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平台设计分析论文范文

2024-03-15

通信平台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1 无线电通信平台的总体设计

本文研究的无线电通信平台采用的是ALTERA公司的Cyclone II系列的FPGA芯片。该型号芯片有50528个逻辑单元 (Les) 、129个M4K存储器、内嵌86个18*18的乘法器、4个PLL、总管脚数为484个, 其中用户可用的管脚数是294个, 核心电压为1.2V[1]。

FPGA主要完成调制解调的工作, 负责将DSP组好的数据帧进行调制后发送给AD9857进行上变频, 然后中频发送给射频模块, 在接收端, FPGA负责将AD9857采样的数据进行下变频和解调工作, 然后将解调过的数据发送给DSP进行后续处理。其中, FPGA使用了DSP的两根中断信号, _INT0为DS P的接收中断, _INT1为DS P发送中断, 接收中断的优先级高于发送中断。AS由FP GA器件引导配置操作过程, 它控制着外部存储器和初始化过程, EPCS系列。如EPCS1, EPCS4配置器件专供AS模式。使用Altera串行配置器件来完成。配置数据通过DATA引脚送入FPGA。配置数据被同步在DCLK输入上, 1个时钟周期传送1位数据。

此外, PS则由外部计算机或控制器控制配置过程。通过加强型配置器件 (EPC16, EPC8, EPC4) 等配置器件来完成, 在PS配置期间, 配置数据从外部储存部件, 通过D A T A引脚送入F P G A。配置数据在D C L K上升沿锁存, 1个时钟周期传送1位数据。

2 基于FPGA的无线电通信平台的详细设计

无线电通信平台的软件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ARM主控程序, 主要是负责无线电通信和与水声信号处理单元之间的通信;另一部分是FPGA, 主要作用是作为ARM与外设之间通信的一个接口, 另外也负责数据的接收和系统的同步[2]。

2.1 FP GA接收数据中断的程序设计

FPGA接收数据的中断程序较为简单, 当DSP将数据重新组帧后, 发送信道请求, 如果请求批准, DSP就要将数据发送给FPG A进行调制后发送。其中在发送过程中, 可能会由于信道条件的变化取消这次发送, 这里设置了一个全局变量send_enable, 如果send_enable=1, 代表现在允许发送, 如果se nd_enable=0, 代表不允许发送, 这个值会随着认知板返回不同的值而改变, 在DSP给F PGA发送数据时, 都要检查这个变量, 如果在发送中间send_enable变为了0, 就要立即取消这次发送。

当DSP需要发送数据时, 只需要对F P G A_S T A R T进行一次写操作, F P G A就会打开接收数据中断, 这个中断为一个16K的时钟信号, 每个时钟的下降沿发送一个数据, DSP的数据发送到FPGA_DATA端口, FPGA就会收到这个数据, 当数据发送完后, DSP对FPGA_END端口进行一次写操作, 就可以停止掉FPGA的中断时钟。

在发送过程中, 如果授权用户突然出现, 检测到这个情况后, 会取消掉这次发送, 通过Mc BSP2口发送过来控制指令, 这个指令会使得send_enable=0, 当DSP检测到后, 会取消掉这次发送, 这个控制是通过给FPGA_CANCEL端口赋值操作来实现的。

2.2 FP GA发送数据中断的程序设计

当FPGA从AD9235接收到数据, 并完成了解调工作后, FPGA就需要将数据发送给DSP, 这是可能有三种数据, 对于不同的数据DSP需要完成不同的操作, 当为正常的业务数据时, DSP需要将这个数据发送给串口显示界面, 当为帧协商数据时, DSP需要将数据发送给认知板, 当为应答信号时, DSP需要将数据发送给串口显示界面, 指示这次发送是否成功。

如果接收到的帧标志为0xd3, 则代表此帧数据为数据帧, 如果为0xdd, 代表为应答帧, 如果为0xd6, 则代表为频谱协商帧。

2.3 FPGA的接口设计

该部分主要包括FPGA的供电、时钟输入以及配置。时钟输入由一片40.000MHz的晶振提供。

配置, 又称为加载或下载, 是对FPGA的内容进行编程的一个过程1101。每次上电后需要进行配置 (Configuration) 是基于SRAM工艺FPGA的一个特点, 也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在FPGA内部, 有许多可编程的多路器、逻辑、互连线结点和RAM初始化内容等, 都需要配置数据来控制。FPGA中的配置RAM (Configu-ration RAM) 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它存放了配置数据的内容。FPGA的配置方式有三种:FPGA主动方式 (AS) 、FPGA被动方式 (PS) 、JTAG方式。本文设计了PS (被动串行) 方式的接口[3]。其中, 用的存储器芯片是Altera公司的EPCZ。

3 结语

用户的无线电通信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只有设计有效合理的基于FPGA无线电装置, 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干扰其他无线装置, 同时能够用足够高的功率发送自己的信号, 以克服环境干扰, 并进行创造性的合作。总之, 随着在无线网络中运行的高级通信装置逐步取代传统手机, 无线电通信技术必将促成类似的变革, 它对我们的整个生活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摘要:本文在明确无线电通信平台重要性的基础上, 首先从总体上设计了无线通信平台, 并进一步详细研究了基于FPGA的无线电通信平台, 涉及到FPGA接收以及发送数据中断的程序设计和FPGA的接口设计。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其他同类无线电通信平台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无线电通信,FPGA,数据的接收,数据的发送

参考文献

[1] 周红兵, 龚江涛.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信道处理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21~23.

[2] 任天同, 屈晓声, 夏宇闻.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平台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 2008 (2) :89~92.

通信平台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建设通信网络的一个重要支撑是通信基站, 其内容主要包括了架设天线、建设基站机房、建设桅杆与铁塔等。其中天线主要包括了馈电系统、天线反射体和天线座架。而根据发射方向可将天线分为定向与全向天线两类, 根据使用区域的不同, 又可将天线分为室外与室内两种。基站机房通常包含了电源设备、收发信设备、传输设备、空调、消防设备、环境动力监控装置等内容。桅杆与铁塔则包括了塔身、天线支架、地基基础、防雷接地装置、辅助设施、拉线等。而其类型主要包括了拉线塔、角钢塔、三管塔、楼顶抱杆以及单管塔等。

2. 通信基站铁塔选型依据

2.1 结合场地地质情况来建设桩基, 并科学确定铁塔选型

在设计通信基站前, 需要对实际场所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从而将建设场地地质确定下来。在采用桩基础时还应当合理计算桩基的抗拔、抗压以及抗水平的承载能力, 并验算桩身的抗弯、抗裂以及沉降承载力等。通信铁塔把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基础完全、可靠的向地基传递, 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这对通信铁塔结构而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铁塔基础通常可选用扩展基础、单桩基础以及群桩基础, 如若情况特殊还可以将其与抗液化处理、梁拉结以及地脚锚栓设计相联系起来。

2.2 结合天线挂高要求来将通信基站铁塔类型确定下来

通常情况下, 天线挂高范围在30~50m内, 然而具体可以结合周边地貌地质情况来开展合理调整。如, 通信基站建设于城市楼顶, 则需控制抱杆高度在6m内, 桅杆高度在15m内。如若通信基站建设于郊区丘陵上, 则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调整通信基站铁塔高度至20m左右。

2.3 结合租用场地面积来将通信基站铁塔类型科学确定下来

在对通信基站铁塔选型进行确定时, 一项重要考虑因素就是租用场地的面积。而不同类型铁塔其占地面积均有所差别, 所以在选型过程中应当要具有针对性。例如, 拉线塔占地面积在850m2左右, 单管塔占地面积在30m2左右, 三管塔在50m2左右, 角钢塔在60~100m2左右。

3. 通信基站铁塔设计

3.1 通信基站选址要求

通信基站选址应当要有限考虑附近基站少、信号差以及用户话务量较大的地点, 并且附近没有存储易燃易爆物品的企业、仓库以及强脉冲或大功率电磁干扰。并且要确保基站目标覆盖区周围没有比基站天线还要搞得建筑物, 保证期视野开阔。不仅如此, 建设通信基站还要求配套建设安装设备、铁塔以及机房, 所以需要使用许多施工机械, 因此必须要对附近地质情况进行重视, 选择方便施工与维护的环境。

3.2 基础形式及设计准备工作

通常情况下, 通信铁塔基础都是采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以及平板式筏基础等形式, 其中, 桩基础主要适用于上部承载力较低的情况, 不适宜用于浅基础持力层;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主要适用于土质均匀, 地基承载力良好的情况。在正式开始设计前, 务必要全面勘察工程地质情况, 万万態盲目设计, 避免导致事故的出现。

3.3 通信基站铁塔防雷设计

由于通信基站铁塔高度较高且多处于野外环境, 因而防雷是其一项极其重要的设计工作, 对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开展防雷设计:第一, 铁塔防雷设计。首先设计人员需要将接地孔分别在铁塔上部天线平台、中部和塔基这三个部位进行预留, 也可以使用加长紧固螺栓替换塔身普通紧固螺栓而做为接地点。其次, 由于铁塔通常较高如果设计中所做的两个预留接地孔 (点) 距离大于规范要求时 (注:一般两个相邻的接地孔 (点) 距离在60m内) , 设计人员要在它们中间加多一个接地孔 (点) , 并确保其与上下两个孔距离相等, 这样一来能够实现良好的雷电电流分散效果。最后, 如果所建铁塔属于落地塔的话, 需要将它和机房二者地网隔3至5m进行焊痛连接, 并确保最少2处处于连通状态;第二, 天馈线防雷设计。首先, 设计人员要分别在塔顶馈线屏蔽层、馈线出塔身到机房拐弯处上方0.5至1m以及机房馈线入口内侧这三个地方设计接地。其次, 如果长度大于标准所要求的60m设计人员同样要在两个相邻接地中间增加新的点, 同时机房中走线架需5至10m做接地, 以此确保其防雷效果。

3.4 通信基站铁塔走线架设计

除上述三方面外, 通信基站铁塔走线架是最后一项设计内容, 其要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 基站机房中天线馈线地引入先经爬梯馈线支架固定后, 由铁塔顶部做垂直向下, 最后再从室外走线架作水平引入即可;第二, 人走线架 (桥架) 。在通信基站铁塔中根据走线架与地面高度是否超过4m可分为两种设计方案:首先在高地超过4m时即需上走线架, 此时设计上除了走线架宽度要达到50-60cm以及护栏高度为1.2m之外, 还需要把天线馈线固定到护栏中。其次在高度低于4m时, 需要上人走线架设计中其宽度同样为50-60cm, 但无需安设护栏, 此时只要借助于梯子在走线架中固定天线馈线即可。通常来说, 如果所设计基站机房属于单层的话一般采取后一种天线馈线走线架设计;第三, 走线架两端设计上通常是将其固定到机房外墙以及铁塔爬梯位于馈线窗下的支架中。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下雨天机房中进水, 设计人员需要将走线架向外倾斜超高1%的坡度。

摘要:本文首先对通信基站基本框架进行概述, 并分析通信基站铁塔选型依据, 最后对通信基站铁塔设计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交流。

关键词:通信基站,铁塔,选型,设计

参考文献

[1] 吴子模.试论移动通信基站铁塔的选型及其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11) .

通信平台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在国家全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人们自我提高、自我充电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终生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构建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平台,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教育活动促进“终生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网络教育[1]是以学习者为主的自主学习环境;它是一种新型的、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在INTERNET环境下, 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任何课程的任何章节网络化交互式教与学活动。

网络教育需要在INTERNET上设计相对独立的网上教学支撑系统来支持教学和管理。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作为开展网上教学的支撑基础, 正面临系统用户规模与用户需求日益增长, 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竞争的挑战。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也面临同样的挑战, 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院现有平台已经不能适应学员成倍增加的需要。

二、国内外现状综述

目前国际市场上已经有较好的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综合平台, 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WEBCT (Web Source Tools) 、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的Virtual-U, Lotus公司的learningSpace等。

在国内, 教育与技术这两方面结合得比较好的产品有:科键网络教育教育系统、网梯网络教育平台、、WisBank教学平台等。

综上所述, 我们考虑建设一套基于INTERNET能支持万人以上大规模用户访问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系统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能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系统间的无缝操作, 为学院网络教育教学工作上台阶做好全面技术支撑工作。

三、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结构模型设计

根据网络教育学院实际发展需要,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以支持学生学术和非学术性活动为目的, 提供督学、导学服务, 能记录学生形成性行为的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整体系统模型, 如图 (4.1) 所示。系统主要分为教学管理子系统、教学子系统和资源管理子系统三大部分。

(一) 教学管理子系统。

按学生从招生录取到毕业拿到毕业证整个过程主要有系统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招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务管理到教学管理等几大业务功能。教学管理子系统直接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 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因此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是极其重要的。

(二) 教学子系统。

教学子系统以学生为中心, 按学生活动进行划分, 主要包括了学习任务、课程交流答疑、学习事务、课程学习和帮助、虚拟校园文化等内容。考虑到虚拟校园文化是在学习活动及其他活动之上形成的虚拟人文环境, 应该成为学院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的重点建设目标。

(三) 资源管理子系统。

作业系统和课程资源在网络教学中按专业、课程划分作业题库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 甚至详细到课程知识点, 能方便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实际需求分析中发现, 从招生录取到毕业前学生数据都存在动态变化, 需要建立专门的学生数据库来对学生数据进行管理和同步更新, 以保证学生数据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更新。

四、面向对象的功能模型设计

(一) 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

运用UML进行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设计, 使用UML建摸工具画出系统的用例图;勾画系统类图和活动图。设计阶段由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组成。结构设计任务是定义包 (子系统) 、包间的依赖关系和主要的通信机制。包有利于描述系统的逻辑组成部分及各部分间的依赖关系。

(二) 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UML建模。

由于时间的关系, 本文仅设计了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总体的用例图和包结构分析。

1、用例图。

用例[2]从使用系统的角度描述系统中的信息。用例视图是其它视图的核心, 它的内容直接驱动其它视图的开发。所以我们首先画出了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总体用例图, 如图4.1所示。

可以看出, 学生用户、专业课程管理员、教学管理员、教务管理员、学习中心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和资源管理员是用户的泛化, 学生用例包含了六个主要的方面。

2、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包结构分析。

包图是维护和控制系统总体结构的重要建模工具。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时, 有必要将这些元素进行分组, 即将语义相近并对基于同一变化的元素组织起来加入到同一包中, 以方便理解和处理整个模型。本文将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分为四个层次:平台具体应用层、系统抽象应用层、业务中间件和系统软件层。其中具体应用层分为学生具体应用层和管理员具体应用层。本文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拟基于JSP编程技术开发, 基于组件结构, 中间件[3]基于JAVA虚拟机和JAVA应用程序接口。

五、结论

本文首先综合比较国内外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开发现状, 针对重庆大学网络教育网院的具体业务模式提出了以支持学生学习活动为目的, 加强学习服务、师生交互和行为过程跟踪记录等特点的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设计了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整体结构模型, 并对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的UML进行建模, 设计了平台的整体用例图和包结构图。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 始终贯穿了一个“服务”思想和理念, 它必将对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保障。

摘要: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作为网上教学的技术支撑系统, 平台设计的质量是学院教学与管理系统稳定运行基础, 是提高对学生和学习中心支持服务工作的技术保障。本文分析并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 以支持学生学术和非学术性活动为目的, 能记录学生形成性行为的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进行了比较和综合分析, 结合网络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 提出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框架和模型。结合学院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了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模型设计, 进行了平台子系统的内容设计, 设计了平台整体的系统模型和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面向对象的建模工作。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系统模型,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际平.网络教育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2] 王少锋.面向对象技术UML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通信平台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智能楼宇的概念, 特点及其基本功能

(一) 智能楼宇的概念介绍

智能楼宇, 即房屋建筑的智能化, 通过电脑, 网络以及通讯系统对房屋建筑中的三表, 家居, 家电, 给水与排水, 监控系统, 安全消防等系统进行控制与管理。使用者既可以实现手机对家电进行控制, 也可以通过智能楼宇实现二十四小时的管家服务, 方便了使用者, 使人们获得更加舒适的生活体验。智能楼宇及其网络系统是现代住宅小区的标志之一, 其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二) 智能楼宇系统的主要特点

智能楼宇与传统的房屋建筑系统相比有着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舒适性是智能楼宇的重要特征, 房屋建筑的智能化其主要目标是改善用户的体验, 使用户日常生活更加舒适。二、更高的效率。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对房屋建筑内设备的管理效率更高, 方便用户使用。例如, 三表的远程控制, 通过远程抄表, 使用移动设备接收信息, 使用者通过手机自动缴费, 实现了足不出户的管家服务, 服务效率更高。三、安全可靠。智能楼宇的监控系统, 通过网络实时动态的对住宅进行监控与跟踪, 实现了建筑物的安全监控。另外, 通过网络系统的安全措施, 防止个人数据被黑客攻击, 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1]。

(三) 智能楼宇系统的主要功能

智能楼宇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如下:一、远程信息的处理功能。信息处理不仅局限在建筑物或小区内, 需要通过通信系统, 实现远程的信息处理。二、自动控制功能。通过通讯系统、电脑与网络对建筑物内的终端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三、监控功能。为了保证房屋的安全可靠, 要具备监控功能, 防止数据信息被攻击或丢失的功能。四、更新, 扩展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 不断有新技术新功能出现, 智能楼宇要具备自我更新性与可扩展功能。

二、通信系统在智能楼宇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网络系统实现了智能楼宇对设备的控制与管理, 而利用现代的通信技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控制, 是智能楼宇的主要创新与应用。通过手机等通信设备, 我们可以实现三表的缴费, 实现对房间温度的调节, 提前做好米饭。通信技术是当前智能楼宇网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与方便, 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2]。

三、通信系统设计的实际案例分析

某智能楼宇, 温度控制系统的通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 硬件设计, 软件设计三大部分, 其设计的流程如下:

(一) 系统的结构设计

室内空调通信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控制器。本设计使用手机作为系统的控制设备。二、网络, 互联网。三、控制中心。负责接收手机发送的任务, 并经过控制中心的处理, 对室内空调系统发送指令。四、RS485接口。RS485是一种串行数据接口, 负责与空调设备相连, 并实现数据的传输功能。五、空调设备。本系统以控制中心为核心, 使用手机, 无线网络对室内的空调进行控制, 以及对住宅温度变化的监控。

(二) 系统的硬件设计

本系统硬件设计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基础, 中央处理器采用意法半导体的STM32作为主处理芯片, CORTEX-M3内核, 3.3V供电, 安全时钟, 低功耗模式, 内部复位电路, 工控标准的工作温区, 112个可编程端口, 5个UART接口。如图 (1) 所示, 系统的硬件包括LCD显示器, 触摸按键, 蜂鸣器, 开关电源, 继电器, ESP8266模块等6大部分组成。其中ESP8266模块作用是实现WIFI功能, 通过手机APP对系统进行控制, 实现远程室内温度的控制。

(三) 系统的软件设计

本系统软件编程采用C语言实现, 包括手机APP与控制系统软件两大部分, 通过软件实现手机对空调控制系统的控制, 以及空调系统与楼宇控制中心的数据传输。

四、未来智能楼宇系统的发展方向

智能楼宇是当前城市建设的趋势, 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一、全面的数字化。数字化是信息系统的重要特点, 未来智能楼宇系统会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二、功能更多, 集成度更高。未来的楼宇系统会集成更多的功能并且集成度更高, 当前的网络系统, 管道多线路多, 未来会向着一条线路的方向发展。三、操作更加简单。通过手机APP对楼宇系统进行控制, 需要输入密码进行身份验证, 未来指纹识别等技术会应用于控制系统中, 方便人们的操作。

五、结束语

智能楼宇是当前住宅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手机我们可以轻松的实现对住宅的监控, 家电设备的远程控制。智能楼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不断的发展其必将会取代现有的建筑网络系统, 为人带来更多的服务以及更加舒适的体验。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术的革新, 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进入千家万户, 信息技术对改变生产, 改善生活, 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 楼宇系统的智能化需求越来越多。智能楼宇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当前的住宅小区, 智能化是主要卖点, 智能家居, 远程控制是智能小区的标准配置。通过智能楼宇。人们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空调, 洗衣机, 厨房等设备进行自动工作,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增强我们的生活体验。本文从智能楼宇网络系统的概念, 组成以及特点出发, 重点介绍智能楼宇信息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能楼宇,通信系统,设计分析

参考文献

[1] 施涛.智能楼宇网络系统中信息通信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 2016, 24 (15) :122-124.

[2] 李健, 钮瑞艳, 程飞.智能楼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 2016 (8x) :13-14.

通信平台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现代科技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发展战略。模式识别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在现代人工智能基础上研发的新型科技。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加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改革加剧了各行业领域企业市场竞争, 促使各行业领域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朝着专业技术人才竞争方向不断发展, 因此, 现代高校电子计算机以及智能信息处理专业, 务必要加强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实现教学。模式识别和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程, 显而易见由模式识别和智能信息处理两方面实践教学构成, 其中模式识别实践内容是具体的, 但智能信息处理实践内容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 包含了模式识别、流程规划之外的高端人工智能、数字影像处理、模糊数学等内容, 每部分内容均具备很强的关联性, 共同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交叉融合的职能信息处理课程。由此可见, 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程具备很强的综合性, 要想确保专业学生全面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 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展开实践操作, 现代高校务必要加强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实现教学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实践人才。

二、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实现的有效策略

(一) 全面把握互联网运行关键点, 建设系统的实践平台设计教学体系

模式识别和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程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相比较, 其各部分知识难点、重点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要想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就务必要做好先导知识的引导教学, 这就要求实际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过程中, 专业教师务必要全面把握互联网运行关键点, 建设系统的实践平台设计教学体系。比如, 在非数值数据处理以及深入发掘设计教学中, 专业教师就要率先就数值数据处理进行模式识别后再进行, 模糊数学则要在识别前进行, 这样的主要原因在于模糊模式识别是模式识别系统中的一个分支, 只有严格遵循互联网运行关键点以及相关原则规律, 才能够确保实践课程平台设计应用的可行性。

(二) 科学构建实践课程教学标准, 强化实践平台设计实现的整体效果

纵观当前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工作, 绝大多数高校都缺乏一个标准的实践课程教学标准, 实际实践平台内容设计以及课时设计较为混乱, 直接导致学生在实际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操作过程中, 不仅缺乏具体实践操作目标, 还缺乏实践操作时间的限制, 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程不重视。因此, 现代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工作中, 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科学构建实践课程教学标准, 全面根据专业学习要求和最终目标为学生设计实践操作内容和目标, 并对学生实实操时间进行限定, 从而让学生在有限时内对相关实践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危机意识,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发展意识, 进一步强化实践平台设计实现的整体效果

(三) 合理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提升实践平台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

现阶段, 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已经设计了包含模式识别、影像处理、神经网络、进化核算等在内的主要内容, 已经具备了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的辅助功能。但要想大幅度提高学生模糊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际平台设计工作中还要从根本上保证合理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让平台中包含的实践操作项目内容在贴近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应用的同时, 更贴近专业学生未来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实践平台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辅助其强化自身综合运用能力。

(四) 加强健全的电子资源教学网, 促进实践平台设计应用的便捷性

健全的电子资源教学网络, 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检索渠道, 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给模式识别以及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设计增添的新内容, 更好因对其应用范围广、知识面宽、内容功能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从而有效填补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内容以及时间方面的不足。此外, 电子资源教学网络的健全, 还能够加大学生专业实践学习训练力度的同时, 确保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到专业范围内最先进、最高效的技术手段, 对提高现代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实现教学改革工作中, 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授课教师一定要全面把握互联网运行关键点, 建设系统的实践平台设计教学体系, 并科学构建实践课程教学标准, 强化实践平台设计实现的整体效果, 合理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提升实践平台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 同时不断加强健全的电子资源教学网, 促进实践平台设计应用的便捷性, 进而有效保证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实用性, 以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模式识别技术已经在各行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企业竞争已经逐步转变成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 因此, 现代高校加强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实现教学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实现教学的主要价值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实现的有效策略, 望对未来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平台设计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实践课程,平台设计

参考文献

[1] 徐浩智.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中的关键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 (2) :247.

[2] 叶凤华.智能模式识别采摘机器人设计——基于图像聚类和情感模糊计算模型[J].农机化研究, 2018.

通信平台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众所周知, 集装箱是由钢型材、四周及上下的压型钢板制作而成, 使用环境满足露天布置, 单纯从热工的角度考虑, 冬天寒冷夏天炎热, 并不适宜居住与办公;为了减少外界环境造成的能量损失, 这就要求我们的集装箱具备相应的热工性能, 需要在集装箱两侧、两头和顶部共五个面采用保温隔热材料, 这样才能有效阻止外界太阳辐射进入集装箱内部, 同时也防止冷量的外流。

二:设计标准及依据

建筑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 民用建筑又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改善民用建筑的室内环境,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 降低建筑能耗, 故我国对民用建筑要求实施强制性的节能措施, 并相继出台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而工业建筑没有做此要求, 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国家执行标准。海外基建工地集装箱式移动信息平台按其使用功能来划分应属于工业建筑;按其在指定工程项目的服务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应划分为临时性建筑;目前我国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及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均未对工业建筑和临时性建筑采取强制性的节能要求和措施, 仅仅提倡有条件地区可以参照执行。本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法规, 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 尽量达到各项国家标准, 减小热工负荷, 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

三:保温材料比选

经计算20尺集装箱目前的结构中, 顶面共11.35m2, 四周侧面积共41.37m2, 总面积为52.72m2, 考虑到极端情况下, 四周室内外温差为30度, 顶面温差为40度, 参照华为集装箱保温层设计, 顶面选择75mm厚, 侧面选择40mm厚, 接触热阻相对保温层热阻可以忽略不计, 考虑整个箱体的总散热量控制在1.5kw内, 反推保温层导热系数为0.04w/ (m·k) 。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的保温材料都符合集装箱的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 虽然建筑市场上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种类繁多, 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比对, 真正能满足集装箱自身特点和使用要求的保温隔热材料主要包括:发泡陶瓷保温板、膨胀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挤塑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硬质聚氨酯泡沫保温板、酚醛树脂泡沫保温板、岩棉保温板等;材料不用, 形成机理也不同, 其表现的容重、导热系数、燃烧性能等均有所不同。发泡陶瓷保温板、膨胀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 (EPS) 与岩棉保温板由于导热系数较高, 价格方面也没有优势, 不予选购, 下面仅对其他三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 推荐选择酚醛保温板更为合适。

四:建筑节能计算方法

我国的建筑气候分区分为五区, 分别为:严寒地区A区、严寒地区B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由于不同分区对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限值是不同的, 故海外基建工地集装箱式移动信息平台在不同分区保温材料厚度应根据计算确定。目前我院采用的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PBECA软件, 它支持的导入模型格式有:天正版本、Revit版本。其计算方法是先在Revit中创建模型, 通过PKPM插件对模型进行数据转换并生成brc文档, 再把Revit建好的模型导入PBECA中进行计算分析。

五:建筑节能计算推荐

夏热冬冷地区:选择“上海”为典型城市, 经过节能计算:平屋面类型 (自上而下) :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70.0mm) +压型钢板 (0.6mm) ;外墙类型 (由外至内) (压型钢板复合) :压型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40.0mm) +压型钢板 (0.6mm) ;能满足规定性指标要求。

寒冷地区:选择“济南”为典型城市, 经过节能计算:平屋面类型 (自上而下) :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90.0mm) +压型钢板 (0.6mm) ;外墙类型 (由外至内) (压型钢板复合) :压型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120.0mm) +压型钢板 (0.6mm) ;能满足规定性指标要求。

严寒地区B区:选择“长春”为典型城市, 经过节能计算:平屋面类型 (自上而下) :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100.0mm) +压型钢板 (0.6mm) ;外墙类型 (由外至内) (压型钢板复合) :压型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140.0mm) +压型钢板 (0.6mm) ;能满足规定性指标要求。

严寒地区A区:选择“哈尔滨”为典型城市, 经过节能计算:平屋面类型 (自上而下) :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120.0mm) +压型钢板 (0.6mm) ;外墙类型 (由外至内) (压型钢板复合) :压型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300.0mm) +压型钢板 (0.6mm) ;能满足规定性指标要求。

夏热冬暖地区:选择“广州”为典型城市, 经过节能计算:平屋面类型 (自上而下) :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100.0mm) +压型钢板 (0.6mm) ;外墙类型 (由外至内) (压型钢板复合) :压型钢板 (0.6mm) +酚醛保温板 (120.0mm) +压型钢板 (0.6mm) ;未能满足规定性指标要求, 建议根据工程项目布置在雨篷下或自身增加隔热架空层。

六:结束语

中国电建集团海外集装箱课题研发组的成立, 为海外建设项目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及信息技术服务, 为集团大数据平台提供黄金数据支撑, 助力大数据提升管理。该课题组是我集团第一个柔性研发组织, 研发组成员一共12人, 全部由青年组成, 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来自集团公司本部及下属各地设计院、装备公司, 分布于北京、石家庄、邯郸、西安、武汉、南昌。他们在所属各院均为业务骨干, 一直是专业领域创意精英, 主要负责“硬骨头” (国内外重点项目) 的攻坚克难工作, 深受领导器重。国家优质工程奖、集团及院级优秀工作者、各种三维与数字化创新奖项总离不开他们的身影。他们是一个极富战斗力、极具凝聚力的青年集体, 在同时承担繁重的本职工作之余, 还能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号召, 投身集团公司“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试点项目之中, 激情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印迹。

摘要:海外基建工地集装箱式移动信息平台的研发是中国电建集团对于“互联网+”国家战略的一次践行。当前, 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风起云涌,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应用创新, 催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所以, 在这种技术趋势之下, 我们电建集团从多个方面做出战略规划, 提升集团公司的竞争力;而海外基建工地集装箱式移动信息平台的研发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小水电站运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案例教学金融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