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梗概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世界名著梗概范文

名著梗概:《悲惨世界》

(法国)雨果 著

[故事梗概]

米里哀先生是法国南部的地区狄涅的主教。他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原出身于贵族,法国大革命后破落了。他学问渊博,生活俭朴,好善乐施。他把每年从政府那里领得的一万五千法郎薪俸,都捐献给当地的慈善事业。被人们称为卞福汝(意为“欢迎”)主教。米里哀先生认为自己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心灵的”。当时一些村镇受到强盗的搔扰,他亲自去感化他们。为了不踩死一只蚂蚁,他扭伤了筋骨。他宣扬人们解除痛苦最妥善的办法是“彼此相爱”。一八一五年十月初,一个刚出狱的犯人冉阿让路过狄涅城,谁也不肯收留他过夜。主教米里哀先生却收留了他,并称他为兄弟。

冉阿让是个中等身材的汉子,体格粗壮,长须,身背布袋,约莫四十来岁,正在盛年。当他走进主教家时,他直接告诉米里哀先生,他是个苦役犯,在牢里度过了十九年。同时,他谈起在狄涅城里借宿的困难:“好多个人家都不要我。我又到了监狱,看门的人也不肯开门。我也到过狗窝里。那狗咬了我,也把我撵了出来,好象它也是人似的,仿佛它也知道我是谁似的。我就跑到田里,打算露天过一宵。可是天上没有星星。我想天要下雨了,又没有好天主阻挡下雨,我再回到城里„„”主教邀请冉阿让和他一同用晚餐,并为他铺了一张洁白的床过夜。这是冉阿让十九年来第一次有床睡。

冉阿让原来是个修树枝的工人,出生在一个贫农的家里。他从小失去了父母。为养活孀居的姐姐的七个子女,他整天不停地工作着,但仍得不到温饱。在修树枝的季节里,他每天可以赚二十五个铜元,过后他就替人家割麦、放牛、做苦工。有一年冬季,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家里的七个外甥正在挨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砸破了面包店的玻璃,拿了一块面包。于是他被控告为盗贼,被法院判处五年徒刑。后来他曾几次越狱逃跑,结果都被捉回。刑罚由五年增加到十九年。为此,他感到自己对别人造成的损失,和别人对他造成的损失,两相比较,太不平衡了。他仇视法律,不再相信人,并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

主教家那张床太舒服了。冉阿让睡到半夜醒了过来,便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看到主教家六副发亮的银器,使他眼热,并产生了邪恶的念头。于是他轻轻地下了床偷了古银器逃跑了。可是,他没跑多远,便被警察逮住。清晨,他被押来见主教,灰心丧气地等待着厄运的安排。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主教却说那些被偷的银器是他情愿送给冉阿让的,他还说冉阿让忘了把一对银烛台带走。于是了他又拿出一对银烛台递将过去。警察以为抓错了人,便把冉阿让放了。最后,主教轻声地对冉阿让说:“不要忘记,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人用的。”

冉阿让离开主教后,心情很不平静。但他在路上,又犯了另一桩过失。一个叫瑞尔威的小孩,在玩一个值四十个铜元的钱。冉阿让却夺了他的钱,并把小瑞尔威吓跑了。事后,他感到十分懊恼,在心里暗暗骂自己是个无赖。他想起了主教对他说的话,便下决心洗心革面,立誓做个改恶从善的好人。

平民女子芳汀,别号叫“金发美人”。她从小失去父母,从十岁开始便以做工度日。“她有黄金和珍珠做奁资,不过她的黄金在她的头上,珍珠在她的口中”,她是一个牙齿洁白,头发浅黄的漂亮的姑娘,十五岁那年,她和几个女朋友上巴黎“碰运气”。在那儿,她爱上了一个大学生多罗米埃。但多罗米埃是个浅薄、庸俗的花花公子,他占有芳汀后,便把她抛弃了。芳汀生下了一个女孩叫柯赛特。她在巴黎无法维持生活。二十二岁那年,便背着孩子返回老乡。路过孟费眉镇时,她把女儿寄养在客店的德纳第夫妇家里。然后,她回家乡进了一家工厂当女工。

芳汀故乡海滨蒙特猗是个轻工业城市。人们仿照英国黑玉和德国烧料的制法,生产一种先烈的工艺品。但由于原料贵,生产水平很低。一八一五年末,来了一个自称是马德兰的人。他改革了工艺的生产,并用漆胶代替了松胶,大大地降低了成本,使工艺生产兴旺发达起来,他自己也成了一个大富翁。马德兰在城里盖了一座高大的厂房,招收那些“诚实的男女”当工人。他要求工人们都应当贞洁和有良好的道德作风。到了第五年上,他担任了海滨蒙特猗的市长。这位马德兰不是别人,正是苦役犯冉阿让。芳汀便是在他工厂里做工。

冉阿让生活还和当初一样朴素。他有灰白的头发,严肃的目光;面色焦黑,象个工人;神情沉郁,象个哲学家。他经常戴一顶宽边帽,穿一身粗呢长礼服,一直扣到颔下。他执行他的市长职务,下班以后,便闭门独居。他平常也和少数几个人谈话,他逃避寒暄,遇见人,从侧面行个礼便连忙趋避;“他用微笑来避免交谈,用布施来避免微笑。”妇女们都说他是“一只多么乖的熊”。他暗中做许多善事,一般平民都说:“这才是一个有钱而不骄傲的人。这才是一个幸福而不自满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个神秘人物。一八二一年,报纸上刊登了狄涅主教米里哀先生去世的消息。马德兰全身穿了黑衣服,帽子上还戴了黑纱。人们都感到十分惊奇。

每当马德兰先生恬静和蔼地在街上经过,并受到市民称赞的时候,总有个身材高大,手拿粗棍,头戴平边帽的人,用眼睛跟踪着他,直到望不见他为止。这人是公安部门的暗探,名叫沙威。他四十来岁,目光象一把钢锥,寒光刺人心脾。沙威一生都在“警惕、侦察”上下功夫。他用直线式的眼光去理解上世间最曲折的事物。他深信自己的作用,热爱自己的职务;他做暗探,如同别人做神甫一们。沙威是“由两种感情构成的:尊敬官府,仇视反叛”,他是个铁石心肠的包探。他接受了巴黎警察厅的任务,被安插到海滨蒙特猗警察局工作,暗中访察马德兰市长的来历和他真实的面目。

有一天,一位叫割风伯伯的老头被马车压在车底下,眼看要被压死了。恰好马德兰市长路过,他凭自己的大力气把马车托起,救了割风老头。他还为割风治好伤,后来又介绍他到巴黎一个女修道院当园丁。割风老人对市长十分感激。

芳汀在马德兰工厂当女工,隐匿了自己的过去,同时也避免和人谈起她的女儿。但她的秘密被一个长舌妇人维克杜尼昂夫人知道了,她向车间女管理员告密。管理员遵照马德兰先生在招收工人时提出的条件,把芳汀当作“不诚实的女人”解雇了。从此,芳汀的苦难降临了,她挨家挨户恳求别人雇她当佣人,却没有人要她。她拖欠房东的房租,连女儿的寄养费也无法按月寄去。收养珂赛特的德纳第夫妇是一对贪财好利的小市民,他们以各种名目向芳汀勒索,寄养费已由每月六法郎增至十五法郎了。一次,德纳第以给珂赛特添置寒衣为借口,写信给芳汀要十法郎,芳汀无计可施,把自己漂亮的金发剪下卖了十法郎寄去。另一次,德纳第写信说珂赛特害了猩红热,要她寄四十法郎,芳汀无法可想,只得卖掉自己珍珠般的牙齿。这样一来,她变老变丑了,最后沦落为妓女,而且还得了肺病。

一位绅士在街头侮辱芳汀,芳汀回骂了几句,刚好被警察沙威看见了,他要判芳汀六个月监禁。马德兰市长出来解围,芳汀看到市长,便联想到自己被马德兰工厂解雇的事,怒火中烧,把全部怨气向他发泄出来。她责怪马德兰害她落到这步田地。马德兰向她赔不是,命令沙威放了她,并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养病,替她还清了一切债务,还准备把她多年分离的女儿接来。

可是,正在这时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一位叫商马第伯伯的穷人,因偷了人家制酒的苹果被捕了。关押在阿拉斯省城监狱里。监狱看守布莱原先是个老苦役犯,他把商马第看作了冉阿让。因为他们年纪、相貌、身材都很象。另两个被判终身监禁的囚犯,也断定商马第就是冉阿让。这样沙威多年要侦察的冉阿让竟在监狱里了。他感到错怀疑了马德兰市长,向他赔不是。

不久,商马第案件要开庭审判了。这时,马德兰市长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因为他就是冉阿让。他原本“埋名、立德、远避人世,皈依上帝”。眼前发生的事,却轰毁了他的人生理想。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他昧着良心,让别人为他顶缸;要么,他得去自首,重进监狱。最后,他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决定去投案,搭救那个蒙受不白之冤的人。他想他这样做“外表是重入地狱,实际上却是出地狱”。他到阿拉斯法庭上公开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于是商马第伯伯得到了释放。

沙威奉命逮捕冉阿让。冉阿让要求宽限三天,等他去把芳汀孩子接来和芳汀团聚后再进监狱,但沙威不肯,他抓住冉阿让衣领,穷凶极恶地骂冉阿让是土匪、贼、苦役犯。为此,重病中的芳汀被吓死。冉阿让被捕后,再度越狱逃出,亲自料理了芳汀的后事。他便向巴黎走去,去领取他在那里的银行存款。然后,他返回孟费眉镇去赎领芳汀的女儿,可是这时他被捕了,并被法庭判处终身苦役。直至一八二三年十一月,他爬上战船阿利雍号的桅杆上搭救一个水手时,他才装着失足落水的样子,泅水逃走了(人们却以为他淹死了)。

德纳第客店,由于主人一味狠毒,生意十分清淡。小珂赛特在店中已长成八岁了。她体瘦面黄,看上去象个六岁孩子。两只大眼睛深深地隐在一层阴影里,已经失去了光彩。这是由于经常哭泣的缘故。她所有的衣服只是一身破布,在夏季会教人见了可怜,冬季教人见了难受。“她吃得比狗好一些,比猫又差一些;并且猫和狗还经常是她的同餐者。”她承担客店中所有的杂务,整天不停地洗、擦、打扫和提水。人们都叫她“百灵鸟”,因为她并不比小鸟大多少。

店主德纳第早年当过兵,是一个在滑铁卢战场上盗窃过死人财物的卑劣小人。他的老婆是身材高大的蛮婆,凶狠而恶毒。这对男女是“一唱一随的奸刁鬼和女瘟神,是一对丑毛驴和劣马”。珂赛特活在他们中间,受着两方面的压力,好象一头小动物,同时受到磨盘的挤压和铁钳的撕裂。德纳第的客店好象是处蜘蛛网,珂赛特被缚在那上面发抖。她被老板娘打的遍休鳞伤,过冬连双鞋子也没有。天黑了,珂赛特还得提着比自己大的水桶到林子里提水。她又寒冷又害怕。一天傍晚,来了个衣衫褴褛的老人,他帮珂赛特把盛满水的大水桶提回家。晚上,他便住在德纳第客店中,他对珂赛特十分关怀和爱护,并用一千五百法郎的高价,从店主那里把她买了去。原来这便是前来搭救她的冉阿让。

冉阿让把珂赛特带往巴黎,在一个荒僻的地段,租了间房子住了下来。他教她识字,把他全部热情和慈爱都灌注在珂赛特的身上。白天,冉阿让从不出门,每到黄昏时候,他才出去遛达一两个钟头,而且总是拣那些最偏僻的胡同走,经常是和珂赛特一道。他把钱施舍给叫化子。一次当他把钱塞给一个老乞丐时,他认出这乞丐竟是化了装的沙威。

沙威原以为冉阿让在战船阿利雍号上落水死了。后来他在一张报纸上,偶然读到一则新闻,说有位不知名的苦役犯到孟费眉骗走一个小女孩。于是他怀疑冉阿让还活着,便寻访到巴黎。

冉阿让被沙威发现后,连夜带着小珂赛特逃跑。沙威带着警察在后面紧紧追赶。冉阿让被困在一条死胡同里,进退维谷。正在危急之际,冉阿让使出了他几次越狱逃跑的绝技,攀上了一堵高墙,并用路灯绳子缚住珂赛特的腰间,把她提上墙头,脱离了险境。

墙那面是一座宽大的园子,原来那是个女修道院。看园子的老头是当年马德兰市长救过他命的割风老爷爷。

巧遇,使冉阿让获得了活路。割风老爹让他躲在自己的住房里,后来又去恳求院长,说冉阿让是他的兄弟,让他到园中来当园丁,院长答应了。这样冉阿让必须首先离开园中,然后才能以兄弟名义从大门把他引进来。当时,女修道院守森严,前门有门房,天黑后便下锁。如果再次翻墙出去,便要担风险。刚好,院内死了个嬷嬷,按规定死人要埋在院外公墓里,但院长遵从死者意旨,破例把她葬在圣坛的祭台下,这样便必须反空棺材抬也去埋葬,以掩人耳目。割风爷爷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他让冉阿让躺进空棺材,被抬到院外墓地,然后在那儿把他放出来。从此,冉阿让便以割二的合法身份在女修道院中生活下来。

巴黎一个叫吉诺曼的老人,是个浅薄、急躁、容易动肝火的绅士。他年青时十分放荡,结过两次婚,后来妻子死了,过着鳏居的日子。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一根烧不着的老木头”,五十岁还未出阁,在家里侍候着他;二女儿嫁给了拿破仑手下的一个军官乔治·彭眉胥,吉诺曼绅士原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他自己是个保皇党人,不过那时正是拿破仑得势的时候,他无可奈何。王政复辟后,他称女婿为“匪徒”,并和他们断绝了往来。不久,他二女儿死了,遗下一个孩子叫马吕斯。吉诺曼老人便蛮不讲理地要把外孙夺走,并威胁女婿说,如果不把马吕斯送给他,他便不让他继承遗产。彭眉胥为了孩子的利益,只好让步了。

马吕斯从小在老绅士带领下出入贵族客厅,受到保皇主义观点的薰陶。他一直认为父亲并不爱他,否则,他不会把他扔给外祖父不管的。他由中学念到法学院,都没有见到过父亲一面。他是个内热外冷,高尚、慷慨、自负、虔诚和勇往直前的青年。一八二七年,当他刚满十七岁时,一天傍晚,外祖父通知他去维尔农一趟,因为他父亲病得很重。第二天,马吕斯便坐着马车起程了,可是当他赶到维尔农时,父亲已死了。他留给马吕斯一份遗书,遗书上说,在滑铁卢战场上,他因作战勇敢,拿破仑曾亲自封他为男爵,而王政复辟后,王室否定了他这用鲜血换来的爵位,但他认为马吕斯继承他的爵位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他要马吕斯记住,在那次战役中,有个叫德纳第的中士,把他从战场上背下来,救过他的命,今后如有机会遇到他,希望尽力报答他。

马吕斯回到巴黎后,他从一个老年神甫那里进一步了解了父亲。原来他父亲并不是不爱他,而是爱得很深:每隔一二个月,他父亲总是从外地赶到巴黎来,躲在教堂的一根柱子后面,偷偷地看着马吕斯做弥撒,并心痛地淌着眼泪,因为吉诺曼绅士不准他和马吕斯相认,否则便要把孩子从家里赶走„„从此,马吕斯对父亲的看法起了很大的变化。他从法学院的图书馆里,借阅了一套政府的公报,了解了法国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全部历史。在他心目中,拿破仑不再是一个杀人魔王,而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他认为父亲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他惋惜自己的父亲死得太早了。他常背着外祖父到维尔农去跪在父亲坟前痛哭。

有一次,外祖父在搜查他的衣物时,发现了马吕斯经常佩带在胸前的父亲的遗书。老绅士大发雷霆,马吕斯顶撞了他几句,还冲着外祖父的面高喊打倒封建王朝的口号。吉诺曼气得发抖,把马吕斯从家里赶了出去,不许他再踏进家门。

那时正是一八三一年间,巴黎一批青年反对封建的波旁王朝,拥护共和政体,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叫“ABC朋友社”。他们常在咖啡店讨论政治和人权问题。其中主要人物有安灼拉、公白飞、让·勃鲁维尔、敕格尔等。马吕斯流落到街头后,认识了赖格尔,并由赖格尔引进,结识了“ABC朋友社”的人们,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会,在那里他听到了许多新奇的观点。

右诺曼大姨曾设法送钱接济马吕斯,但马吕斯每次都把钱退了回去。他自己找了个律师的职业,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马吕斯喜欢到卢森堡公园中人迹罕到的小路上去作长时间的散步。在那儿他经常看到一个白发老人和一位年青姑娘坐在靠椅上交谈。那姑娘颀长美丽,有着金丝纹的栗色头发,光洁如玉的额头,艳如蔷薇花瓣的腮帮,笑容灿烂的脸,语声如音乐的嘴,而且还有迷人的幽娴贞静的神态。原来这便是冉阿让和已成人的珂赛特。马吕斯被珂赛特美貌所吸引,他每天总是穿戴整齐地到卢森堡公园去,目的是为了瞧上她一眼。后来他又打听起来老人和姑娘的名字来,有一次还暗暗地跟踪到他们住处。冉阿让以为马吕斯是密探,过不了几天,他和珂赛特搬家了。马吕斯见不到他们了,心里感到十分懊恼。

马吕斯租住在一幢叫戈尔博的老屋里,他的隔壁住着房客容德雷特一家人。原来这便是破产了的客店老板德纳第,他从孟费眉搬到巴黎来了,过着诈骗的生活。他还和巴黎的一个四人黑帮有往来。他有两个姑娘和一个儿子,但他只爱姑娘不爱儿子,把儿子赶出家门,让他在街头过着流浪的生活。有一天,德纳第叫女儿在教堂里向一位慈善家恳求布施,那慈善家见她可怜,便买了衣物带了他美丽的女儿来拜访德纳第一家。马吕斯从墙洞里认出这位慈善家和他的女儿,正是他一直要寻找的,在卢森堡公园经常遇见的白发老人和年青姑娘,心里十分高兴。

德纳第为迎接慈善家的到来,作了一番紧急布置:他泼灭了炉火,捅穿了椅子,打碎了玻璃,撕破了衬衫,并叫老婆装病躺在床上,竭力装得十分贫困的样子,以便引起慈善家更大的同情。由于房内很黑,冉阿让没能认出这个孟费眉的恶棍。德纳第却认出了冉阿让,他要求冉阿让代他付六十法郎的房租,冉阿让答应了,但他身边只有五法郎,约定晚上六时,他亲自把钱送来。临走,他还把自己的一件外套脱下来给德纳第穿。

德纳第把冉阿让的二度光临,当作是进行绑架和诈骗的好机会,他串通了地下黑帮,准备了作恶的凶器„„这一切都被马吕斯看在眼里,他决定要搭救冉阿让父女,可是他不知道冉阿让的住址,无法通知他。最后他只好到派出所去报告,接待他的恰好是侦探沙威。沙威交给马吕斯一枝手枪,要他在墙洞里观察事情的进展,在紧急时鸣枪警告,他会带警察包围那所房子。

晚上六时,冉阿让送钱来给德纳第。德纳第预先安排两个女儿到街上去放风,然后他指使黑帮把冉阿让捆绑起来,用烧红的钝口凿威胁冉阿让拿出二十万法郎现金,并要他写亲笔信,企图把他的女儿珂赛特骗来作人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吕斯便要鸣枪报警。可是德纳第却向冉阿让(他一直还蒙在鼓里)说出了自己的姓名,还提起他在滑铁卢战场救过一个军官的事。马吕斯才知道德纳第,这个化名为容德雷特的人,便是他父亲的恩人。如果他放枪,德纳第便要遭到警察的逮捕,在搭救心上人的父亲和报答亡父的恩人之间,马吕斯内心进行了激烈的交战。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两全的办法,把一张写着“雷子来了”的字条扔进房中,这样既可以撇开凶手,又可搭救受害的人。果然德纳第一伙捡到这张字条,以为是他在外放风的女儿扔进来的,顿时惊惶失措起来。正当他们准备逃跑时候,沙威带着警察冲进房来了。德纳第一伙被捕了。冉阿让认出了沙威,他乘人们在慌乱时,跳窗逃跑了。

一八三二年六月,共和主义者在巴黎爆发了起义。马吕斯是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在起义的日子里,巴黎市民沸腾起来了,街头巷尾筑起了街垒,到处是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战士,甚至连老人和孩子都卷入了战斗。一位八十岁的老人为了升起被排枪打落的红旗,不顾生命危险,攀上街垒竖起红旗,结果他壮烈牺牲了;一个十一岁的流浪儿伽弗洛什,他替起义者收集弹药,在枪林弹雨中唱着嘲笑政府士兵的歌;冉阿让也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这时,充当政府奸细的沙威,混入了街头堡垒,被起义者抓获,交给冉阿让去执行枪决。冉阿让却以德报怨,把这个害了他一生的暗探偷偷地放跑了。

起义被政府军镇压下去了。马吕斯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冉阿让把他从阴沟里救了起来,背着他从下水道逃跑。不幸,他们遇上了沙威,真是冤家路窄,但这次沙威却一反常态,以德报德,放走了冉阿让和马吕斯。由于他严重失职,在极度矛盾中,他跳塞纳河自杀了。

马吕斯在外祖父家治伤,伤好后他热烈地爱上了珂赛特,和外祖父吉诺曼也和好了。冉阿让把自己身世和一生的遭遇告诉马吕斯,希望博得女婿的同情与谅解,而马吕斯却认为他是一贯犯法的坏人,和珂赛特离开了他。后来,马吕斯从德纳第那里了解到冉阿让一生所作的好事,才懊悔对老人的粗暴的态度,和珂赛特又回到冉阿让身边。这时冉阿让已卧病在床,奄奄一息了。冉阿让回忆起米里哀主教,并在这对年青情人的臂膀里死去了。

第二篇:《简爱》名著梗概

1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名著。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之后她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契斯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契斯特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契斯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正当简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契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想起了罗契斯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契斯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契斯特先生的怀里……

《简爱》名著梗概

2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不久父母相继去世。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虽然舅母曾保证将她视为己出,但舅母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最终,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爱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规模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爱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爱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一天,简·爱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爱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爱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爱,他只是想试探简·爱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爱求婚时,她答应了他。

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爱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不久,简·爱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爱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所以,简·爱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简·爱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还是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第三篇:名著《边城》梗概

《边城》梗概

导读

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第一章

小说的开篇介绍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和爷爷,还有他们的一条黄狗,以及女主人公不一般的出生经历。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境,过着平凡的日子。 注意点一

其中翠翠的描写最为生动,引人关注:《边城》中外貌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作者通过外貌描写,深刻有效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特色:“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便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翠翠的生长是自然教化,作者对翠翠进行刻画是没有按照一般作家的描写方式,没有刻画翠翠如何貌美,而是把她融于大自然,使翠翠的形象和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融为一体的,使读者感到的是她的自然美。

那么我们不难想到,在这样子的情况下,翠翠的性格:单纯、明净、健康、善良、无知无欲、浑然自在长成的十五岁少女。 注意点二 翠翠的心理想法

心理一:祖父同翠翠两人,个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

心理二: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心理三:那里河边还有许多船,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评点: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这里,表现出翠翠对“爱”的到来有一种向往的心理。 注意点三

老人对待过往船客给钱的态度。他时时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并且为渡船的行人提供种种方便,人家白送他的钱,如果推不掉的话,他就把这钱买了茶叶买了烟草送了后来的渡船人。

第二章:

介绍了故事的地点――茶峒,并以白河为导引,引出城内居民们的生活。同时也描写了驻扎在城里的军人们的生活。以及这 1 名著《边城》梗概

个小镇的和谐和它所体现的商业气息。那里人们也是很淳朴、浑厚的,即使是那些娼妓。 注意点一

写娼妓时,重点是为了表现什么?

“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点评: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表达了想以此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美好愿望。(在题记中有涉及) 注意点二

顺顺,天保,傩送三个人物。特别是第二部分的最后,关于天保和傩送名字的问题。(注意细节。) 天保:“年纪较长的,如他们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傩送:“年幼的则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第三章

描写了当地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和泅水捉鸭子。这些有趣的事引起了从小在山里的长大的翠翠的兴趣。(这里写得傩送和翠翠见面是两年前的端午) 注意点一

这里注意一个细节,在第三章写得端午节中,只有傩送参加了划船,而天保没有,原因是P13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向上行,随了陆路的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的就只傩送。 注意点二

第三章最后一节。现实翠翠对于端午的向往。实际翠翠对端午的向往,已经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她的心思。

第四章

由翠翠对端午节的向往,追述到了两年前的端午节。爷爷带翠翠看龙舟,请人替自己掌舵,回去之后,与替其掌舵人喝酒,城里人醉了,无法去接翠翠。翠翠一直在码头等爷爷,却等来了捉鸭子的傩送。由于误听了吊脚楼下男子粗鄙的对话,对于傩送的好意,翠翠却骂了他。傩送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让人送翠翠回去。单纯的翠翠心里便有了很多奇怪的想法,也第一次

2 名著《边城》梗概

接触到了别人,体验到了山外的生活。 注意一

傩送与翠翠的第一次见面。 注意二

“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翠翠遇到傩送之后,了解其好意之后的反映。) 注意

三、翠翠想到了爷爷的死,P18“翠翠望到这个精致,忽然想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所以,这里可以看出,翠翠心里的这种孤独,寂寞。担心,忧虑。

第五章

这连年来两个中秋,其中一个中秋,翠翠和爷爷在看划船时,因为要躲避突入而来的雨,躲进了顺顺的吊脚楼,碰到了顺顺,也遇到了天保。由于爷爷夸了鸭子肥,顺顺让天保把鸭子送给了爷爷,回家时,爷爷问起了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说爷爷疯了。翠翠的心,在遥远的青浪滩,因为今年的端午节,傩送在青浪滩。爷爷和翠翠用文中的话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注意

或许这也是翠翠孤单的原因之一。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没有母爱、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自己内心萌动的、朦胧的少女春情不知所措,爷爷也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她。

第六章

注意一

爷爷渡船坚决不收别人的钱 注意二

端午又来了,翠翠渡新娘子,新娘子15岁,翠翠也快15岁了。(14岁) 自己内心萌动的、朦胧的少女春情

第七章

爷爷的心理,爷爷内心独白。翠翠慢慢的长大了,成了当地一个漂亮的女孩,和她母亲一般。爷爷开始为翠翠的长大而感到担心,自己老了,翠翠已经到了嫁人的年纪,自己终将会走,他不希望翠翠走她妈妈的老路,他想找个人照顾翠翠。大老对爷爷表明了自己对翠翠的喜欢,直白的自白。

3 名著《边城》梗概

“这个人是不是适宜照料翠翠?当真交把了他,翠翠是不是愿意?” 爷爷的担忧。

第八章

爷爷上城买办过节的东西。爷爷开始让翠翠掌舵。翠翠开始注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见各种各样的都记在心里,互相比较。 注意点一

爷爷上城买办过节的东西时,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湘西茶峒地区淳朴的民风。

1、 到镇上去买应节物品的时候,屠户送他的猪肉,硬是不收他的钱,却是一边憨笑一边把钱丢到人家的钱筒里去。

2、 酒葫芦毫不介意给别人品尝美酒

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注意点二

在渡船的翠翠心理的想法。她专心看各个来渡船的小姑娘 注意点三

唱完了这歌,翠翠觉得有一丝儿凄凉。她想起秋末„„

为什么有一丝儿凄凉?答:面对热闹环境的寂寞惆怅,觉得自己太平凡,好像缺少了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情愫通过景物对比和环境对心理的烘托,不由心生薄薄凄凉。(今天,她刚刚看见了年轻漂亮的来看划船的女孩。)

第九章

二老傩送来爷爷的酒葫芦,跟爷爷聊天,说起了自己觉得翠翠好。翠翠渡船时,老二说要翠翠和爷爷去他们家看船。翠翠并不认识这个人,只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祖父被熟人拉去看新碾坊,熟人说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希望自己来问问老船夫的意见。

老船夫说:“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翠翠被乡绅女人叫到座位上去坐,后来离开去寻找黄狗的时候听到了别人家的谈话。大概意思是王团总的女儿要陪嫁一

4 名著《边城》梗概

座碾坊,嫁给二老。二老却不要碾坊,只要渡船。离开后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注意点一

《边城》让我们了解丁许多湘西民俗,请说说“爷爷”向翠翠所说的求婚的两种方式。

答:一种是走车路,就是婚姻由家长做主(1分),请了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1分)。一种是走马路, 就是婚姻由小伙子自己做主(1分),为姑娘唱三年六个月的歌(2分)(唱歌 1分,三年六个月 1分) 注意点二

翠翠听到了那段对话后的心理。

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

首先要弄清翠翠说这话的背景:翠翠在傩送家楼上观看龙舟赛时,听到旁边有人议论王团总的女儿要和傩送结亲并以新碾坊作陪嫁一事,翠翠心中不自不觉地产生一种烦恼和忧愁。面对失足落水的傩送和找了多时才泅水而来的大黄狗,翠翠就把这种烦恼和忧愁转移到傩送身上。她说的这句话,是一语双关,表面是责怪黄狗乱跑与落水,实际上是责怪傩送,至于责怪傩送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其次要关注黄狗的特殊意义,黄狗在《边城》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是翠翠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是一个忠诚的卫士,有人称黄狗“是翠翠和爷爷身边的孤独守望者”。在翠翠已感到傩送对自己有意情况下,这句话中又拿黄狗来说事,也传达翠翠一种欢喜的心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大老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可是翠翠的心思,却貌似不在大老的身上。

第十二章

说媒的再次来提亲。翠翠不敢说自己的想法。爷爷就猜想翠翠爱二老不爱老大。兄弟两个在一次交流中,知道对方也爱上了翠翠,哥哥说走了车路,但是没有结果,弟弟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两兄弟月夜里同过碧溪岨去唱歌,走马路,相互竞争。

第十三章

爷爷去接翠翠晚了,翠翠就哭了。爷爷叫翠翠要坚强勇敢,不要遇到事情就哭。要学会自己面对事情。翠翠知道了很多妈妈的事情,爷爷却开始悲伤起来。 注意一

“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

5 名著《边城》梗概

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述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翠翠为什么心里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答:环境特征:忙碌一天的安静下来了,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白天的热闹气息,万物生机勃勃,雀子、杜鹃、泥土、甲虫都热烈勃发。翠翠心理:面对热闹环境的寂寞惆怅,觉得自己太平凡,好像缺少了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情愫通过景物对比和环境对心理的烘托,不由心生薄薄凄凉。 要点:翠翠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她“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而这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当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伤心与焦虑时,她又不免担忧起来。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祖孙之爱的人间情画啊。

第十四章

翠翠忘不了爷爷说的话,爷爷也没有把昨晚的事告诉翠翠。但翠翠同爷爷晚上听到的歌声其实是二老唱的,爷爷却搞错了。爷爷找到大老,说出了翠翠的心意,大老非常不开心,他告诉爷爷,你要的那只竹雀是二老傩送。(这是大老出去闯滩导火索)

注意

一、虎耳草

以 “虎耳草”为例,说说《边城》中意象的象征意义。(5分)

《边城》中虎耳草跟《诗经》中的虎耳草一样,也是一个象征着纯洁爱情的意象,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之后可以说彼此都心有所属。当后来傩送到山上为翠翠唱山歌表明爱意,睡意中的翠翠虽听不清歌词的内容,可心却早已到了对面山上,摘下了虎耳草。反复出现的虎耳草,把翠翠隐秘纯真的情爱心理烘托得淋漓尽致。

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答: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15章)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十五章

翠翠和爷爷坐在星空下聊天,爷爷拿翠翠开玩笑,翠翠也笑了,且没有生爷爷的气。两个人接着聊到了二老。爷爷就想起一大堆关于二老的事情,心里很乱。 注意

一、怎样理解祖孙关于芦管的对话?

6 名著《边城》梗概

答:芦管在这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象征着情感,翠翠是借谈芦管来含蓄地谈二老唱歌的事,极为精彩地写出了少女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心态。

十六章

大老坐船到茨滩出了事。老船夫听到吓坏了,这门亲事也就这么吹了。媒人说爷爷没有答应这门亲事很明智,二老却以为他们家出了这种事是爷爷和翠翠他们分派的。翠翠听到后很难过。

十七章

爷爷笑容日益减少了,翠翠也觉得爷爷对她冷淡了,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时间一长,爷孙两个又恢复了很好的关系,并一起掌舵起来。二老去找可怜哥哥的尸骨,却毫无所获。二老渡船时,祖父跟他说起那晚唱歌的事情,方法用错了,反而惹了二老的不快。翠翠上山采鞭笋,却也只采了一把虎耳草。

十八章

爷爷知道翠翠不讨厌二老,却不知道二老的近况如何。二老回来了,要来摆渡,翠翠听到声音,立马过去了,看到是二老,立马跑掉了。爷爷怕搅恼了翠翠,故意等了会,结果二老很不开心似的。 问:翠爱二老,为什么二老来了,爷爷叫翠翠去陪二老,翠翠却不肯去了呢?

答:翠翠担心爷爷的老实和简单使二老误会。翠翠认为她和二老的爱情应是一种自然的事情,倘若她立刻去陪二老,她的这种“配合”将掺进一些虚伪的成分。所以,翠翠不去陪二老除了少女的羞涩外,更多的是翠翠那微妙的质朴的爱情观。

十九章

老船夫言辞之间的畏畏缩缩,让二老把事情曲解了。有人来探口风,是否愿意接受碾坊,二老心理很乱,说可能命里或许只是个撑船的。但是探口风的人却对老船夫说二老接受了碾坊,老船夫心中大不快,病倒了。病倒了之后,老船夫还是上城了一趟,顺顺让他不要去想年轻人的事情。老船夫回去之后,闷闷不乐。

二十章

翠翠发现白塔在一个雨夜塌掉后,很害怕也很吃惊,就去叫爷爷,但是爷爷已经在雷雨将息时死去了。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来安慰翠翠。

注意点

一、顺顺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人年是必需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 注意点

二、杨马兵:“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爷爷也难过咧。„„”

7 名著《边城》梗概

二十一章

翠翠看着杨马兵为爷爷主持了葬礼。之后,翠翠就和杨住在一起,仿佛少了个爷爷却多了个伯父。白塔在人们的集资下又建好了,而二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边城线索】

小说《边城》的线索是什么?结构上有何特色?

答: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二十一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虽有散文化、诗化的倾向,但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大环套着小环,使文章处处呼应或照应,显得十分谨严而自然,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达到了完美结合。

四、【人物形象分析】 (1)翠翠:

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

总之,翠翠是一个单纯、明净、健康、善良、无知无欲、浑然自在长成的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2)爷爷: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纯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甘守清贫。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她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 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

8 名著《边城》梗概

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也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天保真诚善良,但缺乏傩送的纯洁,他爱翠翠,可又犯难:“翠翠太娇„„”在爱情里掺着世俗的计较。

傩送:外在俊美,善歌。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4)船总顺顺

顺顺:他虽身为船总,但他却豁达洒脱、仗义疏财、公正廉洁、急公好义,备受人们崇敬。特别是老船夫死后,他在饱受丧子之痛的煎熬中,帮助料理后事,又尽力关照孤女翠翠生活的情节,使人感悟到他高尚的思想品质、仁厚的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以及人性人情之美,在他灵魂深处的闪光点。

五、【文章主旨】

为什么这个小说叫《边城》?

答:“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背后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表达了想以此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美好愿望。

六、【可能考到的问题】

1、《边城》中体现出的三种美:

9 名著《边城》梗概

风景美: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这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

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提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人性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请从老船夫的角度,谈谈《边城》中展现的人情美。(6分)

船夫拒收渡船人的钱,体现了重义轻财、以诚相待的美好情怀;老船夫对翠翠的关爱,体现了善良淳朴,深爱至亲的美好情怀。

举例分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答:《边城》中的人物勤劳善良,纯朴可爱。如老船夫:①老船夫拒收渡船人的钱,体现了重义轻财、以诚相待的美好情怀;②老船夫对翠翠的关爱,体现了善良淳朴,深爱至亲的美好情怀。(6分,每点3分)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杨总兵还一直陪着孤苦的翠翠。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人情之美。商客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民俗、乡风。

2、沈从文说,《边城》写的是“湘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请简述作者写了哪三个方面的“爱”。(每方面不超过8字)(5分) 人间的亲爱;男女间的情爱;邻里间的互爱

3、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边城》中傩送的性格特征。 答:勤劳勇敢、热情大方、忠于爱情。

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的主人公翠翠的性格特征。 答:美丽纯洁、天真无邪、乖巧活泼。

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中的船总顺顺的性格特征。 答:豁达洒脱、公正廉洁、慷慨好义。

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中的老船夫的性格特征。 答:忠于职守、慷慨豪爽、忠厚善良。

4、沈从文《边城》中的老船夫待人接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具体说明。

10 名著《边城》梗概

答:重义轻利。①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工必一一捡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认真告诉那人,他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如果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给钱,老船夫就拿这些钱托人买茶叶和草烟供过渡人享用。②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要他的钱,但他也不想占屠户的便宜,他会预先把钱算好,猛地把钱掷到钱筒里,提了就走。

5、《边城》中船总的两个儿子分别是谁?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5分)

分别是天保和傩送。(2分)两人都是船主,又都是船手。(1分)哥俩都忠诚地爱着翠翠。(1分)对待爱情又都具有自我牺牲的谦让美德,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1分)

6、《边城》中大老天宝因何而死,傩送又为何孤独出走?(4分)

天宝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意外溺水身亡;(2分)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很悲痛,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选择出走远方。(2分)

7、虽然“《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李健吾语),但它确实是一部悲剧。请简述《边城》中的爱情悲剧。(4分) ①翠翠的父母相爱却没能白头到老;②翠翠与傩送相爱却不能相守;③天保爱翠翠却没有得到翠翠的爱,意外死去。(答对1点给1分,对2点给2分,对3点)

8、《边城》中多次写到翠翠一个人无由地哭,请简要分析翠翠哭的多种原因。(5分)

(1)①没有母爱、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自己内心萌动的、朦胧的少女春情不知所措;②对爷爷笑话式的试探,她只能羞涩地极力回避;③前来提亲的是自己并不中意的天保;④听到了关于傩送和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千金的传闻。(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9、试举两例,说明翠翠是喜欢二老的。

答:示例1:初遇二老回家后,朦胧相思,“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示例2:两年后,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翠翠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的心已飞向滩边。

示例3:在吊脚楼看赛舟,当听到“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儿乱。”(两例即可)

10、简述《边城》中翠翠母亲的故事及其作用。

答: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交待了翠翠母亲的故事:她和一个军人唱歌相熟后有了私情,军人服毒自杀,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也追随赴死。《边城》通过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

11 名著《边城》梗概

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作用】①突出茶峒边城的质朴人情(或:淳朴风气)。②写出了老船夫尊重女儿意愿、看重真情的性格特点,也为后面老船夫让翠翠自主选择爱情作了铺垫。③与翠翠后来的坎坷命运互为比照。(三个得分点实际上可以看做三个不同的角度,即分别对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三个方面的作用。考生答出一点给2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给5分)

11、“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答: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12、《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试举一例说明之。

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举例:“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此处环境的描写一来烘托了翠翠的心理活动。天快黑了,爷爷还没回来,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白天热闹的气息,听到各种杂乱的声响,使情窦初开的翠翠“成熟的生命”、内心的孤寂和外面那么生机勃勃的万物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自己的生活“太平凡”了,甚至痛苦,觉得“好像缺少什么?,不由得感到有些“薄薄的凄凉”。

第四篇:名著《家》梗概 (填空)

《家》梗概

小说描述(

)时期成都(

)家公馆的大家族,主人公是(

)(

)(

)。(

)是这个大家庭的权威。

(

)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被迫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表姐——(

),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结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

)事务所上班,尔后不久父亲死去,他成为家中事物的承重者。二弟(

)和三弟(

)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老大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

)主义”和“(

)主义”的拥护者。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

)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

)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婚后变得有点憔悴。这个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事务所,(

)去了琴的家里,而(

)在路上遇见同学(

),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

)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祖父(

)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便让(

)把他囚禁在家里,为了(

),他只能留在家里,不久后,他又出去了。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

)买了一本小说(

)读给他的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

)的热情,也唤起了(

)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

)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

)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

)。而后者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她而苦恼。丫头们传闻,(

)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

)向(

)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

)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

),刊载(

)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

),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

)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

),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

)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

)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

)天之后。这是他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她没有办法,(

)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他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待她要说时,(

)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

)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

)。由三房的丫头(

)代替她去当姨太太。(

)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

)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自己的哥哥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一天晚上他看到四房的丫头(

)偷偷在花园里在给(

)和 (

)烧纸钱, 感到万分苦楚。

在高老太爷(

)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

)向高老太爷提亲,将自己的孙侄女许给(

),同时将(

)许给陈克家的二儿子。觉民爱的是(

),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为了反抗祖父他在(

)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在这时听到了(

)去世的消息,万分痛苦。

觉慧的(

)在外头讨了妓女“礼拜一”做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

)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

)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

),懦弱的(

)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几天后就生产了,生下了一个儿子,难产死了(

)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

)(

)。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觉民一起,助(

)终于逃离了这个家,使他们被束缚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家》梗概

小说描述五四时期成都高家公馆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觉慧、觉民、觉新。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权威。三个主角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

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被迫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姐——钱梅芬,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结婚后,觉新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尔后不久父亲死去,觉新成为家中事物的承重者。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婚后变得有点憔悴。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便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为了觉新,觉慧只能留在家里,不久后,他又出去了。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 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

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倩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她没有办法,觉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鸣凤死了,由三房的丫头婉儿代替她去当姨太太。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一天晚上他看到四房的丫头倩儿偷偷在花园里在给鸣凤和婉儿烧纸钱, 感到万分苦楚。

在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将自己的孙侄女许给觉民,同时将淑英许给陈克家的二儿子。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万分痛苦。

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妓女“礼拜一”做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难产死了。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觉民一起,助三弟觉慧终于逃离了这个家,使他们被束缚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第五篇:名著梗概:《艰难时世》

(英国)狄更斯 著

[故事梗概]

葛擂更先生是退休的五金批发商人、国会议员。他有“四四方方象一堵墙般的额头„„四四方方的外衣,四四方方的腿干,四四方方的肩膀”。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认为“为人处事都从这条原则出发:二加二等于四,不等于更多”;他口袋里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秤一秤、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他用“事实的哲学”,在焦煤镇办了一所子弟学校,要求教师以“事实”来教育学生。他认为,只有事实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培植,一切都该连根拔掉;要锻炼有理性的动物的智力就得用事实。

葛擂更准备成立一个“事实委员会”,禁止学生使用幻想。一位拥护他的主张的绅士,还提出不能用画了马的纸糊墙壁,因为马不会在墙上跑;也不能在碗碟上画蝴蝶和鸟儿,因为它们不可能落在碗碟上。

葛擂更女儿露意莎,儿子汤姆过着单调而刻板的生活。他们在学会走路时,就被赶进教室,坐在黑板前,终日和魔鬼似的数字打交道。他们不允许阅读诗歌和故事,不准与自然景物接触,不准与其他孩子游玩。在他们房间里,设置了许多贝壳、金属、矿物的标本柜。每一个小葛擂更在五岁时已能解剖大熊了,就跟欧文教授解剖动物差不多;但没有一个小葛擂更能把儿歌中的牛和田野中的牛联想在一起。

葛擂更的住宅石屋,座落在郊外,是个标准的“事实之家”,形状异常整齐。这座很大的四四方方的房子,有一条阴暗的门廊遮住了它正面的窗户,正如同房主人的浓眉遮蔽了他的眼晴一样。这是座经过预算、核算、决算而造成的房子。大门的这边有六个窗户,大门的那边也有六个窗户;这一厢的窗户总数是十二个;那一厢的窗户总数仍然是十二个;加起来恰好是二十四个。一片草地,一个花园,和一条林荫小路都是直条条的,好象一本用植物编成了格子的账簿。

有一回,葛擂更无意间发现他以“事实”原则培养出来的宝贝儿女,竟然在一个破墙洞眼里偷看外面的马戏表演,汤姆还象狗一样扒在地下。这使葛擂更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堕落的表现。女儿露意莎却反驳说,她对事实学校的一切都厌倦了。葛擂更强迫女儿和儿子离开墙洞眼回家去。

葛擂更有个好朋友叫庞得贝,是个银行家和工业家。庞得贝身材魁伟,声音洪亮,眼睛老是盯着人,笑起来声音象破锣;他又是个“自谦得咄咄逼人的‘凶汉’”,老夸耀自己的贫穷出身和“白手起家”。他认为露意莎在看马戏,是受马戏团丑角的女儿西丝·朱浦的影响,主张把正在事实学校里念书的西丝撵出去。于是,他们便一同往焦煤镇上走去。

焦煤镇到处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无尽的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把原来的红砖房屋,涂沫得象生番的花脸。镇上有好几条大街,看起来条条都是一个样子,还有许多小巷也是彼此相同。那儿的居民也几乎个个相似,他们同时进,同时出,走在同样的人行道上,发出同样的脚步声,做着同样的工作。这个市镇“除了单纯的、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而外,是没有其他的东西的”。这是个用“事实”理论建筑起来的市镇,“在物质方面,四处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事实、事实、事实;在精神方面,四处所表现出来的,也都是事实、事实、事实”。

葛擂更和庞得贝恰好在路上遇见了西丝·朱浦。他们把她领到马戏团去见她的父亲。西丝的父亲是丑角演员。不久前,他因演出出了岔子,被观众嘲笑,抛下女儿逃跑了。葛擂更便向马戏团团长史德锐提出,把西丝交给他照顾。马戏团团长和西丝本人都同意了。但葛擂更并不是让西丝再回到学校念书,而是要她服侍自己的太太和给女儿露意莎作伴。他要自己女儿理解西丝的父亲和职业是没有出息的,以转移她对马戏的兴趣。另方面,他用调查报告、表格之类当作教科书教育西丝,以便使她“聪明起来”,但西丝对这一切并不感兴趣,她怀念着自己的父亲。

庞得贝在镇上开办了一家纺织厂。厂里有位技术熟练的纺织工人斯梯芬。他约莫四十来岁年纪,为人“纯厚而诚实”,是个难得的好织工。但他贫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他的背有点驼,“眉头老是皱着,脸上总显得在深思”。他和女工瑞茄关系很好,经常在她那里得到精神安慰。他想和酗酒放荡的妻子离婚,与瑞茄结婚。但他付不起诉讼费。

葛擂更准备把儿子汤姆送到庞得贝银行里去工作,并把女儿露意莎嫁给庞得贝。虽然这是很不相称的婚姻,庞得贝比露意莎大三十岁;但葛擂更对女儿说:“从你们两个人的年龄来说,是有些不相称,但是从你们的财产和地位来说是没有什么不相称的;反过来说,倒是非常门当户对呢。”

庞得贝在结婚那天,向观众发表了冗长的演说。他说,他希望露意莎能配得上他,正如他配得上她一样;同时,他“也希望每一位小姐也能找到象我老婆已经找到了的这么好的一个丈夫”。

不久,焦煤镇来了一个议员大臣的弟弟詹姆斯·赫德豪士先生。他是一个仪表堂堂,性情冷漠的人物。原先他当过龙骑兵的一名司旗官。可是,他对这工作生厌了,便跟一位公使出洋。后来,他又讨厌这外交官职,便到耶路撒冷去游历;还坐游艇环游过世界。但他足迹所到,感到无一处能提起他的精神。回到伦敦后,意志更加颓唐了。一天,议员大臣劝他到焦煤镇去搞搞统计工作。詹姆斯认为这样可以换换空气,便答应了。他经葛擂更的介绍去见庞得贝。庞得贝神气十足地向客人介绍了焦煤镇的情况。认为这个市镇上又黑又浓的煤烟,就是他和“衣食父母”。他说:“煤烟是世界上最有利于健康的东西,特别是对于肺部”他吹嘘他的工人生活得很好,只是他们不知足。然后,他又带詹姆斯去见他的妻子。在一座古板的房子里,露意莎出现了。詹姆斯初次感到:“她的五官是端正的;但是面部的自然活动受到那样的压抑和束缚,因此看起来似乎无法猜测它真正的表情。”然而,她和自吹自擂的丈夫相比完全属于另一种性格。他对她产生了好感。 露意莎的弟弟汤姆不久也和詹姆斯接近起来。汤姆告诉詹姆斯说,他的姐姐不爱自己的丈夫,她是为了照顾他在庞得贝银行找到工作,才答应嫁给庞得贝的。

英国的工人运动蔓延到焦煤镇。在纺织工人的集会上,一位从伦敦来的工人鼓动家,号召工人团结起来和资本家斗争。这是一个“两肩高耸,眉毛低垂,五官挤在一道的人”,他的名字叫斯拉克瑞其。他要工人们加入工会组织。到会的工人中,只有斯梯芬一人不愿意参加组织。斯拉克瑞其便说他是叛徒。斯梯芬上台辩解说,他不愿意参加,是因为他不同意罢工斗争,也不相信他们的会章。他自动退出了会场。

庞得贝得知这一事件后,便对斯梯芬进行拉拢。他诬蔑工人闹事是想用金调羹来吃饭。但斯梯芬却不接受拉拢,而站在工人立场上说话。他诉说工人生活的艰难;厂主总是对的,工人总是错的,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庞得贝说,把肇事的工人捉起来,就可以改变“一团糟”的生活。斯梯芬说,“糟”并不是乱子闹的,而是生活本身很“糟”,他要东家不能用暴力对付工人。他说:“用强硬的手段是绝对不行的。用战胜和征服的办法是绝对不行的。老认为一方面是对的。而另一方面是错的,这种很不自然的想法也是绝对不行的。置之不理也是绝对不行的。让成千上万的人老是那样生活着,老是搞得那样一团糟,结果他们站在一边而你们站在另一边。”他认为要消除这种劳资对立的状态,资本家应当“用慈善心、耐心对待”工人。庞得贝见斯梯芬不识抬举,反而来教训他,便老羞成怒。他大骂斯梯芬说:“你真是个大马蜂似的,专门刺人。品质恶劣的家伙!”他把斯梯芬从工厂中开除了。

汤姆过着挥霍放荡的生活,已负债累累了。于是他狗急跳墙,偷了庞得贝银行的钱逃跑了。

庞得贝的女管家斯巴塞太太是个没落的贵族。她出于自私的目的,象警犬一样监视着露意莎和詹姆斯的关系,期待着露意莎的堕落。一天晚上,她赶到露意莎居住的乡间别墅去,想在那儿发现她和詹姆斯的私情。刚好那天下着大雨,斯巴塞太太躲在灌木丛中,她的白色长袜染成了五颜六色,鞋子里尽是荆棘的刺;毛毛虫吐着丝从她衣服的各部分吊下来,仿佛躺在它们自己制成的吊床中一样;雨水汇成的小川从她的帽子和罗马式的鼻子上流下来。她被淋得象落汤鸡一样。过了一会,她才看到露意莎从房里出来,奔向车站,上了火车。斯巴塞太太以为她是去和情人私奔,也跟着上了火车。可是,火车到了焦煤镇,她却把跟踪的目标丢了,她急得悲伤地流出泪来。

露意莎因爱情苦恼去找她父亲。她指责葛擂更在她童年时就扼杀了她一切美好的东西,把她嫁给了一个她讨厌的丈夫;现在她已爱上詹姆斯了,而且到了这步田地:“你的哲学和教育都不能救我了。”葛擂更感到十分惊奇,但他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他在女儿婚事上的无能为力,以及他的教育的失败。

西丝·朱浦从露意莎的处境出发,去见詹姆斯。她劝詹姆斯离开焦煤镇,以补偿他犯下的勾引别人妻子的过失。詹姆斯最初不愿意,气愤地痛骂露意莎的父亲是一部机器,兄弟是狗崽子,丈夫是狗熊。但他最后还是答应了西丝的请求离开了焦煤镇,他准备到埃及去。

庞得贝知道妻子的私情后,限定她在十二小时内回去。而露意莎住在父亲的家里,没有按时回去。庞得贝便把她遗弃了。同时,他根据一些迹象,断定银行的钱是斯梯芬偷的,因为银行失窃的那天,恰好斯梯芬不见了,出了赏钱要捉拿他。

斯梯芬被工厂解雇后,因生活无着,出外谋生,不幸失足掉进矿井里。人们过了几天才发现他,把他救上来是,他已奄奄一息了。临死前,他要葛擂更给他洗刷名誉,因为钱是葛擂更儿子偷的。最后他死了。

斯巴塞太太在镇上把一位老太婆领回到庞得贝的家里,因为她常向人打听庞得贝的情况。斯巴塞太太认为她可疑,也许和银行失窃案有关。谁知这老太婆竟是庞得贝的亲生母亲派格拉太太。庞得贝从小靠她抚养长大,但他发迹后,却不准母亲去见他,要她隐居到乡下去。派格拉太太因思念儿子,一年中有好几回要上焦煤镇来,她躲在路旁,瞧瞧过路的儿子,或从旁人嘴里,打听儿子的近况。这回女管家斯巴塞太太弄巧成拙,把老太婆胁逼回家,反而揭穿了庞得贝一向自吹从小失去父母的爱,在“阴沟里长大”的谎言。庞得贝被弄得狼狈不堪,气得竖眉瞪眼。

汤姆偷钱后,躲到马戏团里。他自动在马戏团扮演一名小丑的角色。葛擂更到马戏团找儿子,看到自己的“模范儿童”竟成了小偷和小丑,心里十分难过。为了躲避这场风波,他决定把汤姆送到美洲去。

正当汤姆准备出逃时,一位在事实学校里毕业的学生毕周来捉他了。毕周现在是庞得贝银行受雇的职员,他暗中访得汤姆的下落,便跟踪到马戏团来。葛擂更以老师的身份,要他讲讲情面,并责备他“有心肝没有?”毕周却回答说:“我这颗心只能为理性所左右,老爷,不能为别的任何东西所左右。”并直率地承认,他捉拿汤姆是为了升级,他的行为是符合事实学校的教育理论的。

在这危急之际,幸亏马戏团马德锐团长放出自己的狗和马拖住了毕周,放走了汤姆。最后,马德锐对葛擂更说,世界上是有真正所谓“爱”的,狗也有“爱”的感情。从而反驳了葛擂更只重理性,否定感情的观点。

五年后,庞得贝猝然中风倒毙在焦煤镇的街上。葛擂更变成一个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人,他已不再死守他那认为是一成不变的“事实”理论了。汤姆从美洲回来想见姐姐一面,但在半途暴病身亡。露意莎再嫁了人,西丝也结婚了,她们都生下儿女。对孩子充满着慈爱,因为“如果不去陶冶天真,培养性情,即使能用统计数字来证明一个国家是多么富足,但归根结底这还是大祸将临的预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据开题报告范文下一篇:深圳婚纱摄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