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节能能源;回归自然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在欧洲人把建筑节能提高到低能耗、零能耗、零排放的水平的同时,以加拿大、美国等北美洲国家结合本地社会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的情况,推出“绿色建筑”的概念。

2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并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①节约能源;②节约资源;③回归自然。

3 绿色建筑的理念发展

有学者曾提出,绿色建筑的基本思想,并不是全新的价值观念。一些朴素的绿色建筑观念贯穿着整个建筑发展史。20世纪中期,在全球环境危机中受绿色运动的影响和推动,许多学者以现代生态与环境的观念重新审视以前对建筑的认识,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解,绿色建筑的思想和观念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20世纪60年代初鲍罗•索勒里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概念。1969年美国学者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论证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了“适应”自然的原则。对绿色建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9年英国建筑师戴维•皮尔森提出住宅建筑中要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使用无毒、无污染、可再生的建材和产品,防止污染空气、水、土壤,公众参与设计,利用自然方法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气候等。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提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六项原则: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能源和材料循环使用、尊重用户、尊重基地环境、整体的设计观。1993年美国出版了《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一书。书中提出了尊重基地生态系统和文化脉络,结合功能需要采用简单的适用技术,针对当地气候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可能使用可更新的地方建筑材料等九项“可持续建筑设计原则”。1993年6月国际建协通过“芝加哥宣言”,宣言中提出:保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资源消耗最小化;降低大气、土壤和水的污染;使建筑物卫生、安全、舒适;提高环境意识五项原则。至今,国际建筑界对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还在不断地深化,绿色建筑的思想观念还在不断地发展。

4 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不同,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的关系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具体谈谈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1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与环保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

4.2 技术与形式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需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

5 绿色建筑的状况及发展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因此,它将会产生极大的发展空间。

绿色生态建筑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未来的建筑应该是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人文生活环境的生态建筑,它的发展需要生态规划作为指导各类规划设计的核心依据,需要科学的将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协调共生机制,需要有关部门能推出更好的支持节能设计的相关政策,更需要各专业人才的共同探讨。对于建筑师而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将十分重要,坚持绿色建筑设计,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进行综合设计,不再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创造绿色建筑,从而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尤德森.绿色建筑集成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设计规模及要求:

1、建筑立意:要求以中国传经文化作为构思原点,可取中国文字、诗歌、绘画、音乐或建筑空间等任何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事物作为建筑母题或原形,使之融于建筑形态中,并在建筑说明中阐述。

2、建筑平面布局:满足政府办公建筑要求,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快捷,突出院落空间,五个部分之间相对独立,便于管理,同时又要便于联系,互通有无。

3、建筑造型:因基地东侧部分保留清代民居,为与整体城市景观协调,要求建筑立面造型突出中国传统建筑意向,通过对传统建筑中意向的把握,在现代设计中引入和表现传统文化理念,从而找到现代与传统的对话方式。

4、景观设计:不但要注重建筑本身的景观均好性,而且要延续城市景观轴,利用景观序列空间形成导向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不仅要充分利用基地内的自然山水景观,而且要求至少设计一处市民休闲广场。

总建筑面积:<6000m2

设计说明:

本课程设计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当代城市表达》的一次作业。要求通过对传统建筑意象的把握,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展现湖南传统建筑在当代城市尺度下的新风貌。

基地位于湖南省会长沙的长株潭交汇处,在炎帝神农文化的历史熏陶下,基于一种泛珠三角的大城市尺度,东邻清代民居遗址,西邻现代体育中心,南倚连绵群山,北处自然水体,本设计成为自然与人文,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结合山形水势,在建筑与城市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自然山水间再现外街、庭、院等传统建筑空间,表达出一种可读、可忆的新中式办公建筑风采,体现潇湘神韵。

(指导老师:罗明 蒋涤非 石磊 佘果辉)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90后一代逐步成长进入大学阶段,当代高校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与之前发生了悄然变化,信息接收的多元化使得年轻一代的学子们思维更加活跃,想法更加大胆,生活更加追求个性,这一特点也反映在了每天必不可少的餐饮活动之中。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曾经单纯的食堂供餐模式已远不能满足想法多元化的90后学子的需求,高校餐饮业正在以各式各样的新鲜模式破壳而出。然而,市场的需求、竞争的激烈、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限制等,也使得当代部分高校餐饮空间呈现出脏乱差的不良局面。如何通过合理的餐饮空间设计,来均衡各方需求,为高校学子们提供更加便利、更加卫生、更加优质的餐饮服务呢,这是我们作为室内设计者需要进行的设计思考。

关键词:高校餐饮空间;空间吸引力;餐饮卫生环境;多元化设计

1 当代高校餐饮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当代高校餐饮空间形式众多,餐饮类型丰富多彩,学生们的用餐需求远不是单纯的食堂供餐所能满足的。高校餐饮空间分布于校园内外,校内部分主要集中在食堂以及校内商业街,校外部分则视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而决定,通常分为大型商业广场、集中式居民区底商、以及棚户摊位等几大类。从就餐环境来看,校内食堂往往是最干净整洁的,但由于食堂的特殊结构,千篇一律的窗口式售卖使得各种餐饮类型各自特点不突出,仅能凭借学生餐食喜好来赢得更多消费人数,通过空间设计来辅助提高餐饮空间吸引力从而取得更多经营收益的效果似乎是谈不上。而校內商业街和校外商业广场在空间呈现方面就要灵活很多,餐饮空间设计更具特色,尤其是甜品店、水吧、特色餐饮一类的空间,在色彩选择、材料使用、空间布置、软装搭配方面都更加重视,通过室内设计来增加空间吸引力,赢得更多的喜爱新鲜事物、追求精神享受的青年学生光顾。最不注重环境的要属集中式居民区底商和棚户摊位了,此类餐饮空间的售卖内容往往以简易的快销食品为主,低成本高销量是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注重餐饮环境的卫生整洁性,对于大多数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他们也许只考虑到了食品的味道而未考虑过卫生条件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在这之中有很多摊贩都是占道违章经营,因此现在很多高校与城管部门都进行了规范校外餐饮摊点的行动,但脏乱差的用餐环境依然在高校附近存在,严重的危害着学生们的身体健康。

2 高校餐饮空间的设计需求

2.1 当代高校学生的餐饮需求

物质生活并不匮乏的今天,人们对于饮食有着更多的要求,即便是在象牙塔内辛苦求学的莘莘学子也是如此,而越是餐饮条件不佳的学校,学生就越是渴望有更多的优质餐饮空间加入。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一日三餐只是他们的基本需求,除此以外,零食需求、休闲娱乐、节日聚餐、集体活动等都需要有更多不同类型的餐饮空间为之提供服务。从用餐习惯上来看,在校大学生除了去到餐饮空间内用餐以外,也时常将餐食带回寝室食用,或者直接电话订购外卖,因此在部分高校餐饮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到店用餐的各项需求以外,还要适当的考虑外卖窗口的设计。

2.2 从餐饮空间经营者的角度来看餐饮空间的设计需求

高校餐饮空间往往是集中分布,一到下课时间大量的学生纷至沓来,各家店铺之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从餐饮空间经营者的角度来看,除了餐食自身的优势外,用餐环境的设计能否吸引住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餐饮空间与大众餐饮空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目标消费人群的消费水平不一样,高校餐饮空间的整体消费水平较低,因此经营者往往不会在餐饮空间店面设计装修上大量投入,因此需要在对餐饮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合理的选择装饰材料,形态设计上既要有特点又不能过于繁复,以此来进行装修成本控制。

3 高校餐饮空间的设计方法研究

3.1 功能设计研究——多元性与合理性

针对高校餐饮环境以及高校学生的用餐习惯,高校餐饮空间在其功能设计上应有自己的特点。高校餐饮空间经营模式应该多元化,随之配套的各项功能设计也应合理,适合于当代高校学生的餐饮经营模式主要为店内用餐、外带和外卖三种形式,因此在功能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上三种形式的兼容性,保证外带与店内用餐人员不拥堵冲突。高校学生用餐时间相对固定,人流量最大的时间段集中在中午及下午下课时段,此时容易造成餐饮空间中人流量过大,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流的排队空间、点餐买单方式的便捷性、送餐取餐动线的宽松合理等问题。在部分高校,由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距离较远,因此针对整个餐饮空间外部环境而言,还应考虑到学生停放自行车等辅助功能的设计。

3.2 视觉环境研究——以视觉吸引来带动消费

视觉是人体的重要感官之一,视觉感受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与判断,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视觉环境尤为重要,干净整洁的内部空间可以让人感到放松舒适,合理的色彩搭配会激发人的食欲,富有个性的视觉造型会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增加整体空间的吸引力。影响视觉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室内空间造型、室内光环境和室内色彩环境等,暖色光线和暖色系色彩会有助于人产生食欲,但水吧、甜品店、咖啡厅等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餐饮空间则在用色用光上面可以大胆搭配,突出空间个性,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审美需求。

3.3. 餐饮卫生环境设计思考

餐饮空间与其他商业空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卫生条件要求严格,在进行餐饮空间设计时要尤其注意卫生问题的解决。在空间布局上做到操作区与收银服务用餐区域的分离,对于凉菜、熟食等食物的制作存放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生熟食存放及操作空间应该分开。在空间动线分布上,应将出餐通道与回餐通道分开设置,保证食物的干净卫生。

4 结语

当代高校餐饮空间的设计应该从功能到形式上都符合高校实际情况,设计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以及用餐习惯,做出符合高校商业环境的餐饮空间设计,以多元化的、合理的设计来改善高校师生的餐饮环境,促进餐饮 空间的经营发展,同时也为校园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谦.高校餐饮空间多元性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 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 孔凤辰.高校餐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已不能仅仅限于方便舒适,更多地要表现出设计的美感,这与设计行业中的美学原则是不可分割的,而美学原则的表现基础无外乎是点线面。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美学原则;点线面

现如今城市用地紧张,可供人们休息和休闲的户外空间越来越少,所以公共景观在设计中都要求更加“精致”,不仅仅是园林建筑、小品、植物或铺装要求精致,整个园林景观的规划,包括平面与立面的设计,以及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都要讲求美观。要美观就要遵从于设计行业中的美学原则,而基础则是点线面。

1 点要素

生活中的点,在人们的意识中大致都是一些符号或者抽象元素。在几何学中,点只有位置,并无形状、大小、方向等特征。而在设计学中点的形态是具体的,是有形状、大小、色彩甚至是肌理的,只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内体积相对较小的物体。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任何一个景观小品或者单体植物甚至一个小广场(如图1),对于整个园林来说都是一个点;对于一条园路或者铺装来说,任何一块砖都是一个点(如图2);对于护坡来说,任何一个石材都是一个点(如图3)。

点在景观设计中不是绝对存在的,是相对的,不同的参照物体现出点的感觉又很不同(如图4)。该旱溪由大小不一的石材铺成,相对于草坪的整体来说,旱溪显得很有灵动性,小石块构成旱溪的主体,大石块则表现了体块的体量感,同时给旱溪增添了稳重的气息。

2 线要素

线在景观设计中按构成状态分实线与虚线,实线为实体存在的现状物,有长度、有宽度及深度,虚线为点的方向性运动所形成的不连续现状物,如汀步。在很多设计中,虚线比实线来得更加灵活、透气;按照长度来分,则有长线型与短线型区分,长线给人无限拉伸的感觉,短线则会更加利落,跳动的感觉。按照表现样式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比较硬朗,曲线相比较会显得柔美、自由。

如图5中的路牙,由各种大小的树桩样式的水泥墩并列形成,且是不规则直线方式的表现,这使得整个路面更加灵活,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感觉,与周围自由种植的灌木也形成呼应。

短直线在景观设计中也常常起到曲线的作用,如图6中座椅及花坛的立面,每块砖皆为不规则切割,表现了直线的利落与硬朗,又因不规则的拼贴,在某种程度中又有曲线的感觉。

3 面要素

面在园林景观中处处可见,如常见的广场,外轮廓线各式各样,有直线形,也有曲线形,在很多时候都会结合地形和植被设计成不规则图形,不同铺装方式表现的广场用途和感觉也是不同的。如大面积石材铺装的广场在视觉上会增加扩张感,人们会比较放心在该类广场上活动和休息;小面积石材铺装的硬地会给人很强的流动感,很多都铺装在景观或广场的出入口;再有更小的石材,如鹅卵石,由于其铺装后的表面凹凸不平,给人很强的不稳定感,所以该类石材铺装面积不能过大,否则将会影响整个广场的设计感,同时会破坏广场的平面感。

园林景观中的面要素也有所谓的虚面,即由很多点或很多线密集排列所形成的,该类型的面要素会更加透气、通透。如图7所示,该景观墙有纵向的竖线条排列表现,比实体墙要更加通透,而在该景观墙的表现上还有材质的区分,其表現方式为粗木材——细金属丝——粗木材——细金属丝的交替出现,供人们休憩的座椅安置在粗木材前面,可让坐在座椅上的人感觉背后有很强很稳的依靠感。而细金属丝排列形成的虚面,因为遮挡较少,空间将更流通。

点线面在园林景观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如图8,该庭院的铺装主要有两种:一是不规则石板。二是鹅卵石,小面积的石板与点状鹅卵石构成线状的园路,而鹅卵石密度非常高,又形成了石板的一种衬托;在庭院内部还有的石球,零散地“洒落”在草地和硬地上,这种大体积的点状物给庭院增添了不少生气。这就体现了点线面三者之间的连接。

4 结语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点线面等基础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点有灵动性,线有延长性,面有扩张性。点线面三者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T·W·阿多诺(德).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M].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毛艳莉(1985—),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美术学。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摄影技术的诞生和日益成熟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融合,从技术层面的辅助逐渐成为一种视觉设计要素,它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给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当代平面设计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传播媒介、视觉文化的冲击,呈现出与摄影技术结合愈加紧密的趋势,也成为探索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有效结合方式的动力。

关键字:摄影技术 平面设计 结合 应用

平面设计,这个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发展的历史悠久,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的组合布局设计,且其核心都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等,而它的表现方式则最初是通过现代印刷技术达到的。平面设计的起源是从书写、文字的创造时便已经开始了,古代的原始绘画中各种形象符号的创造与布局、编排等都成为日后平面设计的设计要素。在平面设计的发展中,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开创了新的视野,创造了新的感官世界。在这些给平面设计注入新血液的技术中,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发展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一、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的关联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企图利用类似于摄影的化学过程来捕捉形象。从他开始,就有艺术家采用暗箱来绘画。而真正完成现代摄影试验、发明摄影技术的却是在1820年左右,由法国人约瑟夫·尼波斯制作完成。摄影技术的诞生,产生了第一张没有通过人手重新描绘的绘画摄影复制品,开始出现第一张风景摄影作品,它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觉世界。而摄影技术真正开始推动平面设计的发展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摄影技术在印刷技术上的应用。它彻底改变了插图的制作方式并且降低了制作成本,插图图像风格写实而又准确,出现了有别于以往插图的特殊韵味。并逐渐应于于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大大促进了平面设计的传播。

在此之后的平面设计,都与摄影技术有着深刻的羁绊。无论是字体设计、版面编排、插图、海报设计等,这些与图像有关联的平面设计的内容都或多或少与摄影技术有所联系。到20世纪末,电脑技术、数码处理技术、数码摄影的逐步发展,使平面设计的发展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摄影,这个新的传达工具带来的是一场图像的革命,它改变了图像传播的方式,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容。它使记录图像的方式更加便捷,其图像所具有的还原性、真实性、直观性和代入性是之前以绘画为主要方式的图像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它与平面设计中的一些门类开始紧密结合,给平面设计带来了图像的革新、表现手法的变化和风格的转变。在平面设计中,以往被手工绘制图像垄断的时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逐步结束。快捷写实又极具真实性的图像逐渐出现在平面设计当中,视觉传达的速度和准确性也大幅度提高。以至后来平面设计中广告设计的兴起、杂志的发展都离不开摄影技术的推动。

摄影技术丰富了图像传播的方式,推动平面设计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新设计语汇和风格的产生。瑞士设计家赫伯特·玛特是创造性地把摄影技术运用到平面设计中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玛特采用了摄影、版面编排和字体组合的拼贴方式为瑞士国家旅游局设计了一系列旅游海报,成为30年代杰出的商业海报之一。

二、摄影技术的发展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新媒介、新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使平面设计的发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数码时代的到来,使电脑技术被迅速地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并日益取代从前的手工式劳动。原来在摄影、插图、艺术之间明确的职业分野也越来越模糊。传播媒介的转变是当代平面设计不容忽视的问题,电脑、电视、手机等视觉传播媒介成为当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20世纪90年代数码摄影和电脑图像处理系统的诞生,使图片的处理方式和平面设计的设计创作过程被纳入到同一个平台——电脑。数码摄像机脱离了普通照相机使用胶片来记录影像的传统记录介质,利用影像传感器接收图像,并采用多媒体储存卡记录图像信息。快捷、简便、失真小、易于修改和储存的特征,使图形在通过电脑处理时逐渐成为输入—处理—输出的环节;也意味着,通过改变每一个像素点、图像可以重新构造。因此,这种电脑化的摄影不受外在固有影像的限制,可以记录现实,也可以不记录现实。这也使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更加灵活、快速与高效。运用电脑作为辅助工具的平面设计新方式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除此之外,摄影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当代平面设计的内容,商业摄影、广告摄影等因摄影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在当代,摄影从技术的层面逐渐脱离出来,浸入到艺术中,渗入到设计行业里,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也愈来愈多。王受之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对摄影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没有摄影成为平面设计的组成部分,当代平面设计面貌将大相径庭,面目全非。”由此可知,摄影技术运用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摄影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要素,它是平面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摄影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的新探索

(一)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结合的原则

众多的变化使平面设计的发展有了新的面貌,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也随着受众的需求和技术的革新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以何种新型方式进行结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注重功能。无论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呈现的形象和介入的技术手法为何,其设计都应该体现功能第一性。平面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纯粹的审美,它最主要的目的是传达信息。传达必然是有受众的,受众的存在成为平面设计和纯艺术最大的差别。纯艺术可以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宣泄,它不考虑受众的感受,是个人的艺术行为。而平面设计需要面对定量的受众群,需要有针对性地向特定的受众群传达信息,它不仅是设计师个人创意的表达,也是传达有效信息的一种途径。所以,平面设计最初秉承的目的和艺术的目的就有所差别,也就导致它们的不同走向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艺术性并存,在摄影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中时也应注重设计的艺术性。威廉· 莫里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在你家中放一件虽然你认为实用,但是难看的东西”。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具有良好功能的同时,也能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在设计中,应该从功能性和艺术性之间觅得一个平衡点,不断地完善设计。摄影技术融入于平面设计中新的设计表现形式的掌控,也需要合理地把握功能性与艺术性。不一味地追求艺术性而忽视传达的功能,也不只因展现平面设计的功能性而忽视受众对审美的需求,这是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一项不变准则。

辅助性。摄影技术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设计要素或者设计手法,它主要是围绕平面设计的内容进行有效地组合与变化,它不能凌驾于平面设计的主题之上。这也是作为辅助平面设计的摄影技术与纯粹的摄影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在平面设计今后的发展中,摄影技术也将充当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摄影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的新趋势——多元化

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图片的展示,它同时与其他的创作手法进行融合,比如分解、重构、变形、拼贴,或组合等各种手法。它不再是单一形式的组合,它作为平面设计的设计要素为平面设计创作呈现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立体化,是新的技术发展应用于平面设计的必然趋势,也是摄影技术应用在平面设计中的一种演变趋势。在以往,平面设计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海报、杂志、书籍等一系列与印刷紧密相关的方式传达信息。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电脑、手机、网络电视等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为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立体化表现提供了可能。立体三维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为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立体化演变提供了实体化的手段。所以,在摄影技术融入到平面设计的发展过程,必然也会有从二维的设计范围扩充到三维或者多维领域的发展趋势。

动态化。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也将出现从完全静态的设计展示向动态调整的趋势。从以往的传播媒介跳脱到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必然出现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融合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未来的艺术一定是多种媒介的综合,康定斯基的这句话已经慢慢开始印证。平面设计从二维的设计范畴向三维立体化、或者多维立体化内容扩充的倾向,也必然带动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视觉语言从静态迈向动态的发展。在以后的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设计创作中,不仅存在结合摄影技术、具有静态视觉效果的平面设计,立体动态的平面设计也将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 [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 [美]马克·盖特雷恩.与艺术相伴[M].王滢译.上海: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11

[5] 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吴振全.当代摄影与平面设计[J].文艺研究,2010(08)

作者简介:

邓亚乔,西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装置艺术是表达多种主题景观的重要艺术手段,既可补充又可融合于景观环境之中。为了增强景观装置在户外空间应用的艺术价值,深化所在区域的景观环境内涵。装置艺术设计师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工具和材料赋予景观新的吸引力。在创作过程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断提高装置艺术的各项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从而实现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装置艺术 美学 景观设计

引言

景观装置艺术是将创作者的思维理念融合了装置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设计精蕴赋予在艺术作品中,在设计思想领域对传统的景观装饰进行了美化。装置艺术出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谓是一个新兴的、独特的、具有挑战性的尝试。新尝试下的景观装置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并为人们提供交往互动的体验,和谐的融入到整个景观系统中。景观装置空间性、可操作性和参与性的特性是较于其他观赏性景观设备所独有的特点。许多公共区域适合与装置艺术形成交织点创造休闲娱乐空间,既能起到点缀美化环境,又能增强独特的艺术氛围,培养对景观空间的特殊感情。随着相关技术条件的不断提孔在城市环境中特色化的景观空间得到充分发挥,景观装置设计的发展方向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走向新景观》一书中,俞孔坚教授认为当代艺术的许多流派和风格为创造新景观提供了创新的源泉。事实上,这样的设计视角和方法一直是景观设计师和艺术家们所注重的焦点他们在每一个艺术活动中汲取所需要的语言形式和创意灵感。在众多的艺术思想和当代流派中,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关注。别样的空间艺术性体验和创新性的景观设施材料为创造新形式的景观装置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那些特色的景观装置在城市景观环境中表现出强大的活力,为城市人们营造出更加多彩多姿的户外空间。

一、设计美学概述

从主观因素考虑,设计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利用创新手段调整对象,合理运用和把控材料及技术手段,符合良好的审美观,将其创造成一种优秀的形式。艺术设计是由人创造实现的,其核心从创造开始,出发点是“人”。设计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满足人的基本审美习惯,达到艺术和技术、实用与美观的统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不断深入,这种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加深和丰富,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一)巧妙融合的美学

景观设计与美学的融合是从审美角度出发,具体目标包括:景观的设计理念和工艺制造;项目的具体设计和实际应用;对象的设计形式和创作思维等。这些都源于审美价值的研究。

(二)重视选择功能美

本质上讲,景观装置的实用功能和功能美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但装置的审美评价却会受到实用功能的影响。在审美价值的本质和形态结构上,形态美能够做出明显界定,相对于功能美只能做到相应的界定。但有时功能美亦决定着对审美价值的评价,表现的载体是具有欣赏价值的。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在功能的错误思想得到有效的纠正,一种关注功能和结构融合的设计风格应运而生。

(三)灵活运用材料美

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材料作为现代文明发展的支柱,现代艺术和设计行业都与其息息相关。选择景观装置的形状、颜色、纹理和质感等方面,无不显示出新型材料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特性的材料其本身的性能,采用合适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质的优势。

(四)注重打造装饰美

装饰艺术这种较早的艺术形态,在手工业时代,主要利用物质的自然形状进行小幅度的整改和设计做出装饰外形。工业革命时期,大部分艺术观念在视觉和功能美学上着重研究装饰和装饰物之间的关系。装饰艺术在不断进步,也逐渐在艺术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景观装置设计的发展形式

景观装置艺术是景观艺术和装置艺术两者融合的产物,目的是为人们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即配置室外公共景观设施、提高户外空间利用率和增强使用者的精神体验。其主要侧重考虑空间的构成、情绪的实质化,材质选择的多样化,互动性功能以及可视化表达等方面。

(一)感知方式的融合发展变化

应用独到的方法让受众通过景观装置感知,自然而然地由三维向多维过渡,让设计作品充分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运用艺术手段形成的局面不应该是观众被动地观看,应该让观众主动体会、感觉和理解。不能只依靠观众主观想法和形体互动,应该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所有感官参与到景观装置设计中。那么这就要求设计师需要以特殊的设计手法实现其新的功能,使观众的看法通过装置主动地接受设计的本质想法。

“风神馆”是一座随风奏出美妙声音的声雕塑。设计师利用装置扩大天空变化,令人们可以置身其中听见无声的风。这个设计不需要电力和扩音系统的支持,通过仪器的管弦冲击就能够与风产生巨大的共呜,让人们体验到亲临风中的感觉。人们可以通过抛光不锈钢管感受到天空的變换,一边听着不断变化的风声,一边跟随着视觉的移动欣赏美丽的风景(图1)。

(二)新形式的使用材料与高新科技的结合

景观装置设计中对材料的使用已经从较早的现有实物结合发展到使用高科技材料进行设计展示。设计者运用多种先进材料进行创作,力图使用更加丰富的素材来表达个人思想。

利用新材料和新科技的景观装置设计中最具讨论性的是结构型装置。由于展示作品定位为三个月的临时性城市装置,整体造型是紧凑的网络结构支撑大跨度的轻盈设计,组装方式也比较方便快捷。空间构思源于传统的加泰罗尼亚黏土拱顶造型,将其抽象化改造,结构中使用的材料都是标准化十毫米的小竹片。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三百多年前发生在加泰罗尼亚的一场战争,设计师希望通过这个装置呼吁世界和平,尽量避免或减少战争对人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图2)。

(三)参与方式从关注到互动的转变

较早时期的艺术家一般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各种材料来表达或重现特定的空间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刺激视觉感受实现其自身价值。现阶段的设计师已经把设计重心从早期的视觉冲击力为主的思想转换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上,提高和加强景观的功能性设计逐渐成为打造一个优秀设计的立足点。

这个云朵造型的装置旨在打破单一的视觉观赏性,大胆地设计出互动体验功能,实现人与景观装置相互“交流”。参与者可以置身装置下方,将云朵造型中的众多灯泡安装或拆卸。这种动手参与的互动方式为景观环境创造了一个灯光闪耀的大型云朵装置。云朵的内部材料是由钢材、金属线绳和几千个好坏相间的灯泡组合构成,是将废旧材料运用艺术的手段和视角再利用的创造发明(图3)。

(四)积极创造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

艺术通过直观地表达设计主题来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装置艺术有机会出现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设计师的想象得以逐一实现。

一个位于巴塞罗那的海滨小镇有一处“葡萄叶”的景观装置。该設计有效利用地中海的自然光环境,为观赏者呈现出变幻莫测的光影效果。装置整体造型利用仿生设计方法,抽象地设计出半片镂空造型的葡萄叶矗立在广场上。利用阳光投射出上半叶的形状,构成了一片完整的葡萄叶。装置营造的完美画面令人顿感设计师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优秀的景观装置足以改变人与空间的关系,打破人们对场地的认知,从四面八方感受融合一体的环境(图4)。

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整个装置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关注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不断提升装置艺术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景观装置艺术亦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结合各种要素和技术,从装置艺术的设计理念中汲取创作灵感,丰富景观空间的体验,提供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环境,满足公众使用和心理需求的景观环境。

三、景观装置艺术的特性

(一)表现性

装置艺术是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蕴含在设计之中,是对城市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及面临问题的体现,通常带有作者的主观思维。与普通的景观设施相比,景观装置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景观装置除了具有强烈表现力的外在特征,其内在特征更蕴含着深度的内涵。普通的景观造型是“以技咏物”,而景观装置艺术是“借物抒情”。

(二)时效性

由于景观装置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只能呈现出一种短期展览形式,并没有展现出艺术品收藏的长期性特点。在有效时间内实现最大的艺术价值,创造短期的、具有时效性的景观装置作品逐渐成为设计者的创作方向。

(三)创新性

景观装置艺术突破了以往的拿来主义理念,致力于新材料和新形体的探索与开发。从不锈钢材质的抽象雕塑到设计简单的大草坪再到单调的小品设计,人们逐步意识到设计中缺少对整个环境的历史文化继承和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关注。—方面,设计师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地域信息选择主题,有意识地运用以旧述新的表现方式对景观设施进行组合、堆叠和摆放。另—方面,在空间多样性的背景下人们不再局限于选择现有的物品,而是追求以新的材料表现旧的事物。这些都促使探索新型材料和形式得到发展,参与者也从中体验到全新的景观模式,更好地感受并融入环境。

(四)特殊性

景观装置艺术利用材料搭配、组合形式、造型体量等方面,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是令观者保留对公共空间印象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独特的景观设施往往最先令人感受到的是它自身存在的含义。很多景观设施多数注重美化形式却缺失功能性的融合,绿色植被的景观造型布置也呈现出单一化、普遍化、模块化等缺陷。景观装置设计的兴起也凸显出当前城市绿地环境的存在感较弱。一个优秀的景观装置作品会首先影响人们的思想,而后这种影响才会慢慢地融合到整体的环境中。

(五)互动性

景观装置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改变了过去单调的观看模式,实现活跃现场气氛和增强表现效果等目标。有针对性地研发出众多体验性活动设施,主要在于使用者与作品之间的参与和互动,通过触摸、聆听、观察等不同的娱乐方式,为参与者提供欣赏风景的特殊视角,景观也由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象。景观装置中的交互式设施不仅可以美化装饰环境,也可以设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成为人们的主要活动方式。这种将大众娱乐与艺术作品相互融合的形式才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价值所在。总结

景观装置是自然与人为交织的产物,是即时即地展现的形式,是艺术家不断创新改造环境的载体。但是,很多景观装置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缺乏新意,导致个性化的特点日渐衰退。未来的景观装置设计应该是更积极地与前沿艺术相融汇,结合先进的理念、新型的材料、特殊的造型等手段设计景观装置,将其引入到景观设计中,成为一个突破性的创新理念,创造双赢的合作局面。

上一篇:课堂教学评价论文范文下一篇:运动营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