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物流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12

物流信息物流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农业物流是指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实现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动。发展农业物流有利于农业走向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民得到质量可靠的生产资料供应,以增加农产量;有利子增加农民收入,并使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发展农业物流,是农产品及时高效地进入市场,完成由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农业物流主要存在有以下问题:

1、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的物流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对农业物流的认识更是相当淡薄。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没有认识到农业物流是农民增收的\"第三利润源\",没有将农业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农业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2、发展农业物流的法制环境不完善,农业物流缺乏系统而专门的法律规定。在物流市场进入与退出的竞争规则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

3、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市场的基础设施简陋,服务设施不配套和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在总体规划和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上讲,有的地方开始过剩,呈现“有场无市”的局面;但也有地方建设发展不够,农产品物流缺乏集散地。

4、市场体系不健全、批发市场档次不高、交易方式比较原始。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城乡农贸市场较多,批发市场发展不够,连锁经营等农产品流通新型业态发展缓慢。市场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场信息服务大多数停留在市场内原始数据的统计上,市场之间缺少信息交流,信息服务短缺。

5、农业物流市场主体比较单一和分散,物流成本较高。农业物流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组织规模较小,运作不够规范,代理商、批发商等市场中介组织不发达,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农业龙头物流企业发展不够,农业物流市场的经营主体大多是个体商贩和农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增加了流通和交易费用,提高了农业物流成本。

6、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比较低下,物流技术比较落后,现代化的农产品储运设施缺乏。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流通环节的初加工、简单包装的品牌产品数量虽有增长,但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这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间的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

7、农业物流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增产上的投入是全力以赴,但保鲜技术和物流等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却明显相对投入不足。我国采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中国生鲜冷链薄弱的现状和数量型的农产品生产形成很大的矛盾,问题不解决,高损耗的状况也将难以根本扭转。

8、农产品物流业的电子化起步比较晚,信息化的基础比较薄弱,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网络不健全;网络覆盖面不宽;信息网络资源分散;信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迟缓;基础设施建设太慢,光纤线路还未能通到大部分农村乡镇,电脑在农村的使用率极低。

9、农业物流标准不能适应农产品消费质量意识的提升,缺少系统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手段,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加高,阻碍农业物流国际化进程。

10、农业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农业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我国在农业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从事农业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农业物流管理人才非常紧缺,不仅缺乏高级的农业物流管理人才,也缺乏具体的农业物流操作人员,这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巨大障碍。

目前我国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所造成的,有观念障碍、体制障碍、法律政策障碍和技术标准障碍等等。政府、农业物流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各自在发展农业物流业中起作不同的作用,这四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

物流信息物流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以物流信息化进程中的物流管理软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物流管理软件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剖析其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得出我国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物流 信息化 物流管理软件

随着互联网大时代的逐渐深化发展,物流业将它的触角悄悄地延伸到制造和贸易以外的广阔市场中,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凸显出其惊人的影响力。大量软件开发厂商纷纷加入物流管理软件的竞争大军中,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羹。然而国内市场上真正发展成熟、满足客户需求的物流管理软件却是凤毛麟角,如何在物流信息化进程中制定有竞争力的物流管理软件发展策略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

根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的企业在提升自身产业价值、创造物流供应链价值方面已经逐步转变思路,由传统的通过人力劳动和生产设备创造价值转变为新型的通过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创造价值。这种转变支撑着物流管理软件在过去几年的迅猛发展,通过对外部营运供应链的管理信息化,其提升收益的边际效益指数惊人地达到了60%。

(一)专业化程度高的物流管理软件更受欢迎。

我国的物流软件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后,在产品设计理念方面已经日趋成熟,同时各物流企业在选择产品时也有了更加理性的考虑,开始针对自己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物流管理软件开发商们也针对这一趋势,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流程模型的多样化,在设计理念中采用逐步细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物流管理软件逐步向供应链管理服务方面靠近。

在全球范围内,不少发展成熟的物流管理软件供应商已经在软件设计理念中很大程度地融合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其实顾客选择物流管理软件的初衷基本相同,都是希望能够高效地整合管理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上的资源,从而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各大开发商正致力于在物流管理软件中融入物流供应链的重要管理模式,已达到整合物流各方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

(三)行业的激烈竞争将加速优胜劣汰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大量软件供应商加入物流管理软件的研发行列中,其中有部分是以前的仓储运输企业发展转变而成,有部分是传统的管理软件开发商衍生而来,还有部分是国外的物流管理软件开发商进入中国市场。这三类厂商都有自身的弊病与不足,我国的物流管理软件市场出现了品牌多竞争大的局面。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深化,具有雄厚资金支持、品牌效应深入的几家大型厂商将逐渐显现出自身优势,优胜劣汰的步伐也将逐步加快。

二、物流管理软件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物流行业的新热点,我国物流管理软件在自身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遇到了許多发展契机,这些契机是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物流业进入我国十大振兴产业规划。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在上游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下,目前已有超过4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国务院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现代物流业跻身十大产业之列。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物流管理软件作为新时期物流行业与信息产业结合的产物,势必将处于风口浪尖之处。

(二)我国物流业市场并不成熟,尚处于发展期。

据调查,目前第三方物流商提供的物流服务85% 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而信息、加工处理和财务等增值性服务只占15%。可见,我国物流的产业结构中信息化程度还相当低,众多物流的企业还处于摸索期,他们采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初衷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降低物流成本,现在我国物流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策略

(一)针对客户需求,采取个性化定制策略。

日本的物流业发达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物流软件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在我国,随着物流业的逐步发展,物流管理软件的顾客在选择产品时逐渐趋于理性化,他们更愿意选择契合企业物流供应链特点的软件,所以软件供应商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采取自主定制物流管理软件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设定企业所需的功能模块,最大限度地缩短开发周期和用户方熟悉软件系统的时间,从而节省开发费用和实施费用。

(二)以售后服务作为盈利的重点。

随着软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软件的赢利点应该转变为服务。软件制造企业可以和政府机关、电信展开合作,提供物流管理软件的购买、下载、咨询和升级服务,以此将软件的赢利点转移到售后服务。物流管理软件供应商通过与企业保持联系,时刻跟踪物流市场,向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升级服务。这种策略一方面可以产生二次利润,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客户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

(三)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软件市场鱼龙混杂,各种类型的软件供应商在物流市场上竞争,寻求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道路也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在市场中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厂商,在经验和技术上相对中小厂商已有不可逆转的优势,所以他们的发展方向就是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支持,继续做大做强,巩固并扩大企业的优势。对于市场上大多数的中小型厂商,他们的发展策略就是将市场细化,找准自身立足空间。物流管理软件的市场复杂度高,中小型厂商总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拓出属于自己的市场。

四、结语

现在我国的物流管理软件市场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物流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物流管理软件将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不断成熟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

参考文献:

[1]馨轩.物流软件市场3年将超21亿元.大连日报,2008.8.15(A06).

[2]杨静.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1:47-49.

[3]罗利.供应链软件将重蹈ERP 覆辙?.市场周刊,2008,09:14-15.

[4]林松.自主定制物流信息化软件受青睐.现代物流报,2008.2.27(B04).

物流信息物流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致使物流行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切实做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实现物流产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与传统物流的根本区别,也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物流系统个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效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余地。有资料显示,在国内平均一个产品生产环节占用的时间只有5%~10%,其余90%以上的时间都花费在流通、物流服务过程中。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物流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区域性集中物流中心未能根据物流活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导致物流系统运转不畅通,造成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国内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还不够重视,在此行业的投资较少,缺少统一的标准,致使各个企业的技术参差不齐,各个环节无法有效衔接,使得在具体运作中造成服务的不规范,增加运行和交易成本,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同时,对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我国仍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一定力度,在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互不沟通,是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系统。从物流的功能和特点来看,物流信息技术可分为基于通信方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和数据库技术。

1.自动识别技术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地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即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条码技术是将商品的各种信息以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和相应字符组成的条状的代码表示,并印刷于商品包装或商品上,使用光电扫描仪器识别条码中的商品信息(如商品的生产商、生产日期以及价格等)并直接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而,射频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通过对相距几厘米到几米内传感器发射的无线电波读取存在电子标签内的商品信息,以此来识别货物。物流企业对进入物流中心的货物都自动生成一个物流条码,该条码记录着商品的相关信息,以便仓库管理员在出货时,根据“先进先出”原则合理调整库存商品,避免货物的挤压,同时也解决了物流中心与销售中心盘点对不上账的问题。自动识别技术使得整个供应链,包括生产厂家、配销业、运输业、消费者等各个环节共享商品信息,在贸易过程中通过对物流条码中商品信息的采集、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企业减少了库存,降低了经营风险和成本,其更具可靠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大大提高了企业货物的管理效率。

2.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EDI技术是指一种为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消息报文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物流EDI将不同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等贸易伙伴间各自的生产管理、原料管理、销售管理、仓储运输管理等系统有机结合,通过EDI系统将物流数据相互交换,解决传统单证处理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实现货物实时追踪,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准确、高效和快捷,实现物流控制电子化,为企业的运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GPS技术

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实时定位、跟踪,离线报警出界入界报警,分组查车和区域查车,轨迹记录和数据统计,远程控制、防盗反劫和车内监听,信息发送等功能,完全实现物流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如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客户可随时通过GPS对货物车辆与货物的运输状况进行查询,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GPS第一时间监控到货物的送达情况、员工的工作情况以及车辆的油耗情况等,从而能够快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GPS技术让物流企业优化企业车辆资源配置,实时掌握车辆运营成本,保障客户财产安全,实现利益、效率最大化。GPS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

4.GIS技术

GIS又叫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具有电子地图、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和分配集合模型等功能。电子地图作为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企业根据电子地图,利用设施定位模型确定物流设施的最优位置,以此搭建最佳物流网络,如通过GIS技术确定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位置,从而实现运输线路的最优化;利用车辆路线模型选定运输车辆的数量及行驶的路线,使得货物运输利润最大化;利用网络物流模型解决各网点之间货物调度的最佳分配方式和路径选择;分配集合模型根据各个网点的相似点把同一层次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成几类,以确定各网点生产、运输、销售范围。

三、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物流信息技术有利于信息采集和交换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而使得物流活动通畅、低成本、标准化;其次,进一步加强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对接,形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更高效、快捷、便利的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和竞争能力;再次,以优化决策为目的的信息加工、挖掘,为物流企业提供最优策略,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实现规范化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和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霞,蒙林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6).

[2]郭成.物流信息技术现状及趋势[J].物流采购研究,2012(10).

[3]张云.我国物流发展现状研究与对策[J].经济时报,2013(9).

作者简介:李凤梅,女,广西南宁人,本科,讲师,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研究方向:物流服务与管理

物流信息物流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物流管理模式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以及变革,这就为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我国通过大力推广信息化物流项目建设、推广专项市场在信息化物流发展、面向广大消费者的信息化物流发展等有利措施,使得信息化物流的发展愈来愈成功。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具体是发展规模的稳定增长以及交易模式的逐渐成熟。另外,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还正式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化物流法律法规,并在信息化逐步展开国家试点工作。然而,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的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管理;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促进物流发展规模稳定增长

在今年前三季度,信息化物流收入2053.6亿美元,在全国同期物流收入总值下降1.8%的情况下,保持了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1%。同期,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增长7%,增速领先全省平均增速5.8个百分点。据测算,目前信息化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6%,比去年底提高0.15个百分点。杭州海关于2015年11月13日对外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信息化全省电商收入金额已达143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并且这已是信息化连续第三个月保持月度收入值增长。另外,从综合性更强的数据对比来看,信息化2015年前三个季度的物流收入总值高达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为1.2%。

(二)信息化技术促进连锁品牌建设

在物流发展中,要通过新习惯技术的应用实现管理经营理念的转变,从而打造物流品牌发展。因为近年来的流快速发展中,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其他还在打着“价格战”、“环境战”和“品种战”的时候,利用信息化技术掌握市场需要,从而快速转变管理经营理念,从其他同行的竞争中抽身出来,开始注重树立良好成熟的文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热爱、坚持、不争第一的文化品牌。利用信息化技术将良好产品传播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

(三)信息化科技创新物流服务

信息化物流管理是一条产业链,而且是极具影响力的发展产业。比如,在信息化发展中,可以通过物流运输的方式形成各自的运输点,并且逐渐形成一个网络结构的连锁管理模式,从而减少运输成本,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物流业就要跟上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更新自身的技术以及运输速度,从而更好地达到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这也意味着,信息化物流在发展的同时可以根据同一物流运输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并且通过不断发展壮大信息化物流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

在加强对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建设之前,首先应当采取措施降低各个平台的操作难度,在此基础上,减少建设平台的成本以及后续投入维护的费用,保证配备最为基本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比如,在进行信息化物流管理模式建设时,应当充分加强对相关专业网络技术以及贸易操作的规范要求。再比如,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建设,耗费较小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可以帮助信息化达成和政府的政策联系,同时有效提升信息化物流业绩。然而,信息化物流发展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建设不足,这样一来信息化物流的发展无法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样也不利于系统服务功能的细分,从而无法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专业的咨询服务。

(二)物流运输体系不完善

目前,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完善,相关的快递运输行业以及发展并没有得到完全有利的发挥,因此信息化物流有时无法兼顾到比较远的区域。除此之外,信息化运输中所产生的物流费用也较高,花费时间较长,不利于信息化效益的完全实现。信息化全省具备近5000个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的存在,分担完成了使得块状经济能够生产和后续销售的工作,与此同时,它们也承担着物流服务的相关功能。

比如,在信息化物流管理模式收入的对策中,可以根据专业市场进一步开展更为全面的产品物流配送服务,其中需要重点发展的是产品市场物流配送机构、生产资料处理机构以及第三方物流机构等一系列具备现代物流服务功能的信息化,从根本上提高配套物流的工作效率。

(三)信息化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信息化物流管理模式发展中呈现出技术性人才缺乏发展性问题。信息化物流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传统商务交易模式的有机融合,因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既具备现代网络技术知识又能精通现代商务理论的综合性技术人才。信息化能否培育并合理调用符合这种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将决定它是否能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取得卓越的成果。

三、信息化物流管理模式发展方向

(一)制定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未来信息化物流发展中,要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分认识到加快信息化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信息化物流的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对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全面加强了对信息化的监管力度,使消费者消费得放心,这无疑推动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未来信息化物流发展中,要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认识到加快信息化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信息化物流的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对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全面加强了对信息化的监管力度,使消费者消费得放心,这无疑推动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信息化物流专业人才

信息化物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项目工程,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有信息技术的操作问题,所以这就需要培养专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已经开始注重对信息化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但是仅以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具有网络创新思维方式以及精通商务管理模式的技术性人才处于极度缺乏的状况中,因此技术性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信息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完善。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动,信息化物流的发展形势也在持续变化。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化物流发展前景一片良好,但是主要问题是内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本文根据信息化物流收入发展现状以及存在具体问题,探讨提出了一些对其未来转型升级有一定帮助的针对性对策。但由于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系统庞大,因此还需要更为优秀的人才对其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探讨分析,如此才能为信息化物流的未来管理模式指明方向,从而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5193部队)

参考文献:

[1] 施海嘉.邓蔚垚.阮淑慧.谭飞.信息化物流管理模式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9:55-58.

[2] 何悦.信息化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5,20:48-49.

[3] 严新根,严浩仁.信息化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8:54-56.

[4] 刘阳.基于信息化物流的中小信息化竞争力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

[5] 常成.信息化物流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

物流信息物流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总结;预习;作业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一堂有效的初中数学课而言,结课与收口的作用是相同的。正因如此,很多一线初中数学教师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都很重视结课,甚至还有部分数学教师会在结课方面深下功夫。如今,国内关于数学结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提出诸多有效的结课策略。本文受到相关研究的启发并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体可采用如下结课策略。

一、总结式结课法

总结式结课法即在课堂结尾阶段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清晰了解本节所学。在观摩其他初中数学教师上课时发现,总结式结课法是数学教师较为常用的结课方法之一。该结课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实用且有效。例如,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相信大家都非常累了,也非常期盼下课。接下来,就让我们放松一下。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说说我们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问题提出后,经过短暂思考,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答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高线、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一下?”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道:“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也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数学教师又用粉笔总结性地在黑板上写下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再一次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和思考。

总结式结课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次总结,数学教师运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学习架构。因此,数学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采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二、预习式结课法

预习式结课法是指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下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方式进行结课的一种结课方法。这样结课方式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预习,同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例如,教授“图形的平移”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说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图形平移相关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和了解。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为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是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方式。请同学们打开‘图形的旋转’相关教材内容,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图形的旋转’相关知识内容。”说完之后,数学教师便通过极其概括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对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积极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探索研究,提前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研究表明,预习式结课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课堂剩余时间。如若课堂剩余时间充足,则可更为细致地带领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如若课堂剩余时间有限,则应简练地带领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进行预习。这样的做法是灵活且科学的,同时也利于提升预习式结课法的运用质量。

三、作业式结课法

作业式结课法是指运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这种结课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结课方法,且在具体的结课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因此,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例如,教授“因式分解”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有的放矢地布置了如下作业:因式分解(1)3a3b2c-12a2b2c2+9ab2c3;(2)16x2-81;(3)xy+6-2x-3y;(4)x2(x-y)+y2(y-x);(5)……并說道:“同学们,课后大家需完成上述作业,明天将作业上交给老师批阅。除此之外,大家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搜索与因式分解相关的练习题,针对因式分解进行系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完成后,大家需要对答案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从而确保答题的正确率。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对因式分解相关解题思路进行总结,下节课时我们共同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作业式结课法虽然较为传统,但切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作业式结课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结课与新课导入同样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对结课策略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适宜的结课策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结课策略的运用切不可偏废其一,应将其综合起来进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初中生更多的新鲜感,最大程度地发挥结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瑞珠.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小结现状调查及案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石锁华.中学数学课堂小结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源.让课堂小结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杠杆解——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08(05).

物流信息物流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在分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架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服务模式的不足,按照物流服务交易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实现的难度,归纳和总结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三种服务模式:信息资源共享、物流服务交易、价值链集成,并对平台成功运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物流服务交易;价值链集成;服务模式

一、 引言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跨组织物流运作中的一种应用形态,是物流企业以及相关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一种公共架构, 目的是改进组织间协调机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一种特殊的跨组织信息系统(IOS: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从目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来看,可谓喜忧参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难题不在技术上,而是在服务模式上。一般来说,成功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两个条件:一是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二是需获得相当规模的用户数。而这两点都取决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取决于服务模式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带来相应的价值。

二、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1.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结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它的应用形态,既可能包括典型的EDI应用,也可能包括基于流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或共享的数据库,以及面向物流服务交易的电子市场等。从本质上来说,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形态, 它是基于现有的跨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的一种拓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结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基础设施层、技术标准层、支持系统层、模块功能层、应用服务层。

2.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要满足物流系统中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通过对物流公共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公共信息交换,为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完成各类功能提供支撑;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提供信息枢纽作用;为政府的宏观规划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基础资料收集,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公共信息的流动提供支撑环境。一个有效集成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可以为物流服务提供商、货主/制造商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个统一高效的沟通界面,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因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应该包括电子数据交换、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企业应用集成、行业应用托管服务、智能配送功能、库存管理功能、决策分析功能、金融服务功能、货物跟踪、政府行业管理等。

三、 传统服务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公共信息平台有两种典型的服务模型:单一技术驱动模式和单一信息中介模式。然而这两种模型都有着自身内在的缺陷。

1. 单一技术驱动模式。所谓单一技术驱动,是指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由单一的技术型公司主导,缺乏用户的深度参与, 从而使平台不符合用户商业战略的需求。日本的SHIPNET是单一技术驱动模型的典型案例。它建成于1986年, 由日本Nippon电话&电报公司投资和运营,连接着货代、航线公司/代理、点数公司(Sworn Measurers and Tally Firms),初衷是为用户提供文档传递服务。但系统在运营过程中一直面临着用户数不足的尴尬, 文献“7”总结了SHIPNET运营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单一技术驱动模式很难成功,这反映了技术驱动战略在平台开发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一般来说,信息系统的开发有两种驱动力量, 一种是商业战略驱动,另一种则是技术驱动。商业战略驱动是源于业务发展的未来需求,这种驱动力来自于业务部门,而技术驱动则是寻求利用新技术来发现业务创新机会,该驱动力主要来源于IT部门。在基于商业战略驱动的系统开发之间和基于先发性技术应用所能获得收益的驱动之间需要一个平衡。就平台开发来说,一方面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能力能提供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基本驱动力量。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组织的商业战略是有差别的,因而在缺乏主导性组织的情况下,需要对各参与方的商业战略进行某种程度的协调。如果在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吸引用户的深度参与,就不能准确把握特定的应用环境和用户需求,这是单纯技术驱动模式的致命缺陷。

2. 单一信息中介模式。国内建设较早的物流信息平台(如上海电子货运市场) 大部分采用的是单一信息中介模式,按照交易成本理论,交易过程包括搜索阶段、协商阶段、履行阶段。

在搜索阶段,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发布货源信息和货车信息的渠道。货主或运货商发现合适的交易机会后,根据对方留下的联系方式与之联系,进行关于价格、运输时间等方面的协商,这也就是交易的协商阶段。当协商成功之后, 货主与运输商自行签订运输合同或是口头约定,运输商按约定提供运输服务,货主向运输商付款,这是交易的履约阶段。

从以上整个过程可以看出, 在单一信息中介模式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交易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非常简单的,它仅仅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而在协商阶段和履行阶段基本未发挥任何作用。而且搜索阶段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也是非常原始的。这种仅仅充当信息中介的业务模式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被证明也是很难成功的。

四、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

按照物流服务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实现的难度,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信息资源共享、物流服务交易、价值链集成。

1. 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基本的服务模式,信息资源共享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单一信息中介模式)。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运营协调,供应链成员(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面向运营层物流活动的协调。二是竞合联盟,物流服务价值链中执行相同活动(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角色间通过资源集聚来发展面向柔性的协作。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共享资源、分散风险或分担成本,结成一个联盟和大公司竞争或者开拓市场。

(1)运营协调。在供应链物流外包的背景下,供应链物流活动在供应链成员与各种物流服务商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要保持物流运作的一体化,必须有效实现不同角色之间和不同活动之间的协调。供应链物流的柔性一方面要求物流活动从依附于采购、生产或制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基于其自身的规律进行演化;另一方面也要求在供应链范围内实现对物流活动的集中控制,以满足物流活动的多层级协调的需要。在供应链的运作中,物流活动的深度和宽度都超越了传统的界限,多层级、层级内多个参与者在物流活动和管理方面都产生了了相互依赖性,从而推动物流结构、物流管理、物流协调的集中化。

(2)竞合联盟。竞合联盟既包括物流服务商战略层面的长期合作, 也包括短期的基于终端运输层面的动态联盟。协作运输和虚拟仓库是竞合动态联盟的两种主要形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由于运输和仓储企业规模有限,物理结构的网络布局和运作不能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要求,使得资产利用率低、运营成本高,且服务水平无法保障。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网络组织或增值伙伴关系,推动传统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利于较快完善健全的网络设施布局,实现物流管理、物流操作和物流服务交易方面的规模效应,增强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2. 物流服务交易。物流服务交易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主要服务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开始基于网络进行交易。在物流服务市场领域,货物运输服务、仓储服务等事务性服务的电子化交易开展最早。物流服务交易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定位、系统集成和管理制度。

(1)合适的市场定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货运服务可细分为许多类型, 如普通货物运输和特种货物运输、低值物品运输和贵重物品运输、 原材料运输和商品运输、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 长期稳定型运输和零散随机型运输等。市场定位是决定电子货运市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货运服务本身具有无形化、多维属性的特点,这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较大障碍。从交易成本理论来说,有着较小不确定性和较低特定性的产品交易应通过市场来进行。标准货运服务使用通用的运输工具,有相对标准的流程,因而有最低水平的交易特定性和不确定性,交易的关系成分最少。而特殊货运服务如保鲜运输等由于使用了特定的运输工具,有特殊的操作要求,运输过程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如延误造成腐烂),因而相对标准货运服务来说,有更高的特定性和不确定性。多式联运服务涉及到多种运输模式之间的衔接,运输距离更远,使其特定性和不确定性也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因而,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刚刚开始发展的今天,进行标准化货物运输的交易将面临最低的风险,而在其它市场中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运输已成为现代供应链的一个重要控制变量,因而在货运服务的电子市场交易秩序还不健全、电子货运市场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交换渠道还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来采购运输服务必然面临着较大的交易风险,供应链倾向于将这种高风险内部化——基于年度或更长期合同运输的方式来获得有保障的服务。因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要在短期内在集中市场(Concentrated Market)中取得大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它最初的发展仍要依赖于一些零散型运输需求或随机性运输需求等一些分段市场(Fragmented Market)。

(2)动态和标准的集成模式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技术基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长期发展仍依赖于来自供应链的稳定的长期的运输需求。除了逐步完善市场交易秩序,减小潜在的交易风险外;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供应链管理系统之间建立动态的、标准化的集成模式,改进信息不发达状况,并从一些“点”需求的服务提供开始,逐步发展更高层次的运输服务。

在现有的供应链中,运输成为供应链设计、计划、运作的一个重要变量。运输需求的规划和执行都依赖于运输管理系统。因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必须建立标准的、动态的集成模式,以方便地建立电子货运市场和运输管理系统的集成,保证供应链流程的集成化和全程可视性。这是供应链采购电子货运市场服务的一个关键技术条件。

(3)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制度保证。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能防范整个交易过程各个阶段的潜在风险,从而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提供制度化的保证。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广泛应用,运输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控制变量,全程可视性理念使托运人越来越多地要求能掌握货物位置和状态的实时信息,以保证流程的集成性,因而履行阶段托运人最为关心的流程是履行过程监控。很多货运市场由于不愿意卷入有关纷争,因而对履行阶段提供了很少的支持。但这恰恰可能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一个关键机会,通过建立仲裁程序和一定的处罚制度,来提高机会主义的行为成本,增强信任机制,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可避免要承担的责任。

3. 价值链集成。价值链集成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高层次的增值服务模式。物流服务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开展基于能力互补、面向柔性的协作,称之为价值链集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把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货运、仓储、配送和流通加工企业通过统一的平台整合到一起,以构建完整的物流服务价值链,参与更高层次供应链物流外包服务。

除了传统的企业并购和战略伙伴关系外,基于网络构建核心能力互补的虚拟企业, 也是摆脱企业资源限制,快速扩展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解决方案。这种应用能允许这些公司超越其本身所拥有资源的限制扩展商业能力,从而扩充了它的虚拟资源, 其目的在于通过优势互补占领市场。

除此之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是物流服务价值链成员与客户之间进行协调活动的信息沟通渠道。平台能为物流服务价值链的运作提供一个基于行业最佳实践的总体流程模型的模板,各成员可基于一定的模板建立物流服务价值链的特定的流程实例,各成员按照其在流程实例中的角色,基于相匹配的工作流模板来调整或开发其内部工作流,并与整体流程实现对接。

五、 结论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信息技术在物流服务方面的一种公共架构,在具体的实践中形式多样,有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港口或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但其内涵与本质是一致的,其功能和拓展功能也基本类似,本文按照业务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实现的难度,把服务模式分为三种:信息资源共享、网上物流服务交易、价值链集成,并研究了不同服务模式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平台成功运营的必备要素。

参考文献:

1.刘仲英,胡衍强,胡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研究.管理学报,2005,(11):188.

2.施先亮.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7):25-29.

3.董千里,袁毅.区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与构建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74-77.

4.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信息与电脑,2003,(1):30-33.

5. 胡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电子化协调机理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8).

6.Tae-Woolee,Nam-Kyu Park,John F.Joint,Woong Gyu Kim.A new efficient EDI system for container cargo logistics.MARIT.POL.MGMT.,2000,27,(2):133-144.

7. 胡衍强,刘仲英,胡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40-43.

作者简介:刘仲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禄青,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4-09。

上一篇:环境雕塑公共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