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基本知识范文

2023-12-07

测量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在测量工作中,观测者无论使用多么精良的仪器,操作如何认真,最后仍得不到绝对正确的测量成果,这说明在各观测值之间或在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我们称这些差异为观测值的测量误差。

X表示。若以li(i=1,2,„,n)表示对某量的n次观测值,并以△表示真误差,则真误差可定义为观测值与真值之差,即

若用xi 表示X的估值, vi表示改正数,则 设某观测量的真值为xi =li+ vi vi = xi -li 观测误差来源: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观测者的视觉器官的鉴别能力和技术水平;仪器、 工具的精密程度;观测时外界条件的好坏。

l 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观测者的技术水平、仪器的精度和外界条件的变化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 。

 观测条件与观测成果精度的关系:

若观测条件好,则测量误差小,测量的精度就高;

若观测条件不好,则测量误差大,精度就低;

若观测条件相同,则可认为观测精度相同。

 等精度观测:在相同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观测  不等精度观测:在不同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观测

研究误差理论的目的

由于在测量的结果中有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误差理论 不是为了去消灭误差,而是要对误差的来源、性质及其产生 和传播的规律进行研究,以便解决测量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 际问题。 l 研究误差理论所解决的问题:

(1)在一系列的观测值中,确定观测量的最可靠值;

(2)如何来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以及如何确定误差的限度等;

(3)根据精度要求,确定测量方案(选用测量仪器和确定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1、仪器的原因 ;

2、观测者的原因 ;

3、外界环境的原因。

测量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5.1 系统误差 5.1.1 定义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5.1.2 特点

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例如:钢尺尺长误差、 钢尺温度误差、水准仪视准轴误差、 经纬仪视准轴误差。

系统误差对观测值的准确度(偏离真值的程度)影响很大,必须消除

系统误差消减方法

1、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上采取一定的措施;

例:前后视距相等——水准测量中i角误差对h的影响、

球气差对h的影响及调焦所产生的影响。

盘左盘右取均值——经纬仪的CC不垂直于HH;HH不垂 直于VV;度盘偏心差、竖盘指标差对测角的影响。

水准测量往返观测取均值——仪器和尺垫下沉对h的影响。 

2、找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测量结果加改正数。

例:光电测距中的气象、加常数、乘常数与倾斜改正数等。 

3、仔细检校仪器。

例:经纬仪的LL不垂直于VV对测角的影响 5.2 偶然误差 5.2.1 定义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仪器或人的感觉器官能力的限制,如观测者的估读误差、照准误差等,以及环境中不能控制的因素(如不断变化着的温度、风力等外界环境)所造成。

l 偶然误差的规律:偶然误差在测量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从单个误差来看,其大小和符号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大量的偶然误差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发现在观测值内部却隐藏着统计规律。

偶然误差就单个而言具有随机性,但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是服从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3) 偶然误差的四个特性

 特性一 有限性: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 特性二 集中性:即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 特性三 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 特性四 抵偿性: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即:在数理统计中,(5-5)式也称偶然误差的数学期望为零,用公式表示: E(△)=0.

0lim

nn(55)(12ni)in错误

 测量成果中除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以外,还可能出现错误(有时也称之为粗差)。

 错误产生的原因:较多

 可能由作业人员疏忽大意、失职而引起,如大数读错、读数被记录员记错、照错了目标等;

也可能是仪器自身或受外界干扰发生故障引起;  还有可能是容许误差取值过小造成的。

 错误对观测成果的影响极大,所以在测量成果中绝对不允许有错误存在。  发现错误的方法:进行必要的重复观测,通过多余观测条件,进行检核验算;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测量规范进行作业等。  误差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测量的成果中:错误可以发现并剔除,系统误差能够加以改正, 而偶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在测量成果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测量误差理论主要是处理偶然误差的影响。 偶然误差的削弱的方法

1)应设法提高单次观测的精度, 如: 使用精度较高的仪器、

提高观测技能

在较好的外界条件下进行观测。 2)进行多余观测

观测值个数大于未知量的个数 ,

分配闭合差(超限重测);

求观测值的最可靠值 (算术平均值或改正后平差值)

5.3 衡量精度的指标 5.3.1 中误差m 高斯分布密度函数中的参数σ ,在几何上是曲线拐点的横坐标 ,概率论中称为随机变量的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当观测条件一定时,误差分布状态唯一被确定,误差分布曲线的两个拐点也唯一被确定。用σ作为精度指标,可以定量地衡量观测质量。所以在衡量观测精度时,就不必再作误差分布表,也不必绘制直方图,只要设法计算出该组误差所对应的标准差σ值即可。σ的平方称为方差σ2 ,在概率论中有严格的定义:方差σ2是随机变量x与其数学期望E(x)之差的平方的数学期望,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

用测量专业的术语来叙述标准差σ: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加时,观测量的真误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的极限,由下式表示:

式中

为真误差

的平方和,等价

, 。

通常,观测次数n总是有限的,只能求得标准差的“估值”,记作m,称为“中误差”。其值可用下式计算:

由中误差的定义可知,中误差m不等于每个测量值的真误差,它只是反映这组真误差群体分布的离散程度大小的数字指标。 5.3.2 平均误差θ

定义: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加时,真误差绝对值的理论平均值的极限称为平均误差,记作

因观测次数n总是有限的,故其估值表示:

式中 为真误差绝对值之和。 5.3.3 或然误差ρ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加时,在真误差列中,若比某真误差绝对值大的误差与比它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则称该真误差为或然误差,记作ρ。

因观测次数n有限,常将ρ的估值记作ω。或然误差ω可理解为:将真误差列按绝对值从大到小排序,当为奇数时,居中的真误差就是ω;当为偶数时,居中的两个真误差的平均值作为ω。

平均误差、或然误差与中误差有如下关系:

θ≈ 0.7979m

ω≈ 0.6745m

作为精度指标,中误差最为常用,因为中误差更能反映误差分布的离散程度。 5.3.4 相对误差

在进行精度评定时,有时仅利用绝对误差还不能反映测量的精度。因为有些量,如长度,用绝对误差不能全面反映观测精度。定义:绝对误差与测量值之比,记作K。习惯上相对误差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达,分母越大,相对误差越小,测量的精度就越高。 5.4 误差传播定律

测量工作中,许多量不是直接观测值,而是观测值的函数。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其函数中误差之间数学关系的定律称为中误差传播定律。利用中误差传播定律即可求得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

测量学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在测量工作中,观测者无论使用多么精良的仪器,操作如何认真,最后仍得不到绝对正确的测量成果,这说明在各观测值之间或在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我们称这些差异为观测值的测量误差。

X表示。若以li(i=1,2,„,n)表示对某量的n次观测值,并以△表示真误差,则真误差可定义为观测值与真值之差,即

若用xi 表示X的估值, vi表示改正数,则 设某观测量的真值为xi =li+ vi vi = xi -li 观测误差来源: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观测者的视觉器官的鉴别能力和技术水平;仪器、 工具的精密程度;观测时外界条件的好坏。

l 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观测者的技术水平、仪器的精度和外界条件的变化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 。

 观测条件与观测成果精度的关系:

若观测条件好,则测量误差小,测量的精度就高;

若观测条件不好,则测量误差大,精度就低;

若观测条件相同,则可认为观测精度相同。

 等精度观测:在相同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观测  不等精度观测:在不同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观测

研究误差理论的目的

由于在测量的结果中有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误差理论 不是为了去消灭误差,而是要对误差的来源、性质及其产生 和传播的规律进行研究,以便解决测量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 际问题。 l 研究误差理论所解决的问题:

(1)在一系列的观测值中,确定观测量的最可靠值;

(2)如何来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以及如何确定误差的限度等;

(3)根据精度要求,确定测量方案(选用测量仪器和确定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1、仪器的原因 ;

2、观测者的原因 ;

3、外界环境的原因。

测量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5.1 系统误差 5.1.1 定义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5.1.2 特点

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例如:钢尺尺长误差、 钢尺温度误差、水准仪视准轴误差、 经纬仪视准轴误差。

系统误差对观测值的准确度(偏离真值的程度)影响很大,必须消除

系统误差消减方法

1、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上采取一定的措施;

例:前后视距相等——水准测量中i角误差对h的影响、

球气差对h的影响及调焦所产生的影响。

盘左盘右取均值——经纬仪的CC不垂直于HH;HH不垂 直于VV;度盘偏心差、竖盘指标差对测角的影响。

水准测量往返观测取均值——仪器和尺垫下沉对h的影响。 

2、找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测量结果加改正数。

例:光电测距中的气象、加常数、乘常数与倾斜改正数等。 

3、仔细检校仪器。

例:经纬仪的LL不垂直于VV对测角的影响 5.2 偶然误差 5.2.1 定义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仪器或人的感觉器官能力的限制,如观测者的估读误差、照准误差等,以及环境中不能控制的因素(如不断变化着的温度、风力等外界环境)所造成。

l 偶然误差的规律:偶然误差在测量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从单个误差来看,其大小和符号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大量的偶然误差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发现在观测值内部却隐藏着统计规律。

偶然误差就单个而言具有随机性,但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是服从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3) 偶然误差的四个特性

 特性一 有限性: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 特性二 集中性:即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 特性三 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 特性四 抵偿性: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即:在数理统计中,(5-5)式也称偶然误差的数学期望为零,用公式表示: E(△)=0.

0lim

nn(55)(12ni)in错误

 测量成果中除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以外,还可能出现错误(有时也称之为粗差)。

 错误产生的原因:较多

 可能由作业人员疏忽大意、失职而引起,如大数读错、读数被记录员记错、照错了目标等;

也可能是仪器自身或受外界干扰发生故障引起;  还有可能是容许误差取值过小造成的。

 错误对观测成果的影响极大,所以在测量成果中绝对不允许有错误存在。  发现错误的方法:进行必要的重复观测,通过多余观测条件,进行检核验算;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测量规范进行作业等。  误差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测量的成果中:错误可以发现并剔除,系统误差能够加以改正, 而偶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在测量成果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测量误差理论主要是处理偶然误差的影响。 偶然误差的削弱的方法

1)应设法提高单次观测的精度, 如: 使用精度较高的仪器、

提高观测技能

在较好的外界条件下进行观测。 2)进行多余观测

观测值个数大于未知量的个数 ,

分配闭合差(超限重测);

求观测值的最可靠值 (算术平均值或改正后平差值)

5.3 衡量精度的指标 5.3.1 中误差m 高斯分布密度函数中的参数σ ,在几何上是曲线拐点的横坐标 ,概率论中称为随机变量的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当观测条件一定时,误差分布状态唯一被确定,误差分布曲线的两个拐点也唯一被确定。用σ作为精度指标,可以定量地衡量观测质量。所以在衡量观测精度时,就不必再作误差分布表,也不必绘制直方图,只要设法计算出该组误差所对应的标准差σ值即可。σ的平方称为方差σ2 ,在概率论中有严格的定义:方差σ2是随机变量x与其数学期望E(x)之差的平方的数学期望,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

用测量专业的术语来叙述标准差σ: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加时,观测量的真误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的极限,由下式表示:

式中

为真误差

的平方和,等价

, 。

通常,观测次数n总是有限的,只能求得标准差的“估值”,记作m,称为“中误差”。其值可用下式计算:

由中误差的定义可知,中误差m不等于每个测量值的真误差,它只是反映这组真误差群体分布的离散程度大小的数字指标。 5.3.2 平均误差θ

定义: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加时,真误差绝对值的理论平均值的极限称为平均误差,记作

因观测次数n总是有限的,故其估值表示:

式中 为真误差绝对值之和。 5.3.3 或然误差ρ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加时,在真误差列中,若比某真误差绝对值大的误差与比它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则称该真误差为或然误差,记作ρ。

因观测次数n有限,常将ρ的估值记作ω。或然误差ω可理解为:将真误差列按绝对值从大到小排序,当为奇数时,居中的真误差就是ω;当为偶数时,居中的两个真误差的平均值作为ω。

平均误差、或然误差与中误差有如下关系:

θ≈ 0.7979m

ω≈ 0.6745m

作为精度指标,中误差最为常用,因为中误差更能反映误差分布的离散程度。 5.3.4 相对误差

在进行精度评定时,有时仅利用绝对误差还不能反映测量的精度。因为有些量,如长度,用绝对误差不能全面反映观测精度。定义:绝对误差与测量值之比,记作K。习惯上相对误差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达,分母越大,相对误差越小,测量的精度就越高。 5.4 误差传播定律

测量工作中,许多量不是直接观测值,而是观测值的函数。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其函数中误差之间数学关系的定律称为中误差传播定律。利用中误差传播定律即可求得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

测量学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棉签、直尺2把、手电筒、压舌板、体温计、叩诊锤、近视力表、血压计、检查针、听诊器。

检查流程:

1、以卧位患者为例: 一般情况和生命征 →头颈部 →前、侧胸部(心、肺)→(患者取坐位)背部(包括肺、脊柱、肾区、骶部) →(卧位)腹部 →上肢、下肢、神经系统→肛门直肠 →外生殖器 →(最后站立位)共济运动、步态与腰椎运动。

2、以坐位患者为例: 一般情况和生命征 →头颈部 →背部(包括肺、脊柱、肾区、骶部) →(患者取卧位)前胸部、侧胸部(心、肺) →腹部 →上肢、下肢、神经系统→肛门直肠 →外生殖器 →(最后站立位)共济运动、步态与腰椎运动。 备注:为了方便患者,检查某些器官系统,如皮肤、淋巴结、神经系统,采取分段检查,统一记录。

查体开始:

一般检查/生命征:

准备和清点器械;

自我介绍(姓名、职务,并进行简短交谈以融洽医患关系);

观察性别、年龄(询问和观察)、发育、体型、营养、意识、语调与语态、面容与表情、体位、姿势、步态和皮肤等一般状态;

当受检者之面清洗双手;

1、测量体温:腋温10min;

2、触诊桡动脉,至少30s, 用双手同时触诊双侧桡动脉,检查其对称性;

3、检查呼吸频率,至少30s;

4、测量右上肢血压。

头颈部检查:

头颅视、触诊:应注意大小、外形、毛发分布、异常运动等,用双手分开头发,观察头皮;触诊头颅有无压痛、包块等。

颜面视、触诊:视诊颜面、双眼(含角膜、瞳孔)和眉毛; 分别检查左、右眼近视力(用近视力表放在眼前33cm处,能看清“1.0”行视标者为正常视力)。 请受检者向上看,检查下睑睫膜、球睫膜和巩膜,检查泪囊;

翻转上睑,请受检者向下看,检查上睑结膜、球结膜及巩膜。 检查面神经运动功能:请受检者皱额和闭眼。 检查眼球运动功能:置目标物于受检者眼前30-40cm,请受检者头部固定,双眼球随目标方向移动,检查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六个方位。 检查瞳孔直接对光反射; 检查瞳孔间接对光反射; 检查集合反射(或近反射)。

耳及耳后区视、触诊:视诊双侧外耳及耳后区,用手将耳廓向后向上牵拉,观察外

耳道;触诊双侧外耳及耳后区。

触诊颞颌关节及其运动:请受检者张口、闭口,检查颞颌关节运动。

请受检者掩耳、闭目,分别检查双耳听力(磨擦手指)。

外鼻视、触诊:观察外鼻;触诊外鼻;观察鼻前庭、鼻中隔(用拇指将鼻尖轻轻上

推,用电筒照射观察); 分别检查左右鼻道通气状况。 检查上颌窦、额窦有无压痛、叩击痛(注意双侧比较)。检查筛窦有无压痛。 口腔检查:观察口唇、牙齿、上腭、舌质和舌苔;

用压舌板检查颊粘膜、牙齿、牙龈、口底; 检查口咽部及扁桃体:请受检者口张大并发“啊”音,用压舌板在舌的后1/3与2/3交界处迅速下压。 检查舌下神经:请受检者伸舌; 检查面神经运动功能:露齿,鼓腮或吹口哨; 检查三叉神经运动支:触双侧嚼肌(或以手对抗张口动作),检查双侧咬肌收缩力; 检查三叉神经感觉支:上、中、下三支(双侧、对称)。

颈椎检查:暴露颈部,观察颈部外形和皮肤、颈静脉充盈和颈动脉搏动情况; 颈椎活动检查:检查颈椎屈曲及左右活动情况; 检查副神经运动功能:请受检者耸肩、转头(对抗头部旋转)。

淋巴结检查:触诊耳前淋巴结、耳后淋巴结、枕后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

结、颈前淋巴结前组、颈后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触诊甲状软骨;配合吞咽,触诊甲状腺狭部、甲状腺侧叶; 分别触诊双侧颈动脉; 触诊气管位置;

听诊颈部(甲状腺、血管)杂音。

前、侧胸部检查:

胸部视诊:暴露胸部,观察胸部外形、对称性、皮肤、呼吸运动、乳房等。 乳房触诊:先健侧后患侧;

用右手顺时针方向由浅入深触诊左侧乳房(四个象限及乳头);

用右手触诊左侧腋窝五群淋巴结;

用左手逆时针方向由浅入深触诊右侧乳房(四个象限及乳头);

用左手触诊右侧腋窝五群淋巴结;

触诊:触诊胸壁弹性、有无压痛;检查双侧呼吸动度;检查有无胸膜摩擦感; 检查双侧触觉语颤:请受检者重复发长音“yi”。

叩诊:叩诊双侧前胸和侧胸,先左再右,自上而下,叩诊肺上界、肺前界、 肺下界。

听诊:听诊双侧肺尖,听诊双侧前胸和侧胸,请受检者微张口,每一点至少听1-2个呼吸周期,注意上下、左右对比;检查有无啰音、胸膜摩擦音;

检查语音共振:嘱受检者重复发“yi”音。

心脏视诊:取切线方向观察心尖、心前区搏动,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和异常搏动。

触诊:以两步法(手掌、手指)触诊心尖搏动;

用手掌触诊心前区,包括胸骨左缘

3、

4、5肋间隙,注意有无异常搏动、震颤、

心包摩擦感。

叩诊:用指指叩诊法叩心脏相对浊音界。

先叩左界,从心尖搏动外侧2-3cm开始,由外向内,依次上移,直至第2 肋间,分别做标记;

叩右界时,先叩出肝上界,在肝上界上一肋间开始,由外向内,依次上移,直至第2 肋间,分别做标记;

用直尺测量胸骨中线至各标记的垂直距离。

听诊:听诊顺序:二尖瓣听诊区 →肺主动脉瓣听诊区 →主动脉瓣听诊区→ 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 →三尖瓣听诊区。

听诊二尖瓣区(频率、节律、心音、杂音、摩擦音);

听诊肺动脉瓣区(心音、杂音、摩擦音);

听诊主动脉瓣区(心音、杂音、摩擦音);

听诊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心音、杂音、摩擦音);

听诊三尖瓣区(心音、杂音、摩擦音)。

上述心脏听诊,先用膜式胸件,再酌情用钟式胸件补充。

背部检查:

背部视诊:请受检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背部,观察脊柱、胸廓外形及呼吸运动。

触诊:检查胸廓活动度及对称性;检查有无胸膜摩擦感;检查双侧触觉语颤。 叩诊:叩诊双侧肺尖;请受检者双上肢交叉,叩诊双侧后胸部,检查顺序、方法同前胸。叩诊双侧肺下界。

叩诊双侧肺下界移动度(肩胛线):自上而下,先深吸气 →屏气叩诊,再深呼气 →屏气叩诊,再测量;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肺下界移动度。

听诊:听诊双侧后胸部,注意左右对比,有无异常呼吸音、啰音;听诊有无胸膜摩擦音;检查双侧语音共振。

脊柱触诊:触诊脊柱有无畸形、压痛;用双拇指按压肋脊点、肋腰点,检查有无压痛。

叩诊:先用直接叩击法检查脊柱,有无叩击痛,再间接叩击法检查。

叩击左、右肋脊角,检查有无叩击痛。

腹部检查:

腹部视诊:正确暴露腹部,请受检者屈膝,双上肢置于躯干两侧。观察腹部外形、

对称性、皮肤、脐及腹式呼吸等。

听诊:在右下腹部听诊肠鸣音,至少1 min;听诊腹部有无血管(A和V)杂音; 用手指连续冲击上腹部,并听诊有无振水音。

叩诊:逆时针方向叩诊全腹;在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上向下叩诊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上向上叩诊肝下界;

检查有无肝脏叩击痛,检查有无胆囊区叩击痛;

检查移动性浊音(经脐平面先左后右):从脐平面向左叩,固定扳指,右侧卧位重新叩。

触诊: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浅触诊全腹,了解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肿块、搏动;再逆时针方向深触诊全腹,了解深部病变及脏器情况,检查有无压痛、反跳痛和腹内肿物等。 肝脏触诊:在右锁骨中线上,单手法触诊肝缘。

在右锁骨中线上和前正中线上,双手法触诊肝缘。分别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距离。

检查肝颈静脉回流征;检查胆囊触痛征。 脾脏触诊:用单手法或双手法触诊脾脏,配合呼吸,从脐移向左肋弓,如未能触及脾脏,嘱受检者右侧卧位,再触诊脾脏。 肾脏触诊:双手法触诊肾脏。 检查腹部液波震颤:用手指叩击腹部,检查有无波动感。 检查腹部触觉(或痛觉)。 检查腹壁反射,上、中、下三个部位(双侧、对称)。

四肢、神经系统检查:

上肢视诊:正确暴露上肢,观察上肢皮肤、关节等,观察双手及指甲;

触诊:触诊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

检查指关节运动:手指展开、弯曲、握拳、拇指对掌。

检查上肢远端肌力;

触诊双手腕,检查腕关节运动:背伸、掌屈。

触诊双肘尺骨鹰嘴和肱骨髁状突。

触诊滑车上淋巴结。

检查肘关节运动:屈肘、伸肘,检查屈肘、伸肘的肌力。

肩部视诊:暴露肩部,视诊肩部外形;

触诊:触诊肩关节及其周围;检查肩关节运动:请受检者触及对侧耳朵。 检查上肢触觉(或痛觉),注意双侧对称; 检查肱二头肌反射; 检查肱三头肌反射; 检查桡骨骨膜反射;

检查霍夫曼氏(Hoffman)征:腕关节背伸。

下肢视诊:正确暴露下肢,观察下肢外形、皮肤、趾甲等。

触诊:触诊腹股沟有无肿块、疝等;

触诊腹股沟区淋巴结横组和纵组;

触诊股动脉搏动,必要时听诊; 检查髋关节运动:屈曲、内旋、外旋; 检查双下肢近端肌力:屈髋; 检查膝关节和浮髌试验; 检查膝关节屈曲运动;检查髌阵挛;

检查有无凹陷性水肿。

触诊髁关节及跟腱;

触诊双足背动脉;

检查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运动;

检查双足背屈、跖屈肌力。

检查屈趾、伸趾运动;

检查下肢触觉(或痛觉); 检查下肢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和髁阵挛;

检查Babinski征;

检查Oppenheim征;

检查Gordon征;

检查Kernig征;

检查Brudzinski征;

检查Lasegue征。

肛门直肠( 仅必要时检查 ):

嘱受检者左侧卧位,右腿屈曲;

观察肛门、肛周、会阴区;

戴上手套,示指涂以润滑剂行直肠指检;

观察指套有无分泌物。

外生殖器( 仅必要时检查 ):

解释检查的必要性,注意保护隐私;确认膀胱已排空,受检者取仰卧位; 男性:视诊阴毛、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

视诊尿道外口;

视诊阴囊,必要时作提睾反射;

触诊双侧摹丸、附辜、精索;

女性:视诊阴毛、阴阜、大小阴唇、阴蒂;

视诊尿道口及阴道口;

触诊阴囊、大小阴唇;

触诊尿道旁腺、巴氏腺。

共济运动、步态与腰椎运动: 请受检者站立,检查指鼻试验(由慢到快,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 检查双手快速轮替运动; 检查闭目难立征(睁眼,闭眼);

观察步态; 检查屈腰运动:请受检者主动弯腰; 检查伸腰运动:请受检者主动伸腰; 检查腰椎侧弯运动:请受检者向左右两侧弯腰; 检查腰椎旋转运动:固定髋部,请受检者转向左、右两侧。

测量学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节安排了学生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要求选择一个固体,测量其密度。要求“学会测量液体或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密度”、“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本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设计

在社会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中,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常见的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如下(以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为例)。 2.1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系好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测出总体积V2。 (4)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

2.2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收集其中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见表1。

学生根据每次算出的小石块的密度,求出小石块的平均密度:

这是初中物理计算物理量时常用的计算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 3“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误差分析

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和测量人员水平以及种种因素的局限,误差总是存在,不可避免。在物理教学中,经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测量固体的密度,对第一种实验方案误差分析如下。

3.1小石块的质量误差分析

该实验在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时采用的是秤量为200 g、感量为0.2 g的JPT-2型架盘天平。根据实验方案,小石块的质量能比较准确地被测出,但实验数据还是有所偏差,可能是读数时存在误差或天平本身存在系统误差。小石块的质量误差计算如下:

用贝塞尔公式计算任意一次质量测量值的标准差为:

用格罗布斯判据剔除坏数据,查表得G6=1.82,G6S=0.14 质量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为ΔA=S(m)=0.077 g 托盘天平的仪器最大允差Δ仪=0.001 g

质量的测量结果:m=(11.7±0.08) g 通过计算可知,小石块质量的测量误差为0.001 7,其中该误差因素本身的误差为0.08,相应的误差传递系数为0.22。 误差分析如下:

(1)由于天平的制造、调整和实验时的环境、温度等原因,一般天平的两臂总是不严格相等。因此,当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示质量之和并不完全等于物体的质量。为消除这种误差,可以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检测,求出天平臂长之比,从而做出更精确的测量。

(2)砝码的误差。由于使用时间长,砝码可能在操作过程中有磨损、生锈等各种现象发生,对测量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托盘天平的灵敏度较低,也是一部分影响原因。 3.2小石块的体积误差分析

在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采用了间接测量的方法。为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改变了水的量,但从实验数据看出,小石块的体积每次测量的结果也有一定的误差。而测量的体积不仅包括小石块的体积,细线也占了一定的体积,所以测得的体积偏大。对小石块体积的计算及其误差分析如下:

用格罗布斯判据剔除坏数据,查表得G6=1.82,G6S=0.14 体积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为ΔA=S(V)=0.077 cm3

体积的测量结果:V=(4.6±0.3) cm3 通过计算可知:小石块体积的测量误差为0.16,因素本身的误差为0.3,相应的误差传递系数为0.54。 误差分析:

(1)在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由于细线也占有一定的体积,导致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存在误差。为减少这部分误差,细线越细越好,浸入液体中的细线越少越好,而且细线的吸水性也要进行考虑。

(2)小石块本身可能吸附了一些杂质,对其体积的测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3.3小石块的密度的计算

根据测量结果,小石块密度的置信区间为(2.3,2.7),相对不确定度为8%。据分析,体积误差因素对实验结果总误差的贡献较大。 4实验改进

在实验过程中,要减小实验误差,可以用更加精确的测量仪器,如用电子天平来测量小石块的质量,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如可以用测力计或力传感器测量小石块的重力,从而算出小石块的质量。还可以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测量小石块的重力。

根据计算,小石块的体积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验时要尽量减小小石块体积的误差,如用较细的细绳系住小石块、选用比较干净的小石块进行实验,减少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

除了以上方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还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用细绳系住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测出小石块的重力G。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小石块慢慢浸没在水中,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5结束语

测量学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一、安全方面

1.人身安全

2.仪器安全

3.工具安全

二、纪律方面

1.外出必须请假

2.实训必须参加

三、组织方面

1.服从指导教师安排

2.服从组长安排

3.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4.人际交往处理艺术

四、生活方面

1.合理安排时间休息

2.合理安排时间就餐

3.实训期间预防中暑、预防感冒、预防蚊虫叮咬、预防太阳暴晒及其他疾病侵袭、传染。

五、验收成果

1.成果1组1份

2.总结报告1人1份(不用装订)

3.组长负责将该组成果(包括图纸)整理装订(到A2-311办公室装订)

测量学基本知识范文第6篇

人的身高与赤足长度有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 但在案件侦破中不可能获得嫌疑人的赤足长度,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案发现场或第二现场中获取足迹长度, 再分析其身高。如果现场留下的只是穿鞋足迹, 就以穿鞋足迹的长度及鞋类品种来推测身高。在此仅针对赤足足迹来粗谈与身高相关数据的测量方法。

1 赤足足迹长度的测量及运用

1.1 赤足足迹基线测量方法

足迹基线也称足迹中心线, 是检验足迹重要的基准线, 该系统通过确定第二趾中心点和跟后缘突点来确定足迹基线。下面介绍一下赤足足迹基线测量方法。

足型整体特征值要经过对足迹的测量加以确定, 因而必须建立测量标准或测量基线。足迹测量标准的选定, 结合了制鞋工业对足型的测量和对鞋楦的设计方法, 并考虑到对鞋内底赤足足迹所定基线和对鞋外底所定基线要尽量重合。所以足迹测量基线的确定方法是:找出赤足足迹跟后缘向后最突出点和第二趾中心点, 将两点连线作为赤足足迹测量基线或赤足足迹中心线, 值得说明的是, 现场足迹多为反映不完全、反映不清晰或残缺不完全的足迹, 根据上述方法有时很难确定足迹中心线。此时不要生搬硬套上述方法, 可以采用其它方法。

常见的其它方法有如下五种。第一, 分别作赤足足迹的内缘突点和外缘突点的公切线, 二线交于一点, 确定二公切线夹角的平行线为测量基线或足迹中心线。第二, 分别作赤足足迹的内缘突点和外缘突点的公切线, 找出四个点, 分别连结跖区二切点和根区二切点, 确定二线段的二中心, 将此二点连线作为足迹中心线。第三, 分别确定跖区和跟区的中点 (即最宽处中点) , 将二点连线作为足迹中心线。第四, 确定第二趾中点和跖区中点, 将二点连线作为足迹中心线。第五, 分别确定跖区中点和跟后缘向后最突点, 将二点连线作为足迹中心线。在足迹检验时, 究竟使用那种方法, 应根据足迹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注意, 对现场足迹和样本足迹确定足迹中心线的方法要保持一致, 对同一人的不同足迹检验时, 也要采用相同的方法, 以保持在统一的测量基线下进行测量, 使特征具有可比性。

1.2 赤足足迹足长的测量

赤足足迹足长是指沿着足迹中心线方向赤足足迹的最大长度, 是足长在赤足足迹中的客观反映。

测量方法:首先确定赤足足迹最长趾的前缘最突点, 过此点作足迹中心线的垂直切线交于一点;确定足迹跟后缘最突点, 过此点作垂直足迹中心线的切线交于另一点, 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作为赤足足迹足长。

1.3 足迹学身高分析公式

身高分析是指利用足迹所反映的长度特征, 根据分析公式来判断遗留足迹人的身高。经大量统计人的足长与身高成线性关系, 比例系数一般为7或6.875, 因此在足迹分析中利用赤足长度来分析身高。

根据大量足迹样本测量统计, 赤足 (足迹) 长与身高呈正比例关系,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可得如下公式:身高H=足迹长 (cm) ×7。

足迹检验身高分析中所应用的测量数据, 首先要测量赤足足迹各种检验程序所需的特征数据, 下面介绍身高检验数据的测量方法。

2 赤足足迹宽度的测量及运用

2.1 赤足足迹足宽的测量

赤足足迹足宽是指沿着足迹中心线垂直方向赤足足迹的最大宽度, 是足宽在赤足中的反映。

测量方法:分别作跖内缘突点的平行足迹中心线的切线, 两切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赤足足迹足宽。将跖内外缘突点连线长度作为足跖斜宽。以跖内缘突点为出发点, 作足迹中心线的垂线交跖外缘于一点, 两点之间的距离作为足跖趾宽。

2.2 赤足足迹足跟宽的测量

赤足足迹跟宽是沿着足迹中心线垂直方向足迹跟区的最大宽度, 是足跟宽在赤足中的客观反映。

测量方法:在垂直足迹中心线的方向上找出跟区最宽处, 该直线与跟内外缘两交点的距离为跟宽。确定跟区的纵向轴线, 在垂直轴线的方向上找出最宽处, 该直线与跟内外缘两交点的距离为跟倾斜宽。

在足迹学中利用足宽进行身高分析, 足迹图像操作预处理中获得的数据对足迹图像进行足宽分析身高, 获得另一种测量方法的身高。并对这两种方法所获得的身高进行平均值的计算, 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身高。

足宽分析身高的前提是已知足迹人的体态, 根据足迹推算出身高, 利用身高和体重的比例关系, 分析出遗留足迹人的体态。

赤足足迹跟宽确定:

特瘦跟宽为30~35mm;

瘦型跟宽为36~40mm;

中型跟宽为41~50mm;

胖型跟宽为51mm以上。

参考文献

[1] 黄有兴, 徐纯科.关于我国痕迹学研究对象之管见[J].河北法学, 1984 (03) .

上一篇:存根律师介绍信范文下一篇:常见的语法错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