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范文

2023-09-23

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范文第1篇

2018年1月侣日下午16时,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已是夜幕降临,在位于市中心的百年商业步行街上,依次闪烁着数百盏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彩灯,引来了当地民众围观和欢呼。活动当天,丹麦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的舞狮表演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欢腾跳跃,街道商家的橱窗内也悬挂起中式彩灯,由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工作人员装扮的大熊猫手捧“红包”,分发给市民和游客,并为他们送上来自中国的祝福。

这场“点亮哥本哈根”活动由自贡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文化”)承办,是“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项目之一,该项目也位列2018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公示名单之中。在此后的20天里,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场彩灯盛宴,成为当地市民热议的话题。

丝路上的文化使者

“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项目是四川唯一入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的重点项目。项目为期3年(2018-年2020年),总投资5720万元,将先后在14个国家城市开展。

据海天文化有关负责人介绍,“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的构想于2017年1月正式提出,得到了自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随后公司营销人员开始面向全球跑市场、做对接,与全球14个国家城市签约,这标志着自贡灯会正式升级为“全球灯会”。该项目以中华彩灯为主要媒介,举办各种主题灯会、年节庆典、主题展演、经贸活动等,打造集中华彩灯展、艺术展、中华美食汇、民间文化等于一体的国家多元文化贸易交流平台,成为四川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7年12月,海天文化策划的“同一盏灯·点亮全球”活动启动,作为“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项目的首场展演,彩灯先后在丹麦哥本哈根、埃及开罗、澳大利亚悉尼、荷兰海牙、美国洛杉矶、斯里兰卡科伦坡等10个城市被一一点亮,为世界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与祝福。

转型升级阔步“走出去”

彩灯在自贡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始于盛唐,兴于宋朝。诗人陆游在自贡为官时,即有诗文咏叹自贡灯会的盛景。到了近代,自贡因盐业富甲天下,富商节庆放灯、斗灯之风浓厚。1964年,自贡市政府组织举办了首届彩灯展会。到1990年,自贡灯会第一次走出国门亮相新加坡,“南国灯城”自贡有了“天下第一灯”的美誉。

然而,自贡彩灯闪耀全球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九十年代,自贡彩灯产业在开始大规模“走出去”期间,也经历过“阵痛期”。起初,自贡灯企只是单纯卖灯到各地,随着各地办节办会逐年减少,自贡灯企遭遇了“寒冬”,订单逐年锐减,加上长久以来灯企间的恶性竞争,很多小型灯企倒闭,2008年后过半数灯企被洗牌出局。

为了破局,很多灯企开始向国际市场转移,并找到了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办灯展的出路。在自贡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自贡灯企将自贡彩灯这一国家级非遗制作技艺与展出地本土文化结合,与国外投资者共同出资、合作运营灯会游乐项目,利润分成,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转变经营思路、产业提档升级,自贡灯彩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

2015年3月,自贡市与灯光之都法国里昂签订了彩灯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开展送灯参展、共创彩灯互展、艺术家互访等项目交流,将国际知名灯光设计师团队引入国内,大幅提升了自贡彩灯艺术的时代魅力。同年,自贡彩灯亮相法国里昂灯光节,这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灯光节,中国彩灯艺术在国际顶尖舞台大放异彩。

以灯为媒,热闹的灯展也成为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大舞台。自贡灯彩集团负责人表示,每次到国外举办灯展时,也会同时举办“中国食品、旅游景点、产品展示推荐会”,将中国的非遗工艺品和美食,以及传统杂技、戏曲等艺术表演带向世界。

截至2017年底,自贡彩灯已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自贡全市彩灯企业500多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彩灯文化产品出口额占四川省文化产品出口的30%左右,在四川省的传统对外文化贸易中名列第一。

搭建“五位一体”交流平台

“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项目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节点城市举办“中华彩灯+世界语言”巡展,着力构建起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华夏文明、传递中华友谊、推动共同发展“五位一体”的文化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展示中国开放形象的重要窗口,促进中外友好的桥梁纽带。

作为自贡彩灯行业的领军企业,海天文化在推动自贡灯彩文化“走出去”这条路上成绩不菲。2005年,海天文化从东南亚地区开始起步拓展国际市场,十多年来,已累计在全球30多個国家和地区服务国际灯展50余场,服务了包括美国迪士尼、美国梦工厂、日本HELLO KlTTY、英国环球嘉年华、可口可乐、法国里昂国际灯光节等国际顶级娱乐活动品牌。2017年,海天文化承接了文化部指派的中国与毛里求斯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自贡彩灯在毛里求斯国际灯光节中亮相,首次将中国彩灯带到非洲,深受非洲民众的喜爱。

同时,海天文化与新西兰奥克兰政府和新西兰亚洲基金会合作,连续9年参与新西兰奥克兰元宵灯会,并连续4年邀请到新西兰总理出席;一边是传承,一边是创新,海天文化还联合三星堆、金沙博物馆,用彩灯文化展现古蜀文明,为“全球看四川”做出了积极贡献。

链接:

振兴文化产业的“四川计划”

《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四川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一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20%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成效显著

·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川文化“走出去”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四川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如期实现文化小康目标,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5%以上。

为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在“十三五”期间四川将采取六大行动——

(一)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四)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五)培育文化企业主体

(六)努力扩大文化消费

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范文第2篇

1. 城市个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无论城市面貌还是建筑风格, 它们在人们眼中应该是独特的。张钦楠在《阅读城市》一书中阐述“城市性格”时, 表述道:“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又最深刻的产物”。当城外的人们初次进入某一城市, 首先感受的是该城市的特色, 如:建筑、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交通和饮食等。家乡人回到故里会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人们能从多视角发现城市的“灵魂”, 使城市特色像一股暖流融入人们心田, 滋润记忆复苏。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美国的白宫, 悉尼的歌剧院、西藏的布达拉宫它们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的个性, 成为那些地区精神、文化的象征。

2. 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人们感知城市特色最直观的视觉印象。它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 “标志性建筑一旦拥有了一段历史、一个符号或某种意蕴, 那它作为标志物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特有的标志, 它受到历史环境的、自然条件的影响, 并且与当地的文脉息息相关。是它们共同作用相互渗透创造出一个地区的经典建筑。标志性建筑表达了城市的特色、提升至了城市形象。如印度甘地纪念馆、埃及金字塔、比萨斜塔、兵马俑等世界性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 是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

3. 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深层解读

3.1 标志性建筑的意义表达

人们用建筑表达寄托思想, 不断对建筑中蕴含的意义进行探索。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地标建筑的意义在于, 它是可以和人们心灵共鸣、标注人们记忆的建筑。”

标志性建筑意义的传达方式在实践中是建筑师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文脉等的研究, 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提取、补充更新。以继承创新的设计理念, 营造出“心灵共鸣”的标志性建筑, 将其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载体, 文化传播的种子。

3.2 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层面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 它本身即有区别于其他城市建筑的表现特征。如北京故宫“中轴布局, 左右对称,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建筑思想体现了“天覆地载, 帝道唯一”的皇权至上的思想。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吸取了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 木构架结构, 层叠出挑, 结构稳定, 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斗拱为原型。演绎了传统建筑的再生与创新。从建筑形体到各部分构件, 实现了建筑功能、结构、艺术的完美统一。从国家馆到地区馆, 以功能为主线, 做了由上到下的分区, 造型上主从搭配, 空间上采用了南北方向作主轴线的处理手法, 其展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序列尤为壮观。国家馆居中升起, 高63米, 登高眺望, 给人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成功塑造了主题“东方之冠”, 中国馆空间场所处处弥漫着深厚悠远的中国气韵。

3.3 标志性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

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如西安大雁塔, 始建于唐代, 为楼阁式砖塔, 塔身呈方锥形, 整座建筑造型简洁稳重, 气魄宏大, 庄严古朴, 作为西安市标志性建筑, 承载着西安悠久历史文化。随着时空的变迁, 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社会, 受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及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制约, 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而近代, 由于外国入侵, 其殖民文化, 使我国有些城市建筑表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出现了大量带有殖民特色、异域风格的建筑。如天津的望海楼教堂其建筑风格是哥特式建筑, 而外墙采用天津当地的清水青砖, 立面装饰以砖雕为主, 砖雕是典型的中国工艺;结构上采用当地常见的砖木结构, 屋顶木屋架, 延续了天津的当地传统特色。

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因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影响。不同时空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相互作用。以上海为例, 近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文化共同生活交织。由此, 在上海这座城市里, 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艺术观念及表现形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将近代的上海变成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随之, 出现了中西合璧又具有上海独具风格的、带有欧洲各国特色文化的上海外滩;这片标志性建筑群, 成为了上海人文历史的代表之一。

4. 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文化是标志性建筑的灵魂,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如:上海金茂大厦、苏州新火车站的设计采取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的态度, 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1 实例一:“上海金茂大厦”立于天地间的东方之美

4.1.1 上海金茂大厦总体设计体现了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撷取和更新

上海金茂大厦设计在细部处理中, 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之中, 使得该建筑高贵而典雅, 奢华而不落庸俗。整体上融合了现代和古典、传统与简约的风格, 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上海金茂大厦是单体建筑与附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及高低错落有致的楼群一起构成了一个群体建筑, 成为都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4.1.2 上海金茂大厦与中国历史建筑的融合

现代超高层建筑与中国历史建筑文脉相结合。高层建筑源于塔, 中国的塔又是源自印度, 但融入了中国文化和艺术之后, 中国的塔比印度塔更美。它沿袭了东方塔形, 阶梯造型以逐渐加快的节奏向上伸展, 表现出高层建筑少有的玲珑感。上海金茂大厦体现了中国塔的神韵, 钢结构和玻璃同样能演绎出有中国文化品味的建筑。

4.1.3 意蕴设计理念——传统哲学

上海金茂大厦建筑设计说明中阐述“金茂大厦两边垂直, 将自身耸立的主体比作是一支笔, 将周旁的裙房比作是一本书。”“自古来, 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 清雅之地。……圣人于此推文, 创作阴阳地理之书, ……论天、地、人三才之正理……。” (源自李怀远的《地理原真》) 借此反映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中自然 (天) 、社会 (地) 与人的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作用, 即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两大哲学支柱, ”为其设计理念。

上海金茂大厦正是由于深入细节的文脉传承, 使该设计方案成功地创造出蕴含中国文化价值的现代建筑作品。

4.2 实例二:“苏州新火车站”展示了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苏州新火车站在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的设计上, 充分尊重苏州地域文脉, 与城市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是一座“苏而新”的建筑。它与苏州本土的人文与文化环境相融合, 充分体现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4.2.1 基于传承的创新——那是一片优雅的菱形艺术、凝固的音乐

苏州的城市建筑风格细腻、小巧、低调, 注重文化内涵。菱形造型是苏州市建筑的地方特色。苏州新火车站网架结构上用菱形做屋顶空间造型, 其地方特色赫然可见——其几何形式与通透的木构架相互穿插形成了丰富的界面表情。高低错落的小菱形屋面, 消除了建筑的庞大之感, 整个轮廓线如波浪般起伏, 极富动感。而随处可见的菱形图案更是将室内外的一致与苏式韵味发挥到极致;菱形几何体又源于苏州古典园林的花窗和铺地花纹的提取, 使城市记忆得到延续, 提升了城市品质。

4.2.2 建筑色彩与地域环境协调统一

色彩是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元素。该作品以灰、白、栗三色为主, 建筑色彩控制以主色调、辅助色、点缀色三个方面来表现。既尊重了文脉, 又体现古城浓郁的历史气息。

连续节奏的坡屋顶为深灰色, 东西外墙面为白色, 二色形成的粉墙黛瓦的外观印象, 正是苏州古城传统建筑的精髓。栗色花窗格栅、深灰色踢脚、窗框, 以及色彩构成面积的大小、涂色位置、空间排列等, 从细节到整体形成完美的构图。既融合了城市文化特点, 又凸现了城市地方特色。

苏州新火车站演绎了水乡的诗情画意, 它用温柔纤细的江南情调堆砌出了恢弘大气之感。

5. 结语

在标志性建筑设计中, 要认真地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及提炼, 创造出更好的设计思想, 使城市历史文化与标志性建筑更好的相融于一体, 使标志性建筑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与当代文化等结合起来, 使标志性建筑极具时代感, 又蕴含着城市文脉, 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

每个城市, 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 这期间, 由于自然、风俗、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等的的不同影响, 出现了不同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建筑风格, 最终形成了各个城市之间各自具有的特色形象。作为建筑设计人员, 我们更需在设计工作中, 去发现它、尊重它、传承它。将每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记忆延续、更新、提升, 创作出具有城市特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作品。

摘要:本文通过审视标志性建筑现状, 从城市文化个性的角度出发, 对标志性建筑做深层解读, 阐述了城市文化与标志性建筑的关系;意在使建筑设计人员, 在标志性建筑创作时, 对城市文化给予足够的关注与认知──将标志性建筑融合本土文化、以积极创新的态度, 提升城市特色形象, 延续城市记忆。

关键词: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饮楠.阅读城市[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2]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平,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 周拥军.卫民.标志性建筑的原生与创新[J].中外建筑, 2007 (2) :54-56.

[4] 梓庐.文化传承的当代表达[J].世界建筑导报, 2015, (3) :6.

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范文第3篇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模式、理念、特征与个性, 是城市的外在和内在气质的凝结。可以说, 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的内核与灵魂所在, 也标志着城市发展的进度和品质。因此,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工作, 应该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工作的要领。当前, 不少城市在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集中表现为如下方面:

1.1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投入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都是遵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 使得各地、各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GDP至上”的理念,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GDP的多少, 一切工作的衡量要求都是能否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当然, 谋求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大政方针, 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但是过度的重视经济建设就容易忽视文化建设的内容。在这样的思维主导下, 很多城市并不太重视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宣传、推广与塑造工作。不少城市对于城市文化的认知极为肤浅, 甚至没有指定专门的针对本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塑造的对策和方案。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或不全面的情况下, 城市的整体文化建设就必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城市的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完成的, 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文化的维护者长期的精心努力, 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人才和物资的投入与保障。失去了物质方面的支持和维持, 城市文化建设就是“空中楼阁, 海底捞月”。而事实上, 很多城市对于文化建设的热情严重不足, 对于本项工作的投入力度更是乏善可陈。缺少资金、人才、政策和基础设施支撑的文化建设, 显然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1.2 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文化建设管理不科学

机制和体制建设是保证城市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有效手段, 而机构的完善和健全, 首先在组织形式上为城市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 很多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保障力度不够, 体制和机制的完善尚存在问题, 集中表现为:文化系统的机构设置不科学, 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对于文化建设的组织、安排和日常实践活动要求不高;在城市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执行方面存在打折扣的现象。

此外, 文化建设的管理也是十分紧要的。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 能够保证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从目前的情况看, 不少城市的文化建设处于蜻蜓点水的状态, 即日常管理的效率不高、管理手段不够丰富, 导致了文化建设的执行质量大打折扣。

2 有效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

诚如上文所述, 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阔步前进, 城市化和城市的发展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然而,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使得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总是滞后于城市的经济建设, 长此以往必然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反应。因此, 必须针对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疑难杂症”,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有效举措, 确保城市文化建设的持续、科学和有效推进。

2.1 建立健全城市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加大文化建设的管理和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城市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组织单位和日常执行部门, 是确保城市文化建设执行到位的先行举措。要形成城市文化建设的常态化模块, 形成管理、反馈、监督和执行“四位一体”的文化建设模式, 确保文化建设有章可依、有迹可循。要加大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管理和投入力度, 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制, 将制度化建设、人为管理结合起来, 形成制度与人工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 要根据规章制度系统整治, 形成落实到位的原则和理念, 确保文化建设的工作真正走到点子上。

2.2 打造城市专属文化名片, 树立城市文化招牌与个性

在认识到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之后, 要注重保护和引导, 塑造较为完整的城市发展特色, 打造城市文化的名片, 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比如, 浙江省的杭州市, 打造了以西湖风景区和南宋古城为核心的文化品牌, 大大提升了杭州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再如, 湖北省的襄樊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活动,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青海省的西宁市利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以及青藏高原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打造“夏都”西宁品牌, 极大地提升了西宁的影响力。

2.3 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塑造城市文化的氛围与核心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 城市化进程也在“快车道”上高度前进, 越来越多的城市被建设得更加美丽, 更具吸引力。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重要的休闲、开放与功能性的空间, 在城市发展和拓展功能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期间, 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 可以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塑造为主体, 确保城市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让广大城市居民真正因此受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城市的文化建设也进入到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工作, 以此来提升城市的品质。在未来, 城市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 最终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文化建设是城市整体发展和建设工作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建设一条线, 更要强调和重视文化建设的内容。本文对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如何有效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文化建设,城市化,文化遗存,管理,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福磊.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逻辑—城市政治的视角[D].山东大学, 2011

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范文第4篇

一、基于公共艺术特性分析“与城市互动”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 公共艺术的场域性、公共性和互动性是实现其“与城市互动”的主要来源和依据。这里的场域性强调公共艺术对于人的行为环境的营造, 带来的不止是物理层面更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公共性强调的是受众的广泛, 呼应公众诉求。互动性更加强调公共艺术的“媒介作用”, 集中体现在公共艺术作品、人、环境 (城市) 三者间的互动。作品与环境的互动:一方面, 公共艺术是环境中的艺术, 要受环境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等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 它也会影响环境, 提高环境的现有品质。人与作品的互动:人与作品的互动一方面是始于人的实用需求和审美需求, 另一方面是始于作品的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对于人的吸引。人在欣赏作品时会产生与作品在认知、情感、心理层面上的“对话”, 进一步还可能有行为上的接触、参与。人与环境的互动:一方面, 特定环境中人群的生活习性、心理行为等因素必然对于环境提出相应要求, 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恰好往往能满足人们在实用的、审美等方面的需求, 间接地架起人与城市“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 公共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景观, 在其作用下的城市环境还具有很好的文化传播性, 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 还能塑造城市形象, 传达时代精神[1]。

二、公共艺术介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基于前文分析的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不难引申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公共艺术与城市的互动, 实际上是在公共艺术的媒介作用下, 实现城市中各人群、空间、文化、社会这些元素内部以及元素之间的良好促进。公共艺术介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环境, 使得园区具有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互动性等特性。

1、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艺术对于“与城市互动”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方面承载了城市的文化产业, 一方面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文化生活空间, 无论是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还是环境风貌、文化品位等层面上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所在城市都是交融互动的关系。在当下热议的“旧城更新”和“创意城市”背景下, 由历史遗留产业 (如工业) 建筑环境改造形成的“产业景观”为主的公共艺术更是发挥了抒写城市集体记忆、展示城市形象、吸引创意人才、娱乐和教化大众等巨大作用。因而可以说“艺术让城市更美好”。城市也以其自然地理的物质环境、历史人文的精神理念, 提供给公共艺术最适宜的创作材料与创作灵感。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艺术能够很好地“与城市互动”。

2、园区内“互动式”公共艺术的形式与互动体验感

“互动式”公共艺术范畴的景观以三维立体形态的艺术作品为主要形式, 如雕塑、装置和人工造景, 也包含一些感染力极强的二维平面形式的艺术作品, 如壁画、广告和标语, 另外还有结合新媒体的表演互动等形式。现今“互动式”景观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造型视觉艺术, 而越来越趋向全方位感官的、整体空间环境的设计, 综合运用各种艺术的技术的方法, 提供公众最人性化的环境和体验感。创意园区的“互动式”景观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与园区内的建筑、产业设施结合得尤为紧密, 极具产业特色。总结起来, 创意园区的“互动式”公共艺术主要是以壁画、雕塑、装置艺术、景观建筑构筑物、景观小品、标识和导视等形式呈现。因为公共艺术的介入, 创意园区空间环境便具备了鲜明的互动体验感, 体现为以下方面:良好的互动体验, 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体现, 比如生活化、平民化、通俗化、亲和性;良好的审美体验, 公共艺术的艺术性体现, 比如全方位的感官体验、美的构成形式;良好的实用功能, 公共艺术的人性化体现, 比如休憩娱乐、共享交流、舒适便利;良好的精神享受, 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体现, 比如环境生态、人文历史、生活时尚;良好的趣味情景, 公共艺术的当代性体现, 比如个性化、时尚性、创新性等等[2]。

三、实现文化创意园区的鲜明互动体验感的景观设计策略

凭借景观的互动性和艺术性以吸引、聚集、留住公众, 可为创意园区营造热烈的人气氛围, 但也要注意适度, 有原则地设计。

1、文化创意园区景观设计实现互动性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 我们要把握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创”特性、“文教”功能, 它不同于纯粹的商业性质空间。另外在注重“互动”的同时还是要对适宜创意人员进行思考创作的安静舒适型空间和适宜游人参与互动体验的气氛热烈型空间做到统筹协调, 等等。总结为以下原则:以生态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公众为本的人性化原则;以作品为主体的多样性原则;以互动为目的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原则;以创意为特色的文化性原则。

2、实现园区景观良好互动性的相关要素分析

1) 表现题材。基于公共艺术作品、人、环境三者的互动关系, 创意园区景观的表现题材应考虑到在其特定的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比如利用历史遗留设施和场地创作出的艺术品就能够很好地再现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景象, 让陈旧的岁月变得鲜活可感, 当你观赏和参与其中时便犹如穿越了时空。总之越贴近群众生活的题材就越能引起共鸣, 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超乎寻常而新奇有趣的表现题材也能激发公众想要一探究竟、亲身体验的好奇心[3]。2) 形体塑造。形体是艺术作品的语言核心。创意园区景观往往就地取材、因材设计, 通过“拆分”、“解构”、“重组”等手段将原材料更新呈现。另外也可以通过全新的形体塑造来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 可具象呈也可抽象表现。具象生动、单纯易懂的艺术效果更易于公众的参与。而抽象形态具有一定的向征寓意和形式美感, 富有启发性和多意性, 受众面可以更广。3) 尺度适配。尺度影响着人的心理舒适度。包括被观赏物 (公共艺术作品) 的体量大小、空间环境尺度、人际距离等。在适宜的尺度环境中, 人可以更好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注意的是, 公共艺术与传统的雕塑不同, 它更多要求人的近距离交流接触, 而非远望、瞻仰, 因此在位置的选定或空间的设置上, 要让作品尽量地处于“开敞”状态, 让人们容易到达和触及, 和作品无阻碍地交流, 也要提供适宜人与人交流的空间[4]。4) 材料选用。创意园区景观的材料选用范围非常宽广, 而就地取材最能表现该区特色, 比如老旧的机器零件、机床、水塔、货物箱, 很具历史感和工业感。材料选用得好能带给人不同寻常的新鲜感和愉悦感。5) 色彩运用。色彩能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明艳的色彩给人轻松活泼的感受, 适宜吸引年轻人群, 营造欢快热烈的空间氛围。而灰暗的色调能够营造岑静凝重的氛围, 适宜表现历史、教训等严肃题材, 引人思索。因而特别要注意利用好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作用。6) 动态要素的结合。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生动优美的形式。具有艺术性的动态感的景观设计, 就如同美轮美奂的表演、悠扬婉转的音乐, 带给人美的享受, 表现为动态化律动式形体和空间, 结合声音、光影变换等动态要素, 通过游戏式的角色设定让人积极地成为参与者而非单纯的欣赏者。7) 新技术的结合。在科技发展多元化的时代, 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新型科技技术能进一步加强景观的交流互动形式, 成为今后创意园区景观设计发展中的新趋势。8) 完整性的注重。公用艺术设计只是文化创意园区设计的一方面, 它应该被纳入完整的园区设计之中做到统筹规划化。要注重功能的完整和环境的完整, 要让园区内景观、建筑、交通、生活设施等形成统一有序的功能整体和审美客体, 同时也要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和融通。

四、结语

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进入文化创意园区空间让园区的环境、氛围、品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展现和提升, 给公众带来良好的互动体验感。然而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以创意、理念为核心影响力的场所, 同时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机体, 除了塑造好环境景观这一“表皮”, 还必须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业规划等各方面发挥创意产业的作用, 让创意产业由外到内都能很好地“与城市互动”。

摘要:公共艺术美化着城市环境并且活化着城市形象, 城市也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文脉理念和创意精神提供了物质与文化空间, 两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本文重在探讨研究公共艺术 (侧重景观) 如何介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而很好地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的互动。“互动”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通过分析“互动”的相关因素, 提出设计策略。

关键词: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互动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 (法) 卡特琳·格鲁 (Catherine Grout) , 《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2] 赵志红, 《当代公共艺术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5.10.

[3] 李建盛,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

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范文第5篇

一、地域文化的介绍

地域性是指某一地区历史文脉与自然景观的综合特性, 比如动植物资源、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历史文化资源、常驻居民的行为方式及民俗活动等。地域文化是地域性环境展现出的文化形态, 其形成的条件包括环境相对稳定、时间周期相当长且受到人文社会、自然地理环境等的综合作用。据此, 地域文化在形态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在历史发展上具有传承性, 在文化外观上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地域环境下, 地域文化一般具有不同的表征, 如梅山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及湖湘文化等。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及乡土文化等相比, 地域文化同样具有传统性和地方性, 但其却是不同的文化种系, 即:地域文化中囊括了地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且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外来文化多元移植和传统文化线性发展组成。目前, 外来文化以全球化的冲击为主。在这一背景下, 设计师在设计城市雕塑时, 首先应树立牢固的自觉保护意识, 即在创作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 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次, 应具备批判的精神、包容和开放的心态, 即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以使城市雕塑作品具有时代特征, 从而激发出城市雕塑的创造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综上, 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设计的影响深远, 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时, 应注重对地域文化的体现与表达。

二、地域文化的表达

城市雕塑是一种文化形态, 且城市文化以其为载体, 因此城市雕塑设计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应做到通俗易懂, 且应能准确体现出雕塑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一般来讲, 人与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相同, 且在理解艺术语言上存有差别, 因此普通民众会对文化意义太强的城市雕塑产生距离感, 从而降低了雕塑的公共艺术价值。另外, 雕塑的艺术语言常用来刺激视觉, 因此应采取全感官表达法设计城市雕塑, 即在设计中融入平衡觉、运动觉、肤觉、味觉、嗅觉、听觉及视觉等刺激元素, 以免城市雕塑变为一种单纯的装饰品。表1所示是几种刺激元素在城市雕塑设计中的表达形式。

例如, 在抽象雕塑设计中, 平衡觉的加入可激发民众的参与性, 可实现民众对雕塑的深度、现场体验, 且可在未完全读懂艺术语言的情况下, 与城市雕塑轻松的交流。

三、城市雕塑设计的步骤

在城市雕塑设计中, 地域文化的表达要求按图1所示步骤开展设计工作。

结合图1, 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主要包含下列四个步骤, 即:第一, 深入研究拟建城市蕴含的地域文化, 并总结出其中包含的符号系统, 然后再从拟建场地的自然环境出发, 提取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继而再开展可视化艺术表达;第二, 在设计城市雕塑以前, 系统地调查拟建城市中既有雕塑对城市文化的表达情况, 比如表达主题、方法、内容、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及利益相关群体对雕塑的认知等;第三, 根据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及既有雕塑调查结果, 综合分析城市雕塑, 并结合常驻居民和外来旅客对地域文化的感知和认知, 确定地域文化在城市雕塑中展示的主题及全感官展示的符号, 从而对雕塑的具象进行概念性设计, 注意在城市雕塑设计时, 尽量避免设计过度抽象、表达主题虚无空洞、创意不足且对雕塑过度的怪异阐释, 从而方便民众理解雕塑表达的文化内涵;第四, 在选取城市文化的主题时, 突出城市雕塑的平民化特点, 即展示民众认可的乡土英雄, 贴近民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展示地域性的历史文化、生产与生活活动、民俗事象及民众对往昔的记忆, 从而设计出民众关心、易懂且与生活贴近的文化事象。

四、结束语

综合前文, 笔者根据地域文化的理论知识, 首先介绍了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即包括平衡觉、运动觉、肤觉、味觉、嗅觉、听觉及视觉等;其次, 分析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设计步骤, 即城市文化调查、城市既有雕塑调查→城市既有雕塑综合分析→提取优势文化主题→表达文化主题、提出具体建议。研究表明,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其表达了城市的文化诉求和文化底蕴, 且目前, 我国城市雕塑设计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缺少科学的设计方法、缺少全面的既有雕塑调查、同源文化区域内的设计模仿泛滥等, 从而僵化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及“千城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可见, 深入研究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与表达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城市雕塑是一种在城市公共活动场地建造的室外雕塑, 是对城市文化诉求和文化底蕴的表达。但目前, 我国城市雕塑设计普遍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体现与表达。据此, 本文笔者主要探讨地域文化在城市雕塑设计中的体现与表达。

关键词: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表达

参考文献

[1] 苏云.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白银市城市雕塑创作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9:41-45.

[2] 张晓利.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小城市雕塑创作—以皖南地区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5:137-139.

[3] 潘特丹.厦门城市景观雕塑中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运用[J].现代园艺, 2014, 12:74-75.

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范文第6篇

一、独立书店的出现与兴起

网络和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得以接触更多的资源, 电子书唾手可得, 在网络书店和数字阅读的双重夹击下, 使得实体书店的发展举步维艰。生计的艰难迫使传统书店纷纷走上改革之路, 向建设具有多种业态的复合文化空间发展, 一些有特色的独立书店开始迸发出了新的强大生命力。

广州方所文化书店是由台湾诚品书店创办人之一廖美立以及例外服饰公司创始人毛继鸿联合打造的, 它坐落在太古汇内, 其经营模式为多元化跨业经营, 即集书店、美学、服装、咖啡、学术演讲与展览空间等为一体。她为民众带来的不单纯是阅读上的享受以及生活空间上的惬意, 更多时候, 她还会像老朋友, 与你分享一杯浓郁的咖啡, 一起品位文化与艺术的香醇。西安回音公园概念书店的跨界经营, 涉及图书会、音乐会、咖啡馆等活动, 书店室内空间充满了文艺气息。重庆西西弗书店以其“参与构成本地精神文化”的经营理想, 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重庆当地文化中;南京最美的先锋书店创办出了南京城文化的会客厅;坐落于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 推崇自由平等的先锋精神成为了旧金山文化的风向标;苏州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 已经成为了读者心中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和心灵停靠站;还有日本代观山的茑屋、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等独立书店都各具特色, 这些书店大大弥补了实体书店的萎缩所带来的城市文化的不足, 已经成为读书人气质的凝聚和一个个城市的深刻烙印, 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文化使命。

二、独立书店的多元化跨界经营模式

“跨界, 说白了就是创新, 打破常规”。独立书店灵活机动的经营模式, 打破了传统书店僵化单一的经营方式, 开拓了城市文化的市场, 提高了城市文化的功能。个性书店开始引入吧的经营理念, 把饮品、简餐、其他业态的被越来越多地引进了个性书店经营范畴。人文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个体, 是一个城市充满智慧的地方。阅读不仅仅是接受文字信息, 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阅读体验中有思想碰撞, 在分享交流中有人际沟通, 独立书店有很多网上书店难以取代的优势。书店生存的必然形式是寻求多元化跨界经营。例如:台北诚品书店是以人文艺术为主, 并将文创产品、画廊、艺术空间融入书店。又如广州方所文化书店, 它的定位是追求生活美学的文化概念店或一家多功能的生活概念店, 经常举办文学讨论会等活动, 成为广州市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之地。每天的人流达到两三千, 周末最多时达到1.5万。开业第一天, 店里大概有两三千人, 几乎是抢购。据统计, 两天营业额突破30万元。

三、独立书店体现城市文化的功能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鲜明的个性和表现符号及精神特质。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进书店, 去感受这些令人热爱的文艺与痴狂, 才能将城市的文化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方所书店创始人毛继鸿认为:城市需要一个可以感动人的、温暖的空间。毛继鸿希望, 方所能够给中国城市化进程增加一个公共空间。广州方所文化书店的业务搭配新鲜, 经常开展学术活动, 美学空间的展示使得书店充满了文化氛围。方所策划总顾问廖美立反复强调说:“我们做的不是书店, 而是一个文化平台, 一种未来的生活形态。”广州方所开设于太古汇——广州目前最高端的购物中心, 其经营范围为:主营人文、艺术、设计、建筑类书籍。广州方所文化书店致力于发扬和传播当代美学生活, 精心把书店打造成一个心灵渴望归属的文化空间。方所的选址与品牌定位实行高度的统一, 它立足于把传统东方文化与优质的生活美学结合, 它的目标消费群是具有一定美学素养和消费能力的城市人。方所在图书市场所走的高端路线, 目标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文化消费能力都很高, 方所文化书店充分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功能。

四、独具文化特色的人文空间设计

1、设计出体现城市文化氛围的交流空间

文化空间是一个将文化、知识物化且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场所, 所以也可称之为“文化场所”。书店的交往空间包含物理和精神两种层面。方所比其他书店走得更远一点的是在文化空间的扩展。要吸引人们进入方所读书、买书, 就必须营造好的氛围。几年来, 广州方所已经举办了近300场讲座, 30多场展览。方所创始人毛继鸿说, 未来方所会继续开拓更多领域的讲座, 比如去年就曾经尝试过让现代舞走进广州方所。独立书店的空间设计考虑了情感及学术交往的空间, 为顾客提供了一个各界精英互相探讨和学习的文化平台及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

2、设计符合目标人群审美需求的美学空间

现代独立书店已经不再单纯是售书的书店, 而是城市的文化平台。有人评价说:方所与其说它是书店, 还不如将其定位为美学生活体验馆更为合适。独立书店有书店自己的目标人群的定位, 方所文化书店的整体风格和氛围的营造是围绕目标人群的审美倾向而定的, 它的空间设计考虑到人与环境的和谐, 书店的整体品牌定位以及目标人群定位与书店的整体环境风格都达到了统一。2012年方所获得了“年度最佳购物场所设计奖”。方所书店室内空间的布局设计, 尊重当地的文化特征, 满足目标了人群的审美需求;方所的空间设计寻求古朴与现代之中的合适平衡点, 古朴中不显乏味, 现代中不觉浮夸;方所以文化为出发点, 陈列式生活馆中设置棉麻用品、木制陈设以及暖灰色的地砖, 给人以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体验。方所室内空间展墙与手绘的结合、小众精品化书籍的选择等, 展现了艺术生活的美学空间, 其设计师对于细节追求的精心设计, 提升了书店空间的美学价值。

3、室内照明及声音设计体现人文关照

方所文化书店很重视室内照明及声色设计。在入门处, 可以看到方所书店与商场走道有比较高的光暗对比度, 使用高色温宽角射灯重点照射商品, 在视觉对比上把促销的商品突显出来。这样的做法会引导排队付款顾客的注意力, 这是一个优秀的销售与灯光集合的手法。在专业书籍区域, 普遍采用环境照明及重点照明的方式。整个空间给予舒适的看书环境, 重点照明商品使得商品从环境脱颖而出。销售商品区域都是使用重点照明的手法, 这样做除了强调商品本身外, 还能突显出商品的质感。咖啡区:空中星星点点的复古白炽灯, 在近几年的确是借着复古、文艺的风潮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高大上的形象。声音在整体环境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独立书店的声音设计应力图营造一种安静温馨的阅读氛围, 背景音乐不能设置过于激烈的音乐, 应让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融于整体氛围之中, 以便弱化翻阅书籍以及来回走动的声响, 通过动来衬托出静, 使书店的整体氛围得到升华。方所作为文化使者向消费者分享着文化和艺术, 因此, 在书店室内照明及声色设计中也体现出情感关怀与人文关照。

4、个性化的空间设计体现地域文化

独立书店的设计注意城市消费群体与当地文化风格的联系。例如诚品书店西门店, 因地处台北电影的发源地西门町, 所以它的主营书目以电影题材为主, 书店的设计风格偏向现代主义。在空间设计上, 为了增强人与空间的融洽度及传达亲和感避免使用华丽的装潢。深圳的尚书吧的设计风格融传统与现代。书店内既有明清红木家具, 又有西式吧台沙发, 它是一家富有个性的书店。方所打造的是特别体验空间。廖美立说, “我们卖的不仅是书, 更多的是体验。”方所是一个集书店、生活艺术、咖啡、时尚和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体验空。在多元化经营的视角下, 方所书店引入新型的商业模式, 打造有文化归属感的空间场景, 结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的手法, 结合地域特征, 在书店的空间设计中加入当地的人文标志和文化元素, 勾起当地读者的情感回忆, 令读者感受到舒适感、愉悦感、满足感和安全感的体验。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成功的书店是反映一座城市独特风景的窗口, 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独立书店的体验优势吸引共同爱好人群, 通过书店这个空间载体交流构建城市文化, 形成城市地标。独立书店的空间设计应该体现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所独有的文化特质, 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使用不同的设计风格, 以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独立书店的空间设计应该符合目标人群审美需求的美学空间, 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 从而引领大众的生活态度及对生活的追求。在书店空间设计理念上, 设计师应该抓住顾客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将人文和景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体验经济和文化消费的背景下, 设计师还应将“情感体验”融入书店空间的设计当中, 增加书店人文情怀的元素, 获得读者对书店空间的认同。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设计师要拥有创新意识, 将地域文化的诸多元素巧妙地运用到书店的空间设计中, 从而很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功能。

摘要:书店作为文化消费空间和文化地标, 是城市中人们的精神寄托。书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 对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独立书店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空间资源, 是其所在城市的一扇能体现城市文化的窗口, 从这个意义上说, 独立书店的存在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功能。独立书店的设计要实现文化传播、休闲娱乐、学术交流、商品定位与环境审美空间的和谐统一。因此, 要特别重视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属性, 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学术交流。本文以方所文化书店为例, 从文化消费与情感的角度, 探讨独立书店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独立书店,城市文化,功能,空间设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清水玲奈.世界最美的书店[M].匡匡, 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2] 傅小平.独立书店发展前景引争论:岂可以牺牲文化为代价[N].文学报20120年2月14日.

[3] 薛原, 西海固.独立书店, 你好![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3.

[4] 邓小桦.华文界最不可思议的书店[J].星岛日报, 2012 (2) .

[5] 刘沫沫.实体书店发展方向研究—以方所为例[J].现代商业, 2014, (10) .

[6] 许文谦.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文化表达——基于对方所书店构建文化公共空间的思考[J].新闻世界, 2014, (06) .

[7] 魏玥杉.城市实体书店崛起的实证探析——以方所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6, (21) .

[8] 谢晓如等.对文化微空间的感知与认同研究——以广州太古汇方所文化书店为例[J].2012, 8.

[9] 江山.方所书店:生活美学空间[J].IT经济世界, 2012 (2) .

[10] 侯月川.试论书店照明设计要点[J].今日科苑, 2012, 24:122-123.

[11] 温馨.复合型独立书店的服务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 2016.

[12] 武文静.方所书店带给设计师的几点思考[J].艺海, 2013 (5) .

[13] 张娟基于情感体验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12月.

[14] [2]刘凤军等.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08:81-86.

[15] 秦杨.基于情感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3.

上一篇:超市智能购物车设计范文下一篇:炊事员应知应会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