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教学设计范文

2023-11-02

物流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毕业设计

题目

专业

班级083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物流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摘 要】在中职学校物流专业中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案例教学法可以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差距,促进师生互动,形成良好课堂氛围,拓宽学生思维,掌握知识,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流专业 案例教学法 应用探索

在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较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考证成绩和叉车技能。在此,笔者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有益探索,以供交流。

一、在中职物流专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因

案例教学法的重点,就是从实际场景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物流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需要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增强这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流实训室内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较大地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在物流实训室内,在真实的物流设备如叉车、立体仓库、货架、FRID射频系统等设备上,讲授实操的每个步骤。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典型案例,分析遇到的困难,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动手去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分析,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物流学科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中职物流专业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较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形成良好课堂氛围,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掌握知识。在物流实训室内,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演“独角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每个实操和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主动去寻找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其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整个学习过程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师生之间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交流,让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开创新的思维方式,拓宽思考领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动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和巩固了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

中职物流专业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案例法教学,需要较大的教学实验场所,需要具备比较好的教学设备作技术支撑。广西物资学校有全区中职教育系统中规模大、配备先进、设施齐全、模块设计合理的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具体来说,学校的实训硬件设备1500万元,实训室面积25000平方米,具备应用案例教学的条件。利用教学实验场所和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培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考证成绩。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物流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考证培训

通过播放多媒体,让物流班的同学们认识和了解物流的相关专业知识,并对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前物流班参加物流员考试的通过率都不高,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简单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考证成绩。经过分析发现,只有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考证成绩和通过率。为此,引入了案例教学法,选择物流员考试中典型的案例,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物流考证的案例,把案例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物流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知识与考证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引入,动手操作。根据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培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物流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专题培训:把考证题目进行归类,然后利用案例来进行讲解。在讲解中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物流考证试题中有一道多选题:

如果你是某饮料厂成品仓库的一名物流搬运工,如何在搬卸装运过程中,让饮料物品始终处在便于流通的状态中?备选的答案有:A物品树立放着,B物品放在托盘上,C物品分开放,D物品放在箱里。

教师带学生到实训基地的物流实训室内,在模拟场境中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按照这四个备选答案动手模拟去放置物品,最后通过比较4个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

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的相关知识。上面的案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但这还只是开始,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一起来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分析以上4个备选答案,分析后得出第2个答案才是符合让物体始终处在便于流通的状态中。通过讨论分析,同学们认识到把饮料物品放在托盘上,这样才随时方便搬运,方便运输。老师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如果把物流的物品都放在托盘上,是不是更便于搬运?于是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与操作能力,让他们根据不同的想法来进行操作,作各种摆放,进行多种排列,并对各种摆放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明白了处于便于流通状态中,物体才是最好的物流,即,把物品都放在托盘上。由此,学生们更加明白了物流中的便于流通的含义,也让同学们知道了这案例的目的性,即考虑学生学习此知识的用途,即其目的性——为以后在物流实践工作如何让物体始终处在便于流通的状态中,更好地提高物流的效率。

通过此次案例教学专题培训,同学们养成了自己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习惯,专业知识得到了提高。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以物流叉车操作复习教学为例,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对其学生进行叉车技能教学培训。

首先利用视频播放叉车的结构、前进和倒退等相关知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叉车的相关专业知识,加强对叉车的认识。然后引入案例,进行动手操作。老师提出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车站有一堆标注“危险品”的货物,如果你是一名叉车手,如何正确、快速、安全地开叉车叉取货物?

设置这个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如何针对实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老师对学生进行组织与引导,在真实的物流设备叉车上,复习实操的每个具体步骤,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打开大多数学生的思路,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让同学们分组开叉车,为了安全、快速、正确地开叉车叉取货物,寻找多种方法。具体做法是: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学生自己来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1)叉车手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快速、安全地开叉车叉取托盘?同学们在讨论中提出了多种方法,有的方法快,但不安全;有的方法看起来很快捷,但不正确;有的方法正确但不快。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比较、总结得到:为了安全、快速、正确地开叉车叉取货物,必须规范操作,只有在规范的操作条件下才能快速地完成任务。让同学们由此更加主动地去练习和掌握叉车驾驶和叉取货物的相关技术,如起步前准备、走规定线路等。进行动作步骤训练,作业单练习(上架指示单,移库指示单)叉运货物、带货绕桩、托盘码垛、入库停车等。(2)老师提出新问题:除了掌握以上步骤和作业训练方法,还要掌握什么方法?于是有的同学就会思考,提出还要进行心理渗透等训练。这样,通过案例教学法,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自己激发了学习电动叉车的积极性,主动地进行规范动作训练,主动掌握技术要领。(3)分组竞争,让学生通过现场竞争,找到各自的优缺点,并不断得到完善。这种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具体的操作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扎实地掌握叉车的相关知识,提高能力。

三、在中职物流专业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成效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取得了成效。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13年的物流运输员考试中,2012级物流1班参加考试的学生有36人,通过考试的有 29名,通过率达到83%。以前的2011级物流班,通过率只有50%。在第9届(2014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中,获得了3个项目的奖励。

案例教学的全员互动性、启发性,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因此,在物流考证上的培训上,讲解和训练的每一类型题目都尽量配有具体的真实的案例,通过案例进行教学,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训练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带领学生进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的思维扩大化、多向化,而不是局限在对概念某一单方面的理解上,训练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但需要功能强大的教学实验场所,要有比较完善的设备做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时间和教学内容等关系问题上,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选择典型的案例,让这些案例能涵盖更多的知识点,并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显示出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日后的实际问题。

以后要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争取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如果把区内开设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进行校间合作,充分利用教学与实训条件,应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有望把学生的考证率提高30%,节约数亿的资金,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学生得到很好地发展。

【参考书目】

[1]刘金祥.论案例教学法[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

[2]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3]邓月仙,张宝,刘文宝.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11(04)

(责编 卢建龙)

物流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微型移动课程

微课程是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微型移动课程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在无线移动通信环境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深入分析新型的教学实践相融合移动学习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物流教学的特征与发展要求,探索与设计了微时代下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应用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系统架构。

微型移动课程制作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PPT式微课程,此课程比较简单,PPT由文字、音乐、图片构成,设计PPT自动播放功能。第二种类型:讲课式微课程:由讲师按照微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进行授课拍摄,经过后期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第三种类型:情景剧式微课程,此课程借鉴好莱坞大片拍摄模式,企业组成微课研发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导演、演员、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制片人后期视频剪辑制作,最终形成微课程。

二、《物流学导论》微型移动课程教学设计

1.顶层设计分析

如上流程图所示是《物流学导论》微型移动课程教学设计,根据我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懂管理的技术人才,懂技术的管理人才)进行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学习物流学导论这门课程,其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应用上。课程培养目标三个层次,知识,能力,素质。本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为了增强课程的应用型,把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引入课程课程。

2.微平台培训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定义菜单、管理及数据分析功能构建辅助教学的资源检索、管理及综合评价系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资源检索导航

移动交互功能的扩展与应用是创建学习情境的关键。微信公众号支持的自动回复功能、群发功能构建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由于自定义菜单功能提供了资源检索的导航,所以用户进入公众号即可进行检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了实时交互。

(2)学习资源库管理

微信公众号提供消息管理、用户管理和素材管理三大管理功能,方便管理者对用户、资源以及消息的管理。我们运用以上管理功能并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构建学习资源库。

3.课程知识点形式设计

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重难点,我们可以构建与知识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配以相关微平台资源资源,例如在讲到快递企业最新资讯时可以让学生关注物流时代周刊,物流指闻等微信工作号,这里有关于快递龙头企业最新的一手资讯,视频,数据等共学生了解。不同的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根据对课程的教学经验,选择原有资源库中适合自己教学要求的资源,如在讲到采购管理这部分知识点是可以让学生关注宫训伟或者马晓峰老师的采购与供应链微信号,这里可以看到两位顶级的采购大师分享给我们的采购经验和实时资讯。

教师以PPT、Word、TXT或者网页等形式在微平台的资源模块中添加学习资料与学习指导,学生通过浏览相关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例如苏宁物流基地储配方案设计,则提供录制的视频作为示范,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并加以模仿,根据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效果老师还可以调整视频资料,把难点部分更加详细示范或者重新讲解,以达到不断熟练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参考书目和网上学习资源、相关视频、图库素材等资源.章节环节学习之余去浏览拓展资源,提高认识,拓宽知识。

4.微信公众平台物流课程应用设计

(1)课前学习主题/发布任务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向学生推送课前学习任务。课程结束后,教师推送课后习题答案,学生对课堂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对于错误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定义菜单检索知识点或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通过平台发送给教师进行在线解答。

(2)课后学习活动的展开

提高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平台由教师及其选择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共同管理,以便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向学生推送课程相关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①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接收平台推送的预习任务、练习题后,运用平台提供的单词、课文音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搜索关键词“课文音频”下载音频文件。平台提供课程单词释义及发音,学生可以通过输入某一单词进行查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②协作学习

物流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专业实习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训练,也是顺利完成毕业环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实习,应让学生达到如下目的:

1、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实务与管理工作,熟悉掌握各环节及相关业务的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补充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环节,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专业实习的基本内容

1、对学生进行商业企业物流职业教育和物流师职业的相关要求介绍。帮助学生掌握在生产、流通领域中从事与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物流活动相关的管理人员必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2、指导学生学会独立面对企业选择职业生涯,验证所学专业知识和内容,深入企业实践物流专业岗位和相关岗位,以一个企业为主研究其物流业务解决方案,并通过实习观察和分析企业物流的适应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3、采用调查法、访谈法或作业法对一个物流专题进行研究。为毕业选题提供实际素材,与指导老师沟通,共同确定合适的论文题目。

4、在企业与领导和专业人员共同确定实习方案和计划,经常与员工交流学习,逐步掌握专业实务,适应工作环境,由指导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三、专业实习的基本要求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应努力做到:

1、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遵守学校相关的实习要求,严格按照实习规定时间进行实习,不得提前结束实习。

2、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和组织纪律观念。

3、虚心学习,勤奋探索,认真求教;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维护学校的声誉,遵守各项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素养。

4、积极参加企业上岗职业培训,认真做好笔记,撰写每个单元的职业技能心得,实践作业和专题项目的调查实习报告。

5、学生独立实习期间,应注意经常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汇报实习情况,听取老师对实习过程的指导与建议。

学生若在实习期间,私自提前结束实习,或者违反实习的有关规章制度,没有达到实习的相关要求,本次专业实习认定为不合格,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专业实习考核要求

为切实达到独立实习的预期目的和要求,学生应保持与培训老师和辅导教师的及时交流,解疑答惑,保证完成相应实习任务。

学生在专业实习中应完成以下材料:

1、企业实习四个单元作业(侧重具体事项,不少于4次),内容包括:

(1)学习阅读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指导手册和有关的专业资料、报表、单证等。

(2)现场调查了解物流岗位的第一手资料及其调查报告。

(3)上交电子版和打印结果及附件等。

单元作业格式参见附件1。

2、实习报告(或实习报告,4000字以上)

实习报告在企业实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实习收集到的实际资料,进行比较深入的系统分析统计、汇总与综述,设计报告内容。实习报告由实习指导老师评阅,其成绩是实习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3、成绩评定:

实习检查20%、单元作业20%、实习报告40%、职业态度与培训过程(含考勤)20%(100%,由专业老师评阅)

实习报告格式参见附件2和附件3。

成绩评定按照百分制进行评定。

以上内容请填写在实习鉴定表中,并提供电子版的专业岗位实习报告。

五、实习单位和实习时间

(1)实习单位:以山东立晨物流公司、临沂华派克物流公司为主,部分同学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本次实习采用校外独立实习的方式。部分同学可以合作伙伴形式共同实习。

(2)实习时间:为2012年10月中旬——2012年11月中旬,共4周。

六、实习班级及人数

2011级物流管理班16人,共计16人。

七、实习工作筹备和实习指导教师安排

专业实习领导小组:

组长:胡顺祥副组长:蒋国欣

成员:李宗三王倩朱萍赵霞邵坤磊

专业实习指导教师:

李宗三王倩朱萍赵霞邵坤磊

商务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

物流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中小企业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理论,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基于这一实际,中职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尝试改革教育策略,将实践教学放在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文章分析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加强实践教学的意义,提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中职学生的操作技能,是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生产一线需要的劳动者,对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许多中职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工作,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1]。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胜任现代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为了培养符合各大中小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中职学校应该分析目前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中职毕业生不会使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胜任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学校需要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踐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从目前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滞后、实践教学方法不合理。许多中职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将关注点集中在硬件设施的购置上,忽视了实践教学管理,导致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时,无法将硬件设备的优点充分展现出来[2]。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了实验、实训课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水平。

2.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良好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有“双师型”的专业教师,还必须具备先进、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然而,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比较欠缺,存在不能将所开设的专业全部覆盖的问题。有的学校及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看似庞大,但相对分散,利用率低。同时,有些硬件设备未及时维护,影响了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此外,如今各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快,中职学校大部分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未及时更新,影响了学生对新技能的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一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使用的专业课教材更新不及时、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用人需求;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三是一些中职学校由于实验实训设施落后、技术含量低,甚至缺乏实践场所,而偏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保障与落实“职教20条”提出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必须各占50%”的比例要求,因而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4.实践教学缺少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岗操作机会,让学生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与实践经验,还可以引导学生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掌握所学专业发展状况。因此,中职学校在理论教学完成后,一般都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但当前许多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上不够深入,有些中职学校还缺乏校企合作项目,有的学校虽然有校企合作项目,但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因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力度不足。
二、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的意义

1.满足现代企业用工需求,促进企业发展。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大中小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中职学校必须以培养现代企业所需人才为目的,不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3]。尤其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动手操作技能。此外,通过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企业需求的专业性复合人才。

2.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中职学校的发展,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人才市场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迎来了机遇和挑战。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还能促使学生熟悉各大中小企业中需要的先进的生产设备,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了职业素养,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会增加,进而提高中职学校整体的就业率[4]。

3.满足岗位技能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专业人才越来越多,人才的竞争状况与市场竞争状况存在紧密联系,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就业受到影响。只有符合当前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才会真正受欢迎。比如,针对汽车修理工而言,要求其具备汽车常见故障诊断能力,并能够及时处理一些常见的故障。此外,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服务意识、积极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也十分重要。而结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可满足企业的岗位技能需要,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策略

1.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对于人才的培养而言,教师是重要的因素。高素质的教师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5]。因此,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研究并制订相关的培养考核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渗入生产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力争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2.科学定位和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推动实践教学全面开展。对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而言,首先要科学定位和合理设定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当前社会、行业的发展前景与经济特点,对于各学科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合理设置,并提出具体要求。实践证明,合理制订教学目标,能使教师明确教学方向。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

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而且,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企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要求中职学生掌握一定的通识性文化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关专业理论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设定实践教学目标时,必须做到与理论基础相匹配,要防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脱离或者脱节的现象发生。

3.以职业岗位技能为培养目标,构建中职实践教学体系。职业岗位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或某项岗位工作任务而具备的能力。如果职业技能低下,或没有职业岗位技能,就不能胜任该项工作。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关键。如何构建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构建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要与当地的行业生产实际以及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紧密结合,要围绕行业与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技术和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按照“职教20条”的要求,不仅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雙证书”,更要注重推行“1+X”证书教育。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根据中职学校现有的条件,一方面积极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培训、锻炼,丰富和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招聘行业、企业中的专家担任中职学校实训指导教师。

二是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职学校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通过市场调查,确立各专业的岗位或岗位群,分析各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构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编写出校本教材。同时,将如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双证或多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争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多方筹集实训经费,创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四是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实践教学范围。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是强化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目前,中职生在社会上难以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环节;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重视就业、轻视创业。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注重人才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希望招收到企业的人才能够直接上岗。

4.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全新而且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教学设施,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现阶段,由于中职学校存在资金、硬件设备、教学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不利于学校实践教学的开展。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并与企业合作教学,以弥补资金短缺等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类型进行订单式培养,实现工作与毕业无缝对接的目的。此外,若学校资金充足,还可以要求企业中具备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让学生间接获取更多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在假期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地参观。由专业指导教师带队,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自身所学知识有机融合,在提升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取与实际工作有关的管理知识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自身职业技能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企业的科研项目及具体工作,让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探讨,从而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因此,学校应该及时更换与更新先进的实训设施,让学生接触到新设备、学到新技术。另外,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利于落实“专业与产业和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张维铭.校企结合创新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办公自动化,2018(12):47-49.

[2]鲍静琳.浅析中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以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专物流专业为例[J].内蒙古教育,2020(02):100-101.

[3]张峥.浅析当前中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J].时代汽车,2019(09):53-54.

[4]韩旭.中职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J].职业,2019(07):32-33.

[5]赵炎.中职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8(08):30-31.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247)

编辑:谢颖丽

物流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缺乏科学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缺乏有效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机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缺乏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开发思路,专业开发指向不够明确,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原则性和科学性,缺乏专业开发与建设的预警机制、参与机制和监控机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

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物流产业兴起,国家有关物流行业产业政策出台,专业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的生产与发展以及企业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组成部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几乎所有具备基本条件的高职院校都在2001年之后陆续开发、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局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不过几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的管理制度,基本上仍沿用学科教育专业开发建设的方法与管理制度规范,不适合高职教育专业开发、建设、发展的需要,阻碍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科学发展与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二是缺乏有效的专业开发建设机制。

缺乏科学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中,专业开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发展相脱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尚未形成符合高职特点的专业开发思路。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与职业岗位变化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专业,而不能仅仅按照既定的专业目录设置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与现有物流管理职业岗位,并针对未来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许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只是通过对网络、新闻等二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或参考其他学校进行一些局部的企业调查,专业开发的依据主要是物流业对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没有真正对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2.专业开发指向不够明确。专业开发目标是指专业开发的指向与结果,这是专业开发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开发的指向是明确的,是为承担学科人才培养职能而设置的,专业开发指向学科领域,并以学科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的指向则不同,是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开发指向技术应用领域,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然而,目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开发没有明显的区别,专业开发指向物流管理的哪个职业技术应用领域并不十分清晰,缺乏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切实剖析,缺乏明确的针对职业技术应用领域与实际人才需求的专业开发指向。

3.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原则性和科学性。相对于学科专业而言,技术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高职专业开发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必须考虑市场规律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普遍缺乏原则性和科学性,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缺乏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力,不是在对区域经济结构、物流产业结构和物流技术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专业,不适应物流产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速度不够迅速。许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仓促上马,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队伍诸方面缺乏保证专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第二,没有切实解决专业口径宽窄的问题。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口径过窄的专业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职业迁徙或工作方向转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尚未形成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不同部门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性进行专业开发建设的思路,尚未形成以宽口径专业为平台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的思路。第三,没有形成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高职教育灵活性的专业开发建设思路。第四,没有形成与科技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思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建设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缺乏有效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机制在高职教育的政策环境方面,缺乏专业开发建设的预警机制,没有形成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参与机制,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难以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缺乏预警机制。高职教育专业开发与建设根据市场变化对专业进行“预前设计”、“预后诊断”和及时调整,建立完善的专业预警机制十分重要。政府、劳动和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相应对策的研究机构,对市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没有年度的和中长期的预报机制。高职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预警数据支持,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物流产业与岗位的边界模糊,物流产业的结构不够清晰,更需要根据政府和相关部门准确、可靠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指向与专业发展思路。

2.缺乏参与机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参与制度和机制,既缺乏企业界的参与,也缺乏研究决策人员的参与。在专业开发与建设中主要依靠专业建设人员和主管领导,虽然强调企业界的参与,但是实际很少能够真正实现。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科研部门和学术界的参与,专业的内涵与外延不够清晰,缺乏科学性,专业口径很难做到宽窄有度,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这些规范性工作,都离不开学术界的参与和合作。因此,在强调企业界参与的同时更需要注重科研部门与学术界的参与。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中丢弃产学研当中的“研”字(包括丢掉教研),只强调企业参与,抛弃研究决策人员的参与,就难以保证专业开发与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

3.缺乏监控机制。目前我国高职专业开发与建设只是学校的事情,缺乏有效的政府监控机制,只有国家专业建设目录,并且专业目录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尚未形成真正有效的国家层面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的引导和监管专门机构,也没有地方层面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专门机构。现行的高职教育水平评估只是事后评估与评价,对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事前、事中的引导和管理监控,缺乏全过程的引导和监控机制。这种状况必然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对策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与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努力。学校层面在明确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的基础上,应建立完善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程序;教育主管部门与政府应建立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信息资源系统和完善的机制,引导高职专业的开发与建设。

明确专业建设思路针对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方式,高职院校及其基层单位应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的思路,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规范、科学、合理的专业开发制度和程序。专业开发与建设的实施单位要真正确立根据地方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结构、物流管理岗位的状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资格与标准为依据、以区域物流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根据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管理岗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建设专业,专业设置要满足物流市场和物流技术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要适应物流企业、企业物流及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2.以职业资格与标准为依据就是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必须以国家承认、国际权威部门认可的物流职业培训为依据。我国的物流标准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已经初步形成,其他与物流管理密切相关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也已经基本具备并不断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必须根据这些职业资格与标准设置专业和确定专业方向,保证物流管理人才的指向性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以区域物流为服务对象就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应主要面向当地,满足地区物流发展、地区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实际需求,以地方物流产业与市场为服务对象。因此,需要对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现状、未来以及职业岗位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建立专业开发与建设制度,成立专业设置委员会,完善专业开发与建设人员的构成机制。

建立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信息渠道高职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关键取决于对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的准确把握和预测,为此,需要建立准确、及时、公开的高职专业建设信息资源渠道。

1.建立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系统。已有毕业生的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和机制,通过给毕业生寄发追踪调查表或定期深入到用人单位听取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与个人发展情况,定期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就业状况、专业对口率进行调查了解,以作为专业建设与调整的依据。

2.建立本专业媒体、中介的间接信息系统。利用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在政府与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建构能够充分利用媒体、中介的间接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咨询型、认证型、行业协会型等官方与非官方等各类中介公司,取得信息资源,作为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依据。

3.政府与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中介机构,建立高职院校各类专业的评估排名,包括对高职院校声誉和师资力量、经费情况、生源情况等学校基本情况和专业设置基本信息的信息系统,以此作为高职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

4.从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取得人才需求及其规格的信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与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互利互惠合作关系,据此获得专业开发与建设方面的人力资源供需情况、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规格、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系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才能具备准确、及时、充分的信息来源,专业开发与建设才能做到真正针对物流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才能符合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要求。

完善专业建设程序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需要建立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有机统一的高职专业开发与建设规程,从程序上保证专业开发与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使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新专业的开发、旧专业的改造与调整,都要严格地按特定程序进行。可以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程序(如下图)。该程序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包括九个步骤、一个循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专业建设工作由专业开发、建设或设置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具体操作由专业设置小组(包括教学人员、教学设计者、专业设置人员、学术领导人、现场专家)负责。专业开发与建设经过以上程序,可以有效地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使专业设置更贴近市场的需要,满足专业人才需求,培养出满足物流岗位需要的人才。二是对人才需求的重视体现在专业开发与调整的程序中。在专业设置程序的第二阶段,即对新专业设想进行基础研究时,负责该项研究的专业设置办公室要对可能开设该专业的其他学院及可能的生源情况进行调查。在进行需求评估时,还要求专业设置小组成员提供调查对象团体或个人的通讯录,主要调查用人单位的需要与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第一步是概况了解,第二步是落实到具体单位及具体个人的调查,把可能的生源情况调查以及学生对所设专业兴趣的调查,用文字写入专业设置程序中。

建立专业开发与建设机制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的制度与机制,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完善全国性专业目录、地方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的功能,及时反映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变化,使专业的调整与停办由事后性质转变为事前引导,构建对专业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制度与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建设的重复性、短期性等问题。

2.国家与地方政府应建立专业结构中长期规划,使专业建设指导科学有序,要规范专业划分的基本方法,制定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确定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规定专业设置的基本程序,建立专业设置的评估体系。

3.政府、行业协会与教育主管部门协调统一,确立科学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的基本制度,建立有效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机制。

4.建立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三个机制,即预警机制、参与机制、监管机制。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使专业由“预前设计”向具备“预后诊断”与及时调整功能的机制转变,建立完善的专业预警机制。政府劳动部门应建立专门针对劳动力市场变化与相应对策的研究机构,对市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做出年度的和中长期的预报,使高职教育专业开发与建设获得预警数据支持。要建立有企业界、各方面专家参与的国家层面的专业开发与建设引导和监管机构以及地方层面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专门机构,完善高职专业开发与建设机制。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专业开发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解决上述问题至少需要三个要素,即正确的思路、科学的制度与合理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潘维琴.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3]谢勇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作者简介:

索德拉图(1957—),男,达斡尔族,内蒙古海拉尔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物流教育、教材建设、教学方法。

敖淑清(1957—),女,达斡尔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物流、物流经济、物流教育、农村客运。

上一篇:物流公司财务预算范文下一篇:卫生院上半年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