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30年

2024-05-22

我与改革开放30年(精选6篇)

我与改革开放30年 第1篇

改革开放,腾飞中华魂

——“我与改革开放30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开放,腾飞中华魂。

再过××天,我们即将迎来20008北京奥运的旷世盛举。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北京奥运,是炎黄子孙共襄盛举的第一次奥运会;北京奥运,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我的一个绝佳窗口;北京奥运,更是奥运精神在地球村落上的传承涌动。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千年民族梦想的殷殷期盼,日日夜夜不懈地努力汇聚成了奥运色彩上的中国红,千千万万的祝福让五环旗在北京的上空迎风飘扬。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008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年。在此,我们将以各自的方式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

古语有云:山不辞微尘,所以成其高;海不绝细流,所以成其深。短短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让我们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是改革开放,让我们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此,我们经济腾飞,市场繁荣,勤劳致富,小康的道路通达顺畅。更是改革开放,让我们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正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一员,农业税条例废止,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人心所向,国誉日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改革开放30年,中华大国正在慢慢崛起。中华儿女以他的勤劳勇敢征服了自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借着一个又一个的盛世良机,中国人民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丽诗篇。

30年后的历史回眸,作为一个80后的青年人,虽说我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30年,一路伴随的亲身体验甚至很短,但是我确是这段历史一位有心的观察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今天站在这个台上,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下生活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的切身体会。小的时候,蔬菜和肉食已经不像我们父辈那样缺乏,供给不足,品种也是越来越丰富,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还会煮些海鲜来改善生活。慢慢地,各式各样的图书出现到我们的视野,电视电影等传媒的迅速发展,让我的眼界越来越宽广,爸爸妈妈一直感慨自己都快跟不上中国变化的节奏了。家里15寸的黑白电视机也已经换成了21寸的彩电,永久牌的自行车也换上了小轿车。出门时,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可以让我们自由选择;电话、电脑、网络等各种智能产品更是让我们沟通无障碍,地球成了一个村落。

而,改革开放带给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了

我国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航天航空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大潮下,我国恢复了高考,人们有了学习知识的殿堂。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无数老中青呈梯队建设的知识分子。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更是因为一群群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知识分子,使得中华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能力。中国用宽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创新的意识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的自己,可以说正是享受着国家良好的教育环境而茁壮成长起来的。正是以前学习的厚积薄发,才有今天我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条件。

白驹过隙一瞬,兴衰沉浮几度。1978-2008年,短短3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中华大地,使得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再次焕发出活力,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沧桑巨变,是中国经济腾飞、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30年的辉煌历程,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新不已的30年!

鲁迅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可证,事实为鉴:只有中华民魂在,我们才能团结一致,奋发拼搏,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身为一名青年人,我为祖国的变化而感到骄傲自豪。而能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我与改革开放30年 第2篇

来源: 时间:2008-10-7 9:10:00 作者: “中国广告起步相比国外起码晚70年。但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广告推到风口浪尖,没有也不可能给时间让中国广告平缓稳步发展。”

于是,人们看到中国广告还没断奶就要学步,正在学步就要飞跑。中国广告30年时间所走的路程堪比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时代的脚步如飞,这个寄生依附产业一直被催促裹夹着往前走,走到一个眼花缭乱的新局面。

中国广告大门徐徐打开

裴思态广告公司董事喜勇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当整个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全面转型之际,在一个低起点的基础上,中国广告以一种高速度融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

《为广告正名》,新中国广告业恢复的第一声号角

其实,在上个世纪2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广告事业,已经在上海繁荣异常,鳞次栉比的户外广告牌和灿若繁星的招贴画成了当年十里洋场的标志,但10年文革,所有的广告都被定性为“资本主义的生意经”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直到 1979年。

1月14日,上海广告公司广告科38岁的丁允朋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为广告正名》的文章,称广告并非“摆噱头、吹牛皮,资本主义生意经”,公开为广告辩护。这被看成是新中国广告业恢复的第一声号角,迅即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曾在国家工商局广告处工作过的贾玉斌回忆说,长期的计划经济让广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时候,工厂产品生产完,直接拉到商店的仓库,要做广告干啥?“但丁允朋的《为广告正名》宣告了中国市场营销时代的到来。”

“身为新中国第一家广告公司的上海广告公司,在文革期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画红色宣传画;而北京广告公司的前身北京市美术公司,在文革中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更换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经过时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以及其他领导的百般努力,商业广告终于回来了,”北京广告公司的一位老同志说:“上海广告公司和北京广告公司当年就获得了广告经营权。”

一篇1200多字的小小的文章会产生如此的影响,也出乎丁允朋的意料,谈到写作的背景,他回忆说:“国内电视在转播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时,中间休息时段的电视屏幕总是空白10分钟甚至15分钟,我认为这是巨大的浪费。为什么不用来做产品广告呢?”

第一则电视广告,比美国晚了整整38年

1月28日,在邓小平访美的那天15时05分,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长为1分30 秒的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这一天,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差不多1个月。

上海市广告公司原总经理王庆元和上海电视台原广告科负责人汪志诚回忆了广告播出的台前幕后:“原来,上海广告公司负责人有个熟人想推销„参桂养容酒‟,而当时上海电视台经费来源完全依靠财政,日子十分艰难,1978年所得的日常经费比一部电影的摄制费还少。穷则思变,就有些人建议播放电视广告:这既能增加收入,把荧屏节目办得更好,符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还改变了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局面。于是,电视台于1月25日向上级部门申请播出广告,没想到报告第二天就批了下来。但是这条广告的播出也几经波折”,上海电视台广告科一位退休老同志回忆道:“广告在当时堪称精美,可就在广告播出前的半分钟,主管技术的一位负责人却以„要犯大错误‟为由,阻止了技术人员。汪志诚则以领导已批准为据,极力坚持,广告终于按计划播出了。”

这比1941年美国播出的世界第一则电视广告,晚了整整38年。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1920年,美国率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次年,美国的电视广告就开始了,而直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才开始试播。

广告恢复之初,最兴奋的莫过于外国广告商

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瑞士雷达表”这条外企商业广告在“出卖主权”的非议声中,通过上海广告公司的代理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由于时间和操作上的诸多原因,这条广告甚至是用英文解说,配以中文字幕。但它却成为中国最早的外企商业广告之一。”上海某广告公司的一位经理告诉《小康》记者。

瑞士雷达表中国区副总裁郑世爵回忆道:“当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我们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我们应用了争做市场第一人的„第一品牌‟理论,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和时间建立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同一天,《文汇报》也发出了雷达表的广告。在3天内,到上海黄浦区商场询问雷达表的竟超过了700人。

3月20日,《工人日报》刊登了日本东芝的广告,27日刊登了精工表的广告。

7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广告的启示》:“我们国家这么大,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包括人民生活的需要,五花八门,如果单是依靠行政手段去安排组织,不免挂一漏万;利用市场经济,作一些补充调剂,只会有好处。大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国内广告界和外国广告商均把这理解为《人民日报》的表态,从此,电视广告和纸媒广告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户外广告牌在北京长安街和上海南京路上林立了,中国广告的大门终于被完全打开。

日本《读卖新闻》的记者密切关注着中国变化:“僵化的中国,现在大大解放了”。在模仿中成长

从1982年起,随着黑白电视机的普及,中国影视广告进入到为期10年左右带有明显模仿特质的发展期。广告人迫切要解决的是“怎样做广告”的问题,老办法“拿来主义”,先模仿再说!而且,国际广告理论和广告公司的进入,也使模仿变为可能。

先成立一个“学会”研究研究

“„×××厂长×××经理携全体职工向×××致以亲切的问侯!‟,这是大陆早期广告的普遍模式,很多人把大陆电视广告分为原始期、发展期、初成期等3个阶段,”昌荣传播机构策略研究总监赵一鹤说:“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大棒中开始 ,在模仿中发展,在兼融中初成的。”

自1979年首个广告播出,到1982年前后,中国电视广告处于稚嫩的原始期。以“信息告白+产品图像”为广告的主要模式,总体上十分粗糙。

那时的广告不仅受到严格管制,还面临“姓社姓资”的政治困扰。日本精工表当时在北京站立了第一块标牌广告,写着:“欢迎您到北京来”。谁知,一位归国华侨给全国人大写信,很尖锐的问:“我还在中国的土地上吗?他精工表凭什么欢迎我到北京?

“文革没过去几年,大家脑子里还是阶级斗争的那根弦。”贾玉斌回忆道。1980年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广告管理工作会议规定,报纸广告不得超过8分之1版面,电视广告每晚不得超过10分钟。当时的国家经贸委不知道中国广告协会成立后可以干什么,就让先成立一个“学会”先研究研究。1981年2月21日,中国广告学会成立。一年后中国广告协会成立。

“1982年,由日本广告商提供动画片《森林大帝》在央视开播,他们获得了在节目进行30分钟后插播1分钟商业广告的权力,这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进入新时代,”一位学者告诉《小康》:“高水准的日本产品广告,给中国的业界上了启蒙课。”

本土化与国际化

20世纪调查显示,全球最流行的三个词分别是上帝(God),她(her)和可口可乐(CocaCola)。

起初,可口可乐试图凭借亚特兰大版本,采取无差异市场涵盖策略,以美国思维来引导中国消费者,结果未如人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可口可乐开始实施广告本土化策略,首先抓住中国传统的“年”文化。在1997至2002年,推出了一系列的“年”广告。选择的是对联、木偶、剪纸等典型的中国情境,通过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在把可口可乐这一洋货,融入了中国的传统中。

“一个金发碧眼的可口可乐,经过中国本土化之后,已经变成了黑发黑眼,俨然就是中国的本土产品,这就是可口可乐的聪明所在。”赵一鹤说:“据某权威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可口可乐连续7年在市场占有率、最佳品牌认同比例和品牌知名度名列第一,中国90%的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

“本土化是必由之路,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更精致、更专业是主要特征”,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子华认为 ,这是中国广告未来的走向。

离开老板台,吴子华坐到了记者对面,娓娓回忆:1980年,日本乃至世界最著名的广告公司——电通广告公司进入中国,最早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事务所。电通中国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为日本企业在中国做广告,“来华广告”。

20世纪90年代,中国广告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日本企业将中国市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北京电通于1994年 5月成立。回看电通在中国拓展的进程,几乎与中国现代广告的发展同步。

成立初期,北京电通新客户的争取方向还是日本企业。那时候,松下电器、日清食品、丰田香港、花王、佳能等这些拥有良好业绩的客户为初创时期的北京电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日本企业来华业务逐渐减少;而中国企业则正在迅速崛起。北京电通重要的业务战略转型开始了——1996年,北京电通开始着力寻找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本土企业。联想、海尔等数十家本土企业成为北京电通的第一批客户。至1998年,中国本土广告客户的业务量比重达到了36%。

2000年,吴子华开始担任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一年,北京电通公司营业额首次进入中国广告业营业额排行前10名,本土客户营业额也首次超过日资客户营业额。2001年,公司营业额进入中国广告业排行前三名。直至 2007年,北京电通已经连续四年在中国广告业营业收入排名中位居第一位。

“正所谓生而逢时,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赶上了中国广告业的绝佳发展期。”吴子华说,“单就广告行业自身而言 ,我们这30年时间所走的路程堪比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

吴子华总结道,北京电通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日本电通的经营方针与服务理念,另一方面,本土化的发展战略以及管理策略才是其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广告市场正在成为全球广告业的战略高地。人们普遍相信,拥有了中国广告市场,就拥有了广告业的未来。

安吉斯集团亚太区总裁PatrickStahle说:谁想要了解传媒和广告的未来,一定要到中国来。而安吉斯集团的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李桂芬接受《小康》采访时认为,未来中国广告市场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

链接

吴晓波:中国广告“9法”

奖牌法。初期,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披上了“省优、部优、国优”的外衣,后来最时髦的当属“国际金奖”或“最畅销产品”。一开始,媒体热情报道,视之为无上的荣光,后来竟荣誉泛滥,变成了一则笑谈。

明星法。花几万或几十万元请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操一口带港味的国语信誓旦旦地说:“我只用……”、“我只喝 ……”、“我只穿……”。

非广告法。在当时的广告界有一个秘诀,“把广告拍得越不像广告,效果越是好”。

借牌扬名法。马俊仁的“马家军”很火爆的时候,杭州一家保健品公司当即将“马家军”商标给注册了,然后大打其广告。后来,马俊仁向法院起诉,企业总经理的理由是:我们公司的几位领导不是姓马就是属马,要么长得像匹马,为什么不能叫“马家军”?

假洋鬼子法。温州、晋江等地的很多企业都把自己的品牌改成拗口的“欧美名字”。更有聪明的人,去欧洲找到一些濒临破产的家族小企业,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其品牌,然后回国内大力炫耀其“百年传承,正宗血统”。

天方夜谭法。对产品功能的任意夸大成为所有广告的灵感所在。反正广告本来就是“说不说由我,信不信由你”。

快速示范法。要在30秒的电视时间里打动消费者,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做示范。比如腹泻者在厕所与卧室之间来回跑,一吃某药片立即见效。

夸张法。把手表从飞机上扔下来,用压路机去压席梦思,穿着皮鞋跑马拉松,给木乃伊吃救心丸,拿剃须刀去刮大猩猩的脸。

稀有原料法。市场上充斥着千奇百怪的商品,比如千年老龟做成的胶囊、天山雪莲制成的冲剂、海底神草酿成的美酒,反正听说过没见过的稀罕物,这回全让大家尝到了。

正在改变的格局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局面:一方面权威机构在兴奋地预测,未来广告市场的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业内人忧心忡忡地呼吁,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尚来不及思考,中国广告在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同时也进入了转型期。

并行的时代

鼎成传媒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列车电视已经成功整合,由此,全球最大的列车电视媒体并轨出发。

“不同于办公楼宇的LCD,列车LCD每天接触的都是不同的人群,看列车LCD的受众心情会比较放松,没有想着做其他事,列车LCD有足够的时间把品牌信息传递给受众……”实力媒体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郭志明,丝毫不掩饰对列车L CD前景的看好。

自1997年3月起,他就开始常驻中国,其间为中国 移动、诺基亚、西安杨森、惠普、诺基亚、可口可乐等著名中外企业做过成功的传播策划,对于内地的广告市场已是相当了解。

“互联网发展了品牌营销,这里有2.5亿还有天天在增加的海量用户,还有2500万的白领精英社区;2003 年兴起的商务楼宇液晶电视广告就因为目标群体非常明确、到达率很高,受到了很多广告主的欢迎,成为小众媒体的亮点…… ”所以,实力媒体也通过持续投资以确保客户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都占据优势地位。

郭志明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市场,上个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电视媒体的黄金年代,90年代初是中国电视的黄金年代,而现在美国电视媒体已经受到来自小众媒体和互动媒体的强烈冲击。因此,即使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快速、压缩型发展,在中国,分众媒体和小众媒体还将并行一段时间。保守估计至少5年以上。

杂志,一个被低估的领域

在广告收入的媒体结构方面,中国显示出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格局。杂志广告市场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杂志市场。截至2006年底,美国共有19419种杂志,杂志在媒体广告市场中所占份额为18%,广告收入达240亿美元。同年,中国共有9468杂志,广告经营额为24.1亿元,占广告经营单位总额的1.5%,杂志广告出现了负增长,与上一年相比,负增长3.1%。

“杂志在未来的两极分化是必然。有特色的、有观点的、视觉好的,必然前景看好,如走时尚路线的《瑞丽》、《时尚》等杂志;反之,则有可能走向死亡。”一个叫王靖安的人,倒很是看好中国杂志的广阔前景。

他成立了一家叫百泰传媒的公司,从把别人的几本杂志摆放到酒店起步,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就将60万元规模的小公司,发展到十几亿身价的全国性酒店传媒集团。

王靖安将目标读者锁定为精英商旅人群。短短3年,“百泰传媒”已成功地覆盖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为主的中国最具商业影响力的城市,囊括星级酒店及部分优质经济连锁酒店2000多家,每年高端受众人群超过6000万,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酒店终端覆盖率在70%以上。这意味着“百泰传媒”先占了优质的资源。基于百泰传媒的清晰定位和对广告业的巨大价值,2006年度和2007年度,百泰传媒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而且继“百泰传媒”在2006年获得“凯雷集团”、“软银赛富”、“德同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1600万美金之后,再次获得一笔以美国凯来投资集团为首的私募基金3000多万美元的投资。

美国杂志的发展始终让业内人抱有很大的希望。美国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杂志工业。《时代》周刊及其年度封面人物、《读者文摘》、《商业周刊》、《财富》及其论坛、《国家地理杂志》、《科学》等,都享有世界性的声誉。然而,目前,在中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杂志远没有出现。这也就意味着机会。

“在中国,当杂志的读者群还未成型时,互联网出现了,人群被分流,就如寻呼机市场一样,刚刚发展起来,手机出现了;而美国,在互联网出现时,杂志早已发育成熟。”王靖安分析,被列为中产读物的杂志在中国,尚来不及等到一个庞大中产阶层的形成,就已经遇上了来势汹汹的互联网的冲击。他认为,这是中国杂志成长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在他看来,在所有媒体中,杂志是定位最清晰、最强的分众媒体。因此,选择杂志做广告,更能保证精确到达、影响力持久和回报率高。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传统纸质阅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杂志阅读率比200 5年上升10.5个百分点,达到58.4%;期刊业发展前景看好。

资深编辑谢志远说,美国期刊经营总收入的70%来自广告,发行只占30%,欧洲发达国家期刊经营总收入的60 %来自广告,发行占40%。“与国外相比,我们相差甚远。”

互联网,未来的主角?

1998年2月25日,当从美国回来的张朝阳正式创建搜 狐门户网站时候起,标志着广告进入了网络时代。“20 08年,第二季度搜狐营业额突破1亿美金,其中广告业务收入达到4338万美金,同比增长53%。足见互联网广告强劲增长的势头。”

另一家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2007年的广告收入为1.68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41%。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达106.1亿人民币。2007年互联网广告以48%的增幅,傲视5大传统媒体,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3.5%,逼近户外广告的3.7%。根据有关机构预测,2008奥运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估算总值可达140-150亿元人民币。新浪方面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认为,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不断走向成熟,以及互联网广告较之电视广告的众多优势,众多企业对互联网广告投放表现出积极态势,互联网广告正逐步成为主流。

“中国网络使用者有2.1亿,人均每个礼拜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是18小时。美国媒体称,中国目前互联网人口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国家。”李桂芬说,这是很好的基础。“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能由追随者变为超越者。”

品牌整合传播机构董事长吴晓波认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新媒体必然要从传统媒体中分流一部分广告资源,“但并非说谁就一定消亡,相反,会形成媒体互补型的生态。”他相信,未来中国广告市场仍将维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在总量发展的前提下,结构的变化将是巨大的。尤其是互联网对其他媒体的影响。

这对新兴的中国广告市场来说是一个机会。

央视广告:市场的力量

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是中国经济的睛雨表,是市场变化的风向标。企业表面上购买的是广告时间,实际上他们购买的是明年的经济发展。

这里真正见识市场的力量。

尽管逻辑上这似乎并不适用于一个占有垄断性资源的机构,但还是忍不住这么开头。

每一年的11月18日,在梅地亚中心,央视广告招标会如期举行。全国重要行业的重要企业及他们的掌舵人聚集到一起,为市场而战。

郭振玺说,他是他们的代言人。他喜欢这样高朋满座,济济一堂,共商大计。任何镜头下,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笑容满面,激情满怀,仿佛中国经济一直向上。

郭振玺从他们身上学到一样及其重要的东西:面向市场。这是一种时刻被强化的强烈的观念。这种观念被他用来推动着这个国家最强大的垄断性媒体机构的广告经营进行改革。

他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总监,之前是广告部主任,掌管这个机构的广告经营很多年了。

曾经疯狂

很多人大概还有印象,在1993年之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中间没有广告,只有《天气预报》里有一条全年卖60万的5秒广告。

1994年,有多家企业要求定这个广告位。即使5秒广告涨到370万,竞争仍然激烈。1994年1到4月,央视尝试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增加了30秒的广告。4月1日之后,又增加到60秒。

按照郭振玺的说法,当时央视价格的制定,要是真的按市场行情走,须得一天一个价才能赶上形势变化。

到了1994年8到9月,多家企业通过各种关系要求定制1995年黄金段位的广告,央视黄金段位的广告严重供不应求。

“在当时的情况下,资源有限,绝对供不应求,排队都抢不上。”于是,央视决定通过招标方式决定广告的价格和购买权。

“广告资源的公开竞价,这是在全世界都没有过的。”

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夏洪波接受《小康》采访说,招标,不仅解决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并给了广告公司和企业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机会,还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广告意识。

接下来的招标竞争开始白热化。孔府宴酒、孔府家酒,还有秦池酒都来了,那时候央视的黄金招标段几乎是白酒企业的天下。

“央视意识到不能任凭中标额不理性地继续增长下去。于是,从1998年开始着力控制招标的热度,并把暗标改成了明标。”

夏洪波回忆,在这一阶段,中标额逐年增加,中标的企业多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中西部企业很少。

当时的中国经济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产业群没有形成,产业结构单一,客户结构也非常单一。

之后那几年,黄金时段广告招标收入一直徘徊在20个亿左右。

自我革命

转折发生在2001年。

这一年4月,央视广告收入出现连续4个月下滑的紧急状态。此时,郭振玺临危受命,成为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后来的故事如业界所演绎的那样,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他力挽狂澜,创造了央视广告一路狂飚的传奇。2008年,央视广告招标的收入达到80.3亿,全部广告收入大约在130亿左右。

但其实,他最大的功劳不在改写数字的奇迹,而是,从他开始,逐步改变了央视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至少对广告客户不那么高高在上了。

2001年6月19日,郭振玺他们第一次走出北京,首次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客户需要”、“一切广告形式都可以想,任何合作方式都可以谈”等新的广告经营策略。

走出去之后,郭振玺真正让体会到了市场的力量。“任何时候,再强势的媒体和再强势的企业一样,一定不能自我陶醉。一定要面向市场。”他甚至认为,“面向市场”这种观念适用于任何场合,只是面对的市场有不同。

在中国的广告传媒界,没有人像他这样认真地把广告当成了一个产品来经营。

“那时候提出的口号是:要到地方去,和大家交流,打造品牌基地,也扩大我们的客户群。”每一年,他们都跑很多地方,福建、浙江、内蒙古、山东……

于是,从2002年开始,通讯、保险、金融、食品饮料、日化、润滑油等行业的企业纷纷参与到竞标中来了,以福建晋江为例,当地的七匹狼、柒牌、劲霸、才子、利郎、安踏、雅客、九牧王等十数家企业先后登上央视招标段,使晋江成为了全国瞩目的品牌之都。

统一滑润油的成功,被经常引用。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有一句广告语火得一塌糊涂:“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那一年,统一润滑油营业额达到12.7个亿,而在2002年,同央视合作之前,营业额不过6.7个亿;2004年达到25个亿,2005 年,超过了40个亿。统一润滑油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润滑油第一品牌。

中国经济真的发展了,我们的很多企业具备了这样的实力,需要进行品牌传播。央视这个平台被证明是有效并且重要的。有一句被引用成经典的话是,招标会是一个品牌的奥运会——那是华尔街日报说的。

它大概是这样一个平台:国家最重要的媒体,与此地位相适应配置了很多垄断性资源,垄断性的资源在经营通常有资源的附加影响力——比如,溢价的传播。“每年大家来竞标的时候,除了以心目中的价位来买这个资源外,还有一个同行内部 PK的问题,它会在消费者中传递一种信息:他才是行业的老大。”

于是,全国各地那些重要行业的重要企业都跑来了,他们都急于向人们传递这种信息。“国内一流的企业进来了,外资品牌也进来了;竞标主体从民企为主转向多种所有制结构;竞争区域从东南沿海走向全国性市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这表明我国经济的活跃度空前提高,全面、健康、谐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持续。

他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是中国经济的睛雨表。因为企业表面上购买的是广告时间,实际上他们购买的是明年的经济发展。

之后,这句话被引用为经典。

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转变带来的阵痛难以避免。

郭振玺说,不必担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依然要寻求品牌打造。“他们会更注重把有限的预算用于优势媒体来进行投放。”

今年央视招标会的口号是:“新高度,新起点”。央视如是,如整个国家亦如是。

我与改革开放30年 第3篇

1 我与刊物30年之回顾

30年来, 我从一个忠实的读者到作者, 当通讯员, 编委, 至今基本完整地保留了30年的全部刊物。翻开刊物初创时期 (从不定期到季刊、月刊、双月刊、直至月刊) , 纸张已泛黄, 并有一种简约和粗糙之感, 对比近年的大开本, 首先是一种精美的感觉, 编辑规范、内容丰富、刊题下还有几行, 如保健组织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核心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 这些都代表了刊物在学术界的分量。

多年来, 我在拜读每期刊物时, 接受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信息, 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再总结提高, 写出点东西, 就成为刊物的作者。同时把刊物不断推荐给周围的同事们学习, 大家共同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在我们无锡地区出现一批农村卫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者, 同时也是刊物的作者, 如姚正平、许毛大、吴红夏、杨树南、唐明、虞金才、许坚才等, 对促进无锡地区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时称华夏第一县的无锡县,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始终保在90%以上, 30多所乡镇卫生院均为一级甲等医院。

2003年底,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苏、锡、常地区通讯联络站在无锡成立, 成立会上, 就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 主编朱敖荣教授专程到会, 随后身为通讯联络站站长, 为推荐新秀传播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继续添砖加瓦。2010年在百度科学网发布的《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978—2008) 中, 在排行前50位的杂志收录国内文献5 347篇, 收录笔者的作品7篇, 根据计量分析前50位排列第40, 很有意思的是在7篇作品中有6篇是笔者发表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上。

2 刊物的特色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作为一本专业杂志创刊30周年, 为什么要隆重纪念, 我认为是有其道理的。

2.1 坚持中国特色

作为内部资料的创刊号《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刊登了公共卫生学家, 曾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的金宝善原作《我国近代乡村卫生史料初辑》一文, 使时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读者了解民国时期, 一些有识之士如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5%, 只有解决好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 才能算真正解决中国的卫生问题, 这就是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始终坚持中国特色, 一干就是30年, 值得纪念。

2.2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创刊30周年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大道上, 在不同阶段均有重量级的研究成果, 具有导向性的学术论文, 农村卫生管理经验介绍, 还有一些探讨性的论文发表, 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内外卫生改革和发展动向。杂志社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系的一批专家协作下, 开展系统的函授教育, 为全国培养了无数农村卫生管理干部, 当可称为中国农村卫生管理干部的孵化器、摇篮。

2.3 坚忍不拔的办刊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拿办刊而言, 一些刊物二年三载办不去就停刊, 而我们的《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已届30而立, 风华正茂。为什么?办刊都有困难, 很重要的是在主编朱敖荣周围有一批执着的关注民生, 忠于事业, 不怕困难的老中青队伍, 使刊物坚持下来, 而且越办越好。

3 祝愿永作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

我们纪念《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 是对过去30年的小结和纪念,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期望。改革开放30多年, 刊物对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乃至对整个中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进入21世纪以来,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医疗体制的改革, 城乡医疗保健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发展, 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 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制度的确立, 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创新和突破。

我与《幼儿教育》30年 第4篇

1960年,我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选报专业时,我冒冒失失地在报名表上填写了“学前教育专业”几个字。没想到却闹出了笑话。因为那个时候,大学里的学前专业学生是清一色的“娘子军”,从未招收过大老爷们。

1980年起,我开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研究方向是家庭教育。从一开始,我就特别关注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生活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在给孩子打“底色”,孩子小时候打上的“家庭烙印”终身都不会磨灭。《左传》中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因此,进行幼儿教育不可不小心翼翼,应该慎而又慎。

我接触过许多省市的幼儿教育刊物,各有千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的《幼儿教育》杂志。

这份刊物,有几个特点,

一是历来的主持者都是幼儿教育的内行,是名副其实的专家。我也在办刊物,我深知责任重大。幼儿教育刊物专业性非常强,要办好,正确地引领社会,必须坚持专家办刊。

二是始终坚持主流的办刊方向。面对复杂的社会,《幼儿教育》毫不动摇地坚守宣传阵地,坚持主流方向,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刊物内容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幼儿教育思想。我们说,幼儿教育是为孩子进入小学打基础,但更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基础。该刊“坚持幼儿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负责”这一办刊指导思想,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我热切地希望《幼儿教育》戒骄戒躁,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为读者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

祝《幼儿教育》越办越好!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 第5篇

1984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时间的快车把我带到了一个贫穷但秀丽的小山村,我在一清贫的农户家呱呱落地,从此,我拥有了一种叫做“生命”的神秘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我慢慢成长,于是,渐渐明白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幸福,也见证了这一清贫农户家幸福之花的慢慢绽放……

我的爷爷,一个在旧社会出生的典型中下贫农,在念了三年私塾之后,十岁的爷爷,已经是长成为一个劳动力了。因此,爷爷的读书生涯也划上了一个句号,尽管这个句号并不完美,但那时,三年的私塾生活,戏剧性地让爷爷成为了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但“文化人”的爷爷也逃脱不了成为地主家的放牛娃的命运,爷爷饱尝了饥贫之苦。用爷爷的话说,那时候,命运不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没有后天努力的希望,只有现实身份的界定。

1949年,终于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爷爷也当家作了主人。于是,“文化人”的爷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村的一名兼职会计。当然,这名会计平时是没有多大用场的,只有收公粮的时候,爷爷坐在称磅旁,手中的算盘噼里啪啦,上缴的公粮在爷爷的手中依次登记在册。记忆中,当时,村里的人大部分都不识字,也不会珠算。上小学二年级时,班里的数学老师在给我们上第一堂珠算课时,鼓励同学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珠算,就像玲妹同学的爷爷那样,拿着算盘在公社坐“办公”(即坐办公室),多威风。

然而,威风归威风,因为大锅饭的制约,因为小农经济的限制,我们家的日子还是在五分饱的日日夜夜中度过。就这样,磕磕碰碰中,奶奶嫁到了我们家。在之后的几年内,因为当时的农村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奶奶生了八个小孩。原本以为,可以为家里多增加劳动力,多赚一点工分。岂料,八张嗷嗷待哺的嘴,反而更是加重了家里的负担,家里的.境况一天比一天贫困。

贫穷促使身为家中长子的父亲在念完高中之后,辍学参军去了。而我的叔叔们,也在念完初中之后,有的甚至连初中都没有念完,就到生产队干活。听母亲说,叔叔们都懂事的特别早,虽然他们知道满墙的奖状是他们学习成绩最好的证明,知道只有读书才是他们跳离农村的唯一途径。但同时,他们也知道,光我的爷爷、奶奶、姑姑还有母亲的工分是不足以养活十几口人的。

日子终于迈进了1978年的大门,“改革开放”四个字眼冲击着每个国人的耳膜。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祖国山河的每一寸土地,温暖着中华民族的每一颗热心,我们家也在改革开放的脚步声中悄然苏醒。

我问母亲,你知道改革开放是什么时候吗?母亲说,具体哪一年,我已记不清了。我只知道你哥哥出生的第二年(哥哥1981年生),分田到户了,终于可以把肚子填饱了。你出生的那一年,你爸爸的工资涨了,终于开始有存款了。是的,淳朴的母亲,一辈子都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劳作的母亲,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母亲,也许不会记得哪一年中央颁布的政策,但是她却用她那最伟大的母爱把国家带给人民的点点滴滴都刻录在她心爱的孩子们身上。

日子在悄然中有了变化,父亲每个月有了几十块的工资收入,母亲也不再为了赚一毛钱,穿着自制的草鞋从这山绕过那山卖柴火了。叔叔们也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日出晚归,一家人都沉浸在新生活的希望中。渐渐的,叔叔们也相继成了家,有了新房子,有了新家具,而我和我的哥哥也开始了有了《语文乐园》、《安徒生童话》等课本之外的书籍。

记忆中,我念小学一年级时(1990年),父亲为了能收看当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家里终于添置了一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幼小的我,对于村子之外的世界也来源于此。每当中午或者傍晚来临的时候,我家吃饭的大堂里总是围满了人。当时,整个村子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台电视机。放学时,我总是很自豪地对我的小伙伴说,吃完饭到我家看电视呀!那时,没有闭路电视,更没有什么数字电视了,所以,在看节目之前,总要在事先装好的接收台上(所谓接收台,就是一根木棍架着一个简单的铝制架子)调试信号,经常是今晚这边信号好,明晚又要挪到另一边才能看了,不过,我们也乐此不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暖暖的幸福就像寒冬季节诱人的阳光一样蔓延开来。在政策的引导下,在农村科技的扶持下,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尤其是**年以来,合作医疗粮、教育富家粮、公粮、余粮等种种粮食征收的取消,我们家有了越来越富足的粮食了。叔叔们接二连三的从农田里脱离出来,外出务工,我的四叔,还曾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被派往国外分公司作技术指导,经济收入有了质的飞跃。电话机、洗衣机、冰箱、热水器、微波炉等家电也陆陆续续到了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的房子也已经翻建两次,有了明亮的玻璃窗、有了漂亮的瓷地砖、有了宽敞的客厅、有了舒适的卧室……。而最值得一提的,我始终认为该是传统农村茅坑向卫生间的转变,让我告别了雨天不敢上厕所的痛苦,也告别了捂着鼻子心惊胆战上厕所的历史。

而今,我和我的哥哥都相继大学毕业了,也都参加了工作,弟弟妹妹在校园里继续圆他们的大学梦,爷爷叔叔两代人的遗憾,在我们身上得以弥补,爷爷叔叔们的梦想,在我们身上尽情盛开……

**年3月19日,一个让我们全家都激动的日子,小侄子的诞生,我们全家四代同堂,当医院传来报喜时,已经是近八十岁高龄的爷爷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老泪纵横。

爷爷说,命运就在你们手中,由你们来主宰。

改革开放30年 第6篇

30年前,中国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在农村以人民公社的形式体现,城市的工厂和商店都是国营企业。并且对西方紧闭着国门。

因此,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个惊天动地的路线转换。

以后的30年里,中国导入了市场经济原理,对外敞开了大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工厂还是学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岁月流逝,时驰势易。伟人小平逝世已整整11年,他的宏钟大音“南方谈话”发表已有16年。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也驶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成就辉煌;30年,又问题多多。中国的前进,什么时候都不会没有问题,重要的在于科学的前瞻和认真的回顾总结。可以说,这3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体制、谋求发展的历史。思想解放,是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历史经验表明,坚持思想解放,中国就改革就发展就进步;反之,就停滞就倒退就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税制改革经历了两大时期、两次大的变革。

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3年,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营企业全面实行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此间不但实行了1983、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国营企业由上缴利润改为上交所得税;同时又完善了很多方面的税收法制,比如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商合作企业所得税,这是过去根本不可能有的。这次改革力度比较大,面也比较宽。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于1994年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第二次大规模税制改革。这次改革,在中国税制改革历史上是最为彻底的一次,是力度最大、范围最广、成效最好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成效明显。它简化了税制,使中国的税种由原来的30多个,简化到了18个(不包括农业税);它基本上适应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设计现行税种,包括增值税;它均衡了企业税负,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和经济发展;同时,税制的改革和完善,也带动和促进了税收征管的改革,制定了税收征管法,还催生了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

另外,这期间我国税收收入实现了持续大幅度增长,这是最能证明税制改革成功的。

1994年的税制改革,当时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比较困难,中央当时最担心的问题是税制改革会否造成税收收入的减收。而1994年改革当年,全国税收收入达到507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近千亿。今年国家税收收入已经突破5万亿元,税收收入达到1994年的十倍左右。

1994年的税制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遗留问题或新产生的问题。十几年来,税制改革开始逐渐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问题日益暴露,改革已成为必须。

中国税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多方面的。比如,目前税收立法层次低,授权过多,容易造成政出多门、透明度差、随意性强。中国现有税制,只有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和即将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税法,其他税基本都是国务院颁布的暂行条例。

在税法的授权方面,税法解释长期、大量地授权,不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有些税法的解释,谈不上是法律解释,实际是行政解释。

在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上,没有实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真正平等,仍然是征收方强势,纳税方弱势,信息不平衡,纳税人权益的保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税种的改革上,大税种改革不到位,小税种长期排不上位置,新税种迟迟不能出台。而所谓依法治税,在法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不规范、不科学治税现象就很难避免。同时,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太多、太乱,容易肢解实体税法,破坏执法程序,征收执法不规范,甚至违法违章的现象存在,造成税收漏洞和税收流失。

上述问题和矛盾,都要通过新一轮税制改革加以根本解决,而不是小打小闹的调整。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税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成为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按照这一建议,中国未来的税制改革将“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

这是一个总体要求,包括的内容非常具体: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就以这几句话为标志。这是党中央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然选择。

未来税改的大思路:

增值税是中国第一大税种,占总税收的45%,除此之外,无论从增值税本身固有的特点、在中国的现状还是从它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来考虑,也都应该把增值税的改革作为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

增值税是全世界110多个国家实行的一个优良税种。它有三个明显的优点:其一是全覆盖。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税应该覆盖到全部行业。其二是全链条。因为不论任何行业都执行增值税,所以它这个链条是完整的,比如从开矿开始,一直到形成最终商品到消费者这儿,这个链条都是不断的,环环紧扣。其三,是全抵扣。正是因为全链条,把前一个链条已经纳过的税收全部都抵扣掉,剩下部分才是本环节该交的税收,你增值就纳税,不增值就不纳税,多增值就多纳税,少增值就少纳税,税负公平。这三个条件构成增值税税负公平的基本条件。然而,咱们现在实行的增值税是有其名而不具其实。既不全覆盖,也不全链条,更不全抵扣,漏洞很大,不标准、不规范,增值税的主要优点和特征都没有。中国1400多万增值税纳税人,只有120多万是一般纳税人,其余1200万都是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中,商业的税率是4%,工业是6%,相当于比例税,他的票别人不能抵扣,别人的票他也不能抵扣,说是增值税,但实际就是营业税、产品税。现在中国实行增值税的也就那120多万户。

同时,中国现行的增值税是生产型增值税,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消费型增值税比较,土建及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是不能抵扣的,这就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目前中国正启动的增值税转型,就是要逐步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

这将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升级,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增值税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人为割断这个链条进行试点,长期下去会带来试点地区和其他地区间新的矛盾,比如同样类型企业,购进同样设备,试点地区得以抵扣,非试点地区就不能得到抵扣而造成成本相对偏高,这会使得不同地区的企业面临不公平竞争。目前看,增值税改革的技术性问题不大,难点在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以及宏观调控因素的考虑(生产型增值税具有抑制投资的作用)。

一方面,增值税改革带来的减收,可以迅速转化成企业利润,带来25%的所得税,这是肯定的。另一方面,它会推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可以改善结构,加大规模,提高效益,税基也就随之扩大。

除了增值税的改革,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额的调整,只是调整,不能说是个人所得税的改革。真正的改革,是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其他的比较重要的税制改革还包括两、三个比较新的税种。一个是燃油税。燃油税出台有利于节能,因为你烧油你就得纳税,油贵了你可以选择少跑,就少纳税。同时,因为养路费在税里,你跑的多就多交养路费,因为你烧的油多,是公平负担的,而不是现在的养路费的概念,跑不跑路都要交养路费。同时推行燃油税还可以规范养路费征收。一个是物业税。物业税现正在一些城市模拟空转试点。它的推出,有利于均衡贫富,减少贫富差距。你房子多,你有资产,那你就纳税吧;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有利于限制投资规模。物权法的出台,给物业税的顺利推出提供了法律基础。对推出物业税而言,私人资产的界定,价值的评估,税率的确定,都是很关键的内容。此外,属于费改税性质的环保税、社会保障税改革等等,都是新一轮税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分步坚定推进。当前,我们再次面临新的思想解放的形势。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然要解决许多体制转型、社会转轨的深层次问题。这就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改革。税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上一篇:六年级科幻作文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下一篇:重大活动安全保卫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