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范文

2023-09-22

大众哲学范文第1篇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应用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普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社会需要 实践本质 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话题之一,但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却鲜有提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并进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呢?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目标的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识,但是,却并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而且,在现有的认识中,不論是基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掌握群众的解读,还是基于毛泽东的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的解读,事实上都往往最终归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也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归结为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接受与应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固然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问题,然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其实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目标理解的一个相对初级的层次。

事实上,马克思一开始就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著作,甚至包括《资本论》这样的著作写成任何一个普通工人都可以读懂的著作,而无数的无产者,也恰恰是甚至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在不认识文字的情况下成为了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相反地,倒是无数的专家学者恰恰误读了马克思主义,以至于马克思本人不得不通过强调“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一個马克思主义者”来提出抗议。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显然并不是通过通俗化来达到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群众。恰恰相反,马克思强调的是“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很明显,马克思强调的理论的真理性最终是“人本身”的问题,是让“真理性”的理论代表群众的利益去通过群众形成物质力量的问题。而毛泽东提出的,“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则更进一步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与实际事物相联系,必须满足客观存在的需要。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固然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与接受,但是,更为重要的则是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更好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进而成为推动人民群众实现社会的变革与物质世界改造的思想武器。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紧紧围绕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任何理论都不仅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和民众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够焕发其思想活力,而且,也只有不断地和不断变化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才能够体现其真理性作用,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最终为人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组成部分与整体也同样只有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接受。而且,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哲学、开放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不能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不能与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联系,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只能成为空洞的理论教条,而不是用以指导实践活动的思想武器。这种情况下的空洞说教,当然也起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效果,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而且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惟其如此,为了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就不仅仅要首先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有用性,而且,尤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属性,把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在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目标的实现必须紧紧围绕实践本质,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确具体路径

我们之所以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指导人民群众通过更为科学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自我、改造世界。而这一点,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最为根本的目的。惟其如此,在实践活动中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直接地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而且,也往往因为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真理性、有用性的不断证明而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更好更快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地在实际上而不是在口头上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深入。

我们之所以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目标,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开始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根本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代表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也将毫无意义。也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历史主体的地位,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恰恰正是马克思主义以人民群众为历史主体思想的高度概括与体现。其最为根本的要求就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就此而言,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施必须在根本上尊重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我们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充分融入人民群众中间,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态度和方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无疑不仅能够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也更容易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仅是一项思想建设工程,而且是一项极其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只有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紧紧把握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应用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普及,才能够更好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科学性和有用性,更好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效实施。

(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和江苏高校品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研究(项目编号:PPZY2015B152)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大众哲学范文第2篇

(男)女士们、先生们、小朋友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又是一年春华秋实,

(男)又是一年酷暑寒冬!

(女)浉河八景见证了我们挥洒的汗水,

(男)绿湖山庄留下了我们欢乐的笑声!

(女)我们在桂林漓江上荡漾,

(男)我们在遇龙河边骑行!

(女)我们在桐柏山上放歌,

(男)我们在银杏谷里留影!

(女)将军故里留下我们的车痕

(男)巍峨的大别山为我们作证!

(女)单车运动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男)快乐骑行结出了健康的硕果!

(女)我们是低碳环保的倡导者,

(男)我们是户外运动的先锋军!

(女)自行车运动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男)我们是一群快乐的信阳美利达人!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送别即将过去的一年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集体带来的欢乐!

(女)大胆的跳吧,舞出你的风采,

(男)尽情的唱吧,释放你的激情!

(女)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共同祝愿:

(男女)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合家欢乐!

(女)信阳美利达俱乐部勇士车队2014年迎新春车友联谊会现在开始!

大众哲学范文第3篇

摘要:作为网络游戏的农场游戏中的“偷菜游戏”近年来风靡网络,制造了网络游戏的新奇观,成为社会中瞩目的焦点,也成为大众文化的经典的案例,虽然偷菜游戏收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游戏上体现出来的大众文化的特性却是极其明显的,且具有代表性,成为互联网大众文化历史上的标志性对象。

关键词:偷菜游戏 互联网 大众文化 视觉化图解

“偷菜”游戏是近年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也成为近年网络中的热门词汇,该游戏是由开心网推出的一款通过在网络上虚拟的种植、收获农作物,而进行娱乐的社交游戏。游戏一经推出便在网民中掀起一股“偷”莱热潮,参与年龄层次之大,风靡程度之热,在网络中也实属罕见。在偷菜在网民中热捧时,国家文化局对此游戏又进行的限制,一时间网民对此游戏褒贬不一,学者专家纷纷从各个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剖析,本文欲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行切入,偷莱游戏进行大众文化的解读。

一、互联网,偷菜游戏的运行平台

当前大众文化与传统的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文化是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化,大众是媒介影响下的大众。电视机、录相机、录音机进入家庭,使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自然与由媒介负载的大众文化相连,使大众文化成为了与日常生活镶嵌在一起的组成部分,不是专门的、独立的业余文化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大众传播手段的迅速普及,也导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能很快被大众熟悉和消费。偷菜游戏的载体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当前大众文化媒介当中综台性最高的平台,其传播速度、传播效果、互动性、都是其他大众媒介所不能具有的。互联网本身也成为大众文化最繁荣的区域,代表了大众文化的前沿,近年来互联网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大众文化现象,更是让这个判断无容置疑。互联网成为一个与精英文化相对抗的阵地,它将崇高、严肃消解。娱乐性与欲望化成为互联网的关键词,人们的听觉、视觉、感官刺激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在互联网中网络游戏是互联网大众文化的代表性的一个方面。在传奇世界,魔兽世界等近年来热门的网络游戏将人们的原始的攻击欲发泄殆尽,网络里模拟的的攻击、成就也变的真切化。偷菜游戏也是近来兴起的网络游戏之一,它的寄生载体是校内网,和QQ聊天程序,这些在年轻人中有较高普及率的网站、软件。这些网站往往具有一些共性,都是彼此熟知的朋友群体,本身就具有游戏参与的互动性。游戏中的互动性也弥补了忙碌生活中所缺失的交流感,增加了彼此间日常交流的话题性。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当代社会面临的未来冲击之一就是短暂性,既人与物的关系的短暂性,人与地点关系的短暂性,人与人关系的短暂性、人与信息关系的短暂性,这种短暂性打破了人们的情感和期望长久性和稳定性,这样大众文化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粘合剂。偷菜游戏是建立在朋友之间的游戏形式,朋友之间相互在农场里的种菜、偷莱、杀虫、简单性的互动交流活动,让朋友之间产生了更多的集体心理认同。这样不同程度的消解了人们的孤独感,成为粘合大众心理的粘合剂。

二、视觉化感性化的图像模式

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主要区别在于大众媒介以科技含量极高的声音影像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视听文化。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无可质疑,随着从播放型到数字化、新媒介的传播模式的全新构型,大众媒介己进入第四媒介阶段。媒介的革新必将会使大众文化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因为传播模式的改变必将影响所传播的文化本身。

大众文化的感性气息无处不在。大众文化把人性从长期政治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压抑和束缚下解放出来,把欲望、需求、本能、无意识、想象、激情等感性力量充分显现出来,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人的日常生活的丰富与升华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中性文化,它消解一切意识形态,又竭力迎合大众,不追求精神的超越性,因而以轻松、快乐、狂欢的姿态赢得各个阶层大众的欢’喻。它唯一的约束来自于市场规律的支配,因此它没有一贯的立场,随时迎合大众的口味,并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来调节自己的文化立场。而最能够迎取大众口味的,惟有欢乐”。马克思关于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的论述,是对主体人性的极好总结。他认为这种历史工作的结果造成了“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表现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一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方面,因此,“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面本质据为己有”,并且,“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种肯定不能仅仅理解为对物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和拥有,而应理解为一种全面的对对象化了的人和属人的创造物的感性占有,它“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故而“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

目前网络游戏在视觉化的造型上大都颇费心机,营造视觉化的奇观画面,多数网络游戏中的飞檐走壁,腾云驾雾,或者绝技施展都是高仿真的,逼真度可以同科幻电影相媲美,让无数的参与者将现实和游戏相混淆,满足人们心理潜在的攻击欲望,成就欲望,在视觉化的造型下,人们的思考心理变的感性化。在偷菜游戏中,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种菜、除草、摘取收获,古典的男耕女织,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国的向往,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就有田园诗歌的流派,作为逃避黑暗现实的方式,在进入大众文化的时代,田园诗歌的假象变成了游戏式的参与,讲古代文人墨客所希望的意境都模拟成图像的方式,游戏中的土地、植物、都具有梦幻的卡通性质,并且在同传统的网络游戏相比较,该游戏操作是一键式的,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整个游戏过程并不需要占用多少时间,参与者可以通过短暂的时间完成游戏过程。叔本华曾说过“在外来的因素或内在的情调,突然把我们从欲求的无尽之流中托出来,在认识甩掉了为意志服务的枷锁时,所以也即是不关厉害,没有主观性、纯粹的客观事物、只就它们赤裸裸的表象,而不是他们的动机来看而完全违心于它们时,那么在欲求的第一条道路上永远寻求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间自动的光临,而我们也就得到了十足的怡悦。”整个种植收获的过程满足内心的成就感,在游戏中,设置了可以偷取好友的种植的农场植物的功能,在当今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众多规章制度增加了人们的束缚感,日复一日重复的劳动让人们缺少新鲜感,刺激感。在偷菜游戏中,“出轨”式的获取方式,让人们心中充满了刺激感,新鲜感。同时偷取的过程由现实生活中的严肃化、违法化,变成大众文化中的游戏化、娱乐化。在游戏中还设置了,个人资产的排行榜,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衡量标准的金钱也变成游戏化的方式。在现实当中难以满足的轻松获取上万金钱的欲望,在游戏中得到了虚拟的满足。

虽然偷菜游戏收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游戏上体现出来的大众文化的特性却是极其明显的,且具有代表性,成为互联网大众文化历史上的标志性对象。

大众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特征;影视文学

前言:

影视文学是指充分运用电视、电影画声媒介,以视觉、听觉的传播设计为着力点,将传统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结构情节与人物塑造充分运用起来,满足受众群体审美情致的一种文学种类。就实质特性而言,影视文学本质就是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所以影视文学与其他的文学形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且具有规律上的共性。它贴近社会,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迎合大众的情感需要,与社会心理的敏感区域相碰撞,以群众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对事情展开叙述,进而是最具大众化的一种艺术载体。同时,影视文学作品是以影视传输媒介为载体,所以无法避免与影视媒介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具备的该种独特性,在新兴影视媒介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下的产物。

一、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文学作品

现今是处在社会生活效率高、节奏快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已经没有精力去仔细推敲、品味和探索在概念和词语里隐藏的内涵和蕴意,也没有精力展开精心的思想反刍和心灵省察。不想阅读文章,更有意愿直接接触那些精美的形象。图像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主流趋势,而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已经逐渐淡入人们的视野,影像、图像文化成为主流元素。当下,影视文化的群众基础扎实,与社会焦点问题相贴近,且与人民大众的爱好和情致相契合,逐渐地成为现今审美文化的主流元素。不过一种新事物的兴起总是矛盾的统一体,影视文化在具备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尼尔提出在电视兴盛的时代,政治、新闻、宗教、体育、商业以及教育都自甘堕落成为娱乐的附属品,更甚至默默无闻地为娱乐所服务,而后果可想而知。影视文化是以图像为主,这就使人们解密文字世界的能力大打折扣,特别是影视文化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主,经济性是影视文化的一大特性,趋利性导致影视文化向品类化和单一化发展。所以影视文化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应当重新对审美价值体系和机制进行审视,尤其是应当将文学艺术中的精髓吸取进来,才能够使影视文化更加富有艺术气息和艺术生命,而不是供人娱乐的工具。

不得不承认,主打文字的影视叙事作品依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将图像、颜色以及音乐配合文字进一步阐述了影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蕴意,文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审美作用是无可取代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就创作文学来说,想要将文学作作品的内在含义顺利呈现给大众,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同时优美的语言还有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最近几年来影视文学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文学语言的铺垫。虽然影视文学和文学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学种类,不过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互动交流关系。而影视作品的成型是由导演、编剧、演员等艺术创作者共同的结果,假若他们没有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影视文本)做铺垫,那么再高水平的影视艺术传输也只能像巧妇一样“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没有艺术作品做铺垫,想要广泛传播也就难上加难。所以在审视传统影视文学时,应当站在大众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即观察现代大众传媒大环境下所创作的影视文学作品。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解读影视文学的审美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指人民大众创作且欣赏的一种普通文化。当前,运用高新科技电子产品为传播载体的一种事件和时间上相同步的世界性文化也包含在大众文化当中,呈现出通俗容易解读的风格。所谓的精英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精英所创作且欣赏的文化,其风格是博大精深和高雅。精英文化主张影视艺术应当具备文学性,这在本质上 就是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形态的融通,是指对仅仅少部分人才能理解阅读的经典精英文化作品,经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凝练、提取、升华后变成大众能够吸收的文化。因此精英和大众两种形态的文化能够互相融合和沟通、交流,互为补充是笔者的观点。而当下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文化审美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特征。

(一)美的真实性

卡希尔这为美学家提出,所有艺术都是由自身的语言标记,这些标记是一种非文字型的直觉符号语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比如颜色、图像、光感、声音等等均可以当做艺术载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寄托思想和感情的生命形式符号。这些直觉性的标记符号拥有直接造型的能力,可以将文学艺术作品中编撰的场景及人物用接近于真实的画面在观众眼前呈现出来。

在针对相同的事物时,强调直觉影像性的影视文学作品与以文字为主的文学作品之间,都是想要达到表达真实性的目的,不过两者之间在挖掘层次和立场却各有个特点。文学作品重视的是内在无法言语的含义,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中外哲学美学史以及佛教的“顿感”学说等,均是通过对外在事物描述而提升到表现意境的高度。萨特曾经指出,每种事物通过人的语言表达后就已经不是以前的事物,该种事物已经丧失了原先的“纯洁”。外在事物经过人内心的想象而实现“境生象外”“传神”等景象,也就是说文字这种语言符号通过对事物的表述和概括后能够十分真实。人们在创造的文学作品中,是依靠着内心的想象来构造一个虚化的艺术世界。就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言,则是不管是塑造服装、人物长相、表情等外在要素,还是塑造人物性格等内在要素,均是由演员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演绎。即无需重塑思维,就能够直接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见到确切的人物和聽到声音。影响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加工后能够重现现实物象,进而在人们眼前呈现出具有审美意境的事物。就表现物体活动以及物质对象而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与影视作品相媲美,这时说明影视作品最接近现实和人的经验。很多作品是通过人们幻想而编撰的影视作品,也能够因为图画和声音的艺术感染力和造型力变成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作品,这主要是因为影视作品接近于“实际”和“物象”。相比较来说,影视文学将真实性的影视世界展现给大众,尤其是视觉的具象使审美对象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所以运用影视来展现对象时,具有独一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点。而文学语言是运用抽象思维来达实现形象的真实,影视文学在描述事物时恰恰与语言文学相反是采用形象思维方式。比如文学家会用“太阳出来了,天气真暖和”这种表达方式来将人们内心对太阳的感受描述出来,不过影视作家想要将这种暖和的天气表达出来,则是在具体形象的世界中找寻适当的图像进行描述。这时就可以采用“一个人正在脱下厚实的棉衣,额头冒出涔涔的汗水”、“他一抬头就看到刺眼的阳光,衬衫被汗水打透,紧紧地贴在身上,他右手拿着把蒲扇用力地扇着”等等语句来转换成视觉图像。比如将小说改版为影视作品后,就会用生动、真实的形象补充文学作品中给人留下的空白,将经典的文学形象塑造出来。比如将《红楼梦》小说改版成影视文学作品以后,将其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迎春等人物加以重塑,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人物的期待。

(二)美的时空性

影视文学表现出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扩展。假若文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组成或者展现的空间,并且呈现出时间持续中的某个片段,那么影视文学是将空间的再现和再反映。文学的空间是读者思想意识中的记忆与虚构的时空图。在用文字符号建造的虚幻世界中,通常是会有所压缩或者变形。文学空间的根本属性是以时间为主轴进行故事的讲述,而空间则表现出跳跃和间断性,人们在文学作品看到的是文学世界中局部的某个片段,是在按着时间主轴表现出的意识空间环境。

巴赞指出“银幕并非是一个相框,而只是显示某个事件一部分的屏蔽光的框,在人物从画面走出后,应当觉得这些人物只是暂时从我们视野中消失,依旧在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生存着”,画框以外的背景与画面呈现出相反性,作为“窗户”的荧屏空间能够向观众展现出一个近似无限向外延展的世界。影视文学作品中所构筑的空间是源自于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向外无穷延展的形态,以荧屏上有限空间为依托,构建出虚幻的无限空间;充分运用画框内场景的转移,将框内和框外的联想空间一同组织起来铸造影片的审美艺术空间,因此可以将连续性、信任性的影视作品呈献给大众。在影视文学作品构筑的艺术世界中,时间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流动性为依据来表现艺术空间的时间。即影视文学是在空间转化中加入时间元素,在流动的时间之中纳入空间变化,因此影视文学时空是一个持续流淌的艺术时空。

在观众面前呈现的影视文学作品图像实际上是由空间性、持续性的动态图画组成顺畅、系统性的视觉图像。当我们在观看影片时,视觉中产生的空间幻想是由光影技术制造生成,特别是当前流行的3D影片,其独有的透视效果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再融合剪辑画面和时间交错的暗示性,给人带来时间上的幻象。作为充分运用透视性的影片,在辅之以音响、声音图像和场景切换技术,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美的重构性

华丽的视觉效果、波折的视听叙事、精美的听觉感觉是影视文学给人们带来的效果。改编原著成为影视文学作品以后,不但具备原著的內涵,而且影片自身以独特的影像策略重构文学作品的内含。重构后的影片会在读者心中产生与文学作品不相同的领悟和感受,即一种新式的审美体验成型。改编后的影片会在无形中消除了一部分原著的哲学意蕴,将原著的深度降低,不过在降低这种深度时,增强了影像的叙事性,给观众一种新的感悟,能够使读者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原著作品。接受美学理论家指出,只是绝对的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是不现实,而电影或者文本与观众或者读者是共同存在的,是有机的统一体。因此文本合理的采纳观众的批评或者反馈,对自身发展是很大的推动力。

比如崔漫莉的《浮沉》小说有“最鼓舞人心的职场生存小说”,“经理人和销售者的商战圣经”的美誉。在改编成电视剧之后,人们开始对小说有重新的认识,将“把爱留下,将钱带走”、“羡慕别人,不如发挥自身长处”等赋予时代特色的经典语录在电视剧中提取出来,并且对满足时代特色的职场生涯以及深不可测的商场对弈进行完美解读,就是因为《浮沉》电视剧重构小说的效果。即一部好的影视文学作品能够对小说中的各种因素、意识和社会文化形态进行重组,建立内在联系,阐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影视作品重构性的价值。

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流行的大众文化,不断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有长盛不衰的气势。不过大众文化在与社会流行趋势相接轨具有时代性的同时,还存在许多弊端。在大众语境下的影视作品,要求作品与文学底蕴相结合打造精英文化作品。比如张艺谋将莫言的《红高粱》改编成电影,也是借着这部作品张艺谋成为人们熟知的导演。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影片的精美造型、绚丽色彩对莫言文学语言的一种补充,给予人们一种强烈的冲击力,直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所以影视文学作品只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增强影视作品内在文化意蕴是现今乃至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以大众文化语境为标准,才能够使我国影视文化作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国.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90-93+99.

[2]王璠.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 青年文学家,2014(18):124.

[3]刘文辉. 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转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徐哲. 艺术裂变时代经典文学的影视阐释[D].云南大学,2014.

[5]胡霁. 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的跨媒体传播[D].重庆大学,2015.

大众哲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传播;教育功能;价值取向;遗产传承

“传播”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事情,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化”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将这两个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讨论的主题——“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以文化信息为媒介内容的传播,是人类交流、开化的特殊形式,是传播的特殊范畴之一,是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功能。威尔伯·施拉姆称文化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社会学家扎尔斯·科利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人类学家爱德华·撒皮尔强调:“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这些描述说明了文化传播的可能性、普遍性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文化传播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文化传播促进了文化整合和文化增殖;文化传播造成了文化积淀;文化传播促成了文化分层;文化传播导致了文化变迁……文化传播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崭新的社会现象,面对着文化传播巨大功能产生的强烈冲击,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 文化传播功能的横向细分

说到“文化传播”必须先明确“文化”的概念。我们对文化的定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上的文化是与特定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对应的,包括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艺、科技、学术、法律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组织。广义上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经过劳动创造的一切社会成果的总和,它包括所有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凡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的成果(或结果),都属于广义上的“文化”范畴。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对文化传播功能进行如下分解:

从横向来看,文化传播主要有教育功能、影响文化价值取向功能和传递文化、建设道德规范功能三个方面:

(一)文化传播的教育功能是我们最熟悉的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文化传播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就个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与文化传播紧密相连,从根本上讲,都与人的教育紧密关联。

文化传播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这种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事实上,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教育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内容,教育的形式就是文化的形式。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也是人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传播,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交往的文化传播的功能。

(二)文化传播的文化价值取向功能

“文化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这个定义如此诠释可能太过抽象,这里可用三个具体例子来做解释。

第一,关于媒介内容中妇女形象的研究。媒介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已经成为当代许多媒介研究者一个重大的研究主题。妇女模式的观察者指出,过去和现代的媒介很少展示扮演职业角色的妇女,缺少强大的、重要的妇女形象。在美国电视中,妇女主要以两种面貌出现:家庭妇女或从事地位低下的、从属性职业。美国的媒介广告也常常通过安排妇女的从属性姿态这些视觉手段把妇女描述成需要被保护的弱者,传播了妇女依赖男人的旧思想意思。具体而言,“男人是医生,妇女是护士;男人是律师,妇女是秘书,男人在公司,妇女照料时装用品商店。”可是现在,很多人已不再认同这样一种观念。“事业型女强人”的形象在哥特式小说、爱情喜剧、肥皂剧中塑造得越来越多。女人已不再被认为是男人是附属,相反,男人常常要面对“顶头女上司”的现象已不再罕见,甚至出现了靠“吃软饭”生存的男性。

这是KooKai时装公司的一幅广告宣传画。KooKai这个法国时装品牌专为15-25岁的年轻一族度身订造,以活泼反叛的少女形象出现。无需多做解释,这幅宣传画已经鲜明地表现了这个女性时装品牌的倾向:极为夸张地渲染女性独立自主的叛逆形象,把男性玩弄于股掌之间。女性形象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并且这种巨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正是体现了文化传播对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

第二,关于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中的扩散。我们主张建立的社会是在主流文化的导向下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体,这就要求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将社会整体认可的观念与准则进行复制,将不同的个体同化。正如古代社会所提倡的“三纲五常”、“君臣之礼”,就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但是,现代社会中,“非主流”这个名词对于大家来说已不陌生了。早在1997年,美国一档电视节目“爱伦”(Ellen)就公然在镜头中表现了两位妇女浪漫地亲吻,这在美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时至今日,非主流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已越来越多。例如非主流人群追求的与众不同——打扮入时、造型夸张,在生活中喜欢穿颜色鲜艳的服饰,发型前卫,有的还文身、打耳洞、唇釘、脐环。他们爱自拍,多用手机或摄像头,统一从头部上方45度斜照下来,男生喜欢照侧面长发,女生则爱瞪大双眼加嘟嘴或抿嘴,然后PS自拍的照片。“非主流”虽然不会成为主流,但是“非主流”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和蔓延已充分证明有这样一部分受众在被同化,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在被改变着。

第三,“明星制造”为平凡人走向星光舞台筑路。随着“超女”、“快男”、“快女”的迅速走红,中国社会一大部分人投入了这场“明星制造”的热潮中——不管是作为观众还是演员。这样的选秀节目原是效仿美国的“American Idol”,这场选秀风能从大西洋的另一岸刮到中国来并将热潮持续这么久足以见得文化传播的神通广大了。我们在传统观念中对明星的种种认可被“超女”、“快男”、“快女”所颠覆。明星应当漂亮标致,而李宇春走红后“中性美”比漂亮标致更吃香;明星应当演技超群,而湖南卫视制造的青春大戏《一起来看流星雨》中大胆启用从未涉足演艺界的魏晨、俞灏明等明星饰演男主角,演技的要求已退居二线;明星应当歌声优美,而曾轶可的“狮子座”也以拿捏的唱腔风靡一时……文化观念的改变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宣传,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将外来文化带入本土,还使外来文化在本土中蔚然成风、逐渐渗入民众的传统观念并悄悄改变我们原来的看法。

以上三个例子已经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文化传播对文化价值取向产生的深刻影响。文化传播正以它自己的方式树立起新的文化价值取向。

最后,文化传播还能够传递文化和建设道德规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继承均离不开社会文明的代代相传和社会规范的建设和传递。这些都离不开文化传播。此外,文化传播又是传递社会道德准则和建设社会道德规范方面的一股无形力量。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从正面宣传社会道德准则,如:尊老爱幼、舍己为人、廉洁奉公和乐于为国为民奉献等品德,赞扬体现这些美德的人物和行为以促进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也可以从反面揭露背离这些准则的行为和倾向,以引起对这些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的社会舆论制约。近年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揭露批判贪污腐败和行业不正之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 文化传播功能的纵向细分

从纵向来看,文化传播主要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和政治功能(包括法律、习俗、民主传统)两个方面。

社會遗产传承功能是文化传播内容的重要方面。人类社会及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文化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谈及政治功能,很多人会觉得政治与文化是两个并列的概念,何以能把政治功能纳入文化传播功能的细分之中呢?其实不然。首先,先来看一个概念:政治文化。何为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文化总体的一个方面,早在18世纪的一些启蒙学者的著作中就已提到。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就殚精竭虑地探讨了一个民族的“普遍精神”、“道德和习俗”对该民族的政治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托克维尔在他论述美国民主制度的专著中,也就美国人的民族习惯、思维方式及观念对其政治制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印象政治文化的社会因素很多,除了物质关系外,首推社会文化的制约。因为各种政治文化都是其置身的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者说是亚文化,亚文化或子系统总是免不了受到大系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政治文化是维持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能够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心理环境。它将确定社会公民对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信念和基本态度,维持公民对政治体系的基本认同和价值评价”。所以,每个国家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政治文化的传播,希望代表统治集团利益的政治文化能够为全体公民接受。而在传播政治文化的各种渠道中,大众媒介的效果不容忽视。通过文化传播,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在一辈辈的社会公民中代代相传,并从某一特定群体(意见领袖)扩展到社会其他群体之中,从而巩固某种特定的政治文化的地位,甚至形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有的政治传统,在历代沿承中扩大影响并被不断改进。

横向、纵向论述了这么多的功能,其本质都是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各种深刻影响,也正是文化传播这一显著功能的进一步细分。

三、 对文化传播策略的考察

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探讨文化传播的文化策略已是当务之急。讲究文化策略,是为了促进文化传播更加合于人类理性、更加科学、更加有效,使文化传播真正成为文明的推进器。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它的国际性、民族性与时代性都要求文化事业管理者、从业者具备深厚的文化意识和传播技巧,掌握其内在的文化规律,并确定具有战略眼光的文化策略。宏观意义上的文化策略,应该是将国内国际的文化传播都包括在内,把中国纳入世界体系来考虑。具体而言,要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正确对待和充分利用跨国媒介,促进文化的沟通,实行价值观念的交流,将受众的自主选择和舆论引导相结合起来。

2.以系统观念协调跨国、跨文化的新闻传播与国内新闻传播的关系,让全球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三者统一起来。

3.我国新闻传播的文化目标应该是顺应世界潮流,推动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现代文明。

经过以上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的推论:如果没有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任何文化都将是一种“死文化”而不是一种“活文化”;如果没有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把自己同外界封闭起来,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割裂

开来,任何文化都不会葆有生机和活力,最终都将终结和消亡。毋庸置疑,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大众传播一个不容忽视的功能,还是文化的首要功能和基本功能。这也正是我们关注文化传播所包含的深刻复杂的涵义的原因及其必要。

[参考文献]

[1]雪莉·贝尔吉.赵敬松主译,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9,(1).

[2]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4,(1).

[3]张永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1).

[4]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1).

[5]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以历史与现实为镜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1).

[6]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1,(1).

[7]陈卞知.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8,(1).

[8]吴格言.文化传播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3,(1).

大众哲学范文第6篇

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总书记向全国青少年提出的“浪费之风务必狠刹”的号召,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增强学生践行“三爱”、“三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肩负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责任,为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教育主题: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

三、活动时间: 2015年3月——2015年12月

四、参加人员:全校师生。

五、领导小组: 组长:李刚 副组长:彭腊梅

六、活动安排:

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负责人

活动对象

1、“三爱三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第二周周一

校长

全校

2、红领巾广播站宣读倡议书

第二周周一

学生代表

全校

3、开展“三爱三节”主题班会

第二周周二

各班

全校

4、“班班有歌声”之唱响队歌

周班会课

各班

全校

5、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

3周-18周

各班

全校

6、卫生清洁活动

3周-18周

3-6年级

7、组织参观“平江起义纪念馆”

14周

六年级

少先队员

8、开展“三爱三节”主题征文活动

14周

4-6年级

9、开展“三爱三节”现场绘画比赛

14周周四

全校

七、时间安排:

四月份为宣传动员阶段,广泛宣传开展活动的目的意义,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五月份为教育阶段,对队员进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的教育向。

六月份至九月份为实践阶段,选好载体,组织队员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在队员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得以体验。

上一篇:母爱无悔范文下一篇:电工实习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