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范文

2023-12-25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范文第1篇

1 新媒体日渐普及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便捷性

新媒体账户申请的不受限定, 使得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受身份、时间、地点的限定, 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 简单的操作手段让更多的人都能运用和进行操作, 使得新媒体信息的传递有高效的传播空间和速度, 让碎片化阅读、泛娱乐化倾向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

1.2 即时性

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 在互联网的普及下主动传播发布, 让信息的传播方和接受方更加灵活的互动起来, 实现了更多的功能和价值, 使得传播在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上都能更加开放。

1.3 多元化

新媒体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更加广泛, 呈现形式多元化, 每个人都是媒体网络的参与者, 是多元信息的接受者、发布者和传播者。突破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限制, 每个人, 无论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生活方式的差异, 都可以自由的传播信息, 网络世界各种价值观念共存共鸣, 多元价值观念如洪水般向大学生涌来, 而大学生思想观念处于成长期, 极易被一些虚假的、貌似新潮的思潮所吸引甚至蒙蔽, 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直接的冲击。

2 新媒体日渐普及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 用得好, 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无视新媒体的影响力、不利用或用不好新媒体, 就会是放纵其负面影响。为此, 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利用好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便捷性

新媒体的便捷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拘泥于课堂上的时间、地点、形式的局限。

2.2 即时性

通过关注群里言谈、活动、说说留言等,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透过言语和流露情绪, 察言观色, 发现问题苗头, 及时适当旁敲侧击、疏解引导, 解疑释惑, 教育端正, 打破时空界限, 随时随地发挥教育作用。

2.3 多元化

在多元化的网络世界中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学习吸收国家政府、教育名师的法律法规、科学教育理念, 密切联系学生, 传播正能量。

3 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的流行趋势下, 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意义重大。

树立“互联网+”思维, 用新媒体手段和平台做好育人工作, 让其成为教学、管理和服务于学生的好手段、好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群、党员学习教育群、学生干部群、年级/班群、兴趣交流群、朋友微信群, 学生工作负责人、教师党员、辅导员和老师们也加入其中, 加强师生交流和教育疏导。

建立家校群, 实现家校共育, 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等, 关注成长轨迹中出现的问题及进步, 定期跟家长交流情况。抓住教育关键, 适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教育、服务。

转发国家、教育部门、教育名家、名人作家的政策法规、教育思想理论、积极为人处世哲学、经典文学等文章,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辨识力、提高个人修养。

摘要:新媒体以其人员覆盖面广、信息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 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 在互联网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晓雪,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06) .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范文第2篇

1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负面影响

当前, 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分化和重组, 贫富差距分化加剧,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市场经济的诸多因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 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市场竞争强化了他们独立进取的精神。但大学生们并不是处于真空状态, 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同样冲击着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 使部分大学生习惯以金钱来衡量一切。每个大学生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之中, 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使个人利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 金钱和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得更加充分。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 在大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 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个人物质利益和金钱的认识。

(2) 社会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急躁心理使大学生的想法更趋“现实”、追求实惠, 崇尚庸俗的人际关系。成年人价值观中的利己主义因素外化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哲学, 这都影响着大学生, 使他们在同学交往中的情感因素退居其次, 而只看重这种交往对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当前, 社会上的腐败思想有向大学生蔓延的趋势, 有些大学生为当选学生干部搞“贿选”、有些大学生为有增加就业筹码购买各类考试答案, 这反映出大学生德育特别是廉洁教育的缺失, 其现状不容乐观。

(3) 前社会大环境消极因素增多, 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改革开放之后,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暴露出来腐败案件对社会和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 将给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学生造成扭曲的认识。受“买官卖官”、“买卖文凭”等不良现象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认为, 只要有了权和钱, 什么事都可以解决, 导致其对一些社会灰暗现象缺乏免疫力和抵抗力, 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一部分大学生认为, 在大学期间当学生干部、评优甚至入党, 能力固然重要, 但更多时候还是需要来自背后“关系”的支持, 只要有关系什么问题都可以摆平。

2 高校在大学生廉洁教育和思想引导方面的功能缺失

(1) 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师德水准的影响。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师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伦理价值受到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竞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等的冲击, 导致高校教师们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 都表现出新旧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冲突和对立, 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只看眼前实惠, 缺乏精神追求, 师德的内在自我约束力和外在制裁力相对减弱。

(2) 高校在管理和服务中的公开透明程度不够, 对大学生的示范和教育作用不强。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接触了解社会的阶梯, 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与大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管理制度, 如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发展学生党员等方面公开、公平、公正程度不够;班级、社团干部选拔公开竞争程度不够, 部分同学仅凭着与班主任、辅导员的个人交情, 或者老乡裙带关系走捷径, 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产生了片面的理解, 滋长了歪风邪气的思想。

(3) 高校对大学生的廉政教育缺乏系统性。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诸多腐败诱惑的事实认识不够, 只进行泛泛的思想道德教育, 涉及廉政教育不够系统、完善。很多高校没有固定的廉政教育宣传专栏, 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宣传涉及廉政教育的内容较少, 缺乏廉政文化建设所需的廉政宣传漫画、展板、歌曲、警句等资料, 专题教育活动开展得更少。

(4) 高校腐败案件对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教育成果具有毁灭性打击。近年来, 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高校腐败大要案、窝案、商业贿赂案、学术造假案也频频暴露。高校管理者的腐败行为和高校教师的学术腐败行为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颠覆性的负面影响。

3 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影响

(1) 家长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标准, 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很多家长把注意力和目光都投在了分数上, 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和基本素质教育, 学生在无形中也会认为只有分数是最重要的, 其他方面都是“小节”。

(2) 家庭缺乏言传身教的氛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也是根深蒂固的。不少家长面对现实不良现象表现出趋从倾向, 在品质和行为上不能为子女作榜样, 言行不一, 无形之中弱化了对子女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有的家长为了一己私利, 请客送礼、行贿受贿, 大搞人际关系;有的家长为图一时之快, 自己花天酒地, 请人代教代管孩子;有的家长言行不一, 说一套做一套, 自身缺乏基本的诚信等, 所有这些使大学生从小就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 从而误导他们放弃诚信观念, 对投机取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甚至作出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

(3) 社会诚信和法制环境的不健全由家庭传导到学生。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失信成本低。有的大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依靠作弊, 有的大学生从家里开取假证明只为获得一点助学金, 有的大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帮助毕业后却逃避还款责任, 有的大学生恶意透支信用卡等等, 由于法制不健全, 许多失信行为无法律制裁依据, 仅仅受到道德谴责, 甚至对少数失信行为连道德本身都无法谴责, 致使失信成本低于守信成本, 导致失信行为屡禁不止, 失信者没得到应有的严惩, 守信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4) 对廉洁教育的片面性认识。升学和未来就业的压力, 决定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习的唯一性。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 廉政教育是“管人、管钱”的掌权人的事, 学生没钱没权, 与廉政没关系, 况且反腐败这类反面的事例学生知道多了反而有负面影响。因此, 廉政教育从小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大学生廉洁教育, 其实质是一种关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岗前培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既需要运用丰富载体, 利用多种手段, 扎扎实实搞教育, 更需要从根本上搞清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抓住本职, 做到事半功倍。

摘要: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意识教育, 必须准确掌握和分析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因素。社会大环境、高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有效性, 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应对。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范文第3篇

一、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 以传授知识、课堂讲授为方式, 单一的对学生进行教学, 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将体育改革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实现高校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一) 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实践能力, 个性发展以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当今社会,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各高校中广泛开展, 大多数素质教育研究者在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实用层面具有一定的共识, 但在学理方面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共识较少, 以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允结论, 更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体系, 因而, 如何实践并实现素质教育是各高校教育改革不断努力的方向[2]。

(二) 体育改革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包括传授体育知识、培养运动能力、传播并传递体育精神与美学, 进而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拼搏进取、顽强意志的体育精神, 因此, 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长期的、全局的、基础性的作用。如竞技运动能够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目前, 高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更多的注重学生在专业教育、学术研究方面的情况, 但很少要求或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发展;且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的娱乐方式不断增多, 其体育活动却越来越少。面对高校的体育现状, 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3]。

(三)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作用

体育俱乐部是一种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以及完善学生的体育思想, 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其优势与作用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认可的教师, 且自由的选择体育课程的内容与上课时间。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式, 可以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帮助学生选择真正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 将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参与, 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使其愉快的投身到体育运动中。

2. 拓宽高校体育教学的范围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冲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束缚, 拓宽了体育教学的范围, 增强体育教学社会化与娱乐化的属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让学生在相对规律、规范的学习生活中, 感受到体育教学的自由性, 即学生自主决定学什么、如何学、跟谁学、何时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学生获取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日益广泛, 进而影响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兴趣与依赖度, 而体育俱乐部作为新兴教学模式, 可以重燃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的热情, 且能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 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4]。

3. 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 体育俱乐部可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喜爱某一个项目的大学生组织起来, 通过专业的锻炼指导,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提高他们的终身体育观念, 为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已经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高校, 其学生的精神面貌有良好的变化, 不仅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空前高涨, 学生的体育水平与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其体育课的达标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4.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与生活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教育经验, 突出体育促进健康的本质属性, 使体育课既保持了教学的性质, 又坚持了体育的规律, 同时突出了体育课的自由性质, 适合学生甚至是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 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体育俱乐部在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一) 重视体育俱乐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拓展与深化, 是依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生活习惯, 以及高校体育教育与锻炼的现状和需求所提出的。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与主动能动性, 实现体育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 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 增强大学生的体魄与心理素质。因而, 我们首先要重视体育俱乐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建立体育课内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 促进体育俱乐部的发展[5]。

(二) 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教育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体系, 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管理方式, 保证体育俱乐部的衔接性与连续性, 比如成立体育俱乐部服务中心, 负责制定相关的体育教学计划, 并对其进行监督。

明确体育俱乐部实施教学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关的实施责任, 结合高校具体的现状, 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运动水平的情况, 推出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 且适时增加新项目, 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6]。

(三) 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考评机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俱乐部教学考评机制不仅可以保障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而且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传统的体育考核方法强调定量分析, 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降低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而高校需要打破固有体育考评模式, 有效的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考评, 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热情的同时, 时刻将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作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体育文化建设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略了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建设, 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在发展体育教育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推动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制中的发展,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 我们要重视体育俱乐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不断推进并创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高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最后一站, 必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俱乐部是一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 能够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潜能, 对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 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方法与技能, 以及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鲁海涛.高校引进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基于高校体育自身评估及功能定位的对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 31 (14) :35-36.

[2] 芦宏亮.高校体育俱乐部“成功体育”教学改革——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棒垒球俱乐部为例[J].运动精品, 2018, 37 (07) :8-9+11.

[3] 傅振磊, 莫少强.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回顾、反思与出路[J].广西社会科学, 2018 (02) :204-208.

[4] 仇大勇, 张燕.不同模式的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8, 37 (01) :108-110+118.

[5] 李贤彪.高校学分制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理论构想[A]. 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I nstitute, Singapor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Hong Kong.Proceedings of 2017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 (ESE 2017) V76[C].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Singapor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Hong Kong: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 2017:5.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范文第4篇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情感沟通的方式, 大学生更偏向于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寻求自身的需要。虚拟社会也使得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沉浸在网络社会中而不能自拔。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心理误区, 以至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报复等交际障碍。长此以往, 他们会对于身边的事情无动于衷, 自我封闭意识更强。人格被扭曲, 导致个人中心主义的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导致其人际交往的淡化, 并逐步削弱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对大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网络带来了学习方式和观念的重大改变。调查显示, 通信、获取信息、聊天、下载软件、玩游戏和购物是上网的六大主要内容, 而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将网络真正作为学习的工具。许多大学生在网络上时间精力的投入和知识的收获之间不成正比。而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 思考的时间甚少, 更多的是在被动地获取信息, 而很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观察、思考问题。这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网络垃圾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 辨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很容易受到腐朽文化的侵扰, 少数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大量宣传西方文化、思想等, 如果大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引, 大量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和不良思想的侵害, 就会因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误人歧途。

针对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 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 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 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 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 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因此, 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 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健康发展, 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2 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 更是一个以创新为主题的时代, 在网络传播时代下,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在遇到各方面问题时, 首先就是求助于网络搜索寻求解决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在网络传播环境下, 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性。

三、使大学生形成批判意识。网络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但另一方面随之出现了信息污染, 包括信息泛滥或信息过剩、信息垃圾、信息失真、信息病毒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为了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已成为学校和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批判性意识, 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 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在我国, 对于习惯于应试教育的青少年, 打破其只唯书、只唯师、只唯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 点燃其头脑中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尤为重要, 使其成为有头脑的学习者, 而不是信息的奴隶。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探索真理的精神, 而探索真理的精神又必须基于以下这些素质, 如:习惯质疑、信息充足、理性、宽容、灵活、公正的评价、诚实地面对自身的偏见、审慎地做出判断、主动反思、澄清问题, 使复杂的问题有序化, 孜孜不倦地寻找有关信息, 理性地选择评判标准, 持之以恒地探寻与问题和环境有关的尽可能精确的结果。

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较高, 具有一定的欣赏鉴别能力, 但是他们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最近十年, 各种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正以空前的速度介入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第一, 高校要把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 应该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 充分利用新闻专业的师资力量。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 也应该招聘相关教师, 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同时,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创立各种校内媒体,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的实际运作中去, 充分了解媒介。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与地方媒介合作, 定期邀请媒介一线人员来校开展讲座, 并鼓励学生到地方媒介中去实习锻炼。

第二, 社会要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支持和帮助。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 也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 投资行业要为大学生自主创办的校园媒介与校外媒介提供相关资金, 帮助大学生运营自创媒介;另一方面, 社会上的专业媒介组织应该派出专业人员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提供专业指导。

第三, 国家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上升到政策层面。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学媒介素养教育, 提供专项资金, 培养专门的师资力量。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每一种媒介都有偏向, 其扭曲性都远远超过弥天大谎的偏向。”诚如麦克卢汉所说, 大众传媒本身就是在制造信息的扭曲与变形, 如何在纷繁复杂、险象环生的信息社会中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命题, 作为未来世界的缔造者, 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培养各种能力以适应网络传播环境。

摘要:网络传播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门可从多方面采取适当措施, 应对网络传播环境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网络传播,影响,创新,批判,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 李学丽.网络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J].北方论丛, 2002.2.

[3] 崔一雄.浅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J].青年记者, 2009.2.

[4] 王怀梅.网络信息时代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J].甘肃农业, 2005.1.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范文第5篇

1 网络文化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机遇

1.1 网络文化的普及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传统的思想教育的弊端无视受教育者的需要, 和个体价值, 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活力, 教育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有限, 且内容陈旧, 难以拨动大学生情绪的, 兴奋点和敏感点。网络文化所传递信息的覆盖面之广, 这是任何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所无法比拟的, 网络文化所具备的特点让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摆脱传统因素的束缚,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一方面, 网络文化的发展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局限, 改变以往一对一, 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 又可以最少投入,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形成教育合力, 迅速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利益要求, 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1.2 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说教, 我讲你听, 我疏你通, 教育者同大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而受教育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 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而网络文化则可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 由厌倦教育转向潜移默化和自觉接受, 其原因是:首先, 大学生崇尚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 他们试图在网上消除现实中的不平等性, 且更喜欢那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其次,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消除了大学生的思想顾虑, 上网以匿名进入, 不用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 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 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和见解, 有利于心灵交流;第三, 网络文化集知识性、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形象直观, 极易抓住大学生的感官, 引起同学们的广泛共鸣。

1.3 网络文化的时代性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各种用以进行比较、对照、选择的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和科学观念。互联网作为当代最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 必然推动人们思想大解放, 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必然率先受到影响, 社会上那些保守、陈旧的思想观念相继被大学生们抛弃, 而创新、求实、文明、竞争、合作、发展等观念被他们普遍地认同。网络生活让同学们形成了多元化观念, 全球意识和效率观念, 他们通过一些文化网站, 参观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及旅游胜地, 不断改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更符合时代价值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4 网络文化的丰富性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 网络文化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 形成完善的人格。知识结构是人们视野、思想品德、行为观念的基础, 大学生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就应掌握文、理、工、管、法等领域的交叉与结合的知识结构, 而网络恰恰能为大学生提供了包罗万象的知识源泉。其次, 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而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第三, 网络文化可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 增强他们积极上进, 勤勉致学的信念。

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2.1 网络使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异化和扭曲

最初的互联网源于美国, 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 网络上的信息95%是英文, 中文语言达不到1%。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 网民会不自觉地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 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 长期接触网络, 很容易受到网上一些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 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 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

2.2 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曾花了18个月的时间, 调查了网上92万条信息, 图片及影片, 判定其中83.5%的内容带有色情成份, 互联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我国也有人搞非法色情网站, 在一项“是否有网络违规或违法行为”的调查问卷中, 大学生有12.5%的人承认曾经“获得他人非法的邮件”, 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这表明, 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3 网络可使大学生道德价值失范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的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开拓了他们的眼界, 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 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 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 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 这可能导致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由此造成道德评价失范, 最终导致大学生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2.4 网络可使大学生的养成惰性和养成习的目的, 相反养成了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 这对于一名大学生来是思维能力减退

电脑给予我们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它只能告诉结果, 无法代替我们去思考。某些大学生过多依赖电脑网络, 而对书本阅读和亲身实践方面的弱化, 使获取知识方式成了一种“快餐模式”, 这必然使人的知识水平下降。网络的高度综合性和高度图像化的特点, 也会导致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退步。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大学生, 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 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2.5 网络可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大学生长期迷恋网络世界, 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 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 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 长时间的上网, 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 造成视力下降, 情绪不振等疾病, 影响身体发育, 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

3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

应建立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红色网站”, 大力弘扬主旋律。“红色”主题网站可以与学校的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相渗透但主要职能不是传播新闻, 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加大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开设论坛, 开展网上讲座和在线答疑, 不仅“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 提高上网者的思想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

3.2 注重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一部分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失德、违法甚至犯罪现象, 是高校对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忽视造成的。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规范大学生网上行为,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法制教育中, 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 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义务观念;同时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帮助他们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 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在网络道德建设中, 必须加强“网德、网风”建设, 将网络技术发展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使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依托。

3.3 加强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是网络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更高的素质, 一方面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感, 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 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支队伍不仅要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 还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经验,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 可以从网上搜集信息, 掌握社会动态, 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

3.4 加强校园网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 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校园BBS是所有高校大学生浏览最多、最受欢迎的交流平台。因此, 加强校园网BBS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 是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中心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校园生活,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要对一些敏感的思想、观点进行疏导、分析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提高思想认识。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给予特殊关注, 进行思想引导, 释疑解惑, 既严格把好政治关, 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在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的同时, 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与舆论建设。

摘要: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 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网络文化具有存在虚拟性、内涵丰富性、传播快捷性等特点, 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双重的, 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此要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 不断加强和改正网络化时代高校的思想工作。本文着重解析了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 详尽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深入探求了网络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新途径, 为构建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献上绵薄之力。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兴保.网络文化与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2) .

[2] 欧岚.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1.

[3] 吕怀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四思想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云南教育, 2001 (19) .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范文第6篇

一、新媒体的概述

相对传统媒体而言, 有移动信息技术支撑发展起来的第五代媒体称为新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具有及时性、即时性、交互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等特点。新媒体更是成为了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从以前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到现代大学生“足不出户, 可知天下事”。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成为公众咨询信息的窗口, 而且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个人思想表达、才能展示的重要渠道和窗口。当代大学生更要擅于利用新媒体来学习思想政治, 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新媒体的出现, 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轻松和便捷, 同时也扩大了交友范围, 解决问题更方便。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信息监管困难

新媒体时代下,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 获取信息的数量庞大。只要有网络就能够从各方面获取信息。由于大学生未踏入社会, 但又处于复杂的环境中, 自身抵制诱惑能力弱, 自制力不强, 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侵蚀和影响, 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新的难度。例如:校园贷款、裸贷、京东白条等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充满着热血同时又很浮躁, 容易受别人的蛊惑, 做出错误的决定。

(二)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动态难以了解

在五四运动中, 大学生所倡导的言论自由, 思想自由, 在新媒体时代下完全实现了。在新媒体自由讨论的空间中, 现实社会的各种制度和习俗风气对人们的约束力大大降低。处于新媒体虚拟环境背景下, 大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 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论其中的观点是偏激的, 还是错误的, 都无人知晓。这样让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无从下手, 因为无法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更不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调整, 进行深刻的教育。这也正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之一。

(三) 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不感兴趣

高校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大多是采用讲授法;也正是由于其内容枯燥, 无味, 根本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丝毫不感兴趣, 认为该课程可有可无, 对自身影响不大。新媒体时代下, 娱乐性成为了主流。大学生更加关注, 令人轻松而愉悦的信息内容, 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例如:抖音短视频、火山小视频等等。高校思政工作者对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显得不太适应, 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往往也落在学生的后面, 更加难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用一定的年龄差距, 所以存在一定的思想代沟, 所以在此情况下,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的了解新媒体的动态, 以此来缩短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差距, 更加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三、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一) 学会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新媒体时代, 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要紧跟学生步伐, 不能故步自封, 停止不前, 必须意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具有的重大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和认识, 提高自身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在新媒体知识和利用新媒体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和学生保持同步, 而在利用新媒体的行为规范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者作出示范,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懂得运用新媒体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此基础下, 更有效率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塑造优秀大学生的正面形象, 也使之成为大学生的榜样, 向他看齐。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有效率。

(二) 组织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的校园活动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的校园活动, 创新活动形式和方式, 更能够充分的引起大学生的兴趣, 首先占据了新媒体在校园活动的市场。比如:举行荣耀赛季……相信会在大学生中有很好的反应, 赛季标语要具有正确的引导的作用, 在举行完赛季之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该活动举行的意义, 更能够充分学生的积极性, 更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针对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的特点,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因材施教, 关心每一个学生。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新媒体给予大学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认清大学生群体的这些变化, 及时调整策略, 不能总是利用自己固定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三) 打造高效课堂

随是新媒体的广泛使用, 传统的课堂呈现效果已经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同时, 这也要求高校教师要懂得与时俱进, 要懂得改进教育方式和手段, 创新教学方式, 激起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内容。高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对正向作用。创建微信公众号或微博推送账号, 由学生来写关于思政工作或关于“中国梦”两个人板块为核心, 审核后并进行推送, 还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更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更能准确的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更能促进了大学生对于思政工作的理解和把握。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学习, 让大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先辈所留下指导方针, 并积极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并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出一份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新媒体的到来,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大学生在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时, 也要正确的利用新媒体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而不是一味的获取娱乐信息或负面信息。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是有利有弊的。所以, 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时, 要懂得规避风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利用新媒体紧跟时代的脚步, 把握时代的脉搏, 坚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 合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现代教育方法,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拓展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途径,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合理、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界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策略。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交友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以往的只能利用书本或者文本信息来进行学习, 到现在能够灵活的运用网络中的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工作,影响

参考文献

[1] 汤琼.试析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04) :76-77.

[2] 肖学斌, 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07) :54-56.

上一篇:党的领导思想汇报范文下一篇:对公婆感谢的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