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范文

2024-03-23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范文第1篇

摘 要:面对来势汹汹的慕课浪潮,大学教师与教育管理者都面临着是否进行慕课建设的选择。从大学使命视角看,慕课的出现与发展源于慕课对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学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对慕课课程进行评价,结合开发慕课的资源与能力,确定是否进行慕课建设。不参与慕课建设的学校与教师,也必须积极应对慕课浪潮带来的冲击,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与教学管理变革。

关键词:慕课;大学使命;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变革

当前,“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最大影响,就是产生了翻转课堂、微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等网络教学方式,其中,慕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最大,而且其影响力还在进一步扩大。

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开设以音频和文字为主的“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2011年的10月,有OCW制作经验的斯坦福计算机教授

Andrew Ng开设了“机器学习MOOC”课程,超过10万人报名。几乎同时,斯坦福大学的另一名教授Sebastian Thrun开设了“人工智能MOOC”课程,也得到了很好的响应。此后,两位教授分别创建了Coursera和Udacity两大MOOC平台。2012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成立了非盈利性质的edX平台,也加入到MOOC行列中。短短几年时间,慕课平台迅速发展,目前Coursera拥有约1403千万关注者,聚集了过百位合作伙伴的2463门课程[1]。与此同时,世界各地还出现了很多非英语的慕课平台,例如法国的FUN、德国的iversity、日本的JMOOC。

在世界MOOC教育平台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慕课教育也快速发展。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加入edX联盟后,发布了中文“学堂在线MOOC”平台。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目前已有136所合作高校,上线约千个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11.68万人关注该平台[2]。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称慕课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甚至有教授預言:50年后,世界只剩下10所大学在传递高等教育[3]。

面对来势汹汹的慕课浪潮,身处教育领域的教师与教育管理者,都无法无视慕课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2015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

用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并于之后的每年开展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工作。该举措进一步激发了高等学校进行MOOC建设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中国大学正在推出或准备推出自己的MOOC课程。面对日益高涨的MOOC建设热情,人们更需冷静思考:是否每所大学甚至每门课程都要推出慕课,其决策依据是什么?本文试图回归本质,从大学使命的视角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

一、从大学使命视角看慕课的出现与发展

回顾慕课的发展,不难发现:第一,慕课的产生最初是高校教师的个人行为,之后的快速发展则受到组织(包括学校、互联网企业、出版社等)和政府(特别是高层教育管理机构)的大力推动,就像我国教育部出台的3号文。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组织和政府行为,与慕课的功能或作用密不可分。第二,慕课产生于大学,大学是慕课的首创者,也是之后慕课快速发展最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可以说,慕课的产生与发展和大学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从大学使命视角,结合慕课的功能与作用,分析慕课的出现与发展。

通常来说,大学使命包括四个方面,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一)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主要的使命,发源于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的在线学习,其目标之一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现在,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您拥有终端智能机,进行网上注册,便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免费或有偿享受国际和国内顶尖高校教授的网络课程。慕课的开放性及其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使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于那些身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偏僻地区、无缘进入名校和名师课堂的人。在实现教育规模化的同时,慕课还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以“学堂在线”《营销:人人都需要的一门课》为例,在线学习的人数是37,000人,按照100人的授课规模计算,相当于开设了370个班,且不需要任何额外固定投资,不受教室等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也不需要教师重复上课,对培养出更多人才无疑是极其有益的。另外,慕课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自主决策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在不同高校开设的类似课程中自由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助于人才培养。此外慕课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甚至是一对一的服务。这种通过网络的师生联系,而不是面对面的沟通,有助于部分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要求,教师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慕课首先出现在高校,高校大力发展慕课,主要是由于慕课能够更好地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要求。当然,随着大学慕课受众数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展,慕课也成为大学重新划分和争夺受众的手段,这也是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积极推动慕课发展的缘由之一。

(二)科学研究

到目前为止,慕课的发展与科学研究似乎关联不大,所以,纯粹的科研机构对慕课的关注度较低。但从大数据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慕课在线人数的增加,庞大的慕课学习者所产生的数据为学习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如,通过跟踪分析慕课学习者在线行为及学习效果,研究学习行为及习惯,以及基于行为对人的分析与识别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促进慕课的优化发展。

(三)社会服务

大学在培养校内学生的同时,还肩负着服务于校外组织的社会责任。慕课破除了大学围墙,与学生一样,校外组织可以低成本或无成本获取更多教育培训资源。高校及教师在不直接接触服务对象的情形下,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借助网络的传播效应,慕课主讲人及学校扩大了自身的影响范围,有助于慕课教师及高校与服务对象的直接接触,以满足校外组织定制化的服务需求。理论上,学校服务功能的覆盖范围可以扩大到网络覆盖的所有范围。因此,慕课的出现扩大了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辐射范围。

(四)文化传承

大学应该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导向、思维认知导向,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的思维与行为,建构着受众观察、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因此,教育不仅传递有形知识,还建构无形价值。教育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教育的传播范围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传播的范围与力度。目前,慕课正加速从最初的面向本国受众升级为面向世界受众,随着慕课受众地理区域的扩大,慕课提供者价值观的传播范围也在扩大,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途径,成本低,影响范围广,这应该是有关组织和政府关注与支持慕課发展的主要原因。

综上,慕课的开放性消除了大学发展中的地域限制,扩大了大学的受众范围,有助于教育的公平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使命,特别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功能。慕课背后承载的文化,使慕课成为价值观传播的新途径,这是政府组织热衷慕课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理性思考开设慕课的目的与条件

面对慕课浪潮,许多大学和教师“蠢蠢欲动”,是否所有大学都要开发慕课,都要加入其中,这是当前几乎每个大学及教师面临的选择。明确了慕课出现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应理性思考:自身开设慕课的目的是什么?开设慕课的条件是否成熟。

(一)开设慕课的目的

作为一种教育新媒介,慕课的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使命,尤其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功能。慕课最初出现时,号称为全球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因此,只有优质资源才有资格进入慕课课程体系。选择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进行慕课建设,才更有助于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同时推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开化和教育的公平性。不加选择地准许任意课程进入慕课平台,势必造成大量人、财、物、时间及网络等资源的浪费,也无助于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因此,本文认为:不需要也没必要,鼓励或要求所有的大学或教师开设慕课课程,甚至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应对慕课的开发做出一定限制。

本文认为:(1)选择有特色、有优势的课程开发慕课,如省级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有助于人才培养,也才能在网络上传播得久远,慕课的开发才是有效的。(2)选择有助于中国文化传播的课程进行慕课开发。教育机构可针对国内年轻人,选择倡导主流文化的课程开发慕课,以便形成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利用网络的无国界性,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文化,以期形成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宜的国际文化地位。

面对慕课热潮,明晰开设慕课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二)开设慕课的条件

在开发慕课前,教师与教育管理者还要考虑自身及团队的资源与能力。对学生而言完全免费的在线教育,对慕课建设者而言却是不小的成本。首先,每门慕课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后期运行都需要教师或教师团队投入大量时间,从课程最初的设计策划、编辑、拍摄到后期制作、运行维护等全过程,教师及教师团队要投入大量时间和心血,而且只有当教师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拍摄制作团队具有一定专业能力时,才有可能制作出较好的慕课课程。教师团队是否有这样的专业技能。其次,教师及其团队的大量付出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事实上,教师在大量付出后,还要承担慕课开发不成功或教学效果不满意的风险,而且在很多高校,这种风险完全由教师承担,且风险成本极高。教师是否愿意和能够承担这样的风险。最后,慕课课程拍摄、后期制作、平台使用与维护等费用都是以万元为单位进行计量的,而且需要持续投入。慕课现行的免费运营模式,意味着较长时期只有投入,没有收入,这使许多大学的慕课运行难以为继,不能持续发展。因此,现有的慕课课程建设者多是来自知名大学,学校给予资金支持或教师“不差钱”,更重要的是学校愿意承受创新的风险。

从慕课开发的目的与条件两个方面理性思考后,可以发现:鉴于学校、课程及教师等因素,很多大学和教师不必开发慕课课程。教育管理者应当冷静思考,有选择地推动传统课程慕课化,而不是放任盲目推广慕课课程。

三、积极冷静应对慕课浪潮

(一)教师的应对之策

不开发慕课课程的教师,也必须积极面对慕课浪潮的影响。慕课的开放性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教师也是有益的,教师应当转换自己的角色。首先,与学生一样,教师要作为慕课课程的学习者,从知名教授或有特色的课程中吸收好的观点、方法或内容,恰当地融入自己的课堂中。其次,充分利用慕课资源,部分替代传统课堂,或部分取代传统的阅读材料。最后,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转变教师职能。针对学生情况,灵活设计和组织教学,激励和启发学习者,强化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更有针对性地施教,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总之,面对慕课浪潮,教师要提升自身能力,将实体课堂与慕课资源融合,实现线下与线上资源整合,综合慕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育管理者的应对之策

面对慕课浪潮,教师和学生都在发生变化,教育管理者也要顺应形势变化,从高居于教学之上的管理者转变为适应新环境的教育服务者,为教师和学生顺应时代发生的转变提供更多资源和便利。如,面对慕课课程的竞争,传统课堂想要提高吸引力,就要强化人际互动,提高教学针对性,小班教学效果会更好些,这就意味着教学管理中应增加小班教学,相应减少大班教学。又如,面对优质慕课资源,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讲师,更多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释疑解惑者等,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在发生变化,现有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也要相应做出调整。再如,若教师将线上慕课资源与线下传统课堂相融合,教师对课程的学时分配应当具有一定的支配权,40学时的课程可以安排10学时左右让学生自学,而这些做法在当下的很多学校是行不通的。在新形势下,教师为顺应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变化,必须改变。教学管理也要相应做出调整和变化。变化意味着风险。教育管理者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信任和更大的空间,允许教师进行尝试,并与教师一同承担风险,探寻新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总之,慕课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作为新生事物,有其优点,有其生命力,但也同样有其不足,因此,慕课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是服务于教学目的,慕课也不例外,面对慕课热潮,要冷静思考,不能为慕课而慕课。综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功能和使命,这才是理性的选择。因此,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不应单纯追求传统课堂向慕课的转移,不应单纯追求开发与建设慕课课程的数量,而应当从教育的功能出发,思考如何应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技术手段,提升教与学的质量,更好地实现大学使命。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于[2017-07-12].http://mooc.guokr.com/platf-orm/Coursera/.

[2]数据来源于[2017-07-12].http://www.icourse163.org/.

[3]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4]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3).

[5]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6]桑新民.MOOCs的挑战与教学学术的深化[J].阅江学刊,2014,(1).

[7]冯培.从“幕课”看大学教育改革[N].人民日报,2014-01-23.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反思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吾日三省吾身”。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几句话说明了人要进步、要成长、要发展就要反思。我们从哲人的观点可以看出反思的重要性。今天在全国上下都大力提倡的校本教研中,反思是校本教研的首要核心。可见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反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因为只知道重复,一味照搬,教学工作只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绝不会出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气象的。也只有反思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美国心理学家吻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校本教研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最基本的核心要素。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不仅仅指教师个体的反思,又包括教师群体间共同的反思。归纳起来,反思应该分这样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设计,也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前反思”。指的是教师反思在教学中是如何收集、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做出教学决策的基础,包括情感体验、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成分,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等。它深刻地影响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所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等。同时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行之有效。

2、反思教学行为,这是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反思”。指的是反思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地说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包括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目的。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的已有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可以反思这些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教学策略,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策略等。 (3)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

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教师对成功的经验归纳整理,作为自己成长的动力,教师对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按照教育家杜威的说法,当教师进入反思时,应该是自觉地、

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

3、反思教学效果。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未能达标的原因,将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从而达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每位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总之校本教研中的“自我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而是要通过教学主体的不断探究、质疑,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审慎地考虑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不正确的教学行为,是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这样使自身的教学具有发展的价值、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使自我经验型的教师发展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同时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姓名:白芮鸿

作者单位:河北省易县教研室

邮政编码:074200

联系电话:13603249295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范文第3篇

促进教师成长

沁县教育科技局教研室

陈翠平

在“互联网+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研作为发展中的新事物,给教师、教研员和专家之间搭建了开放、平等、交互的学习研讨平台。在网络教研的组织与实施中,我县教研室做了一些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广大教师在教中研、研中学、学中教,不断提高自己,享受到了网络教研带来的乐趣,促进了我县教育教学内涵的提升和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标准起步

一是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打造信息化教研平台。制度保障、硬件建设是网络教研正常开展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依托中国现代教育网,于2012年3月份开通了沁县教育网,并在全县各学校建立起30个校园网站,形成县域网络教研平台。同时制定并实施了《沁县教育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建立健全了《沁县教育信息平台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学校网站信息发布制度》《网络集体研讨制度》等制度,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各学校成立了网络教学研究管理领导小组,完善了网络研究管理模式,明确了网络研究管理职责。选聘电脑技术操作熟练的骨干老师担任网络教研组长,拟订了网络教学研究计划,从人力上为网络教研工作开设了绿色通道,从制度上保证了网络教研常态化、全员化。

二是拓宽网络教研空间,丰富网络教研手段。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力量。为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校长管理队伍,我县通过教育信息网中的网络课堂、精彩视频、教育科研、学科教学、课程改革等栏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建立教师空间博客,推荐学科教改前沿文章、精品教育论著研读、学科教学策略、教学案例引领、问题剖析、课堂困惑交流等内容,真正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点评,相互研讨,共同提高的实时交流平台。

三是创新教研工作机制,丰富网络教研内涵。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建设者,是我县深化网络化教研的新策略。在实施中,我们开展了网络个人反思、案例研讨、课改沙龙、说课评课、专家引领等活动,使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整合并放大了教育资源效益,基本上解决了专业支持力量和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

二、高质量推进

在网络教研实施中,我们提出了四个基本模块:

一是一级教案。“一级教案”由全县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主备,县教研室审核把关后公布在沁县教育网上,供各学校教师参考选用。各校依据一级教案,经集体备课后形成该校的二级教案,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在二级教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三级教案。一级教案是供全县教师共享的教案,具有优秀性和示范性,但不可全文照搬,各校和教师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增删修改,形成自己的实用的二级、三级教案。

二是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内容包括课堂实录、微课和课件。课堂实录是指各学校在教研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和示范课的录制,录制后要上传在沁县教育网上,供全县教师学习交流。微课、课件的制作本身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课件,上传和大家共享,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三是教师空间。全县教师以实名实校注册个人空间,教师在自己的空间里可自由地随时随地通过写日志、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论文等来发表教育教学心得,展示教学教研成果,并可进入他人空间点击评论、对话交流、互学互鉴,共享成果,提高教学效能,努力打造个性化的独具魅力的教师空间。

四是教研室主页。教研室主页由县教研室设置,内容包括教研计划、教研总结、县组织的教研活动、教研信息、教研新体会、教研新观念、教研教学指导意见等,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分享研讨平台。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模块运作做了具体要求:一是内容要求,无论那个模块内容,均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教研教学热点、焦点问题,具有优秀性和示范性。二是数量要求:每个学校、教师每月、每学期在模块内容和访问点击率要达到规定数量以上。三是时间要求:“一级教案”和“网络课堂”要提前一周上传。

三、高效益运行 一是树立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网络教研水平。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网络知识,使教师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网络教研的能力和实效。首先是资源观念。引导教师走进网校,从中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学到先进的教学经验,了解到很多教学动态和信息,这些资源的获取和发挥的作用,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其次是教研观念。让教师明白网络教研是利用网络优势对常规教研的包含和放大,是基于网络的常规教研。它可以解决常规教研中的资源短缺、局限于一些孤立、零碎的教研活动的问题,与教学同步,进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实效。第三是合作观念。鼓励每个人都要参与,一方面可以从中得到体验、感悟和收获,另一方面也要关心和帮助别人,在关心、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获得提高。

二是抓住时机,适时培训,提高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能力。我县部分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因计算机水平有限,操作能力较差,故参与网络教研面临很大困难。对此我们先后进行了浏览网页、查找下载教学资料、课件制作、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培训。要求教师们在参加各类培训后,认真撰写培训心得并上网交流。包括在思想上、学习上的困惑和问题,也及时发布,以便迅速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帮助,使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是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保证网络教研的实效性。“网络教研”实施的关键是实现“互动”。只有通过互动才能实现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我县教育网开通后,发动教师利用“博客”所提供的现成模板,搭建现成的网页框架,设置添加、删除栏目,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以最简洁的方式制作个人主页;让教师利用“成长博客”将自己日常教学中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将凝聚了教师智慧与心血的文章,上传到网络,与全国同行一起分享和交流,得到更多的教师的建议,对教师们的专业提升很有帮助。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范文第4篇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精神追求, 增强职业道德, 掌握教育规律, 拓展学科知识, 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课例研修注重学科专家、学校领导以及不同特点教师之间的互助协作, 参与研修活动的成员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互助是贯彻始终的。研修过程中多方人员的互助合作, 为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共同反思、互相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让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提高研修活动的效率, 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团队教研文化, 实现教师群体专业的发展。

推进区域优质教育集团整体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提升的首要资源是教师, 而教师的专业水平高低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引领下, 区域内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均衡发展已成为一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常态。基于集团化办学, 基于集团层面课例研修提高优质教育集团教师专业水平是集团层面教学研修的重要形式与载体, 从课例研修入手带动课程标准核心理念在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常态落实, 通过课程标准核心价值理念的学习、培训、认同, 通过课例研修中的全员参与、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示范引领, 提升优质教育集团教师团队整体专业水平, 优化常态课堂使之符合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迫切而必要。

一、建设制度·组织保障

课例研修提高优质教育集团教师专业水平是以高起点、高规格、高品质、高产出的, 基于集团化办学层面的课例研修为抓手, 聚焦学科教学过程中具有普通性、共性的难点问题, 整合集团层面的开展课例研修的资源优势, 紧紧围绕切实而细化的主题而开展的, 精细化的教学研修, 如何促使其有序、高效运行, 制度建设, 机制保障是基础。

集团化办学必然有集团化办学成员学校共同编织的集团办学章程等基础制度, 围绕学校以德育为首, 以教学中心, 基础制度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研修的形式、主题、载体、资源、团队、经费保障、组织保障等的阐述。在集团办学章程等宏观指导性制度引领下必然有进一步更具操作性的课例研修活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以此明确集团层面课例研修的组织主体、骨干团队、运行机制、考核评估等, 从而形成集团层面课例研修的制度支持。

基于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清晰明确的组织架构, 即从集团层面有必须成立课例研修活动的管理团队与执行团队, 即形成集团、成员学校、联系科室, 教研组、备课组等横向与纵向交错, 责任人明确, 责权利明确的工作网络与架构, 从而为集团课例研修活动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二、整合资源·积聚优势

课例研修提高优质教育集团教师专业水平是以集团层面进行的课例研修, 首要的优势就是基于集团层面, 对集团成员学校相比有明显的开展课例研修活动的资源优势。优势之一是基于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活动顶层设计定位更高, 基于高起点、高规格、高品质、高产出的设计;优势之二是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活动培训与指导团队更为强大, 其可获得高校专家、市区教研业务部门专家、学科教研员、集团学校名师、学科教学名师等的培训与指导;优势之三是基于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集团课例研修可整合成员学校学科教师全员参与, 共享教学智慧;优势之四是基于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可共享诸多付费教学资源, 实现共享。

三、确定主题·解决痛点

基于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是整个活动的核心, 其直接影响预期目标达成度, 具有方向性、导向性作用。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是课例研修的前提、重点、灵魂, 优质、适切的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能确保课例研修的方向、角度、价值, 优质的课例研修主题确定能确保课例研修活动梳理出策略、方法、建议, 进而产生课例研修的成果。

集团层面课例研修主题如何确定, 如何兼顾集团成员学校间的校际差异, 如何在课例研修开展之初形成研修团队对研修主题的基本共识, 如何最大限度的体现课例研修主题的适切性, 这是集团课例研修首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以上阐述, 在集团课例研修主题确定过程中注重从教学内容、学情、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等角度选取研修主题, 遵循课例研修主题选择的真实性、适切性、可行性、延续性原则, 按照“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梳理内容、确定课题, 清晰表达、明确重点, 原型教学、校正主题, 二次教学、提炼主题”的步骤确定课例研修主题。

确定集团层面的优质课例研修主题, 研修团队达成基本共识, 强化主题研修意识, 是解决教学痛点的根本保障。

四、打造团队·示范引领

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活动建设集团课例研修活动的骨干团队, 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迫切而必要。

在集团课例研修团队建设过程中, 基于集团成员学校与集团层面双向课例研修工作推进的需要, 必须确定集团成员学校层面与集团层面学科课例研修的牵头人, 通过制度明确其责、权、利, 通过制度明确其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 此为集团课例研修有序、高效开展的组织架构。

建设集团课例研修团队与常态教师队伍建设整合, 一是充分利用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团队, 择优充实于集团课例研修团队之中。二是充分利用市区级名师与高级教师团队, 择优充实于集团课例研修团队之中。三是从市区级业务竞赛优胜者中择优充实于集团课例研修团队之中。四是从教研组长与备课组长中择优充实于集团课例研修团队之中。五是引进集团外优秀课例研修专业人员充分于集团课例研修团队之中。

五、主题培训·形成共识

集团层面课例研修活动, 强化研修团队与个体的主题研修意识, 形成团队主题研修共识, 通过培训掌握必要的活动组织策略、实施策略是迫切而必要的。

一是针对集团成员学校学科课例研修牵头人、集团层面学科课例研修牵头人的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基本理论、课例研修组织策略、课例研修操作策略的通识性培训。二是开展校际层面的课例研修基本理论、课例研修操作流程等的培训。三是开展集团层面课例研修校级分管副校长的业务培训, 促使其发挥充分的策划、组织、协调、服务职能, 为集团层面课例研修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

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活动的培训, 可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展开, 可通过具体的课例研修活动进行。

六、课题研究·提升品质

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活动中, 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确定的课例研修活动主题进行筛选, 确定优质的课例研修活动主题申报校级、区级、市级课题, 通过课题研究方式推进课例研修活动, 促进课例研修活动更加专业、精深、规范、高效的开展, 促进课例研修活动成果的物化与推广, 从而提升课例研修活动的品质。

七、物化成果·共享资源

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活动, 不是一阵风, 更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而是通过优质主题的课例研修活动梳理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建议, 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共识, 反作用于常态教学之中, 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因此, 课例研修活动的成果物化、共享资源需要关注。

一是基于集团课例研修形成不同学科不同学段, 基于系列化的课例研修主题而生成的, 具有基本共识的课例研修报告, 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校本培训的宝贵资源加以共享。

二是基于集团层面课例研修活动形成诸多的微讲座、微故事、微课题、微视频、微论文等, 以此加以提炼, 形成精致、实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校本课程资源。

三是基于集团课例研修形成基于某学科某学段某一课时的系列教学资源以供分享, 例如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备课素材等。

课例研修提高优质教育集团教师专业水平, 作为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形式与新常态, 在集团课例研修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 注重课例研修主题的优质化、可持续化、系列化, 持之以恒, 必定会在课例研修过程中形成更多的共识, 形成更多的课例研修成果, 更好地反作用于常态教学, 为集团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提高, 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切实有效的助推作用。

摘要: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如何在集团化办学中通过集团层面的课例研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笔者从建设制度与组织保障, 整合资源与积聚优势, 确定主题与解决痛点, 打造团队与示范引领, 主题培训与形成共识, 课题研究与提升品质, 物化成果与共享资源这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集团课例研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策略

参考文献

[1] 肖祥主编.新教师·新学校-用课堂观察和课例研修的校本研训造就[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7-1.ISBN-9787501993154.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范文第5篇

一、用校本教研,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以有效备课为抓手, 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我校有效备课的基本思路是:以个人备课为基础, 以集体备课为保障, 集有效备课与教学研究于一身。语文、数学以同年级教师组成备课组, 科任学科按学科组成备课组, 教研组长为负责人。每月初, 备课组长根据教学进度及计划, 对全月集体备课活动作出安排, 明确本月集体备课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主备人。组长在安排备课内容时要做到单元整组备课和具体课例相结合, 不同的课型都要涉及。

二是以课例研讨为载体, 提升教师实施评价能力。我校十分重视教研组的建设, 把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 通过组内上研究课, 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以教研组的成长带动教师的个人成长。

三是以专题活动为平台,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教改进程, 深入贯彻“以理念为引领、以实践为主体”的教改方针, 以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 观念的转变, 为学校的可持续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经常组织一些扎实有效的专题活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以质量监控为手段,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坚持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坚持听评课制度, 业务领导坚持参与随堂课、研讨课、评比课, 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 并随时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坚持质量监控方案, 注重过程管理, 做好质量抽测、学科竞赛, 学困生检测等教学活动, 进行质量分析, 改进追踪。通过质量监控达到科学评价与激励, 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建立“梯级名师”培养机制

一是目标激励机制。适度的目标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成长的欲望, 要把具体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将长远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新教师经过3-5年培养要“一年入门、二年过关、三年合格、四年成熟、五年骨干”。

二是情感激励机制。在名优教师培养活动中, 领导如果与教职工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 可以使教职工产生被信任、受尊重的体验, 产生比有形的物质奖励更深刻、更持久的激励作用。要特别重视情感在学校管理中的激励作用, 视教师为挚友, 在管理中讲求以情治校, 办事原则体现情, 思想工作注入情, 精神鼓励蕴含情, 物质激励富于情, 以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是奖惩激励机制。为了激发、挖掘教师的潜力, 要注重不断优化积极导向的奖惩激励机制, 考核、评优、晋升等都应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 发挥教师个性特长, 让教师有表现自我, 自我完善, 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多措并举, 促进教师幸福成长

一是引导教师认识自我, 重构价值观。学校把教师看成什么, 教师就会成为什么;教师把自己当成什么, 就会让自己发展成什么。学校注重引导教师不要简单的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教书匠”, 而要向更高层次发展, 提升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塑造职业精神。

二是广泛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管理首先是师德管理, 我们认为规章制度效能的真正发挥, 最终依赖于教师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 学校把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做到“管理先管人, 管人先管心, 管心先知心”。而且把教师的成功放在首位, 努力创设一个既照亮别人又温暖自己, 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良好环境。

三是倡导健康风气, 创设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学校形成了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崇尚一流, 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 让教师的精神追求和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加强交流与合作, 倡导团队观念、团队精神。班主任, 备课组、教研组采取捆绑式考核, 培养教师团队意识, 团队精神, 营造集体创优的氛围。

五是强化服务意识, 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五大平台”。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 鼓励教师学习进修, 支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为教师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业务比赛活动, 定期邀请教研员到学校指导课堂教学, 为教师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加强集体备课、集体研讨, 为教师搭建研究交流的平台;健全教学反思制度, 为教师搭建自我反思的平台;广泛开展“每人一堂好课活动”,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教学基本功比赛”等, 为教师搭建活动展示的平台。

六是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领导设身处地的体谅教师的难处, 想方设法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家庭有困难, 领导教师尽力相助, 帮助教师解除后顾之忧。

七是深入开展“学生评教”、“社会评校”活动。努力形成“做学生爱戴的老师,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浓厚氛围。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范文第6篇

一、选修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

(一) 重新调整高中教学目标, 选修课尤其迫切

新课程下, 选修课必须从长远考虑, 本着从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先提高专业化水平。但是新课改实施以来, 从实验区的情况看, 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 而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 观念更新是前提, 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 因此, 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 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工作。放弃“照本宣科”的幻想, 深入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 建立起序列化的专题。 (同时,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中教育的评价方式也会极大地影响选修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 找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选修教材内容的契合点

开设选修课有三个原则:1、从整个课程改革的意图和它的安排上来说, 选修课是在大的选修的框架里边来进行的, 它有一个总体的学分的一个设定。所以依据学分的规定, 有限度地开设。2、依据我们学生的需求, 从他们的素养的基本提升的角度上来看, 我们把一些选修系列的课程称之为核心课程。我们选择一些核心课程来开设, 形成我们的第一个批次的选修课程。3、作为一种追求, 选修课它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存在的。学校尽可能地去丰富我们的课程类型, 都是尽可能的提高培养人文基本素养的一种基本载体。选修课提供一些核心课程来确确实实地提高他的人文综合素养。

根据第二、三个原则, 开设选修课时我们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根据他们的现有水平来决定我们的选修课怎么教, 这样才能由一个较好的效果,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现状, 只是按部就班地教, 甚至按大学教师那样的讲法, 到头来部分学生可能会是一头雾水, 收获当然甚微。

(三) 探索选修课的教学方式, 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学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 还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教学, 创建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机制。如有的同学喜欢唐诗宋词、有的学生喜欢电子科学、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好逻辑思维、有的好形体艺术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真真因材施教, 着眼未来, 面向世界;让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选课, 选什么, 选多少, 把权利交给学生;建班机制多样化, 让学生走班上课;不能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 可以说只要对学生有益, 都是好的、有效的选修课设置方式。

二、以选修课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 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领导小组

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包括:为整个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协调与监控;把选修课年度规划与学校的全局发展规划相联系;为每位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提供建议、帮助等等。各项职责都由领导小组相应的成员负责, 职责明确。

(二) 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选修课计划

由于选修课的所有重大决策与活动都是在学校进行的, 因此选修课必须为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整体的活动计划。我们可以对选修课的目的、学校可供利用的资源, 选修课的课程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培训活动的要求与程序, 教师的时间安排等方面作一些整体的规划。

(三) 组建教师小队式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选修课组织形式

选修课需要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 也需要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 但更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日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利用指导教师的“教师小队” (teacher—team) 作为校本研究最有效组织形式, 教师小队可根据选修课课题需要由学校中层领导、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组成。从一些学校选修课案例反映看:这种通过教师小队式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久的合作反思探究, 虽没有刻意向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看齐, 但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 更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应要注意的是教师小队组建要考虑教师们自身间的制约因素, 最好能做到扬长避短。

(四) 构建对话反思式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选修课活动模式

根据“学习型教研组、反思型教师”的理念, 我们在实践中构建起相互对话假定反思式的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选修课活动过程大致经历“预设课案→集中尝试→反思调整→实践课堂→专业引导→总结提炼”螺旋提升的几个过程。具体为:1、提出问题, 确立主题。每学期开学初, 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调查, 针对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立足教师需要、教学需要, 学生需要, 提炼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确立本年级、本学科选修课的主题。2、理论学习, 个体反思。组织教师围绕教研主题, 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做好学习笔记, 同时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效果, 从两方面构成反思教案:一是完成教学预设反思表;二是教学设计的详细案例。3、集中反思, 预设新案。围绕选修课活动主题, 在个体预设课案的基础上集中活动, 畅谈对教材的理解, 重点、难点的把握, 叙述自己教学生活中遭遇、困惑、成功等典型教学个案。然后, 结合学期初确定的教研内容, 酝酿出新课案。再确定案例老师课堂实践。4、实践探究, 反思积累。教师在集中活动基础上, 运用新“理念”、新“预设”等, 各自实践于课堂, 及时反思教学预设意识、行为、效果等, 及时总结, 写成反思札记。5、专家引领, 理性认识。学校定期聘请名师上示范课, 请专家理论讲座外, 学校还可以邀请教研员、专家听课、评课, 剖析典型案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6、阶段小结, 调整提高。年级、学科教研组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 每学期末作好选修课活动阶段性小结, 并提出下阶段培训研究重点。教师撰写反思性案例和反思记录。

(五) 撰写案例与反思记录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们认为, 教学方面案例撰写以及反思记录是校本研究最具特色的成果表现形式,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有利。每一位教师在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和问题。如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困难或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可能有些学生某些课程较好, 而其它学科却显得薄弱;有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平衡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 完全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 以教育教学案例或反思记录的形式表现出来, 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

教师撰写案例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一事件、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 所以通过案例写作, 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研究和教学行为反思, 提升教学工作专业化水平, 而且也是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案例应用也可以促使教师很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甚至有所滑坡。”为此,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撰写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六)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

目前, 中小学教师的选修课大多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现有的选修课的评价标准通常是“学术”性质的, 难以提供有关参与选修课计划后。教师在课堂行为或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变化、获得的提高, 以及对学生影响等有关方面的信息。因此, 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就要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的选修课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对选修课的综合性评价;二是对教师的学业进行评价;三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评估体系评估, 促使学校对选修课工作进行激励、反思, 同时也起着教师专业发展导向作用, 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评估体系时应围绕“发展 (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 ”这一主题, 看教师的参与度, 看教师的专业发展。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如何在新课标下去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就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而选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勿视的一项工作, 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抓手,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更值得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选修课,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上一篇:科室医疗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全球视野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