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生物总结范文

2023-04-13

必修一生物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距离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2)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 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从生活实例中探求知识的过程 (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从生物圈到细胞”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节课,对新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这将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第一节生物课,也不许上的生动活泼,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如此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本届内容,通过SARS病毒引入话题,说明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病毒,它的生命活动也必须经过活细胞,之后引出第一个知识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通过什么方式来解释这个问题呢,课本上举了四个例子:第一个,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说明单细胞生物的运动和分裂是在细胞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个例子,讲了人的生殖和发育: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精子和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在子宫里形成胚胎,最后通过发育过程形成胎儿。说明生殖和发育的过程需要细胞的参与。第三个例子讲了人的缩手反射基础,通过五个环节,说明反射的结构是建立在细胞的结构基础上的。第四个例子讲的是艾滋病病毒——HIV病毒,侵入的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即淋巴细胞,说明了虽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病毒的生命活动还是离不开活细胞结构。

接下来的第二个知识点,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最基本的细胞,再到由结构功能和形状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组织,再到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到由器官构成的具有一定作用的系统,最终到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了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之后加入无机环境之后,又衍生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最终停止在了生物圈上——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三、学情分析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高一生物课程的第一节内容,在已经掌握的初中生物的基础上,与新知识的接触。但是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肯定存在困难之处,所以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全面的讲解,形象的比喻,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萌生对生物的兴趣,理所当然的接受新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二)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五、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完成主体内容的传达、讲授

(二)问答法

1 / 5

用以导入新课题与引起兴趣

(三)练习法

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六、课时

本节内容需要1个课时

七、课前准备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归纳总结重点,建华南店,将课本内容系统化,简洁化。

(二)完成课后题,自己出简单的题目,在课堂上一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学习、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初中都已经接触过生物这门课程了,这门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人体一般由40万亿到60万亿个细胞构成, 那么大家先伸出右手来看看,既然人体有那么多的细胞,你们能不能看到自己身体的细胞呢?学生:不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细胞的直径数量级为0.000001级,需要在特殊的生物学仪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呢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的东西。

新课:(板书)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PPT展示2003年SARS病毒图片 师:这就是2003年席卷全中国的SARS 病毒的资料,那么我现在提2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是怎样进行生活和繁殖的?

2根据你所了解到的生物知识,说说SARS 病毒侵害了人体的那些细胞。是怎样危机人的生命的?

生:思考,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生活方式为寄生在活细胞里。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本正文第一句话:生命活动离不开活细胞,即使是没有生命结构的病毒,也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面圣后。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资料分析 (板书)

2、为什么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 / 5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学习一下下一个知识点,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分为哪些? 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五页,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课本里的图。首先从一个心肌细胞变化到心肌组织,再变化到心脏这个器官,之后心脏又成为了血液循环系统的一个部分。各种系统或者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这就是一个生物的个体。,个体在高一层次便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集合而成的种群,种群之后就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群路。最后形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板书)3: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层次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层次的基本单位

组织: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系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多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到一起

个体:有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能够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组成群落

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他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九、课堂练习

我们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下列这些属于生命系统的哪几个层次。

1、 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

2、 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

3、 一片草地上全部的蒲公英

4、 一片草地上全部的草

5、 一条消息里全部的乌龟

3 / 5

6、 一片草地

7、 一条小溪

8、 一座山

9、 整个地球

十、课堂小结

通过简单的病毒入侵让学生对基本的生物知识有所会议,接着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

一、为什么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从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人的生殖和发育,缩手反应、艾滋病侵入人体来展开,第二个问题,我们从一只乌龟的心肌细胞开始为例,展开叙述了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 十

一、板书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系统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生活方式为寄生。

2、 为什么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3、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有哪些?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层次的基本单位

组织: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系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多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到一起

个体:有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能够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组成群落

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他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十

二、课后反思

4 / 5

(1) 班级之间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别很大,好点的班级如16班,有带头学习和提问题的同学,整个班级也会受到影响。差的班级如11班,氛围不是很理想,纪律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2)

11、

12、16班有晚自习,所以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牢固,能够及时在已掌握知识的程度上学习新的东西,时间比较充足。而

13、

14、15三个班没有晚自习,所以新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

必修一生物总结范文第2篇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 ℃恒温箱中的目的是(

) A.对比观察培养基有没有被微生物利用 B.对比分析培养基上是否生有杂菌 C.没必要放入未接种的培养基 D.为了下次接种时再使用

【解析】 确定培养基上是否生有杂菌,一般用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进行对比分析。

【答案】 B 2.下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边灼烧灭菌 B.划线操作要在火焰上进行 C.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在

1、

2、

3、

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解析】 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的外焰灼烧进行灭菌;整个操作过程要在酒精灯旁进行;

1、

2、

3、

4、5这五个区域都可能有所需菌落;在每次画线前对接种环灼烧是为了杀死上次画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画线结束后对接种环灭菌是为了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答案】 D 3.与普通洗衣粉相比,加酶洗衣粉的优点不包括(

) A.容易除去汗渍

B.容易除去油污

1 C.容易除去奶渍 D.可以重复使用

【解析】 加酶洗衣粉除含有普通洗衣粉的成分外,还含有多种酶制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渍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容易去除汗渍、油污等,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答案】 D 4.某同学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选择了10 ℃、20 ℃、30 ℃、40 ℃、50 ℃、60 ℃和70 ℃的温度梯度,在其他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发现40 ℃时洗涤效果最好,由此可以得出(

) A.40 ℃为该酶的最适温度 B.40 ℃不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C.40 ℃酶活性最高 D.不能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

【解析】 本题实验设置的温度梯度差过大,因而只能说在该条件下40 ℃时洗涤效果最佳,不能说酶的最适温度是40 ℃。

【答案】 D 5.利用葡萄酿制果酒的过程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 A.有酒精大量产生 B.发酵液逐渐澄清 C.发酵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D.发酵液红色加深

【解析】 用葡萄酿制果酒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可观察到发酵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逐渐分解,发酵液逐渐澄清;色素溶解,发酵液红色加深。虽然有酒精大量产生,但无法观察到。

【答案】 A 6.下列关于固定化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固定化酶不足之处是不能催化一系列反应 B.固定化酶可再次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C.固定后的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反应物分离

2 D.固定化酶易溶于水

【解析】 固定化酶不溶于水,否则酶都溶解在反应液中,失去其固定化酶性能。

【答案】 D 7.制作四川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子需加水密封,密封坛口的目的是(

) 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B.防止尘埃,防止污染

C.造成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D.防止污染,利于醋酸菌发酵

【解析】 制作泡菜时坛子加水密封可为泡菜制作菌种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以利于发酵。

【答案】 C 8.纯化大肠杆菌的过程中,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B.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

C.在第二区域内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菌液

D.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解析】 纯化大肠杆菌的平板划线中,接种环取种前灼烧的目的是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以后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后残留的菌种,划线结束后仍需灼烧接种环,是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从第二次划线开始,每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

【答案】 C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虽然实验的变量发生了变化,但通过设置梯度来确定最适值的思想方法是不变的

B.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

3 C.通过测定滤出的苹果汁的体积大小无法判断果胶酶活性的高低 D.人们使用果胶酶、纤维素酶等来解决制作果汁面临的问题

【解析】 果胶酶可提高果肉出汁率,故通过测定滤出的苹果汁的体积大小可以判断出果胶酶活性的高低。

【答案】 C 10.制作泡菜的过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乳酸菌的呼吸作用。将原料放入泡菜坛后应当怎样处理才能得到可口的泡菜(

) A.马上密闭,保持30 ℃~40 ℃ B.一直通风,不封闭,保持30 ℃~40 ℃ C.先通风后密闭,保持30 ℃~40 ℃ D.马上密闭,保持60 ℃以上

【解析】 在泡菜的制作中用到的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乳酸菌不能增殖,所以B、C是错误的;乳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40 ℃,所以D不对。

【答案】 A 11.在“探究果胶酶的用量”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可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

B.底物浓度一定时,酶用量越大,滤出的果汁越多 C.本实验应控制在适宜温度和pH条件下 D.反应液的pH必须相同

【解析】 本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酶用量,温度和pH属于无关变量,因此要控制好,即每个实验组实验前后都应控制适宜的温度和pH。实验时可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也可以配制一种浓度的果胶酶溶液,使用不同的体积即可。在其他条件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酶用量的增多,酶反应速度加快,滤出的果汁也增多,当酶用量达到一定量,底物成为限制因素时,再增加酶的用量,酶反应速度也不再增大,滤出的果汁也不再增多。此外,影响果汁产量的因素,除了酶用量、底物浓度外,还有温度、pH、反应时间等。

【答案】 B 12.关于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并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该溶液

4 B.调节pH,使各组中的pH相同而且处于适宜状态 C.用玻璃棒搅拌加酶的果泥,搅拌时间可以不同 D.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

【解析】 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是一个对照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惟一的变量是果胶酶的用量,其余无关变量如pH、温度、搅拌时间、反应时间都应相同。

【答案】 C 13.下列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

) A.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B.温度、pH和酶的抑制剂等条件会影响果胶酶的活性

C.果胶酶是能催化果胶分解,不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只能使果汁变得澄清的一种酶

D.生产果汁时,为了使果胶酶得到充分的利用,节约成本,需要控制好酶的用量

【解析】 果胶酶能使果汁变得澄清,并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答案】 C 14.下列操作,不会引起泡菜污染的是(

) A.坛盖边沿的水槽注满水,并且时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B.腌制时温度过高,食盐量过低 C.腌制的时间过短

D.盐水入坛前不煮沸,直接入坛

【解析】 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若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盐水在入坛前需先煮沸杀菌,冷却后再入坛。

【答案】 A 15.有关泡菜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B.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果胶 D.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5 【解析】 泡菜制作发酵过程中,随着泡菜发酵中产生的酸味,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会逐渐下降;发酵过程主要为乳酸菌的作用,还有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酵母菌有改善产品风味的作用;发酵中的乳酸菌不分解蛋白质和果胶,保持蔬菜脆嫩而不软化腐败;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以保持坛内无氧状态。

【答案】 D 16.下列有关接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接种外植体时要注意方向,应使其形态学下端接触培养基 B.接种外植体到培养瓶中,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上方进行 C.每个培养瓶中只能接种一块外植体 D.每次使用器械前,都要用火焰灼烧灭菌 【解析】 一个培养瓶可以接种多块外植体。 【答案】 C 17.利用植物的茎尖或叶片、茎段等,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在玻璃器皿中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发育成完整的植株,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培育植物新品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可以防止病毒的侵害。下列关于这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种技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这种技术叫做组织培养,可以克隆植物体 ③这种技术属于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之一 ④这种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方式

A.①

C.①②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将离体的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培育成完整植株,这种技术叫植物组织培养,其原理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即克隆),这种技术属于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之一。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9分) 18.(10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有关问题:

(1)微生物有多种用途,如对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诱变和筛选,可以获得用于生产抗生素的高产菌株。

(2)大肠杆菌在人体肠道内依靠________方式进行增殖,在基因工程中既可

6 作为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培养基可以对其进行扩大培养,培养后再在________培养基中进行单菌落分离。

(3)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必须是无菌的,一般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_。在腌制泡菜过程中主要利用:____________来抑制杂菌的繁殖。

(4)在酿酒过程中由于________的原因,导致醋杆菌繁殖而影响酒的风味。 【答案】 (1)放线菌 霉菌

(2)分裂(二分裂) 受体细胞 提供基因载体 液体 固体 (3)高压蒸汽灭菌 高浓度的盐

(4)氧气浓度提高(溶解氧增加、温度改变) 19.(10分)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________和__________。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________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解析】 (1)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使用的培养基应是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通过控制碳源这种营养成分,来促进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的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菌种纯化培养时,常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3)当固体培养基上长出单菌落后,可通过比较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来判断菌株降解原油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分解圈越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4)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常用灼烧灭菌法对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瓶口等进行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试管等进行灭菌;用干热灭菌法对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进行灭菌。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

7 焰旁进行,因为酒精灯火焰旁可形成一个无菌环境,可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 (1)原油 选择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强

(4)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

20.(10分)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发现,新鲜水果比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硬。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果胶酶含量高,而果胶酶能将细胞壁分解,使水果细胞相互分离,导致水果变软。为了探究上述假设是否正确,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法步骤:

(1)称等量的去皮后的新鲜苹果和放置一段时间的苹果切成小块,分别放在榨汁机中制成果泥。

(2)用滤纸或5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液(条件相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此实验,能否得出水果放置时间越长,营养价值越高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果胶酶可催化果胶水解从而增大果肉出汁率及果汁澄清度。故可通过比较鲜水果与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的出汁率(或果汁澄清度)来确认果胶酶含量的多少。

【答案】 实验原理:果胶酶能将胞间层的果胶分解,使细胞分散,水果变软 实验假设: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果胶酶含量高

(3)观察比较滤液的体积和澄清度

(4)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果胶酶含量比新鲜水果高

8 (5)不能。因为水果放置时间过久,维生素C损耗多。

21.(9分)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的培养液,转入________(填“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解析】 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目的菌,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目的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必须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五类,故其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化合物A,实验需要振荡培养,使氧气溶解在培养液中,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目的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要不断消耗营养物质,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减少得多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增加。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实验结束后,

9 为防止污染环境,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

【答案】 (1)目的菌 选择 (2)化合物A 异养需氧型 (3)减少得多 液体 增加 (4)划线分离 (5)灭菌

22.(10分)植物组织培养是快速繁殖植物和生产无病毒植物的方法,请回答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有关问题:

(1)若要进行兰花无病毒植株的培育,首先选择兰花的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从外植体到无病毒植株试管苗,要人为控制细胞的__________和______过程。

(2)进行组织培养需配制MS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中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等激素。欲利于根的分化,植物激素的用量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的组织培养除需营养和激素外,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外界条件也很重要。

(4)无菌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各项中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的是________,采用灼烧方法进行灭菌的是________。(答序号) ①培养皿 ②培养基 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 ④三角锥形瓶 ⑤接种环 ⑥外植体

【答案】 (1)脱分化(或去分化) 再分化 (2)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多于细胞分裂素

必修一生物总结范文第3篇

§1.3蛋白质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蛋白质”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与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蛋白质的问题,对蛋白质还是比较熟悉的,但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同时对于有机化学的知识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掌握起氨基酸结构和脱水缩合过程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阐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模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用塑料珠和细铁丝制作成串珠, 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 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 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提问:1.当你购买某些食品时,包装上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你能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思考回答:1.牛奶、鸡蛋、肉、大豆。 教师补充:对,当然还有许多了,比如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蛋类中的卵清蛋白,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肌肉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治疗糖尿病的用的激素----胰岛素,也是蛋白质,我们的头发是角蛋白等等。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没有有机物的知识,一开始学习蛋白质,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探讨,再结合教材中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了解的蛋白质功能有哪些,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

2.利用教材,总结氨基酸结构模型

前面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的功能,知道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我们都知道物质的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联系者。那么蛋白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当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1)学习活动一: 比一比 结合教材中所给的4 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找出4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它们是怎样构成蛋白质的。通过问题诱思,让学生自己推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4中氨基酸例子让学生自主得出氨基酸通式,体现自主学习的思想; 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印象较深刻。

(2)学习活动二: 装一装 教师介绍氨基酸的分子模型,指出代表氨基、羧基、R 基和H 的部分; 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甘氨酸的分子模型,体验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安排学生活动:在认真听讲后,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组装甘氨酸的模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自组装模型,在“做中学”,较好地理解氨基酸结构特点;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组装好的甘氨酸模型。

3.利用模型说明氨基酸构成蛋白质过程及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

(1)学生活动三 做一做 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Flash 动画,结合教材脱水缩合过程,利用前面组装的氨基酸球棍模型构建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模型。由学生活动模拟多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具体做法:(课前用A4 纸分别打印好羧基、氨基、肽键、水,其中肽键用彩色纸打印最好)若干名学生(身躯代表碳原子,头代表R 基,腿代表H)每人一手拿羧基,另一只手拿氨基,互相之间找同学(代表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一名同学专门负责取下消耗的氨基和羧基并换上肽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肽键与水分子、氨基酸数目及肽链数目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学生活动四 穿一穿 材料:10-20 种颜色的穿孔塑料珠(每种50 粒),几根细铁丝。探究问题: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将学生分组,说明活动程序:①每小组随意穿几条串珠②各组将串珠随意挽成不同的造型后,将各组的作品进行比较体会蛋白质多样性(结构)的原因是: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其功能的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必修一生物总结范文第4篇

§1.3蛋白质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蛋白质”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与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蛋白质的问题,对蛋白质还是比较熟悉的,但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同时对于有机化学的知识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掌握起氨基酸结构和脱水缩合过程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阐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模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用塑料珠和细铁丝制作成串珠, 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 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 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提问:1.当你购买某些食品时,包装上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你能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思考回答:1.牛奶、鸡蛋、肉、大豆。 教师补充:对,当然还有许多了,比如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蛋类中的卵清蛋白,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肌肉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治疗糖尿病的用的激素----胰岛素,也是蛋白质,我们的头发是角蛋白等等。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没有有机物的知识,一开始学习蛋白质,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探讨,再结合教材中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了解的蛋白质功能有哪些,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

2.利用教材,总结氨基酸结构模型

前面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的功能,知道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我们都知道物质的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联系者。那么蛋白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当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1)学习活动一: 比一比 结合教材中所给的4 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找出4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它们是怎样构成蛋白质的。通过问题诱思,让学生自己推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4中氨基酸例子让学生自主得出氨基酸通式,体现自主学习的思想; 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印象较深刻。

(2)学习活动二: 装一装 教师介绍氨基酸的分子模型,指出代表氨基、羧基、R 基和H 的部分; 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甘氨酸的分子模型,体验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安排学生活动:在认真听讲后,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组装甘氨酸的模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自组装模型,在“做中学”,较好地理解氨基酸结构特点;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组装好的甘氨酸模型。

3.利用模型说明氨基酸构成蛋白质过程及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

(1)学生活动三 做一做 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Flash 动画,结合教材脱水缩合过程,利用前面组装的氨基酸球棍模型构建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模型。由学生活动模拟多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具体做法:(课前用A4 纸分别打印好羧基、氨基、肽键、水,其中肽键用彩色纸打印最好)若干名学生(身躯代表碳原子,头代表R 基,腿代表H)每人一手拿羧基,另一只手拿氨基,互相之间找同学(代表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一名同学专门负责取下消耗的氨基和羧基并换上肽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肽键与水分子、氨基酸数目及肽链数目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学生活动四 穿一穿 材料:10-20 种颜色的穿孔塑料珠(每种50 粒),几根细铁丝。探究问题: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将学生分组,说明活动程序:①每小组随意穿几条串珠②各组将串珠随意挽成不同的造型后,将各组的作品进行比较体会蛋白质多样性(结构)的原因是: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其功能的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必修一生物总结范文第5篇

为什么说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能否认识和利用规律?

决定我们改造世界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1、为什么说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问:为什么说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规律的含义来说明;

二、可分别举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来进行说明。

自然规律

引力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引力规律的客观存在:物体总是向地球引力的方向运动;人走路不稳也总摔向地面而决不会飞向空中。这说明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规律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条件是什么?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通知过人们的活动实现的。但价值规律仍然是客观地存在并发挥其作用的。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必然会发生作用,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维规律

播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试一试:结合“自相矛盾”的故事中,谈谈思维规律也是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人们思考问题时不遵循思维规律,在表达时就会出现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思维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结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这都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的第一个表现。

(2)规律性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

教师提问:你认为规律能被消灭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要有运动着的物质,有规律产生的条件存在,就有规律存在,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当然人们可以必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如引水上山,发射卫星等,使其为人类服务,但决不可能改变规律本身。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提问:为什么说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教师总结:当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没有违背规律时,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人们一量违背了它的要求,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因此,规律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

2、人们能否认识和利用规律?

提示:从规律与人两个方面去说明。

首先,规律总是要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

其次,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抽象思维,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和认识规律。

提问:认识规律是为了利用规律,但人类利用规律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指导实践活动。

第二、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3、决定我们改造世界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们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之后,就可以兴修水利、建造水渠、引水上山,治理水患,变水害为水利,为人类谋福利;人类认识了万有引力规律后,根据这一规律,发射卫星、实施各种太空计划,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拓展。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说明决定我们改造世界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 我们只有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提问:什么是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事物的规律性,“求”就是要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中引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的地位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提问:第

一、什么是解放思想?

第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一方面,从实事求是的要求去理解二者的关系;另一方面,从解放思想的要求去理解二者的关系。

总结:一方面,实事求是要求解放思想。规律是隐藏在复杂现象的背后的东西,事物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不断解放思想,使我们的主观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真正解放思想就是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从解放思想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如果我们不是从实际出发去解放思想,而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的。也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综上所述: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但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利用规律,就必须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本章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人与规律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理解了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现将本章内容总结如下: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二)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

(三)按客观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含义

2、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上一篇:八生物下知识点下一篇:生物必修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