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流行病学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麻疹流行病学范文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分析2004-2009年安岳县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2009年安岳县麻疹监测系统确诊的632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数显著上升,且呈现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的态势。2008年3月全县开展8月龄~15岁儿童普种麻疹疫苗,疫情得到明显控制,2009年发病数仅有3例。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30.54%,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44.78%和24.68%。结论

麻疹初免及加强免疫接种不及时、流动儿童增多是造成麻疹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和及时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对安岳县2004-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从而加速控制麻疹发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安岳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法定传染病疫情常规报告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

1.2 监测病例定义和分类

按照WHO标准病例定义开展监测,并按照中国现行病例分类方法进行最终分类[1]。

1.3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5)。 1.4 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并用统计软件和EXCEL表格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4-2009年安岳县共发生麻疹病例63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79/10万。2004年发病132例,发病率为8.63/10万;2004-2006年发病率为8.63/10万~3.05/10万,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378例,发病率高达24.23/10万,与2006年相比,发病数显著上升;2008年3月全县开展8月龄~15岁儿童麻疹疫苗普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发病数仅为3例,发病率为0.19/10万。

2.2 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麻疹病例报告,3-7月为发病高峰,病例数464例,占全年病例总数的73.42%(表1)。

2.4 发病模式

全县69个乡镇均有麻疹病例发生,以散发为主,但个别年份麻疹散发疫情与局部暴发并存。以2007年为例,全县报告麻疹发病数378例;其中石羊镇发生局部暴发疫情1起,发病43人(采集病例早期血清标本38份,送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18份,阳性率47.37%),占当年病例总数的11.38%。 2.5 免疫史

632例病例中,“零”剂次283例,占44.78%;1剂次162例,占25.63%; 2剂次31例,占4.91%;不详156例,占24.68%。免疫史不详中以成人为主(56例),占35.90%。 3 讨论

随着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2004-2006年安岳县麻疹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麻疹发病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在2007年呈现上升态势,且发病模式出现麻疹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的局面。充分说明个别乡镇对适龄儿童疫苗接种不及时,也存在部分乡镇接种质量不标达,很多流动儿童和计划外生育的儿童未按时按质接种麻疹疫苗,是造成麻疹发病率回升或局部暴发的重要原因。

2008年3月在全县范围内对8月龄~15岁儿童进行麻疹普种。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县召开文教、卫生、公安、工商、畜牧等相关部门的“麻疹普种”动员大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了全县乡镇的公卫人员进行麻疹接种培训,县政府印制公告330份,全县共制作宣传横幅595幅、发放宣传画2 025张、印发接种宣传资料24.50万张;城乡电视宣传273d、乡镇广播宣传1 725次;且县政府在每个乡镇均派有麻疹强免督导员,督导各个乡镇卫生院保质保量地对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全县接种麻疹疫苗20.97万人,接种率高达99.48%。因此在2008年、2009年麻疹发病数大大降低,2009年全年发病数仅为3例。

麻疹病例的季节分布,显示季节高峰“后移”,呈现春夏季发病高峰,3-7月发病占73.42%,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发病季节高峰推迟的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通过对2004-2009年的<7岁、≥7岁年龄组麻疹发病率的比较分析,<7岁组麻疹发病数为464例,占73.42%,说明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仍为7岁以下儿童,这与安岳县1991-2004年发病情况相同[3]。因此,继续加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力度,认真做好秋季儿童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对未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和接种剂次不足的儿童及早进行补种;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摸底、登记、接种工作,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这才是预防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与措施,也为2012年安岳县消除麻疹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毕玉贵

(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目的

分析青海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及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青海省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799例,平均发病率为16.18/10万。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15岁病例数(不包括0~8月龄)占65.76%,其中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全人群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21.10%,无免疫史的占25.56%,免疫史不详的占53.33%。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青南地区总体发病率高于环湖地区,环湖地区发病率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 结论

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以及强化免疫、监测和实验室诊断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控制策略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Measle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1~200

5BI Yugui(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07,Qingha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05 and to develop a series of strategies for measles control. Methods The data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reports of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analyze by using SPSS10.0 software. Results

Among the total of 1799 measles cases, the seasonal peak appeared from March to June. The majority of the native cases were children, and mainly bellow ten years. 21.10% had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history, 25.56% were non-vaccinated and 53.33% were uncertain. The incidence in the district of the South Qinghai is higher than the district which are along the Qinghai-lake and higher than the district of Haidong and Xining city. Conclusion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measles outbreaks were the zero immunization, and failure of immunization. For control of measles outbreak, the effect strategies include improving the coverage of basic immunization, reinforcing surveillance of epidemic situation and diagnose of laboratory. Key words:

Measle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strategy 为掌握青海省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消除麻疹的有关策略及措施,现将2001~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做一流行病学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麻疹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青海省人口统计局。

2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0.0软件整理、统计上述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 1 流行强度 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799例。年平均发病率16.18/10万,年发病率波动于4.77/10万~34.29/10万。 2 时间分布 2.1 季节性

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从3月份麻疹发病开始增多,4月份达到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2005年例外,5月份达高峰,6月份开始下降),3~6月份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72.26%(1300/1799),与麻疹冬、春季高发的流行病学特征相符[1]。 2.2 周期性

2001年麻疹发病率较高(34.29/10万),以后逐年下降,2005年又开始增高(25.44/10万),与运用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分析的1995~2004年麻疹每4年一次流行的特征相符,较麻疹疫苗使用前城市1~2年1次流行[2]的周期有所延长,但仍呈现出严格的周期性。 2.3 长期趋势

纵观5年来的发病情况,麻疹发病有下降的趋势(2001年发病率为34.29/10万,2005年发病率为25.44/10万,其他年份均低于这个水平)。 3 地区分布

从5年来麻疹发病的总体形势来看,青南地区总体发病率(87.92/10万)高于环湖地区(32.88/10万),环湖地区发病率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27.24/10万)。(发病率人口基数为2003年人口数) 4 人间分布 4.1 年龄分布

5年间<8月龄的107例,占总病例数(1799例)的5.9%,<5岁(不包括0~8月龄)474例,占26.35%,5~10岁427例,占23.74%;10~14岁282例,占15.68%;<15岁(不包括0~8月龄)1183例,占65.76%;大年龄组病例主要集中在15~30岁之间,共451例,占25.07%,≥30岁共58例,占3.22%。 4.2 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987例,女性病例828例;男女性别比为1.19:1。 4.3 职业分布

学龄及学龄前儿童病例占65.76%,其余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占25.07%;二者占总病例数的90.83%。 4.4 免疫史

全人群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383例,无免疫史的464例,免疫史不详的968例,各占21.10%、25.56%、53.33%;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MV)有免疫史的383例,无免疫史的464例,免疫史不详的968例,各占27.89%、27.82%、44.29%。

三、讨论

青海省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及各级计免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常规免疫接种率不断提高,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由于我省经济底子薄,地理环境特殊,人口居住分散,群众防病意识淡薄,麻疹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居全国前列。近两年来,各地麻疹爆发不断,且大多发生在学生中间,呈现出高“接种率”、高“发病率”现象,暴露了常规免疫工作的不足。

麻疹发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麻疹流行规律没有改变,人工自动免疫未能有效地起到遏制其传播流行的屏障作用,麻疹基础免疫空白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而麻疹强化免疫未能消除这些免疫空白地区和人群。200

1、2002年全省进行了麻疹疫苗普种,但2005年麻疹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两方面工作有待加强。

青南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其次为环湖地区、西宁和海东地区发病率最低,与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及交通情况有关。另外,与海东西宁相比,青南地和环湖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及交通落后导致当地文化教育落后,群众防病意识淡薄,对免疫规划工作缺乏了解、关心和主动配合的意识。

65.76%的病例为15岁以下儿童,70%左右的儿童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成人中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病例的比例高达78%。一方面,暴露出基础免疫及强化免疫工作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暴露出免疫规划资料管理不善,很多病例免疫史无法追踪,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的工作质量,为免疫规划工作的正确决策带来了困难。

随着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的开展,麻疹病例有向大龄人群蔓延的趋势,近5年全省15岁以上病例占总病例数的28.09%。究其原因,该年龄段人群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80年代初,有效接种率低,漏种较多;加之在疫苗时代缺乏自然感染,导致体内抗体消失或处于偏低水平。未免疫的成人以及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失败积累的人群成为麻疹易感人群。当遇有麻疹病毒侵袭时,则表现为大年龄组人群的发病[3]。

为了迅速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须在人群中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那就需要95%的人群获得免疫力。因为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人类病毒性传染病,每1例感染的病例能够传播给周围的其他20个人,这就是为什么阻断麻疹传播从而消除麻疹需要95%的人群免疫力的缘故[4]。

为加速控制麻疹,降低发病率,进而消除麻疹,根据我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以及WHO西太平洋区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现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1)控制麻疹的关键是减少和消除易感人群,降低或消除麻疹病毒传播的机会。由于麻疹病毒是单一血清型,接种1剂有效的麻疹疫苗可有效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因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包括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前提和基础[5]。

(2)加强麻疹监测和预警,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避免漏掉任何1例可疑病例,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防止疫情蔓延传播。

(3)由于疫苗的使用,麻疹病例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加之各级防疫医师诊断水平不齐,所以疑似麻疹病例的确诊最终有赖于实验室诊断。就目前情况而言,我省疑似麻疹病例实验室诊断率不高,原因在于:①州、县级麻疹实验室尚未建设,或尚未通过相关部门的认证,病例标本须由省麻疹实验室检测,而我省地广人稀,标本运送成本很高;②当地群众不配合,采血困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可行途径是:①加快州、县级实验室建设;②提高标本采集率。 参考文献:

[1]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363. [2]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362. [3] 陶红,陆培善,张晋琳.江苏省1999年两类地区麻疹疫情监测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1,7(2):72-75. [4] Guidelines for eliminating measles in locale. Manila,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WHO/04.07.

[5] 林伟生,许锐恒,邵小萍,等.广东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1):17-21.

第三篇:二道区远达小学一起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二道区远达小学一起麻疹疫情的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周长滨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0031)

【摘要】目的 试图查明该起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及通过对该起疫情的深入分析,以期找到控制麻疹疫情的较佳措施。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该起麻疹疫情的暴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截止6月20日,共发生麻疹病例16例,其中10~13岁大年龄组儿童麻疹罹患率最高,为7.18%。结论 麻疹疫苗漏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失败是造成这起麻疹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因此适时开展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出现疫情后尽早实施应急接种是控制麻疹疫情暴发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流行病学

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6月3日接到二道区远达小学电话报告,该校发生麻疹疫情。我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该校进行调查处理。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校位于远达大街东顺路9号,共有教职员工27人,共7个班,学生375名。截止到6月20日,共发生出疹样病例19例。 1 发病情况

1.1临床诊断麻疹病例16例

1.1.1首发病例1例

杨子健,男,10岁,远达小学四年一班学生,籍贯安徽省,现住址二道区远达大街56号。该病例无明确的接触史,于2006年5月28日出现发热,体温39℃,热程6天,伴有咳嗽、眼结膜炎等卡他症状,全身红色斑丘疹,持续4天,发疹顺序为耳后—颜面—颈—躯干—四肢,颊粘膜有柯氏斑,依据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经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麻苗接种史不详。 1.1.2末发病例1例

魏佳,女,12岁,远达小学六年一班学生,籍贯浙江省。现住址二道区远达大街47号。于2006年6月15日出现发热,体温38.5℃,热程4天,颊粘膜有柯氏斑,全身红色斑丘疹,持续3天。依据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经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自述接种过一次麻苗疫苗。

1.2疑似风疹病例3例

症状:发热一天以内出疹,3日内疹退,无色素沉着。无咳嗽等卡他症状,经二道区二院临床诊断为风疹。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时间分布:首例麻疹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28日,后发病例依次发病时间为6月1日—6月15日。

2.2地区分布:呈集中性,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校园内。

2.3年龄分布:可见麻疹发病患者主要集中在10周岁(四年级)以上学生中。

2.4患者居住和学习环境:首发病例居住地位于远达大街56号。后发生病例均居住在附近,与首发病例患家相距500米以内。发病患者家庭卫生环境均较差。附近人口密度大,多为外地来长打工人员。学习地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附近有建筑工地,校园周围垃圾、废

物较多,卫生条件很差,校舍卫生条件也不好。

2.5发病与免疫接种的关系:经调查,该校小学一年级时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数为192人,接种率为51.2%。远低于全区2005年七岁儿童麻疹接种率78.94%。16名麻疹病人中,免疫史不清者10人,占62.5%,未全程接种者5人,占31.25%,全程接种者1人,仅占6.25%。

表1

不同年龄组麻疹罹患率比较(Different age groups measles deeloping rate compared) 年龄组(岁) 7~ 8~ 9~ 10~13 合计 发病人数 0 1 1 14 16

未发病人数 57 60 61 181 359

学生总人数 57 61 62 195 375

罹患率(%) 0 1.64 1.61 7.18 4.27 3 结果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罹患率比较,表1显示各年龄组儿童麻疹罹患率范围在0~7.18%。其中10~13岁儿童组麻疹罹患率最高,为7.18%。其中7~8岁与10~13岁儿童麻疹罹患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麻疹罹患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计算结果如下: 7~8岁与8~9岁(X2=0.94,P>0.05) 7~8岁与9~10岁(X2=0.93,P>0.05) 7~8岁与10~13岁(X2=4.33,P<0.05) 8~9岁与9~10岁(X2=0.00013,P>0.05) 8~9岁与10~13岁(X2=2.59,P>0.05) 9~10岁与10~13岁(X2=2.65,P>0.05)

4 讨论

4.1 流行病学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没有明显的外来传染源,该校的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存在免疫空白的儿童。虽然近年来我区的麻疹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8%以上,但是该起疫情所有患者的居住地和所在学校是我区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状况差,流动人口多,外地长期居住儿童多,接种免疫史多不详,很可能存在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现象,成为易感人群。

(2)原发性免疫失败儿童成为易感者。从麻疹疫苗的免疫原性来看,目前我国的麻疹疫苗的初次免疫成功率一般只能达到90%左右。另外由于疫苗保存和使用不规范,母传抗体干扰,其他病毒感染的影响等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原发性免疫失败。一般原发性免疫失败人群可达5%~10%。这类人群如果复种不及时或漏种就会成为易感人群。

(3)继发性免疫失败儿童成为易感者。由于近年来麻疹发病率下降,缺乏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再免疫的机会,而现行的麻疹免疫程序规定8月龄初种,1.5~2岁复种第一针,7岁复种第二针,两次复种针次相隔时间长。如果上小学一年级时复种不及时,就会造成抗体衰退到保护水平以下,致使大年龄组易感人群增加,容易造成麻疹在局部范围内暴发。表1的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以上三方面应是该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4.2控制疫情暴发的策略

(1)巩固和加强免疫规划成果,扎实做好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提高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率、初免成功率和复种及时率。 (2)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的免疫规划管理工作,逐步消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保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同样达到较高水平。

(3)加强麻疹疫情监测,进一步提高疑似麻疹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积极开展强化免疫活动。为补救可能存在的麻疹疫苗漏种现象,全面提高人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易感人群的积累,建立起牢固的免疫屏障。建议在2~5岁儿童中进行强化免疫。

(5)为防止由于7周岁时复种不及时和漏种情况造成的大年龄组儿童易感者的积累,可考虑在9周岁以上儿童中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6)一旦发现麻疹疫情,应以最快的速度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隔离患者,消毒通风,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以阻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恩元. 计划免疫时期一起罕见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49

联系方式:13756017589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科 邮编130031 电子邮箱:zcbtom@sina.com 出生日期:1973年2月24日 籍贯:长春市

职称:主管医师

第四篇:麻疹及麻疹疫苗的免疫原理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安全有效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后,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预防麻疹的主导措施。麻疹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很理想,初次免疫25年后,92.23%仍可测出中和抗体,并存在细胞免疫。

关键词:麻疹 麻疹病毒 免疫 特异性免疫 麻疹疫苗

一.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儿童。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的科氏斑(又称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

麻疹感染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那是麻疹病毒在鼻咽局部黏膜快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在这一期,麻疹病毒突破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

前驱期又称:疹前期,实际上是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的阶段,一般为3~4天。病人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部特殊症状: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汪汪、羞明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再加上口腔颊黏膜上的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的柯氏(Koplik)斑。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并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这是麻疹病毒与人体免疫激战阶段,高热可导致患儿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活力。麻疹病毒为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对较大,镜下一般呈球形,径150~300nm,形态多变,有时可呈丝状。病毒中心由核糖核酸和对称的螺旋形衣壳组成,外盖脂蛋白包膜,上有短小突起带血凝素,可凝集猴红细胞。对最早分离的麻疹病毒Edm株进行基因测序,已知其基因组不分节,长度约15893bp,共有六个结构基因,编码六个结构蛋白,从3'端开始依次为:核蛋白(N)分子量60×10

3、磷酸蛋白(P)分子量72×10

3、膜蛋白(M)分子量37×10

3、血溶素(F)分子量60×10

3、血凝素蛋白(H)分子量78×103~80×103以及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大蛋白(L)分子量210×103,其中N、P、L蛋白与病毒RNA结合,而另外三种M、H、F蛋白则与病毒包膜结合。N蛋白为麻疹病毒的主要蛋白,以磷酸化形式存在,在基因包装、复制和表达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还参加RNA的结合,核膜结构的形成等。P基因可编码三种长度不同的蛋白,即P、C、V蛋白。P蛋白为磷酸化的聚合酶结合蛋白,与N及mRNA结合成复合物,参与RNA的包膜和调控N蛋白的细胞定位。V蛋白和C蛋白可能具有调控复制与转录的功能。L基因编码的蛋白与一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相同。P与L蛋白和核衣壳共同形成核蛋白复合物。M基因编码的膜蛋白处于病毒包膜与核壳体之间,为一种非糖基化蛋白,形成病毒包膜的内层,维持病毒颗粒的完整,作用于病毒的繁殖,与病毒装配和芽生有关。F基因编码融合蛋白,为一种糖基化蛋白,在包膜表层,其前体F0无生物活性,裂解为F1和F2蛋白时才具活性。F蛋白与病毒的血溶活性和细胞膜融合活性有关,当病毒扩散时,使细胞与细胞融合。H基因编码血凝蛋白,为一种糖基化表面蛋白,有血凝作用,为血凝素,在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时起作用。现已知H蛋白含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可与存在于宿主细胞表面的麻疹病毒受体(CD46)结合,启动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感染过程。

二. 人体免疫原理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人体免疫系统共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须要体液免疫来善后),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过程: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1)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当致敏T细胞与被病毒入侵的靶细胞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改变,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伤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参与这种作用的致敏T细胞,称为杀伤T细胞。(2)通过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协同杀伤靶细胞。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

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第一步: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与互补的抗原分子结合后,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产生一个有同样免疫能力的细胞群——克隆、无性繁殖系。其中一部分成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一部分发展为记忆( B )细胞。 第二步:需要巨噬细胞和TH细胞的参与。吞噬细胞表面带有MHCⅡ分子,它们吞噬入侵的病原体,抗原分子经吞噬细胞处理后表达在细胞膜上,夹在MHCⅡ分子的沟中。TH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能识别吞噬细胞表面MHC+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物。B细胞表面带有MHC分子,可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TH细胞可刺激结合Ag的B细胞分化。这一步比第一步作用更强大。 第三步浆细胞产生抗体: 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每一个浆细胞每秒钟能产生2000个抗体,它们寿命很短,经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之后就死去,而抗体则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生理作用。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两短臂末端高变区与抗原结合,抗体的柄端(FC)可与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

二次免疫反应过程:

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它们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三. 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全称: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Vaccine.Live),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麻疹疫苗系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按瓿签所示用量加灭菌注射用水待完全溶解后使用。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注射可起到预防麻疹的作用,安全有效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后,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预防麻疹的主导措施。

活疫苗的特点:活疫苗可以在免疫体内繁殖;刺激机体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局部免疫反应;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产量高、生产成本低。但是,该类疫苗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内持续传递后有毒力增强和返祖危险;有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

麻疹疫苗免疫原理:当疫苗接种到人体后,刺激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动物机体的抗原提呈细胞将疫苗进行处理、加工和递呈给特异性淋巴细胞(T和B淋巴细胞),然后淋巴细胞对疫苗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最后产生免疫效应分子(抗体和细胞因子)及免疫效应细胞,并最终将疫苗从动物机体中清除,这个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有三大特点,一是特异性,即我们用麻疹疫苗只能产生针对麻疹疫苗的免疫效应分子和免疫效应细胞。二是具有一定的免疫期,就是当我们用疫苗进行免疫后,刺激体内产生的免疫应答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护人体不受这种病原的侵袭,具有一定的保护期限,从数月至数年,甚至终身不等。三是具有免疫记忆,在疫苗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类细胞叫免疫记忆细胞,这种细胞具有记忆能力,能识别与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接种疫苗就是运用免疫应答的三大特点,使免疫机体免受病原的侵袭。

接种对象:

① 8月龄以上的易感者:初免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也可8月龄初免,1.5-2岁再免疫1针以减少初免失败的易感者。 麻疹疫苗

② 病例发生后的应急接种:其对象是病人活动范围的易感者。流行地区接种率应在95%以上。接种时间愈早愈好,在首代病例出现后疫情尚未蔓延之前接种完毕。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长可达21天。接种疫苗后7-12天就可产生抗体,比感染后产生抗体的时间短,因此对易感者进行应急接种可控制疫情蔓延或终止流行。对麻疹潜伏期的儿童接种疫苗后一般没有不良反应,在麻疹感染后1-2天内接种疫苗可阻止病毒血症的产生,使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减轻。 没有注射过麻疹疫苗而又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和不宜接种疫苗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但这种免疫力一般只能维持2-3周,此后如再接触麻疹患儿又可再次感染。因此,若以后无禁忌的8月龄以上儿童必须接种各种麻疹疫苗。

四. 研究新进展

1.南非研究人员通过对比较注射和气雾剂吸入两种方法发现,气雾剂形态的疫苗通过面罩吸入人体,效果和注射相同甚至更佳。在南非的研究人员发现,喷雾麻疹疫苗的防病能力胜于旧疫苗。新疫苗暂时还没有得到任何的管理机构的认可。不过,研究人员将在08年4月把研究成果提交世界卫生组织。但是,即使新疫苗得到认可,仍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疫苗才能广泛流通使用。

2、在植物中表达可食用的麻疹疫苗是一种新的尝试。研究表明 在烟草中表达麻疹病毒H蛋白,口服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但滴度较低。有学者将麻疹病毒的植物疫苗与DNA疫苗联合应用,在小鼠中取得了显著的免疫效果。

口服疫苗能够避免注射接种时引起的副反应,降低对接种人员的技术要求,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与其他类型的疫苗联合应用是植物疫苗发展方向之一。

第五篇:麻疹应急预案

张公庙镇麻疹疫情卫生应急预案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麻疹患者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目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做好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麻疹疫情蔓延,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以“力争不蔓延、确保不死亡”为工作目标,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入手,抓好麻疹防治工作,为保障我辖区广大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医疗救治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郭于春 副组长:唐 波 成 员:严为民 孙元海 刘清平 王扬眉 陈琦 职 责:贯彻落实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工作部署;制定和修订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负责应对突发麻疹疫情和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的演练、实施、指挥和协调工作。

(二)临床救援组

组 长:严为民 副组长:李林洲

成 员:陈海军 王扬眉 刘清平 刘玉英

职 责:负责预检分诊工作,对发热、皮疹、咳嗽等病人做好体温测量,对疑似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指导病人的诊断、治疗、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疑难、疑似病人的会诊及病人的转诊、转院工作。

(三)感染控制组

组 长:孙元海 副组长:夏尊琦

成 员:陆绪菊 尹绍先 刘申霞

职 责:熟练掌握《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负责就诊流程和防护指导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

(四)消毒隔离组

组 长:刘清平

成 员:王扬眉 曹辉华 刘海珍 职 责:负责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配备和流程管理,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监督指导;空气、排泄物、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的消毒及监测;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

(五)疫情报告组

组 长:唐 波

成 员:刘清平 刘海珍 曹红萍

职 责:负责麻疹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负责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规范管理及培训;负责疫情登记,确保24小时内疫情报告通讯畅通,及时收集、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应对麻疹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人员要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目标,从预案下发起立即进入应急准备状态,随时准备开展应对突发疫情的医疗救治工作,要求各成员必须24小时开机,如因信息不畅通造成的损失及后果将追究当事人责任。

(二)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演练和医疗救治工作

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全员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麻疹相关防控知识、诊疗方案、处置原则、工作流程等。加强麻疹病例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做好麻疹疑似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规定要求,配备有一定临床经验、经过麻疹诊疗知识培训的医师出诊。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和筛查,对疑似病人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进行医学观察,临床诊断病人转隔离病房治疗,排除的患者转普通门诊治疗。

(四)严格落实感染控制要求

建立并落实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有效开展消毒隔离工作,科学实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加强麻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对麻疹就诊病例要做好隔离,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症状严重者延长至14天,减少与他人接触,避免感染其他患者。要加强人流和物流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五)完善疫情报告管理

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麻疹病例的网络直报工作。保证报告病例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定做到不瞒报、不误报、不漏报。对于门诊就诊病例,接诊医生要详细填写病人真实情况和联系方式,并及时通知上报疾控中心,以便开展个案调查等工作。

(六)妥善做好病例转运工作

要设置专门的区域停放转运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司机、救护车辆负责麻疹病例的转运工作,并做好病例转运交接记录。

(七)做好医疗救治物资贮备工作

储备必需的抢救设备、药品、防护用品、消毒用品等。要及时评估储备的医疗资源,一旦资源不足,应及时汇报。

张公庙镇中心卫生院

二0一三年六月十五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门诊部的制度范文下一篇:描写雨的散文范文