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6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现状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内、外部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从六个具体方面入手,遵循自身的实施路径和实施原则,建立有效的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构想;资产负债率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的出资构成,监管当局规定的市场准入的最低资本注册要求为1亿元人民币。当前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普遍局限于是监管资本达标或监管资本管理阶段,真正完善的资本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完善的资本约束机制的完全建立还尚需时日。

(一)资本约束理念尚未全面树立和渗透

受客观条件和自身认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尚未树立起资本约束的观念,不能以资本回报为核心指导业务发展,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低效发展模式,资本的充实增长远远落后于资产规模的增长。部分行对资本管理的理解也十分狭隘,还停留在资本管理的最初阶段,仅限于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缺乏有效的资本充足率预测、分析和评估机制,对风险资产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划。良好的治理结构是资本监管得以有效实施的微观制度保障,内部治理结构对经营者的理念和行为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制约了资本约束理念的树立和渗透。

(二)外部资本补充渠道狭窄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较为狭窄。作为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国家注资和不良资产剥离等政策改制方式,所在的地方政府往往因其自身财力有限而无法给予实质性帮助。其次,由于资本实力、盈利能力的不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绝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无法通过上市融资补充资本。第三,受资本充足率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不符合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资本工具,陷入资本不足但又无法通过资本工具补充的尴尬境地。在进行增发募股的过程中,盈利水平高的银行将受到老股东因稀释股权而阻挠,而盈利水平低的银行将难以吸引新股东的投资。

(三)内部增资负担较重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基础上,资本总额要扣除应提未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资本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行所存在的较大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缺口。截至2005年9月末,全国平均拨备覆盖率仅为21.85%,贷款损失准备未提足而产生的缺口高达519亿。全国117家城商行中,拨备能完全覆盖不良信贷的(超过100%)仅有8家,近70%的城商行(87家)拨备严重不足(不足40%),其中,44家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计提(不足15%)。

(四)建立资本管理体系的基础薄弱

目前,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手段,探索推进资本管理机制建设,但由于管理会计、风险计量、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与实施科学的资本管理所需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所采用的资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均属于较为初级的水平,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水平不高。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计量和数据积累方面,以及分业务、分产品的收益和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还较为有限。资本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使用的风险模型和资本配置模型在各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建立了这种资本配置体系,风险模型等数据的积累还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此外,资本约束机制中绩效考核制度还需不断根据经验数据进行调整。资本在各业务、各部门和各分支机构的配置以及对所分配资本的考核,都需根据业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实施路径及构建方法

(一)实施路径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短期内提升到经济资本管理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此,需要我们按照“认清现实,确立目标,立足基础,稳步推进”的思路,系统、稳健地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的构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实施路径如下图所示:

(二)实施原则

从国外资本管理的实践看,商业银行以监管资本为核心进行资本配置的法定资本管理是一个必经阶段,资本约束机制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资本的配置和与之配套的绩效考核。城市商业银行在建立长久的资本管理战略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当务之急需解决的矛盾是尽快满足监管需求,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机制的建立应该以监管资本的管理为突破口。

其次,以资本约束机制带动业务增长的模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有效降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性因素,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向业务发展“集约型”模式迈进。

再次,注重技术平台的研发和利用,逐步建立支持资本约束机制的相关业务系统,不断培养资本管理相关岗位的人才,形成重视资本管理的企业文化。

最后,不断推进资本约束机制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满足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向“主动”资本配置体系提升,运用经济资本配置方法来组合资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构建方法

1.正确认识资本与资本管理,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观念。

认真研究资本与资本管理的内涵,认识资本管理的必要性,要逐步从传统的资本管理向现代银行资本管理靠近,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和业务发展模式。资本管理的目标要从单一的应对监管要求向满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内在需要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资本管理的内容要从简单的增资扩股扩充为多渠道补充资本、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资产管理机制乃至实施以RAROC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

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理念,深刻认识风险必须要由资本来覆盖的原理,改变以单纯的规模扩张进行外延发展的经营理念,保持资本与风险资产的同步增长,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转变对资本管理的错误观念认识,树立理性、稳健、审慎的管理理念。实行资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资本约束的理念,逐步建立资本约束机制,需要明确的是资本约束机制不是限制规模的发展,而是通过实施资本有偿占用和资本优化配置等措施,促进规模稳健扩张和风险防范、效益目标的均衡实现。

2.内外结合充实资本,保持资本长期充足。

一是应该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本补充渠道,实现外源资本补充。积极开展增资扩股工作,与新老股东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地方政府的继续注资和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支持,有条件的应该努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其先进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经验。增资中应保持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和合理化,防范因引资不当带来的风险。努力探索增加附属资本的方式,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扩大发行长期次级债务和定向次级债券。个别城市商业银行应创造条件,加快上市步伐,扩大股本来源。

二是通过改善经营环境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积累实现内源资本补充。优化资产组合配置,提高低风险或无风险资产比重,促进高风险资产向低风险资产的转化,从而降低风险资产总额,提高资本充足率。采取多种手段压降不良贷款,减少贷款损失专项拨备缺口,增加资本总额。通过金融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盈利能力,在股东可承受的范围内限制或减少现金分红,增强资本积累。

三是严格执行银监会《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建立资本筹集、使用和资本充足率目标规划和资本保值战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程序和责任制,并按照透明原则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3.完善公司治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扎实奠定资本管理建设基础。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已有的制度性框架的基础上,比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和国际商业银行的通行规则,以上市公司为标准,将城市商业银行转变为一级法人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公开上市,形成有一定刚性约束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使城市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规范化的公众持股银行。

提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从文化理念、制度安排和技术工具应用等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确立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特征,有针对性地确定风险管理目标。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将“高质量、高发展、高效益”作为全行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的文化内核。

三是调整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偏好,要以股东的风险偏好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以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为风险极限,用风险偏好来调整国家、股东和客户的利益关系。

四是实现由风险资产管理向资产风险管理的转变,将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从着重于事后监控向全过程、全覆盖的风险管理转变。

4.推进资产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为了在2007年之前弥补资本缺口,尽快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城市商业银行在运用多种渠道补充资本的同时,积极推进资产结构调整,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增长对资本的蚕食,将自身的赢利模式由传统的获得利差向中间业务转移,将市场定位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新型的服务中介转变。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尤其是高风险权重的信贷业务的高速增长,是导致当前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控制风险资产规模的增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属性,有选择地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总资产的平均风险度。

5.引入经济资本过渡性管理方案,构建精细化资本管理框架。

经济资本是防止城市商业银行盲目扩张、忽视风险的重要资本约束工具。城市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是建立适当的经济资本(风险)计量方法。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由于历史数据积累的不足,信息系统暂不完全支持标准法的资产分类,不能获取信用评级、风险缓释等信息和数据,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实施严格的监管资本管理或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资本管理的技术条件,不具备以模型度量风险的能力。因而借鉴国内银行普遍采用的“内部系数法”计量经济资本,是城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实选择。

6.树立资本成本意识,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防范风险不是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管理的最终目的,为资本获取其期望的回报,是资本对风险管理的最终要求。通过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指标对各部门、分行和各项业务的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金融企业引入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不仅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金融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城市商业银行节约化经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意识。平衡收益和风险,是产品定价的依据,是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定位选择的目标。可以引导分支机构大力发展高回报率业务和中间业务,弱化信贷扩张的冲动,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回报率水平,促进长期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明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释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徐燕.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相关分析和建议[J].金融实务,2005;12

[5]徐劲.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经济管理论坛,2005;15

[6](澳)克里斯马滕,王洪译.银行资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周智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极为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策略,研究

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是进一步研究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城市规划管理就是要保证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的、协调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系列有效举措。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着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拥有优势品位,规划管理科学合理、有效有序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笔者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管理盲目无序。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盲目跟随主流,掀起了一股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热潮,导致了城市规划建设盲目无序。很多城市的规划时间相对大大地缩短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而且城乡规划相互脱离,城乡结合部、郊区建设管理比较混乱。一些城市以旧城改造等为借口,严重地破坏了城市的风貌与历史遗留建筑。甚至由于规划建设与管理不够完善,导致了很多城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加上城市规划管理监督制约机构不够健全完善,导致了违法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此外,一些城市建设混乱,大量占用建设绿地,建筑垃圾处理不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逐步下降。

(二)管理手段比较缺乏。

管理手段比较缺乏,已经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城市的全面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不够到位、管理职能不够健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下等方面。根据有关规定,城市规划都由政府审批。但是,如果不及时对城市规划进行审批的话,城市规划管理势必就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此外,如果城市规划管理依据不够充分的话,也比较容易带来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失误,造成了一些房地企业任意更改城市规划等违法现象。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规划管理的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和分工不够明确,城乡规划管理的模式尚不够健全完善,必然导致了统一、协调、有效的城乡规划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规划管理所必需的工作经费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使得城市规划管理没有稳定可靠的经费保障,开展起工作来必然力不从心。一些城市规划管理人员队伍力量明显不足,素质比较低下,与西形势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不相适应。

(三)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从我国很多城市规划管理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规划管理往往还是政府单方面在操作,公众参与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样,必然就没有很好地发挥社会公众的聪明才智。而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经济社会效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机制,这就导致了城市规划管理中必然会出现了一些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过分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了对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在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及推进城市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够重视。其实,城市规划管理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是一种人们对城市资源进行再分配的管理活动之一,也是一种公共协商的体制机制。所以,在这种城市规划管理的大趋势面前,就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一切智慧。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现行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中缺乏公众参与的机制与程序。因此,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做好城市规划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统一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同时,要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掌握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尽量减少城市规划管理的负面效应。

(二)坚持量力而行。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可以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开展规划管理与建设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能源消耗量比较多。因此,我们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三)引导公众参与。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尽量研究制定一些城市规划管理公开信息的范围、时间、方式等体制机制,进而保证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候,能够充分了解、掌握和听取社会公众有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建议。

(四)完善法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宏山,多元利益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9(4);

[2]孙启广,浅谈城市规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2009(8);

[3]刘伟,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就当代社会的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简单的介绍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理论,并对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理论;应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为了缩小城镇之间的经济水平的差距,加大了城市规划的力度。随着城市人口的流动性提高,居民密度的提高,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及空间结构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所以如何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有效,成为了建筑行业的重点研究内容,在此便引入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概念,促进城市的规划建设。

1、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具体内容

1.1城市规划介绍

我国的城市化在经济发展的快速带动下也加快了进程,而且在农村人口内的不断涌进,城市规模也在不斷壮大,对城市的规划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城市规划需要经过专家的研究和科学论证之后,以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对城市固有的空间结构、社会及经济情况进行战略性部署规划,对城市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并要根据城市管理的内容对城市的各种项目工程进行发展性建设,特别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但城市的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城市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结合实际的复杂多变的发展情况,对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不断的调整、改进,以便时时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

1.2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介绍

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如多核心理论、卫星城理论等一些规律性理论,主要是针对多年来对城市建设和管理而积累的实践性经验和总结。对于多核心理论而言,适用于比较大型的城市发展,主要是围绕工业中心、商业中心、住宅区等为核心对象,将彼此之间进行相互联系使整个城市得以完整的建设和发展;而卫星城理论主要针对城市周边的乡镇的建设,目的是降低城市的压力而将城市中心的人口予以分散,它拥有自身的独立性却能与中心城市相互联系,从而保证城市能够得到合理性规划的稳定性发展。所以城市规划性理论中包含了能够适用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各种城市特点,更加有利于城市规划。

2、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及应用

2.1有利于社会环境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是能够均衡的配置城市土地的资源,在城市中各种利益都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对城市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社会环境岱山,推动城市健康的发展。

2.2指导城市的建设方向及内容

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对未来整个城市的系统成分进行合理化的规划建设,促进城市的体统成分之间的相互凝聚、相互促进的作用。对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即关键的建筑工程要突出明确,根据重要性的程度对总体的项目建设进行规整、合并,分清主次。例如城市中可以优先对一些工业园区、商业中心、车站等进行重点建设,对于妨碍正常项目建设的设施等进行强力拆除,以免影响市容。

2.3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个不变的宗旨就是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城市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城市的规划能够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在长远上为城市的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及建设规模的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关注周围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的变化情况,对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改,综合考虑到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等各方面的影响,实现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共同发展的状态,推动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更加全面化。

2.4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应该注重城市形象的提升,只有有效地提升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整体形成一个良好的效应体系。所以现代城市在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对城市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应该关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新项目的建设,这样整体上形成一个特色性城市,加快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此外,城市规划还要考虑到城市周边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乡镇在文化、经济、生态等的全面发展,做好整个城市的产业上的布局,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的同时提升竞争力,为其他城市、乡镇起到一个引领模板。

2.5促进经济与管控体制的双改革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不仅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还能促进管控体制的改革。由于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中提出了更多的变革方式,经济体制中的核心属性也发生了变化,由经济建设逐渐的转向公共服务性质的建设。在变革过程中,更应该培养公共政策属性的意识,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调整城市中群体利益,解决周边城乡居民的就业问题并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化利用在保证周边环境安全的基础上调整结构产业链,保证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而管控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关系,通过管控体制的改革,高级政府可以通过地方分权政策赋予不同地方政府管理各项行政管理事务,不但能显示出政府对城市规划的重视,还能鼓励地方性政府部门对城市规划建设更加投入,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3、目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它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在有限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经验,缺乏长期的实践依据的考验,所以有些理想化,往往通过一些超前的理论来解决规划中的实际问题,很容易导致城市规划的不全面,所以在后期的不断发展中,需要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寻找依据,对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概念提供更多的可验证、参考依据,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实际化、成熟化。

结语:

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离不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指导,能够为城市的规划建设明确方向,保证城市的各种资源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推动城市建设。对于城市规划的设计人员,应充分的理解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知识内容,将其真正的运用到城市规划当中,有效的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笑非,胡玮炜.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4,(10).

[2]牛睿.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282-282.

[3]赵晓.为何政府规划一再失灵[J].中国房地产业,2014,(12).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叙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讨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组成,详细介绍了以地形图为底图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普查和建库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普查数据建库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简介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全称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与指挥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无线网络、遥感影像、GPS全球定位等技术,利用GIS基础地理信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实现“监督与指挥两个管理职能轴心分离”的管理新模式,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使系统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组成部分

(1)社区以上境界数据;(2)单元网格数据;(3)监督网格数据;(4)城市部件数据;(5)地理编码数据;(6)地形数据;(7)城市管理部件图集;城市管理部件手册;(8)城市管理单元网格图集;(9)城市管理监督网格图集。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

(一)成果的基本规格和要求

1.部件定位精度要求。(1)A类,中误差≤±0.5m,包括空间位置或边界明确的部件,如井盖、路灯等。(2)B类,中误差≤±1.0m,包括空间位置或边界较明确的部件,如垃圾箱、亭、户外广告等。(3)C类,中误差≤±10.0m,包括空间位置概略表达的部件,如桥梁、停车场等。

2.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

划分规则:(1)法定基础原则;(2)属地管理原则;(3)地理布局原则;(4)面积适当原则;(5)现状管理原则;(6)方便管理原则;(7)负载均衡原则;(8)无缝拼接原则;(9)相对稳定与原则。

编码规则:一个单元网格应有唯一的标识码。单元网格标识码共有15位数字组成,依次为:6位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3位街道(镇、乡)代码,3位社区(村)代码和3位单元网格顺序码

3.城市部件分类与编码规则。城市部件分类:按照GB/T30428.2-2013《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2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的规定分5大类121小类,其中公用设施包括58个小类,交通设施包括31个小类,市容环境设施包括13个小类,园林绿化设施包括10个小类,其他部件包括9个小类。

城市部件标识码:每个部件的标码具有唯一性。部件标识码由10位部件代码和6位顺序代码组成。城市管理部件标识码共有16位数字,分为四部分:市辖区代码(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大类编码、小类编码、顺序代码。

4.城市地理编码规则。地理编码数据库以点、线、面方式表现城市地理实体。通过地理编码实现地址空间的相对定位,可以使城市中的各种数据资源通过地址信息反映到空间位置上来,提高空间信息的可读性,在各种空间范围行政区内达到信息的整合。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分项管理,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由盲目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

(二)部件普查

1.部件普查内容及方法。城市部件普查的内容包括部件的空间位置普查、部件的属性信息普查和部件照片的拍摄。

部件的属性信息包括部件的基本属性和附加属性,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部件的基本属性包括标识码、部件名称、专业部门(包括主管部门、权属单位和养护单位)、所在单元网格、部件状态、初始日期、变更日期、数据来源等;部件的附加属性是根据行业特点和专业需要增加的属性项,如井盖部件的材质。

2.部件普查范围界定。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普查以城市道路为主,包括属于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和部分居民区内的各项地上设施,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其它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

(三)数据建库

采用ArcInfo的shp格式或无压缩的E00格式,将调查后的部件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信息逐一核实后输入到部件数据库中,形成完整的部件库。其中,部件的属性以城市部件采集数据、地址普查数据、单元网格划分数据、社区以上境界数据为基础,按照“部件数据属性信息表”进行属性录入。

三、经验和技巧

通过数字城管普查项目的实际生产,我们不断的探索普查方法,总结出一种最优化的数据普查手段。通常是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外业调绘的部件普查方法。该方法受工作底图精度和作业人员经验限度较大,部件普查的位置精度难以控制。一般采用网络RTK定位配合全站仪数字化采集的方法进行部件密集区域的数据采集,采用手持激光测距仪进行测距交汇定位的方法进行部件稀疏和隐蔽区域的数据采集,是部件定位精度和数据普查作业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为今后基础数据普查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技术途径。

四、结语

“数字城管”的建设意义很大,有很高的政治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城市管理效率的提高,节约了各方面的成本和资源,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有很深远的社会效益,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市民参与度提高,市民对镇府工作更加满意,同时促进了城市生活环境和投融资环境,增加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了信息化建设水平,带动了其他方面的信息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洪深,胡环宇,胡晓彤,吴江寿.基于SaaS模式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3(02).

[2] 陈廷坤,郑君,张丽萍.中小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摭探——以潍坊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3(03).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国家也开始积极地开展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文章以中小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对中小城市规划管理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管理;建筑信息系统;城市工程;土地规划;环境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城市化的步伐也持续加速,这使得国家有了更多的精力来进行中小型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但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例如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等一系列工作,这些政策的变动对于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中小城市要想真正地发展进步,就一定要以上述各项内容为依据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要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相一致,并制定高效、科学、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极大地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规划管理对中小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在城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能够在宏观意义上调控城市的发展历程,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这主要包括国家的政策以及政府的效率等。且城市规划管理的这一系列作用都是看不见的,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方式是借助公平、公正、透明的竞赛投标以及对城市建筑工程的严格把关来实现的,开展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给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发展氛围。

在进行城市工程的建设工作时,一定要制定科学、高效、严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案来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展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时,要通过制定建筑设计市场管理办法、提供规划设计的条件以及审核建筑的设计方案等途径、措施来规范城市建筑行为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城市借助工程的设计人员经常会站在借助企业的角度上来进行设计工作,也就是他们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建筑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便极有可能对建筑工程的规划、施工工作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甚至有一部分设计人员还使用不合法的工作方式,这使得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缺少保障。鉴于此,我们一定要严格监管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这些不利于城市进步的行为的发生率。

2 规划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将规划建筑的空间实体很好地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现今,我国在进行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时,各项权责都还非常不明确,政府与规划人员之间也没有经常进行沟通,这便无法保证双方的默契配合,经常出现未积极宣传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重要性的问题,这便导致城市公民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未能调动起城市居民参加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上述这一问题在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中时有发生。例如:各中小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都将新区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而在这一区域还需配备完善的基础性设施,我们在规划管理工作中可能为这些设施留有了空间,可是新区建设竣工后应有的公共设施还是没有到位,这便使得新区的日常生活非常不方便。

第二,纵观我国各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中小城市的发展步伐还是较慢的,并且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也非常不成熟,各项配套设施、基础服务设施也都非常不到位。

第三,土地规划、环境建设不能有效进行。中小城市规划中用地毫无节制,致使城市绿化隔离带和绿地面积不断缩小,城市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受房屋建筑群密集、就业人口等因素影响,导致城市的中心位置无法有序、顺利地发展进步,不利于城市整体的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将工业作为发展的排头兵,以此来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但这一发展方式为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不利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工作、生活和学习。

第四,我国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时,规划机构的职能还亟需健全。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行业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权责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这便导致政府各机构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发生问题时,各个机构又会互相推卸责任,甚至使城市的规划建筑和其他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不一致。还有一部分中小城市对规划管理机构进行了数次改革,可是在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管理以及房地产行业管理等重点问题上仍没有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3 中小城市的规划建筑管理工作

3.1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筑信息系统

现今时代是信息全球化时代,因此信息对于国家、地区乃至企业经济的发展进步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小城市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机构的工作有着很强的全面性,在城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需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同样需要各种信息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城市规划建筑管理部门发挥职能的目的就要为规划建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小城市的政府部门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最重要的不是以监督者的身份去发现规划建筑中的问题,而是要想方设法为规划建筑部门建立一个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作为城市借助的规划管理机构,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指导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但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仅限于规划管理工作,还要在规划管理方案执行出现问题时,积极地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和沟通。

3.2 借鉴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做法和经验

这些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进步十分迅速,但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却让人们不得不质疑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不过,我们从根源上进行探究不难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不断进步使得建筑用地的面积越来越紧张,甚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但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是建筑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的,和城市的发展进程并没有很大的联系。现在我们总是讲工业生产要上规模,就是因为人们已逐渐意识到了工业生产的聚合效应。相比中小城市而言,大城市在产业、信息、人才的聚合协作上略胜一筹,据统计,我国大城市投资效益是中小城市的一倍之多。现在我国在规划建筑中严格控制大城市,并不是说中小城市不要追求规模建设,是要积极地运用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从大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中汲取经验。在工作过程中应重点开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注重环境质量的提高,要重视旧城区的改造工作。

3.3 进行多学科融合协作,增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调控能力

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需要用到大量的专业规划人才,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规划师,但这些人才大都来自于建筑业,这便会使其专业水平无法满足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甚至影响某些决策的科学性。所以,相关行业一定要重视规划管理工作者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且加强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经济计划部门同城市规划建筑部门一样都是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但是计划部门更侧重于对经济社会内涵的研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将更利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做出科学决策。

4 结语

综合本文论述,可见我国在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而科学、高效地进行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国家及当地政府一定要给予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水平。在保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进步,并合理组织安排城乡的发展情况,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叶龙.面向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管理探讨——以铜陵市美好乡村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2,(10).

[2] 宋剑华.浅析城市规划管理有效构建城市发展框架

[J].价值工程,2011,(9).

作者简介:王彦红(1982-),女,山东东明人,东明县规划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周 琼)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形势严峻。城市危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充分研究城市公共危机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的转换,从法律体系、中枢指挥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预警系统、社会联动机制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关键词]城市 危机管理 模式 创新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地方政府改革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06JZD003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06SJD820004)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超(1966—),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

我国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城市危机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呈现出复杂性和相关性,提升我国城市危机管理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认真反思现有城市危机管理的一般做法,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的危机管理能力。

一、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点

从已经发生的具体事件看,城市公共危机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危机事件呈高频率、多领域发生的态势,且越来越多的危机以大城市为起点和终点,向全球蔓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使城市面临与高风险科技系统长期共存的窘境。例如,核电厂、化学工厂、航空器、水坝、核武器等这些高风险科技系统始终隐藏着危机。

2.非传统安全问题,尤其是人为危机成为现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威胁。矿难等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重特大交通事故等人为灾害频频光临城市,不时威胁着城市安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命安全。

3.突发性灾害事件极易演变为社会危机。城市人口密集、流动量大,交通、信息技术发达,媒体传播迅速,使危机有可能迅速扩散,并超越国界。如果应对不当,危机极有可能变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社会危机。

4.危机事件的共振性。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性与依赖性,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往往共振造成“连锁效应”与“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危机事件日趋复杂,危害极大。

5.危机事件日益呈现国际化。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危机都有可能影响到国内,而国内的任何重大危机事件也可能在世界上产生一定影响。

二、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现状

城市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危害城市安全的突发事件,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减轻损失,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以保护公民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维护国家的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的危机管理模式有两大特点。一是分兵把口。即对引致危机的各种灾害的测、报、防、抗、救、援都实行分部门、分地区、分灾种管理。每一个灾种或几个相关灾种分别由一个或几个相关的部门根据灾害的发生地点在地域上实行属地管理,并且根据灾害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各个环节,参照各职能部门的功能实行分阶段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各职能部门、各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二是“救火式”群众运动。一旦某一城市发生危机,政府、军队、民众就会立即被动员起来,在短期内迅速组织强大的资源应付,效果也确实十分显著。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强政府特点。

我国目前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危机管理观念需要更新。许多城市长期以来对危机管理存在重救轻防观念,以致在减灾物质和人力资源投入上出现不协调局面。(2)危机管理模式与急剧扩张的城市规模不相适应。部门间责权关系的不对称,导致各种危机管理部门之间的“界面关系”模糊,一旦面对多灾齐发的复杂局面,整个危机管理系统结构的弹性不足缺陷便立即暴露出来。(3)危机管理模式与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的隐患不断增多,很容易出现连锁反应,构成严重威胁。(4)危机管理模式与城市危机发生特点不相适应。危机具有群发性特点,城市中自然环境受到的人为干预比一般地区更为强烈,原来按单灾种设置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与危机的这种发生特点是不相适应的。(5)危机管理的整体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城市的减灾资源呈分散状态,各灾种管理职能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凝滞。二是减灾的信息整合程度较低,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困难。三是减灾队伍结构还不合理,专业化救援力量尚显不足。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危机管理的高效化。

三、实现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的转换

城市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可以图示如下:

城市危机管理委员会为全市危机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责是进行全市危机的战略管理;进行相关立法、经费筹措等全局性工作;特大、特殊灾害事故发生时,启动应急指挥中心,开展迅速有效的组织、指挥工作。设立“城市危机管理委员会”这一独立机构,能将原有减灾工作的测、报、防、抗、救、援六个环节全部涵盖进去,而将原有各个机构置于城市危机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分别改为相应的专业委员会(如公共卫生安全委员会、防火安全委员会、环境安全委员会等),既能更好地体现一元化领导,又能继续利用以前长期按单灾种设置危机管理机构所形成的专业优势和系统协作基础,而且行政领导责任和专业救灾责任都很明确。可以真正做到集中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有效开展危机救灾工作。

危机管理办公室是城市危机管理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主要负责该委员会的日常事务,沟通各专门委员会间的联系,它实行小机构大网络的工作状态。特别危机应急指挥中心是一个非常设机构,直属于市危机管理委员会,在特大、特殊灾害来临时实施指挥功能。特别危机应急指挥中心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危机管理办公室。

城市危机管理委员会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危机预防部主要负责全市减灾规划、减灾宣传、教育与训练、重点防护对象和重点致灾源的监测等工作。减灾信息部主要是对全市灾害信息、减灾资源信息以及灾害研究专家的信息进行管理。救灾指挥部主要负责一般灾害的应急管理,指挥协调各专门委员会的救灾工作。数据分析评估部是城市危机管理委员会的研究机构,它主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评估,进行减灾战略战术研究以及减灾技术研究,同时对全市各专业部门的减灾课题的研究及成果的推广应用进行指导和协调。心理辅导部是由心理学专家对亲历危机的公众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合理的渠道、方式予以排遣,对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心理疾病予以矫正和预防。专家委员会由全市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关专业的权威组成,由市危机管理委员会聘任,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四、构建城市危机管理的新机制

(一) 建立健全我国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

借鉴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一个健全系统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包含:立法机构依据《宪法》或《基本法》制定的《紧急状态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由立法机构授权政府颁布的有关紧急状态的法规规章。在紧急状态下,为了保卫国家及公民的安全,维持基本物资供应,保护基础服务设施,政府可以制定适用于紧急状态的法规。紧急状态法规可临时改变任何法律、使其暂时失效或增设附加条件,也可强行增加征税或征收必需的费用。但紧急状态法规及其手段、权力的运用只能在紧急状态授权的范围内进行,不可妨碍合法的行动、规定非法的处罚措施或侵犯人权。

我国虽有《防洪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消防法》、《气象法》等单体法律,但一方面现代城市危机无论就种类还是频率都是无法预料的,单体法无法涵盖新危机;另一方面单体法的封闭性特点使其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操作性大打折扣。因此,当务之急是我国应当及早出台紧急状态方面的综合性法律,以便全面应对各类危机,切实规范危机状态下的行政权力,维护国家安全及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 建立高效有力的城市危机管理中枢指挥系统

危机的中枢指挥系统是整个危机管理机制的灵魂。危机反应机制要求政府建立一个高效的常设部门,具有和防疫、环保、防洪防旱、灾害处理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快速沟通、协调和共同运作的能力。这种指挥系统一般包括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

(三)形成严格高效的城市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城市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全面提升危机管理的能力,必须打破现有的面向单灾种、资源分散、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逐渐改变或替代当前面临危机临时成立领导小组的应对模式,尽快构建以统一机构为中心,并形成调度统一、联动协调、信息共享的城市综合危机管理新机制,同时,研制实用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配合和支持新机制的有效运作。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危机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危机处置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监测手段、预测预报的准确度都有待增强和提高。对于能够比较准确预测预报的自然灾害,预防环节带来的效益很大。而在人为灾害的减灾工作中,预防就更为重要。像火灾、交通事故、化学事故等,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途径使其发生频率大大降低,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完全避免。对于不可避免的那部分,由于对这些人为灾害的危害十分清楚,也完全可以通过周密的准备工作在救援过程中将其危害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所以,灾害的预防在整个危机管理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而言,在我国应当建立城市危机管理的四级、三层次预警体系。要把突发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公共危机事件纳入城市政府危机管理预警体系,并根据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紧急程度、危害大小、涉及范围、人员及财产损失情况,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预案,分别以通用的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城市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预警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市政府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二层次为突发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4个应急分预案;第三层次为针对该城市多发或频发的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若干个子预案和保障预案。

(五)构建城市危机管理的社会整体联动机制

有效的危机管理联动机制可以把个体的力量转化为整体的力量,从而发挥出整体的最大优势。在构建城市危机管理的社会整体联动机制活动中,应当做到:

1.努力培育发达的城市应急文化。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提高市民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体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可以大大减少危机事件爆发的可能性,尤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灾害和技术事故爆发的频率。

2.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城市危机救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非政府组织的中性特点,它既是公民社会的自治组织,又与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与企业保持着广泛联系,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危机处理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非常突出。政府通过非政府组织能够更好地贯彻其政策,企业也更愿意通过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救治;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还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通道,在现代国际社会里,非政府组织已经成长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有相当一部分组织甚至具有超主权国家的权力。与这些组织的合作有利于调动国际力量解决危机问题。

3.积极调动社区组织在城市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社区自治组织是城市公共治理系统的末梢。社区自治组织的健全发展,以及它在危机管理全过程中功能的发挥,将直接延伸和扩展着城市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我们应该借鉴现代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功能,开展社区睦邻组织运动、邻里守望活动,组建社区危机反应团队、辅助警察和社区志愿者等,为城市危机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 2007-08-21 责任编辑: 垠 喜)

上一篇:现代酒店需求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线损问题供电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