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20

测量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新课开始, 我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体会需要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从而揭示新课内容——认识厘米,然后让学生拿出尺子,自己认真观察,你在上面发现了什么?再通过实物投影和学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是从刻度0到刻度几?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我及时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并让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然后用尺进行测量,验证这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

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我抓住生成,因为我们班在测量方法时出现了不正确的方法,我让学生帮助同学找错,使学生在具体的测量图形中深刻地明确了使用学生尺的正确方法:1.先将刻度0与所测量的物体的边对齐,2.把尺放得和物体一样平。

测量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采用一校两地“双师型”办学模式—“紫金模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工程人才进行培养。以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西澳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课Mining System、Underground Mining System为基础,结合国内采矿工程行业现场实践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对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建设;教学探索

一、引言

紫金矿业学院是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合作创办,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由企业“支持办学建设、参与办学过程、检验办学成效”的新型学院。矿床地下开采属于工艺学范畴,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对矿床开采现场的实践仅处于理论认知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地下矿床开采的整个工艺流程、井巷道工程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开采工艺流程与井巷工程之间的协同关系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这导致教学进度偏慢,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针对性不强。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包含的开拓系统、采矿方法授课内容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重点内容。为解决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地下工程设计理念与目前矿山生产实践要求存在严重差距的问题,本文借鉴西方欧美发达国家矿山开采技术体系,以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西澳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课Mining System、Underground Mining System为基础,结合国内采矿工程行业现场实践要求,阐述采矿工程系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以下简称“地采”)的课程综合改革建设。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期在新的办学模式下,探索紫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的建设思路,研究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缩小高校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课程建设探索

(一)课程体系

公共基礎课,采矿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构成了福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是采矿学科基础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开设此课程之前,学生系统地学过工程制图、矿业工程导论、测量学、矿山地质学、爆破工程5门采矿学科基础课程。但是与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密切相关的课程还应当包括井巷工程设计与施工、岩石(体)力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运输与提升、工程机械、数字矿山技术。从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开设实际情况以及当前采矿工程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开拓系统、回采工艺流程、采矿方法,这涉及后续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运输与提升、工程机械等课程的细节内容,需把握好该课程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教学大纲的衔接性、吻合度与深度,突出课程的特点和特色,这样才能使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内容有序、深度得当、重点突出、无缝对接”。

(二)教学内容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是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在认识实习,并完成工程制图、矿业工程导论、测量学、矿山地质学、爆破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后开设的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采矿学科基础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学生在后续实践中综合运用工程制图、地质学、工程爆破、岩石力学、井巷工程、测量、工程机械、数字矿山软件、运输与提升、通风安全等金属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从事地下开采设计、地下矿床开采运营管理职业能力、专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目前国内的地采教材部分内容过于陈旧,与实际不符合等问题突出。以采矿方法为例,一些教材仍然花大量篇幅介绍留矿法,漏斗出矿底部结构,而对新工艺,遥控、无轨自行等新设备高效出矿结构介绍较少。在课程内容准备方面,笔者认真搜集了国内外矿山最近10年的关于开拓方案、采矿方法的相关文献资料,紧紧围绕教学核心目标,侧重开拓系统和采矿方法的量化技术经济比较方法,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因矿生法”是采矿工程专业现场管理的精髓。由于工程岩体分布的复杂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座矿山,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套采矿工艺、采矿方法。同时,矿床的开采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现场的工程对象、空间位置、工程条件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单纯生搬硬套、机械地记忆金属矿床开采基本理论知识而没有理解、领会采矿工艺、采矿方法的本质,无法做好地下矿床开采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在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讲授中,必须抓住矿床地下开采工艺过程中不变的、本质的内容,并注意讲授内容之间的衔接,使讲授内容条理化、框架化。

以开拓系统为例,要建立两条主线(一是构成开拓系统井巷工程的基本单元,二是开拓系统井巷工程基本单元与矿体的位置关系)掌握开拓系统方法,而重点要放在开拓系统选择与技术经济比较方面。在矿床开拓系统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从这两条主线出发,注重条理性和本质内容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不至于被教材所涉及的16种开拓系统方法所限制。

以采矿方法为例,将以各种采矿方法的共性工艺过程(采准、切割、落矿、通风、出矿、地压管理)作为主采矿方法讲授的主线,而重点放在根据不同的开采技术条件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三、教学目标与课程考核

地采课程是专业课,教学目标是方向,课程考核是方法。通过对比国内外的地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笔者发现,本科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课程考核必须严格。结合国内外采矿工程实际,笔者凝练出两条主线:一是开拓方法,二是采矿方法。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复杂的开采技术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训练,得出合理的开拓方案和采矿方法方案。同时,根据工程专业认证对课程的支撑要求,整个教学内容将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做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明确,每堂课的内容在课程考核中一一体现。

四、教学方法

(一) 引入矿山三维可视化软件进行课堂教学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的开拓系统、工艺过程、采矿方法是在有限的地下空间里进行的,对于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的初学者来说,课程的学习会有一些难度,但是从课程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制图能力、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制图能力、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过程。从以往的教学效果来看,初学者往往不具备这些能力。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引入矿山工程三维可视化软件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即时从不同的视角对开拓系统、采矿方法、采矿工艺流程进行讲解,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开拓系统、采矿方法等重点内容有具体、直观的理解,然后再逐步过渡到采矿工程三视图的绘制与识别。

学院引进了Dimine和Surpac等国内外通用的大型矿山采矿设计软件,并重点建设了数字矿山实验室。以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为例,其矿山工程三维可视数字化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选择性地引导学生对没有定论、具有研究意义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在课后通过小组讨论、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研究,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笔者以“围岩移动角”为例,说明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教材中,分别在“相邻矿体开采顺序”“保安矿柱圈定”“崩落采矿法”三个地方提到关于“围岩移动角”的内容,这足以可以看出“围岩移动角”内容的重要性,但教材并没有专门的章节对其进行阐述。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在详细讲解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查阅、搜集国内外矿山关于围岩移动角的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三种围岩移动角的关系,围岩移动角的影响因素,以及围岩移动角大小对井巷工程的影响。

(三) 工程案例教学

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建设了一大批矿山,一代代的采矿界工程技术人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大批宝贵的矿床开采、矿山建设经验。在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讲授过程中,笔者注重工程案例的引入,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教学内容具体、生动、有针对性,教学反馈效果良好。

(四) 模型实验教学

紫金矿业学院试验室新配备了矿床地下開采工艺综合模型、振动放矿仿真模型、典型采矿方法模型、底部结构模型等一整套金属矿山地下开采的工艺过程的实体模型。这一系列系统实验模型能反映当前采矿的新工艺、新技术,实现金属矿床地下开采实验课100%的开出率,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五、实践教学建设

(一) 双师型队伍建设

持续到企业选拔具有一定学历和职称且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候选教师,通过建立分期遴选与考评反馈机制,推进紫金矿业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这种做法充分提高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和教学队伍的活力、稳定性。目前,双师型教学队伍在紫金办学模式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的中坚力量。

(二) 双师型教学建设

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第6学期)、毕业实习(第8学期) 构成了福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实践体系。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在认识实习之前,生产实习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在认识实习的过程中对矿山工艺流程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为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生产实习阶段,按照“注重细节而不失重点”的原则,实践教学专注于矿山开采工艺流程的细节。通过整合双师型教学队伍、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围绕金属矿床地下开采的八个分项工程工序,按专题以讲座、报告、现场讲解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对矿山整个工艺流程的细节有很好地理解,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三) 践行三位一体工程实训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紫金矿业学院双师型的培养模式,依托上杭教学基地、紫金矿业集团近30座大型矿山、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的实践环节形成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位一体工程实训模式。在企业“双师”的指导下,实训题材来源于矿山工程实践,课程实践的深度和综合性呈阶梯递进,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内容不与工程实际相脱节,同时确保了三位一体工程实训模式的衔接度、连贯性。

六、结束语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采用一校两地“双师型”办学模式—“紫金模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工程人才进行培养,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高度吻合。欧美国家的矿山开采技术体系,其矿山开采工艺流程优势体现在开采流程标准化,依托数字化软件平台,将工艺流程纳入软件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大国,有其特色的工匠文化智慧和对待工程学科的态度。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切忌生搬硬套。本文是对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改革和建设一年多来的总结。地采课程是一门与工程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授课过程必须保证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突出主线,使课程考核与教学内容一一对应,不可松懈。

[ 参 考 文 献 ]

[1] Erik Eklund, Mining in Australia: An historical survey of industry–community relationships,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 and Society, Volume 2, Issue 1, 2015, Pages 177-188,

[2] 《Underground Mining System》Unit Materials, WASM, Curtin University, 2017.

[3] Australian Mining Education Capability Overview, 2016

[4] Mining Education Australia annual report, 2016.

[5] 翁春林. 《矿床地下开采》课程建设探索[J]. 高校教育研究,2008(14):142.

[6] 徐学锋,刘少伟,韦四江,等.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 150-151.

[7] 曹树刚. 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2): 123-126.

[责任编辑:陈 明]

测量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城镇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综合价值不断提高,这也使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对城镇地籍图的需求和可靠性要求也随之提高,各种先进的测绘技术开始在地籍测量中广泛应用,特别是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地籍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关键词:地籍测量;数字化测量技术;特点;应用

因为地籍测量内容广,涉及的数据多,而传统计算数据的方法却非常繁琐,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测量技术,而数字化测量具有独特的优势,使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所以成为了最好的测量技术选择。数字地籍测量实际上就是指利用计算机来测量的一种方法,通过连接测量设备,采集地籍信息,然后将信息输入到设备中,从而制出地籍图,最终利用地籍图来管理地籍。地籍测量是综合的作业系统,通过对地籍的测量可以实现对土地的现代化管理。

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含义

数字化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一种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械辅助测量绘图方法。数字化地籍测量是在计算机技术成功研发并使用后,以计算机为核心连接输出设备,在计算机内部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对采集完成后的地籍信息进行输入、绘图、管理等多位一体的测绘技术。数字化地籍测量最大的特点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能够建立起地籍信息图形数据库,为开展现代化地籍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各个城镇的地籍数据库及地籍管理系统,其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地籍管理的自动化。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势

(一)數字化测图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在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数字化测图技术的有效应用,合理的弥补了传统测量方式中的不足,通过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了地籍测量工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就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具备良好的速度优势,尤其是全站仪技术的有效应用,促进了数据的采集与记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集合多项功能于一体,切实提高了地籍测绘工作的效率。数字化测图技术的高效化和自动化应用,推动了地籍绘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土地测量工作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精度较高

就地籍测绘工作的总体情况来看,地籍测量工作数据的精准性以及可靠性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测量的界址点以及地物点的数据,与地籍测量工作的精准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越高,测量工作的实际工作效率越高。这就要求相关地籍测量工作人员应当加大对地籍测量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数字化测图技术进行科学化利用,切实提高地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数字化测图技术的整体性较强

地籍测量工作中,测量控制点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具有系统性和全面化的控制网络的建立,对于土地测量工作的实际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显示,数字化测图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切实提高地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测量结果具有强烈的整体性,便于相关地籍测量人员对受到损坏的界址点进行科学化的维护和处理,从而为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可见数字化测图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三、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测绘的步骤

在地籍测量中使用数字化测图的时候有以下7个步骤:

一是,测图前的准备,首先要规划测图的地表,然后将所有的地表一一分化、编号,在做好编号之后,才能开始测量,而且要按照编号的顺序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

二是,做好地籍测量的控制工作,这个环节的工作主要是为日常的测量工作提供服务,而且通过对地籍测量的控制,使得各个传递的点、坐标都能确保精准无误。

三是,仔细测量好地籍,尤其是各个关键部分,在测量地籍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GPS和全站仪,并采用草图配合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让某些重要的位置具体化。

四是,编辑地籍的测绘图,在出现最初的测绘图之后,就要编辑图像。编辑图像可以使用具体的制图工具,同时也有一些图像不需要使用制图工具,只要适当的修改地图,或者是将地貌上一些明显的符号删除即可。

五是,准确的计算出地籍的面积,在计算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可能会出现错误,因此要及时的修正错误。在计算的时候,采用分级计算的方式,先从整体开始,然后逐渐的到局部。多次核对计算的差异,处理好面积的平差,然后将面积汇总,从而计算出面积。

六是,在多次的检查图像并保证没有任何错误的情况下,生成一个涵盖所有图表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上有地籍图和面积的汇总等内容。

七是,在图表进入数据库之前要进行反复检查,因为只有在数据精准的情况下才能建立地籍信息系统。系统在设立之后,要在系统上增加管理人员,并正确的保存数据,以免数据丢失,保证数据库内的所有数据都没有经过删改。

四、数字地籍测绘系统

计算机是数字地籍测绘系统的核心,地籍测绘系统主要由数字地籍测绘软件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由数字化仪、全站仪、解析测图仪等设备输入数据,由打印机、数控绘图仪输出数据。数字地籍测绘系统较成熟的有南方CASS,武汉RDMS,北京EPSW等

南方测绘LASS系列数字测图系统采用AutoCAD为系统平台,充分吸收利用数字化成图,地理信息系统(G1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数字地球(DE)的最新技术,数字化成图技术领先。

武汉瑞得的RDMS数字测图系统图形编辑及数据处理功能很强大,此系统使用的是最新的GIS图形平台,新加了显示三维图功能,用户还可以自己定义符合。并且此系统支持图形操作的UNDO功能,图形的可视化操作得到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卫星,周懿.城镇地籍调查中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3,(26):261-262.

[2]张世晓.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5,(16):86-86.

[3]王仁驹.浅谈CORS系统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2):153.

测量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土建方向的专业基础课, 《测量学》在我国多所院校开设,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广泛应用于工业建设、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地下工程、管线 (输电线、输油管) 工程、矿山和城市建设等。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不断创新, 现代测量学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课程体系现状

2018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因此,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2,3]。

在这一大背景下, 燕京理工学院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测量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 增强实践教学, 注重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对于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二、教学改革思路及效果

学校《测量学》主要针对土木工程、工程造价、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开设。课程内容共计48学时, 包括测量理论40学时和测量实践8学时。另外对应开设为期1周的《测量学实训》。理论教学内容[4,5,6]主要有: (1) 测量绪论。包括测量的内容、发展和任务;地面点位的表示;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2) 水准测量。包括水准测量原理;水准仪和水准尺;水准仪技术操作;水准测量的实施;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水准测量误差;自动安平水准仪和精密水准仪。 (3) 角度测量。包括角度测量原理;经纬仪;经纬仪技术操作;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平角测量误差。 (4) 距离测量。包括钢尺量距;视距测量。 (5) 全站仪测量。包括基本构造;测量功能;检验与校正;仪器操作和使用。 (6) 直线定向。包括三北方向;方位角与象限角。 (7)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 (8) 测量误差。包括测量误差概念;评定精度的指标;误差传播定律。 (9) 控制测量。包括控制测量概述;导线测量;交会定点;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 (10) 地形图基本知识。包括地形图比例尺;地物的测绘;地貌的测绘。 (11) 地形图测绘与应用。包括碎步测量;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土木工程中的地形图应用。 (12)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包括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线路测量;建筑施工测量;建筑物的变形测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 必须进行革新, 否则会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以致影响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任何课程的教学之本。在测量学常规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讲授,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提高理论环节的教学质量。

本课程前4章为传统测量的内容, 通常在室内采用多媒体教学, 借助图片及教学视频使学生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完成部分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 但由于仪器构造及使用的介绍较机械加之学生刚刚接触陌生的测量设备, 致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吸收较差。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仪器拿到室内进行实物教学, 采用先自学、讨论后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通过文中仪器的介绍与实物相对应, 了解仪器各构造的作用及位置。

这一方式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 活跃了课堂氛围, 同时提高了听课效率。课上及时补充一些测量新技术、新工艺,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

在教授测量学中有关仪器原理、内业计算等比较枯燥抽象的内容时, 注重启发, 循循善诱,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准测量内业计算、经纬仪读数、方位角推算时, 老师讲解了基本概念后, 让学生自学10分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随后安排学生上台参与讲解,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参与教学意识, 又能充分利用课上学时,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后几章内容应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尽可能将学生带到室外, 进行实践教学, 通过教师指导,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提高教学效果。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测量新理论、新仪器、新技术的视频扩展, 学生从中学习测量在工程中的基本应用, 了解测量行业新动态, 同时拓展视野。

(二) 实践教学

测量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测量仪器、水准仪测高差、经纬仪测角、钢尺量距及小区域控制测量操作技能展开。为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操作, 从而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拓展测量理论知识的应用。

1. 严密组织实践教学

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在校内选取相对稳定的实测基地, 并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 平均每组4~5人, 保证每名同学在每次实践课上都有独立操作的时间。水准仪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实践课上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测量原理及仪器的基本操作, 在布置任务前教师进行实物教学演示, 之后每组每人进行实践任务的测量工作。每组全部完成后要检查是否满足测量误差的要求, 如果错误必须返工。

控制测量时, 每组在测区内选定5个导线点, 把水准、角度、定向、量距、导线计算等全部安排在同一个闭合导线内。水准测量每人进行一次, 测角用测回法每人一测回, 闭合导线测量每组一圈, 给出相应的精度限差, 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各点坐标的计算。若个人或小组精度不合格, 要返工直至合格。

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滥竽充数”、“投机取巧”的现象, 为了保证每位同学能够扎实掌握测量知识, 实践过程中教师随时抽查学生对仪器构造、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的掌握并给出相应的个人实践成绩及小组成绩, 最终计入平时成绩中。采用随时考核、随时记成绩的办法, 给予懒散的实践教学一丝紧张感。在团队中, 同学们团结互助, 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到起来, 富有组织及外业能力的学生有了动力, 他们互相探讨、研究, 寻找问题精确本组测量成果, 努力取得好成绩。

2. 开展测量比赛

在教学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测量操作技能后, 可以就学生所学的测量理论测量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目前测量比赛只是针对开课班级进行, 比赛仪器主要为水准仪、经纬仪, 比赛项目主要涉及仪器的整平、对中、瞄准、读数及数据的处理。每次比赛选取8名同学作为裁判, 其余分成8支队伍, 4支一组, 采用晋级制, 每组取前两名进入决赛, 裁定出冠亚军。比赛成绩计算在学生实践成绩当中。

后期将逐步完善测量比赛, 同时加入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熟练操作技能。在比赛过程中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情况,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3. 实训任务教学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在完成所有教学安排基础上, 分组进行测量任务, 此阶段环节较多、内容复杂, 通常需要2周时间来完成。任务是模拟在指定学校范围内控制测量, 在此过程总由同学们自主选择测区、制定测量方案、选择测量设备、进行误差分析、编写测量报告、绘制A2地形图等。

学生首先要熟悉相关规范要求, 熟悉现场并选定控制点;制定工作计划, 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分工;然后实施具体的测量工作, 注意检查观察结果, 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或者返工重测, 最后提交相关测量成果及地形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指导答疑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给定小组成绩及个人成绩。学生参加实实训的积极性很高, 能够自觉完成任务, 在实训工程中既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又能全面认识整个方案的实施过程、时间进度安排、人员分工、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内容, 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又有助于学生在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的锻炼。

4. 周边实地实践

学生就置身与现有的工程建设成果中——学校, 身边的道路、教室、厂房、宿舍楼、食堂等都是工程建设的产物。通过观察学校工程, 思考工程建设过程,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完成如校园规划、地形测量、施工定位、建筑变形观测、沉降观测等方面的实践工作, 是融合学与用的最佳途径[7]。我校体育馆外墙有一定的倾斜, 结合这一实际案例, 让学生学以致用, 自己思考完成倾斜量的测定方法。很多同学能够利用延长线法, 借助经纬仪、卷尺等完成测量任务。有的同学善于发现, 对于路面沉降、建筑物高度等等实际问题都能够设计方案解决。

(三) 考核体系

《测量学》的考核方式通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通过调查, 大多数同学复习这门课和其他理论课一样, 都是在临近考试时死记硬背相关知识, 在期末考试时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是进行实训测量时却无从下手、处处是问题, 从而无法完成相关的测量任务, 这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极不符的。

结合燕京理工学院对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须采用考试形式进行的要求, 为在兼顾平时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应用性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锻炼学生的测绘技能, 本课程将总成绩按平时成绩:期末成绩=3:7的分配方式调整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3:1:6。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完成作业情况及课堂听课状态;实践成绩以项目考核的方式进行, 项目考核内容包含本课程所学的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及抽查结果;期末成绩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这一分配方式中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 借以提高学生们对实践课的重视。考试试题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在试题中加入按图读数、据图描述仪器操作过程等实践操作部分的考题, 丰富试题类型同时扩大试题覆盖面。

三、结论与建议

《测量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其独立性, 从整体专业培养方案中考虑又服务于其他有关专业课程, 为其他课程的深入理解和解决测量方面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而存在。因而, 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合理的安排测量学教学, 因材施教, 积极致力于教学改革, 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不同工作者对教学方式及测评体系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然而, 工程项目的应用和指导实践是理论教学的根本, 根据新技术、新仪器, 研究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不仅具有熟练动手能力, 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 在掌握生产基本原理和测绘技术的基础上, 进行生产和科研工作, 称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要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真正为学生服务。

【相关链接】

教学改革, 旨在促进教育进步, 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教学改革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 (1)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社会的变革, 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3) 教育科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影响到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学改革可分为: (1) 单项改革。仅就某门学科内容、某一制度 (如考试制度) 、某一原则和方法进行改革。 (2) 整体改革。指对有关教学的计划、任务、内容、方法、制度进行总体的协调的改革。

改革的方式有: (1) 新理论、新政策指导下的改革。经过较长时期的规划和专家论证, 形成改革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此种改革往往在一个国家或较大范围内进行。 (2) 实验性改革。在一定理论指导下, 在某一地区或学校进行整体或单项改革试验, 取得数据, 积累经验教训。 (3) 推广性改革。对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优秀教学经验或改革实验成果进行精选、优化之后,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较大地区和范围内推广。

摘要:本文结合燕京理工学院对人才的要求, 对《测量学》教学提出新的看法。理论课程教学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及视频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引导型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及思考性。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多样化, 小组竞赛、校内实训、校内建筑实际案例分析等都可以加入到当中。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的改变将传统讲授死板教学变活, 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这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更加满足现代土建相关企业对测量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测量学,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星照.测量学分段教学模式的实施[J].测绘通报, 2001 (11) :47-48.

[2] 程有坤, 王宝芹.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 2017 (24) :127-129.

[3] 陈红华, 郑加柱, 史晓云.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森林工程, 2010, 26 (01) :91-92+96.

[4] 吕凡任, 王兵.《土木工程测量学》教改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6, 10 (4) :63-65.

[5] 张晓雅, 赵景民, 王军龙.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 2009 (1) :202-202.

[6] 张恒, 刘群.基于情景的高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 2009, 25 (22) :193-194.

[7] 王春林, 王延丽, 王英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测量学教改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版) , 2015 (17) :255-256.

测量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 水利工程测量中常用的数字测量技术

1.1.1 原图数字化处理技术

原图数字化处理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有的图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 将原始地图图片按照一定的程序录入系统中, 生产新的数字地图, 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 方便快捷, 对技术要求低, 且生成的数字地图保真性很高, 因此, 该技术应用广泛。

1.1.2 数字化成图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分为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因借助计算机技术因此效率很高, 易于修改, 便于存档, 与传统的测量技术需要借助大量人力进行大比例尺地图测量来说, 数字化成图技术优势很大, 因此, 在水利工程测量中被广泛使用。

1.2 水利工程测量中数字测量技术应用的优势

数字测量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测量技术, 具有很大的优势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精确性高

数字测量技术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测量技术, 改变了传统的以人力测量为主的模式, 精确性很高。在水利工程测量中使用数字测量技术, 在进行野外作业时, 可以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避免出现因为人为测量而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 数字测量技术完成测量后还可以将测量的数据自动存储, 从而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2.2 自动化程度高

数字测量技术是借助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测量技术, 节省了传统的人力测量, 因此, 自动化程度很高。数字测量技术借助计算机软件, 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测量和识别技术等, 从而在保证数字地图美观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的保证数字测量的精确性和自动化。与传统意义上的测量技术相比, 数字测量技术成图方便, 图形信息丰富, 而且精准度高, 能够明确标明地图中的精确位置, 从而显示丰富的地图信息, 真正实现自动化的数字测量。数字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使得地图属性信息得以强化, 从而可以实现水利工程测量的便利化, 同时, 数字测量可以更加方便的存储信息, 实现数字化的保管和存放, 避免数字产品信息因变形而导致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避免出现重复测量现象, 数字测量的这种高效测量技术, 可以随时处理数据信息, 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 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动化测量。

1.2.3 更具直观化

水利工程测量中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 使得测量结构更加直观、准确, 同时, 使用数字测量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处理软件对水利工程地貌进行测量, 进而绘制测量模型, 使地形更加直观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从而使得数字测量更加直观化。

2 水利工程测量中数字测量技术应用分析

2.1 原图数字化处理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对之前的原始地图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 将原始地图图片按照一定的程序录入系统中, 生产新的数字地图, 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 方便快捷, 对技术要求低, 且生成的数字地图保真性很高。在使用原图数字化处理技术时, 借助矢量化仪器, 将之前的大比例尺原图输入计算机系统中, 借助计算机绘图仪和数字处理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通过短时间的处理即可得到比较精确地数字测量结果, 从而大大提高水利工程测量的效率和精准度。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使用数字测量技术也可能会使得水利工程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 测量精准度较原图来说较差, 因此, 鉴于这种情况, 可以进行一定的补测和修测措施, 从而使得测量结果更加精准。

2.2 数字化成图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测量技术的出现和在水利工程测量的大量应用, 大大提高了水利工程测量的精准度和效率, 而且降低了成本, 该技术已经被大量使用, 数字化成图技术借助计算机技术因此效率很高, 易于修改, 便于存档, 与传统的测量技术需要借助大量人力进行大比例尺地图测量来说, 数字化成图技术优势很大。当前的数字化成图技术仅仅需要借助辅助设备即可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工作, 因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水利工程测量的精准度和效率, 需要将数字化成图技术大量应用在水利工程测量中, 尽可能的避免使用人力资源, 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同时, 水利工程技术测量人员还需要根据实践的需求不断地优化数字化成图技术, 不断地总结经验, 进行创新, 以更好的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

3. 结语

在水利工程测量中, 数字测量技术具有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 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数字测量技术更加方便、快捷、全面, 而且可以运用数字化成图和数字化测图方法对水利工程实施更加精准的测量, 从而更加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 传统的测量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水利工程的建筑要求, 而数字测量技术的出现改善了传统测量技术的弊端, 成为水利工程测量的首选技术, 在水利工程的测量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工程测量中数字测量技术应用的优势, 然后就水利工程测量中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数字测量技术,应用分用

参考文献

[1] 江栋.数字测量技术在水利建筑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5 (11)

上一篇: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地质学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