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体写作教程范文

2024-04-16

常用文体写作教程范文第1篇

Style as form. (Aristotle)(form and content ) Style as eloquence.(Cicero)(skill to use L persuasively)(the relation with rhetoric) Style is the man. (Buffon)(L use is using it in discourse) Style as personal idiosyncrasy.(Murry)

Saying the right thing in the most effective way.(Enkvist) Style as the choice between alternatve expressions. (Ibid) Style as equivalence. (Roman Jacobson)(between form and function) Style as foregrounding. (Leech Mukarovsky) Style as deviation.(Mukarovsky & Spitzer) Style as prominence.(Halliday)

Style as the selections features partly determined by the demands of genre, form, themes, etc. (Traugott & Pratt)

Style as linguistic features that communicate emotions and thought.(Enkvist)

When writers write, they will naturaly try to make their language difffernt from the others’, so a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readers and also to ensure and secure an independent existence. Or to stand out from the multitude of men of letters. Or just a special position for his writing. And that is to depart from the normal way of expression in a certain sense.

Style as deviance. This view of stylistics comes from Widdowson’s remark of style holding that stylistic analysis has no fixed procedure and the technique of doing this kind of analysis is to pick on features in the text which appear to first impressions as unusual or striking in some way and then explore their ramifications. This remark implies that only those unusual or striking features are stylistically relevant. And the implied assumption is that the literary aesthetic effects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deviance. Though some stylisticians hold different views.

It leads to such an assumption as that the distinctiveness of a literary text lies in its departur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is communicatively normal. It also gives birth to the approach to style as deviance from the norms of a given language.

Mukarovsky is another famous proponent and founder of this view of style. In his famous article 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he speaks of style as foregrounding. He asserts that the violation of the norm of standard, especially, its systematic violation, is what makes possible the poetic utilization of language; without this possibility there would be no poetry. According to Mukarovsky normal use of language “automatizes” language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 users no longer see its expressive or aesthetic power; poetry must de-automatize or foreground language by breaking the rules of everyday language. P13 Such as the expression “a grief ago”“a presidency ago” “Mr. Smarter”“Mr. Bumble””

The 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to style is that it helps us keep in mind the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everyday language and 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

The disadvantages are that: a. I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the norm from which the style of a text deviates. Bloch considers the basis of norm to e statistical, that is, to determine style by counting or resorting to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linguistic features as they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language as a whole. b. It tends to lead the readers and stylisticians to value only the language of the grammatically highly deviant authors and under value those authors that do not deviate or do not deviate so much from the norms of language. And generally speaking, it tends to lead underestimation of the non-deviant language both within literature and without.

Style as choice. Style results from a tendency of speaker or writer to consistently choose certain structures over others available in the langua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 and style is that L is the sum total of the structures available to the speaker, while style concerns the characteristic choices by a certain writer either consistently or in a given text or context.

To say that style is choice of words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saying that it is always a conscious choice, though of course if the writer always chooses his word scrutinously the effect of his way of using L will be all the more obvious as a style. Then that is pick his way forward among words, and it is hard to imagine how much literary work can there be by now. The stock of literature of we human kind no doubt will be greatly diminished. But most, almost all poets, and some writers, and all writers at certain points in their writing do write that way, that is, they a kind of choose scrutinously and seem to pick their way forward among the forest of words. E.g. we Chinese posts have a tradition of refining words. 吟得一字安,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字之得,旬月踯躅。

Style as choice is often considered as a matter concerned with form or expression rather than meaning. That is, when the meaning is the same what makes a writer as a writer is his peculiar way of saying that, and a person’s of speaking or writing is to a very large extent his consistent choice of a special type of expressions. It dose imply that writers do choose their content in their writing, but it is true that style and stylistic study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choice of form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L system, i.e. phonology, lexicon, syntax, and discourse. Consequently, a stylistician should first identify those words or forms of other levels of the linguistic hierarchy which are obviously the results of choice. Of though the elements o in a text are all the choices of the writer, but in practice, we only focus on the most peculiar and outstanding ones that are most expressive and most relevant to the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Actually, all writings, if the writer is conscientious enough, are essentially speaking processes of choosing of words from the whole repertoire of language of a nation.

So what is the implication here?

The awareness of the criteria for choosing is important.

The language ability of a person lies in the following: 1. The awareness of the criteria for choosing is important.

2. The ability to determine and distinguish the deviant choices from the non-deviant choices 3. The ability to choose 4. A large enough store of different choices(at different levels: sounds, words, sentence patterns, the format of text ).

5.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the different form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 into each other. 6. The ability to break away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norms.

Style as foregrounding. Foreground

A term used in pictoral art / close to the viewers Originally applied to the literature by Mularovsky to refer to the departure from the accepted use or norm of language. P18 This essentially speaking is to add a striking feature to one’s language.

The departure from the norms(either in terms of structure or semantics) results in a kind of novelty or extraordinary feature, which is sight attracting.

Another way of foregrounding one’s language is not to deviate from norms, but to achieve a less radical form of foregrounding, i.e. to manage a striking feature such as uniformity of structure, symmetrical structure, or just something uncommon or striking in general. e.g.

1. Do not presume God to scan, The proper study of Humankind is but Man. 2. Degeneration is comfortable disease. 3. Be what you seem, and seem what you are.

A good way of understanding style as choices is put forward by Short(p19): a. When a writer writes he is constantly making choices between one word and another, one structure and another, and so on. Actually it is a matter of making choices from among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ons in general rather than a choice from two alternatives. b. Examination of the choices one makes as opposed to the ones he rejects can help us more ful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he is trying to create and the effects he is striving to achieve. c. He can make choices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language system. And the choices from outside the language system are deviant and therefore foreground the language of his writing. d. Over regularity of one’s choices within the language system also makes the effect of foregrounding.

The above discussion of style as choices implies that: 1.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hoices that are worthwhile for stylistic analysis: deviant choices & choices that are not deviant 2. It is fore grounded choices that are covered and directly concerned in stylistic analysis. Fore-grounded choices include two kinds: the deviant choices and the choices from inside the language system that form a kind of over regularity. In other words, foregrounding is achieved through either deviation or overregularity in language use. 3. Style is foregrounding.

Deviation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its linguistic levels, namely: Phonological level Lexical level Syntactic level Discoursal level The abov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surface structure deviations. Over regularity is surface phenomenon and mainly exists in the forms of the linguistic segm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Semantic level(deep structure deviation, for it is concerned with what is later called deep structure).

This definition of style integrates the previous two definitions(style as deviation and style as choices)

The two advantages of this view: a. It can account for the non-deviant use of language in literaturewhich might also form the style of its own, while the definition of style as deviance fails to cover this kind of language use. b. Compared to the definition of style as choice, the view of style as foregrounding leaves much less to personal judgment. (The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ylistically relevant features are less of a problem fro those taking the view of style as foregrounding.)

Notice: This does not mea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deviant and non-deviant use of language or stylistically relevant and non-relevant choices is not important. Neither dose it mean that the analyst should give equal attention to these two kinds of choices.

A sum up:

Style as foregrounding and the different ways of foregrounding(surface structure); a. By frequency, high: some consistent choice within a context or a whole text/ consistent choice of an author/an inclination of choosing language forms/an exhibition of preference of some forms over some other forms b. Successive and consistent choice of certain element/s within a relative shorter stretch of text

c. By putting some L elements 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s, such as the beginning or end of a sentence d. By deviation

Different kinds of deviation: Deviation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its linguistic levels, namely: a. Phonological level b. Lexical level c. Syntactic level d. Discoursal level e. The abov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surface structure deviations. Over regularity is surface phenomenon and mainly exists in the forms of the linguistic segm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this is also a kind of deviation from the norm of language use. It is not a deviation through violating rules but a deviation through exhibiting extraordinary consistency in choice of forms or extraordinary preference of certain forms over other forms.

常用文体写作教程范文第2篇

广告文案的结构包括标题、正文、附文和广告口号等, 但是由于选择的媒体不同, 广告文案的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广告策划书则包括市场与消费者调查、产品分析、企业竞争状况分析、广告策略等四大部分, 结构比较稳定, 但各部分所包含的内容也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

由广告文案和广告策划书的概念与内容结构可知, 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 前者的创意和写作要以后者为依据, 服从后者的要求。两者的写作, 密不可分, 有时是同时进行。因此, 广告文案与广告策划书写作教学可采取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1 教学目标

(1) 掌握既反映产品独特性特点又能满足消费者最迫切需求的广告文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掌握广告策划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 掌握产品分析、消费者分析和市场分析等与广告策划书密切相关的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 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既反映产品独特性特点又能满足消费者最迫切需求的广告文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掌握广告策划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 写作设计说明, 据此向广告主阐述广告策划的相关设计方案, 说服广告主采纳广告策划的设计方案。

2 教学设计思路

与一般的应用文体相比, 广告文体类应用文体更重在应用, 它最忌讳形式规范中规中钜但内容空泛、毫无新意,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文字。它追求的是符合广告主意旨、切合消费者需求、反映产品特色、引领时代潮流的极富创新和创意的文字。要完成上述目标, 必须从实战要求出发, 必须重视实践, 教学上必须引领学生在“做中学”, 以做带学——那就是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 以项目任务驱动学生自觉学习, 自主学习。

3 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 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 是指课程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从企业引进一个相对独立而又自成系统的项目, 或者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通过仿真设计一个项目及其一系列相关任务交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指导等作用;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 解决相关问题培养相关能力和素质。

4 教学过程及内容

4.1 教学内容

(1) 市场分析方法及写作。

(2) 消费者分析方法及写作。

(3) 产品分析方法及写作。

(4) 产品定位。

(5) 广告定位。

(6) 广告策略策划及广告策划书撰写。

(7) 广告主题的确定和广告文案创作方法和技巧。

4.2 教学过程与程序

(1) 以案例赏析导入。选择典型案例, 师生共同学习、分析、讨论, 集体解决教学内容1~6点的内容要求。 (注意记录、加强整理、确立范例)

(2) 布置任务。为学院木地板厂产品雾松木地板撰写广告文案。

指导学生进行任务分解:

(1) 对同类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市场分析的知识和方法 (不能漏掉必要因素) 。

(2) 消费者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广告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消费习惯、文化、经济、消费潮流等对消费者影响较大的重要因素要重点分析。

(3) 对广告产品进行分析。要从与消费者需求、与同类产品比较特别是本地区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对比进行分析。

(4) 对广告产品进行定位。在上一步骤的基础上再研究同类产品特别是竞争产品的广告定位, 即从那些方面突出本产品的独特点。

(5) 对广告产品进行广告定位。在明确产品定位的基础上, 确定广告宣传的重点, 即广告文案的主题。同时注意研究竞争产品的产品定位及其广告定位方法和深层次的考虑。

(3) 行动计划的制定。这一步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自行制定, 但教师必须注意加强指导, 主要考察学生能否结合上一环节分解出来的具体任务来制定计划, 还有计划的可操作性如何;另外, 特别注意考察和指导学生学会调查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以及调查问题的设计和问卷的制作等。

(4) 计划的实施。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 但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

(5) 检查。对任务的理解分解、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出现的一切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 针对存在问题加以指导。

(6) 总结。针对计划实施存在问题给予指出、或提示, 之后再布置学生自学、自纠。

4.3 可供选择的其他项目任务

项目任务1:为君武森林公园策划广告宣传方案。

项目任务2:可自由接受企业的策划任务。

项目任务3: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创设的项目任务。

摘要:本文以广告文案和广告策划书两种关系密切的重要广告文体为研究对象, 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广告文体写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项目教学法理论为指导, 整个教学过程从实战要求出发, 重视实践, 引领学生在“做中学”, 以做带学, 以项目任务驱动学生自觉自主学习, 培养运用市场学、广告学理论解决应用文体写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广告文体,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邬晓光, 张晓.广告文案写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7.

[2] 韩平.广告策划与创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常用文体写作教程范文第3篇

顾名思义,就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最近发生的见闻。但是我们每天都有很多见闻发生,有哪些是值得报道的新闻,也就是说哪些新闻是有价值的?我想主要把握新闻的几个特点:

及时性和必要性;

事件的不同寻常性;

与读者的接近性;

显赫性。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分为消息、通讯、评论等。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消息。今天我们就主要讲怎么写消息,最后再讲一点儿通讯的写法。

(一)如何写消息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正文。

1、标题:点睛的关键。前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

通俗化;多元性;新、趣、活。

2、导语:导语是消息的特征,一般是用最少的语言提炼出整个新闻的内容,它是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整个报道都是由导语延展而出,所以说,好的导语是报道成功的一半。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 1

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用事实作答。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称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结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结论,然后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从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

正文主要是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正文最主要的要求是主题突出。流水账是我们最容易范的毛病。比如说有的通讯员写一个参观活动,从早上统一乘车出发,一直写到合影留念,面面俱到,不知道什么是主题。所以,在写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要舍弃,次要的要简略。紧紧围绕导语写正文。

再一个内容要充实。正文一般是对导语的补充,要回答解释导语中提出来的问题。所以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有些稿子写得非常“空”,就是内容不充实。我们的通讯员在写会议报道时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例如:××公司第十六届二次职代会暨2008年工作会于1月

21、22日召开,农场领导及班子全体成员、各二级公司领导班子和职工代表、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和个人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在大会上,×××同志传达了集团公司的会议精神。经理×××同志做了题为《突出主业 做强实业 强化管理 实现企业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的工作报告。经理×××同志与党委书记×××同志还与×××公司的总经理和书记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及计划生育责任书。

在代表团分组讨论中,代表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经理代表领导班子在大会上进行了详细解答。代表们对经理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并在大会上一致通过。最后,党委书记×××同志以《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凝心聚力 忠诚进取 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题做了总结讲话,再次强调全公司要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会议精神、认真学习经理报告,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保证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大会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此次大会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大会,激发了全体职工为08年工作任务而努力拼搏的热情,增强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好的新闻需要有丰富的背景信息。就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即可在主体部分体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体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类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理解消息的内容。

有些新闻稿还需要结语。

结语是消息也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二)如何写通讯

1、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文体上是记叙文的一种。一般是经过采访后进行的比较深入的报道。

2、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3、怎样写人物通讯?

我们的通讯员经常说没有稿子,但是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性格各异的同事,每天发生各种故事,作为通讯员,不能只盯着领导和先进看,还要多留心身边的普通员工,把他们发生的好人好事写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通讯题材。有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报道,什么样的事值得挖掘。其实这没有什么硬指标,只要是能反应时代精

神、真实可信的都可以,不需要刻意的拔高。

人物通讯的写法很多,没有固定的结构。写好人物通讯,首先要掌握一些材料。写人就离不开写事,要以事见人。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还可以深入采访,多与被采访对象以及他周围的人聊天,更容易找到写作灵感。其次要掌握好人物特点。对掌握的材料进行提炼,选取最能反应人物特点的故事、细节、语言,最后再组织成文。要用短短的篇幅反应一个人非常不容易,所以写人物不要急于落笔,一定要找好角度,选好事例,下笔就不难了。

人物通讯要让读者:

见到人——身体特征

听到人——大量的引语

观察人——大量的动作

常用文体写作教程范文第4篇

现代写作教程是基础学科,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创造能力和创新品质的重任。

该书共分12章4大块。第一大块是绪论,第二大块是写作原理,第三大块是写作文体,第四大块是写作教学论。

考生必须掌握的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论

一、 现代写作的含义和作用

二、 现代写作的三大特性内涵

三、 现代高师写作的三大任务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一、 写作主体和写作素质的含义

二、 写作主体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生活素养、学识素养、人格素养、人格品味和

审美理想

三、 人品与文品、人格品味与选材立意、人格品味与文章格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 写作主体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五、 观察力的含义、构成因素和方法

六、 感受的含义与感受能力的培养

七、 思维的含义与人的思维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思维的方法

八、 想象的含义与种类、想象力的培养

九、 客体的含义与客体包括的四个方面

十、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四种关系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一、 写作载体的四个要素

二、 写作载体的内质与外形

三、 材料的含义与作用

四、 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五、 主体的含义与特性

六、 主体的提炼与要求

七、 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八、 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九、 语言的功能与素养

十、 语言的特性与要求

十一、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要求

十二、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与解读的方法

十三、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三大关系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一、 写作感知的含义与特性

二、 对三种趋向、三级选择、三层递进的理解

三、 写作运思的特性与方式

四、 写作运思的三个过程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一、 对三种叙述的视角与五种叙述方法的理解

二、 描写的类别与要求

三、 抒情的方式与要求

四、 语言的要素与方法

五、 说明的分类与方法

第六章 新闻文体

一、 消息的界说

二、 消息的类别与特点

三、 掌握消息的写作

四、 通讯的界说

五、 通讯的类别与特征

六、 写好通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七、 报告文学的界说

八、 报告文学的类别与特征

九、 报告文学写作的三点要求

第七章 文学文体

一、 散文的界说与分类

二、 散文的审判特征

三、 散文写作的三点要求

四、 掌握一般散文的写作

五、 诗歌的界说与分类

六、 诗歌的审美特征

七、 小说的界说与分类

八、 小说的审美特征

九、 小说的写作要求

十、 戏剧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十一、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十二、影视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十三、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八章 理论文体

一、 社会评论的界说与分类

二、 社会评论的特征

三、 掌握社会评论的写作

四、 文艺评论的界说与分类

五、 文艺评论的特征

六、 掌握文艺评论的写作

七、 学术论文的界说与分类

八、 学术论文的特征

九、 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要领

第九章 应用文体

一、 行政公文的含义与作用

二、 决定的含义、种类与写作

三、 情况报告、答复报告的写作要领

四、 请示的含义与写作

五、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六、 批复的含义与写作

七、 通告的含义、种类与写作

八、 通知的含义与写作

九、 通报的含义、种类与写作

十、 函的含义与写作

十一、会议纪要的含义与写作

十二、计划的含义与种类

十三、计划的特点

十四、计划的写作要领

十五、总结的含义与种类

十六、总结的特点

十七、简报的含义、作用及分类

十八、调查报告的含义、分类与特点

十九、常用教学文书的含义、特点与写作要领

第十章 中学作文教学原理

一、 中学作文教学的四项原则

二、 命题作文的原则

三、 审题指导的方法

四、 作文批改的原则和方法

五、 作文讲评的原则与方法

六、 求异思维能力培养

七、 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八、 想象能力的培养

九、 作文教学要有正确的测评观

十、 作文教学测评的常见形式

关于考试要求

一、 试题题型

(一) 客观性试题: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二) 主观性试题:写作文

二、 分数比例:客观题60分,主观题(写作文)40分

三、 考试时间和形式:120分钟闭卷考试

参考书目

常用文体写作教程范文第5篇

命令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实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的公文。它是行政机关发布的,具有强制性的、指挥性的公文。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及县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首脑,才能发布命令。

命令的类型:

一、 发布令:发布令用于发布依照有关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二、 行政令:行政令主要用于公布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

三、 嘉奖令:嘉奖令主要用于嘉奖有突出成就和重大贡献的单位及人员。

第九章:决定

决定是对重大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的公文。

决定的概念包括的内容有:(1)对某些重大事项作出安排;(2)对重大行动作出安排;(3)奖励或惩罚有关单位及人员。

决定的特点:(1)制约性;(2)稳定性。

决定的类型:

(1) 知照性决定:知照性决定一般指表彰决定、处分决定、机构设置决

定、人事任免决定或者某一具体事项的决定。

(2) 指挥性决定:指挥性决定主要指关于重大事项和行动的决定以及一

些带规定性质的决定。

第十章:公告

公告是级别较高的机关在较广泛的范围内发布重要事项的公文。

公告的特点:(1)发布内容重要;(2)发布范围广泛;(3)发文机关级别高。

第十一章:通告

《办法》规定,适用于公布社会个方面应当遵循或周知的事项的公文叫通告。通告的特点:(1)内容具体,业务性强;(2)有限制的行文对象;(3)广泛的发文机关;(4)独特的发布方式。

第十二章:通知

通知是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所用的公文。通知的特点:(1)使用范围的广泛性,(2)文种功能的指导性,(3)行文方向的不确定性。

通知的使用范围:

(1) 批转公文:批转公文是下级机关上行的公文,如请示、报告、意见

等,有的经审批同意可加通知转发下去。

(2) 转发公文:转发公文是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凡转

发公文,都必须经上级机关批准同意。

(3) 传达事项:传达事项是凡不宜用其他公文行文的事项,包括要求下

级机关办理的事项,要求有关单位知晓或要求共同执行的事项都可

用通知行文。

(4) 任免人员:任免人员是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主管单位用通知行

文任免工作人员,有的行政机关负责任免人的任免,除向规定范围

内发出通知外,还要向社会公布。

通知的分类:

一、转发性通知:

(1)转发公文的通知;转发公文 的通知指转发不相隶属单位和上级机关的公文。

(2)批转公文的通知;批转公文的通知是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主要有请示、意见、会议纪要。

二、直发性通知:

(1)事项性通知:通知的事项,指发文机关要求办理、阅知的事项。

(2)会议通知:指组织召开会议的机关向参加会议的机关、单位行文,告知会议内容、时间、地点和会议要求的公文。

(3)任免通知:由一级领导机关或干部主管部门把任免决定用通知向指定范围公布。

第十三章:通报

通报是用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的公文。

通报的主要作用是:表彰、惩戒、 知照等。

通报的特点有:(1)内容的真实性,(2)目的的晓谕性。

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1) 内容范围不同;通知可以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批转和转发公文,

告知需办理和周知的事项。通报只是表扬先进,批评错误,传达交

流重要情况、信息。

(2) 目的要求不同;通知的目的是告知事项,布置作业,部署行动,内

容具体,要求受文机关了解要办什么事,该怎样办事,不能怎样办

事,有严格的约束力,要求遵照执行。通报的目的就不是贯彻执行,

而是通过正反面的典型去教育人们,宣传先进的思想和事迹,提高

人们的认识。

(3) 表现方法不同;通知的写作主要是直叙式,告知人们做什么,怎么

做,具体明白,语言平实;通报的表现方法则常常兼用叙述、说明

和议论,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根据需要陈述事实,分析意义,作出

评价,是人们了解真相,说到教育。

第十四章:议案

议案:《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公文叫议案。

议案的特点:(1)内容的法规性和政策性,(2)行文的定向性。议案的类型:

(1)立法议案:指用于提请审议法律和法规草案的议案。

(2)政治议案:指用于提请审议办理重大政治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方案或 意见的议案。

(3)任免议案:是指用于提请审议决定政府或国家机关主要领导人、国家驻外机构主要负责人任免的议案。

第十五章:报告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地公文。 报告的种类:

(1) 工作报告:工作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的报告。

(2) 情况报告:情况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的报告,即及时把本地区、

本单位发生的重大事件,在一定范围内带有倾向性的情况,包括会议情况向上级报告。

(3) 答复报告:答复报告是指答复上级查询事项的报告。

第十六章:请示

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用的公文。

请示的特点:(1)行文内容的请求性,(2)行文目的的求复性,(3)行文时机的超前性,(4)请求事项的单一性。

请示的类型:

(1)请求批准的请示: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审核批准某事项或开展某项工作的请示,属于请求批准性的请示。

(2)请求帮助的请示: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人力财力等方面难于解决的困难,用请示请求上级机关给予帮助、支持等。

(3)请求解答的请示:下级机关往往在工作中碰到某一方针、政策等不明确、不理解的问题,或者碰到新问题和新情况,要弄清楚和解决这些问题,可用请示行文,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明确的解释和指示。

第十七章:批复

批复是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公文,由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单位的请示作出明确具体的批示和答复。

批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被动性,(2)针对性,(3)权威性。

第十八章:意见

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叫意见。

意见的特点:(1)行文方向的多样性,(2)行文效力的可变性。

第十九章:函

函是不相隶属单位之间相互洽商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的公文。

函的特点:一是使用范围广泛,二是行文的多向性,三是短小精悍,简便灵活。函有“轻骑兵”的誉称。

函的类型:从行文的内容上看可分为:商洽函、问答函、请批函和批答函。商洽函就是相互商洽工作,单位之间有事项需要联系商洽,用其他公文联系不合适,都可以用函来联系商洽。

问答函就是机关单位之间用来相互询问和答复问题的函。

请批函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的函。

批答函是主管部门或经授权的部门以函的形式对有关单位请求审批的事项进行答复,即可用于批准同意的答复,也可用于不同意批准的答复。

第二十章、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是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公文。

会议纪要的主要作用是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统一认识、指导工作。它是会议文书,是根据会议内容和议定事项整理而成,使用广泛,机关单位及各类会议都可以使用。

会议纪要和会议记录的关系:会议纪要以会议记录为基础和依据,摘要发布会议主要和重要的内容。会议记录则是如实记录。

会议纪要的特点:(1)纪实性,(2)简要性,(3)独特的发布方式。

下编

第二十一章: 计划

计划是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某一目标而预先对某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时使用的公文。

计划的特点:(1)预想性,(2)指导性,(3)实践性。

计划的种类:

一、 按作用分,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二、 按性质分,有行政计划、业务计划。

三、 按内容分,有综合计划、专项计划。

四、 按写法分,有条文式计划、表格式计划。

第二十二章:总结

总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自身某一实践活动或某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的回顾, 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时使用的公文。

总结的特点:

一、 从写作时机上看,总结是事后写作。(计划与总结的不

同:计划是事先写作,带有预想性,对事项和工作作出

一种推测,然后提出设想和打算,制定计划的目的是为

了完成任务。而总结是事后写作,是从经历过、体验过

的实践活动中去总结,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不足和教

训,目的在于准确评价认识实践,给人们提供一个借鉴。

二、

三、 从内容构成上看,总结是据实议事。 从文种功能上看,总结有借鉴性。

总结的种类:

按时间分:有年终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

按内容项目分:有工作总结、生产总结、科研总结、学习总结。 按内容范围宽窄分:有综合总结和专题总结。

第二十三章: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机关单位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特点:内容真实;针对性强;亦叙亦议。

调查报告的分类:

(1) 从写作对象分,有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

揭露矛盾的调查报告、研究问题的调查报告、了解史实的调查报告等。

(2) 从功能作用上分:有决策性调查报告、追踪性调查报告、反馈

性调查报告、预测性调查报告。

(3) 从写作形式上分:有调查报告、调查分析、调查预测、调查综

述、调查附记等。

(4) 按内容分:有表扬性和批评性、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从内容性质上及写作侧重点综合起来考虑,调查报告可分为三大类:

(1) 反应性调查报告

(2) 总结性调查报告

常用文体写作教程范文第6篇

第56届全国电子产品展销会 暨2000年(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

邀请函

尊敬的XXX先生:

您好!

第56届全国电子产品展销会暨2000(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定于2000年10月25日至28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展会,展厅面积达3万平方米,参展的中外电子企业逾一千家,称得上是新千年中国电子工业的一次盛大检阅。从展会所展示的技术和产品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新千年中国电子工业进一步腾飞所展示的新成果、新面貌以及中国电子工业跨世纪发展的新趋势。

受本届展会组委会委托,特邀请您出席定于2000年10月25日上午9:30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东馆(漕宝路78号)举行的第56届全国电子产品展销会暨2000(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开幕仪式,并参观指导。敬请您准时莅临为盼。

本次活动记者签到时间和地点:2000年10月25日上午9:15-9:30,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东馆正门南侧签到处。

谢谢您的支持和合作。

上海XXX公共关系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18日

如有垂询,敬请与本公司下列人员联系:

XXX小姐

电话:XXXXXXXXXXXXX

XXX先生

上一篇:创意演讲比赛方案范文下一篇:柴油机组操作规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