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2023-09-18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高中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

2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

2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

3(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

5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

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

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中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2(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2、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前期:(n)

中期:(n)中期:(n)

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一侧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第三节、伴性遗传

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一、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遗传现象(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

1、怎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艾弗里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知识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

1、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A=T;G=C;?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G)/(T+C)=1;(A+C)=(T+G)?

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T+A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G+C?

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也是a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的概念、条件、特点、结果和意义)?

DNA分子复制过程是个边解旋边复制。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也在疯牛病毒中还发现蛋白质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质的自我控制复制)

DNA复制的条件要相关的酶、原料、能量和模板。

其特点是(非连续性的)半保留复制。

其意义是:保证了亲子两代之间性状相象。

如果一条链中的(A+C)/(G+T)=b,那么另一条链上的比值为1/b?

另外还有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50%?

2、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

3、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连续遗传、世代遗传——显性遗传

(二)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1、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2、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3、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3)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末期:(n)

4个精细胞:(n)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

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

无机物无机盐

组成细胞 蛋白质

的化合物 脂质

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三、 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C

H

O 核糖 动植物 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麦芽糖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动物 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结合水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 胞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 胞 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B2.D3.C4.B5.C6.D7.B8.A9.D10.B11.D12.B13.C14.(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职能体现出来的,即通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体现出来的。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A2.A3.B4.A5.D6.A7.B8.C9.C10.C11.A12.B13.C14.(1)美元汇率一直呈下跌趋势。欧元对人民币汇率虽有波动,但总体是上扬的。(2)兑换美元少支出人民币1600元,兑换欧元要多支出人民币400元。(3)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只就换汇成本而言,去美国比去欧洲旅游的支出要少,所以可以选择去美国旅游;如果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度、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家庭经济实力、是否去过等),则还须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A2.C3.A4.C5.C6.C7.D8.C9.A10.A11.C12.C13.D14.(1)①气候、季节等因素影响着相关商品的价格。②当某种商品的购买旺季过后,需求减少,由原有供求平衡或供小于求的状况转变为供大于求的状况,于是商品价格下降。(2)①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②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商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价格越低。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D2.A3.A4.A5.B6.A7.B8.B9.B10.A11.B12.C13.D14.D15.B16.(1)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不大,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③与某种商品相关的商品的价格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2)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A2.A3.A4.B5.A6.B7.B8.B9.D10.D11.B12.C13.B14.(1)甲为贷款消费,乙为钱货两清的消费。(2)①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可行的,明智的。②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也不看好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不可行也是不明智的。这种情况还是适合攒钱消费。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C2.A3.C4.B5.C6.C7.D8.A9.D10.A11.D12.B13.D14.A15.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原因:①绿色消费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为特征。它是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②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人的生命健康;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6.(1)从众心理、攀比心理。(2)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单元复习 1.A2.A3.D4.C5.C6.C7.A8.B9.B10.A11.C12.(1)第②条曲线更符合经济学道理。理由: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会减少人们对商品的消费量,反之,则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7月6日和9月28日猪肉价格相对低,所以消费量大些;而8月3日和12月7日猪肉价格相对高,所以消费量少些。)猪肉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其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消费量波动不会太大。(2)鼓励生产和经销商到外地采购生猪,增加市场供应;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本地养殖大户,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增加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对市场经营户提供税收和管理费用的优惠,减少其经营成本,稳定肉价;加强对市场的价格监管,防止个别经营户恶意涨价。(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B2.A3.C4.C5.A6.B7.C8.A9.D10.B11.B12.C13.A1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D2.B3.A4.A5.D6.C7.A8.B9.B10.C11.D12.A13.B14.D15.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1.A2.C3.A4.A5.B6.D7.B8.D9.C10.B11.C12.D13.海尔集团的成功首先在于公司制定了正确的经营战略,四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定位准确,适应时代潮流,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其次,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探索科学的管理手段。通过“创新驱动”和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公司通过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A2.C3.D4.A5.C6.C7.B8.D9.A10.D11.(1)某君的劳动技能不高,就业观念落后,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和再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唯一的答案。做朋友的思想工作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介绍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告诉某君想要实现就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某君从主观上改变就业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择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B2.D3.B4.C5.A6.D7.B8.A9.A10.D11.A12.C13.C14.(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存款余额不断增加。(2)对居民的储蓄存款不能笼统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势,坚持适度的原则。这是因为,一方面,储蓄存款的增加意味着生产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储蓄存款的增加意味着这部分资金要暂时退出消费领域,会影响到消费。如果国内有通货膨胀的情况,居民储蓄存款增多会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如果国内有通货紧缩的情况,储蓄存款增加会使居民消费萎缩,影响到内需的扩大,加剧通货紧缩,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快速增加反映了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启动民间投资任务艰巨。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1.C2.A3.A4.D5.C6.B7.B8.A9.B10.B11.D12.D13.D14.(1)主要有储蓄存款、购买股票、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直接投资等。(2)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银行存款基本上没有风险,而购买股票、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风险较大,投资时应慎重。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薄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如买债券、炒股、投资房产等。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单元复习

1.C2.A3.A4.A5.C6.B7.C8.A9.D10.C11.(1)表一反映了企业销售总收入逐年增加,成本降低,市场占有率增加。表二反映了企业资产构成发生了变化,由国有资产占100%的企业发展成为国有控股企业。(2)该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资本的运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得到了发展。说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D2.B3.B4.D5.B6.C7.C8.A9.A10.D11.A12.D13.A1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管理。该企业对技术人员在分配上的倾斜有利于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开发和利用新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C2.A3.A4.A5.C6.D7.D8.C9.D10.A11.A12.B13.B14.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1.C2.A3.C4.A5.D6.B7.C8.C9.B10.B11.A12.B13.B14.C15.A16.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征税和纳税

1.A2.B3.D4.C5.D6.B7.C8.B9.B10.C11.B12.C13.D14.D15.C16.B17.C18.(1)漫画反映了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太低。(2)2008年3月1日开始,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2000元。因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这样既能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又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单元复习

1.C2.D3.D4.A5.B6.D7.D8.A9.B10.B11.C12.A13.(1)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确立此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2)个人所得税的调整既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又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还有利于刺激内需、扩大消费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3)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财政加大用于“三农”的支出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科教事业发展;有利于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C2.A3.A4.C5.C6.C7.D8.B9.D10.A11.D12.(1)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对某一具体商品的最终成交价格有一定影响,但不能决定商品的价格。(2)开放性题目,不拟定具体答案,只要能结合相关经历运用所学知识且言之有理即可。(3)这是一个探究型题目,不必像其他题目一样答题。建议:可以从市场价格形成、市场调节的优点和缺陷、市场秩序和自觉遵守市场规则、提高消费者权利意识等方面进行探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C2.A3.C4.B5.B6.C7.D8.经济手段:①⑥法律手段:⑤行政手段:②③④9.A10.C11.(1)2002年到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02年后有所回落,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是农村居民收入从总量和增长速度上都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国家通过财政、投资政策向农村倾斜,可以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市场调节具有自身固有的缺陷,单纯的市场调节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两极分化。政府必须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在保证市场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以体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C2.D3.A4.B5.D6.D7.B8.D9.C10.A11.C12.C13.三位同学的说法都是不全面的。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实现GDP在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因此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一定速度。但是GDP的增长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意味着“其他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关键,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但是我国的贫困人口不仅农村有,城镇里也存在,因此只要农民收入增加了,全体社会成员也就都进入小康了的说法是错误的。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保证充分就业并不一定意味着收入的自然增加,因为收入的增加与经济效益和分配制度有关。14.本题为拓展探究型题目,不拟具体答案,要求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政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建议从国家、社会组织、个人等几个方面考虑。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B2.A3.D4.C5.C6.A7.A8.D9.D10.A11.B12.A13.D14.(1)传统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的区别。(2)循环经济。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它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3)略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B2.B3.B4.B5.C6.A7.C8.B9.D10.C11.C12.A13.B14.(1)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因此“全球化其实挟带了大量的美国化”。(2)应该全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B2.C3.B4.B5.B6.B7.B8.C9.C10.B11.C12.D13.(1)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数减少,而投资总量却在增加;实际到位外资的增长高于合同外资增长;第三产业吸引外资的增长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这表明2007年浙江省利用外资水平提高,结构更趋优化。(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利用外资方面,要从浙江省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提高“走出去”的水平,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尤其是有竞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向世界,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立足浙江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要利用浙江的人才、劳动力和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承包工程。 单元复习

1.D2.B3.B4.C5.C6.C7.C8.B9.C10.(1)材料一反映了2002-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是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还比较低,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经济效益不高。(2)为了解决材料一的问题,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材料二正是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的应对之策。(3)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体说,主要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等。 综合练习一

1.A2.B3.D4.B5.C6.A7.C8.D9.A10.D11.B12.B13.A14.B15.A16.C17.C18.D19.C20.(1)图一表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3—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也逐年提高。图二反映了我国2003—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逐年增长,其中2003—2004年、2006—2007年增长速度较快。(2)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各国消费占GDP的比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强,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3)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才具有持续动力,才能保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21.提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现象有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毁约违约、上市公司虚报瞒报等。治理社会诚信缺失是个系统工程,可以从国家和社会、企业、个人三个角度着手来进行分析。 综合练习二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

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孟德尔杂交实验: 本课牵涉到很多新名词,在讲授的过程中,就将这些词一一写在黑板上,并在讲授遗传图谱的书写时,带领学生写一半,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半,.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当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内容的安排上偏多,在没有减数分裂的基础上讲授配子,学生难以理解。

减数分裂:把老师的知识讲解大幅度地减下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不要一开始就大讲特讲一些概念和名词。再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内容。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 受精作用: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

第一部分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同源染色体对数共四项,用表格,组合挂图边分析边和学生一起完成表格;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一的后期),利用板画以二对同源染色体为例边画边分析讲解,归纳出N对同源染色体则产生2的N次方种配子。

第一部分受精作用:定义(即过程)、实质、意义(多样性、稳定性)。在讲解意义时结合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用图解来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讲的很失败。主要原因是备课不足,对教材内容不熟悉,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没有运用从简单到复杂,从旧知识过度新知识。

伴性遗传: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情景设计、教学流程以及问题的提问时机等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要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独立的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和遗憾。

DNA分子的结构:互动的教学模式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也很感兴趣,但要注意:课堂调控引导能力对教师是一大考验。课堂最后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和课后知识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虽活跃,但课后知识没掌握牢固的情况。

DNA的复制:本节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手段运用的不错。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和遗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本节内容较多,为了在1课时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重点处理难点——翻译。由于内容抽象,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模拟翻译过程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好学生,备好教法,才能够真正地利用好课堂每一分钟。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在学习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后,对因“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引起的性状的变异进行概括和总结。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基因重组的概念、意义等,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染色体变异:从整体上讲这节课前复习和后新授衔接,整体思路明确,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讲解过程中,采用设疑和谈话式教学,课堂气氛有所改观。但板书稍多,语言不够精练和准确。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兴趣的利用和对于教材进一步利用可以说是较为成功,但在教学过程还有待改进,应引导为主。

①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②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事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过程交待得一般比较清楚;

③案例的叙述非常具体,不是事件的笼统描述,更不是事件总体特征的抽象化、概括化说明;

④案例具有时代性,它描述的都是较新近的实践活动;

⑤案例具有有效性,每个案例都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如它可提供正面的经验或反面的教训;

⑥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无一不蕴涵问题,具有困惑性,也正是由此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2、教学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即那些在日常生活素材中“隐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案例应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教材中规定的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 (1)从形式上看,案例是陈述性的,主要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头有尾、富有情节的具体描述,较少包含分析与解释;

(2)从内容上看,案例典型、完整,比较丰富,既可以反映某些原理与规律,又可为多层面、全方位分析提供可能,并能容纳多种解释;

(3)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的,是对真实人物、事件的描述,是在广泛吸收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选编的:

(4)从构成上看,案例设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包含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学科内容等,虽可表达一定的理论观点,但并不必然地具备概括性,主要为解释概念、原理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

3、地理教学案例:从“地理课程标准”和新地理教材的角度看,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应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从案例的内容范围看,应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即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都可作为案例内容。从案例的呈现方式看,特别是针对于地理学科,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的(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多种形式。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

三、

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2)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①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珠三角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存在问题

1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2 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3 乡镇工业发展分散所产生的问题。

4 城市规模相对在缩小

5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

6缺少特大型城市。

城市化建设的思路

1 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2 打破旧制度下的行政区划。

3 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1 行政区划调整。

2 发展城市群,建设3大“城市圈”。

3 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 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护。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上一篇:竹之语范文下一篇:有关马的寓言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