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疫病防治技术范文

2023-10-19

生猪疫病防治技术范文第1篇

许登祥(农技人员)

生猪健康高效养殖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能提高品质和商品率,对促进养殖业发展,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均有重要作用。生猪健康高效养殖要抓好如下关键环节。

1、选用良种是根本

良种能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益,能拓宽市场,促进生产发展。但优良品种必须在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优质潜力。

(1)种猪认购标准

种猪要纯度高,生产性能好,健康无病。为了保证质量,要从正规的种猪场引种,保证质量,保证健康。

(2)有目的地杂交

不同品种间杂交,后代会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因此不要用纯种猪育肥。不同的杂交方式杂种优势不一样,并且杂种优势在杂交一代最大。在商品猪生产中要根据品种特点,有目的的开展品种(品系)间的杂交,避免乱交配。

2、饲料和营养是基础

猪是杂食动物,能吃各种饲料。猪从40多种吃进的饲料中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人们把这些营养物质归纳为7大类:水、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必须满足猪对所有营养物质的数量需要;各种营养物质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互相协同、促进、影响和拮抗。缺少任何一种营养其他营养都会成为多余,造成浪费,影响生长。所以要喂给猪全价配合饲料。

(1)保持饲料原料多样性。

不同饲料各有营养特点,多样性才能起到互补作用,使营养平衡,全面得到满足,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减少氮、磷和某些重金属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营养不足会引起应激,不仅影响生长,还将降低猪的抗病能力,使其容易生病,成活率低,一定要改变有啥喂啥的传统习惯。

(2)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有不同需要,要分别配料,专科专用

仔猪、哺乳猪需要较高的能量和蛋白质,母猪在怀孕前中期(85天以前)能充分利用青饲料,可适当提高配合料粗饲料的比例,即能降代饲料成本,又有利于控制膘情,防止母猪过肥。

预混料、添加剂种类品牌很多,正规厂家的产品都有专用性,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盲目加大或减少用量会造成营养不平衡或中毒。

(3)严防饲料霉变

霉饲料不仅影响猪的生长,还降低猪的抗病力,常见未到年龄的小母猪阴户红肿似发情,怀孕母猪流产死胎增多都与饲料霉变有关。米糠、麦麸、玉米等,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很容易发霉。猪对霉饲料十分敏感,稍有霉变就减少采食量,以致拒绝采食。在正常饲喂情况下,猪群突然不吃或少食,应首先检查饲料是否发霉。

3、日常卫生保健是保障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各地猪病时有发生,并日益复杂化,严重威胁着生产安全。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病毒、细菌)、传染途径和易感动物(猪)。要针对三个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生物安全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从健康猪场引种,尽量不从交易市场买猪。

(2)分群饲养,全进全出。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提高猪群自身抗病能力。

(3)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坚持一切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必经消毒,对内实行封闭式管

理,对外谢绝参观;不准从市场购买任何生鲜动物源食品。

(4)严格消毒,降低病原密度,切断传播途径。

(5)定期检测,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和适时驱虫。病毒性疫病如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细小病毒病等,主要靠疫苗来控制。

(6)坚持定期或关键时期通过饲料或饮水实行脉冲式给药,有效控制细菌性病毒的感染。

(7)对病猪及时隔离,适当用药,积极治疗,及时淘汰。

4、搞好环境控制是重要条件

在规模养殖中,环境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为猪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猪在场里生活愉悦,没有应激,才能健康高效,多聚财富。

(1)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创造优良的大环境。坚持独立建场,一场一址,远离村庄、集镇、工厂和交通主干道(3千米以上);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生产、生活、管理三区相对独立,猪舍栋与栋之间距离应在10米以上。

(2)设计合理,坚固耐用,方便操作;有利于通风保温,坐北朝南,房檐高不低于3米;清道污道分开,尽量关少交叉。实行干清粪,减少排污量。

(3)设备选型先进、坚固适用,设施配套。 母猪要求身体健康,体形长,体格大,前胸宽,后臀宽,腿高,身长,腰平直或略弯,增重和饲料报酬高,乳头排列整齐,乳头突出明显,且有效乳头在7对以上,阴部发育良好,无繁殖缺陷等。养好母猪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

1、母猪的饲养与管理

母猪的饲养比较粗放。以青粗饲料为主,饲料搭配多样化,起到营养互补作用。在怀胎后期和哺乳期适当加喂精料。配种前瘦弱的母猪,应在配种后补喂精料,使其尽早恢复体况。这种饲养方法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对母猪采取单圈饲养。怀胎母猪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配种后 17~22天,是受精卵在子宫角着床期。如果这个时期管理不善,一圈放几头,猪之间互相斗殴、拥挤,圈舍高低不平,使母猪摔倒或追打母猪,都易造成流产。饲料中应加入食盐、骨粉或蛋壳粉及维生素、矿物质等。此期过后,可多用青粗饲料,少用精料,以防母猪过肥。二是怀胎90天至产出,是胎儿极度发育阶段。尤其是在最后20天内,胎儿的增重占其初重的60%左右,母猪食欲旺盛,如果饲养管理不好,胎儿发育不全,母猪也会因消耗本身营养物质而消瘦。反之,如母猪喂得过肥,也会造成胎儿流产或生产死胎。

2、母猪的发情与配种

母猪是多周期发情动物,可全年发情配种。发情周期为21天。母猪适宜的初配年龄:引进品种为8-10月龄,体重达100公斤左右;地方品种为6~8月龄,体重70公斤~90公斤。配种过早,会影响母猪的生长发育和产仔初生重及泌乳力。

配种要掌握好时机,“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配种的适时与否还和品种有关,地方品种发情征状明显,主要表现为:阴户红肿,流出黏液,频频排尿,举动不稳,爬跨,食量下降,在按压母猪背部时站立不动、两耳竖立等。瘦肉型猪性成熟较晚,发情征候不明显,饲养员必须认真观察和掌握每头母猪阴户变化和行为表现。杂种母猪多在发情开始起的第2天下午或第3天上午配种,按压母猪腰部位不动,让公猪爬跨时配种最适宜。为使母猪多受胎,采取重复交配和双重交配的方式。重复交配是发情开始后20~30小时配一次,然后间隔12~18小时,再用同一头公猪配种第二次;而双重配种是用不同品种的两头公猪先后间隔5~15分钟分别各配一次。这样可提高受胎率,达到多怀高产的目的。

3、母猪的受胎与产仔

母猪配种后,20多天不再发情,并且食量增大,毛有光泽,性情变得温顺,疲乏、贪睡,阴户收缩,尾巴下垂,就可以认为是怀孕了。怀孕到 90天左右,用手轻压腹部,能触到胎儿。母猪的怀孕期为112~116天(本地猪妊娠期短,引人的猪种较长;幼龄猪妊娠期较短,经产猪较长),平均为114天,即“

三、

三、三”(三月、三周、三天)。为了做好产前的准备工作,应将每头母猪的预产期推算出来。

产前7~10天,要彻底清扫、消毒产圈,垫以柔软、切碎的垫草,准备接产工具,安排好日夜值班人员。产前3~5天,母猪出现临产症状:即乳房膨大、发热,乳头发涨、发红、光亮、变粗,有时可挤出少量的稀薄乳汁。阴门肿大、松弛,颜色发红或紫红色,从中流出稀薄的黏液。产前一昼夜或几小时,多数母猪前面的乳头中可以挤出或漏出带黄色较黏的初乳。母猪行动不安,叼草垫窝,站卧不安,时起时卧,徘徊运动,尾根抬起,有时频频排尿,开始阵痛,从阴门中流出黏液,则说明马上就要分娩。接产人员应认真消毒,做好接产准备,让母猪进入分娩舍,移进分娩床。在母猪上床前充分洗涤、消毒,特别是母猪的乳头应洗净。以防母猪乳头不洁,致使仔猪发生消化道疾病。在分娩过程中,严禁生人或小孩在现场看热闹或大声喧哗,以免使母猪惊慌、乱动,影响分娩或压死仔猪。全部仔猪产完后,接产人员应立即将仔猪口、鼻上的黏膜掏除擦净,再擦净全身,立即进行断脐。排出的胎衣,要马上清除掉,严禁母猪吞食胎衣。给产后的母猪喂些温豆饼、麸皮或米糠水,并适当加些食盐。分娩后2—3天,不要喂得太多太稠,饲料调制成稀粥状,喂量逐渐增加。

生猪疫病防治技术范文第2篇

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牧字〔2012〕9号)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县、乡、村三级防疫队伍,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可溯源体系建设和疫病监测等方面的能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全市实施现代畜牧业提升计划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结合我单位承担的培训任务,特制定《2012—2015年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全市各级动物防疫队伍专业水平为宗旨,面向全市、立足岗位,注重实践,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增强各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其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技术和常见病的诊治水平,使全市各级防疫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着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精、服务好的基层防控队伍,为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保证。

二、目标任务

1、县级业务骨干培训。市疫控中心每年统一组织2—3次畜禽疫病防治培训班,每个县(市)区选派2名专业技术水平高、培训指导能力较强的业务骨干和畜牧兽医技术指导员参加培训,每年培训24人次以上。

2、乡镇级业务骨干培训。各县(市)区疫控中心每年对乡(镇)

1畜牧兽医技术指导员开展2次以上培训,培训50人次以上。

3、村级防疫员和养殖大户培训。各地乡镇兽医站每年组织村级防疫员和养殖户开展2次培训,培训100人次以上。乡镇技术指导员和村防疫员每人每年入户指导5次以上。

三、培训内容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知识、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动物常见病防治技术、疫情控制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法、动物养殖污染与消毒、规模养殖场的防疫要求和科学免疫方案等。

四、培训形式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各县(市、区)防疫队伍、广大养殖户科技培训的特点和实际,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相结合,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和光碟、设点咨询、上门服务,力求直观、形象、易学,让广大养殖户学得懂、学得快、用得上。

五、师资团队

一是市、县、乡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特邀专家、教授及优秀的畜牧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

六、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市疫控中心将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作为年终考核各地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确保此项工作运转有序。

2、确定师资队伍。市、县、乡三级要组抓紧建师资队伍,组建专家团队,明确培训师资人员。

3、积极筹措资金。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各项培训资金,保证科技培训活动的必要经费,推动科技培训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生猪疫病防治技术范文第3篇

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牧字〔2012〕9号)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县、乡、村三级防疫队伍,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可溯源体系建设和疫病监测等方面的能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全市实施现代畜牧业提升计划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结合我单位承担的培训任务,特制定《2012—2015年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全市各级动物防疫队伍专业水平为宗旨,面向全市、立足岗位,注重实践,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增强各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其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技术和常见病的诊治水平,使全市各级防疫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着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精、服务好的基层防控队伍,为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保证。

二、目标任务

1、县级业务骨干培训。市疫控中心每年统一组织2—3次畜禽疫病防治培训班,每个县(市)区选派2名专业技术水平高、培训指导能力较强的业务骨干和畜牧兽医技术指导员参加培训,每年培训24人次以上。

2、乡镇级业务骨干培训。各县(市)区疫控中心每年对乡(镇)

1畜牧兽医技术指导员开展2次以上培训,培训50人次以上。

3、村级防疫员和养殖大户培训。各地乡镇兽医站每年组织村级防疫员和养殖户开展2次培训,培训100人次以上。乡镇技术指导员和村防疫员每人每年入户指导5次以上。

三、培训内容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知识、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动物常见病防治技术、疫情控制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法、动物养殖污染与消毒、规模养殖场的防疫要求和科学免疫方案等。

四、培训形式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各县(市、区)防疫队伍、广大养殖户科技培训的特点和实际,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相结合,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和光碟、设点咨询、上门服务,力求直观、形象、易学,让广大养殖户学得懂、学得快、用得上。

五、师资团队

一是市、县、乡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特邀专家、教授及优秀的畜牧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

六、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市疫控中心将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作为年终考核各地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确保此项工作运转有序。

2、确定师资队伍。市、县、乡三级要组抓紧建师资队伍,组建专家团队,明确培训师资人员。

3、积极筹措资金。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各项培训资金,保证科技培训活动的必要经费,推动科技培训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生猪疫病防治技术范文第4篇

2.组织全县兽医行业主要项目研究论证和实施。

3.负责全县兽医工作技术推广和技术监督、技能培训。

4.负责研究制定和组织落实全县重大疫病应急预案。

生猪疫病防治技术范文第5篇

1.瓦斯的影响及主要灾害类型

(1)瓦斯的影响

煤矿瓦斯有着容易爆炸以及无色无味等特点,这也导致瓦斯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煤矿开采期间,如果瓦斯安全隐患不能有效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在瓦斯治理方面企业以及社会要对此加强治理力度。现阶段,我们国家煤矿生产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同时,设备也变得越来越齐全,已由以前的风定产模式改为以瓦斯抽采量定产,这足以看出在煤矿生产期间对瓦斯防治相关工作的重要程度。瓦斯的浓度与煤矿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长,这就会导致煤矿开采工作中安全隐患不断加大。而瓦斯安全隐患不单纯和其本身的危险属性有关系,同时和底层的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巷道瓦斯含量与地质褶曲构造有紧密联系,在煤矿生产期间,瓦斯安全隐患在背斜、向斜及倾伏段一些地方出现的几率非常大。如果煤层的走向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时候,煤层结构变化,在顶板与底板之间形成较大夹角,提高煤体中瓦斯含量与压力。

(2)瓦斯引起的主要灾害类型

①煤与瓦斯突出。

在对煤矿进行采掘期间,煤和瓦斯的突出问题是造成损害最大的事故之一。就是因为在煤矿采掘期间会出现很多的缝隙,另外各个煤层间的地质情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就会容易引起煤和瓦斯突出的状况。每次在地壳出现活动情况时,瓦斯便会穿过缝隙弥漫到空气中。假如这部分散漏的瓦斯并未得到有关部门实时的治理,就会逐渐使得空气中的瓦斯含量越来越浓。一旦瓦斯的含量到达了临界点的状况下,导致地应力与煤层的作用力持续加重,就会持续的从煤层中散发出煤与瓦斯,最后形成煤和瓦斯突出的问题。

②爆炸危害。

使得瓦斯出现爆炸的重点因素包含瓦斯浓度、氧气含量和火源,通常瓦斯的浓度到达7%-8%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点火能量,氧气量超过12%的时候,瓦斯就会产生爆炸自燃的情况。当瓦斯产生爆炸以后,所处环境中的气温会在瞬间升高,与此同时还会出现能量超大的冲击波,对在场的各种设施、物品和工作人员带来巨大冲击,严重的会彻底毁灭现场的一切事物。

2.煤矿瓦斯管理原则

想要提升瓦斯抽放技术的应用成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先抽后采的真正意义,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了解和把握。强化煤气抽放技术的先抽后采问题是因为需要保证采掘作业的安全程度。先抽又被叫做预抽,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成,在采掘或是其他的作业开始以前,先将所含瓦斯实施抽出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瓦斯的浓度降到最低,以降低采掘期间对瓦斯的控制难度。进行过预抽以后的煤层,一般会被视作没有突出危险性或是可将突出危险性忽略不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采掘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在选取抽放的方式时还需要按照现实状况,因为各个区域中的地壳结构都是不同的,地质形成过程也各不相同,致使我们国家煤层气田结构也非常复杂,详细情况均有所差异。

3.煤矿瓦斯防治现状

(1)防范意识和培训力度不足

作为防治瓦斯的技术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另外,培训强度与预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公司中的领导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安全防控工作还需注重提升。②煤矿采掘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准不高,导致其对于瓦斯防止活动没有做到深刻理解和重视,最终致使在实际作业中经常会忽视了细节工作与正确的工作程序,从而增加了瓦斯事故出现的几率。③还需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大部分煤矿工人在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就到岗工作了,这同样是安全事故的关键隐藏因素,煤矿公司应该严禁此类情况发生,必须培训达标以后才可到岗工作。

(2)瓦斯预测难度比较大

在进行煤矿平时的瓦斯突出检测、效果检测、明确敏感性指标与其临界值、建立防突措施等,以上这些均要有精准的预测指标,但是我们都知道,煤矿的生产环境十分恶劣,采掘工人也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而造成个人素质不同,同时还有设施与用具方面的因素,以上这些均会影响到测量数据的精准性,为后期的工作带来较大的干扰。

4.煤矿瓦斯防治技术措施

(1)瓦斯防突防治技术

第一,煤矿综合防突技术。就拿综合防突技术来讲,现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完成了煤和瓦斯突出的隐患预测、防突方式、效果监测和安全防护方式的瓦斯防治整体工作构造,其为适合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防治的个性化的技术体系。完成了时刻监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大面积预抽瓦斯的技术以及保护层的区域性放突技术等等,并且已经在实践工作中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第二,煤和瓦斯突出危险性的预测预报技术。在我们国家出台的有关规定中,只要产生一次突出的煤矿就被视为煤和瓦斯突出的矿井。针对预测时潜存突出危险的矿井采掘煤层,也会被归类到突出危险性矿井中。我们国家的煤矿煤层的基本事故防御,大部分在侦查地质时就已经开始布控了,还会将周围相似环境的矿井作为参照,针对其中潜存危险性的讯息进行统合与分类,然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获取到和此矿井相关的危险性讯息。

(2)瓦斯抽放技术

首先施工部分需要在煤层与地面上实施钻孔加工作业,如此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中排放掉矿井中的瓦斯,进而更好的减小矿井内瓦斯的浓度,使瓦斯出现爆炸的概率也随之减小。通常来讲,必须要运用边挖掘边抽放的方式。就是由于煤层中地质条件的石油差异,因此坚硬的煤层会对钻孔工作不利。这时可适当的向煤层中释放惰性气体,以便更好的提升瓦斯的抽放成效。

(3)气体水合治理瓦斯技术

气体水合技术在瓦斯防治过程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主要是由于这一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里吸附CH4气体。因此,假如在应用期间可以把高压水注进煤层中,同时在水中加入活化剂,便可以有效的把CH4转变成水合物,组后使CH4能够以液体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由实际的操作流程来讲,液体的瓦斯通常可以在转化期间汇合吸取更多的能量。整体的转变过程是比较缓慢的,这时瓦斯便可以在液体的状态下流出,进而有效减小瓦斯爆炸事故的出现几率。

(4)加强矿井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

采掘工人的安全意识还需进行强化。一些工作人员比较欠缺安全风险的辨别能力,其安全技能、安全认识与自我保护技能均需要进行强化。煤矿公司需要综合安全管理创建有效的瓦斯治理方案,必须引进现代化的先进治理方式,增进煤矿瓦斯综合防治的科学性、先进性水平。煤矿公司必须拥有科学化的瓦斯治理方式,确保一通三防的落实成效,要做到以预防为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标准强化对于事故的预防工作,运用良好的管理模式把潜存的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采掘工人的安全技术能力,使其具备辨认周边环境潜存危机的能力;并在发现危机时拥有准确处理与应对的能力。一个人做出何种反应需要其自身的意识来进行支配,良好的安全认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通常安全认识不足、自控力差的人员,在工作期间就会容易出现疏忽的情况,自行简化生产流程,违规操作,严重时造成安全事故。另外,公司还需综合矿井的生产特性,改进安全作业治理方案,公司需要确定安全作业的主要责任,公司的管理人员要增强安全管理力度,增强安全管理的责任心;确保安全治理部分的完善性,安全治理人员需要拥有良好的资格,拥有安全治理的能力;还需注意安全作业责任制度的优化;安全作业的环境必须符合有关的规定。要注重对于安全设备的检测,确保其运作的可靠性。

(5)矿内通风系统的合理管理

治理瓦斯的关键方式之一就是对矿井进行良好的通风。良好的通风处理可以将工作面中存积的瓦斯进行排出,将瓦斯的含量保持在安全的水平上,有效避免出现瓦斯爆炸的情况。煤矿公司必须严格遵照有关的规则,这对煤矿中的通风设备实施优化与完善,同时按照矿井的真实情况来选取适宜的风量。针对瓦斯浓度过高的空间,需要通过专业人员安装详细情况来调整风量,检测相关设施是不是合规的,是不是能够顺利的运行。良好的通风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小瓦斯事故的出现几率,但是确不能在根本上排除瓦斯超标的问题。所以还需要采用抽采达标、有效监控、治理到位等各种方式,以期能够在根本上排除瓦斯超标的问题。

(6)加强瓦斯浓度和火源监测

增强瓦斯含量的检测与火源的检测是预防出现瓦斯爆炸的关键方式。因为现代化科技的持续发展,矿井检测方面的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可在矿井关键空间中的节点上装配各种传感器和警报器,研发矿井自动监控程序,在产生安全风险的时候,程序便会自动报警,提示有关工作者尽快采取行动。自动化监控程序主要有5大功能:第一,检测风机的运转状态。第二,检测工作面中的瓦斯含量。第三,检测瓦斯的抽放状况。第四,检测重要节点的风量和风速。第五,检测矿井中重要机电设施的运转情况等等。

5.结束语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构建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现今技术以及设备的使用,强化开采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才能够有效的杜绝煤矿瓦斯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开采人员的生命财产得到保证,确保我国的煤炭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们国家的煤矿大都分布在地表的下方区域中,矿井的建设在煤炭采掘与生产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煤矿与瓦斯联系密切,煤矿井道挖掘的越深,溢出的瓦斯量就会越大。如果在施工期间没有将瓦斯实时的排放出去,就会及其容易出现瓦斯爆炸的重大事故。鉴于此,本文对煤矿瓦斯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瓦斯灾害,纺织技术

参考文献

[1] 景春阳.我国煤矿瓦斯防治的研究进展及方向[J].工程技术研究,2018(10):205-206.

[2] 魏亚飞.矿井通风与瓦斯治理技术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16):102+118.

[3] 高领.煤矿瓦斯治理及防治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05):95+138.

生猪疫病防治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地质环境逐渐变化,地质灾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针对这一现状,必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法,才能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保障。我国疆域广阔,地区不同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也有所不同,且地质灾害的发生不难预测,地点分布也并不集中,地质灾害的发生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阻碍。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至关重要,根据岩土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工程学作为一项研究与解决地质相关技术问题的科学,从项目规划到项目运营都包括其中,它主要分为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实际上就是开挖与加固岩石与土壤的工程,而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的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害,地质灾害会给人类生存发展资源与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预防与防治是对一切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防与处理。最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全部自然灾害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人类必须要尽快改正危害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才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损失。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的应用必须要结合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分析清楚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项灾害的主要原因,合理选择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方式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基本准则与相关规定,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比如,防治崩塌的方法有很多,如果是中小型崩塌或是人工边坡发生崩塌,施工人员可以修筑明硐或棚硐作为遮拦物,进行崩塌的防治工作;如果是在山体的半坡或坡脚发生崩塌现象,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设置沟槽来拦截落石,也可以将钢质材料制作成栅栏来阻挡,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施工人员还可以在悬崖或陡崖的石头上设置支柱与挡墙来防治崩塌;针对边坡容易风化的现象,还可以修建护墙来护坡。施工人员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防治技术,才能更好的实现防治效率。

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工程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预防与控制的重点内容。在实际的工程防治措施中,应深入分析施工现场可能会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及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去制定地质灾害具体的防治方法。针对施工现场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与类型,施工单位可以通过结构加固,优化排水系统等方法来开展防治工作,并充分结合现场的地质条件逐步完善防治措施与执行方案。与此同时,岩石工程必须要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防治方案来开展施工工作,才能确保建筑整体的质量安全,增强建筑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工程防治措施对于建筑抵御地质灾害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还能有效提高建筑整体质量。因此,很多建筑企业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都采取了工程防治措施来预防地质灾害。

(二)生物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能有效防止出现由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因此,通过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的生物防治措施能很好的降低岩土工程发生地质灾害的机率。生物防治措施有着较强的经济性,对生态平衡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生物防治措施不仅更改善自然环境,还有着很好的生态效果,有效降低防治地质灾害的投入成本。因此,生物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常常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基本已经被严重破坏,因此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在这些区域植树造林,合理放牧,合理开采自然资源等,实现这些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实现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来实现地质灾害的防治十分符合我国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避让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应加强雨季避让工作。对可能存在地质灾害的区域以及变形斜坡位置,充分结合当地地质条件与天气变化等,及时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周围城镇与乡村必须要根据当地地质灾害预防预案,制定周边人员安全转移方案,转移地质灾害区域内的资产与人员,并安置到安全的避难场所。针对地质灾害发生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地区,如果灾害防治工作费用大于人员和资产搬迁带来的费用,建议人们采取搬迁避让的方式,规避地质灾害带来的危险。另外,相关部门应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发出预警,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对房屋建筑物、裂缝、崩塌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地质灾害可能产生的原因,及时上报,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周边城镇与乡村相关负责人员必须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到实处,及时收集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及时分析总结并上报,实时掌握降雨以及各项地质灾害的隐患的发展情况,做好指导监测工作,才能及时采取补救预防措施。

总结

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都会给岩土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和建筑整体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与防治工作,根据岩土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了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以及防治措施,希望能让相关企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水平,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顾兢.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20(03):268-269.

[2]农又瑜.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低碳世界,2019,9(01):64-65.

[3]张晋源,李鑫.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2):140.

作者簡介:

加志刚,(1985.1.14-)男,汉族,湖北襄阳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导论范文下一篇:苏州园林课文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