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2024-06-10

环境设计专业范文(精选11篇)

环境设计专业 第1篇

一、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围绕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学水平与专业业务水平高、锐意改革、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实现以上目标的思路主要有:

1)通过培养现有师资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幅度改善师资学历和职称结构,形成一支优秀的核心师资队伍,五年内引进教师2-3人;

2)通过邀请知名装饰设计企业的资深设计师对现有师资进行行业动态分享、专业技术讲解、以及职业化技能的培训,同时,选派年轻教师5-8人到企业进行业务学习以及锻炼,熟悉项目管理、技术和工艺流程,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3)特聘行业内资深设计师进行阶段性授课,构成外援师资队伍;

4)针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合作师资队伍,以完善师资结构。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市场和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推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形成具有设计行业特色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形成具有创新和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高质量论文和课题。

三、教学资源的建设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材及特色课程,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实现以上目标的思路主要有:

1)在现有课程的设置基础之上,建构四大维度的课程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这是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的课程;二是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涉及软件操作与项目实训等方面,是培养学生综合专业技能的课程,在专业教育课程中需重点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群;三是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主要与设计人员进入职场前后相关的培训、教育方面的课程;四是创新教育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有效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理念的培养。

2)针对市场人才需求,突出专业素质培养,由此围绕室内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群。

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室内设计以及景观设计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具备良好沟通交流能力、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软件;了解项目设计流程。

与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能力提升培养。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对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共同出具培养结果报告。采取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注重基础,强化实用技术、案例教学与实践。

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建设一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以上目标的思路主要有:

1)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以项目实践为导向,以顺应和满足“知识、技能、职业”方面的多元化要求,重点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多采用案例学习、项目讨论、基地实践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不管是知识学习还是实践教学,都通过问题探究、职场模拟设计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2)重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层次化、立体化。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表现出的特征,从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比如沟通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专业单项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职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推动职业发展的能力)四个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

五、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保障体系,教师激励机制,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主要思路有:

1)围绕着专业改革目标,组成以学校和美术系为主导,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主体,合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领导小组,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质量标准、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保证教学管理的质量。

2)基于“2+1+1”培养模式(学生一、二年级在校内学习,三年级与企业或高校共同培养,四年级主要进行订单式实习)中学生校外学习的时间较长的特点,重点改革学生管理模式、规范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3)按照企业考核标准,从技术能力、业务理解能力、态度/责任心/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多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向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趋向

在环境艺术品味逐年提高的趋势推动下,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开始大规模兴起。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历程是:由最初的室内装潢过渡到建筑装饰,再由建筑装饰过渡到室内设计。我国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20世纪末,相对较晚,但是其发展的步伐还是比较迅猛的。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千所,其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结合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对当下城市微观环境设计中发展趋向进行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情况

国务院学委会和教育部门于2011年对高校学科做出了重新调整,艺术学专业由传统的独立文科门类调整为13个学科门类。根据《普通高等学院本科专业目录》论述可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属于艺术学设计学科门类。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是依靠其他学科为基础开设的,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所依托的基础学科是艺术设计专业;天津大学,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所依托的基础学科是建筑学专业;南京林业大学,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所依托的基础学科是风景园林专业等。由此可见,各学院所依托的学科基础是存在差异的,但其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包括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和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其中前者的基本要素是家具、室内和陈设等,后者的基本要素是雕塑、建筑和绿化等。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研究是由室内范围拓展到室外范围。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将环境设计专业细致划分为两个专业: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

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主要内容是结合建筑景观系统与城市空间视觉形象,将其作为学科研究的重点,而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包括园林绿化设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和造型艺术等。由此可见,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研究范畴均体现出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内容的叠加。此外,于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已经将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划分到高校一级专业学科范畴中。环境设计学科的地位相对于这三门学科而言,显得稍有逊色,因此,在景观设计领域发展的空间仍有一定局限性。而目前,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该确立其在中国景观设计领域的专业地位,同时寻求一条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我国城市微观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向

(一)中国城市发展城市微观环境设计的紧迫性

城市环境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其涉及到的范围也比较广。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城市环境分成三个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城市微观环境与中观和宏观的城市环境有所不同,它是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节点空间存在的,其空间结构复杂度低、空间范围较小,同时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和固定的使用人群。而城市微观环境的研究范畴包括:户外休憩空间、城市小型开放空间和建筑附属绿地空间等。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造成了城市休闲空间匮乏,环境维护和城市园林绿化经费不足和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严重冲击的情况。因此,解决我国城市发展城市微观环境设计问题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城市微观环境是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的,所以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重视其建设的细节。目前,欧美、日本等发达也展开了对城市微观环境的深入研究。但是,我国对城市微观环境设计的重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明显不足,而城市微观环境的设计则应基于城市的文脉,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设计形式。为了使我国城市的微观环境设计满足未来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要杜绝无视场所的行为,同时要重视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基于此,我国的城市微观环境设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

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建设城市微观就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高校为社会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能够帮助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城市活动得到统一协调,从而为人们提供有优越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并没有重点研究城市微观环境设计学科专业,即使是风景园林学涉及到了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与规划内容,但是专业分工仍不是很明确。该学科被提升为一级学科的时间尚短,所以更要对高校城市微观环境设计专业的研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深入。

我国相对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从事城市微观环境设计工作的人员明显不足,同时我国又很缺乏综合素质高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此外,城市微观环境设计要基于本土文化,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环境的发展需求。现如今,我国高校要致力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因为未来的国内城市微观环境设计将由专业人才来设计主导。

三、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一)对于设计小尺度空间的把握度提高

室内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基础。虽然环境设计的范畴已由室内拓展到室外,但因外环境领域设计兴起的时间尚短,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城乡规划相对于风景园林设计而言其景观设计方向的中观和宏观层次规划设计的学科基础尚未明确,其对大尺度空间掌握的能力也不是很好。而室内环境设计由于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使其对小尺度空间的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设计经验也随之更加丰富。

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微观环境设计之间的差异较大,从空间形态方向来看,两者的尺度都属于微观空间,而环境设计专业的研究重点就是微观空间。近年来,我国景观设计比赛中环境设计专业参赛的获奖作品中,城市微观环境设计的选材居多。可见,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正趋向于城市微观环境设计的深入研究。

(二)有效结合环境行为心理学

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城市微观环境,因此,衡量城市微观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在对景观环境进行设计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效结合人类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而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良好的户外生活场所,这也是城市微观环境设计的根本的任务。对人类的环境行为心理进行研究在城市微观环境价值的实现中是很重要的,在环境设计专业还未形成时期,人机工程学和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专业中就具有一定的权重。现如今,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各个设计实践和课程都离不开入机工程学和环境行为心理学。经过多年的环境设计实践研究和学术积累,人们已经确立了景观设计的方向,将城市微观环境与人类的环境行为相协调,从而使城市微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得以更好的实现。

(三)具备较深厚的艺术基础

景观设计范畴包括城市微观环境的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对人类视觉形象的感受需求进行满足。环境设计专业依托于工艺美术,其艺术敏感度较高,同时艺术基础比较深厚。造型、空间尺度、机理和色彩是环境设计专业最常用的设计要素。根据形式美法则对艺术进行塑造,这种塑造的结果具有千姿百态的美感,能给人们带来新的艺术享受和体验,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环境设计语言能够向人类传递多种意象和情感,比如:宁静、欢快、优雅和调侃等,这是使对人类诉说城市发展文化脉络的一种表达方式。由此可见,环境设计专业在对城市微观环境的艺术形象表达发面占有重要位置。

四、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

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室外设计和室内设计是组建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主要类型。其中,艺术院校和工科建筑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精英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主要源头。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师资配置比例也各不相同,根据对高校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有艺术院校环境背景的教师占40%,工科院校建筑专业背景的教师占50%。为了满足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中还应该有10%的教师具备人文专业知识,这是由于在环境设计学科中除了审美、功能和环保之外,还应该注重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环境空间的心理研究、文脉传承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研究。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聘请社会上环境设计方面的专家,担任学生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例如,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所聘请的国内著名设计师担任课程教学的比例就达到了80%。由此可见,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更趋向于合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五、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 第3篇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1,2]。实践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实践教学也是加深理论认识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前沿学科技术发展以及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团队精神[3,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大学生技能大赛内容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确立创新型的专业技能大赛模式。

二、背景与现状

土壤学是面向我校农学、林园、经贸、水利等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该门课程的实习过程中,因为时间短,部分老师注重于土壤野外调查基本方法的讲解和课堂知识验证,对于野外调查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为解决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了“土壤学”实习教学体系,即采用调整实习组织形式、强化野外教学和室内教学的结合、合理利用教师资源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手段,因此举办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可以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研究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

2015年3月,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大赛内容、方案,决定将以前单一学科的土壤学技能大赛调整为多学科、多人组合式的团队参赛模式。模式要求每个团队限报3人,需有团队名称,专业不限。大赛内容为GPS定位、草地样方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测定。大赛方案确定后于4月份确定大赛需参加的教师及各位教师的分工,并要求各专业负责人制定大赛的评分细则。5月初将大赛通知发于网上,在农资、环境、生态、地信、林学、设施等的本科生班里向学生进行了大赛宣传,同时在校园里张贴海报进行宣传,最终确定了来自4个学院,共16个组48人自由组合后的参赛团队,参赛学生涉及的学院有草环、林园、水利、科技学院。

(二)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含水量的测定、报告的撰写。

1.室外定位

参赛小组能够按照要求将调查点位的名称和位置输入GPS,并能够利用GPS进行导航,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的找到指定比赛场地。

2.草地调查

(1)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测定

考察的内容为布设一个1m×1m的样方,完成样方群落平均高度及盖度(需要有照片验证)的测定后,对样方的植物按照科属(需要有照片验证,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识别,同时进行高度、盖度、密度及生物量的测定。

(2)草地植物科属优势度的计算

以科属代替植物种进行SDR4的计算,并对群落进行命名,完成草地调查表格。

3.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要求参赛小组在指定地点,按照要求,采集一定量土壤样品放入已知质量的铝盒中,盖好盖子返回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采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4.总实验报告的撰写

要求将有调查地点经纬度、植物鉴定结果、土壤采样方法以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总报告的撰写。

(三)比赛规则

参赛的18个队分为3组,每组6队同时进行。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需要在90分钟内配合完成,室外定位的同学需配合其他两位同学的样品采集,报告的撰写需三名队员相互配合完成。

四、实践效果与经验

(一)效果评估

前期各专业的调研发现,农大的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团队意识淡薄。鉴于此,我们开展了本次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技能大赛,目的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操作人才队伍,从而引导新疆农业大学在校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使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专业本领,进而培养出一批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符合社会的真正需求。

1.对实操比赛项目的评分细则及真值的确定做了细致的分析确定

大赛组委会对比赛项目的具体评分细则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规范,以保证大赛的公平和公正,并且每位评委老师对各个比赛项目进行了预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集中组织安排比赛日程

由于本次比赛时间短、参赛选手多、任务重等特点,打分方式包括计时与计分两种方式,所以在比赛日程安排上,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了技能操作的培训,并安排周末集中比赛,从而保证了本次比赛的顺利进行。

3.学生的素质显著提高

技能竞赛在草环学院资环楼前举办,参赛选手全部坚持到比赛结束,操作认真,精神面貌较好,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体现了我校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团队意识得到培养。本次技能大赛的另一个考核要点就是强调队员之间的协作意识,针对我校学生团队意识较为薄弱的事实,重点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赛后选手的回访中发现,有些队伍由于团队之间协作出现问题,导致成绩不理想,在三项技能考核中,团队之间的协作比较好的团队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经验不足

1.经验

(1)精心筹划,缜密布署

本次“疆盈杯”技能大赛,由于老师的日常教学还没有结束,任务量大,参赛选手多,比赛日程紧张,为了保证本次技能竞赛的顺利进行和比赛的科学、严谨、公平、公正,组委会利用课余时间,对比赛方案、培训方案、评分规则、预实验结果的获取、布置场地等工作进行了充分论证,我们在借鉴以往全国大赛方案的基础上,还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精打细算,节约了比赛成本开支。所有工作都先有计划,后又实施,有序进行,从而做到了缜密布署,精心筹划,严谨实施,并且确保了大赛的高效、实效、公平运作。

(2)分工合理、团结协作

比赛筹备过程中,同学与所有老师积极沟通,尽可能克服困难,保证了大赛的顺利进行。比赛中,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全部学生会成员参加,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评委老师,为比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赛程集中、评价合理

比赛形式为团队比赛,比赛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样采集及含水量的测定、报告的撰写,比赛过程中每组参赛团队配备两名评委老师,分别对实验操作进行打分。本次比赛的评分方式为实验操作占70%,理论部分占30%,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中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比赛结束后,评委们分别对理论和实验操作比赛的结果进行了评阅,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2.不足

(1)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这次技能大赛的重点是考核团队,不记单项成绩,有些团队还是因为个别团队成员发挥不佳从而影响团队整体成绩,反映了有些学生的协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主动性不强,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因此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将此类技能比赛活动深入开展下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大学生技能培训力度,为培养高素质的操作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2)评分细节仍需细化

通过此次比赛,我们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包括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与细化,为以后的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借鉴和经验。

(3)参赛对象要求要更明确

由于此次面向对象是全校在校的本科学生,但是由于专业的限制,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参加的学院并未完全覆盖所有拥有农科类专业的学院,这需要在2016年的技能大赛中进行重新考虑;

另外,本次参赛学生大部分都是大二,大三学生,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因此,我们对参赛的大二,大三选手在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方面进行了培训,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操作进行了培训,各团队都进行初步实战演练。虽然各参赛团队学生均接受了培训,但由于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理解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导致实验操作中还是出现不少问题,因此在2016年的综合技能大赛需要考虑到报名对象年级的限制,尽量考虑选择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年级和专业中进行普选参赛学生。

五、结语

通过参加专业综合实验技能大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将竞赛活动视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从大赛中发掘出新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学生参赛的经历更能提高他们日后面对新问题、新情景时的应变能力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5,6,7]。本着“学校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大赛立足实践操作、拓展学生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雯,黄蓉.论技能大赛与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5,03:33-35.

[2]王军,田春英,吕迎,李慕勤,庄明辉,马振.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是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经济师,2015,No.31505:189-190.

[3]杨咏.影响专业技能大赛效果的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5,No.60020:84-87.

[4]苏丽娜,陈媛玲,邓颖慧.“双证”培养与技能大赛模式下的药学专业综合实训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v.34;No.44005:104-106.

[5]刘阳,郝建军.如何通过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No.70226:170-171.

[6]杨永海.借技能大赛促专业建设[J].价值工程,2011,v.30;No.25329:191-192.

环境设计专业实习日记 第4篇

我很讨厌,很讨厌作流水帐一样写日记,我要写自己的日记,写下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思想!

民工的生活是苦的,我真佩服他们在那么吵的环境之下能安然午睡。在二楼大厅,我发现民工睡的床,DD其实那不是床,只是大木板而已。几大张连在一起。他们的麻袋装的便是他们的全部家档了。有时,我怀疑,如果他们发生了不幸,他们的家人都不需来收拾遗物。

在另一角落,我发现了一张相比而言优越得多的床。DD因为这张也是木板的床有个蚊帐。但仔细观察,在蚊帐上,我看见一些蚊子带着血迹的尸体。当时,我内心颤动了,有蚊帐都被咬成这样,刚才看到的那些没有蚊帐的民工们情形可惨了。

中国有大量这样的民工,他们没有权益,法律也保护不了他们应有权益。他们晚上遭受着蚊子吸血,白天遭受着包工头的吸血。

他们为了生活而疲惫奔波,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而在既得利益眼中他们与猪狗一样! 我不想诅咒,但是我的内心在流泪,为了这些同样有血有泪的同胞流泪。

8月22日 星期三

那里环境很艰苦,在不见阳光的室内,她挂着的她的衣服。没有一件好衣服。

另一张,我照下了八个中年民工在抗一个大的水泥管。我不知它叫什么,它看上去很重,恐怕有几吨,八个人走得很慢,看上去很累。走着走着,突然绳子松了,掉了下来,幸好没有人受伤。DD我将那一刻他们表情的无奈和疲惫摄了下来。

我照下了在高空涂墙的民工,我看着都害怕,而他们竟能在工作时边说边笑。我感慨他们的乐观。

除了照相,下午我还浏览了部分该项工程的图纸,与大家边看边讨论,交流心得,气氛相当活跃。我重点看了有关于配筋的几张图,看到了关于配筋的几种形式; 比如,纵筋、架立筋、分布筋和箍筋。以及配筋的几种布置方式,尤其是构造钢筋的几种特殊形式:分布筋,与主梁垂直的负弯矩钢筋,与承重砌体墙垂直的副弯矩 钢筋,以及板角负弯矩钢筋。

8月23日 星期四

时间真快,不知不觉到快到结束了。在其他组同学眼中,我们的实习是轻松的。但是凡事都如此,你想苦总是能学到更多东西的,可惜我比较懒,呵呵~~~~

今天上午我们在办公室看图纸。下午,我又带上相机寻找拍摄素材。

今天下午,我看到了让我震惊的一幕。我看到一位没有带任何安全措施的工人在梁上边工作边走动,那梁是悬空,且是弧状的,是正门前的遮阳之地。具体做什么,我也不清楚。当时想问,但又怕给工人分神。身边也没有可问的工程师。但我敢肯定,这是违规操作!

每年都会可类的事故,导致有人失去丈夫,失去兄弟。而他们的命在有些人眼中是不值钱的。

8月24日 星期五

第二星期就开始了,周末两天真的过得太快了。可能是单调的生活中,时间总是飞逝吧。 早上我们来到工地,那几个工程师又犯老毛病了,来时都快九点了。我们参观今天的工地,发现与往日不同,今天工地上的人比往日多了几倍!各个平坦的地面上 都有了水泥和沙浆。地面上还有许多地砖和木材。我们意识到大型的装修开工了。直在中,看见施工人员用推车装沙浆,推到泥地面的工人那里。

墙面上,工人们在抹白颜料。有的墙面上,工人们在往上面瓷面。我们向工人资询了一些问题。比如,我看到一位工人在用锤子敲大理石瓷面,当时我很好奇,问后才知道那锤子是胶做的。锤子是用来将磁面敲平的,瓷面依着拉直的线而进行。这是技术活,经验很重要的。

在今天的实习中,我们从监理那里得知,这些工作要持续两个星期左右。我想难怪楼上到处都是沙子和水泥。

我们还看了课本,对照施工技术中讲述的内容,DD这叫做理论联系实际。

8月25日 星期六

这几天,感觉进度挺快的,每天都能有新发现。

铺垫,抛光砖,地板等工作仍进行着,我们没发现什么进度,但是在监理眼中,这些工作是心中有数的。对于这方面 ,我们和工程师眼光不同, 我们只 看到了表面,而工程师更关注的是内在。在二楼,我发现原先装配好的要框全被拆掉了,监理说,那是为提高耐火等级。他们把原先预订的要门框换成了梓门框,这 种材料是经化学浸泡而后成的。具有强度和耐火双重效果。

从大楼的装修中,我们亲身感知到建筑装饰材料在朝着更美更耐用方面发展。 除了学习上的,生活中体验也不少。

今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母子。母亲在弄水泥,我不知怎么说称呼。就是捣活水泥了。那个只有五六岁的孩子在旁边玩耍,用着一根竹棍帮着妈妈,上面真沾不了多少水泥,与其说是帮不如说他在玩耍。

我拿着手中的相机拍下母子俩的情景,当母亲发现后,有些惊讶。而孩子而是好奇,看着我手中的相机,不明白我为什么会为他们拍照。

其实,我是想给那孩子留下张照片的。我想,这样的孩子是很少照相的。或许我这几张照片便是他童年中少有的几张。

8月26日 星期天

又是个不用实习的日子。

8月27日 星期一

因为今天的天气不大好,我身体也不大舒服,所以迟到了,在工地上没干什么活。 我在楼内走了走,但看到了一些情景是难忘的。工人们的忙碌真的很辛苦。

而他们的住宿条件之恶劣让我刻骨铭心。我想进入他们的住处照相,但是他们怀着警惕的目光让我离开。我真的没有恶意,我只是想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而已。

我将我看到的,写在这儿吧。

他们住在还未完工的楼内,里面灯光昏暗,他们是不可能用高亮度的灯的,因为工地管理者不会让他们用,而即使是他们自己掏钱,他们也绝对舍不得。里面挂着 他们的衣服,在往里看的同时,我听到一位孩子的声音。在孩子这个年龄,本应该在托儿所或幼儿园的,

但是这些民工的子女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欧洲一体化进度加快了,新的欧盟通过一部宪法,这意味在宪法框架内,无论你是英国人还是东欧人,你可以获得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可以自由迁徙,自由工作。是的,他们是不同国家的人,但是他们是一样的公民,拥有宪法所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力。

而我苦难的.同胞,我们何时才能在同一个国度成为一样的公民呢?

8月28日 星期二

北区经管大楼现在仍处在装修状态,很多东西仍在准备之中,施工进度每天都差不多,所以能学的东西常常是重复。老师带我们来到了校内二食堂的施工工 地。监理工程师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大楼的建造情况。二食堂的整体结构为框架结构,总体四层。同主体三层加一层地下室,地下停车库很大,顶面层采用的是双层双 向钢筋混泥土,用于网球场,因此楼层顶面四周都没有钢筋网围圈。主体层高5米,第一层高3米,建筑面积为927.12平方米,总长81.3米,宽36米。 柱子截面600X600。在柱子上预留拉接筋,1米长,是防震要注,500mm无防震要求。基础采用人工钻孔桩,进入持力层2m,总深6m,地下层高楼土 墙。

从结构一年地,北区经管大楼和二食堂都采用框架结构,但因为使用要求不同,它们材料和砌筑要求都是不同的。

8月29日 星期三

在两天的休息中,我仍看了不少书。

到了工地,我发现工地的进度比想象的快!没想到只两天,经管楼已有半壁江山成了白色了!

我们到了楼内部,发现进一步的精装修在进行中。我们看到主楼大厅吊顶正在按装中,天花板进行的差不多了,有的地方已看不到原先的管道。我们还看到,天花板的中间部还装了个木制灯框,听施工人员这是为了美观。外部还包装一层塑板。

在整个工程中,除了大厅和办公室,语音室,还有机房等大型教室在装修。我想这些除了安装,还要大量的装备,这得花多少钱啊?!

在普通教室,我看到了有的在制定课桌的位置。墙面也抹上了白颜料,但只是先刷一层,然后装灰粉和胶漆的拌合而成的白色乳状物。内墙,在走廊的墙面都采用 灰麻砖贴面。在砖与砖水平间隔10mm黑胶漆缝。施工工艺是,先弹水平参照线,灰麻砖面用水泥浆涂平。然后以水平弹线为参照贴于墙面。外墙和教室内墙大概 是一米左右部位水平弹线。但我不大清楚,所谓的跑马线有什么用途。于是,我向工程师请教后才知道这与以前知道跑马线是不同的。

今天问了不少问题,挺有收获的。

8月30日 星期四

时间过得还真是快啊,实习还有两天,今天我就去经理办公室说了这个事情,经理表示优点不舍,说真的,毕竟一个多月啊,今天就把没有完成的去做完吧。

我将洗出的照片,给了工地上那个孩子,他很高兴。我想这工地上的孩子会记住我这个陌生人的。看他的高兴劲,我知道了,原先他真的很少照相。希望他将来不用在工地,而是在教室里学习。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研究 第5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对的挑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存在的不足。

1.学科内涵模糊。一般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设计领域突破了室内设计的范围,突出了以建筑为主体的区域环境设计。但是对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却各持己见。郑曙旸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吴家骅则将城市设计、景观和园林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有关技术与艺术的问题归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尼跃红界定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不难看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已有的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在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2.学科快速发展引发的问题。随着城市建设快速的发展,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遍地开花,无论是艺术类、综合类,还是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甚至一些财经类高校也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涉及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多个教育层次。在“大干快上”的学科发展热潮中,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科理论发展滞后,缺少持续的、广泛的、系统的理论性研究,并且缺乏一些权威的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上进行指导。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比例过大,有经验的教师颇为稀缺;许多教师终日疲于上课,分配在科研与实践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影响其专业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风景园林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

风景园林是一个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在2011年新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专业(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从三级学科一跃成为与建筑、城乡规划、设计学等地位相同的一级学科。专业的核心内容大体是以“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提出“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与风景园林在设计范围上有重叠,所以对两个专业进行对比,有利于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之路。

1.专业特色的对比。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风景园林专业多设立于工科的建筑类院校与农科的农林类院校。在建筑院校中多称之为景观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在空间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农林类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更加重视园林植物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学生通过大量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认识的训练,牢固地掌握了园林植物的知识。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突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在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技巧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与风景园林专业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室外环境领域的时间相对较短,在解决设计问题时,科学、理性的分析稍显不足,更多的时候是依赖于设计师的艺术灵感。

2.学科发展空间的对比。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后,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专业划分将更为细致。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在谈及对风景园林学二级学科的认识时认为“风景园林学应下设5个二级学科即风景园林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在艺术学成为独立的门类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随着学科地位的提升而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但是,面对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的风景园林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室外环境领域该如何发展,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源对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生源主要是具有文科背景的艺术生,即入学考试需要加试美术。依托建筑学的景观学专业和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招收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两个专业的生源相比,艺术功底较好、思维活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而逻辑思维能力强是景观学或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长处。但不可否认,在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中期间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为了能考上大学转而去学习的美术。因此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生源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弱,知识面较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弱。

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思考

1.凝练学科核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关键的是确定学科核心,通过凝练学科核心,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实现了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的延伸。与有限的室内空间相比,室外空间范围更加广阔,如果将这些都纳入到设计范畴之中,那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无力承受这样的重担,还会与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产生冲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建筑为主体的有限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之内,即室内环境与建筑周边环境;其研究重点在于沟通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实现室内外环境一体化设计;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建筑室内与建筑周边小型尺度空间的问题,为人们营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2.完善专业理论体系。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因为长期以传统美术为基础的艺术文化作为主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科学技术理论不够重视,所以完善其专业理论体系十分必要。首先,应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和促进专业理论的深度研究;其次,可以借鉴相关专业已有的科学理论作为有益的补充。只有以完善的学科框架和成熟的专业理论为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3.建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扭转学校只是在培养“设计单位实习生”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的设计知识与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从方案构思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初步建立起与各专业、各工种协调的概念,逐步积累作为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师资队伍无论是在生师比、职称结构、学源结构还是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如人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建立一个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其次,组建知识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丰富的教师队伍;再次,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很强的艺术创作与设计表达的能力,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与归纳能力、较强的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的能力。为了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文化课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其次,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文化的教育,改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错误认识;最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得到强化训练,提高设计能力。

三、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 第6篇

为了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进一步适应本地区的城市化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推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环境艺术专业教育应以教育部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指导, 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为主导, 锐意创新,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德艺双馨的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

1 构建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的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

围绕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建设, 强化了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 从基础、技能、技术、理论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入手, 将上述内容以项目引领整合教学包, 并渗入职业能力的培养, 大力开展职业素质的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 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

1.1 大基础平台与小专门方向

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 环境艺术专业应研究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 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 细化专业方向, 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 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

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 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工作岗位设置多样, 因而采用大基础 (艺术基础) 逐步过渡到小方向 (专业方向) 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 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提高学习兴趣。

1.2 项目串联课程包——课程系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行业发展要求, 确定了以“工作室制”教学为载体、“大专业基础平台向小专门化方向”进阶的培养模式。试行“主题+项目”教学法, 围绕“大专业基础平台、小专门方向”的课程进阶形式, 以“工作室制”为基础, 实施“项目+主题、真实场景、团队教学、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的专业教学过程即是学生体验环境艺术行业工作的过程, 并通过过程学习专业。教学采用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和虚拟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围绕主题或项目, 以主干课程为主线, 穿插次干课程和理论讲座、实践实训, 组织专业课程群 (包) , 并详细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通过分阶段授课, 学生感受了企业工作过程, 了解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明确了专业方向, 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大大加强, 教学成效更加突现。

1.3 优质教学团队授课——成分多样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际经验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合理调配教学团队资源是顺利开展项目教学的充分保证, 教学团队的选择依据项目生成。围绕项目, 团队处于动态存在与任期稳定的交替之中。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提倡“协同作战、能分能合、功能互补、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

1.4 真实工作环境, 真实项目课程——产学结合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 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 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 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模拟实训场所, 模拟实训场所引进多家合作企业, 分设多个事务所, 每个事务所都有定向的项目课题和课程内容。环境艺术专业应积极探索将产学项目引入专业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 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 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 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 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 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

1.5 教学机制的变革——突破现有管理机制

规范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改革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控制授课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围绕项目+主题的教学改革, 运用“工作室制”的教学培养模式, 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教学的全过程, 科学分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 更新授课方法, 优化课程的结构, 把握和控制好课程设计、学生选课、教学进程、阶段考核、能力测评、终端评估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

1.5.1 课程设计科学化

始终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主题”作导引, 精心设计课程, 组织实施课程过程, 对每个“项目或主题”做认真分析, 针对项目的特点及特殊性进行课程优化设计, 排出相应课程群 (课程打包) , 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 设计教学实施的程序, 推敲教学方法, 对每一个“项目”课程, 都要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并精心组织实施, 同时还要设定评价方法。

1.5.2 学生选题职场化

为适应专业发展、满足行业需要, 应充分依托小专门方向与设计事务所 (工作室) , 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自主选课制度。学生的大基础平台课程达到专业要求后, 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专业方向, 再进而进入小专业方向, 在相关设计事务所 (工作室) 学习和工作 (顶岗实习) 。在选课的过程中, 一方面是学生选专业课程, 也是选教师团队, 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 增强市场意识、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同时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5.3 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课程设计上, 将“次干课程”与主干课程综合、渗透、交织、相融, 将单门课程同组于一个层面, 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在教学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包容了理论和实践内容, 既注重技能与创新的训练, 又注重专业知识积累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每个学期形成若干课程环, 围绕一个主题或项目重点解决一到二个层次的设计问题。强调课程实验、能力实训、企业实习三位一体,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2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应研究行业特点, 明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培养人才的位置, 细化专业方向, 使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 着重研究本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关系。通过调查企业专业岗位的分布和工作流程及内容, 寻找适合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专业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化课程,服装设计专业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应依托“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理念, 让学生在大量的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学习和实践, 而这类课程的一个典型形式就是项目化课程。

高职艺术设计类项目化课程, 要求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通过将企业项目植入课程内容, 使学生在以真实项目承接者的身份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本文以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为例, 展开对此类课程如何设计与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探讨。

一、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一) 课程内容的设计

在课程设计之前, 首先要选定一家设立有设计开发部的校企合作服装企业, 最好是品牌服装企业, 这样的企业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开发程序较正规, 便于与教学周期和教学内容相匹配。可以将合作企业真实的新季产品开发项目直接植入课程内容, 按照企业一个完整的品牌服装开发流程和开发要件, 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品牌服装企划方案制作、新季产品款式开发、品牌产品推广方案设计等三个模块。这样的内容模块对设计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归纳, 在课程推进的各阶段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 依托真实项目开发流程对学生设计能力进行真实训练, 是对职业能力很好的培养。同时, 在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中, 企业真正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实施环节, 也促进了校企间的深度合作。

(二) 课程时段与进度的设计

对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来说, 产学结合以往最难实现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研发工作的时间点与学校课程时间点之间的矛盾。从上面讲到的课程内容可以看出, 品牌服装公司的新季开发项目需要相当的综合专业能力。因此, 一般应放在学生大学二年级开展, 这时的学生已经在校学习一年多时间,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另外, 根据服装产品开发规律, 服装企业的新季产品开发通常分春夏、秋冬两季, 分别在3月、9月左右即开始着手准备设计方案, 集中开发的时间一般为2至3个月。因此, 校方在进行设计类的项目化课程时段与进度设计时一定要将开课时间尽量安排得与企业开发时段同步。在突出项目真实性的同时, 这对于解决校企产学研结合的时间矛盾也是一种途径, 更为项目的分段和总体验收节点提供阶段依据。

(三) 课程教学师资的设计

在服装产品开发类的项目引进之后, 组建合理的师资团队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想把这类课程讲授好, 除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双师型”教师必不可少之外, 更重要的是企业设计开发人员的介入。由企业设计总监或设计主管亲自布置开发任务、讲解开发要求并参与课程各阶段成果的验收, 将真实的职业标准和开发流程带入课堂, 学生会有更深刻的项目真实感。与此同时, 不可忽视的是:企业人员往往在授课时间、授课技能、课程管理等方面会稍显不足。因此, “一课双师制”的校企教师共同授课形式可以形成很好的资源互补, 成为项目化教学师资设计的最佳选择之一。

(四) 课程组织的设计

教学组织往往是决定课程实施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项目化课程组织也是一个涉及师资科学利用、学生合理调动的问题。笔者认为, 可按“三分原则”进行服装设计类项目化课程组织的设计。

1. 项目分解。

因为完成的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真实项目, 既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和综合训练岗位能力的目的, 又要保证提供项目企业的项目工期和项目质量, 这就需要授课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企业项目推进的规律。因此,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服装产品开发项目按课程内容的三个模块进行子项目拆分, 再将不同模块设置成若干个任务,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推动整体项目有序进行。

2. 教师分工。

在“双师”甚至“多师”授课的过程中, 只有师资工作任务分配得合理了, 才能实现这一授课方式的优势。按照这样的思路, 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可以设计成:各阶段任务的布置、预期目标由企业教师提出;系统跟进子项目、传授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技术技巧、组织学生团队配合等由校方教师完成;各阶任务的验收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承担。企业教师由于时间受限, 采取时间点授课的方式, 即项目初期布置任务、中期检查反馈、结尾验收等几个节点由企业教师负责, 其他课程时间由校方教师负责跟进。

3. 学生分组。

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 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将学生分成3至4人一组的项目组, 学生轮流在各个子项目中担任组长和组员, 以小组研讨、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各阶段任务。这样,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教师的身份转换成了设计总监, 项目组长的身份转换成了设计主管, 而项目组员的身份转换成了设计师。

(五) 课程考核的设计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设计要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岗位能力要求等相适应, 因此, 其考核设计就要求突出“三个结合”, 即教学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教学与实践实训的结合、教学与社会用人需求的结合。那就需要考核学生将设计思维转化为设计实物甚至是进入市场的商品这一核心内容, 为学生的适岗、创业能力培养夯实基础。

(六) 后续课程的设计

较普通高等教育来说, 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校期间需要进行三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项目化课程可直接衔接后续的顶岗实习, 即被企业选中开发产品的学生, 可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后续的顶岗实习。

二、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一) 制定教学任务书

针对前面的课程设计, 在授课之前, 校企双方教师应就课程目标、实施意见共同商讨, 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任务的分解, 理清各阶段的子目标、标准及达成手段。图1为笔者在为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授课中为某品牌服装企业真实开发产品实施项目化课程所设计的一个教学任务书。在任务书中, 应明确课程的内容、目标、组织形式、“双师”分工、课程考核等各环节的安排, 这是产品开发类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

(二) 交替授课、弹性课时

按照上面提到过的师资教学任务分配设计, 为了解决企业师资方的时间受限问题, 在该教师时间节点授课时间外, 为有效监控项目推进效果, 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进行时间点外的授课与辅导, 达到课时分配的柔性化。企业教师对于学校的前导及后续课程知识链接比较模糊, 因此, 校方教师在企业教师来校授课节点之外的其他课程时间内, 要有意识地针对企方提出的项目, 系统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 并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学以致用。例如, 企方在课上提出下一季企划案的设计思想和要求, 并下达在两周内完成企划方案的阶段任务。在接下来的授课中, 校方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服装商品企划、版式设计等相应知识的讲授或知识串联, 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划方案的制作, 并在规定的时间点内交由校企双方教师联合验收。这对校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 同时也可提升其“双师”素质。

(三) 作业形式向产品转化

服装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作业通常以实物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经过企业综合考核后, 作业中优胜者的作品会出现在企业的新品定货会中, 以产品形式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 考核方就不仅仅是学校、企业, 而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考量。对于在校生来说, 这不仅是对课业成绩的检验, 更是对于职业能力的综合评定。

三、项目化课程教学反思

(一) 初步形成了“三双、五化、多手段检验”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 运用了“双师引导、双线教学、双场地实训”的课程实施思路。构建了校内、外双向联动的共同培养局面。

第二, 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课时分配灵活化、授课时间弹性化、授课方式多样化、作业形式产品化”的课程实施尝试。

第三, 采用了调研报告、开发方案、产品画册、产品实物等多种形式的检验方法, 集中展现了学生综合的专业能力。

(二) 初步形成了“基于过程的动态考核, 基于结果的项目验收, 基于销量的市场检验”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使课程的验收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或某位教师, 而是来源于产品进入市场的销量, 在更具说服力的同时, 也成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检验方法。这样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计类专业教学成果考核局限性的难题。

(三) 初步探索了校企产学结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校企长效合作的基础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点, 项目化教学在共同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之上, 又结合了共建师资、共建实训环境等相关的密切合作, 使校方受益的同时, 企业也可以得到产品销售利润, 不失为一种好的合作方式。

(四) 对以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尝试性解决

第一, 动态教学计划的尝试, 在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进度不对接的问题上有了一定突破。

第二, 在课程中引入网络远程教学的教学手段, 在解决企业教师授课时间受限的问题上有一定效果。

第三, 学校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的安排, 为实践依据与实践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可能。

第四, 在作业—作品—产品的阶段成果的逐一考核中, 最终市场的检验成为成品转化的考核标准, 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实用化。

第五,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向职业能力转化, 学生能够凭实力到企业实习直至就业, 校企合作在此过程中真正深化。

四、对课程的思考

(一) 可以进行“工学结合、专业融合、校企联合”的产学共建尝试

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 可以尝试在共建项目化课程的基础上,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 进一步实行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在成果建设上, 实行相近专业的有效融合, 比如可结合服装设计与鞋类设计、家居设计等专业的特点, 形成作业到作品的成果呈现;再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联合开发新季产品, 形成作品到产品的系统转化。

(二) 可以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搭建有效的师资建设平台

学校与企业在教学、项目推进中形成深度融合, 分工协作, 搭建教学、实践交叉组合的师资建设平台, 在双赢的局面下, 提高企业与教师双方素质, 为可持续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校企双方在合作成熟的基础上, 可以慢慢发展到共同承接社会培训工作, 扩大校企双方的社会影响。

(三) 持续进行探索, 开辟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项目化教学的成果转化除了市场价值之外, 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既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要求, 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一方面, 在教改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 校方应起到主导作用, 可结合教学、项目的实施经验, 积累相关素材和案例, 积极准备编写、出版相关教材, 在分享经验的同时, 获得更多的社会反馈, 形成教育成果在社会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校企双方还可集合成员的智力资源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究, 促进科技和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

从本文所讲的整个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 在课程推进中基本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这正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三对接”要求。这也再次说明了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归根结底还是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 高职教育工作者为此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综上,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突显其职业性,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最终目标。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过程并非是对学生某一技能的单一锻炼, 而是对其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因此, 项目化教学是高职课程贴近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产物, 符合市场对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反过来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其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实施, 有助于提高高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 (2010-03-01) .[2014-07-29].http://www.gov.cn/zwgk/index.htm.

[2]徐锋.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EB/OL]. (2011-08-08) .[2014-07-29].http://www.cmki/kcms/detail.

[3]刘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EB/OL]. (2010-03-20) .[2014-07-2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

[4]明兰, 廖建军.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EB/OL]. (2014-02-28) .[2014-07-2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

[5]王金英.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EB/OL]. (2010-04-15) .[2014-07-2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

[6]孙清娟, 楚万强.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探索[EB/OL]. (2012-07-15) .[2014-07-29].http://www.cnki.net/Kn 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环境设计专业 第8篇

一、研究的意义

美术基础课是设计类专业大一新生的第一门课, 作为刚入学的新生, 所有的设计类学生学习统一的美术基础课程, 和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没有关联, 到了学习设计课的时候, 美术基础课早抛之一边, 所以现行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 现在的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各自为政, 美术基础课就是绘画教学, 专业设计课就是设计理论与步骤, 使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严重脱节。另一方面,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非常实用的设计动手能力, 需要的是创新力和发现力, 而现在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作出的作品大多一个模式, 而且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积极性也极差。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必须要梳理出一套艺术设计专业合适与理想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目的不是使学生通过训练, 只是学会逼真再现绘画对象, 而是培养学生的对于造型的分析理解能力, 对色彩的敏锐感知能力, 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课打下基础, 所以美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构成了一个整体。

1、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多种方向, 它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艺术门类, 尽管设计产品的样式必须追随功能, 但是也必须兼顾审美。所以审美能力是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热爱生活, 学会观察。培养学生高度细致地感知与捕捉生活的能力, 真真切切地去看、去感受, 因观察引发思考, 因观察激发创造。东西方的文化博大精深是艺术设计专业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和基础。学会欣赏艺术、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所产生的艺术观点, 对艺术设计的创作和审美培养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使学生具备提炼、夸张、变形的艺术造型能力和画面构图能力。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具备这种能力是需要通过一定训练和教师的引导。

2、创新思维的培养

人们常常会思考:“创新思维”可以教吗?这确实是个不容易回答清楚的问题。曾经有人这样给出答案,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创新能力, 只不过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外在因素影响了这种天赋。对于设计的好坏评定, 没有绝对的答案,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 却是用教师对作品的审美好坏评定一个学生, 用一套固定的模式训练学生。长期以来,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老师教, 学生学, 老师是学术权威, 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这样是尊师重道, 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 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全班同学都听取同一位老师所提供相同的素材和方法, 作业做出的质量模式都基本相同也就毋庸置疑。

美术基础的概念是宽泛的, 扎实的写实基本功是必要的, 但作为设计专业却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设计课都是要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核心,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学生学习设计之初, 就告诉我们的学生, 设计和其他学科不同, 设计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提取不同的答案, 要有不同的设计思路。创意是设计中最重要的, 但创意又是设计中最难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去想象, 但还要教会学生最后的落根点必须从生活中感悟。艺术是相通的,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学习各个领域的设计, 在设计类就有广告、装饰、服装等各专业方向, 设计是共通的, 美是有共识的, 完全能够互相借鉴, 互为运用。应该多接触、学习, 让学生勇于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 使创新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发挥。

创新是没有模版可依法施教的, 但我们相信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学生创作的潜能。

3、教学内容的选择

绘画基础课的课时量不多, 在较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从考前写实模式进入相对抽象的设计语境并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 除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讲解外, 绘画训练的内容必须十分精简并且有所侧重。我们应该放弃以往写实模式对物体形状准确性描绘的严格要求, 放弃通过过分深入的明暗调子塑造形体。在课堂上可以更专注于线条、平面中的形与空间、材料表现、对色彩感受、理解、表达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训练。如线条的训练我们可以减去明暗对比, 主要训练学生物体的形状用线。要求学生放弃惯用的明暗调子, 只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色彩的学习上, 可以简化对物体的写实描绘, 注重物体本身的色彩美感和在平面中与其他色彩的整体关系。传统的色彩教学, 一般常用水粉作为基本训练方法, 较少涉及到其它表现方法, 而真正设计师却很少运用到水粉这种复杂的表现手法, 说它复杂主要是调色复杂、携带不方便等, 所以在基础课教学时老师根据专业不同多介绍水彩、蜡笔、马克笔等方便快捷的表现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和设计课必须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为衔接。在美术基础课中必须有侧重的学习设计课的内容, 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 在美术基础课上, 素描重点侧重人物速写的学习, 具体主要有服装、人体的绘画, 色彩侧重服装面料的表现;在装饰专业的学生, 素描重点侧重建筑速写, 具体主要有家具、植物、建筑的绘画, 色彩侧重表现金属、木材等质地。专业设计课要运用美术基础课所学知识, 如色彩、构图、审美、绘画技巧等知识。从具象设计引入抽象设计, 设计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形体, 由美术基础课和设计课共同性, 再引入设计课的独特性。

4、赋予作品情感

没有创新性的服装设计、广告设计、装饰设计等往往吸引不了人的眼球, 平庸化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设计错误。个性化、创造性、人性化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物与人的沟通是通过物的形式和功能来传达的, 人们在设计产品功能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它独特的性格, 在人们使用或看到设计作品的同时, 会得到作品种种的信息, 引起不同的情感, 这种情感感受是作品或产品通过它的外观、肌理、触感给人留下的感受, 而作品的感受是设计师赋予的。所以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的教学都要教会学生带着情感去画、去设计、去感受。

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设计课是互通的, 互相联系的, 衔接好就能自然顺畅的转换, 会对毕业以后的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教学, 应始终围绕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进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艺术设计与社会现实的紧密关系, 明确艺术设计不是孤芳自赏脱离生活的纯个性表现为目的, 而是应该以服务市场和社会为目的。

关键词:创新,美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

参考文献

[1]白冰.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创新课题研究[J].装饰, 2012 (12) .

[2]王晓彤.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思路[J].装饰, 2012 (05) .

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第9篇

环境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延伸,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独立学科, 其应用性、综合性都极强。本科环境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艺术设计素养、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够学以致用、全面掌握现代设计技术、手段、方法以及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目前, 环境设计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于艺术高考的学生, 传统的美术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极大。而作为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更强调对学生的空间概念、科学的理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与传统的美术教育对于绘画的技法训练以及对艺术观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差别。传统的美术教育, 其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学生临摹、写生、创作等作为教学主要的环节, 而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不利于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设计专业, 在教学模式上早已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 就加强有关设计基础方面的训练, 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创新与创造的能力。并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教学中如何将文化创意转换为生产力等内容也赋予其中。因此, 在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 一方面对现有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梳理与整合, 另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人才培养的途径。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 鼓励教师采用方案设计、项目模拟、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训练,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与技巧, 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地走上职业岗位、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笔者认为应该从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为突破口, 明确课程目标, 梳理课程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重建课程评价体系, 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较强的设计能力, 较好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1“打造学生职业技能平台”是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平台, 主要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设计思维的表达与表现、设计理念的创新、实际技术、技能的操作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 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各种需求, 也能推动文化创意转换为生产力, 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一课程目标, 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1 环境设计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专业, 它所具有的这一特殊性, 不仅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养, 更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设计技术与技能,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环境设计学生综合的专业水平。因此, 在课程教学中, 必须注重以设计理论为基础, 加强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运用方案设计、项目模拟、实践操作等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训练,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与技巧, 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1.2 传承与宏扬传统文化是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艺术性是环境设计专业所具有的重要特性之一, 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水准, 以及其作品格调的高低。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其传统文化的积淀不仅能成为环境设计学生其设计、创作灵感的源泉, 也能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 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因此,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拓宽学生视野, 增强其艺术修养的广度与深度,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专业艺术素养, 这也为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传播探索出新的路子。

1.3 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衔接是培养学生职业性的主要方法

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设置中, 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 要针对职业设专业, 并将课程内容尽量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衔接。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打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平台, 并充分依托工作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帮助企业、市场做项目、做工程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又能提前接触职业, 接触岗位, 增强学生的职业性。

2 构建以文化创新为核心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 文化底蕴丰厚及民族文化的多样, 构成了当今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而环境设计的核心就是“民族性”“文化性”, 通过将民族的、文化的内涵赋予设计之中, 不仅可以提高设计的多元化, 也能为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 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上, 必须围绕文化创新这一核心, 在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现有的办学经验, 充分发挥传统设计教育领域优势的前提下, 根据重新设立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围绕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 包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素养, 创造能力的培养, 形式法则的体验, 技能技巧的掌握等构建一套能体现各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 改变环境设计专业以“课堂授课为主”为“多样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在课堂讲授为中心, 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学生真刀真枪的做项目、做工程等实际训练更是缺少,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 必须要改变以“课堂授课为主”为“多样化培养”的教学模式。本文认为,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建立注重技法、技能和技巧相统一的教学模式

在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原先只注重技法的表现, 如以设计素描课为例, 在原先的教学中, 多以临摹为主, 临摹静物或临摹大师作品等。虽然, 临摹是设计初学者的必经过程, 但如果不加以引导, 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习惯了静态的思维模式, 仅仅只注重技法的表现, 而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更不会将这一些知识、经验及技能吸取为我所用, 使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创作的灵感。

因此, 教师应改变只注重技法的教学模式, 注重技法、技能和技巧相统一。对学生进行指向性的引导, 鼓励学生从临摹中走出来, 从单纯的技法中去发现心灵的感受, 通过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准确地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 发现临摹中、写生中的不足, 从而在技法、技能和技巧上同时进步。并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发现灵感, 挖掘灵感, 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3.2 积极推进“课题式”“项目化”教学

“课题式”教学是指将大量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并以课题的形式出现, 学生在解决课题时, 必须运用以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巧、方法来解决各种设计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讲解等过程, 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与技能的能力, 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之目的。

“项目化”教学是指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参与到实际项目当中, 在专业人员以及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项目从初期的准备、市场调研、策划到后期的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对某个项目整个流程的学习与参与, 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 要求每组学生提出一套具有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充分运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各种途径进行教学

尽管课堂教学比较系统、完整, 但学生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与环境艺术设计表现紧密结合的CAD、SKETCHUP等计算机课程, 完全都要在课堂内来完成教学要求, 掌握有关设计技术、技能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一定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在课外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设计,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在不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命题设计, 并组织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评析、评价与经验交流等, 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巩固和累积设计经验。同时, 还要充分依托校外的各类文化、创意和设计园区基地, 组织学生参与到有关项目、方案的设计中去,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完成实际项目、方案的设计中提高设计技能与能力。

4 建立以“学生职业素质能力”为标准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中, 多以教师对作品的艺术感觉和画面效果来评定。然而, 艺术感觉和画面效果的好坏都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判断, 它会因教师个人经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评定结果。因而,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从其创意性、新颖性、独特性、可行性等作出合理地评判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评定标准非常重要, 也非常的迫切。因此, 笔者认为,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评价, 必须建立以“学生职业素质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首先, 要制定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各项基本专业能力的标准, 通过细化职业岗位要求, 优化培养过程, 提升专业能力;其次, 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 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并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 在确保学生达到基本职业素养要求的基础上, 必须具备某一个具体岗位应具有的职业技术与技能, 并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第三, 要根据特定的职业要求, 专项制订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内容及要求, 开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核心、以职业习惯养成为重点的系列教育, 确保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从事相关职业相对应的适应能力。并根据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分级标准, 才能有助于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5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1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同样的,对于大学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师来说,其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任,其中参与设计的项目,既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参与设计项目的过程中,要起到表率和带头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科研创作中,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项目,这种情况在大学阶段并不多见,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要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带领学生共同做项目;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专业水平不够,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和效果。

然而,随着教学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应的减少,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科研创作。而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创作提高了重视,也将会促使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科学研究和项目的设计中,同时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研究中。这样做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各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 教学手段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完善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专业实践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奠定基础。其次,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内容的学习,并针对各专业内容的实用性进行辅导,将各个内容之间进行恰当的衔接。此外,教师也可以开办有关此内容的演讲,讲解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得学生对该专业有更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规划。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应该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设计课题,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设计,这样做在一定的程度上测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资源,并且会灵活的运用各种技巧和方式,进一步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效果差、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无法有效提高以及也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大部分学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达不到要求,学校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想要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一批具有专业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专业性人才;其次,学校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才能和创新能力,并取得过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设备,针对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教学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4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操作性更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校企合作成为当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可以按照各高校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内容仅提供参考。

4.1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了解

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设计院,组织相关的讲座,让学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前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就业情况。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以后应该学哪些内容,需要做哪些准备。这样让学生更加直观、透彻地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一点。

4.2 提高个人实践能力

上文中提到过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可以让学生分批进入企业实践。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下,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在学校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3 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学校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企业培养熟练的技工,那么很明显这是教育的退步,但是如果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被企业需要,同样的这也是教育的退步。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不仅是当下对人才培养的另一种趋势,也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对一些有意愿的学生进行专门化的训练以及指导,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快速融入企业中。

4.4 项目分段加工

有些设计项目适合企业交给学校来完成,可以让学校的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4.5 将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

学校可以安排一部分教师在企业担任一些职位,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学术性的问题,同样的,企业也可以派遣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型人才到学校开展讲座,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必定会被打破。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发展趋势,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指导的第一要务,同时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任军君.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方法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5):80-81.

[2] 齐放.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挺讨[J].改革与开放,2013(10):148.

环境设计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素描,训练

“设计素描”这一概念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随着美术领域的不断发展, 从纯绘画素描造型中分离出来, 并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础教学中的一门素描造型课程。然而, 改革开放以来, 艺术设计学科本身的门类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其分支专业建筑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学科门类, 已经深入拓展到了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里。由于这些艺术设计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专业知识内涵、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艺形式、专业服务目的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 导致对设计素描训练的要求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所以,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设计素描的训练上, 要紧紧突出专业门类的特点, 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 走出统一划一的设计素描教学的窠臼, 凸显专业特色, 服务于专业发展。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 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 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因此, 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素描训练可抓住环境艺术的专业需求, 从四个方面着手, 为提高专业水平服务。

一、开展题材的多元训练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从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 把建筑学、园林、室内装饰、平面设计的创意结合在一起, 并涵盖了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内容[1]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 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得多, 围绕着建筑环境, 小到一个标志设计, 大到环境景观设计, 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针对环境艺术专业要求设计人员知识面广这一独特内涵特点, 在设计素描训练上, 我们应采用多种题材开展多元训练, 拓宽知识面。这里指的多元训练, 就是要走出在画室里画石膏几何体、画静物、画人物的单一训练方式。走进生活, 运用手中的笔, 记录生活:画一画形态各异、风格不同的建筑;画一画布局迥异、风味无穷的园林;画一画装修雅致、风情万种的室内;画一画设计新颖、别出心裁的图案;画一画造型独特、民族风味的长廊;画一画形状不同、设计巧妙的桥梁, 等等。这种多元的训练, 所描绘的物象无论是空间的深度、形体的规模, 还是物体的结构、造型的难度都是室内训练所难企及的。

此外, 在拓宽训练者的知识面方面, 还可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借助图片进行素描训练, 拓宽设计者的视野。一个人的生活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的人对东方的东西熟悉, 对西方的却很陌生;有的人熟悉汉人的文化, 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却很陌生。要想做到面面俱到, 什么都能去亲身体验, 那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不妨借助图片, 从图片的描摹中体会东西方建筑的特色, 体会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格, 体会江南水乡的韵致, 体会大漠孤烟的妙趣横生。拓宽训练者的知识面的另一方面是设计者要多读书, 做到博学多才, 为自己的设计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 要设计一个具有禅意的室内空间, 你就必须熟悉了解禅的文化现象;要设计一个具有中国江南风味的水乡园艺环境, 你就必须对中国江南的风情有所了解;要设计一个古典别致的雅室, 你就要对中国深厚的古典文化熟知。因此, 我认为环艺设计者在设计素描训练时, 不仅要画那些本专业内的东西, 还要画那些似乎不是本专业, 但与本专业又有某种联系的东西。将题材的范围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二、实施技法的多样训练

大百科全书把素描解释为:“素描是单色的徒手画;素描是用线条或块面进行造型的绘画形式;素描主要是以线条表现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的艺术形式。”从这个解释中, 我们不难得出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解释:环艺设计素描是以线条、块面来表现环境艺术题材的建筑、风景、景观、物体、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的素描表现形式, 是一种徒手绘制的单色绘画或设计作品。

基于此, 我们也不难知道,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描绘的对象元素不同:建筑、桥梁、庭院、长廊、假山等建构材质不同, 肌理不同, 结构不同, 形体不同, 其所表现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了。因此,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技法进行素描训练。如表现工具的多样化:可以炭笔、铅笔写生, 也可以钢笔速写;可以单色水彩, 也可以水墨描绘, 还可以几种工具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尽可能作多种素描手法和工具的尝试。在表现形式上, 传统素描模式是用排线的方式画素描。设计

素描的表现手法是无穷的, 它包括涂、抹、擦、印、贴等, 不同的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 画者既可以写实, 又可以抽象, 还可以加以创造。这样不仅能增强训练者的学习兴趣, 还能丰富训练者的设计词汇、设计方法、表现手段, 增强创意表达能力。在构图形式上, 还可以打破严格的透视法则和常规构图。对画面物体进行平面化和夸张化的形象处理, 改变固定思维的审美标准, 提高自己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传统素描在构图上都有严格要求, 而设计素描可能完全打破上下左右的画面平衡, 在构图上以求满、求险、求空、求偏、求局部等形式布局, 这样, 可以使画面空间选择上获得出人意料的自由度[2] 。

在环艺设计素描训练中, 提高训练者表现技法除了动手画画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 那就是开展优秀设计素描欣赏活动。在欣赏中, 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别人的艺术表现语言, 还可以了解到结构设计素描、具象设计素描、装饰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意象设计素描、材质媒介综合性设计素描等表现技法的不同。在见多识广中开阔视野, 提高训练者的视觉鉴赏水平。

三、注重立体的思维训练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强调设计者具有立体的思维能力。我认为这种立体的思维能力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环艺设计的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空间感, 这种空间感要求设计者具有强有力的立体思维能力。众所周知, 环境艺术表现题材, 如风景、建筑、物体等对象, 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属性。而且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在这些空间里得以实现。这就决定了“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而,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要注重环境空间创意造型的构想训练。训练中, 我们可以运用分割、分散、交错、解构、重构、重叠、密集、变形、夸张、象征等艺术造型技法创造新的空间形象;可以运用空间的主次、明暗、色调、位置、面积等因素表现空间的整体和层;可以运用透视画法训练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如20世纪90年代, 鲁迅美术学院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就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点。他们的素描作品以室内特定空间等为描绘对象, 运用设计化的素描表现语言, 重新进行合乎作者意愿的空间再造, 即形成了一种素描形式, 也体现了素描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自然也让作品带有明显的空间属性。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在于画面的感性美, 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表达, 是美观与实用价值的综合体现。

决定设计者具有立体的思维能力的第二个因素是环艺设计的整体构想能力。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 它比建筑更巨大, 比规划更广泛, 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 无所不包的艺术, 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因此,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 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 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 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在训练中, 我们在描摹局部的同时, 要有整体构想的思维能力, 要想想自己所画的局部 (一栋房子、一座小桥、一条长廊等) 在整体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想想什么样的建筑环境应设计什么样的园林环境, 什么样的长廊配什么样的桌椅才能协调等。鉴于这个原因, 在素描训练中, 训练者除了画画局部的东西外, 还应做绘制大型的场景素描设计练习, 这对于提高训练者的整体构想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四、突显创意的设计训练

环境艺术设计过程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一种理性思考过程。在这个思考过程中, 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着设计创意, 而创意又正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所在。因此, 环艺设计素描训练不但要培养训练者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训练者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 树立他们创意设计的观念。

那么,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 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为它是人们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形成的基础。具体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训练中, 究竟如何去训练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意设计的理念呢?

这就要求训练时掌握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一是想象与联想思维训练方法。想象和联想思维在视觉艺术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是决定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达尔文说:“想象是人类最高禀赋之一, 人类因此得以把积累下来的形象和思维综合起来, 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奇妙的成果。”准确地说, 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发现一种新的形式[3] 。由此可见, 丰富的想象总是在旧的内容重新复活基础上产生的。在训练中, 我们可以采用素描创作的形式, 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艺术创作的想象能力, 对大脑中已有的环艺设计作品进行创造, 形成新的作品。二是标新立异与独创性的训练。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 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 强调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要展示个性, 必须突破常规, 另辟蹊径。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帕金斯曾举过一个例子:一般切苹果都是通过“南北极”纵切的, 但他的儿子却沿着“赤道”横切, 结果发现苹果中间有一枚五角图案[4] 。这就是一个改变一贯做法而获得新的发现的典型案例。所以,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素描训练时, 我们可以大胆鼓励个性创新, 在创新中提高设计者求异思维的能力。当然, 我们在训练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种方法, 还可以进行广度与深度的训练、求同与求异思维训练、侧向与逆向思维训练, 等等, 在训练中切实提高设计者的创意水平。

参考文献

[1]胡议丹.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2) :122—123.

[2]任衣伟.设计教育应加强对创造学的研究[J].装饰, 2003 (11) :12.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195.

上一篇:东北金融中心下一篇:创业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