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2023-09-19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第1篇

摘 要:生猪规模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养殖可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养殖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过大的规模会导致成本的大量提高,从而导致规模不经济的产生。文章通过对楚雄州生猪饲养成本收益情况的实地调研,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分别测算出散养户、规模户的保本规模和经济规模,以期为当地养殖户的适度规模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养殖 规模化 适度规模

一、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之一,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時,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占绝大部分。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产品质量保证优势的规模化养殖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平抑市场价格、实施环境保护必须迈出的发展之路。

首先,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需要。其次,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需要。再者,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完善传统生猪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业发展的需要。最后,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二、生猪规模化养殖现状及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猪不仅是我国肉类食品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10%左右。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实现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表1反映了我国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及产量的逐年上升,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适度规模养殖在不断发展。

在国家对生猪养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较快,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模式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大,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养殖将是农村今后的主导养殖方式。

(二)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1.规模过大导致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

然而目前,我国在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片面追求面子工程,规模过大导致单位成本上升,引起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规模化养殖要求建设大量的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加上一些不良的管理办法、不合理的经营方式、掠夺性的生产运作,使大量的猪粪、尿各种废物及臭味急剧增加,带来的是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综合环境污染。大量的养猪场对环境污染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病原体通过粪污扩散和传播,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发展养猪产业不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将被地方政府出自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目的“驱逐出境”,从而断送在当地发展的前程。

3.滥用饲料添加剂。生猪养殖过程中,应补充何种饲料添加剂及补充多少量,主要取决于生猪的日粮状况和实际需要,同时,饲料添加剂的选用还应符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少数饲料生产与养殖企业,为追求个体利益,在饲料中使用违禁的性激素、催眠镇静剂和肾上腺素等。近年来,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事件相继发生,如二恶英以及“瘦肉精”事件等。

4.饲养方式传统落后。我国生猪养殖虽然总体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部分地区饲养方式依然比较传统落后,采取的是传统集约化养殖方式,很少采用现代化养猪的生产工艺。集约化养猪方式只是高密度的饲养方法,是现代化养猪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养猪的内涵主要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程序化,其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及收益、技术因素、土地因素、资金因素、当地政府政策等等。

(一)养殖成本及收益

生猪养殖成本是指生猪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包括实物和现金)和劳动力的成本,反映了为生产生猪而耗费的除土地外其它各种资源的成本。具体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人工成本三部分。其中,直接费用中的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等项目和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生猪养殖收益是指生猪养殖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利益,衡量指标是收入和利润。

规模化养殖能否顺利开展以及选择何种规模养殖,受养殖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各不同养殖规模的单位成本不同,单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单位成本最低的规模来饲养生猪;另一方面,收益也影响着适度规模的选择,单从收益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收益最高的养殖规模。所以,养殖成本及收益是发展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户要综合考虑成本及收益,进而选择养殖规模。

(二)养殖技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猪养殖技术决定能否发展规模化养殖。不同的养殖规模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大规模养殖需要现代化、先进的、生态的养猪技术,而农户散养或小规模饲养则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我国是养猪大国,但生猪产业发展进程较慢,技术相对落后。几年来,一些新兴生态养猪技术(如发酵床养猪法)的出现,促进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规模化养殖需要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农户选择养殖规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条件来相应作出合适的选择。

(三)土地资源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建设养殖小区或养殖场,而养殖小区或养殖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所以,土地资源也是影响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资金来源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生猪养殖也一样,要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养猪场的选址、建设、仔猪的购买、饲料费用、养殖过程的人工成本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养殖户能否取得大量的资金来源,影响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五)政府政策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除了受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外,还受非经济因素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政策因素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鼓励性的养猪业产业导向政策会促进农村养猪业的发展,限制性的产业导向政策则可能阻碍农村养猪业的发展。对规模化养殖户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补贴政策,能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另外,对规模化养殖采取低税收政策或免税政策能提高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确定

(一)模型构建

1.模型假定。资金来源有保障;各生产要素可自由组合;技术支持有保障。

(三)经济规模的确定

所谓经济规模,就是能使得养殖户的利润最大的饲养规模,因此,经济规模的确定,只需求利润函数的最大值。

五、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指导

近些年我国生猪养殖与以往相比具有养殖方法和技术日益科学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特点,这对农户的养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农村养殖户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养殖技术比较欠缺,主要是长期从事生猪养殖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的需要,更不能应付猪病多发的局面。因此,相关部门应举办各种培训和函授教育,向养殖户传授生猪养殖技术、防疫技术、管理技术,使他们能适应新形势下规模化养猪的需要,推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二)资金支持

要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外,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展开支持工作,为生猪产业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土地流转、种养结合、农机设备、农业风险保障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对参与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种养殖企业、合作社、销售企业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优惠条件,以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针对生猪饲养业融资难等问题,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推广和完善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增强规模化猪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减少养猪企业的融资阻力。(2)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农户适度扩大养殖规模。(3)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规模化猪场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化养猪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对农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建立生猪行业稳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保障生猪市场供应。

(三)社会服务

我国生猪饲养还存在着大量的散养农户,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难度较大,加上农户科学意识淡薄,只有让农民真正看到新技术的利益才能得以有效推广。要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必然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服务内容,是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政府应促进科技服务的发展,形成以养猪业协会为龙头、以大专院校为中心、以各种实用培训机构和综合性服务站点为辅助的系统性服务体系,有效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此外,养猪户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要促进养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不断完善,能使养猪户安心生产且不盲目跟风,有利提高生产效率。

(四)风险防范

养猪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于一身的行业,因此,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自然风险的防控上,养殖户应采用现代的先进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养殖,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经济风险的防控上,应从政府和养殖户两方面来加强,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使生猪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养殖户要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变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作出调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疫病防控上,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的能力;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监测、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努力提高畜禽防疫和检疫率;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紧急反应机制,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严格执行强制扑杀染疫畜禽及同群畜禽的制度。

(五)市场监管

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应加强政府的市場监管。一要建立和完善规模化养猪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在执法时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为养殖户提供法律参考。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环境污染严重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惩污染严重的养殖户。三要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经济预警系统,实时反映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引导养殖户选择适宜的养殖规模。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问题研究”,编号2012J080。]

参考文献:

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何亮.临河养猪业效益分析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2009(4)

4.孙凡花,贾永全,姜明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我国养猪生产适宜规模[J].2006(6)

5.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

6.马丽军,丁丽敏.管理会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S],2003-2012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责编:贾伟)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在抓好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抓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9%,全省年减少粪污排放量2000多万吨。

质的转变,是一种化学反应,是事物机体结构的变化、能量的释放。在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作中,各地多管齐下,大力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利用为纽带,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机制。各地大力推广大型养殖场,重点推广粪污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模式。在散养密集地区,重点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同时,积极推广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模式。目前,全省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等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并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普及推广。

污染减排的逻辑理顺了,推动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各地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总结并推广了达标排放模式、综合利用模式、生物发酵床模式等农牧结合、达标排放和发酵床养殖等有效模式。上高、东乡、万年等县,通过建设集中处理中心,统一收集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省畜牧部门在总结粪污处理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了10家典型企业,提炼总结其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汇编成册,在全省推广。(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第3篇

饲养量:2012年出栏情况:

1、2012年生猪养殖效益总体评价:

①很好;②好;③一般;④差。

2、2012年你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①资金;②养殖技术;③猪病防治;④市场低迷;⑤其他:

3、你还打算继续从事生猪养殖吗?

①是;②否;③观望。

4、你所饲养的育肥猪体重已达到100KG,如果市场行情不理想(在你的成本价左右),你怎么办?

①随行就市出售;②等待价格回升;③听取专家意见;④观望一段时间再说。

5、你场的粪污处理方式是:

①挖坑贮存;②周边群众农田使用;③沼气;④堆肥;⑤放任自流。

6、猪生病后找谁诊治:

①自己处理;②当地职业兽医;③外地职业兽医;④不诊治。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第4篇

时间:2007-6-5 11:02:00 来源:资中县畜牧食品局 作者:陈明远 魏泽宾 范嗣湘 阅读3587次

2006年,资中县畜牧业产值已达17.04亿元,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3.96%。畜牧经济占了资中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近几年来,动物疫情在我国及其周边地区频繁出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农村养殖业保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5年8月11日,黄小祥副省长到资中调研,对我县提出的“争取成为农业保险试点县”构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县农村养殖业保险工作,加快我县畜牧经济发展,遵照市、县委、政府的要求,在中加小农项目的支持下,近两年来我们曾多次组织有关部门领导、业务人员分赴广东省罗定市、省内洪雅、邛崃等市县学习考察农村养殖保险工作。通过实地考察,拓宽了思路,学到了经验,看到了问题,增添了措施。我县从2005年起逐步开展了生猪养殖保险工作。2006年全县有30个乡镇,8000余户农户投保生猪2—3万头。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思考。

一、资中县生猪养殖保险的基本情况

1、资中县概况和生猪养殖保险的作法

资中是四川省丘陵地区农业大县,也是以养猪为主体的畜牧业大县。全县幅员面积1734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783个村,75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7万人,农户32万户。养殖业以生猪、禽兔、牛、羊为主,全县常年存栏生猪90余万头,年出栏生猪130万头以上。

生猪养殖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县生猪养殖保险始于2005年,当时由县畜牧食品局和人保财险资中支公司联合进行。我县4个乡镇,7户养殖户,350头生猪投保。共收保费3072元(按养殖大户8元/头、小户10元/头收取保费),赔付死亡生猪6头,赔付保险金1600余元。第二次开展生猪保险是在2006年5月,由县畜牧食品局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内江市中心支公司联合进行,主要方法是依托乡镇畜牧兽医站,代收保费,转交保险公司投保,全县30个乡镇参加了生猪保险。按照“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农民自愿、政策支持、以险养险”的原则,本着“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民)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实施。每头上栏生猪缴纳保费10元,保险期从观察期满次日到肥猪出栏为止,最多不超过180天,出险后可获得最高400元的生猪保险赔付款。在财政投入上,按照内江市生猪养殖试点方案的规定,对参加生猪保险的农户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以奖代补”资金的领取标准为每头已保生猪4元,其中:市财政补助2元/头,县(区)财政补助2元/头。养猪户实际交保费6元/头。在参加保险后,养猪户凭保单在乡镇财政所领取“以奖代补”资金。在经营运行上,保险公司实行“封闭运行,单独建帐,单独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险养险”。在业务发展上,实行“放宽险种,梯度续保”,保险公司本着让利于养猪户的宗旨,对养殖大户、养殖

小区和养猪协会组织的参保生猪,均实行上门服务的办法。除被保险人的故意违法行为等11条责任免除外的所有生猪死亡都纳入了理赔范围。在体系建设上,按照“防保结合,数质并举”的原则,畜牧部门要切实抓好生猪的科学饲养,疫病防治,逐步提高生猪质量,增加存栏量。财政、畜牧、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生猪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操作中,资中县畜牧食品局给各乡镇下达指导性生猪保险任务,要求各乡镇按照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多数乡镇将“以奖代补”的关口前移,即养猪户在交纳6元/头后就可参保,不再领取奖金。方法上要求采取先易后难,先专业户后散户,先村、社干部、村动物防疫员后农户的办法,逐步开展生猪保险。同时要求各乡镇要向广大养殖户宣传生猪保险的好处、目的、意义和做法要求,努力做到生猪保险家喻户晓,养殖大户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县生猪参保户8000余户,参保生猪2.3万余头,保费收入23万余元。保险公司已赔付了生猪死亡补偿1400余例,1600余头,并将赔付金36万余元发放到了农户手中。

2、资中生猪保险在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①农民购买欲望不强。农业保险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农民掏钱购买。即便是有高达40%的财政补贴,但农民仍舍不得出钱,普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少数农民说:“人都没买保险,还给猪买啥子哟”,生猪保险不被大多数农民接受。2006年资中县除甘露、归德、苏家湾、金李井镇完成了任务外,其余乡镇未完成任务。在双龙镇调查我们了解到,为了完成任务,该镇有部分村动物防疫员为农民垫支缴纳保费入保。即使如此,也只完成目标任务的46%。参保面低造成了生猪保险的“先天性贫血”。

②道德风险难以管控。我县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养殖户数量多,养殖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村动物防疫员、乡镇畜牧兽医站职工觉悟低,由于他们与养殖户有较紧密的地缘性联系,往往在死亡生猪的称重上、死亡鉴定上做出有利于养殖户的事情。更有个别甚者,本来生病但还未死猪而与畜主串通谎报死猪,以骗取保险公司赔偿。

③死亡理赔成本较高。资中幅员面积宽,乡镇离县城距离远,生猪养殖分散。参保生猪平均每天死亡几头,热天多的时候达到20—30头,加之对死亡生猪要求拍照,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又没有相机,因此,要租车请照像馆专业人员前去拍照,如此一来,租车费、照像费、报案通话费、传真费、复印材料费等,造成保险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甚至乡镇畜牧兽医站还分担了部分正常费用。

④保险公司人手少,理赔不及时。由于中华财保公司内江中心支公司只有3—4人具体从事生猪保险业务,但都还只是他们附带的工作,这样几个人要面对全市的生猪保险,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参保农户生猪死亡后,一般要2—3个月才能得到赔付金,长的要达半年之久。为此,农户很有怨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猪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参保生猪身份难以确定。由于目前生猪用耳标易脱落或耳号数字易擦掉或模糊不清。个别养殖户以此为由,用未参保生猪充当参保生猪,骗取保险赔偿金。也有少数农户以部分生猪参保,一旦有生猪死亡,圈内所有生猪都能得到赔偿。

目前,保险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加之由于工作量大,基层畜牧兽医站又没有什么经济待遇,怨声载道。加之,农民购买保险的欲望也不强烈,因此生猪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生猪保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两年多生猪保险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生猪保险适合我县畜牧生产发展水平,符合农村产业结构,猪业风险特点和农民保险需求,但开展此项工作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波动。在我县开展政策性生猪保险试点,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吸取先进地区农业保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起步,逐步完善,逐步发展。

1、猪业风险呼唤生猪保险。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以生猪为主体的畜牧业大县,猪业经济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经。但生猪在饲养过程中自身抗病力低,加上养殖户的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生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偏高,经常使一些养猪农户损失惨重,有的血本无归。加之近几年的动物疫情和去年的持续高温干旱,使我县畜牧业特别是生猪产业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降低农民近年来才恢复过来的饲养信心。猪业经济的弱质产业性质决定了其对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巨大需求,“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出台和实施,无疑将为养猪农民撑起“保护伞”,大大提升他们的养猪积极性,“生猪政策性保险”也必将成为推动我县猪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2、正确的定位是开展生猪保险工作,将生猪保险实践向前推进的前提条件。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保险都仅在试点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成功范例供我们参考。因此,在我县实施生猪保险也不会一蹴而就。加之我县开展生猪保险的基础比较薄弱,保险公司经营经验、人才都比较匮乏,一般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在正常市场环境下难以或不会进入该领域。所以我们对生猪保险应该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和明确的概念—生猪政策性保险是为了实现党委和政府的猪业经济发展目标及落实惠农政策而实施的生猪保险制度。生猪保险是依据政策目标而建立的,而非根据市场建立,其保险责任较广泛且保险标的的损失概率较大。生猪政策性保险是一种特殊险种,其本质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定位—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保险产品需要部分由政府买单,且在经营中要通过政府行为才能协调开展的工作,在实施初期可能会具有事实上的强制性。

3、生猪保险涉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其运行模式比较复杂。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是生猪保险实施中的前期“败脚”。保险公司要认识到,简单就商业保险而言,其运行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把实现盈利和投保人利益之间动态平衡作为发展的基础。而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生猪保险,既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必须接受政府的指令,又要进行商业运营,只能实现微利或不盈利,追求实现政府政策的目标。生猪保险的这种涉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运行模式比较复杂,也就需要各方在事前做好准备。首先,由商业性保险公司代理经营政策性保险。同一部门经营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企业内部的目标和理念的二重性将有可能引发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业务之间管理的冲突。其次,和一般的商业性保险相比,生猪政策性保险更为复杂。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要进行职能扩充,加强各类人员配备,使其能够有效协调各部门相关农业保险的政策。第三,生猪政策性保险的保险费率已达到2.5%,这是企业财保、家庭财保的数倍,因此,农民较低的生活水平与农业保险的需求发生了矛盾,较低的经济收入难以支付保费,这会使生猪政策性保险这种有利于农民的政府行为,在初期不被农民接受而推进困难。如果我们不把农民的投保愿望和购买力研究充分,将制约生猪保险业务的开展。

4、财政补贴是否到位是生猪保险发展的关键环节。用博弈观点分析,以往的农业保险之所

以失败在于:保司、政府和农民三方利益处于一种博弈之中,即农民投保不出险,没赔不高兴;保司承保,亏了不高兴;政府投入,不死不赔,钱归保司,当然也不高兴。在这三者之间的博弈中,任何一方失衡,农业保险都可能难以维持,何况出现三方都不高兴,这种关系自然瓦解。结合资中实际我们分析,博弈三方中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如果政府一方面树立了投入保司的补贴就是对农民投入的观念,另一方面推行强制性保险,通过一段时期的运作让农民认识到农保是对他们的一种福利后,博弈就只剩下政府和保司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靠“以险养险”,即用其他险种的盈余来补生猪险的亏损,另一方面要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实现平衡。农业保险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保险产品需要财政补贴,通常意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分为两块,一块是保费补贴,另一块是管理费补贴。事实证明,保费补贴为40%以下时,农民是不愿意投保的,国际上许多险种的政府保费补贴超过50%,多的达到80%,但没有100%的。一般来说,农业保险产品的保费的高低与补贴的高低成正比;农民投保愿望越强烈又有支付能力的保险产品其补贴就少,相反补贴就多。

三、实施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建议

通过二年多来生猪保险实践,深感农村养殖保险意义巨大、影响深远。同时通过外出学习先进作法和不畏难、不畏苦、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结合资中生猪生产实际,对症下药,认真研究,准备充分,迎难而上,全力加快我县生猪保险,促进猪业经济发展指日可待。

1、认清形势,积极争取。虽然保险公司开展农保业务大多处境尴尬,政府也要拿出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但应该看到,我们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猪业经济是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资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生猪产业也是一大风险产业。生猪养殖要摆脱传统养殖的束缚,降低风险,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农业保险来为它系上“安全带”。农业保险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WTO规则许可的“绿箱政策”,是各国政府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它对防范农业风险、保障农民利益有着重要意义,是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过渡的必然选择。党中央曾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国家在50年代、90年代两次农保萎缩后,2004年再次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已率先自主开展了农保,全国、全省各地纷纷摩拳擦掌,等待时机。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农业保险业的新发展即将启动,全国性农业保险体制呼之欲出。目前国家还没有成立政策性农保公司,但有消息称,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扶持计划进行研究,包括对其他开展农险业务的公司给予补贴的问题。可以预知,上级对农保的各项补贴将会集中投放在少数几个试点上,会让先行一步的地区分到更大的“蛋糕”。面对这种形势,作为农业大县、生猪大县的资中,一定要吸取历史上“慢人一步已被动”的教训,直面农业保险这一新课题,积极争取项目试点,大胆尝试,奋力推进,通过生猪保险的实施来提升资中生猪的总体竞争力,用先发优势来夺取我县生猪产业的胜局。据悉,全省今年将在我县实施100万头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认真研究苦干实干,狠抓落实,全面实施,努力把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搞好,搞成功,搞出成绩来。

2、组织人员,专题研究。生猪保险面向广大农村,涉及政府与群众,政府与企业、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利益分配调整,牵涉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对全面启动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建议在相关部门中抽调相对固定的人员,组建课题组,专题研究论证生猪保险的相关问题,并始终参与生猪保险考察调研、制定政策,提出方案,试点探索,推广实施的全过程。建议再到

国内其他与我县县情相仿,实施生猪保险成功的地区作进一步的考察调研,务求把问题看得透一些、准一些,措施想得更细一些、扎实一些,漏洞少一些,矛盾更小一些,操作性更强一些,确保政策一旦出台实施,就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减少矛盾,更显实效。

3、大胆实施,奋力推进

①关于经营主体。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由商业性保险公司代办;另一种由保险公司和畜牧部门联办。因为畜牧部门服务体系完善,从县到乡镇、村都有自己的服务人员和机构,且与广大农民接触密切,了解、熟悉生猪产业和农村整个养殖业情况。但不论哪一种经营方式,都必须明确生猪保险的定位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要笃定“政策性生猪保险是为了实现党委和政府猪业经济发展目标及落实惠农政策而实施的一种保险制度”这个宗旨。

②关于实施方式。各类农业保险的效益与参与率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率越高,农户需支付的保费就可能比较低,政府的补贴也可保持在合理水平。现阶段我们要开展生猪保险,如果完全实行“自愿保险”,生猪保险的市场逆向选择将可能会非常严重,参与率难以提高,会出现低参与率和高保费之间的恶性循环,保险市场萎缩和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恶果将难以避免。建议我县在推进生猪保险时,实行强制性保险。有以下因素:一是我县生猪养殖的规模大、区域宽、疫病时有发生,生猪保险是为养殖户提供再生产的基本保障,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二是强制性生猪保险可以避免保险市场逆向选择,提高参保率,减轻参保户、保险公司和政府的负担。三是强制性保险可大大减轻工作量、规避道德风险。四是不能把实行强制性保险与加重农民负担等同起来。因为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功能恰恰在于能够以较低的保费为养殖户提供更好的保障,这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形式的强制性机理相同。

③关于支持体系建设。建立企业支持,金融支持,疫病防治支持“三位一体”的参保生猪发展支持体系。在生猪收购上,由生猪加工、贸易的龙头企业采取适当高于市场价收购或合同收购、订单收购等方式收购参保生猪,化解因市场价格波动给养殖户带来的影响。在金融支持上,优先支持参加生猪保险养殖户的生猪贷款,并给予利息优惠。在疫病防治上,畜牧兽医部门对参保生猪进行疫病重点防治,降低参保生猪的死亡率。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第5篇

形成现代化产业链发展模式才是长久之计

猪肉价格的持续低迷,使很多人判断,明年生猪价格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极端,极速冲高。而市场经济的主要调节工具是供求关系,但市场预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价格曲线。从2013年来看,当大家都意识到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有变化的时候,不论政府还是企业以及各相关环节,都将基于这种变化预期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使价格曲线会更平滑一些,表现出的猪肉价格会相对平稳。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今年养殖行业受到较多事件的冲击,但这些事件都是阶段性、短期性的,其影响很快会过去。从长远看,企业要应对冲击性事件、减小风险,只靠国家的扶持和宏观调控也不是长久之计,最治治本的方法就是必须实现转型。实现转型就要有创新、有变革、要加压。企业不变革、无压力就相当于等死。只有创新和变革才是根本的、决定性的措施和办法。

直到今天是农历2013年的最后几天猪价依然在阴沟里挣扎,连贯起来看,生猪的这一个起伏周期持续了一年的时间。从养殖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这样较长的周期里面微利和亏损成为主基调,尤其是小户农民。

现代化产业链模式的优势

在养殖亏损的大环境背景下,养殖行业需要思考形成一定现代科学的、规模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加大抗风险能力。例如,通过建立养猪合作社,在种源、饲料、屠宰、食品加工方面拉长产业链,将有利于提升养殖行业的抗波动和风险能力。这也是现代农业的转型之路,而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转型,估计还有10多年的时间和机会。

当下养殖业正在由传统的小、散、乱向适度组织化、适度规模的方向发展,这也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并且,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有更多的农民进城,这些进城的农民从原来的生产者变成消费者。消费者增加,市场需求加大,同时生产者减少,这给我国农业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也给小农向大农转变带来机会。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第6篇

唐山市自然条件优越, 毗邻京津、背靠三北、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 是京津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发展生猪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据统计, 2016年全市生猪饲养量约1 100万头, 年出栏生猪约750万头, 规模养殖比例达83%。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 我市生猪养殖虽具有较明显优势, 但也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多数猪场存栏规模较小。全市猪场多为小型农户养殖模式, 存栏母猪不足50头。二是总体养殖水平较低。表现在生猪主要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巨大, 见表1。三是管理模式落后。家庭式管理为主, 多采取自繁自养, 新设备及新技术普及率低, 管理不到位。四是猪场养殖环境治理难度大。

为加快全市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和养殖模式转型升级, 提高养殖效益, 市畜牧主管部门于2015年开始,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

1 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是引进“产出= (遗传+环境+营养) ×管理”国际先进管理理念, 强调管理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突出作用。二是集成推广母猪深部输精 (PCAI) 、仔猪早期补饲、猪舍内环境控制、能繁母猪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猪场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技术, 提高生猪养殖水平。三是制定和实施养猪场环境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规范, 改善生态环境。

2 推广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的主要做法

2.1 建设标准化示范场

通过详细调研, 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20个规模化养殖进行合作, 派遣专家深入每个猪场做前期调研, 针对性开展“三改” (即:改思维、改硬件、改软件) , 通过转变思维, 提升硬件, 集成推广新技术, 生产水平快速提高, 进而辐射带动周边猪场, 使该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2.2 召开各种类型培训会、座谈会及参观学习, 提高思想认识

为有效推广该模式, 两年来共组织召开了技术培训会4次、信息发布会2次、现场会1次, 座谈会12次, 培训人员2 000余人次, 重点推广了母猪自动饲喂系统、仔猪早期断奶、母猪PCAI (深部输精) 技术等先进技术。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加国际论坛和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2.3 制定和实施养猪场环境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规范

在该模式推广的同时, 研究并制定了养猪场环境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规范, 个规模化养猪场严格按照此规范实行, 大大改善了养猪场环境, 实现养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 切实降低对周边环境污染。

3 推广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的主要效果

3.1 示范场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一年来对各示范场的升级改造, 使各场的生产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均得到了提高。

3.2 示范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效益:通过改造升级, 示范场主要生产指标显著提高, 仔猪成活率由81%提高到91%, 提高了10个百分点;出栏时间由190.26d缩短到170d, 缩短了20d;母猪年提供肥猪数由15.32头提高到18.05头, 提高了近3头。年增加经济效益6 951.8万元。

社会及生态效益:通过提高母猪生产水平, 减少母猪饲养量。2016年出栏育肥猪12万头, 可减少饲养母猪900头, 节省饲料900t, 减少粪尿排放4 500t。实现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和养殖模式转型升级, 解决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 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的应用推广是非常必要的, 它能够使养殖者转变已有的观念, 集成应用新技术, 切实提高养殖水平, 增加养殖效益。

摘要:近年来, 唐山市生猪养殖规模稳定, 但也存在存栏规模较小, 总体养殖水平较低, 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建议大力推广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 通过转变思想, 升级改造养殖场软、硬件设施, 提高生猪养殖水平, 为顺利实现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上一篇:电力线路工培训方案范文下一篇:民法典宣传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