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07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的法制建设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高校发展中亦是如此。文章将简要分析,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法制建设更加全面、持久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社会对于法制化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大高校作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当前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探究,有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及依法办事行为、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工作,积极的探究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以便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问题

(一)缺乏法律文化土壤

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法制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一定的法律文化土壤,也就是法律精神和法律思维。目前,由于我国教育法制还不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也相对滞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仍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其次,由于历史存在和现实发展之间的种种原因,高校管理者在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知识匮乏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的状况较为普遍。因此,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仍存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的探究。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寻求解决的对策,是当前发展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工作的有效策略。

(二)制度建设不健全

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一措施,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中,高校法制建设内容混乱、程序缺失、与现行法律法规冲突等几个方面。综合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可以发现高校为了法制化建设制定的法律法规的范围较为广泛,其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民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给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导致高校学生对高校法制建设的规章制度的理解产生了问题。因此,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制度的不健全问题,并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非常重要。

二、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需要做的工作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些观念的落实,同样有利于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结合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的寻求解决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全面、快速的发展下去。因此,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需要从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

(一)加强依法治校的宣传和教育

在高校法制化发展进程中,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是有效完善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与发展,高校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成为高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深化法制观念,使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高校法制化建设的优越性。在高校的网站、校报、电视、广播、橱窗等,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其次,定期为教职员工举办法制讲座,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师生员工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最终为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高校管理者自身应该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修养,树立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发展。

(二)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在实践工作中,只有不断的完善制度建设,有效的解决高校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必须重视制度内容合法合理、程序合法、正当。避免在高校法制化建设工作中,出现规章制度与管理法制化之间的矛盾,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高校应在实际工作中,全面修订学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有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作出有效的修改。此外,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高校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不能顾此失彼,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忽略了高校法制化建设措施的顺利实施。因此,在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是有效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重视监督机制的完善

不断的社会经验表明,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首先需要明确监督主体的具体情况。高校管理者应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将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对于监督方式和法律法规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考察,并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倡导透明的监督工作机制,对于法制化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师生积极的提出。高校管理者可以综合师生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分析高校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影响了整个法制体系的建设情况。

(四)重视信息化在高校法制化建设中的影响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学生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发生重大变化。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社会是网状的,在信息网络里,人成为个性化、具有高度意志和创新的信息处理中心。人们必然要求在规范、有序的规则制度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价值将得到凸显。在高校法制化的建设中,重视信息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法制化的宣传和教育方面。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积极的在校内开展法制化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师生可以在了解基本法律常识的基础上,客观的认识高校法制化建设的优势及必然性,提高师生参与高校法制化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同时,还应重视完善各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对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法制教育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在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有了新的起点。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以促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工作的发展,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并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对于高校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英超.我国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董圣足.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陈晓因.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柴娟娟,李国强,闻建华,等.我国继续教育法制建设现状分析与策略建议[J].开发研究,2010(05).

[5]朱金东.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法制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理论导刊,2013(12).

[6]周大雄.论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03).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推进我国高校法治建设的路径”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分院)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一个安定的校园环境,师生就得不到基本的安全保障,就谈不上学校的人文发展和科技创新。本文将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和现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从而就抓好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稳定校园、和谐管理、完善机制创新等举措,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快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对策;安全保障;安全意识

确保民办高校的安全稳定,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乃至全社会迫切关注的重大课题。通过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现状的分析,提出抓好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对策,对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

回顾我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可以说每年民办高校都会出现安全问题,每一所民办高校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随着民办高校的建立而产生,同时伴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而增多。民办高校保卫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实行董事会、院长负责制,同时接受公安机关的指导和监督,服务于师生,并将教育职能同预防职能、管理职能以及服务职能一体化,形成一个新的保卫工作运行机制,并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二、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民办高校对安全稳定工作不够重视

安全稳定工作是民办高校主抓的头等大事。然而,部分民办高校工作的重点是办学经济效益,忽视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了“可有可无,出了问题再抓一抓”的工作作风,这样不利于保卫工作的发展。2014年5月湖北某民办高校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事件,造成一人休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三人受重伤,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负面影响,暴露出部分院校对安全保卫工作不够重视,制度不落实,法律意识教育薄弱等方面的问题。

(二)经费不足,制度不健全

民办高校将办学效益作为侧重点,部分院校保卫投入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手段也在日趋现代化,只有不断加大安全技防投入,掌握高新技术,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周边环境复杂,内部治安隐患多

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处在城乡结合地段或郊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复杂、秩序混乱。学校周围歌舞厅、酒吧、网吧较普遍。学校周边商业摊点以及无照经营的“黑车”、“黑店”较多,乱搭乱建情况严重。另外,校外的社会人群也较为复杂。这样一来,就给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一些隐患。

三、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对策

(一)遵循稳定校园和完善体制的理念

一方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推进民办高校保卫工作发展的根本。民办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得不好,事故频发,就会影响学校的各项事业,一旦生源受到影响,学校就难以生存,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安全也是效益、稳定也是政绩”。民办高校要承担起“维护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民办高校保卫工作体制是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保证。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保卫工作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了校园110和巡逻队,学校对保卫工作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学生工作人员都深刻体会到完善保卫制度是安全稳定工作的保证。

(二)着手致力于高科技防范与和谐管理

推进高科技防范是做好民办高校稳定工作的基础。现代的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要有先进的条件支撑。要形成完整的防范体系,报警系统,就必须加大技防投入,实现民办高校的安全管理现代化。

和谐管理就是将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融入“和谐校园”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

(三)完成工作机制创新与治理手段创新

完成工作机制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责、权、利一体机制。将民办高校保卫工作列入责任制,签定安全责任书,做到层层有目标,项项有措施,人人担责任,“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担责”。其次,完善预警机制。建立各种预案,并不断进行修正完善,及时发现苗头,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最后,建立安全联动机制,各部门应主动参与管理,全员启动,形成合力。

治理手段创新,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安机关要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的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不法分子,为民办高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增强法制观念。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制教育,达到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三要确保网络安全,控制网上阵地。实现网络政治思想教育互动,坚持用正确理论引导学生,从源头上严防道德失范和违法违纪行为。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在高速发展中,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为确保民办高校安全稳定,积极探索加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四个方面对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把此论题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大学生; 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教育在我国近些年来是一个引起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重视并开始探讨的问题。尤其“公民意识教育”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引人关注。而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学术界主要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涵、内容建构、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实施途径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对这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

界定公民教育的内涵是对此论题展开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诸多原因,关于公民教育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并不统一。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1] “公民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使公民具有良好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为了使人正确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以发展社会为己任。”[2]

有学者提出,“广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即现代国家的基础教育,与学校教育概念一致。从狭义上看,公民教育是指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即是对每一个公民进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3]

有学者指出,“从内涵讲,公民教育应该包括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社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等许多方面。可以说,凡是涉及公民问题的,都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4]

还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指导公民掌握公民知识,即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必备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培养公民能力。”[5] “公民教育应当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特征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它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6]

二、关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究竟如何?能否用公民教育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廓清其关系是直接关乎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取向问题。因此,也自然成为学术界探讨此论题的重点。其分析理路主要是寻找公民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点。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既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的名词替换,也不是与思想政治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模式。”[7]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充实,也是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进一步要求。”[8]“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适应了新时期的历史要求;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联系现实状况展开工作,应当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思路。”[9]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而密不可分的,具有质的同一性”同时又指出“公民教育又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等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10]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差异的,表现在“教育内涵不同”、“教育层次性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广泛性不同”。[11]有学者指出,“实施公民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选择。”[12]

另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公民教育这个大范畴,只是它主要指公民教育中那些公民‘思想领域中的政治’问题‘和政治领域的思想’问题”[13]。有学者也指出,“公民教育不是与传统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同质性,更具有弹性。说同质性,是说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质到内容上是一致的。而‘弹性’,是指公民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一种教育。基本线索是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所属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基本内容是权利义务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更多集中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公民教育的内容则是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社会政治道德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执政党、国家政权以及其相应的政治原则的立场上,以灌输的方式强化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公民教育则是站在法制国家权威、社会公共利益和现代化法制秩序合理性的基础上,通過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积极互动,以多种形式和主动参与的具体操作方式来充实和完善受教者的法制意识、道德自律及政治人格。”[14]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服从和责任,公民教育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执政党的政治倾向、主张和价值取向、公民教育则以公民的基本要求为基本取向;思想道德教育是以应然的道德性为本的教育,公民教育则是以实然的合理性为本的教育。因此,前者比后者追求的境界更高,后者比前者更具普适性。”[15]

三、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16]。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国家意识即爱国教育;权责意识即主体教育;规则意识即自律教育。”[17]

也有学者指出,“非智力素质教育,即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活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乐观向上的情感、强烈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等等非智力的综合素质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18]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的内容因国家、时代不同而各有偏重和特色,但其中存在一些基本和共同的东西,从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以及各国公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品格教育四个方面。”“从层次角度来看,公民教育的内容涉及知识、态度(情感、意识)、行为和技能四个方面。”[19]

另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观教育、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公共生态教育、全球意识教育”[20]。同时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以‘仁义’为重要内容”。[21]

四、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如上所述,学术界对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基本达成了共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公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本论题的落脚点和归宿。对此,学术界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有学者指出,“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来增强公民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公民意识;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22]也有学者指出,“把公民教育引入‘两课’教育,已经成为‘两课’教育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指向。”[23]有学者指出,要实施好公民教育,从根本上讲必须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公民教育必须在本国历史文化基础上展开,不能从国外移植;第二,公民教育要从‘做人教育’上入手;第三,要建构包括公民实践课在内的完备的教育体系;第四,必须在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基础上建构公民教育,把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升结合起来。”[24]

有学者指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教育,需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公民教育规律的途径和方法。“在‘两课’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注重公民教育,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建立大学生社会参与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25]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努力,而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要在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教育与实施途径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寻找出适合我国实际的公民教育途径与方法。”[26]

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公民教育为定位,首先必须在宏观制度层面作一定的制度安排,实现制度的合理化,走制度变革之路。只有经过制度层面的路径才能在实践层面取得较好的体现,这是确保公民主体地位,实施好现代公民教育的前提条件。“首先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体制改革,解决社会生活的泛政治化问题;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转换,真正确立公民的主体性地位。”[27]

有学者也从构建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公民教育重点、注重传统文化对当代学校公民教育的影响、加强学校公民教育中的教师培训、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探索在我国大力开展学校公民教育的建议。[28]

参考文献

[1]夏世忠,唐际昂.从操作层面看高校公民教育缺失的原因[J].中国成人教育,2006(3):58.

[2]黄静宜.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8.

[3][10]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74.

[4][11][16][18]候建雄.公民教育: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25,24,25-26.

[5][12][26]汪建兵等.公民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4):7.

[6][15]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68,69.

[7]吴广宇.浅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绥化学院学报,2006(8):123.

[8][9]高峰.公民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J].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2.

[13]雷骥.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特点和作用——兼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

[14]孙淑艳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传统到现代[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28.

[17][25]臧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9):7,10.

[19]王智.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25-26.

[20]傅劲,陈华.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3):18.

[21]张劲,祈明.试论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以“仁义”为重要内容[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5):22.

[22]彭庆红等.试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6):6-7.

[23]叶美兰.“两课”教学中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0):38.

[24]胡泽勇.从“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J].孝感学院学报,2005(1):22.

[27]夏世忠.论高校实施现代公民教育的宏观制度保障[J].邵阳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16.

[28]袁利平.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一个函待解决的课题[J].教育与人才,2006(1):37.

[责任编辑:张俊华]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法制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等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主要体现在某一时段的《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和阶段性的遵章守纪教育。这些教育已使学生初具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校园内已显现“起诉”、“上诉”、“侵犯隐私权”及“索赔”等法律语境说明大多数学生能用有关法律知识评价他人或他事。只是少数学生“对己自由主义, 对人马列主义”, 知法犯法事件常有发生, 诸如团伙考试舞弊、聚众斗殴、互相偷窃又栽赃、报复杀人等等。

2002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其中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意识为核心。”但从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来看, 确实不够理想。因为法制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法制意识不是天生俱有, 更不能一蹴而就。它与社会环境有关, 就高等教育内部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 人才培养方案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数安排较少, 在“两课”教育中所占比例极小。

第二, 法律基础所教内容抽象, “管用、实用”的相关法律 (法规) 未列入课程教学;

第三, 专职专任法制教育的师资匮乏, 未形成专门团队。

第四, 行政职能部门对学生日常的法制教育与专职专任教师的法制教学衔接不够, 尚未形成“齐抓共管”法制教育链。

第五, 尚未建立实效性、操作性较强的《法制基础》课程标准和评价 (估) 标准。

鉴于以上诸多原因, 要使法制教育提高效力, 促使学生在知法、守法、用法的过程中增强法制意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建立良好的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党政工团专职专任教师“齐抓共管”;在统一、科学、合理的法制系列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 各司其职。除此之外, 现有的法制教育应进行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

2拓展法制教育内容, 建立法制教育教学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以此提高法制教育的效力。

(1) 将培养目标中“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中的有纪律作进一步的开发研究, 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和“结合不同专业, 有选择的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作为基本点, 对教学内容予以拓展。在教学计划中, 适当增加法制教学课时, 如有难度, 增设法制教育必选课, 在第二课堂教学中以专题的形式, 根据学生各阶段认知状况, 有序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

(2) 开发“管用、实效”的《法律基础》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

原有的《法律基础》教学大纲仅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描述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 比较抽象, 课程标准应从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角度, 明确规定学习该课程所要达到的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尤其在“专门法”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是介绍“专门法”的有关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用相应行为动词来确定课程的具体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应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与手段, 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讲练结合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按课程标准组织团队撰写校本教材。

原《法律基础》教材主要包括法学理论、宪法、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等内容, 将它进入课堂并非难事, 难在“入耳、进脑”。为避免空洞的“说教”, 照本宣科, 在教学中必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疑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加之必要的指导、引导、辅导和答疑, 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4) 按学生认知特点逐步推进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可从简单到复杂, 从感性到理性。微观、中观至宏观的法律法规教育应循序渐进,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作者认为法制教育课堂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育法律法规和遵守校纪校规的教育, 使学生适应校园法制环境;第二阶段是结合所学专业, 有选择地学习部门 (专门) 法规, 以适应今后从事职业之需求;第三阶段学习大法, 即学习法律条文体系和法律基本理论;第四阶段学习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生就业需要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自然人向职业人顺利过渡。

本人就法制教育的第一阶段即教育法律法规和遵守校纪校规教育, 与同行商榷。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自五湖四海, 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适应校园的法制环境, 首先应把教育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作为该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诸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及根据教育部有关法律法规基本精神制定的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教学方式上, 可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选择两类学生现身说法, 一类是选择法律素养较高的学生代表, 对新生进行正面的知法、守法、用法教育;另一类是专请同校往届生“以身试法”后已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的学生作为前车之鉴, 教育新生防患于未然。

(5) 建立有效的法制教育评价 (估) 体系。

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将是人们的期待。建议由刚成立的国家法学会牵头, 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评价 (估) 体系, 现阶段各高等学校可对此进行基础性研究, 边实践边认识。在研究过程中, 首先是领导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认识到位, 把法制教育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构建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且具有操作性的法制教育评价 (估) 体系基本框架。

总之, 高等法制教育中, 党的领导是法制教育的根本保证, 职能部门牵头的师资团队是法制教育的组织保障,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较强的包括评价 (估) 在内的法制教育体系是关键,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是法制教育的基本手段, 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建立法制信仰是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确实培养成为综合素养较高的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摘要:法制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素养教育, 在处于依法治国的年代, 使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 尤其是即将从事某一岗位 (群) 的职业人, 在知法、守法、初步用法的基础上, 形成法律意识, 确立法律信仰至关重要。作为造化育人为宗旨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的高等学府, 潜心研究、统筹安排并有效组织团队加速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陶济东.关于高校法制教育改革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

[2] 刘娴.论法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 2007.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开始自主自立的大学生活,其生活的自由程度及活动圈子越来越大,接触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复杂,并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为人处世还处在幼稚阶段,因此面对丰富的大学生活,容易产生很多安全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当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指引学生正确地对待大学生活,顺利地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关键词: 大学生活 大学安全教育 学生管理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针对大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防护、安全事件处理、安全心理教育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与安全心理,增强大学阶段的学生安全防护与处理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大学生活的丰富性及自主支配时间的充裕,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体验生活,充实自己,而这种模式加大了大学阶段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由于大学生已经是成人,并且大学生自主时间比较多,辅导员无法二十四小时陪伴,故大学安全教育对于防范大学安全问题的出现有着良好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研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有现实的意义。

1.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研究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对于法律知识和道德判断有一定的认识,加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高校往往给予大学生比较多的自主学习生活时间。但由于大学生思想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事务的处理有时比较偏激,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导和诱惑,而产生许多的安全问题。在大学生安全管理过程中,由于高校部分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或者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对于管理过程中的许多安全问题有待研究。

1.1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潜在问题。

进入大学后,高校辅导员和相关学生工作人员会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指导,指引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大学生活,处理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但要完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大学生活逐渐深入以后,学生与学生或者与教师的交往越来越深,由于思想观念或者是生活习惯的不同,矛盾逐渐产生。此时学生由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缺失,往往会造成比较多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问题,导致矛盾激化,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针锋相对或者是冷战的情况,由于时间的积累,矛盾的扩大,最终导致大学生之间出现伤人事件,安全问题由此产生。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及对于自我认可的追求,很多学生违背校园管理的规定,进入社会不良场所或者接触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在受到诱惑或者不良指引以后,导致伤害家人朋友甚至危害社会,触犯法律的事情发生。这类事件由于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引起特别重视。

1.2互联网安全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基本普及互联网。大学生在接受多年教育以后,一方面对于科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另一方面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非常强,互联网技术对于大学生来说早已熟练掌握。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加之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网络中的任何信息,这对于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大学生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对于信息的分析及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一些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进而形成偏激的思想或者作出偏激的行为,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而网络安全及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指导工作只能通过安全教育进行提前指导与预防,现实的管理工作比较困难,加强互联网安全问题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3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严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10%,最严重的已占1%。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某些反常或恶性的安全事件更凸显心理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因此提前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往往比较难以控制或者预防。因此,对于学生安全工作,高校的辅导员仍然需要从教育入手,预防为主,将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作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重点抓。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实践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长久发展,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技术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安全教育作为头等任务,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开展。

2.1思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

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辅导员的首要工作,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首要课程。在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必要的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以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班会课的开展、学生教育活动的组织及优秀学生表彰等,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形成成熟的认知观、价值观,并以之约束学生的自我行为,实现思想教育的效果,防止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偏激行为产生,出现安全问题。

2.2日常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修课。

由辅导员和大学后勤安保部门合作的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提升其安全防护技能以及事故处理能力。日常安全是大学生生活安全的基础,包含生活安全、活动安全、财务安全、交通安全等各个方面。在安全教育开展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防护技能的教育外,高校还应通过案例讲解、海报宣传等活动,不断根据社会和大学校园的变化更新安全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掌握最新的安全知识,在生活中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2.3法制安全教育不可或缺。

由于国家在校园内进行法制知识的普及,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生活时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知道最基本的法律规定,并良好遵守。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及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完善的法制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要。

法制安全教育可以采用班会课形式,或者是法律教育片收看、专家讲座、校园法律活动周活动等形式开展,从最基本的法制安全教育到大学生犯罪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

2.4心理辅导与咨询为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提供保障。

现阶段,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大学校园内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室,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教育课,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智。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往往根据心理教师的指导,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课程,同时关注学生的现状,及时发现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情绪问题,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

3.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举措

根据对于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内容及高校的相关举措,文章通过研究,对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举措做进一步分析,使研究有利于强化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

3.1实行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保障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

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从重点方面把握学生工作的内容,同时从细节着手,完善学生工作。由于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大学辅导员一方面能够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有序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在责任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握学生的动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必要的指导,纠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因此,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保障,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使得安全教育效果发挥出来。

3.2建立学生骨干队伍,让学生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建立专门的骨干队伍进行安全教育的落实工作。一方面,让骨干队伍成为学生的通信员,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更新。另一方面,指导骨干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学生之间信息的传播,将安全教育更深化,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3.3辅导员自身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教师,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开展的效果。在安全教育开展之前及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要与高校的专业部门合作,例如后勤安全部门、心理健康咨询处等等,来加强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培训班、辅导员沙龙等活动形式,丰富自己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学习其他辅导员老师安全教育的经验,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4.结语

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安全教育工作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并形成健康的心理,防止安全事件的产生。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通过思想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促进安全教育工作的展开;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大学辅导员可以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专门的学生骨干队伍,让学生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路长胜.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243-243.

[2]林桂红.浅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5):140-143.

[3]盛新宇.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研究分析[J].管理观察,2013,(8):83-84.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大学生法律素质

大学生法律素质是大学生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 通过高校法律教育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逐渐内化为法律意识, 进而外化为法律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法律素质主要包含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种要素。法律知识是基础, 法律意识是核心, 大学生法律能力是体现法律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2 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2.1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己无法解决, 而是大量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谓文理渗透式教育, 就是对文科类的大学生进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 对理工科类大学生进行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 它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 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 一方面是因为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个社会人是不可能离开法律的;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把法律素质作为自己成材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要求自己。

2.2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发达的法律文化, 公民健全的法律意识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为了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就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以社会主义法制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水平如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肯定的说, 一个对法律无知的大学生, 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也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2.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经济生活法制化的过程, 而要做到这一点, 要使一系列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并真正发挥作用, 就必须使它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 就必须使广大公民都具备法制观念、法律知识。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 具备全面的法律知识既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 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4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要求

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技术引进与文化交流的频繁要求现代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经贸人才等必须懂得国际经济法, 熟悉、了解与本国贸易往来比较多的国家的法律, 这样才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更好地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合法经济利益。在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往来中,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严重贫乏, 不懂有关的国际经贸法律, 造成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被欺负、受蒙骗的现象不胜枚举, 这是我们的耻辱。正如落后就要挨打一样, 法律知识落后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法律知识欠缺就不能在国际交往中保护自己国家的合法权益。中国加入WTO之后, 个人、公司与国外做贸易的机会更加频繁, 国际贸易深入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所以, 我们必须重视对全体公民的法制教育, 更要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3 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制教育策略分析

3.1 更新法制教育的观念

法制教育应独立于德育, 德育与法制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联系上讲, 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 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从区别上讲, 德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 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提升人的素质, 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进行塑造, 采用法制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但不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或德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所以, 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发挥, 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3.2 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

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单一德育目标的“法律修养”教育, 而应当注重的是兼容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于一体的“法律素质”的培养。因此, 有必要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周密细致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需求, 改变过去的“授予”模式, 让学习法律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要求,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在设计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时, 必须对法制教育的需要主体和需要内容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3.3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减少法律知识的灌输

教育者应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 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的传统认识, 而应把重点放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上。法律知识只是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 树立法律意识是目的, 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努力使大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法律观念、法律信仰, 从而转化为守法、用法、护法的行为。同时法律意识的培养还应当从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中逐渐渗透, 大学生应注意从日常点滴小事中培养一种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通过行为不断巩固、强化法律意识, 并形成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行为。使“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等法制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个大学生的头脑中, 使大学生自觉地身体力行, 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懂得运用法律行使监督权。

总而言之, 法制教育创新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毕竟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信通过全体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高校法制教育必将迎来新的面貌。

摘要:大学生法律素质是大学生在法律层面掌握、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掌握和提升是其立足社会的根本要求, 其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要求,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终体现, 也是我国打开国门, 加强国际交流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对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制教育进行分析, 以期能够指导实践

关键词:高校,非法律,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 费伟.对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 2005, 8.

[2] 刘秀红.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讨[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上一篇: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