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物流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时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大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又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系统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政策和程序 ,它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结合近年来广受学者关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指出在公司治理中应如何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效益 ,以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系统;利益相关者;会计电算化

引言

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肆虐蔓延,引发了对危机原因的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美国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泛滥固然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更深层次的源头在哪里?如前几年美国的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破产和丑闻充分说明了危机背后的原因应该潜藏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中。本文将探讨:在公司治理中应如何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效益,以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代理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

二、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怎样的会计信息系统?

明白了公司治理的终极目标后,我们接下来讨论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永恒命题。公司治理是相当严密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生产要素、产权要素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匹配与分工,要求权利制衡、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严格和周密的控制运行,通过完整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控制程序,使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按照既定的流量、流速、流向在执行中起动、运行、停止。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伴随着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从股东到公司员工的层层授权和代理,就成为公司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最为核心的关系。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目标错位甚至背离,规避可能存在的代理人为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即所谓“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各种对代理人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制度安排和控制机制被设计和制定出来,并逐步形成了“关系框架+制度安排+控制机制”三者合一的公司治理架构。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既是一个静态的组织架构和控制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在公司治理初始,治理目标定位在防范“道德风险”,治理手段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和社会中介的会计控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把关注的目光从道德风险转移到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被兼并风险上,因为这些风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公司治理的目标也从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变提升为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都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约束、控制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建立科学严密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公司治理任務的重任。

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都围绕风险展开;风险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中各部分的人员需要承担所分配的一定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另外,从解释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经济学观点来看,无论是契约理论中提及的不完备契约,还是信息经济学中提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理论中提及的代理问题,这些引发公司治理产生的因素究其实质都属于风险,都是使企业目标无法实现的各种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的适当性,因此公司治理中包含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的因素。例如: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再如公司高层管理当局(CEO)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管理因素就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交汇点。

要提高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必须做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避公司风险,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会计信息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以管理思想、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处理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存储。二是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来构架会计信息系统。从横向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部信息系统有机结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从纵向来看,不仅包括基本的账务核算系统,更主要的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财务活动、会计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也应被包含在其中。三是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会计组织和会计流程,可以支持“网上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四是以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纽带的全球信息共享。

三、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產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全盘性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10年,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二是设计出投资回报率(ROI)这一指标(即后来被广泛运用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利用这一指标,杜邦公司的经理们得以明确地说明,现代管理对利润率和生产率所作出的那部分基本贡献——通过对经由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材料流程进行管理协调而得到的节约。这些会计上的创新成果成为了企业经理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才使管理上的有形的手在协调和监督经济活动方面得以取代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不懈努力,到5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 productions 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

物流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物流行业,发展进步尤为明显。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到了物流管理中。物流行业一直被称为第三利润的源泉,但是,实际上我国现在物流方面存在着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问题,不仅没有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反而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

关键词: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引言

物流是有形物品从产出源点到最终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活动.现代物流是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互动,从而能提供准确和及时的物流服务.物资公司作为开滦集团公司的物资流转中心,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系统中成为必要和可能。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较晚,在管理环节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各个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较少,自身硬件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重复投资,还增加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信息化成为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

1物流信息的概念与特点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物流信息的内容包含很多,因为物流本身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繁琐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接收订单到货物包装,加工,配货,装载,运输等每一个环节中都包含很多信息。其次,物流信息的更新很快,信息瞬息万变,因而实用性很强。例如在承接订单时如果对方要求进行个性化服务,那么这种业务的时空限制性就很强,因此物流信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最后物流信息的质量要求很高。物流的过程是一个很多人参与的活动,从接单到送达目的地,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的劳动者参与,因而,物流信息的准确,及时是很重要的,也正是这些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才使得这个庞大的活动能够完成。因而物流信息需要高质量来保证物流活动的进行。

2促进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对策

物流信息化发展需要完善信息化标准:一是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做到持续、简便并准确地移动数据,及时自动地更新数据,提高物流作业过程的透明性和时效性;三是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并选择良好的数据交换工具,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使物流信息化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通过法律规定使整个物流业的运行和发展标准化,研究和制定标准化的物流业政策法规。改进对物流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对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规定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规范物流企业扶持标准。

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平台,组建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另外,企业高层领导要不断更新观念,培养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在全公司内形成良好的氛围,为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积极的环境。正是因为这样,物流企业必须先正确的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作用以及必要性,这样才能够有发展、建设的动力。要知道,现阶段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等等,只是短暂的,而当下的投入是为了获得更强大的竞争力,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是为了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3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性人才缺乏。信息化能否培育并合理调用符合这种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将决定它是否能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取得卓越的成果。信息化物流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传统商务交易模式的有机融合,因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既具备现代网络技术知识又能精通现代商务理论的综合性技术人才。

我国的物流管理行业发展相对较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之后,很多西方的先进市场经济经验和模式进入我国,虽然有一部分企业认真学习贯通领会了这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单位仍然是按照老思想,老套路在管理着企业的经营模式,这种落后的物流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很有可能使我国的物流管理行业不能进步和发展。

物流企业一般都是跨区域和跨部门经营,因此标准化、统一化的标准对于企业自身成本控制和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区域化行政现象,物流企业的运输车辆在各个地方政府的辖区内也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只有人才才能够促进信息化的建设,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关于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了以下两点:第一,引进人才。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的人才力量,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促进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发展。

结束语:

我国企业要想实现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关注国内外发展现状,积极与先进的技术开发商合作,并重视相关技术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另外,要加强企业自身开发技术的能力,從而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紧随时代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作业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物流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物流业的各个领域,对物流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祁隽,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情况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

[2] 周玥,物流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02)

[3] 屈剑,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2(20)

[4] 孙健,海尔的人力资源治理.企业治理出版社,2004,3:21;

铜陵学院

物流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运用广泛,但仍旧存在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制度混乱、技术设备落后及人才缺乏等问题,本文依据现实情况对企业物流管理作出相应调整,以期提升管理效果。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企业物流管理已经逐步淘汰传统滞后管理模式,智能化、信息化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效地提升了相关物流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能有效运用信息化方式来及时反映市场状况,适应市场需求,让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1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特征可以概括为管理信息技术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与标准化。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属于人工管理模式,物流信息采用人工手记与脑记模式,相关细节无法得到有效全面监督管理,主要掌握关键物流信息情况。但是,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化手段让物流管理逐步科学标准化,所有信息得到有效汇总,得以全面掌握。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可以承载更大范围的操作,使相关物流信息内容更为细致,可以避免模糊管理。一方面,为客户带来了较大程度的便捷与高效服务;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更加精细标准化。所有的物流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操作进行,及时更新物流信息,动态掌握物流状况。一个企业的单个部门就可以掌握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自身企业物流信息,动态性地监控物流运行状况,及时调配人员与设备进行物流运营的调控,第一时间发现物流运营问题并解决问题,甚至部分物流信息已经不用人为手动记录,只需要运用扫码就可以让电脑系统自动性生成物品的当下信息,做到物品的定位与相关负责人员信息的连通。

2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效果与领导层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存在密切联系。虽然人们已逐步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作为部分领导层还没有意识到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对信息化运用不充分,甚至由于依赖于传统管理方式而无法投入更多资金与资源来做好信息化管理,导致物流管理水平滞后,资源浪费严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物流管理成本与交易费用较高,无法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2 信息化技术滞后

信息化在不断地更新升级,新的技术与设备会带来更科学高效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信息化技术无法得到实时更新,特别是部分企业自身并没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因此不愿为信息技术更新投入更多资金,一般局限在基本适用状态,进而使最新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无法得到企业的认可与运用,最终导致企业自身无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甚至部分单位信息化技术设备还较为陈旧,导致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突出当下的竞争优势。

2.3 缺乏专业性人才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可以促使操作更加便捷高效,但是由于其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多,同时与传统物流管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有更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来掌控与执行。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懂得信息化技术操作与维护知识,从而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化技术,进而为企业管理服务。此外,一些企业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应的培训管理与人才选拔制度较为有限,无法为企业保证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2.4 信息化管理制度混乱

在信息化管理上需要制度做支撑,但是现存的制度管理存在多种漏洞与局限,无法促使信息化管理达到高效化,甚至会导致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部分信息流通存在一定阻碍而无法达到信息共享,信息化水平滞后,对于物流中的订单管理、物品跟踪与库存查询等都会受到一定制约。整体的服务效果无法有效提升,服务品质下滑,甚至存在信息化管理的混乱局面。

3 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要充分依据企业自身情况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让领导层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物流管理更加高效化、标准化,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为信息化管理投入应有的资金、人力,并加强制度保障,可促进各部门为物流信息化管理提供帮助,打造信息化管理各方面良性环境,提升信息化运用率与运用效果。企业要注重设备技术的及时更新,避免设备技术导致的管理滞后性。同时,企业还要对信息化技术设备做有效维护,避免系统瘫痪或者异常故障导致的运营障碍,要配备专业的管理人才与执行人员。管理人才要充分了解信息化管理下的物流管理特点与操作办法,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规范管理制度。执行人员要充分掌握信息化管理操作细节,落实好每项管理制度,避免马虎大意、违规操作。日常要依据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资质人员实际情况进行对应的分级培训管理,提升培训贴合度与有效性。此外,还要不断地依据实际情况完善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制度权威性与运营的有效性,避免传统人管人的滞后模式,让管理保持科学有序状态。

4 结 语

信息化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虽然存在多种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逐步完善,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雪琴.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4).

物流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现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物资管理运用信息化管理成为普遍现象。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管理物资,解放企业的劳动力,在数据的传输上也更快、更准。物资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此期间也出现对信息化管理系统依赖、数据整合不当、系统变更升级慢等问题。本文从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含义出发,分析物资管理信息化的表现形式和明显的优势,阐述目前物资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完善的策略。

物资管理是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回报,是企业在经营中需要想方设法实现的目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绝大多数货运企业对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码技术、GPS技术、手持终端扫描技术涉足很少,互联网对于物流而言,是机遇也是技术上的挑战。要赶上“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对自身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信息化改造、高素质人才培养、电商市场的开发等是必不可少的发展项目。

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网络化办公的普及,设备物资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加大。面对港口运营过程中消耗物资的类别、数量呈几何爆炸式增长的现状,物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有助于加快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各环节的传输,有助于解放劳动力,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有助于形成专业化的数据库系统,完成企业所需要的各项大数据分析。

一、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物资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以信息化系统为支撑,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的管理实现了验收、入库、出库、盘点、报废、移库等各环节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企业财务方面,艺电子系统未载体,企业的收入、成本按照生产经营的各环节记录。物资的信息化要求信息统一存储,实时更新,规范和优化了物资管理、调拨流程,形成调拨迅捷、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

二、物资管理信息化的表现形式

(一)缩减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物资信息化管理以物资的进、销、存为基础,以业务活动为主线,以成本控制为纽带,融入供货商管理、进货管理、物资出库管理、库存管理、发票管理、费用管理、往来账款管理等模块,均使用电子计算机完成数据的归类和整理,各项经营环节的成本、收益明显,利用条目就可以达到检索查找的目的,企业经营者可以根据财务的状况和成本比例,确定经营管理的方向,及时调配物资,实现物资利用的最大化。

(二)物流配送更及时、快捷

信息化的管理让每一个物品在生产、运输中都有明确的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直接可以跟踪物品的去向和运输进度,实现全程监控管理。以城市内部的企业物流派送为例,物资的信息化管理,让物品及时分类,确定企业的需求后,仓库能即时收到信息并配货。物资管理信息化给企业物品配送带来的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辐射范围广。多种类送的物流配送车辆、人员,加上乡镇连锁企业的兴起,人们对外界产品的需求,让企业物流配送的范围更加广泛,从大中城市逐渐辐射到乡镇。二是产品运送范围多样化。连锁企业的多样化及产品的不同需求,物流配送也不单单局限在日常快速消费的日用品,甚至第三方物流也退出提供租赁、搬运、采购等一些专门为连锁企业增加的服务。

(三)物资管理实现信息共享

物资的信息化管理,强调庞大的物品、资金资源的信息库,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设定权限的方式,实现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对信息的获取。在信息数据上能即时共享,缩短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时间,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以最合理的成本为设备运行与生产提供所期望水平的保障工作。如原材料的采购和运输过程中的自动物流设备如自动导引车(AGV)、自动存储、提取系统(AS/RS)、空中单轨自动车(SKY-RAV)、堆垛机(Stacker crane)等,及物流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大大缩短了人工沟通的时间,保证原材料的及时送达。

三、物资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物资信息化管理的更新意识低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需要多部门、多层次、严格的制度才能完成产品的生产、运输、储存、配送等过程,实现销售的整个环节。对中小企业而言,领導者全权掌控各个经营环节,中间的沟通较短,企业经营业务范围狭窄,简单的沟通能满足企业经营需要。以物品运输送达客户指定地点为例,虽然在配送环节的审核、领导批示、客户的再确认上比较麻烦,但是原本企业已经形成了运行模式,各环节已经习惯这样的方式处理。紧急情况直接由领导口头上的许可,其他环节员工可以进行操作。

(二)信息化环节的系统使用者素质水平不高

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操作,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企业在运营的管理上,并不能及时招聘高素质人才进行信息化流程的管理,通过企业内部探索、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很难保证信息化系统在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全面覆盖。

(三)过度依赖物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网络系统的介入会变得越来越短,任何一个有关配送的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管理在几秒钟内传到有关环节。一个先进系统的使用,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方法。企业在配送、沟通过程中,受到传统物流配送思想的影响还是有的。表现出来的是物流配送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和时间影响很大。3、

四、完善物资信息化问题的策略

(一)提升信息化物资管理意识和系统覆盖

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应当转变经营管理意识,要求企业管理领导转变思想认识,在传统物流配送根深蒂固的压力下,化简传统的领导批示制度很有必要,一切以提高企业的物资运转效率为目标。主要的做法有:提高效率,意识到降低物流成本费用,是获得盈利的另一个手段。企业需要抓好物流费用的独立核算工作,千方百计降低物流运行成本;积极推行物流定额管理,坚决杜绝超范围、超标准、超数量等浪费现象的出现。具体到员工是需要物流管理全体员工将降低物耗成本深入人心,在物流方案选择上可以采用员工推荐的方式集思广益,设置部门的结余成本奖励、效率能手奖励,以物质与精神激励结合的方式实际鼓励员工参与进来。在配送效率的环节上提高效率就会更好的完成产品配送。完善备货传输系统改造方案,解决备货系统与分拣系统效率不匹配问题。积极配合市公司相关部门,在销售品规数不断减少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分拣分配,避免分拣线上、下层皮带相互等待的现象,提高分拣效率。完善储配设备备件预警制度,缩短备件采购周期,杜绝因备件磨损老化或不到位造成的设备带病作业。加强员工熟练操作和故障处理效率方面的考评指标,定期开展劳动竞赛,提升全员劳动技能,坚持和加强系统及设备维护人员巡查制度,杜绝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停机现象。

(二)提升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素质

物资的信息化管理是趋势,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应当确保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对部分员工开展培训工作,为了长期的成本控制,可以选择报班培训及脱岗培训。企业购买信息化系统后应当购买系统的定期维护、升级服务,获得软件公司提供的操作服务培训。为了更准确地获得操作流程,企业可以委派4-5名不同部门的员工进行脱岗培训,为期3-7天,完全掌握后由这部分员工统一向企业其他经营环节和部门的员工传授。为了尽可能地让受训员工细致传授操作方法,企业可以设立奖项,督促员工在关键操作环节中增加培训课时,以部门整体的操作能力评选技能最佳部门,相互竞争。

(三)完善物品运输信息化的操作管理

建设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和配送网络。借助一些知名的网络开发公司或者起亚自主开发了网络办公、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信息系统,可以运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实现车辆的高效控制和调配,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使物流迈入现代物流企业行列。企业应当建立起自身的网路化物流控制系统,在网络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里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在网络支持下的成组技术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更加淋漓尽致地被使用,物流配送周期会缩短,其组织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计算机系统管理可以使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和容易;网络上的营业推广可以使用户购物和交易过程变得更有效率、费用更低;可以提高物流配送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物流配送业的普及和发展,行业竞争的范围和残酷性大大增加,信息的掌握、信息的有效傳播和其易得性,使得用传统的方法获得超额利润的时间和数量会越来越少。在物流配送过程中,沟通的及时可以省略很多环节,以网络系统来说,不仅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而且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神经末端收到一个需求信息的时候,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可以拟定详细的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但是在一切重要产品、急需产品的配送上可以不受计算机的完全控制,由领导来决定授权。

五、结语

物资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是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领导者的创新思想为导向,企业员工勤劳好学掌握操作流程,企业加强管理技能,全员性将企业的物资管理进行信息化覆盖。(作者单位分别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物资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封供电公司、河南恩湃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物流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针对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物流信息化开发市场存在一定的开发价值等问题,分析了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现存的问题,以及构建面向区域中小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干预下,构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系统的观点,并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平台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public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進入20世纪90年代,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分业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对企业供产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完成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将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流信息技术运用的成熟,物流信息平台已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物流企业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采用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形式达到目标。

1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按服务领域、支撑环境、技术要素和运营主体等可分为:企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含物流园区)、港口或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同于企业或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它着眼于一个区域的整体物流系统,总体功能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一般来说,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筛选、储存、分析、评价、反馈、发布、管理和控制的通用信息平台。在信息平台上,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通过物流信息整合现有资源、构筑物流信息平台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支撵,使得各种物流活动与物流平台所提供的物流环境能有效兼容,促进物流活动高效和顺畅进行,可以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2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据统计,我国目前1 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在我国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立项盲目、信息化建设缺乏持久性以及企业领导的信息化素质偏低等问题,这些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严重障碍。

(2)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由于大多数系统的成本较高,多数开发商认为,物流信息化市场在低端不具备开发价值,直接造成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

(3)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企业信息化投资较大,所以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困难。

(4)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不完善,远程通信能力低,缺乏必要的决策功能。

(5)我国现阶段物流的特点是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功能重复,数据不规范、无法互联互通。

(6)我国物流企业还基本上处于基础物流的操作层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都在某一环节,缺乏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在自己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由此阻碍了物流信息的标准在物流内各个层面自由交换。

3我国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发展及定位

物流信息系统是涉及政府多个行业管理部门、物流枢纽、物流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如何确保信息流正确、及时、高效、通畅是构筑物流信息平台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如何对大量的共用信息进行组织处理,对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共享信息以实现协调工作机制的建立,对各物流企业提供相应共享信息以支持各类功能(如货物跟踪及车辆调度跟踪等)的实现,这都是在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建立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如厦门、无锡、苏州等。其建设主体一般为当地政府或者行业协会。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没有明显的商业效益,很多政府主导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信息滞后,实用性不强;而以企业或行业网站形成的信息平台信息更新快,针对性强,但其部分模块功能则相对薄弱。

义乌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面对蓬勃的需求,各类物流企业数量庞大,其中尤以中小型为多。义乌物流网是由义乌市运输场站建设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该公司是一家以货运场站建设、经营为主的国有独资企业。该网站接口丰富,信息量也比较大,目前类似这样的网站只是起到一个供求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而对于信息整合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对于共性的需求,如业内信息共享、拓宽业务范围、加强上下游合作等涉及较少。而且这样的平台也不能满足政府部门对区域物流设施布局、区域物流预测、决策、规划和辅助设计等的要求,这与建设主体的导向有关。

面向区域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应在当地政府的指导支持之下,由当地物流行业组织或协会为主体来进行建设,以保证其导向性和服务性。

4面向区域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公共信息平台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市场供给不充分,信息交换的技术标准不规范等问题给我们建设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造成一定的困难,但也为其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提供机遇。建设目标就是使这些企业认识到信息共享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其需求,并对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进行设计,使企业主动的投入参与到平台建设中来。

物流信息的使用主体总是以一个特定身份与系统交互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色出发来考虑每一身份期望的行为和需要系统完成的行为,最终来确定信息平台所需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政府、物流企业、代理企业、物流服务对象,等等。如图1所示。

4.1需求分析

4.1.1物流企業自身需求

从一个全过程的企业系统运作来说,有市场调查—生产计划—采购、订购—运输—仓储—运输—销售—反馈等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市场信息、货物信息、资金信息、单据凭证的流动等,物流企业在承担某一环节时担当了销售、仓储、承运、代理等角色。通过这个公共平台可以整合行业旧有资源,对行业资源实现共享,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而中小型企业本身也将借此之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4.1.2面向政府等管理机构

政府是物流行业的管理者,物流企业可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与各管理部门的电子信息系统对接,如与税务部门对接实现网上报税、与工商部门接口实现交易的监督、与海关部门接口实现电子报关等。而政府也可以通过获取平台的交易数据,从而掌握本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状况。

4.1.3物流服务对象需求

作为物流服务的主体,服务对象对运价、货物在途情况等服务信息较为关注。借助平台可以促进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质量,信息透明。

4.2业务流程

图2为物流信息平台总体业务流程:

物流信息的畅通流动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物流信息沟通普遍不畅通,造成车找不到货、货找不到车的局面,物流活动效率低且资源浪费严重,政府部门得到的物流信息零碎分散,没有针对性,难以有效地辅助决策。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连接了众多第三方中小物流企业、物流需求客户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是一定范围物流信息资源的汇集中心,因此应该具有信息发布和查询功能,满足不同物流信息需求主体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

4.3功能模块

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包括:信息发布模块,系统接口模块,物流服务模块,以及用户权限管理(图3)。

4.3.1信息发布模块

信息发布模块是基于对企业数据库、行业部门数据库、公用物流信息平台自身数据库信息的提取。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信息,信息发布平台不仅要使信息可得,而且还要使信息方便地获得,用户最需要的信息能够自动及时快捷地获得,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在平台上搜索,尽可能方便使用。所以,这个发布服务是主动服务而不是被动查询,可以充分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中应用网络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信息,提供增值服务,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平台。

4.3.2系统接口模块

指与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系统之间连接,以便于信息平台功能的完善,也有助于物流信息系统间的联合。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由于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这一模块尤为重要。

4.3.3物流服务模块

主要为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提供各项网上物流服务。该部分功能也可进入系统接口模块,连接各相关信息系统完成。

4.3.4用户权限管理

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需求的信息肯定有所差别,对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来说,以会员方式加入平台后,可以满足企业个性化定制的需要。

通过构建面向区域中小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各物流企业可以实现异构数据格式的转换,按统一的数据标准流转,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节约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查询,缩短物流信息流转环节,降低运营费用;平台可以实现与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对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通过会员方式加入平台,以较低成本共享物流业内信息,拓宽业务范围,加强了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合作企业提出物流请求时,物流企业可通过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迅速建立供应链接,提供相关物流服务。

5结束语

物流信息平台汇集了各类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客户和政府相关部门等信息系统的信息。连接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系统往往是由各单位不同时期各自承建的,因此很难要求系统构建的软硬件平台在结构上完全一致和统一。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必须解决这些异构系统和异构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问题,解决物流系统运作不畅的局面。所以数据交换平台应担负起物流信息系统中公共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定义、采集、处理、组织和储存,以及解决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格式转换的功能,是区域不同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跨平台连接和交互,为物流企业提供“一站式接入服务”,这也是物流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整、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供应链、理顺经济链的重要作用,不但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红,刘翠娟,宋利伟. 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 物流工程,2007(2/3):85-87.

[2] 任天舒. 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研究[J]. 物流技术,2005(6):85-87.

[3] 徐龙. 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J]. 通信企业管理,2005(1):15-17.

[4] 戴定一. 物流基础信息化需求应受关注[EB/OL]. (2005-05-07)[2009-06-20]. http://news.e-works.net.cn/News/category6/.

[5] 王菽兰,谢颖. 物流信息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夏露. 电子商务环境中协同化物流战略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2):27.

物流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全面进步。在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管理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各类型企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标志着企业步入信息化时代。现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信息化运营机制。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水平的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旨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4.032

1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概述

1.1   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次提出企业创新的概念,并将企业创新分为了5种情况。第一,企业创新是企业设计并生产的产品,是一种不被大众熟知的新产品,或是一种具有与其他产品不同的全新产品。第二,企业创新是企业利用的一种全新的生产工艺,且尚未被生产管理部门许可或未经检验部门检验。第三,企业创新开拓出一条全新的营销路线,将之前的产品在新的营销路线中销售给全新的受众群体。第四,获得产品原材料,或半成品原材料的全新供货渠道。第五,企业实现了内部改革、整合或重组,使企业以全新的面貌再次面对社会。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集中企业的优秀资源,建立高效的企业责任机制,從而对各个环节的新资源进行严格控制。通常分成5类:①实现全新的经营思路,制订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方案,并且能够取得较好效果;②通过成立全新的主体机构,成为企业的核心动力;③完善现有的鼓励机制,对管理方法进行重组,提高协调力度,保证企业生产效益;④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⑤创新现有的管理制度。

1.2   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十分关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一步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企业信息化指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各个生产环节,包括物流运输、内部管理、资金往来、分析评估、销售经营等过程。企业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能够获得必需的信息资源,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将优质资源整合为生产要素,从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提高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将企业的一切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成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的网络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主动权,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3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关系

企业管理创新能够为信息化建设解决发展难题,并提供全新的方法,管理工作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利于顺利开展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是一次对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革命,使其不再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创新建立一套满足新时期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注入新活力,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同时,全面落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创新现有的管理方式与理念,进而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创新管理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如果企业忽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仅融合科学技术与新型管理模式,可能会导致企业发展困难,步履维艰,难以对管理进行实质创新,导致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

2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2.1   从企业信息化含义的角度

企业信息化是在企业管理的不同模式中引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使之得到良好应用。企业信息化能够促进信息资源传递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并且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同时,企业信息化能够为管理层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并将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机制进行有机结合,使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2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表现的角度

信息化管理指除了传统录入、输出、记录的工作外,将其余工作包括信息计算、数据分类、资料存储等工作全交由计算机系统代为完成的过程。首先,企业要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维护内部管理系统,促进内部信息化管理更加精准,快速将决策信息传递至企业决策层。其次,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和内部的运转速度,从而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再次,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对数据存储格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间接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最后,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提供商务链接,实现了内部信息化的良好统筹。

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3.1   投入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并对企业管理进行有效创新。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管理创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量大、周期长等特点理解不深刻。一些企业安于现状,满足当前的经济收益,不愿在企业管理创新中投入大量的资金。此外,一些企业在初期信心满满,积极性比较高,也投入了一定的人力与财力,但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导致这些企业逐渐失去耐心,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最后不了了之。

3.2   能力有所欠缺

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也离不开人才。但在一些企业在管理工作人员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排斥新型的管理办法与先进的管理模式,更热衷使用固定电话、发传真的工作方式,既耽误时间,又效率不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不重视新技术,只以做好本职工作为第一要务,不能主动补充知识、提升自我能力,导致在面临现代技术时,不能将新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融合;自身的眼界越来越窄,专业知识越来越匮乏,有限的技术水平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此外,一些工作人员只懂技术,对于管理一窍不通,或者有的只懂如何管人,但业务水平不高,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对企业的管理创新造成了负面影响。

3.3   组织弹性不够

在企业中,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一般由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完成,但也存在资源分配人员将优质资源留为己用的情况。有的部门虽然能够遵照计划进行资源分配,但供过于求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工作松懈,如果提供信息存在偏差,还可能会出现资源配置超出原计划的情况。内部分权管理导致企業出现了“九龙治水”的现象,使企业无法提升信息管理水平。此外,有的部门为了利益会对部分信息采取保密措施,从而会严重阻碍资源共享,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只掌握在企业高层人员手中,不利于企业的筹资能力、战略规划、产能储备等,使企业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无法适应变化的商业环境。

4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路径

4.1   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

规划计划,主要指信息化规划从计划到立项的全过程,核心是信息化管理投资。组织实施,主要指企业如何对已立项的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包括开发、实施、部署信息系统,核心是项目管理、信息化架构管理以及采购/招标管理(包括对信息化承包商的管理)。运行维护,主要指对已经构建的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及时处理工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故障原因并处理问题,确保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的过程。绩效管理,主要指将规划、计划制定的信息化目标指标化,并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绩效指标,通过对其进行监控,总结经验,分析信息化的教训,为持续改进和提升信息化提供必要的决策分析信息的过程。

4.2   信息化与企业的人、财相结合

要真正实现管理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企业工作人员要学习信息化技术,了解通过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逐步提高企业管理。不但要掌握计算机与信息网络的功能,还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技术工具,在开发中发挥业务指导作用,使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企业要注重提升自身竞争力,不但要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还要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企业应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企业集约化与精细化的管理。

4.3   利用新技术实现企业新旧动能转换

首先,企业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最新技术,包括云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辅助企业认识用户,辅助企业锁定资源,辅助企业做好运营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要把握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坚持技术创新。最后,企业要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通过产业升级,进行产品再造、模式创新、管理变革、营销裂变等实现企业革命。目前,上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中有省级层面的政策基础,下有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在此契机下,企业应该快速变革,实现转型,成为行业标兵,这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5     结 语

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关系密切,密不可分。因此,企业进行管理创新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促使管理创新深入发展。实现企业信息化离不开管理创新,企业应重视信息化技能的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过程,带来全新的企业革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念,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2016(2).

[2]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2016(11).

[3]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16(1).

[4]周娜.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7(11).

上一篇:英语学习论文范文下一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