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论文范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减负增效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负”既是减轻学生生理表象的负担,也是舒缓学生心理层面的压力,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通过教师预做评估作业总量、家校协同监控作业时长来控量减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第一篇:减负增效论文范文

“减负增效”,我们在行动

在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学校发展现状评价报告中,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四个评价主体对我校“教学工作现状”的评价最低,主要是学生的作业与考试“负担”过重。2010年7月,初三年级主任相慧芬在总结会上沉重地说:“今年中考各科成绩很好,特别是数学有突破。但这都是教师们苦干出来的,今后能否不这么辛苦也能取得好成绩?”这种教师累、学生苦的处境,令我们萌发了改变教学现状的念头。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减负增效”的目标,期望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教育品质。

教师自发行动落实“减负增效”

初中语文组主动探究“人文奠基”系列课程。为使语文回归到“人的教育”,我校实施“亲子共读”工程,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接力日记、诗文朗诵等。学生刘宇宁说:“一开始我很反感写接力日记,认为不应该留这专门‘写假话’的作业,而该留一些‘真正有用’的卷子……然而,如今我们都盼着。我真的更爱语文课了!”学生刘睿轩妈妈反馈:“非常感谢老师推荐《绿野仙踪》这样的好书给我们阅读,我好似又回到了童年……作为家长,没想到语文课还能这么上。”

初中数学组主动探究“轻负高效”教学模式。数学组对“数学为何走不出题海战术?”“学生学数学为何被动?”等问题进行研讨,决心从“优选教法,激发兴趣;精讲精练,培养能力”等方面改进教学,并举办了“数学好声音”“数学论坛”等趣味体验活动,开展小课题探究,形成学生小论文集《青芽》。

学校稳步推进落实“减负增效”

教师自发探索取得的成效,使我们感到“减负增效”的可行性。虽然担心教学质量下滑,但决心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减负增效”。

优化环境,创设氛围。“尊重信赖、相互关心、承担责任”的学校文化是“创设良好氛围”的行动指南。各班精心布置“书香教室”,营造和睦温馨、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校加大校园环境美化和管理力度,使之成为一座园林。这样的环境氛围使学生们更喜欢到学校来参与各项活动。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减负”必须以学科为基点,以改进教学方式为路径,以调整课业的“质”与“量”为突破口。基于这样的共识,各学科、各年级精心规划,大胆尝试,稳步推进,全面追求“减负增效”。如初中化学组开发出“化学牌”,在“玩扑克”中学生记得轻松,学得有趣味、有动力。

丰富教学方式,增进学习兴趣。“从‘量’的角度来讲‘减负’,是一条死胡同。”我校探索出了“减负”的新思路——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才是真正的“减负”。如,初中语文组构建了“人文奠基”系列课程,其中包含“早起诵读诗歌”“整书深度阅读”“周末家庭影院”“语文实践活动”“接力日记”和“班级图书馆”六部分内容,走出了读、品、悟、行相结合的教学新路。

优化作业,减轻负担。为了减轻负担,教师结合学情,分层布置,精选精练,提高作业有效性。初中数学组精挑细选,分层设计出《数学寒假作业》专题版、基础版、精华版,形成自编习题集——《水滴集》。

分层评价,以生为本。初一、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备课组开展了期中、期末分层检测、评价,指导学生自选试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减负增效”的成效与跟进

我们努力在点、线、面上打开“减负增效”的局面,从构建综合型课程体系,转变教与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趣味性、有效性。

目前,以课程为引领的教学方式变革在“减负”中渐入佳境。校本作业开发切实可行,“减负”探究行动深得参与者认可,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们的欢声笑语、矫健身姿成为校园中的常态风景。我校学生的体质也得到了增强,体质健康达标率由2011年的85.9%提高到2012年的88.1%。

“减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贯彻北京市教委有关“减负”的八项要求,扎根实践探索,力争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编辑 吴君

作者:陆云泉

第二篇:控量减负,创新增效

摘要:“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负”既是减轻学生生理表象的负担,也是舒缓学生心理层面的压力,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通过教师预做评估作业总量、家校协同监控作业时长来控量减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提升数学作业质量的创新增效举措有:渗透文化,让数学作业更有高度;融入生活,让数学作业更有温度;调动多感官,让数学作业更有维度;合理分层,让数学作业更有梯度;突出探究,让数学作业更有深度;关注情感,让数学作业更有态度。

关键词:“双减”;减负;增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除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布局、通力协作外,一线学科教师践行科学规划、切实让作业减负,成为“双减”政策顺利落地的重要一环。

数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用数学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形成理性思维,发展创造力,促进全面持续发展,有关键的作用。适当的数学训练是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而近年来,受教育中的盲目攀比、过度拔高等短时化的理念裹挟,过量、过难的数学作业已成为小学生学业负担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结合学科特征,合理设计数学作业,实现减负、增效,就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数学作业负担的内涵和目标

(一)内涵解读

《意见》中对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出了五条建议,分别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全方位理解并实施小学生作业“减负”。

针对数学学科,所谓“过重作业负担”,一方面是作业较多,教师希望利用“题海战术”,使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熟能生巧;一方面是作业较难,各种“精英”思潮影响下,教师过分拔高作业难度,并要求所有学生,甚至是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齐步”发展。

因此,“减负”既是减轻生理表象的负担,帮助学生从牺牲玩耍、睡眠的“刷题”困境中解脱出来,也是舒缓心理层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进而谋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目标展望

《意见》中明确目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应该有这样的目标展望:

1.回归快乐学习状态。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网络较为清晰,抽象程度不高。减少过重、过难的数学作业,适量布置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将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四基”“四能”,同时帮助学生摆脱盲目追求作业数量、难度带来的恐惧感和厌恶感,重拾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发现数学真谛,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2.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设计,更加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语言的培养、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等。而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有了更多亲近自然和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有了发现兴趣和发展特长的精力,这也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追求的自我实现。

3.形成良性教育生态。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摒弃固化的作业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得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富有生命力、具有生长力的教育。并以此关键学科的作业变革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扭转片面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环境,进而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举措

(一)控量减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引发学生生理上的疲劳感和精神上的压迫感,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是小学作业布置的首要标准。《意见》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阶段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数学是小学主干学科,数学作业是小学生课后作业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有效控制数学作业量,以達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同时不会增加学生身心负担呢?

1.教师预做,评估作业总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需明确作业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数学学科的作业,机械性地重复会引发学习上的适得其反,“适量”才应是数学作业的最好配置。因此,教师需精心筛选题目,防止出现诸如“第××页至第××页、第××题至××题”这样粗放型的作业布置。教师可模拟中等学生水平预做学生作业,一方面可以较为精准地以时长把握总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好地筛选题目和规划作业设计。

2.家校协同,监控作业时长。

数学学科因其自身特征,学生的发展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便教师预估作业总量,班级学生完成时间往往也存在一些差别。因此,除了教师预估作业量外,家长也需要支持与协同,坚持反馈学生作业用时(可使用类似表1的作业完成情况记录表)。教师则可以根据班级数共用时备注据评判学生学习效果,适当调整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并针对个别用时过长的学生,量身定制作业,暂时、适当降低要求,确保托底训练,真正实现人人获得适合的数学发展。

(二)创新增效,提升数学作业质量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表象上是减少课后作业量,究其本质则是提高课后作业的效益和价值,即用优化的设计代替“过量的负担”,事半功倍。而如何设计高质量的数学作业,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优质巩固和延伸?笔者有这样一些思考。

1.渗透文化,让数学作业更有高度。

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力量,其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挖掘人文资源,渗透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数学文化,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涵养数学精神。

例如,《圆柱和圆锥》一课,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

阿基米德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按照他的生前遗愿,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了一个“圆柱容球”的几何图形。为什么阿基米德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圆柱容球呢?这是因为在他众多的科学发现中,以圆柱容球定理最为令他满意。

如图1,当圆柱容球时,球的直径与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相等,此时球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球的表面积也是圆柱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1)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2)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r厘米,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3)判断:圆柱容球时,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4)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该项作业以“圆柱容球”这一经典几何模型为载体,由特殊到一般,由封闭到开放,既巩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等相关知识,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逻辑思维及数据运算等能力,并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数学问题,体验由已知探寻未知的发现之旅,体现了丰盈的文化内涵。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欣赏各式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体会数学之美,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发转化思想,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

2.融入生活,让数学作业更有温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感性的阶段。数学教学中融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对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经验积累、提升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交汇处设计作业,可以增加学生的数学经历和体验,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由于现代电子支付手段盛行,学生使用人民币的活动经验积累明显不足,对“元、角、分”内容的代入感不强,学习难以深入。为此,《元、角、分》一课教学后,让学生完成如下生活作业:

請同学们开启采购体验模式!(1)完成《采购记录单》(如图2);(2)结合自己的采购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

该项作业刻意引导学生回归传统交易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采购行为用数学语言进行记录,完成数学抽象;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熟练利用“元、角、分”相关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应用于生活,进而形成一个“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闭环;最后,还引导学生探讨采购经历,对比支付手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体会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记录一日活动起始时间,并谈一谈你的时间管理”“调查本班同学身高,并制作图表加以分析”等。

3.调动多感官,让数学作业更有维度。

传统的数学作业以书面作业居多,形式比较单一。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单一的训练也无法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目标。因此,教师需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形式多样且针对不同智能发展的作业。通过与各种训练方式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促进学生持续和全面的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前,让学生完成如下作业:

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画一画:选取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分别画出它们的各个面。

做一做:请用卡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说一说:观察你的作品,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算一算:算出你的作品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卡纸。

议一议: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吗?在这6个长方形中,是否可能只有1个正方形?只有2个呢?只有4个呢?都是呢?

该项作业围绕学习目标,以找、画、做、说、算、议等多元化感官活动代替条目式的知识点罗列和枯燥的计算,促使学生丰富经验积累的同时,从多个角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达成自主探究,实现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步增长。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认、填、比、作,学习扇形统计图”等。

4.合理分层,让数学作业更有梯度。

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以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数学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实现所有学生均衡、同步的发展,而是帮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水平上获得适合的发展。数学作业设计亦当遵循此原则。因此,一些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合理分层,讲究梯度,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例如,针对“‘鸡兔同笼’问题”,教师可设计如下分层作业:

A组:

(1)鸡兔同笼,共有33个头,10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2)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多少只?

(3)56个学生去划船,共乘坐10只船恰好坐满,其中大船坐6人,小船坐4人,大船和小船各几只?

(4)松鼠妈妈采松果,晴天每天可采20个,雨天每天只能采12个。她一连8天共采了112个松果,这8天有几天是雨天?

B组:

(5)鸡兔同笼,鸡比兔多4只,共有13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6)四年级(1)班参加竞赛的学生有20人,平均成绩是79 分,其中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5分,男生的平均成绩是75分。你能算出参加竞赛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C组:

(7)某运动员进行射击考核,共打20发子弹。规定每中一发记20分,脱靶一发扣12分,最后这名运动员共获得240分。问这名运动员共打中几发子弹?

(8)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该项作业围绕“鸡兔同笼”问题,题目特征从显性到隐性,层层深入,A组基础,B组加强,C组挑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选择。如此,既让学生巩固和加强了“假设法”的应用,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逐级突破,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植树问题大挑战”“算‘24点’,看看你能过几关”等。

需要说明的是,分层作业的设计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不给学生“贴标签”,并且引导学生每日以变化的眼光看自己、看问题,“按需领取”作业,同时也激励学生向力所能及的更高层次发展。

5.突出探究,让数学作业更有深度。

在教育不断变革发展的当下,教师设计作业时应着力突出探究,重视以实际问题为载体,设计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探究作业,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研究角色,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或是个人独立或是分工合作地发现、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发展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立体图形的体积与容积》一课,教师设计了如下探究作业:

请小组合作设计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并完成报告(如图3)。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商讨计划、动手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最终形成汇报。教师惊喜地发现,开放性的探究问题使得学生自发地提取、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如:大部分小组将土豆完全浸入装有足量水的某个标准容器中,通过计算两次体积差,间接得出土豆的体积;有小组则是通过计算切下来的1立方厘米的土豆块质量,运用比值计算整个土豆的体积(该小组的步骤见图4)。在沉浸式的探究中,学生锻炼了合作和交流等能力,真正成为研究者和探索者。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主题研究”等。

6.关注情感,让数学作业更有态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情感对学习的定向、维持以及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为认知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本着“情感关怀”的理念,在作业设计中适度加入情感关注。如:在每日作业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写一写“今日数学学习留言”;布置数学日记、周记、手抄报等形式的作业,让数学作业成为情感体验延续和交流的载体。

例如,《时、分、秒》单元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

小朋友,在《时、分、秒》单元学习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吗?可以是一节课、一道题目,可以是一次回答、一番讨论,也可以是一次突破、一个疑惑……拿起你的笔,请把它分享给大家吧!

该项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关注点,学生开始自发地审视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或是欣喜,或是难过,或是自豪,或是不甘。倾吐苦乐,学生可以减压、减负,内省提升(图5所示为一位学生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中的自省);关注过程,教师可以有的放矢,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双减”政策落地带来了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小学数学教师当以此为契机,以改革作业设计为抓手,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继续探寻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改革之路,助力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文杰,李恩瑞.中小学数学作业基本设计原则:反思与重构[J].教育导刊,2020(2).

[2] 陈玉生.素养为本的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7).

[3] 钟先云.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8).

[4] 郑雪凤.例谈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1(2).

[5] 宋秋前.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重点话题征稿

本刊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21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同时,注重打通学科界限,跳出学科看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版遴选出如下话题:

1.统编语文教材各板块专题研究;

2.语文要素教学反思与改进;

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入实践;

4.革命传统作品解读及教学;

5.传统文化教育研究;6.美育研究;

7.劳动教育研究;

8.数学思维、思想方法研究与教学;

9.数学教育与德育、美育融合;

10.大概念、大单元教学;

11.“双减”政策落地后的作业设计与批改;

12.“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来稿请发至本刊投稿邮箱:rre100@vip.sina.com。勿寄个人,以免耽误稿件审理。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的原创性作品,切勿一稿多投;2个月内未接到答复,可另投他刊。

作者:孔繁晶

第三篇:创新作业设计,为学生减负增效

摘要: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设计趣味性预习作业、设计“自助餐”式作业、设计开放性作业、设计绘画式作业四个方面,论述笔者在实践中是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

关键词:互联网;作业;有效;设计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布置作业的现象:作业内容统一,缺少分层设计;作业训练形式单一,限制思维发展;作业机械重复,限制探究体验;作业对象单一,缺乏孩子与父母的互动。这样的作业设计与现今的课改要求相违背,因此,传统作业表现出来的这些弊端,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持续深入,会越来越明显的显露出来,成为束缚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绊脚石。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平板已经普及,各种教学APP产品(速算盒子、天天练、一起作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徑。正如《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基础教育应紧跟时代脚步,将小学数学作业与互联网有机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笔者借助互联网资源,不断创新数学作业的模式,实现学生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这样即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使学生学习的效能得到提高。本人结合近几年一线教学实践,谈谈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一、设计趣味性预习作业

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的《学习动机》中曾经这样阐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预习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动画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看。因此,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天天练”手机APP,这款APP适合学生在线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学生可以根据“天天练”中提供的教学动画,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这样生动形象的动画,每个小学生都不会拒绝,而且学生在观看完教学动画后都会很愿意的去进行相应的练习,以检验自己预习的情况。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会感觉到很枯燥,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而是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很愉悦的完成了,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被提升了。

二、设计“自助餐”式作业

新课标指出“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下,教师更应该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对网络条件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层次不同的学生,发展需求不同的学生建立一个作业“超市”,让学生能够自由选取,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吃得了”,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吃得饱”,真正做到因材施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获得更优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基于以上目的,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作业盒子”这款教学APP,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定期向学生布置一些“自助餐”式作业,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即减轻学生的书包负担,学习负担,又彻底杜绝了学生经常忘带作业本的现象。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由“作业盒子”APP智能组题设计如下图“自助餐”作业。作业分为三类题:A类题:课内巩固题,以书本知识为题源,巩固基础知识,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B类题:拓展提高题,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试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C类题:易错题专练,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题目学生容易出错,教师可以阶段性的把学生易错题目归类汇总,做一次易错题专练,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做题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综合每一类题的难度,又将每类题细化为1、基础题、2、进阶题、3、培优题。这样的“自助餐”式作业,方便层次不同的学生自由选取,即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的数学作业一般是做课本、练习册上的练习,这样的作业会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互联网的大数据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对素材进行再加工、整理和汇总,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从结绳计数说起》,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找资料,了解数字发展的历史。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数据用图表或者PPT等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课堂上呈现的将是风格不同,丰富多彩的作业。

四、设计绘画式作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讲授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绘画式作业,将简单、枯燥、单一的“写”作业,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画”作业,用画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轻松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欣赏与设计》,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些绘画作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美丽的艺术作品,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爱学、乐学。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数图形的学问》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试着自己画出一些类似图形找规律,或者有些孩子想不到的,可以借助互联网找一些有规律的图形,找一找其中的规律,第二天跟孩子们一起分享。《数图形的学问》比较抽象,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简单接触,再通过电脑画一画,或者网上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能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启发。

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为孩子的数学学习带来重大的变革,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作业设计,让网络融入到小学数学作业中,让本来抽象、枯燥无味的作业,变成动态的,有画面感的作业,学生学习的欲望不断地被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的被调动,学生的潜能不断地被挖掘,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地被减轻,从而实现学生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黄莺.浅谈作业布置的技巧与批改(J).科学咨询.2010(9).

[2]王军华.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发展(J).新一代(下半月).2013(3).

作者:张淑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实验论文范文下一篇: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