件一体化集成

公司提供完善的系统的集成方案,自主开发山洪监测预警软件。 (2)多层次水、雨情决策分析

可查询时段、日、旬、月显示区域内的雨量值、平均雨量值、最大雨量值、

共23页

第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各站降雨过程柱状图及数据表、雨量强度统计等。

(3)完善的预警责任体系

建立县、乡、村三级预警责任人体系,短信、传真预警时可灵活选择接收人员。

(4)灵活的预警监测方式

采用水雨情系统自动预警及人工预警两种方式。 (5)完善的信息统计上报功能

依据国家防总要求定制的灾情报表,由各基层按照不同权限上报汇总,为县级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6)丰富的结果呈现方式

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直观的图形化分析界面,使分析结果一目了然,数据结果展现方式多样化,数据列表、雨量柱状图、雨量等值面、线、点标注、水位流量过程曲线。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7)响应快速及时、运行稳定可靠。

(8)各子系统,均可以独立安装实施,扩展灵活。 (9)围绕预警核心应用,全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10)针对县级用户特点,应用简单,高度产品化。

4系统设计

4.1水雨情监测系统设计

通过建设实用、可靠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扩大山洪灾害易发区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时效,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准确的基本信息。 4.1.1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水雨情监测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类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根据山洪灾害预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条件,考虑山洪灾害易发区地形复杂、降雨分布不均、群众居住分散、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水雨情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其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如下:

(1)简易监测站

共23页

第3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利用本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达到群测群防的目的。

简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观测、下大雨加强观测的工作体制,有条件时及时上报;简易水位站在有雨时或接到通知时观测,水位接近成灾水位时加强观测,有条件时及时上报。

(2)人工监测站

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3)自动监测站

自动监测站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有反馈确认的功能。 4.1.2 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

水雨情数据传输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卫星、超短波(UHF/VHF)、GSM短信、GPRS,以及程控电话网(PSTN)等。

(1)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实现地球站之间相互通信的一种方式,具有覆盖面大、通信频带宽、组网灵活机动等优点。目前,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用于测站与中心站间数据传输的卫星信道主要选用海事卫星和北斗卫星。

卫星通信的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高山峡谷,且公网未覆盖和无条件建专用网的区域。

(2)超短波通信

超短波是指工作于VHF/UHF频段的信道,超短波通信的传播机理是对流层内的视距传播与绕射传播。视距传播损耗小,受环境的影响也小,接收信号稳定。但是,由于传播距离较短,一般需要建设中继站进行接力。

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公用通信网不能覆盖,或位于低山和丘陵地区,且所需建中继站级数不超过3级的地区。

共23页

第4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3)PSTN通信

程控电话(PSTN)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信道资源,它具有设备简单、入网方式简单灵活、适用范围广、传输质量较高、通信费用低廉等优点,可进行话音和数据的传输。

适用条件:被PSTN网覆盖且电话通讯质量较好的地区。 (4)短信通信

移动通信是我国近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通信系统,目前已覆盖我国很多城镇,正逐步向农村扩展延伸,移动通信系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山洪灾害信息和警报的传输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可利用的短信通信有中国移动的GSM短信和中国电信的CDMA短信。

适用条件:被中国移动通信网或中国电信通信网所覆盖的地区。 (5)GPRS通信

GPRS是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不仅提供点对点、而且提供广域的无限IP连接,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将数据传送到用户手中。GPRS是作为现行GSM网络向第3代移动通信演变的过渡技术,突出的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和费用低。GPRS上行速率较GSM为高,下行速率则可达100Kbps。鉴于利用GPRS的运行速度快、运行成本低,建议尽可能地利用GPRS传输。

适用条件:已开通GPRS业务的地区。

4.2预警系统设计

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提供数据接收、处理、加工,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与信息发布、信息交换等服务,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

4.2.1信息汇集、查询子系统

信息汇集子系统与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主要功能有:

(1)实时接收自动监测站的水雨情数据和工况信息; (2)对自动监测站进行远程控制;

(3)实时处理接收的数据信息,并分类存入数据库中; (4)数据查询与维护;

共23页

第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人工数据录入; (6)基础信息查询 ① 雨量站基本信息

查询雨量站的基本信息,如:雨量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水系、河名、站号,站名,站址位置、设立日期、所属部门等。

② 水文(位)站基本信息

查询水文(位)站的基本信息,如:测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站号,站名,站址,经度,纬度,高程、设立日期等。

③ 工情基本信息

查询堤防工程、水库、山塘等的基本信息,如:建设地点、所在河流、集水面积、多年平均降雨量(径流量)、设计洪水位(流量)、库容、坝顶高程等。

④ 灾害点基本信息

查询灾害点的基本信息,如:地理、地质、气候特点、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灾害频繁程度等。

(7)水雨情信息查询

通过对系统数据库的访问,可以实现各小流域、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实时监测信息、历史资料信息查询,为预报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或者历史水雨情图形化查询。具体包括:水文(水位)站雨量、水位(流量)实时和历史资料查询(包括日平均水位/流量、月水位/流量等),以及降雨量统计表、降雨量图等形式对雨量资料进行日、时段等综合查询。

(8)气象信息查询

将查询数据库得到的气象信息显示给用户,主要包括: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和临近省气象台、本地市(县)气象台发布的当日天气预报(文字、图、表),卫星云图信息(图片)、多普勒雷达测雨信息、台风警报信息等。

(9)工情信息查询

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堤防、水库的各种特征值、工程图、工程指标、工程运行状况等数据;水库运行状况的实时信息,如闸门开度、大坝安全状况,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流量,水库、山塘水位状况(流量)、水库调度方案等。堤防主要信息有各断面水位、堤防安全状况、出险情况及类型。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和历史工情信息和运行参数的查询。

(10)经济社会状况及灾情信息查询

山洪灾害监测区域经济社会指标:村镇分布、人口分布、固定资产、重要设施、GDP等。

直接总经济损失:受灾范围,受灾人口,受淹城市,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等。

共23页

第6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停产工矿企业(个),铁路、公路中断(条次)、毁坏路基(面)(千米),毁坏输电线路,毁坏通讯线路(千米)等。

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毁坏水库,水库跨坝,毁坏堤防、护岸、水闸,冲毁塘坝,毁坏灌溉设施,毁坏机电井、水电站、机电泵站,毁坏雨量站、水文测站。

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减少粮食,死亡大牲畜,水产养殖损失等。

(11)数据的输出保存打印

查询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4.2.2预报决策子系统

预报决策子系统为各省级、市级或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进行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依据。预报决策子系统包括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维护及管理等3个模块。

预报决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 (1)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块

结合实时水雨情、气象预报信息,根据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型,对小流域、中小水库水位、流量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文字、表格或图形)。

(2)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根据预报成果及预警指标实时编制预警信息,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

(3)维护和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添加和删除,具有控制系统权限的功能。本模块为系统维护管理提供工具。 4.2.3预警子系统

预警子系统是在监测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区,预警信息由该系统的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根据平台设立的防汛指挥部门的级别不同,分为平台设立在

共23页

第7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县级、市级防汛部门两种情况。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获取发布的预警信息,各乡(镇)政府接收县级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传输给村、组、户。紧急情况下县级防汛部门可直接对村、组发布的预警信息。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的获取来自县、乡(镇)、村或监测点。由监测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培训宣传掌握的经验、技术和监测设施观测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县级防汛指挥部门接收群测群防监测点、乡(镇)、村的预警信息,逐级发布。各乡(镇)政府除接收县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还接受群测群防监测点、村和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村、组接受上级部门和群测群防监测点、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

共23页

第8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4.3群策群防组织体系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从降雨到发生灾害之间的时间短,且往往在灾害发生时断电、断路、断信号,因此群测群防尤为重要。群测群防组织体系为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一级建立。

共23页

第9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土建工程

遥测站自动实时采集、存储降雨量和水位等数据,并进行信道编码和信号调制,自动发送实时采集的雨、水情等信息,并可人工置数,具备增量自报、定时自报功能,重要的遥测站具备自报兼查询应答功能。

共23页

第10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1雨量站

5.1.1简易雨量站

简易雨量站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2006规定,主要配置直径200毫米的漏斗、放置于200毫升玻璃筒上,并固定于预制砼基块上(简易雨量器见示意图)。为直观和方便地观测雨量,承水器皿采用透明装置,并根据降雨的临界值或降雨强度,在承水器皿外进行划分或标注明显的预警标志线。

简易雨量观测器

5.1.2自动雨量站

自动雨量站是水雨情监测系统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遥测站。单个遥测站的土建工作量不大,占地面积小,但分布广,各建站地点的环境条件差异大.土建的设计应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作出设计方案。

一、自动雨量站位置的选择

共23页

第1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自动雨量站的位置在站网论证基础上经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后确定。一般情况下,要选择交通方便有人居住的村屯、城镇,做到“无人值守,有人看管”,确保雨量站设施不遭受人为破坏.必须设立雨量站,而又无人居住的地点,也需要委托较近的居民看护。

在农村选择自动雨量站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建站目的及要求。 (2)满足通信要求。

(3)选择建站地点的人家有条件且愿意承担看护任务。 (4)选择建站的庭院应开阔,无高大房屋、树木。

(5)选择在居民区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人家,这样雨量站不宜被人破坏。

(6)选择的居民家近年没有较大的迁移规划。

二、自动雨量站的结构型式

自动雨量站多设在平坦、开阔的庭院中,周围远离树木、房屋,雨量计周围设有围栏,以防止家畜,家禽或人为的损坏。有条件的也可在楼房或平房的平顶上直接设立,省去很多土建工作,还较安全,受周围的环境影响也较小。

自动雨量站一般应符合气象站安装要求。由于属于专用站,一般不参加资料整编、刊印,在安装高度上常因地制宜.国内已建的雨量站,有的直接坐落在地面的平台上,有的坐落在乎顶房的屋顶,有的被支撑物垂直支撑在空中,有的旁侧悬臂支撑在空中。近年的遥测雨量站大都为全密封铝合金筒式结构,甚至有的雨量筒大部采用全电磁屏蔽、全密封铝合金法拉第筒结构,全面实现环境(雷电,高低温、高湿、台风)防护,还可省去站房建设、铁塔和地网敷设费用。将雨量传感器、天线安装房屋顶上时,遥测仪可挂在房屋中的墙上,这样既降低了土建造价,也解决了看护问题。国内巳建的测报系统中,自动雨量站大都采用上述形式。法拉第筒不需要做地线,也不需要做绝缘支撑,占地面积小,适应全天候工作条件。所选用设备均适用于野外恶劣环境工作,按无人值守连续运行设计。有的正常运行已超过10年。如果以上条件不具备,须单独建造站房时,站房面积约4m2,净高大于3m,平顶,太阳能电池板、雨量计装在房顶。天线高度按电路设计报告布设,地网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站房应防潮(百叶窗),屋顶防嚣,周围排水通畅,设铁皮门、暗锁,防止老鼠出入。雨量站站房除应预留太阳能电池板进线孔外,还应预留雨量计信号线的进线孔。 测站站房还可利用原有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应按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处理。

三、雨量计的安装设计

雨量计坐落在地面或屋顶,可预先将雨量计安装底座用混凝土浇筑好.在站

共23页

第1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房顶上安装雨量计时,要求房顶能满足安装尺寸和承载能力,并在雨量计上方35°的仰角范围内无遮挡物。遥测雨量站采用立筒式,筒式站房为铝合金密封结构,直径0.3m,高度2.0m,将遥测终端设备放在筒的底部,筒内底部温度比较稳定,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适合野外长期工作。筒式站房施工中,基础挖好后,浇筑混凝土,将筒埋深1m,回填后找平夯实即可。

雨量计应和太阳能电池板相隔一定的距离,防止雨水从太阳能电池板上溅人雨量计的盛雨口内。

雨量传感器和太阳能板

安装示意图

四、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

太阳能电池板的受光应向南,周围应无高大建筑、树木、电杆等遮光物。铝合金法拉第筒可直接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筒的外面或将其固定在铁塔或塔杆上。

五、避雷针的设计

(1)安装天线的铁塔应装置避雷针,避雷针、铁塔、地网之间应焊接可靠。

(2)避雷针上端应加工成针尖形,以利尖端放电,井作镀锌 筒式自动雨量站施工示意图 处理。

(3)避雷针的最高点应比天线

顶端高出3—5m。

(4)避雷针的保护角为35°,设备和天馈线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

六、自动雨量站天线铁塔土建施工

雨量站必须设立通信铁塔时,铁塔的高度由通信电路测试决定.但雨量站的

共23页

第13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通信铁塔相对较低,一般不超6m。因而,其结构和形式宜筒化,铁塔与站房 间距不宜过远,应在防雷保护角之内。6m通信塔的施工要求如下: (1)塔杆用钢管焊制,设避雷地线。

(2)塔基础挖深一般大1.2m;基础应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实再打垫层,然后浇筑基础;基础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浇筑。

(3)基础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夯实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6m杆塔结构及摹础示意图如图所示。

6m通信塔示意图

共23页

第14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2水位站

5.2.1简易水位站

简易监测水位站是在溪河岸边、水库坝前设立便于监测的直立、斜坡式水尺; 对于无条件设立水尺的监测站,可在水流岸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以方便监测员直接读数。

水尺的刻度必须清晰,数字必须清楚且大小适宜,数字的下边缘应放在靠近相应的刻度处。刻度面宽不应小于5cm。刻度、数字、底板的色彩对比应鲜明,且不易褪色,不易剥落。最小刻度为1cm,误差不大于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以下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 以上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该段长度的 1%。

直立式水尺的水尺板应固定在垂直的靠桩上,靠桩宜做流线型,靠桩可用型钢、铁管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做成,或可用直径10~20cm 的木桩做成。当采用木质靠桩时,表面应作防腐处理。安装时,应将靠桩浇注在稳固的岩石或水泥护坡上,或直接将靠桩打入,或埋设至河底。 有条件的测站,可将水尺刻度直接刻绘或将水尺板安装在阻水作用小的坚固岩石上,或混凝土块石的河岸、桥梁、水工建筑物上。

5.2.2自动水位站

自动水位站主要的土建内容为;站房、铁塔及基础。

一、浮子式水位计

采用浮于式水位计,水位站要建测井。其设计标准,应视测站重要性而定.有堤防的自动水位站的设计标准一般应高于堤防的设计标准;大扛大河干流水位站

共23页

第1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一般可按百年一遇水位设计,支流按50年一遇设计,在冲淤变化大的河道上应考虑一定水平年后河道的冲淤幅度。

测井的具体形式应根据拟建站地点和地形特点、防护要求,可建成岛式、岸式、岛岸结合式。 1 测井

(1) 水位井的设计符合 GB/T50138-2010《水位观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2)测井不应干扰水流的流态,测井截面可建成圆形或椭圆形。 (3) 井壁必须垂直,井底应低于设计最低水位0.5---1.0m,测井口应高于设计最高水位0.5---1.0m。

(4)测井井底及进水管应设防淤和清淤设施,卧式进水管可在入水口建筑沙池。测井及进水管应定期清淤泥沙。多沙河流测井应设在经常流水处,并在测井下部上下游两测开防淤对流孔。

(5) 测井可用金属、钢筋混凝土、砖或其他适宜材料建成。

(6)测井截面应能容纳浮子随水位自由升降,浮子与井壁应有5---10cm间隙。水位滞后不宜超过1cm,测井内外含沙量差异引起的水位差不宜超过1cm,并使测井具有一定的削弱波浪的性能。

(7)水位井用于安装水位传感器。 (浮子式水位传感器的外形见示意图) 根据浮子式传感器的使用要求,井房面 积应不小于2m2,并具有通风孔和进线丝绳要平滑垂直放置,以防互相缠绕。

这样,方能保证传感器测试的准确性。具体可参考示意图。

(8)井房底板可选用能拆装木板,其厚度为3--6cm左右(或其它设施)。井房的设计应便于水位计的安装与维护。

(9)井房距遥测站房的距离不应大于200m,信号线应做架空或埋地处理。 (10)如水位站同时兼做雨量站(即同时安装雨量传感器),则应将水位井房顶做成平顶房,并且应留有雨量传感器安装固定件。

根据国内已建测报系统的运行实践,遥测站和中继站的站房仅需满足安置通信、电源、传感器等室内设备的要求,使用面积不宜大于5m2。

共23页

第16页

重锤

浮子(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浮子和重锤)

浮子式水位传感器外形图

水位传计数器

孔,测井内直径不得小于0.3m,安装时浮子和重锤的外壁要离井壁最少0.1m,钢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水位测井的设计,结冰河流要考虑冬季的冻胀、流冰期冰块的撞击,同时也要考虑大洪水的冲刷、淘空和漂浮物的撞击,主体要坚固,基础必须在冲刷层和冻土层以下,有条件时基础应与基岩连接,水位井平台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与堤防护坡等水利工程相结合。

井身可建成圆形或矩形,但有效截面积一般不小于600mmX 600mm,水位井筒内壁要垂直、光滑.最好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为节省投资,也可根据浮于大小选用相应的工业管材,如钢管、PVC塑料管、混握土预制管等。

进水口尺寸大小应能起到一定的水流控制作用,既保持井内水位在各种水流情况下与河水水位相同,防止井内水位的滞后作用,又能减小波浪引起的测井内水位的波动.一般进水口的截面积不应小于测井截面积的1%。对于水流条件复杂,而又要求测量精度高的测井,进水管长度、截面积以及进水管的形状与水流方向的夹角等可通过水工模型实验确定。

测井结构要牢固,防淤、防浪、抗冻.在含抄量较大的河流上建设自记水位测井,测井与进水口之间应设沉沙池,每次洪水过后最好检查一次,定期清除泥沙。目前,国内已建的遥测站大多采用棍凝土、砖砌或石砌,有的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有的采用钢管,可谓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2 站房

站房与水位井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有:地面井口直接建房、在测井上建仪器室站房、测井各自独立设置等三种。

如果水位井建于站房内,站房面积一般约为6mz。

只要条件许可,应将水位井和站房合二为一,这样可避免长距离铺设水位信号线,减少信号的干扰,降低土建费用,也便于以后的管理和维修。

测站站房还可利用原有的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应按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处理。

站房建在水位测井上的站房面积、形式,取决于水位测井的形式及材料。如果水位测井采用钢管,为节省投资,站房可仅用于放置仪器,此时仪器室(站房)面积较小,能满足仪器设备放置的足够空间即可,人不必进入,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站在井体外面的梯子上进行。仪器室可建成圆形、方形或其他形式。如果水位井采用砖砌或预制混凝土管,其结构和上部空间具备建设站房条件,应建设一仪器室站房,既为后期的运行带来了方便,也很美观。

共23页

第17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8m高水位测井示意图

3 铁塔(或杆塔) 如天线挂高要求较低,站房顶上有足够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可直接在房顶上架设一塔杆,除此之外,均应在地面建铁塔。

天线塔应建在站房的背面,两者适当靠近,既做到缩短馈线,减少馈线损耗,又不至于因距离太近,使人可以顺着天线塔爬到站房顶上,造成遥测设备破坏。

天线堵与站房间距离超过5m时,应在两者之间架设钢丝,用于悬挂馈线。 如果测井和站房相距较远,水位信号线应加铁套管并埋人地下引入站房,铁管应接地良好,并每隔10m或在拐弯处建造连接井。

铁塔的高度由通信设计决定。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因一个独立的遥测水位站建设一个超过6m以上的铁塔。铁塔太高,其造价会成倍增长,运输、安装都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非接触式

共23页

第18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采用浮子式水位计的遥测站土建工作量主要为测井的工作量,而采用非接触式遥测水位计的测站可省去测井,感应探头悬挂在空中,不接触水面,通过超声波探测水面的高度.非接触式特别适宜于含沙量大,水面漂浮物多的河流,或因各种原因采用浮子式较困难的河流。非接触式遥测水位计可用于监测各种水体,如人工水渠、水库水位、河道水位等。近年来,黄河上新建的遥测水位站大多采用非接触式。

非接触式虽然省去了在水中建水位井的麻烦,但地面上需建传感器支撑铁塔或整体灌注桩形式支架。

非接触式超声波水位计,该水位计的传感器安装高度要求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主河道水位计及传感器安装架设需建传感器支撑铁塔或整体灌注桩型式。如用铁塔可在底部打基础桩,上部建三角铁塔(或四角塔),在塔的中部(或顶部)设计一个仪器百叶箱,其体积为450mmX500mmX400mm,既要通风透气,又要防雨,防冰雹.顶盖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另外横向伸出一个相应长度(如3~4m)的横杆作为固定传感器之用。塔顶伸出一个高于天线5m的避雷针,使天线及传感器位于避雷针的保护区之内。避雷针地线接地电阻小于5~10Ω。

如果安装架采用全灌注桩型式,基础可加大、加深,上部要细(可根据当地的水流条件、冲刷要求决定深度和尺寸大小,如底部埋入地下3~5m,直径为80—lOOcm,上部薄径为40cm即可。仪器箱及伸出去的横杆同上,避雷措施也同上。

另一种安装型式为岛式钢管和岸边钢塔式,在岸坡缓、支架伸出去较远时可采用岛式钢管,坡度较陡时采用岸边钢塔形式。

5.3中继站

超短波通信属视距通信,由于受地形的影响,遥测站的信息不能直接到达中心站时,就需建设中继站,用以传递信息。

一般情况下,一个中继站应连接几个或十几个遥测站,因此,如中继站运行不正常,将直接影响遥测站的信息传递,有时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同时,中继站的工作环境相对遥测站来讲较为恶劣,一般没有人看护,其土建的设计既要防止自然因素的破坏,又要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

中继站的位置,铁塔高度,由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结果决定。 中继站的土建项目主要有:站房、铁塔及基础、防雷接地等。

一般情况下,中继站位置高,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土建的工作量与遥测站相比较大,在中继站选择、设计和建设中应尽可能利用当地已有的土建设施,或略作改造利用,以减小工作量,降低投资。必需建设的中继站,要进行土建设计。

共23页

第19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中继站多建在高山顶上,环境恶劣,遭雷击的可能性大,避雷要求高,最好采用环行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Ω,天线铁塔(或杆塔)上应安装避雷针.对于石山,由于山顶上土层薄,接地电阻很难降下来,可考虑埋放降阻剂并盖土夯实,或将地网用钢筋焊接至背阴墟土层较厚处,或采用降阻模块方式,使接地电阻低于规范要求的10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接地外,其他各个环节都要注意采取防雷措施,包括天线、电源等。由于中继站设在高山顶上,土层薄,易干旱,防雷困难,实践证明,雷击是系统故障的重要原因。

一、通信塔

天线挂高较低,中继站站房顶上有足够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时,可直接在房顶上架设一个小铁塔,除此之外,均应在地面建铁塔。

虽然电路设计只要求较低的挂高,但从地面架设的铁塔不宜低于6m。较高的天线塔上应架设安装平台,平台的有效直径大于1.2m,护栏高o0.8m.铁塔本身作为雷电载流体,要求每节铁塔连接处除用螺栓连接外,还须焊接在一起。

铁塔的建筑材料一般采用钢管、工字钢、三角钢、钢筋等制作,钢塔的截面有三角形、四边形,应根据当地材料、塔高、基础的物理特性选择。铁塔基础在设计前应进行必要的物探工作,以探明其地质特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基础的开挖深度、避雷接地措施.以12m钢塔为例,其施工的设计要求如下:

(1)天线塔基础挖深2m或挖到基岩。

(2)应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实再打垫层,然后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浇筑基础;基础顶面必须保持水平。

(3)基础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夯实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 (4)钢塔基础设钢筋网架,并预留法兰盘及螺丝头,以便与铁塔连接。 (5)钢塔用钢筋焊接,底部焊接法兰盘,使之与钢塔基础法兰盘及螺丝头能够对接。

(6)钢塔均设避雷地线,12m钢塔要求地线钢筋长度为12m(3根)。 (7)钢塔设防盗平台,平台厚板焊制,井留供上下通过的钢门,门由底部向上推开,在下部上锁并加防雨胶布。平台用支撑杆支撑。

二、站房

由于中继站设备体积较小,一般情况下,在钢塔上如防盗平台上设置一个仪器箱即可满足要求,既节省了土建工作量,也减少了在地面上建站房遭受人为破坏的几率。

确需在地面上建设中继站房的,可用砖混结构,房顶为平顶,做好防水处理,屋槽伸出墙外0.5m。东西两面墙上各开一个窗户,井以钢或铁板制成百叶窗牢牢地固定在窗口,既可防雨,又可防盗,东西墙根稍上处各安装一个铁质透气弯管。

共23页

第20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2m通信塔及基础示意图

直管应做到外低内高,以防雨水进入.所有通风口的房内一侧都要加盖铁丝网,以防虫、鼠等侵入。

天线塔与站房应适当靠近,既做到缩短馈线,减少馈线损耗,又要防止因距离太近,人可以顺着天线塔爬到站房顶上,从而对遥测设备造成破坏。

天线塔与站房间相距超过5m时,应在两者之间架设钢丝,用于悬挂馈线。 中继站站房在靠近天线塔侧的墙上应留有进线孔,还要预留太阳能电池板线的进线孔。在设备安装时,持进线穿好后,注童把余隙堵牢,防止雨水顺电线流人屋内。中继站站房内应配备一工作台,便于设备的放置。

为安全起见,设在野外的中继站站房应采用隐式电子锁,不采用外挂的挂锁或弹子锁;采用钢板结构门.对于盗窃和人为破坏严重的地点,也可采用双层结

共23页

第2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构,一层、二层和房顶在房内建楼梯上下连通,并分别加盖铁门,这样可有效防止对遥测设备特别是安装在室外的设备的破坏。

三、避雷针的设计

(1)安装天线的铁塔应装置避雷针,避雷针、铁塔、地网之间应焊接可靠。 (2)避雷针上端应加工成针尖形,以利尖端放电,并作镀锌处理。 (3)避雷针的最高点应比天线顶端高出3~5m。

(4)避雷针的保护角为35°,站房和站房顶上的设备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如达不到这一要求,应单独设立避雷针。

四、接地体设计

为了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防雷性能,地网设计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四极接地法测试各地土壤电阻率。

(2)根据要求的接地电阻,计算出接地网面积和接地体总长度。

(3)复合接地网中,为了减少相邻接地体的屏蔽作用,水平接地体间距和垂直接地体间距均应大于5m。

5.4中心站

中心站土建主要有:中心站房建设、站房装修、中心站铁塔建设。中心站土建设计应尽可能利用现有设施,以减少投资。由于中心站的位置一般由业主单位选择,站房一般情况下不必单独建设,但现有站房大多不能满足要求,需对中心站进行改造和装修.业主单位因通信、防汛等工作需要,一般在中心站附近有高架铁塔可以利用.如不能满足要求,一般在房顶上设置一个不超过6m的塔杆就能满足要求。

中心站房可按计算机室标准建设,接地电阻应小于5Ω;电源应根据不同设备设置相应的电气开关,如空调机、电池充电机、UPS、网络服务器等,可分别设置交流电三相电源、蓄电池组等;室内要防尘、防潮,室温在20℃左右;不安装产生电磁于扰的设备,远离工业干扰源:宜采用静电地板或墙壁贴墙纸,铺设地板时各种电线、电缆线要预先计划好,排在地板下面,避雷针必须高于天线顶端5m以上。

中心站用房一般包括机房、办公室、值班人员休息室、电源室、维修室等,一般不超过120m2。机房使用面积可按通信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面积综合的8--12倍计算,若计算值小于20m2,可采用20m2.为使计算机等有关设备能长期稳定地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在机房内应有防火、防静电和温湿度调节等设施。

共23页

第2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计算机配电系统。供电系统耍有足够的容量,以满足系统耗电量的要求和系统扩充的需要,计算机供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计算机设备供电系统,要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可靠运行;二是为其他用电设备如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等供配电的系统,称为机房辅助供电系统.机房辅助供电设备(空调等供电设备)与计算机设备应分开供电。

(2)空调系统。在机房内应使用可靠的空调设备,能提供适当的过滤加湿、解潮、空气流通等,以保证机房内的最佳操作环境。

(3)地板。为计算机房内的电源、电话、通信器材、空调的管路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应选择有表面抗静电的地板,尽可能使用高性能材料,地板的任何一部分必须能支撑设备重量,所有的吊顶、地板都应考虑到金属屏蔽。

(4)接地系统。为防止地回路的形成,计算机与设备要很好地隔离,禁止两地共用,各自有自己独立的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包括:①交流保护接地,小于4Ω;②安全保护接地,小于lΩ;③防雷保护接地,小于4Ω。

(5)防火、报警、灭火系统。要装有适当的防火、报警、灭火装置,地面,吊顶、墙壁应使用耐火的非燃性材料等。

共23页

上一篇:雷击风险评估下一篇:工程项目进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