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工业设计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31

家电工业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家电下乡,道阻且长。”下乡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执行问题,暴露了家电企业在农村市场运作上的短板,农村市场这块大蛋糕,看着诱人下口难。家电企业需要从理念、策略到执行的全面转型。家电下乡暴露的问题

自国家正式推出家电下乡政策以来,国内家电业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上山下乡”潮。在出口萎缩,一、二级城市市场饱和的现状下,三、四级市场对家电企业意义重大,家电下乡也受到农村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但也出现了不少执行上的问题。

第一,部分企业将农村市场作为低价低质、库存滞销品的倾销地。一些企业认为,启动农村市场就是城市消化不了的产品到农村找出路,利用家电下乡政策把农村当成积压、过时商品的处理地;或者仍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村市场和农村消费者,认为农村市场就等于低端市场,只要产品价格够低,怎么做都行,一味在产品价格上做文章,忽视产品质量。

第二,终端网点数量少,抑制市场需求。根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09年4月,全国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备案超过13.2万个,覆盖所有县乡。但是全国共有2860个县及县级市、41040个乡镇(截至2006年底数据),13.2万个网点均摊下来,平均每个乡镇约3个,对于地域辽阔、消费分散的农村市场来说,无疑远远不够。不能方便购买,就意味着抑制消费需求。这一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电企业长期将城市市场作为主流市场,对三、四级市场开发不足。

第三,售后服务跟不上。在众多的下乡产品中,除个别一线品牌已着手在全国铺开县乡级售后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多数家电企业只是在县城设个售后服务网点,部分品牌甚至连“一县一点”都做不到,几家企业共用一个售后服务网点的情况更是非常普遍,导致消费者买到容易修理难。

第四,产品不对路影响销量。一方面是产品选择的问题。安徽省商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安徽省2009年3月份下乡空调销量仅为48台(截至2009年4月末总销量仅为1080台),相对于冰箱47652台、彩电16150台而言,下乡空调销售显然远远低于预期。另一方面是下乡产品自身的问题,如产品性能配置不适合农村市场,款式设计有问题,产品结构配置不合理导致消费者“高不成、低不就”等。

第五,定价不合理导致经销商拒推,下乡产品遇两难。下乡家电均有最高限价和型号限制,为了让更多型号入围,部分厂家不顾市场实际压价投标,在上游成本固定、零售价格受限的情况下,整个分销渠道的“价格一利润”体系被人为压缩。在销量没有达到经销商预期的情况下,为了弥补利润损失,经销商开始“挂羊头卖狗肉”,利用下乡家电将顾客吸引到店后,对下乡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补贴费用、兑换程序等进行恶意诋毁,推销其他利润更高、价格相当的杂牌产品。家电下乡问题原因解析

家电下乡之所以会遇到上述种种问题与困难,表面上看固然与家电企业准备不足、仓促上阵有关,但从深层次分析,问题远不止于此。具体分析如下。

对下乡政策的短视

家电下乡绝不仅仅是一次行业促销,而是一个战略事件,将引发和加速国内家电产业的整合,而很多家电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从本质上讲,家电下乡政策是一次以国家为主导、家电企业负责执行的三、四级市场开发,这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场以三、四级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争夺战。市场争夺的结果是完成对整个国内家电产业的整合,包括对上游制造企业和下游分销渠道的整合。整合完成后,我国家电产业格局将进入成熟的稳态市场竞争阶段。

预计4~6年后,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全面完成和铺开,我国家电产业的最后一块战略性市场——中国农村市场将被3~4家领先企业所瓜分与垄断(分品类),而每个品类的领先企业也将最终成为中国家电产业最终胜出者的竞争候选企业。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这场三、四级市场争夺战同时是中国家电产业的一次大规模的整合战,超过半数以上的家电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被迫退出一、二级市场而以三、四级市场作为利基市场的中小企业,由于失去利基市场将被收购、兼并甚至淘汰,小部分企业则依靠定位规模有限的细分市场偏安一隅,作为市场补充者得以存在。

从整合的顺序和节奏来看,前期将是同一品类的内部整合,如冰箱行业整合、洗衣机行业整合等,经过整合决出第一轮胜者。第一轮整合主要是通过在市场上硬碰硬地厮杀争夺,以产品竞争手段直接击败对手。第一轮整合时间较短,预计在4~6年内完成。第一轮整合完成后,将开始不同品类间的整合,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竞争手段完成。第二轮整合需要的时间预计会比较长,可能是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同时,家电下乡直接造成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将对现有产业竞争格局形成重大影响和冲击,甚至可能完全颠覆现有格局。

目前的家电业竞争格局是以一、二级市场为重心为基础逐步形成的,所谓的领先企业仅仅是在一、二级市场具有局部的、暂时的优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领先”。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出将大大加快三、四级市场开发步伐,市场规模迅速放大,市场地位迅速提升,会改变以往家电业完全以一、二级城市市场为重心的市场格局,市场重心将逐步形成一、二级市场与三、四级市场并重,甚至随着三、四级市场进一步成熟而使其市场规模和地位超过一、二级市场的新格局。新的市场结构必然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未来的家电领先企业只有在一、二级市场,三、四级市场同时取得领先优势,才是不容置疑的“全面领先”,也才会形成最终的竞争格局。对于目前的市场领先者来说,能够继续在三、四级市场领先意味着巩固原有优势,更有资本和能力成为未来的产业整合者,否则将丧失目前得之不易的领先地位。对于目前的市场挑战者来说,能够在三、四级市场取得领先优势意味着有机会颠覆现有的竞争格局,成为新的领先者。对于目前的市场追随者和参与者来说,在其最后一块自留地——三、四级市场上更是面临生死关。

运作理念的重回“草莽”

在不少家电企业看来,农村市场的运作就要尽可能“土”。如果这个“土”,是指适应当地市场实际情况,当然不错;但如果一不小心回到了行业和企业发展初期的懵懂、粗线条式操作,就有点危险了。而从一些家电企业的集体行为上判断,他们恰恰属于后者。

第一,重产品,轻品牌。将库存滞销品销往农村、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说明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做产品的初级营销阶段,忽略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原因可归结为:首先,三、四级市场销售规模还不够大,消费极为分散,在没有获得足够利润前,企业不愿意加大品牌推

广与建设费用;其次,企业轻视三、四级市场,对农村消费者缺乏研究和了解,想当然地认为农村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品牌意识,只是简单的价格导向型,不需要加大品牌投入或者可以晚投入。

第二,重跑马圈地,轻精耕细作。部分企业畦于追求销量与利润,是做短期的销售而非做长期的市场。为了解决空白市场无网点的问题,他们用“大篷车下乡”代替渠道和终端建设,这样虽然能够迅速形成销售并且场面热闹,但是伴随着大篷车的离去,销售迅速“人走茶凉”,市场依然空着。企业不应简单追求销量,要有做市场的理念,对区域市场精耕细作,将区域代理商培育成区域市场的运营管理平台,并以此为中心,按照一县一点、一镇一点的要求规划和发展下级经销商、终端零售商,对区域市场实现长期、有效覆盖,获得可持续的销售与利润。

第三,厂商博弈而不是厂商价值一体化。在“做销售”的理念指导下,上游厂家与下游渠道之间是典型的交易关系,玩的是零和游戏,厂商博弈成为必然。一些渠道商拒推部分下乡家电,在销售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根源就在于上游企业对销售利润分配不公。这些企业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在国家限价的情况下,首先给自己留出充足的费用与利润空间,然后根据情况适当给代理商留出空间,到终端零售商就只能“啃骨头”了,引起终端零售商的反弹是必然的。厂商价值一体化要求厂家与下游渠道共同以市场份额为目标,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市场操作上高度协同,共同投入,共同致力于市场争夺,共同做大市场蛋糕并实现市场份额最大化,在此条件下双方都能获得更多回报。

除了上述两大原因,组织和队伍问题、精准化策略缺失问题,都是导致家电下乡问题重重的重要因素。

基于三,四级市场的企业营销转型

随着三、四级市场地位的提高,以及围绕三、四级市场的产业整合即将开始,面对全新的市场、全新的渠道和消费者,原有的以一、二级城市市场为基础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保证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继续获得优势,因此三、四级市场的营销转型就显得尤为必要。

家电企业营销转型需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理念转型

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家电下乡以及三、四级市场的战略意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才能避免各种短期行为,避免把家电下乡当做纯粹的促销行为,避免短视引发的诸多问题。

在充分认识下乡的战略意义的基础上,企业还要树立四种运作理念:做品牌、做市场、精耕细作、厂商价值一体化。

2,重心下移

开发三、四级市场要求企业的营销重心下移。一方面是市场重心下移,从以往的以一、二级市场为重心转变到一、二级与三、四级市场并重,尤其在市场开发初期需要给予三、四级市场政策倾斜,加大人才和资源投入。另一方面是市场管控重心下移,与三、四级市场管理相适应,加大分权力度,管控重心从省会城市(大部分企业在省会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逐步下移到地级市甚至县级市,最大限度贴近市场,加快整个管理链的反应速度。

3 组织与队伍转型

组织转型。由于三、四级市场具有典型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消费者需求千差万别,不能按照城市市场的统一标准去研发和生产产品、定价、推广等,而是需要企业个性化地响应,这对企业的研产销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高度协同的研产销一体化组织,彻底转型为营销型企业。在此基础上,提升组织的创新速度和反应速度,最大化组织效率。

队伍转型。由于三、四级市场的经销商普遍以个体户为主,还没有进入公司化组织运作阶段,文化层次低,营销理念和手段落后,经营散漫无序,与一、二级市场经销商有很大差距,需要上游企业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扶持,甚至面对面地培训都不够,还要手把手地教,同时需要强化市场管理。这些都需要企业建立一支不但自身业务突出而且具有培训能力的顾问式营销队伍,因此,现有营销队伍必须实现从“业务高手”到“管理高手”、“培训高手”的能力转型。

4 渠道模式转型

从省代、区代模式到小区域运作模式。

家电企业目前的渠道模式是以省或地级市为单位的区域代理模式,市场开发与管理主要围绕一、二级市场展开,三、四级市场由于销量有限不受重视,并且这种模式的管理中枢都设置在省会和地级市,根本无法深入广大的乡镇四级市场,不适应三、四级市场开发与管理的要求。

根据渠道发育程度(以家电连锁进入程度和经销商数量、营业规模为指标)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以社会商品人均零售额为指标)的不同,我们将国内三、四级市场分为四类市场(见图1):终端型市场、半终端半渠道型市场、渠道型市场和培育型市场。终端型市场中家电连锁占据优势地位,传统家电经销商数量少、规模大,并且主要依托于家电连锁进行分销,消费者理智而成熟,品牌意识很强。半终端半渠道型市场中家电连锁与传统经销商两强对立,虽然家电连锁已经取得一定份额,但专卖店、百货超市等传统渠道依然较强,消费者正在趋于理性并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识。渠道型市场中家电连锁尚未进入或者刚刚进入,还处于弱势,传统经销商和传统渠道占据绝对优势甚至垄断市场,消费者不太成熟,品牌意识刚刚觉醒。培育型市场尚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该类市场中不但没有家电连锁,即使传统经销商与传统渠道发育也尚不成熟和完整,完全以实力小、能力弱的小经销商为主,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渠道体系,需要上游厂家投入时间和资源给予扶持与培育,而且消费者容易受广告、促销诱导,缺乏理性,品牌意识比较弱。

按照区域市场精耕细作的市场开发要求,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类型,对渠道模式进行改革和转型,建立相应的以地级市、县级市为单位的“小区域代理模式”,即以一个地级市为单位或者几个县级市为单位设立代理商,建立厂家市场管理分支机构。小区域代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有助于实现区域市场精耕细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区域代理模式下,需要对原有的省级总代和部分地代进行转型。

除小区域模式以外,成立区域销售公司,将资源从上游企业下放到地方,同样能够降低管理重心,提高反应速度,实现区域市场精耕细作,这是近两年家电行业渠道变革的新方向。

5 基于小区域代理模式的营销精细化管理

在原有的区域代理模式下,企业主要是对一、二级市场代理商进行管理,三、四级市场的二级经销商管控主要由其上一级代理商负责,厂家对其没有特别具体的管理要求,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粗放式的渠道管理。

在小区域代理模式下,企业的渠道管理重心下移到地级市和县级市,这对经销商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必须从原先的粗放式管理过渡到精细化管理(例如针对三、四级市场经销商的终端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导购管理、培训管理等),否则以三、四级市场经销商的营销素质和能力,籽很难保证渠道分销的效率。

家电工业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以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为例,对这两个行业的资产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出这两个行业资产结构的不同之处,同时指出两者之间在资产结构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对资产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时,选取了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货币资金比率、应收账款比率、存货比率这六项财务指标代表企业的资产结构,同时在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各选了20家上市时间较长的企业作为代表,收集了这些上市公司从2006年12月31日至2015年6月31日期间的各项财务数据,并进行整理,通过图表的形式来直观反映这两个行业在资产结构上的不同。

关键词:资产结构;行业差异;对比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的加快,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一个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无论在生产经营、劳动人事还是资金运用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自主权,资产结构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影响日益显现。

以往的财务管理研究总是将焦点集中于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即资本结构的问题,而很少关注资产负债表的左侧,即资产结构的问题。对不同行业资产结构的对比分析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资产结构是指资金使用情况,对资产结构的分析则着重探讨不同的资金使用方法会给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是同样的资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共同构成了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其实,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对资产结构的掌控要比对资本结构的掌控更容易一些,毕竟企业所有的资产归企业自身所有或控制,企业对其结构的调节完全可以由企业自身做出决策,本文以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行业的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差异,从如何安排资产结构的角度为上市公司提供一定的建议。

二、基于上市公司行业差异的资产结构对比分析——以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为例

(一)行业及指标的選取

本文在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比分析时,选取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来进行对比分析。以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近十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在对资产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时,本文选取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应收账款比率、存货比率、货币资金比率来进行反映,这里的各项财务指标均为行业的平均值。

(二)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资产结构现状

在对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时,选取了这两个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12月31日到2015年6月31日的数据。相关指标如表1、表2所示:

(三)汽车行业与家用电器行业资产结构对比分析

1、流动资产比率对比分析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的流动资产所占比率在2006年12月31日至2015年6月31日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这两个行业的资产流动性一直保持稳定,而且两个行业流动资产比率均达到了60%以上,略显过高。对比来看,家电行业流动资产比率要高于汽车行业,最近几年始终维持在高于10%的水平上。这表明家电行业资产的流动性要高于汽车行业。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资产结构都是偏向于保守型,虽然资产流行性强可以避免企业的偿债风险,但是如果企业保留过多的流动资产,那么盈利能力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会减少,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的各家企业应该积极探索最佳的流动资产结构,尤其是家电行业,要适当改善过于保守的投资策略。

2、固定资产比率对比分析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近十年间,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股东资产的比率有一个先降后增再降三维·趋势,最近三年来,两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比率一直在下降,说明该两个行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在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大。对比来看,汽车行业的固定资产比率要高于家电行业,超过幅度在5%-10%之间。研究发现,之所以汽车行业固定资产比率要高于家电行业,是因为汽车行业制造商的整体规模要大于家电行业,汽车的制造要比家电的制造更为复杂,流程更多,汽车行业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机器及电子设备、运输工具等的规模和价值要大于家电行业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和规模,这才导致了上图的现象。

3、无形资产比率对比分析

根据表1、表2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家电行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都偏低,仅在4%-6%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行业竞争力偏低。对比来看,汽车行业无形资产比率在2008年-2010年间有较大幅度下降,随后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经过分析,可能是因为受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几大汽车生产商遭遇危机,这些生产商瞄准中国市场,通过提供技术的方式加入中国市场。为了更好地控制国内的汽车行业,他们在技术支持上采取更加严厉的条件,以此作为占领中国市场的筹码,这些技术并非企业自身创造的,而是属于引进的,所以2008-2010年间汽车行业整体的无形资产比率在下降。2010年以后汽车行业无形资产比率的缓慢上升可能是因为国内的汽车企业纷纷意识到技术创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行业的重要性,各汽车企业纷纷实行自主创新策略,但由于我国汽车企业长期依赖国外技术,所以创新能力增长缓慢。

对比汽车行业,家用电器行业的无形资产比率则仅在2007和2008两年之间到达最大,随后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了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的政策,使家电行业的需求迅速增加,家电行业迎来了一个春天,企业在盈利增加,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家电产品功能的改进、创新之中,使得这一时期家电行业无形资产比率大幅增加。然而,08年以后,家电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或进入尾声,整个行业不再像之前那样景气,需求的减少导致企业盈利减少,很多企业放弃了对家电创新的投入,再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家电行业的无形资产比率便一直下降。

4、应收账款比率和存货比率对比分析

结合表1、表2,整体上,从2010年开始,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的应收账款比率一直在增加,结合2010年至今我国的经济状况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从2010年开始蔓延到中国,加之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很多企业濒临倒闭的危险,给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影响了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动性,销售货款难以收回。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在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在图4中均有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主要是因为2014年用的是年末数据,而2015年用的是半年数据,一般企业的应收账款在下半年收回的比较多。

从存货比率对比来看,家电行业存货的比率要高于汽车行业。这主要是因为汽车的单位价值比较高,如果存货过多会占用企业一大部分的流动资金,使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另外,汽车在销售的时候有一部分是采取按订单生产再提货的方式,不是所有都是现产现卖,所以汽车的库存一般不会有很多。而家电则不一样,家电单位价值小,种类繁多,一家企业往往生产几十上百种大大小小的家电产品,所以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要比汽车行业大一点。

三、总结及建议

为提高企业效益,不同行业对资产结构进行优化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为没有一种对所有企业都适合的资产结构。企业只有对各种不同资产结构的风险和报酬进行全面、综合的估量和权衡,才能确定能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取得较优经济效益的资产结构。所以应注意分行业优化资产结构来提高企业效益。根据上文的对比分析,对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优化资产结构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投入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汽车行业的资产结构属于保守型的资产结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从图1可以看出,上市汽车生产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比重为在20%左右,且呈下降趋势,换而言之,代表企业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不到总资产的20%,相对于占总资产60%以上的流动资产,现有的固定资产总量与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上市汽车生产企业应加大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投入、加快对现有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以此来完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绩效。

通过对家电行业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和存货比率的分析可以发现,与汽车行业类似,家电行业的平均流动资产比率过高。从图1流动资产比率对比分析图可以看出,家电行业的平均流动资产比率达到了70%以上。与过高的流动资产比率相比,家电行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却很低,仅在10%-15%之间。而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保证,对家电行业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尤为重要。虽然最近几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家电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现在人们对家电产品的需求在增多,依赖也在加强。因此,家电行业要适度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比重,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对两个行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对比分析时,我们发现两个行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都偏低,从2010年开始仅占总资产的4%-5%。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家电行业,创新能力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因此,汽车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的企业都应该将视野放的长远一点,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周艳.不同行业企业资产结构比重浅析[J].财务管理,2009.

[2]刘渊,穆森森,刘祖基.电力企业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3]张宏丽,贾宗武,张俊瑞.企业资产结构研究相关问题思考[J].财会月刊(理论),2008.

[4]赵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结构、行业特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

[5]冯强.基于上市公司性质差异的资产结构对比分析[J].当代会计,2015.

[6]鄭定勇.王宗萍浅析企业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1.

[7]何珍.浅议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及其应对策[J].知识经济,2008.

[8]钭志斌.上市汽车生产企业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9.

[9]张琰琰.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质量与资产结构分析[J].现代商业,2014.

[10]何丽娟,包春玲.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风险及效益关系探析[J].商业会计,2009.

家电工业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电下乡;顾客让渡价值;营销策略

2006年以来,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家电行业重组,表现为产品的普及化,边际利润的趋零化,随着家电产品升级换代步伐的加快,国际品牌凭借其技术优势使业内竞争白热化。中国家电行业未来之争的焦点将在宽广的农村市场。

一、农村家电市场的战略地位

(一)二元化市场结构造成农村供给相对过剩

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市场特有的二元化市场结构。一方面城市市场主要家电产品容量普遍接近饱和,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却始终保持着较低的家电保有水平,家电产品的边际需求长期得不到提高。在农民购买力严重不足、家电消费设施落后、购买需求低等条件的制约下,家电生产企业只有将精力集中于竞争早已非常激烈的城市市场,造成城市市场供给相对过剩的现象。从家电产品的保有水平来看,中国家电行业未来的主战场毫无疑问在农村。

(二)农村市场对于家电行业持续发展的意义

中国家电行业的竞争属于过度竞争的状况,家电产品的互相模仿和渗透,加剧了各个产品的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从彩电到洗衣机、从冰箱到空调到小家电产品,无论是产品、技术、营销模式还是服务都彼此接近。究其原因是因为竞争的加剧,利润被加速摊薄,大家争相进入利润较高的产品的生产中,从而使得业务范围重叠和相似化。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家电业产品功能只能取决于别人的核心技术,只能随着核心技术的更新来推出新产品。新产品在外部造型上相差很大,但是实际功用差别甚微,从而生产厂家只好转向价格竞争,表现为国内恶性竞争和出口竞相压价[1]。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加剧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市场竞争。

开拓农村市场是关系目前国民经济增长的长远战略,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是反映农户生活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耐用消费品特别是大件耐用消费品是指消费品的单位价格较高,购买时需要很大一笔一次性支出,并且提供的消费时间效用比较长。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家用电器又是构成农户耐用消费品的主体。据统计,2008年底中国每百户家庭平均几种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表1所示)。

表12008年底中国每百户家庭平均几种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单位: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由表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家电普及率已趋于饱和,农村的家电普及率严重偏低,农村家电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将在未来三年凸显,增长周期可持续五年左右,目前的中国三四级市场占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每年保持15%的增长。

二、针对家电行业开拓农村市场的SWOT分析

1.优势。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家电生产国,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家电业已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赫克歇尔和奥林的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要素价格的差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家电产业的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相对于跨国企业,中国企业比较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由于消费环境和消费理念的制约,农村居民倾向于选择国产品牌。

2.劣势。中国农村市场人口分布分散,集中度小;区域差异性大,包括地域、气候、文化等的差异带来的消费习惯的差异,还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家电产品的功能提出特殊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家电企业只是认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停留在把其当作滞销品处理市场的阶段,没有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需求来开发产品。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源,农村居民的需求重点并不是城市中淘汰下来的滞销品,相反是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置顾客的需求而不顾,关起门来搞创新是当前家电企业进军农村市场的一大劣势。中国是家电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家电创造强国,大量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每年缴纳的专利费将企业的利润进一步摊薄,这也是制约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首要因素。

3.机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决定了农村市场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农村家庭有2.38亿个,占全国家庭的67.7%,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尤其是2006年开始全国减免农业税,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为农村家电市场的开发带来了新契机。2007年,财政部、商务部提出了财政补贴促进家电下乡的政策,即农民购买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洗衣机、电脑、摩托车、热水器和空调八品类的专属家电下乡产品后,可领取13%的补贴。据预测2008年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资金达到104亿元,累计拉动消费9 200亿元[2]。

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广,更大范围的调动农民购买的积极性,不仅使农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有利于引导企业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家电行业属于微利润行业,积极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对于内需和外需不景气的家电生产和营销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4.威胁。传统农业文化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使农村消费者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方面有一致性,主要表现在:(1)消费观念保守、后顾意识严重。(2)居民消费能力不均衡,从居民内部看,人均收入在6 000元以上的农户,占农户的9.2%,其购买力占农户购买力的23%。农民收入不稳定使其可用于消费的购买力有限,市场=购买者+购买力+购买欲望,不利于尽快将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转为现实的购买力,影响农村市场的启动。(3)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农民的人均消费能力低于城市,是由他们的收入、收入预期和消费环境所决定的,家电产品的消费具有“挤占”效应,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切与增加收入无关的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启动农村市场,“家电下乡”政策刺激农民消费的持久性有待考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跨国家电企业纷纷瞄准中国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家电市场营销策略

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的主要因素,但农村消费市场的低顾客让渡价值也是影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启动的不容忽视的因素。顾客让渡价值是总顾客价值和总顾客成本之差,总顾客价值是顾客期望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总顾客成本是在评估、获得和使用该产品或服务时而引起的顾客预计费用[3]。

1.产品策略。企业不应只把调查、研究、开发和生产定位于城市;农村市场也决不仅仅是流通领域向农村的延伸。在深入调查研究农村居民特定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满足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是企业提升产品价值,进而提升顾客让渡价值和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家电企业开发农村市场产品时,了解农民需求和农村家电市场的消费缺口,从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出发,增强产品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简化不适合农村消费的功能和包装,实施高科技产品档次的多元化配置,适当多生产一些卖价较低的产品。

当前农村家电市场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很不完善,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维修人员普遍素质低,服务能力有限且要价高,人为地抑制了农村居民家电消费需求的实现。企业可根据当地的销售量来确定维修点的建设。对维修点的招牌、着装及礼仪进行标准化,提高品牌的形象。成立巡回服务队,建立销售用户登记卡,走访用户,登门服务。同时,用户使用产品时若发现问题也可及时与服务队联系。

2.价格策略。农村消费以节俭型为主,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价格往往成为农村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最敏感的因素。家电企业应通过在生产和渠道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方式,从而在销售中有目标的实现低价策略,不能一味地采取低价倾销的方法。企业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农村消费的某一特征(比如结婚消费)进行产品组合,进而采取价格组合策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

3.渠道策略。销售渠道是产品和消费者接触的媒介。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深化,企业应当抓住机会,优选原有渠道,加强专营店建设。家电的营销渠道一般分为:经销制、自建销售渠道、代理制和专业家电连锁。中国农村覆盖面广且分散,自建销售渠道的营运成本很高,应以县城为中心构建分销渠道,以乡镇为辅助分销渠道。

4.促销策略。随着家电下乡的推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农村市场,农民面临的选择增多,对品牌的关注度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企业首先要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强化品牌形象。促销以宣传为主,对产品进行实物展示、现场讲解,穿插有奖问答、赠品发放等活动,这种宣传方式往往影响度很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品牌形象的维护。农村的家电维修店一般在当地有较好的口碑,可与他们成为合作伙伴关系,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让其对产品进行推广。在企业的自营店中,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推销,切实从消费者的角度为顾客推荐合适的家电。

参考文献:

[1]徐鹏,董存良.家电下乡是激活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原动力[J].现代企业,2009,(2).

[2]徐瑞娥.关于中国农村消费的现状及对策思路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24).

[3]Kotler,Armstrong.Marking Management Analysis[J].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2001,(1):171.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家电工业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2007年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已正式启动,这是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由投资、出口扩展到消费领域的一项重大财政政策创新。启动农村家电消费市场须克服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特别是2004年以后,由于农村电网改造(电价下调)、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影响,农村家电市场潜力陡增。在中国城市家电市场相对饱和的状态下,农村市场给中外家电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 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 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 493元,绝对差距是7 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 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http://www.stats.gov.cn/.

[2] 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 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

[4] 宋洪远.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2003-200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13.

[5] 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21-23.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家电工业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好事!“家电下乡”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也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很好的利润增长点

“家电下乡”使农村家用电器迅猛增加, 农村家电市场空前火爆, 农村集镇市场异常活跃, 促进了农村电力市场的发展。以我区为例, 全区用电户从2008年的151000户上升到2009年的154000户。从而扩大了用电需求。“家电下乡”增加了家用电器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而家电的增多带来了一系列良性互动, 仅用电一项, 以我区为例2008年全区用电27900万度, 2009年就增加到29100万度, 净增1200万度!

2 问题:“家电下乡”后农村电力市场亟需拓展

无庸讳言, “家电下乡”后带来了一系列良性反应显现了一些问题, 如何及时解决问题, 首先要及时发现问题。目前家电下乡还存在那些问题呢?从供电的角度来看有如以下几点。

(1) 农村电力网络还比较薄弱。前几年虽然经过农网改造, 农村电网系统的主网架趋于合理, 但第一, 可能因为当时的资金问题, 部分网络特别是配电网络改造不彻底, 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家电下乡”后由于用电量的啬, 这些问题明显突现。第二, 农村配电线路规划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 配电变压器和配电线路常常过载。随着“家电下乡”农村总体用电量的增加, 20, 30KV-A的配电变压器及小线径的线路供电, 已远不能满足供电可靠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电话:010-67348481 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zwylbjb@263.net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中外医疗》杂志社邮编:100054

性和经济运行的要求。

(2) 乡村用电便捷性仍显不足。尤其在一些交通尚不够便利的乡村, 在用电的新装、业务变更、电费交缴、用电故障报修等问题上, 都与城市居民的方便度存在很大差距;加之交费方式也比较单一, 服务的及时性得不到保证等, 或多或少都影响农民用电的积极性。

(3) 农民用电的积极性仍不是很高。虽然“家电下乡”后农民的家用电器多了, 但我们在下乡中发现不少农民却买了舍不得用, 多数成了家里的摆设。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把“电”当作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不愿意像城里人一样把用电开支列为家庭的正常支出, 不会也不懂得用电来提高家里的生活质量、拓展致富门路。

3“家电下乡”后供电部门应如何应对

(1) 抓细配电网路改造, 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要珍惜和用好、用活“家电下乡”以及国家关于农村电网改造的一系列好政策, 抓住机遇, 继续深入抓农村电网改造工作, 巩固和扩大既往电网改造成果, 做大农村电力市场, 给农民用电提供设施上的强大保证。紧密配合当前城乡统筹的有利时机, 把农村电网设施与城市一样, 统一标准, 统一规划, 明确目标。如变压器、导线选型、线路架设等都应按统一规定来执行。对农村电网改造的每个项目都要做出经济分析, 对网改后的降压节能、改善电能质量和提高供电可靠率等方面产生的效果, 都要心中有数。要按照规划和要求, 分期、分批进行, 不仅要加快建设改造进度, 更要确保质量, 通过提高供电能力保证农村用电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适应家电下乡后农村用电总体加快的大趋势。

(2) 加强管理, 规范、优化农村用电市场和用电环境。首先加强供电企业自身的管理, 按照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创一流供电企业”的标准, 抓执行, 抓落实, 重在行动。其次要加强农村用电销售方面的管理, 建立规范的抄表、核对、收缴制度并严格执行, 通过建立和严格执行各种管理制度, 堵塞农村用电管理漏洞,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建立和谐的”供”、”求”电关系, 鼓励和调动农民用电积极性。再次, 要搞好供电质量。要严格管理, 严格考核, 随时巡查, 确保农村电压稳定, 提高用电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电、可靠电、优质电, 让”家电下乡”不因电而受阻, 而削弱。

(3) 花大力气做好“求”和”供”两方面的工作, 对农民搞好引导宣传, 供电部门搞好系列服务, 让“家电下乡”“供””求”两旺, 有强大的动力需求和贴心服务。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用上家电。作为他们的动力提供部门, 我们供电部门责无旁贷要为农民朋友做好这篇大文章.要花大力气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上做足功夫, 做好系列服务。首先要大力培育农村集镇这个“亚城市”用电增长点, 尽可能地把他们从用煤、用柴、用油和用气中引导到吸引到用电上来。其次, 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供电部门出台一些用电优惠措施, 鼓励农民多用电, 快用电, 用好电。其三是改进传统的报装、收费方式方法, 为农民用电提供便利条件。其四是要进行电网专业化管理, 提高供、配电网络设备运行维护、维修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农民用电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与此同时, 加大农村用电宣传, 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 把用电是一种清洁、环保、方便的能源等好处宣传到位, 舆论造足, 典型树好, 办法教够。改变农村用电现状和能源使用结构, 提高农民用电积极性, 做大农村用电市场总量, 为家电下乡扬鞭催马, 擂鼓助阵!

“家电下乡”, 供电部门有为, 可为, 可大有作为!

摘要:“家电下乡”是一项拉动消费的好举措, 对农民和供电部门都是一件大好事。从供电部门来看目前要抓细配电网路改造, 规范、优化农村用电市场和用电环境, 花大力气做好”求”和”供”两方面的工作。

家电工业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根据2009年中、2010年初和2010年中对全国246村3656农户的3次调查与回访资料,对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电下乡政策的惠农效应初步显现,农户购买下乡家电的数量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所改善;同时,补贴兑付程序相比以前更加简易,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评价高;但下乡家电质量等问题也逐渐在增多,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满意度和对下乡产品的信任度有所下降。为进一步实施好家电下乡政策,还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调整下乡产品结构,保证产品质量,完善相关政策和农村基础设施。

关键词:家电下乡;政策评价;政策满意度;产品信任度;补贴兑付程序;惠农效应

一、引言

家电下乡政策从2007年试点到2009年正式在全国推广,是我国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以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软着陆”的重要措施之一(温铁军等,2009)。这一政策从试点到推广以及逐步完善,其成效如何,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和争议。目前对于家电下乡成效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消极效应说。华中科技大学贺雪峰(2009)认为家电下乡意义不应被高估,其实质是消化产能过剩,而从中国大部分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来说,其效应是有待商榷的,并认为刺激农村消费需理性。郭振宗(2009)对此也认为,在农民收入水平及积蓄较低的情况下不能盲目推动农村消费,否则无疑是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压榨农民的消费能力。武汉大学方筱萍和卢旋(2009)在研究中提出,即使在某些地区下乡产品有热销的迹象,也不能排除是寅吃卯粮的需求透支,而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提供力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二是积极效应说。孙菲菲(2009)认为,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从刺激农民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可以提高农民购买工业产品的能力,从而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闫福丽等(2009)认为家电下乡政策自实施以来产生了以下效应:刺激了农村家电需求,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强化农村家电供销体系,引导企业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体系;扩大内需,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使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转移家电企业出口能力,减少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扭转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势头。崔潮和李娣(2010)认为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后,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家电下乡产品成为农民购买家电的首选,销量和销售额快速增长,为相关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农村的家电市场环境得到了净化,农村家电流通网络得到开拓和完善。

三是综合效应说。主要以张月友(2009)为代表,综合家电下乡对家电生产企业和非家电生产各方面的影响分析后指出:家电下乡对企业的影响不能马上得出优劣评判。一方面家电下乡进一步加强了中标企业的市场垄断力量,如果各家电企业在追寻这种市场地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寻租,中标企业的道德风险无疑也会大大增加。但对于生产家电下乡产品互补产品的企业而言,家电下乡无疑给他们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对于其他非生产家电下乡互补产品的企业,从消费者有限收入的角度看,家电下乡促进中标企业家电产品销售的同时对社会其他产品的消费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但考虑到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结果会使这些企业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因此暂不能对利弊做判断。

从上述可以看出,对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效应评价褒贬不一,而这些观点实质都是基本价值观的争论,缺乏实证调查和研究。同时,随着该政策的不断实施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其实施效果也难免呈现出新的变化,这也是政策制定者和众多学者关注已久的重要问题。为此,课题组在2009年中、2010年初调查的基础上,于2010年中对全国246村3656农户进行了回访与调查,以了解广大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情况的反响,进而对家电下乡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连续的解读与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措施和扩大其在实践中的积极影响。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东中西三地区的农村家电下乡情况随机抽样调查,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7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656份,有效回收率为98.8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农户对政策满意度、家电下乡产品的购买量、家电下乡政策的补贴、产品质量满意度、农户对价格的认可度、农户对下乡家电购买预期、下乡家电补贴简易程度。下面将主要依据2009年中、2010年初和2010年中三次对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进行深入分析,逐步解读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效应的新变化。

二、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情况

1、家电下乡政策补贴变化情况

根据表1,在一年之内(2009年中-2010年中),购买户均补贴增加了12.4个百分点,而全部农户的补贴收入则上升169个百分点。尽管政府的补贴比例一直为13%,然而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逐步实施及其相应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户购买家电的选择价位和数量不断攀升。

迄今为止,按照农户家庭年均收入27328元计算,家电下乡政策自实施以来使得全国4431万购买户增收118.6亿,拉动已购农户年平均增收1个百分点,家电下乡政策不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货币支出压力,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

2、家电购买数量增幅大,消费结构得到改善

(1)家电购买量增加近两倍(见表3)。反映出农户仍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家电下乡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这一变化正好与家电下乡政策的调整不谋而合,政策的调整增加了补贴品种,提高了一些下乡家电的最高限价,并放宽了对农民购买数量的限制、简化了补贴兑付程序、明确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以及中央对各地完善家电下乡流通网络给予适当的补助等内容,这不仅保证了政策的实施效果,也激发了农户的购买欲望。

(2)生活型家电有市场,但增长空间有限。在下乡家电的购置类别方面,冰箱的购买率一直居于榜首,2010年初较2009年中下降9.3%,但2010下半年上升6.4%。可见,冰箱虽因季节市场需求量不同,但在家电销售量中却遥遥领先,仍具有较强的市场购买力。电视机从2009年中至2010年初,购买率上升13个百分点;然而2010年中较2010年初又下降11.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很大。总之,电视机、冰箱、电磁炉等生活型家电,尤其是冰箱等消耗性家电仍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是这些家电都属于生活必需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需求也会改变,这一市场正逐步趋于饱和,购买潜力不足,因而购买率的涨幅空间有限。

(3)享受型家电前景看好。洗衣机购买率经过一年时间,从10.5%上升到17.1%,上升了6.6个

百分点,增长率为62.9%。这一变动说明,洗衣机市场仍具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农户对洗衣机仍具有强劲的购买力。空调购买量有小幅波动趋势,从2009年中到2010年初下降3.8个百分点,而到2010年中有所上升,总的降幅为2%。而热水器的购买比重经过一年时间,从2.5%上升到6.7%,增加3.2个百分点,增长率为128%。从上述分析可知,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等享受型家电增幅巨大,市场开发潜力大,前景看好。主要在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利益诉求的多元化,需求层次不断多样化,消费结构有所变化,消费层次从生活必需型家电转向享受型家电,并由低档家电逐步跨入中高档家电。

三、农户对家电下乡的实施效果的评价及其变化

1、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评价高,但满意度有所下降

通过2010年初和2010年中的两次调查发现,农户对于家电下乡政策的评价有所不同(见表4)。在2010年春调查中,认为家电下乡能够带来实惠的农户占74.1%,其中中部评价最高,占比为81.1%,西部次之,东部最低。然而在2010年中,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满意度为66.8%,虽也占大部分,但是相比2009年下降9.02个百分点,评价度有一定的下降,并且东部评价最高,占比为72%,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可见,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总体评价高,但是满意度有所下降。大部分农民对家电下乡政策是认可的,这也正说明家电下乡政策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但是对于评价度降低9.8个百分点不能忽视。其原因:一是与农民的需求有关。在家电下乡政策推动下,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和购买热情得到激发,传统消费观念正在悄然变化,农民购买家电的档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他们在购买家电时也开始讲究品牌、档次,而下乡家电档次低、品种单一,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够大,难以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因此所谓的“不需要”因素逐步加大,正如一位农民所说:“到了手的好处才是真的好”。不需要则无处得利,没看得见的实惠,则难定好坏。农民自然也就无从感受政策的好处。二是这一政策实施要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客观上有一定的磨合期,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三是政策的受益者是八亿农民,家电下乡政策需要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逐步完善,才能更大地激发家电下乡市场的潜力。

2、大部分农户认可下乡家电价格,但认为价高者有所增多

从表5中可以看出,农户对下乡产品价格的评价在各个调查时期有所不同。在2010年中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较便宜的占比为30.6%,相比2009年中、2010年初,比例分别提高6.1和1个百分点;认为很便宜的有大幅上升,在一年之内上升3.9个百分点。在2010年中认为很便宜和较便宜的共占36.3%,相比2009年的26.3%、2010年年初的30%,分别上升10%和6.3%。可见,农户对于下乡家电的价格认可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满意度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2010年中认为价格一般的农户占到40.1%,与前两次调查相比,幅度有所减小;认为家电下乡产品价格较高的占比为20.3%,在一年之内上升幅度很大,比2009年中、2010年年初分别提高6.7、7.9个百分点;认为价格很高的占比为3.2%,与2009年中调查相比,经过一年时间下降幅度较大,但是相比2010年初的调查,又升高了3.2%。总的来看,在2010年中调查中,认为价格较高和很高的农户占比为23.6%,与前两次调查比较来看,比2009年中的25.3%(价格较高和很高的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比2010年初的12.4%上升11.2个百分点。可知,下乡家电的价格有再次上升的趋势。

综上所述,农户对于价格的认可占主导,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认为价格较高和很高的逐渐增多。这主要因为:第一,为了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层次,政府进一步提高了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满足了富裕农户高消费需求。但富裕户居少数,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居多数,相比而言认为下乡家电价格较高的逐渐增多。第二,新政策实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农户对政策逐步认知的过程,最高限价的提高会给农户造成一种“价高错觉”的心理。

针对上述的问题,一是企业要根据农户的生活水平及其消费心理,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村消费人群生产不同层次的下乡产品,并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不仅满足富裕户的高层次要求,也使中等及偏下农户能享受价廉物美的商品。二是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仅让农民知其政策,更要解其意。

3、下乡家电一成多出现故障,质量问题逐渐增多

在此次调查中,经过对838个有效样本的分析,农户购买使用的下乡家电中,有87户购买的下乡家电出现问题,共有88件,产品比重达到10.9%,占比超过一成。与2009年中相比,购买下乡家电出现故障的农户增加2.8个百分点,出现故障的下乡家电产品上升3.9个百分点。相反地,未出现故障的农户相比有所减少,未出现故障的下乡家电呈下降趋势。同时在调查中有农户这样说:“家电下乡产品质量不好,服务好”。下乡家电的质量仍存在较多问题,并且有逐步上升趋势。下乡家电质量问题仍需引起重视,质量是产品占领市场的生命线,是取得消费者信用的一大法宝,即使服务再好,质量不好也无济于事。一是企业要在生产中严把下乡产品质量关,切莫以次充好,杜绝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二是相关部门在产品流通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规范下乡家电产品流通管理,加强销售网点监管,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之名销售假冒伪劣家电产品以及购买下乡家电的捆绑搭售风等行为,切实维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不需要家电的农户有攀升,购买预期逐渐增加,信任程度有所下降

通过对3656户的调查发现,未购买家电下乡的农户,因不需要的占57%,相比2009年上升6.5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选择以后买的占比为16%,比2009年中高出2.2%;因为不相信下乡家电而未购买的有9%,相比2009年中上升2.3%,上升幅度较高;因为其他原因而未购买的占到12%,相比2009年有所提高;说不清的占到6%(表7)。

从上述分析,可知农户是否购买家电主要以需求为主导(客观因素),即使再便宜再好的家电,若农户不需要也无济于事。同时未来预期也逐渐影响农户的购买心理(主观心理因素)。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农户对于下乡家电的信任度(心理认同感)也在下降,不相信下乡家电的农户逐渐增多。可见农民对于家电的需求更理性,不仅因其所需,未来预期的影响也逐渐重要。农民对下乡产品是否信任也影响着农户的消费预期。也就是说,客观需要与主观预期及其心理认同感三者共同影响农户在当下是否购买下乡产品以及购买何种下乡产品,也对农户的消费预期有一定影响。

5、补贴兑付程序更简易

通过表8分析可知,农户对各类下乡家电补贴程序态度不一。就冰箱而言,认为补贴方便的农户有50%,较方便的占15%,18%认为一般,认为较繁琐和很繁琐的共有17%,也就是说,65%的农户认可冰箱补贴程序;认为彩电很方便和方便的共占56%,较为繁琐和很繁琐的有22%,大部分农户认为补贴方便。同时可以看出,农户认为电脑、热水器、空调以及电磁炉补贴程序很方便和较为方便的占到近乎七成,相比认为较为繁琐和很繁琐的占比较低。从中也可以看出,认为家电下乡补贴程序很方便的农户远远高出其他选项,并遥遥领先。在调查中也有农户说到:“跟以前相比,现在的补贴程序真方便。”而选择补贴较为繁琐和很繁琐的农户不到两成,持一般态度的农户仅占一成半。从这一统计分析中可知,有六至七成农户对现在的补贴程序表示接受或认可。换句话说,大部分农户对现在实行的家电补贴程序是认可的。但是也不能忽略认为补贴程序较为繁琐和很繁琐(近乎两成)的农户态度。

这一认可与政策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在补贴政策调整前,家电下乡补贴手续比较繁杂,拿到钱也要等上数十日,有些农民为了减少麻烦,到最后也不要补贴了。但是之后随着政策的完善,实施了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方式由“乡镇财政所审核兑付”转变为“销售网点垫付补贴资金、财政部门集中清算”,并在农民提出补贴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补贴资金必须到位的新政策,使得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方式更便捷。不仅方便了农民,补贴程序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可,也刺激了农户的购买欲望。这也就是要将好事办好,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更便捷的服务。

四、基本结论与完善措施

随家电下乡政策的逐步实施,使更多的农户受益,普惠广大农民。这种效应从经济角度来看,对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并非大有裨益,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讲,家电下乡这一惠农政策作用明显。尽管小额补贴微不足道,但有四两拨千斤之作用,惠的是民,得的是心,从实质上看,家电下乡是一项民心工程,其作用和意义深远。

从本次调查来看,农民对下乡家电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对家电下乡政策和补贴兑付程序的认可度也较高,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价格和质量上的问题,不信任下乡家电的农户也逐渐增多。因此,家电下乡政策还需要不断完善,今后一段时期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宣传的针对性

家电下乡政策宣传要精细化、生活化、农民化。政策的宣传应该针对农民不了解的、没有参与到的问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得宣传方式精细化、生活化。继续加大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并且借助网络等现代化传播媒介,让政策真正“进村入户”。

2、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调整下乡产品结构

要针对农民生活的多样性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不断扩大产品的品种、款式,扩大农民的选择空间;推出不同价位的产品,满足各类农户的需求;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消费习惯,推出最适合的下乡产品。

3、品质放第一,严把质量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信誉等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一是企业要把好质量关;二是相关部门在产品流通过程中要进一步规范下乡家电产品的流通管理,加强销售网点监管。

4、完善政策,放大惠农效应

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行,也应不断完善。创新政策的新亮点,强化政策的效用性,尤其是要扩大政策的受益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让惠农政策真正口惠实至。

5、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夯实政策下乡的基础

不断加强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以及有线网和通讯网的建设,为家电、农机、汽车等下乡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保证下乡产品“买得起,用得上”。同时完善下乡产品的金融配套政策,解决贫困农户有需求但无支付能力的问题,这样可以发挥政策多重效果,实现政策的普惠性。

参考文献:

崔潮,李娣,2010,家电下乡政策的背景、目标及效应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7):66.

贺雪峰,2009,从“家电下乡”谈理性扩大农村消费[J],中国金融(6):81—84.

郭振宗,2009,对“家电下乡”成效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5):15—16.

方筱萍,卢旋,2009,家电下乡政策的实证分析[J],经营管理者(12):86.

孙菲菲,2009,“家电下乡”的经济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9):31.

闫福丽,王小洋,卓伟年,2009,我国家电下乡政策的综合效应评价[J],特区经济(7):62.

张月友,2009,家电下乡效果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与管理(5):83—88.

温铁军,刘海英,2009,家电下乡与问题分析[J],中国金融(6):99.

(编辑:夏冬:校对:段文娟)

上一篇:河流城市生态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安全信息网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