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例分析试题范文

2023-09-23

外科病例分析试题范文第1篇

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是我国政府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各高校中学生肺结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日有报道浙江某高校16位学生感染肺结核病。根据卫生部、教育部办公厅文件“关于印发《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0]133号,为了做好我院肺结核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要求各班若发现有患肺结核病的学生或老师,请及时报告本系学工办,由学工办再报告给校医务室(电话:88341120,88342820),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附:结核病的核心知识

1. 肺结核是一种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2. 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

3. 得了结核病,应当到县(区)级结防机构(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4. 在县(区)级结防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

5. 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6. 咳嗽、打喷嚏掩口鼻;

7. 不随地吐痰;

8. 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9. 养成开窗通风习惯;

10.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外语系学工办

外科病例分析试题范文第2篇

1.诊断:病例分析是把整个病例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归纳成一个知识点(即诊断)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病史采集难度稍大些,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1)注意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中提供的每个线索。

(2)要先定大方向再定性。

(3)要先抓住特征性症状或体征,再参照其他线索。

(4)要逐一排除各个需要鉴别的疾病。

内科各个系统中的疾病相对较多,不是很容易判断出来。但外科和妇产科病种少,一旦抽到,可立刻断定是什么疾病。需要强调的是:诊断一定要写全,主次有序。如慢支的病例诊断要写:①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②阻塞性肺气肿;③肺源性心脏病;④心功能Ⅱ级。

2.诊断依据:一定要用病史及辅助检查中给的资料,按诊断的顺序对应列出。

3.鉴别诊断:要围绕病变的部位及特征写出几种疾病,一般有

三、四种,如果真是不了解,那就将相近的疾病多写几种。但是考生往往容易在此项失分,原因是脑子里没有系统的概念和思维方法。如有黑便症状则需要把引起黑便的常见疾病一一鉴别:肝硬化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糜烂性胃炎的鉴别等等。

4.进一步检查:这一部分容易漏项失分。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要排除有无合并甲亢性心脏病,则需要进一步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高血压可能出现肾损害,则需要查肌酐和尿素氮;胃癌:进一步做CT(看是否肝、腹腔转移),拍胸片(有无肺转移)。再比如心绞痛: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监测血清心肌酶;糖尿病需要动态监测血糖的变化;消化道出血需要动态观察血红蛋白的变化和尿素的变化。

外科病例分析试题范文第3篇

1、根据病情决定参加人的范围,可以由本科室、有关科室或院内进行病例讨论。

2、涉及多科室参加的讨论,会前通知有关人员,约定时间、地点,按时参加,由主治医师准备病历和有关材料。

3、由科主任或医务部派人主持,科室各级医师(包括本科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均应参加。经治医师报告病历,上级医师补充发言,明确讨论要解决的问题。讨论应将中医药内容作为重点之一。

4、经治医师在《疑难病例讨论本》中做好每位专家的讨论记录,主持者根据讨论的意见,对于诊断、治疗方针和必要的检查,作概括总结,记录材料经过整理,归于病历内。

5、各级医师认真执行讨论会诊意见。

(二)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是外科系统对即将接受

治疗病例的一种会诊形式,执行术前讨论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医疗质量,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手术安全。通过对某个病例的诊断分析、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式、术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或术式的改变、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讨论,实现个性化治疗。同时,通过讨论可以完善病历内容,积累疑难复杂病例的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1、术前讨论的形式

所有在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要经过术前讨论。术前讨论分医疗组内讨论、全科术前讨论、院内术前讨论。

(1)医疗组内术前讨论是指患者病情稳定、手术难度不大的

一、二级手术,由医疗组长主持,医疗组内所有医师参加术前讨论,并将术前讨论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载。

(2)全科术前讨论是指由医疗组长提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或主任委派的主任医师主持。病例选择:

a、三级以上手术必须经全科讨论;

b、

一、二级手术,但病情较复杂,预计术后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手术; c、属于本科室开展的新型手术项目,或开展较少,预后难以确定的手术; d、为确定病变性质的探查手术或术中可能改变术式的手术; e、患者一般状态差,或涉及多个脏器疾病的手术; f、确定需要外请专家的手术;

g、属于本科室少见病种或罕见病种的手术; h、有教学、科研意义的手术;

i、部分特殊患者,因社会需要提请术前讨论的手术。

(3)院内术前讨论是指需2个或2个以上学科共同参与完成手术治疗的病例,由医务部主持,召集相关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进行术前会诊,确定手术方案。

2、术前讨论完成的时限

(1)组内和全科的术前讨论至少应于患者手术前1天完成,具体时间由医疗组、科室自定,一般多在晨会后进行。

(2)多科室术前讨论一般应于术前2天进行。

3、术前讨论程序 (1)组内术前讨论

a、经治医师准备术前讨论资料,包括完善病历,将病程记录完成到会诊当日、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单已置于病历中。

b、经治医师汇报病例,简略报告主诉、病史、主要体征、辅助检查、组内诊断、拟采用麻醉方法和术式名称。

c、主治医师提出手术方案,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置措施。 d、带组教授(医疗组长)总结归纳,确定完整的手术方案。 e、经治医师将术前会诊内容详细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2)全科术前讨论

a、参加人员:科内所有医师,特殊病例请麻醉科医师参加;必要时请医务部或主管医疗副院长参加。

b、经治医师准备资料、汇报病历,做到准确、简练,需要查体的需提前通知患方,手法需轻柔、准确,步骤清晰、明了,准备必要的检诊工具,可采取多媒体形式,也可以口头汇报。

c、主治医师、带组教授指出本例手术的难点所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d、讨论内容包括:进一步明确诊断、手术适应症、术式、麻醉方法、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术后注意事项等,同时交流类似手术的经验。会诊意见由主治医师记录和整理,经上级医师审阅后同意,记于术前小结和病程记录内。

e、其他组医师发表意见,至少2个副教授以上人员发言。

f、主任或主任委派的主持人总结发言,提出针对会诊病例的个性化手术方案。 g、主治医师将讨论内容整理好,请上级医师审阅后准确详实记于病程记录及“术前小结”中。同时,将科内讨论情况简要记录于《术前讨论记录本》中。

h、经科内术前讨论后,如果同意实施手术,科主任在“术前小结”的审批经过栏目中签字,科室共同承担手术风险;如果科内讨论不同意手术,科主任不在术前小结审批经过中签字,而医疗组实施手术,出现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科室不承担风险,医疗组承担风险。科主任因故不能参加术前会诊时,由科主任指定的教授代理主持并签字。

i、夜间、节假日急诊患者需要手术时,由当班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持紧急术前讨论,明确手术目的、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的应对措施,必要时请医疗组长或科主任参加手术。

(3)院内术前讨论

a、多科室术前讨论是院内会‰诊的一种形式,主治科室提前3天向医务部递交书面的院内会诊申请单,医务部通知相关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参加术前讨论。

b、参加人员:提请讨论的科室主任主持,患者所在医疗组的所有医师、护士长、相关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以上麻醉师。提请科室的其他医疗组医师可以参加讨论。

c、经治医师汇报病例,主治医师补充,带组教授提出目前诊治上的难点和诊疗意见,相关科室医师就本学科情况发表意见,应明确手术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措施,以及手术后在本学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相关解决方法。参与人员应基本取得一致意见。主治医师将各学科意见记载于病程记录中,请上级医师审阅,签字。同时,将会诊情况简要记录于《术前讨论记录本》中。

d、急诊手术涉及多个科室时,由首诊科室请相关科室会诊,必要时请示总值班或医务部予以协调。

4、患者病情交代问题

(1)手术前讨论结束之后,应由本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向家属交代病情。 (2)交代病情需详细、准确、全面、真实,用词得当,将手术讨论的基本问题、相关风险、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解决方案向家属交代,取得家属的理解。

(3)如家属对术前讨论有异议或有其他要求,需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及时沟通解决。

(4)术前讨论交代之后,如有需要,将交代问题落实纸面,并需取得家属对病情知情的签字。

(三)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讨论时限

(1)一般情况下,患者死亡1周内进行;特殊情况(医疗纠纷、猝死病例)应及时讨论,形成初步意见,同时动员家属做尸检,凡同意尸检的家属必须在尸检志愿书签字,然后保留于病历中。尸检病例,应在收到尸检报告后一周内进行讨论。

(2)凡死亡病例,医师均应询问死亡患者的家属是否同意尸检,如不同意尸检,死者亲属应在病历首页“是否同意尸检”栏内进行签字。

2、参加人员

(1)一般死亡病例,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务部派人参加; (2)疑难病例或有纠纷病例,由科主任主持,科室所有医师和有关的医技、护理人员参加,特殊情况请医务部派人参加。

3、讨论内容

讨论死亡原因、病理报告、死亡诊断和治疗抢救是否适当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4、讨论程序

(1)经治医师汇报病例,包括:入院情况、诊断及治疗方案、病情的演变、抢 救经过等。

(2)主治医师、医疗组长补充入院后的诊治情况,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3)其它医师发表对死亡病例的分析意见。 (4)科主任对讨论意见进行总结。

5、讨论内容简要记载于《死亡病例讨论本》中,详细内容经主治医师整理后,以“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的形式置于病历中,带组主治医师、医疗组长或科主任及时审

外科病例分析试题范文第4篇

患者,女,17岁,体重49kg,2011年3月因双下肢乏力,在我院诊断为“脊索瘤”,予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双下肢乏力好转。6月前患者出现四肢活动障碍,行走困难,饮水呛咳,症状逐渐加重,于我院行头部MRI示“脊索瘤术后改变、肿瘤复发,右顶异常强化;静脉畸形可能性大。轻度脑积水,双侧乳头炎”,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7月8日收入院。入院诊断:脊索瘤(颅底);脑积水;双侧乳突炎。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2015年7月21日患者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转入ICU病房进一步监护。给予呼吸机A/C模式辅助通气,并积极给予补液、降颅内压、扩管、抗感染、抑酸、保肝等治疗。 二.抗感染治疗经过

患者转入ICU第一天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临床经验性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2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2日至第8日,多次痰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但患者血象、体温及PCT均不高,故考虑细菌定植。转入ICU第9日,患者血常规回报WBC 12.29×109/L,GR 72.94%,体温最高达38.2℃,体温、血象均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考虑为肺部感染;患者为颅脑术后,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故结合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故将注射用头孢他啶调整为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0.5g Q6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上述指标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美罗培南 1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故在维持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的基础上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转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故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2g Q8h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5g Q8h继续抗感染治疗。患者入ICU第25日,体温、血象正常,感染情况基本控制,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于今日转出ICU于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三.分析讨论

1. 初始阶段抗感染治疗

患者术后转入ICU监护。根据我院流行病学示:我院ICU的术后患者常见感染为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为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1]。根据施毅等人对相关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治指南解读》得出在起始经验性治疗的原则上,所有指南的意见一致,即推荐在24h内给予充分的起始治疗,对于无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患者,指南推荐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药治疗[2] 。注射用头孢他啶对广谱的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效,患者虽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故经验性选用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 2. 中期阶段抗感染治疗

入ICU第9日,患者血象、体温均偏高,呼吸道痰液分泌增加,考虑为肺部感染,也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阳性,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根据相关专家共识提出,目前用于治疗医院获得性MASA肺炎,推荐静脉应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治疗。替考拉宁蛋白结合率非常高,达90%以上,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半衰期较长,首剂需要给予负荷剂量才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利奈唑胺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尤其对危重症患者,其肺组织浓度高,且具有较好的血脑屏障穿透力,但与其他两种药物相比费用比较昂贵。万古霉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且血药浓度能够达到抑菌深度;虽然万古霉素的肾毒性较大,但随着纯度越来越高,肾毒性的发生率也较低;因此该共识推荐万古霉素依然是治疗MRSA感染的一线药物,成人剂量为1g,Q12h,静脉用药,要求谷浓度达到15-20mg/L(AUC/MIC≥400) [3-4];为快速达到血药浓度也可少量多次给药,如500mg,Q6h。故临床药师建议选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500mg Q6h或1g Q12h抗MRSA感染治疗。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物理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铜绿假单孢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具有抗铜绿假单孢菌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噻肟单酰胺菌素类。根据药敏结果回报,结合左氧氟沙星的药品说明书中规定因其可以引起某些种属动物的幼体发生关节病变和骨/软骨病变,故禁用于小于18岁的患者。根据2015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推荐[5],相对于美罗培南而言,亚胺培南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严重,易导致颅脑术后患者的癫痫发生。且美罗培南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下呼吸感染的常用剂量该共识推荐为1g,Q6-8h[6]。故结合上述资料临床药师建议首选注射用美较培南1g,Q8h,静脉用药抗感染治疗。 3.3 后期阶段抗感染治疗

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考虑存在肺部及颅内感染,故在完善病原学及胸片等检查的基础上,为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临床药师建议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维持不变。至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临床药师建议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2g Q8h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 4.5g Q8h继续抗感染治疗。哌拉西林虽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易被细菌β-内酰胺酶分解,因此目前临床常用的为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该复合制剂的抗菌谱较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在青霉素类中最强,敏感度达68.4%,一般推荐剂量为4.5g,Q8-6h,静脉用药抗感染治疗[5]。患者入ICU第25日,体温、血象正常,感染情况基本控制,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于今日转出ICU于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4.总结体会

本例患者因术后颅颈稳定性差,精神弱转入ICU,感染情况复杂多变,所用抗感染药物种类较多。结合2014年我院流行病学示我院ICU的主要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因此首先经验性给予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结合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回报,调整为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这也是2005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提出的优化抗菌治疗概念中的一种即阶梯治疗策略[6]。在给予常规剂量患者感染情况仍未有所改善的情况下,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可适当加大药物剂量或频率,密切观察后续疗效。病情出现好转,说明选择的抗菌药物合适,同时结合微生物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降级换用相对窄谱的抗菌方案,进一步巩固治疗,以减少耐药菌产生的可能,并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比。总之,危重症患者感染问题的处理是目前一项严峻挑战,而“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是一个整体治疗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应当是统一且有机联系的,也是目前临床上提高重症感染患者生存率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5.参考文献

外科病例分析试题范文第5篇

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从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以下病例,指出用药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发生的不良反应提出处理意见。 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6岁,农民,因“心慌气短、腹胀、乏力、下肢浮肿3月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呈慢性病容,体温36.7℃,端坐呼吸,颈静脉明显怒张,心率齐,101次/分钟,两下肺有细小湿性啰音,肝于肋下二指可触及;双下肢有中—重度凹陷性水肿。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胸片可见肺有轻度淤血,心脏扩大;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因患者经济困难,拒绝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入院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地高辛0.25mg口服,每日2次;青霉素160万u+庆大霉素16万u肌注,每日1次;氢氯噻嗪25mg+螺内酯25mg口服,每日2次;治疗1日后,因利尿效果不明显,加

病例2 患者杨某,男性,72岁,退休干部,因“咳嗽气喘反复发作二十余年,加重伴发热3天”入院。患者有50年吸烟史、20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史和10多年的“胃溃疡”史,长期使用“消炎药”、“平喘药”等治疗。查体:体温38.8℃,咳白色粘痰,两肺有干性啰音,心率齐,78次/分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片示肺透明度增加、纹理增多,心脏狭长;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肺功能检查示以阻塞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轻度低氧血症。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感染”。治疗:凯舒特(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克静脉滴注,每日1次;强的松龙10mg口服,每日2次;班布特罗10mg口服,每日1次;氨茶碱0.5mg口服,每日2次;必可酮雾化剂每日3-4次吸入。入院治疗2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查体发现两肺仍有干性啰音。上级医师指示每日加用氨茶碱1克、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接受新治疗方案后患者感觉有严重的胸闷、腹胀,被迫停用所有的氨茶碱。一周后患者感觉上腹疼痛明显,胃镜检查见食道、胃底、十二指肠球部均有活动性溃疡。

外科病例分析试题范文第6篇

4、209和485。结论CoxA16和EV71为广州地区2010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EV71占多数,0~4岁儿童是感染的主要人群。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 , 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ckievirus A16,CA16)。2010年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手足口病病例粪便标本1271份,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标本为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共计1271份。标本均由医院或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

1.2 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粪便用生理盐水混悬、浸泡,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

1.2.2RNA的提取经前处理的样本,使用QIAGEN® Viral RNA试剂盒提取RNA。

1.2.3荧光定量PCR反应首先使用广州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总肠道病毒(pan EV)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将总肠道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的标本,使用硕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手足口EV71型/CoxA16型病毒RNA双重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分型检测。

2. 结果

2.1荧光定量PCR结果在检测的共1271份标本中,有778份标本肠道病毒阳性,总阳性率61.32%。

2.2 病原体分类在778份总肠道病毒阳性的标本中,CoxA16阳性232份,阳性率29.82%;EV71阳性546份,阳性率70.18%。

2.3 病例时间分布 2010年广州地区,病例标本送样集中于4~7月和10月,总肠道病毒、CoxA16和EV71检出的阳性数在4~7月为高峰期。

请将表横竖栏对调。

表1广州市2010年手足口病例数各自然月分布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样品总数 41 1 43 229 261 305 143 31 80 603 45 37

总肠道病毒阳性数 13 0 23 176 152 188 114 13 41 28 17 13

CoxA16阳性数 4 0 7 69 36 31 37 1 16 18 8 5

EV71阳性数 9 0 16 107 116 157 77 12 25 10 9 8

2.4 患者年龄分布在送检标本的患者中,最小年龄为3个月,最大为58岁,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4岁,标本数为1099份,占标本总数的86.47%。总肠道病毒、CoxA16和EV71阳性数均以1~4岁最多,其他年龄阶段较少,见表2。

将表2横竖栏对调

表2阳性标本在各年龄阶段的分布

年龄/岁 0~4 5~14 >14

总肠道病毒阳性数 694 51 6

CoxA16阳性数 209 20 2

EV71阳性数 485 30

4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较温和的出疹性疾病,主要感染0~3 岁的儿童。引起该病散发及暴发或流行的2大主要病原是EV71和CA16。我国自1980 年开始有HFMD 的报道。1985年以前,CA16是该病的唯一病原,但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EV71 在HFMD的病原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⑴。根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10年度,广州地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病例35339例,居丙类传染病发病数第1位;其中报告53例重症病例和3例死亡病例;2010年报告病例数较2009年同期的14066例上升151.24%。手足口病已经成为广州地区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出现症状前数天其血液、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存在病毒,因而在潜伏期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⑵。对2010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例的送检标本进行分析,总肠道病毒阳性率为61.32%,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8年检出的总肠道病毒9.63%的阳性率⑶大大增高,可能与2008年期间,安徽阜阳发生HFMD后,特别是5月2日卫生部将HFMD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后,家长的就诊意识和医务人员的诊断意识提高,使得HFMD的病例数和标本数骤增,大部分病例虽然具有部分HFMD的临床特征,却并非由肠道病毒引起⑷,造成了2008年阳性率偏低有关。

根据2010年检测结果显示,引起广州地区手足口病散发及暴发或流行的2大主要病原仍是EV71和CA16。EV71的阳性数高于CoxA16的阳性数,是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也与广州周边地区的发病相类似⑸。

从发病时间来看,手足口病样品检测的高峰都处于4~7月间,另外,在10月左右会有一个小高峰。这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季节性为夏秋2季相吻合,检测送样的高峰与发病的高峰吻合。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流行高峰⑹⑺。

上一篇:物流部工作流程图范文下一篇:廉洁风险点防控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