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高中作文

2024-05-13

改革开放30年高中作文(精选12篇)

改革开放30年高中作文 第1篇

从19XX年到20XX年正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我们的周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呢,也从爸爸妈妈那里了解了一些。

爸爸妈妈小时候,用的是煤油灯,甚至还有的家庭用的是蜡烛。,煤油灯和蜡烛的光非常微弱,我都有些奇怪他们能看得清楚吗?如果是我的话:我都不知该怎么办了。那光真的让人看不清书本上的字。但是很多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绩依然优异,正可谓是逆境出人才。

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用的是电灯、台灯,而且还用电发明了一些东西,如:电视、电脑、电话等等,让我们的生活都充足了起来。

爸爸妈妈小时候,吃饭吃得不太好,也可以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候买什么都是需要票的,如:买油用油票,买粮用粮票,卖肉要用肉票等等。在我看来这样十分麻烦,还不如直接去买,而且还是限票数的。还有,卖票的人十分凶,买票时它让你干什么,你就必须干什么。如果把他惹火了,就别想买票了。我还知道,他们那时候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稀饭,那稀饭真不愧是稀饭,里面放的米实在是太稀了。肉呢,逢年过节才有可能吃到一次,甚至还吃不上,见不上呢。

所以那时候的人,基本上都很瘦弱,整天无精打采的,没有好心情。

如今呢,买东西时不需要票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了,如果想要什么,只要下楼,就可以买到了。吃饭吗,就不用提了:每隔两三个地方就有一个菜市场,那里什么菜、肉、水果都有,只要想买就行了。现在每天吃的都很好,肉也经常吃,所以也不会饿肚子了。

爸爸妈妈小时候条件不太优越,而我们现在生活的的确十分舒坦,并且,衣食无忧。为了表达我们对爸爸妈妈和亲爱的祖国的感谢,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对我的养育教育之恩。

正可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祖国这三十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叙说完。不过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明天

改革开放30年高中作文 第2篇

他说那时候在乡下,能去上学已经非常不错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去上学的。那时学校只是一座矮矮的仓库平房,一个教室里有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三个班的孩子一起上课,几张破旧的桌子放在高低不平的泥地上,桌面上有小洞,还会摇摇晃晃,有的人还从自己家带着椅子放在桌子边,地不平怎么也放不稳,只好将就坐着老师讲课,也有的居然是蹲着上课。

前几天开家长会妈妈走进我们的学校,又大又广阔的架空层操场,还有胶粒,一排排高大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洁白的墙壁,整齐的课桌椅,一尘不染的玻璃窗,还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每个教室里有九盏灯,还有电风扇,空调,投影仪、电脑……感觉学校的一切是那么美好,那是爸爸妈妈以前梦都梦不到的事啊!

外公说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衣裤鞋子补了再补,一件衣服要轮几个人穿,一年中难得能吃上几回肉,我们现在都要穿名牌童装,还要吃肯德基,吃穿住行不用愁,我们现在住的是高楼大厦,高的有十八层,再也不是旧时的平房了,里面已经由电梯取代了过去的木梯,以前这里只有一条窄小的小土路,两旁是忽明忽暗的路灯,有的地方甚至是黑灯瞎火的,晚上冷清极了。如今的师大附近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学生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我们的房子装扮了漂亮极了!

改革开放30年高中作文 第3篇

一、天津市劳动就业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回顾30年来天津市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和劳动就业发展的历程, 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86年) 贯彻“三结合”就业方针, 稳定就业局势。

20世纪70年代末, 天津市面临着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 加之近30万下乡知识青年返城, 造成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 传统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难以解决就业问题。在此期间, 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 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在“三结合”就业方针的指导下, 天津市广开就业门路, 扩大就业规模, 由过去主要依靠全民所有制单位安排就业转变为全民、集体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共同发展, 并通过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扩大就业;由过去主要依靠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吸纳劳动力, 转变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和消费品工业扩大就业;由过去消极等待国家招工安置就业转变为劳动者积极创业。据统计, 在此期间, 全市共安排城镇待业人员76.7万人, 其中, 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5000家, 安排10万余人就业。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与此同时, 改革国营企业用工制度, 截止1986年末, 全市共招用劳动合同制职工7.2万人。

第二阶段: (1987——1992年) 落实国务院“四项规定”,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1987年, 天津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等有关改革企业招工、用工、辞退和待业保险等四项规定,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推动企业招工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 开始打破招工“不分条件、统一分配”, “自然减员子女顶替”等统包统配、消极就业的局面;实行企业招用新工人要签订劳动合同, 开始体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双向选择, 用法律形式明确双方的劳动关系, 赋予企业辞退违纪职工的权利, 加强了企业用工机制, 严肃了劳动纪律。据统计, 在此期间, 全市共有166万国营企业职工参加待业保险, 筹集待业保险基金6795万元, 有0.65万人享受这项待遇。减轻了企业负担, 解决了待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有利地推进了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1992年国务院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后, 天津市及时制定了减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政策措施, 由企业自己决定用人的数量、条件、方式及招用时间, 由企业自主确定工资收入分配方式, 减少政府的干预。这些锐意改革引进了市场机制, 开始体现了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和企业用人、分配自主权。截止1992年末, 全市实行劳动合同制和劳动合同化管理的职工达到53.8万人。

第三阶段: (1993——2002年) 实施新的就业方针, 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本建立。

1992年,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中, 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有利于”原则和发展是硬道理等理论, 在这些具有重大突破性理论指导下, 我国的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党中央确定了“劳动者自主择业, 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1995年1月, 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在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劳动法典中, 专设了劳动就业一章, 以法律的形式, 明确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责任。与此同时, 国务院制定了深化企业改革, 开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天津市按照国务院的部署, 在总结天津十几年来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本着既加大改革力度, 又积极稳妥的原则, 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劳动合同制度在全市全面实行。截止2002年末, 全市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达182万人。据此, 全市建立了1500多家再就业服务中心, 分流安置富余职工42万人, 为企业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紧紧把握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方向, 大力发展中外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吸纳就业。据统计, 到2002年末, 全市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组织已发展到23.38万户, 从业人员77.11万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 其主要表现在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享受平等待遇创造了条件。几年间全市共吸纳外来劳动力110余万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建立职业介绍机构206个, 初步形成了连通城乡、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建立职业培训机构297个, 培训各类人员70万人, 有利地提高了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的机制日益形成。

第四阶段: (2003——2007年) 把劳动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 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发就业岗位, 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退出市场等措施, 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实现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推进;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天津市在贯彻“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中, 制定了2003—2005年就业和再就业规划, 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措施。始终强调用积极地态度、发展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将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后, 全市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紧紧围绕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支柱产业、中小企业和区县经济”五大战略举措, 坚持把经济发展同开发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 着力扩大就业, 就业数量快速增长, 由2003年的城乡人员就业530万人, 到2007年扩大为613.93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安置分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末, 在全国率先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2005至2007年的三年间, 集中力量, 顺利地解决了1108户国有企业退出市场, 分流安置3.8万职工的任务。从事灵活就业人员的数量大幅增长, 全市已达到15万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市已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198个, 年见习9867人, 就业率91%。为其竞争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创业培训加快发展, 全市的创业培训已经形成集项目开发、专家指导、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为一体的创业服务模式, 被国家劳动保障部确定为创业培训的“天津模式”。全市已培训有创业意愿的8000余人, 并带动3万多人实现就业。大力实施就业援助, 开发适合“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特点的就业岗位, 特别是公益性就业岗位, 全市组建公益性就业服务组织471个, 通过劳动协管员、交通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6.1万人次。经过努力, 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3年末的3.8%下降为2007年末的3.6%。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按照“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 全市已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并与劳动保障部和十多个省市信息联网。所有街道 (乡镇) 和社区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 为社会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推荐培训、劳动保障事物代理等多项内容的“一条龙”就业服务。

二、天津市劳动就业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 天津市劳动就业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与经验, 有些做法得到了国家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充分肯定, 并在全国推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 始终把就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劳动就业涉及千家万户和人民的切身利益, 关系改革稳定的大局,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当前的问题, 也是长远的问题。对此, 天津市30年来着力抓好, 毫不放松。上世纪80年代, 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广开门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90年代, 又提出了“扶贫、解困、物价”三件事不离手;进入新世纪以来, 强调“用积极的态度, 发展的办法, 解决就业问题”等关于劳动就业的指导思想。把劳动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把安置就业人数、降低失业率, 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目标, 层层分解落实。逐步加大劳动就业投入, 保证劳动就业的稳定发展。据统计, 2007年比1979年用于劳动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百倍以上。加强劳动就业组织机构建设,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2007年从事劳动就业的干部队伍达1万余人, 比1979年增加了一倍以上;进而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就业, 各部门齐抓共管, 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局面,

(二) 坚持解放思想, 思路创新, 创造性开展就业工作。天津市是一个老工商业城市, 不仅国有企业多, 历史负担重, 而且长期面临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面对这种现状, 天津市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立足本市实际, 灵活运用中央的政策。多年来, 制定了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具有天津特色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法规措施, 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并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如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 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 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分流安置下岗富余职工;鼓励灵活就业等。如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政策, 主要有税收减免政策;收费减免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场地安排政策等。如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 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等。以及对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援助政策、就业服务政策、再就业资金政策、加强就业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政策, 等等。

(三) 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加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制度。天津市面临着新生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所带来的多重就业矛盾。多年来, 紧紧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 着眼建立新型就业制度的目标。坚持在实践中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 一方面, 对新生劳动力、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另一方面, 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 妥善安置分流富余人员, 保证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的顺利进行。同时, 对就业困难群体, 政府承担起开发公益性岗位等责任, 进行兜底性安置, 从而形成了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的良好局面。

纵观天津市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就业的发展历程, 在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同时, 还应该看到劳动就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富余人员分流安置, 仍是长期的任务;新成长的劳动力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不容忽视;劳动者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虽已初步形成, 但市场就业机制尚待规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于法鸣:《培训与就业》,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2].赵建国, 苗莉:《城市就业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改革开放30年高中作文 第4篇

《通知》强调,各实验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认真做好实验工作。要在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订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实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突出系统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通知》指出,各实验区要在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细化指标考查要点、评价标准和依据,开发评价工具,在区域内开展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

30年高中同学聚会方案 第5篇

主任:

副主任:

组员:

二、人员分工:

1.联络组:40班

41班

42班

联系老师:

负责汇总同学个人联系方式,依次通知到位,收集大家对聚会的建议和意见。

2.活动组:负责策划聚会的活动内容,摄像摄影及制作纪念册、光盘,整理、印制同学通讯录。

3.接待组:负责聚会当天的签到接待等。

4.生活组:负责安排接待、饮食、饮水、会场、车务等事宜,财务组配合。(需要住宿的同学请到肖建新处登记,组委会统一安排)

5.财务组:负责经费收支,并协助生活组做好工作。

6.采购组:购买赠送学校的礼物

购买赠送老师的礼物

7.调度组:负责协调处理其他相关事宜,督促完成后期工作。

8.主持:

(说明:每组第一位为第一负责人)

三、活动时间:20xx年8月9日上午9点

四、活动地点:Xx中学(现Xx中学)

五、活动流程:

1.9:00——相约母校,报到、叙旧。

2.10:00——聚会庆典、感谢师恩、“思源”菊花石捐赠仪式、合影留念。

3.12:30——聚会午宴。(地点:XxXx休闲中心)

4.2:00—5:00——叙旧、青春歌会、趣味活动。

5.6:00——晚餐。

6.聚会结束,互相告别。

毕业30年高中同学聚会感言 第6篇

我想,我们真正留恋的是——当年高中时代同学们那种没有参杂丝毫利益图谋的纯洁友情;30年光阴荏苒,正是那种纯洁友情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到一起,共享一种淡定的中年人生,在为事业的忙碌奔波中可以暂停一下急促的脚步,舒缓一下疲惫的身心,关心一下你曾经默默地爱过的人和曾经默默地爱过你的人,回味一下简单、自然的美丽人生。

我们的高中时代,除了准备高考的紧张学习,没有丰富的文艺活动,单调沉闷;男女生羞于语言交流,更没有浪漫的初恋,就如同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但高中时代是充满友谊的时代,和谐而温暖,虽然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彼此都是竞争对手,但同学关系却无比单纯,同学们对成绩优秀者只会欣赏和佩服,不会嫉妒恨,更不会压制和排挤,同时,我们的高中时代也是充满着爱的时代,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虽然没有机会和勇气向自己心仪的他或她直接表白,但那种默默的爱恋是纯洁的,美好的,珍贵的。

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聚会到一起,伴着婉转、忧伤的歌曲《再回首》,回放一张张褪色的老照片时,我们看到了我们那时的纯真在人性中熠熠闪光,我们终于明白了“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人生也是值得回味的,我们的平淡人生因为有真爱而美好。

要感谢信息技术的伟大成就,是网络和移动通信为我们共享这一切美好提供便利;30年前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描述的未来世界已经成为现实,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彼此交流、相互问候、相互关爱。

更要感谢的是人类富于同情的文明传统,特别是充满人情味的中华文化传统,没有这种文明和传统,我们的才智将是冰冷无情的,再发达的技术和再丰富的物质财富都不会让我们感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30年高中同学会讲话 第7篇

尊敬的老师及各位同学:大家好!

30年前,稚嫩的我们为了求知大家相聚在一起,2013年新年伊始,我们相聚在慈溪白金汉爵大酒店,隆重庆祝庵东中学83届高中同学毕业30周年。此时此刻,怎能不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同窗相聚,感人生之苦短,探命运之多舛,论创业之艰辛,道友情之珍重,感从离中生,喜从聚中来。

首先,我提议让我们以掌声对30年后我们师生首次相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不辞辛苦,从各地风尘仆仆赶来参加聚会的老师同学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在这里,我想应该以同样的心情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前来的老师同学送去我们绵绵的思念和真挚的祝福!

30年前,我们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年少的我们忘却了初次离家的孤独,是辛勤而慈爱的老师给了我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业上耐心细致的讲授,思想上受用终生的启迪,使我们穿越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贫困,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宝藏,凝成了我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无限力量。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所有老师给与我们的辛勤培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难忘同窗苦,悠悠学子情:遥想短短的几年高中生活,是书本和灯光伴随我们度过了如花似玉的年龄,是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同学之谊铸就了我们坚强如钢的个性品质。30年颠沛流离,30年摸爬滚打,30年含辛茹苦,30年奋力抗争,可喜的是我们每一位学友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已学有所用,回报了社会,我们的同学中有的已经加入了政府的管理部门如慈溪市政府等部门的高文武同学、卢文明同学、任鑫烈同学、孙士宏同学、应相军同学、陈定月同学、陈立新同学、袁建林同学等等,有的成为了大学或者中学的老师,如张新华同学、陈洲申同学、袁丽娟同学等,有的成立了公司,成为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施国华同学、姚田美同学、沈招顺同学等,我本人也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公司,经营着食品配料等业务,我们每位同学都在银行系统、邮政系统、电台主持以及各行各业的企事业等单位工作,担任着重要的岗位。我们同学们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将我们的学习成果回报社会!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是学校生活给了我们无限的精神动力,是同学的帮助和关爱,勉励和鼓舞使我们无怨无悔的走到了今天。30年弹指一挥,但每一位同学可掬的笑容,优秀的品格仍在同学们的心底珍藏闪光。在这30年中,我们把这份同学之情,化作对生活的热爱,回报给了家人和同事,使我们在不同的家庭和环境中享受到了生活的关爱和温暖,可以说,30年前的同窗生活,已成为我们笑对人生,创造辉煌的力量源泉.今天,群贤齐至,高朋满座,这是师生分别30年后的第一次大团圆,这次聚会了却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愿,其意义更加深远。我相信,这次同学聚会,想必也应该是联络感情,牵线搭桥,同舟共济,共同打造的一次重要机遇,不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踌躇满志,你身后的同学都会举杯祝贺,为你加油助威;无论是一筹莫展,还是创业维艰,昔日的同窗一定会牵肠挂肚,对你鼎立相助,衷心希望同学会开成一个团结的聚会,联谊的聚会,互助的聚会,发展的聚会,我想这也是我们聚会的初衷。让我们通过这次聚会彼此更加了解,相互更加协作,联系更加紧密,情谊更加深厚,并以这次聚会为开端,常来常往,相互走动,并且希望这样的同学聚会继续办下去,并且办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鼓舞人心。衷心的希望各位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衷心的希望各位同学团结一致,不懈努力,共同开创人生最美好的未来.最后,祝尊敬的老师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祝各位同学工作顺利,财源广进,心想事成,蛇年快乐!

同时也要为这次聚会不辞辛劳,辛勤工作联系的应相军同学、高文武同学、应剑飞同学、施国华同学、章奇锋同学、潘书安同学、任鑫烈同学、苗建敏同学、赵先军同学等深表感谢!当然也要为这次同学会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所有其他同学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同学代表 章振东

改革开放30年高中作文 第8篇

一、住房资源配置效率与住房市场化

住房制度是国家为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实行的一整套基本方针政策的总和。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社会中, 住房制度和政策的核心是住房资源配置的效率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住房的投资生产、分配、消费、经营管理是一种经济行为, 它同任何经济活动一样, 必须高度重视效率问题。首先, 这是住房政策目标所决定的。住房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居住权利、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住水平,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讲究效率, 加快住宅建设, 控制住宅成本与价格, 使居民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获得合适的住宅。其次, 是住宅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住宅业要又好又快地发展, 必须集约节约使用土地,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 提高投资效率。再次, 是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住宅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宅的设计、建造、布局和外观, 同整个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市政建设和交通设施都有密切的联系, 直接涉及到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 无论从微观到宏观都必须充分体现效率原则。住房作为稀缺资源, 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任何一个国家住房制度和政策的基点。

住房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制和调节机制。在建国后的前30年中,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与此相应住房资源完全由政府的行政性计划机制配置, 实行的是计划型、福利性、实物分配、行政管理的住房体制, 其要害是否定住房的商品性和市场调节。造成的主要弊端是:住房投资资金不能良性运行, 陷入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恶性循环;住房的实物福利分配助长了平均主义和分配不公;住房的统包统分制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严重挫伤了群众自己解决住房问题的积极性;住房资源的行政性配置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发育, 最终结果是效率极差, 住宅建设十分缓慢, 群众的住房困难加剧, 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围绕着住房解困展开的。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 首先从解放思想开始, 以邓小平关于住房制度改革思想为指引, 开展了住房商品属性问题的大讨论, 明确了住房是商品, 必须按商品经济规律组织生产经营、流通、分配和消费, 改革的方向是实现住房商品化。90年代初,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又进一步明确房改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实现住房市场化, 加快住宅建设, 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可见, 住房商品性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住房商品化和市场化改革的途径有以下四方面:一是住房的生产经营商品化, 即把住房作为商品, 按商品经济规律由开发商进行投资建造, 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住房的分配、流通、消费市场化, 建成的住宅由市场交易进入消费, 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 纳入职工工资, 职工通过购买或租赁解决自身居住问题;三是住房的管理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由市场型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管理服务;四是住房资源的配置市场化, 由市场机制调节住房资源的配置, 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归结为一句话, 就是要把住房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以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 实现住房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近30年的我国住房制度改革, 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走了一条住房商品化的路子, 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已基本建立;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住宅建设取得了大发展;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居住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住房制度的改革促进房地产业从复苏到快速发展, 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对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述这些成就证明, 住房商品化、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近30年来的住房制度改革, 大大提高了住房资源的配置效率。当然, 在实现住房市场化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和规范性不足, 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住房供给结构不协调, 特别是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住房市场化之过, 而是市场经济的某些盲目性、滞后性和分化性等缺陷的反映, 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近几年政府正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逐步解决。由此也得出一条经验:在实行住房市场化的同时,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法制建设。

二、住房公平性与住房社会保障

住房的公平性, 也是住房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行住房市场化、提高住房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居民在住房问题上的公平分配和消费。

从本质上说, 住房公平性是从住房的社会性引伸出来的客观要求。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生活问题, 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一方面, 由于住房是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 安居才能乐业;另一方面, 由于住宅资产占有上的多寡反映社会财富在不同人群中分配的公平性。因此, 关系到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 其社会性十分明显。在各国政府总是把住宅问题, 特别是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当作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来看待。无论从住房问题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来看, 都要求住房制度和政策体现公平原则。

在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的住房制度和政策, 应当说比原有的住房制度更能体现公平性。首先从生产领域看, 原有的住房投资体制以单位投资建造为主, 不仅投入少, 而且造成各单位住宅供应极不平衡的状况。而改革后的开发商投资建造, 实现了市场公平竞争, 大大增加了投资量, 使住宅建设大发展, 有利于促进公平分配。其次从分配领域看, 原先的住房福利分配, 平均主义和分配不公同时并存。而住房分配货币化, 纳入工资分配以后, 更能体现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 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再次从流通领域来说, 将原先的实物分配改为通过市场购买或租赁, 有利于根据自身能力和爱好自由选择住房。最后从消费领域看, 在住宅供应量大大增加、住宅功能和品质更加完善的基础上, 大幅度地提高了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 大部分的居民拥有了住宅资产。总之, 住房制度改革使住房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领域的公平性大大前进了一步。有一种观点认为, 房改加剧了住房问题的不公平现象, 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然也应该看到, 在房改过程中住房的公平性还存在一些欠缺,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问题上:一是住房供应结构方面存在着大房型过多、中小房型过少的问题, 使中低收入者的购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二是房价过高、上涨过快, 大大超过普通居民的购房承受能力。三是投资性需求过旺, 影响自住需求的满足。四是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在一段时间内存在重视不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在加强宏观调控中已出台了多项政策, 正在逐步解决过程中。

三、完善住房政策效率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的建议

住房政策的效率性与公平性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必须更好地实现效率性与公平性的完美结合。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 着重要抓好以下几点:

1. 坚持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 继续加强宏观调控

30年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住房商品性的理论是正确的, 住房市场化改革是实现住房资源配置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虽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 但这是支流, 决不能因噎废食, 全盘否定住房商品化、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 重新回到实物福利分房的老路上去。

进一步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 一方面要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 规范市场秩序, 制止哄抬房价等混乱现象;另一方面, 要加快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 增加住房消费在工资中的含量, 提高居民购租房的承受能力, 切实解决住房市场化后出现的承受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 住房市场化也不是万能的, 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市场配置住房资源, 在激烈竞争中会出现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盲目性和调整的滞后性;又如开发商追求高利润, 人为抬高房价等。为克服这些缺陷, 国家必须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必要的干预, 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控市场, 实现住宅市场的健康和平稳发展。近几年政府采取的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的, 必须坚决贯彻落实。

2. 切实把房价控制在居民可承受的限度内, 促进住房市场交易公平

住房价格猛涨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中始料不及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取消实物福利分房, 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后, 大多数城镇居民必须通过购租商品房来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 能否把房价控制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是体现住房公平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住房价格是由市场形成的, 受住宅供求关系变动、土地使用权价格、建房成本和开发利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房价涨幅超过收入增幅, 房价大大超过真实价值, 使居民从不等价交换中遭受重大损失, 这是违背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平等原则的。

当前, 实现住宅市场公平交易原则的主要举措是:一要挤压房价特别是地价泡沫, 合理成本构成和利润。二要实行紧缩货币政策, 压缩信贷规模, 制止因货币流动性过剩拉动房价大幅上涨。三要从严控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过度膨胀、人为炒高住房价格。为此, 要尽快开征物业税, 实施差别房贷政策, 抑制炒买炒卖。

与此同时, 要着力构建住房价格体系。在住房价格形成方式和控制力度上应有所差别。一般来说, 高收入者可以承受高档商品房, 其房价可完全由市场形成。而中等收入者购买的普通商品房价格, 关系到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 政府在建房成本和利润率方面可作适当控制, 以平稳价格。供应给中低收入者的经济适用房, 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性, 采用政府指导价, 物价部门可规定基准价, 允许一定幅度内浮动。而供应给低收入者的廉租房 (政府公房) 的租金则实行国家定价。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价格体系, 有利于适应不同收入层次的购租房能力, 满足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

3. 努力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重点开发满足大多数居民需要的中小户型住房

住房供应结构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收入层次结构;二是家庭人口结构;三是土地资源可供度。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收入虽有较大幅度提高, 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住房的舒适度不可能要求很高;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决定了住宅用地面积不可能很多, 只能是发展节地型住宅;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三口之家已占多数。因此, 90平方米住房占70%是合适的。

4.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的支持力度

住房保障制度是新的城镇住房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也是实现住房公平的关键。住房问题上的公平通过两次分配来实现。第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但同样也存在公平问题, 主要是体现在收入分配中的住房公平。住房消费作为工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要求在工资中具有足额的含量, 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要求房价符合价值、体现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市场交换中的公平原则。但是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 特别是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住房水平差距很大, 低收入者从市场购租房的能力很差, 影响公平的实现。为此, 必须通过第二次分配即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帮助低收入者解决基本的住房需求问题。这就是通过住房社会保障制度, 提供廉价公共住房和廉租住房对低收入者实施救助, 实现住房分配和消费公平。

5. 抓紧法规建设, 尽快出台《住宅法》

改革开放30年 兰台巨变30载 第9篇

在北京市档案局的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改革开放30年来,门头沟区档案局(馆)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业务工作由单一的接收、查阅纸质档案发展到电子、纸质档案双重接收,档案的服务范围和涉及领域不断延伸,在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成绩。

30年来,门头沟区档案馆从一个基础薄弱,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的文化事业机构不断发展壮大,至1994年晋升为市二级档案馆,进一步朝着现代化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目标迈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档案馆主体设施建设七十年代的门头沟档案馆,在区政府后院,14间房子加起来仅有78平方米,设有办公室、阅览室、档案库房,由于没有温湿度调节设备,库房内冬天冷夏天热,条件简陋。1986年新建档案馆建筑面积为1633.8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9间以及接待室、阅览室、会议室和办公室。2005年12月,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历经一年半的建设,兴建了目前这座现代化的档案馆大楼,总面积为4681.3平方米。

新建档案馆位于门头沟区新南城三石路西侧邻街而建,占地6A亩,设有特殊载体库房,有必备的档案保管、保护和提供利用设备,库房有安全保管措施和与档案保管条件相匹配的灭火、除尘和温湿度控制设备。

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数量1986年7月区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内设2科1室,人员编制15人,有工作人员8人。1998年,根据区委、区政府机关机构改革工作部署,区档案局(馆)、区委党史办公室、区地方志办公室合并,成立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局内设5科1室,编制25人,实有工作人员24人。2001年由于行政机关体制改革,档案史志局列为事业编制。至2008年,实有事业编制2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大本学历17人,大专学历7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6人。

档案人员的培训教育为进一步提高全区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档案局在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上,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工作力度。1988至1990年,档案局与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联合举办了档案学“专业证书”大专教学班(文书档案班和科技档案班)的培训,全区71名档案员经过严格的考试,取得了“档案学”专业证书。30年来,档案局多次举办“声像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摄影、摄像”、“档案编研写作”、“文书档案管理及操作”、“电子档案管理”等专题培训,均取得了较好的收效。同时,每年还定期举办“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档案执法联络员培训”,档案人员受教育覆盖面达到了100%。

档案资源数量、种类、载体门头沟档案馆现有档案资料4种,16001册,其中:文书档案62277卷(册)、科技档案534卷(册)、声像档案14盘、录像带69盘,照片档案3500余张、实物档案15种101件、碑帖档案100余件。

进入21世纪,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检索基本代替手工检索,2002年检索31万条20个数据库,同时对1942-1972年的11999卷档案经区政府批准正式向社会开放,到目前(2008年)馆藏全部档案62277卷、133个全宗、照片2405张、光盘14盘、录像带69盘,开放档案案卷级7557卷、文件级106285卷,馆藏资料16001册,专题数据库34个,文件级数据库87个,案卷级数据库128个。

档案征集与保管30年前的档案馆,由于人少,征集工作无法开展,且缺乏征集档案的意识,所以此项工作很少有人提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档案法》的实施,馆内的征集工作逐渐走入正轨。尤其是近两年来档案馆面向社会征集各种门类、载体的方志、家谱、地契、书刊、音像、书画、碑帖托片等有价值的实物档案15种101件,其中油画87幅、实物类7种26件、照片3500余张,档案征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

2008年8月,门头沟区档案局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相关内容,面向全区开始了火炬传递活动及与奥运会相关的文件、照片、证件和其他与奥运相关的宣传活动实物资料的征集。

征集的主要内容有:火炬传递当天的市区两级工作证、记者证、摄像证、车证、宣传画、徽标、旗帜、演出服装、道具等相关物品;火炬手的火炬、服装、照片、简历、报道等相关物品;奥运会期间的其他物品,如门票、吉祥物、纪念品;街道社区举办宣传纪念活动的实物、档案资料;属于区内的奥运参赛选手的相关实物、档案资料;奥运文化广场活动的相关实物、档案资料。目前,已征集到18大类3530余件文书和实物档案。

档案利用与编研近30年来,档案利用由过去的内部查阅转为面向社会开放,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利用档案的人数越来越多,涉及的档案内容越来越广,主要有领导决策、制订规划、落实政策、科技研究、编史修志、办理手续、评定职称、调解纠纷、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查考等等。另外,区档案馆还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宣教活动,展览门头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脉络轨迹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至2008年底,共接待参观者300000余人次。

为满足社会利用需求,提供工作参考,馆内还积极开展档案编研,进一步开发利用档案资料。档案馆还围绕本地区的中心工作,开展深层次档案编研工作。“十五”期间,编辑了《门头沟英烈》、《门头沟百科全书》、《<档案法)知识问答》、《中共门头沟区历届党代会工作报告汇编》、《门头沟区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汇编》、《门头沟年鉴》、《京西革命斗争史》(丛书1-6辑)、《门头沟信息剪辑》、《门头沟区志》、《组织史》、《大事记》等具有较高水平的编研材料20种,约1000万字。

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要求档案馆在硬件建设达标的情况下,着重开展信息化建设,以便更好地发挥档案馆各种功能为社会各界服务。根据市、区委领导的指示精神,局党组明确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门头沟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既要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建立與其相符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又要全面开展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档案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现行文件阅览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档案馆。“十一五”期间,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达到20%;逐步完成馆藏照片档案、已开放档案、特色档案和珍贵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2008年底,馆藏文件级目录全部实现计算机检索。

这一总体目标,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在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先后为局(馆)增加了服务器、扫描仪、触摸屏、查询电脑等设备,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档案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1997年10月经区政府批准建立并挂牌。10年

来,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档案局(馆)严格贯彻执行《北京市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配合全区中心工作,与有关部门举办展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馆藏档案和档案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多年来,馆里先后举办了《门头沟区情展》、《编研成果展》、《门头沟区档案利用效果百例展》、《门头沟区书刊展》、《雁翅镇革命斗争展》、《中国共产党在门头沟》、《碑刻石刻拓片展》、《走向新世纪的门头沟》、《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斗争史展》、《青白口村革命斗争史展》、《门头沟抗日烽火巡展》等展览;拍摄、制作了电视资料片《不朽的丰碑》。

推进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治档能力近几年,区档案局注重加强档案档案法制建设,一是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突出执法检查工作重点。二是加强档案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三是开展档案监督指导工作。四是强化执法检查,健全档案执法网络。随着《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为加大执法力度,档案局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进行宣传,使全区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档案法制意识不断加强。

30年来,档案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全区档案执法员、执法联络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区有53名档案执法联络员,18个执法联络小组,初步形成了以档案局为中心,以档案执法小组为点线的档案执法工作网络。

加强档案业务研究,推进档案现代化建设2005年在学习西城区档案局照片管理的基础上,馆内结合区里工作特点开展了《门头沟区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软件》研制工作,同时,十五期间共完成了《门头沟农业观光园区档案管理》、《门头沟区档案管理软件》、《门头沟区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软件》三个研究课题,上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尤其《门头沟区档案管理软件》的使用,保证了我区不立卷归档改革工作的顺利过渡。同年底,研制了《不立卷档案管理》软件,对立档单位电子目录归档格式、整理办法、数据报送等进行了规范,对接收电子档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近几年来,档案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面向农村开展村级建档工作。2006年4月5日,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毛福民同志和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和平、北京市档案局局长陈乐人等领导来到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就建設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毛福民等先后考察了潭柘寺镇赵家台村综合档案室、平原村的街坊路,对门头沟区的村级档案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农村本身的事情,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历史任务,对档案工作来说应是中心的大局,是前进的目标,是服务的方向。档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发挥两个方面作用。第一、档案工作要准确、全面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过程,要参与谋划、服务决策、协调实施;第二,通过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做到城乡统筹,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对新兴农业的培养和帮助。

毛福民同志的讲话,对门头沟区档案局(馆)继续做好档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给予很大鼓舞。为此,在不断巩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区档案局(馆)连续两年编辑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手册》,下发到9个乡镇176个行政村。

改革开放30年来,门头沟档案馆紧紧围绕区委、政府工作中心,弘扬奉献精神,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团结拼搏,扎实努力,把握重点,加强自身建设,勇立时代潮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主要得益于思想解放,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敢攀高峰;得益于门头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一个个的荣誉,是对改革开放30年档案事业发展的最好诠释。

30年高中同学聚会发言稿 第10篇

大家好:

岁月如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一群聪明、顽皮而懵懂的少年,如今皆已过了不惑之年。然而流去的是青春,沉淀的却是感情。我们之间的友情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可谓三十年如一日。

相隔三十年的今天,是令人难忘,令人高兴和令人激动的.日子。在这美好的30__年最后的一天里,我们聚首在黄龙府,见到了亲爱的陈文学老师和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激动。

毕业三十年了,这是一次为陈老师举办的同学聚会。在这里,很多同学争先恐后、踊跃发言,由衷地感谢筹办的同学,昨天为陈老师接风的晚宴是杨柏华同学筹办的`,今天的午宴是张春义同学主办的,为这次同学聚会所作的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是他们为我们促成了今天的聚会,才圆了多少年来我们心中的企盼。同学们向筹办的各位同学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从省城专程赶回来参加这次聚会的张伟.徐景生.邓维和同学们表示了感谢之意!

同学相见,格外亲切。谈论最多的是当年的校园生活,三十年前的今天,我们从母校依依惜别,留下了我们的牵挂和思念。76年毕业后,大家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我们虽然相距较远,但我们的心却永远相连,我们虽然平时联系得较少,但同学之间的友情却从未间断过。逢年过节,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一声问候,都体现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

今天的相聚,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昨天。四年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历历在目,同学们每一天的刻苦拼搏与努力,每一次的成功与喜悦,都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都是我们成长进步不可缺少的阶梯,都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老师,是老师的谆谆教诲,是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了我们热爱生活的信念;是老师用心血和汗水为我们奠定了人生的基础。也应该感谢所有的同学,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同学情。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我们从青年步入了中年,两鬓斑白,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生活的坎坷。不论我们目前境遇如何,都要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生命、珍惜友情。我们一定要热爱今天美好的生活,热爱更美好的明天。

忆往昔,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三十年中,我们有付出、有回报,都在描绘着自己不同的人生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有这三十年的积淀,我们坚信,将来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远而疏。四年的学习生活、同窗苦读、朝夕相处,使我们结下了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的同学深情。让我们一起分享这美好欢乐的时光,让我们珍惜这次难得难忘的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互道别后的思念,尽享重逢的欢乐和喜悦。虽然相逢是短暂的,但友谊是永恒的。

同学们,愿今天的同学聚会,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今后常相通,常相聚!

最后,祝愿我们的陈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祝我们的同学情天长地久!祝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家庭幸福安康!

我把这份感言发表在我空间里,让我的好友与同学们都能看到!我也把这份感言作为我们这次聚会的留念珍藏。

30年高中同学聚会发言稿 第11篇

大家好: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些年来,改变的是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我们的友情。不管你在哪个地方,始终有我们牵挂着你;不管你什么境况,请记住,始终有我们祝福着你!

“人生乐在相知心”,同学,因为有你,我们干杯!

今天,我们喜笑颜开;今天,我们的心情无比轻松。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也许我的名字,你已由于工作、生活的繁忙而难以想起,但是,在人海茫茫中,看到容颜改变的你,我依然清晰地知道,你是我的同学!

也许,这些年我由于种种情况没有和你联系,但见到你,已让我欣喜兴奋好久,见到你,已让我忘掉一切忧愁和压力,见到你,会让我永远记住这一天!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们,在生活中、社会中都感慨万端,然而此时此刻,我们只有一种心情。此时此刻,在欢乐的海洋中,我们欢声笑语,我们握手、拥抱,我们万语千言,恨不得一下子倒出来,又恨不得说个无止无休!

但愿这一天,在一生中过得最慢;但愿这一天,给你,给我,给大家带来好运。祝大家鹏程万里,步步高升,日进斗金,锦上添花,万事如意!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次聚会虽然只有二天,但短暂的聚会往往会让我们倍加珍惜。我们知道,现实的世界会再一次把我们拉开距离。“我们在热爱世界时便生活在这世界上”。无论你身在何方,我们的心永远紧紧相连;无论你前方怎样,我们都会用最朴素最诚挚的祝福牵挂你;无论你境遇怎样,别忘了还有我们可以帮助你。

让这次聚会成为永恒,记住今天吧,记住这个快乐的日子,这是一次期待了三十年的聚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这阔别了三十年的相聚而激动而流泪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平安是幸、健康是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让我们共同举杯,为今天的相聚干杯,为明天的重逢祝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要心相连,天涯,也如咫尺;只要有缘分,我们随时都会重逢。“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让我们期待着下一次重逢。

诗人说“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而我要说:友情就是愈酿愈醇的人生,正如酒杯里的酒。

今天是毕业后的三十周年大聚会,我铭记在心,留住记忆、珍藏在心、终身不忘!愿我们的聚会成为搭起传播友谊的桥梁,彼此之间永远保持联系。

改革开放30年高中作文 第12篇

摘要:2013高考作文预测30题:“少数”与“多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尝言:“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要求: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材料分析】

1.“我们”——某一生命个体或某一群体。

(“我”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思想者的风采,改革者的品格,某一民族、某一政党、某一种文化文明的处境„„)

2.“少数”与“多数”——力量地位的对比(弱势与强势、边缘与主流)、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差异„„

“少数”与“多数”的力量对比,是否“少数”者一定居于弱势、处于边缘,而“多数”者则一定居于强势、处于主流?他们所需的精神品格是否一定都如材料中所言,是少数时需要勇气,是多数时需要宽容?

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①少数者处于边缘,力量弱小,却行走在时代的前列;多数者掌握话语的优势,守成的力量强大,成为时代发展的阻力。少数被多数围攻,真理被权势压迫,维新被守旧诟病,此时,作为少数者有没有勇气坚持,坚持真理,坚持梦想,坚持信仰?而作为多数者有没有胸怀包容,包容异己,善待批评,尊重对手?

②少数会变为多数,劣势会变为强势,当少数者由边缘进为主流,随着地位的转化,精神品格也要随之变化。当初备受孤立,有勇气坚持自我、信守信仰固然不容易,那么现在权势在握,人多势众,有宽容之心善待异己则更加艰难。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它需要有一种唯真理是从的使命感,需要有对生命尊重和关怀的大同情。

③少数者掌握权势,多数者一无所有,少数者成为社会的精英、居于主流,而多数者却不断被边缘化。对于少数者而言,需要的不是勇气,反而是宽容,是尊重,是关怀;对于多数者而言,需要的不是宽容,反而是勇气。权利靠自己争取,沉默只会不断地走向被奴役。

3.“勇气”与“宽容”——什么是勇气?“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迎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真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马寅初)“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是由内而外的,是源自内心的强大,源自对真理的信服,对梦想与信仰的热爱;源自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与对文化的尊严的执著。心中唯有真理,唯有倾注了全部生命热情的梦想与信仰,才能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也不唯俗;才能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判断,有不盲从、不依附的人格,才可能泰山压顶不折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什么是宽容?“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维护你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狄德罗)宽容是一种能力,宽容也是一种自信,它源自开放的胸怀、理性的精神,源自平等的观念、尊重的思想。大权在握者、沉默的大多数往往缺乏这种精神,往往以势压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信奉的价值当成是普适的价值,以强力推行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权势与世俗的暴力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做了那摧木之风、湍堆之岸,往往将社会的优秀人物、卓越的思想当成是异端、叛逆,必欲除之而后快。【立意角度】

1.寂寞圣哲——傲立时代的潮头

了巴黎的地标。

◎面对国家的罪恶,军方的错误,左拉敢于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为素昧平生的小人物施以援手,与强大的国家机器相对抗,即使坐牢、遭放逐也不改变自己愤怒的控诉。

◎戊戌六君子,敢于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站出来,执著于信念,正视淋漓的鲜血。

◎北大校长马寅初在建国初期提出新人口论,顶住主流话语的压力,决不因自己势单力孤而举手投降,放弃自己的思想。为了真理,“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不怕坐牢,更不怕——死”。

◎文革期间,梁漱溟的书籍、字画等被红卫兵焚烧,他倔强地说:“书籍可以烧毁,思想是销毁不了的。”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造反派逼梁漱溟表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批林,不批孔”,矛头指向他,被批斗、被围攻,但决不随声附和,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陈寅恪的狷介: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决不作,违背自己意愿的话语决不说。信守学术独立,秉承思想自由,以生命践行自己的信念,一生不写溜须拍马之文,一生不说歌功颂德之话,自居边缘,甘于寂寞,书写一代史家之良知。

◎傅斯年一生率真,愤世嫉俗,痛恨贪官污吏,决不因他们人多势众,势焰熏天而退怯,而三缄其口,而敢怒不敢言。他曾经在国民参政会上对当时的权贵宋子文、孔祥熙大骂他们的贪腐,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读书人的风骨。

◎当大多数同伴反对自己,阻挠自己,嘲笑并挖苦自己时,海鸥乔纳森并不因此而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而是勇敢地飞出去,超越平常的生活,历尽艰辛而不辍。

◎哥伦布的探索,布鲁诺的执著,詹天佑的坚持,哪一个不曾与大多数人的势力相交锋?他们无畏地前行,或从容赴死,或慷慨征途,或锲而不舍,其勇甚矣!

◎孔子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多数人不够宽容的结果。

◎三峡建设的成就,既来自那些建设者的贡献,那些反对工程上马的人也功不可没,他们虽然是少数,但是没有他们的反对和批评,没有他们的监督和提醒,就没有工程的胜利完工。要向敢于说不的人致敬!要让世界拥有更多的声音,用同一种声音说话,用一个大脑思考,是时代和社会的不幸。

„„【佳作欣赏】

我们这些多数人

有一句话说,“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这句话看上去很美好,既有勇气又有宽容,但窃以为,其本质是怯懦和不宽容。

为什么?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错了。这句话有个潜在的意思:少数人处于弱势,所以需要勇气,多数人处于强势,所以需要宽容。真是美好的幻想啊。凭什么多数人就是强势的,而少数人就是弱势的呢?不,我觉得事实常常恰恰相反,少数人往往是强势的,居于社会顶层的,多数人往往是弱势的,处在社会底层的。自人类有社会以来,哪种社会形态,是由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哪种社会里面,是多数人掌握了占多数的财富的?

在人类社会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总是少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只是把这一拨的少数人换成另一拨的少数人而已。陈胜吴广们一开始的想法总是很简单的:不起义,死;揭竿而起,最多也只是死而已。当多数人活不下去,高高在上的少数人也可能头颅不保。但每次起义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刘邦们取代了嬴政们,司马们取代了刘邦们,然后是李世民们,赵匡胤们。

也许有人要说,布鲁诺,哥白尼这些天才不是被当时的多数人迫害了吗?我要说:又错了!能迫害这些“宗教异端”的人,是宗教裁判所,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少数人的权利机构。而那个时代的多数人,是被蒙蔽,是被桎梏,被奴役的。包括布鲁诺和哥白尼。

上一篇:学习初中的政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